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摘要]根据两年多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如何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对当前应用型本科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职业指导思考建议

职业指导工作关系着整个国家人力资源的优质匹配,要求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实践证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开展职业指导的工作中,需要注意加强学习,积累经验,探讨和研究职业指导的规律,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和学生对职业指导的期望。

笔者历经两年的职业指导工作,对如何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现状,做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 加强领导,规范职业指导制度

1.1 加强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

首先要认清开展职业指导是深化改革,形势发展赋予高校教育的新要求、新课题和新义务,注入职业指导的内容不仅不妨碍高校教学质量,反而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实用性。其次要懂得职业指导的过程,是对领导者和职业指导者综合素质考验的过程,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职业指导,成立由高校主要领导负责的职业指导队伍,把职业指导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认真抓好。

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现状告诉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下去,上层次,出水平,就必须从上而下抓起,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1.2 制定规范化的职业指导制度

组织化没有形成、制度化没有形成、规范化没有形成,其结果必然会造成职业指导工作盲目性大,随意性强,有章不循,照章办事不够,缺少自我约束力,甚至使职业指导工作变为应付式,实施职业指导的工作质量不高。完善和规范化的制度是职业指导的有力保障。高校可以制定与职业指导相关的制度,如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水平和就业层次等因素作为考核院(系)领导干部政绩和院(系)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与经济效益、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严格挂钩等。这些制度把职业指导责任落实到领导和每个教职员工身上,客观上督促和规范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使职业指导全员化、全程化。

2 以人为本,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2.1 开设常规的职业指导课

高校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将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职业介绍、个性测试外,还应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求职择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方法和途径上,有授课咨询、测验、职业调查和求职技能训练等。

定期邀请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培养自我,创业发展;聘请劳动力市场及各用人单位有关领导

来校为就业指导授课讲座,使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本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使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加深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职业发展观、择业策略观。结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印发宣传手册、举办讲座、个别心理咨询等形式进行就业指导。

2.2 增开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

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国内外职业教育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高校的创业教育课既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和学生个性兴趣,又要考虑地方的经济特色及发展状况,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创业基本素质,首先应包括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如创造性思维、信息获取、情报检索、组织管理、市场营销、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等。其次还应包括与创业有关的道德和品质,如理想与抱负、事业心、开拓精神、奉献精神、意志与毅力、自信心、钻研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创业教育课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为他们在未来成功创业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

3 “双赢”职业指导机制

3.1 设立职业指导机构

高校要组建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并配备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以实现多元的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中心。多元职能主要包括:①“服务职能”,为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牵线搭桥,也为毕业生咨询、解答就业难题;②“桥梁职能”,使之成为社会认识高校,高校向

社会展示人才资源的窗口,成为沟通高校与用人单位、建立供需关系的桥梁;③“教育职能”,成为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教育学生的阵地;④“反馈职能”,它形成对高校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原动力,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⑤“导向职能”,通过开展创业教育,组织创业论坛,指导创业活动,开辟创业园地,提倡学生艰苦创业,自立门户增加就业渠道。

3.2 开放教育,“产学研”结合,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产学研”结合使高校和生产单位、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高校应根据当地的产业定位及产业特点,设置、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把教学完全融化到市场与企业中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也应与有关企业实际相结合,专业课更应采用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教材,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与大型企业合作办学实行“建教合作”或“定岗实习合作”模式;建立外埠就业实习基地,到大中型企业属地,就地办学,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吸纳社会资金,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走出去”到企业中调研,就企业中存在的技术、管理等问题,组织若干攻关小组,与企业合作攻关。

3.3 定期举办校内人才供需见面会,利用网络等宣传手段为学生架起就业的桥梁

高校要改变传统观念,“走出去,请进来”,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类人才洽谈会的同时,组织专人深入企事业为学生联系就业单位,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优惠政策,定期举办校内人才供

需见面会。利用现代远程网络途径,把毕业生的专业、人数上网公布,建立就业网络平台,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3.4 “师夷长技,发展创新”,提升职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开展好职业指导工作,需要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这种交流包括国内院校之间的互相学习,也包括向国外高校“取经”。美国的大学职业指导已较成熟,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职业指导中心,从业人数多、学历层次高、专业化程度高。网站相互链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和培训以及求职的各种实践经验准备项目,并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包括毕业生)提供不同样式的服务。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不仅体现在较成熟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职业指导能依托专业背景,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职业领域,使学生对于专业发展和可能的职业领域有一个整体的前瞻性了解。

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人员,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职业指导工作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的(例如,霍兰德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萨帕和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等。)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缺乏受过专业培训的合格职业指导人员,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指导需求。

高校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就必须依据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