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摘要]通过对高校职业指导这一概念的界定,剖析目前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出在高度重视职业指导的基础上,加强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职业指导体系常态化、职业指导途径多样化、职业指导载体丰富化、职业指导宗旨人文化、职业指导过程持续化等“六位一体”的职业指导模式,并对学校的职业指导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职业指导创新实践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压力持续上升,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业工作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着高校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先后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了政策的指导。引导学生顺利、及时、有效地就业,高校的职业指导必不可少。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理论含义

据美国全国职业指导协会对职业指导下的定义是:“职业指导乃是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的一种过程。”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职业指导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一项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选择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3)职业指导的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准备、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提高职业素养,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从业基础。

总之,通过就业指导的开展,使学生能及时获悉相关的就业政策,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并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困惑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使学生不断提高求职技能,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努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顺利地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帮助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职业指导队伍薄弱化。大多高校在职业指导师资方面存在着问题,对学生的就业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造成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高校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主力军是专兼职辅导员。辅导员平常事务性的工

作太多,还要从事职业指导,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大多毕业后就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锻炼机会,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当前的职业变化更难有新的见解,不能结合实际与社会形势传授有效的信息给学生。

2.职业指导课程非正式化。很多高校未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程,职业指导课程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选修课等方式进行。专题讲座面向大四毕业班学生,选修课面向低年级部分同学,由于是选修课程,学生大多是为凑满学分而不会真正关心课程内容。

3.职业指导机构单一化。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一般都是就业指导中心,形式比较单一,其主要职能是发放就业协议,组织联系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每年一次的大型校园招聘会,统计签订就业协议情况、统计考研情况等,而未能真正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就业率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使得有些学校一味追求就业率,从而忽视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端正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4.职业指导对象复杂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的侵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新的特点,变动性、相对性、矛盾性是变化的主要特征。新形势下,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不断趋向利益化。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就业观念:“功利型就业观”“依赖型就业观”“盲目型就业观”。

造成高校职业指导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如学校的教育体制、大学生自身耐挫力下降、缺乏自信等,这里不再赘述。

三、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打造“六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模式

党委、行政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立专门就业指导工作组,定期研究就业工作,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将就业经费直接划拨至二级学院,并持续增加就业经费投入。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设立专门的负责部门,形成全校各二级学院为就业工作主体、各职能部门乃至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整体动员态势,从而将毕业生就业的全盘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运行轨道之中。笔者对自己所供职高校的职业指导开展情况进行了走访和调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按照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切实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中心职能部门引进懂业务、有经验的职业指导人员,不断壮大师资队伍。特别是参与过人力资源市场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的指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就业指导中容易与企业、市场实际脱节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其次,对现有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特别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专兼职辅导

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我校已选派多名专职辅导员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指导师证书。这使得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学生的就业引导工作。最后,重视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积极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新举措。学校积极组织专职辅导员及一线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参与申报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关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理论研究方面,学校已经略有成效。

2.职业指导体系常态化。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培训,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我校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了“就业指导”作为选修课程,并对大一学生开设“形势与政策”作为必修课。教师要结合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认真备课,精心上好每堂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并使学生了解就业工作的程序和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和求职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为后来的求职过程及职业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3.职业指导途径多样化。(1)借鉴国外的“职业辅导”观念,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国外很多地区把对大学生的职业帮扶称之为“职业辅导”,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有很多,如其突出以人为本,辅导注重个体的差异,富有针对性、细致性等。辅导的方式有个案咨询、心理测量、团体辅导、网络或热线沟通等多种方式,对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能力、互动成长有很好的效果。就业指导中心要与心理咨询中心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咨询辅导。利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重要资源,配合校内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特别是辅导员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实现心理健康咨询与就业咨询、就业指导资源整合。特别是对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冲突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提供更为人性化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服务,这样有助于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加快创业教育的实体化建设,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建设创业基地,努力为毕业生创业搭建指导服务平台、培训平台和企业孵化平台,对毕业生创业给予大力度的扶持帮助,真正为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首先,积极依托大学科技园这个平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其次,利用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水平;再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团委主办的科技文化艺术节中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子项目,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并针对有创业热情的学生,配置“创业指导师”,接受专业的培训,从而为学生的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3)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完善实验室投入机制,重点围绕优化实验室建设投入、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制。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实验室等场地,在固定时间段向广大学生开放,这一做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个学院结合自己的专业设置,组建若干支校院级团队,奔赴各地进行政策宣讲、文艺汇演、家电维修、科技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职业指导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首先,利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平台。积极发动学院资源,与多家企业对接,主动“请进来”并“走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