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汉魏六朝文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9dbe3c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9.png)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
《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3.《过秦论》:散文篇名,西汉贾谊作。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之失。
作者详细论述秦王朝迅速为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原因,旨在作为汉兴之后接受历史教训、巩固统治的借鉴。
文中对秦政的苛虐有所暴露。
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
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
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5.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其中楚辞的影响最直接,故称辞赋。
两汉辞赋盛行,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的演变。
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其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1、从音律上说,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2、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
汉魏六朝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98ddedada38376bae1fae06.png)
司马迁《史记》一、关于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与农夫牧童为伴,饱览山河,广闻史传,培养灵秀之气读书: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孔安国《尚书》,董仲舒《春秋》,范围广,知人论世漫游:东南一带,感受各地民风习俗差异,拓阔视野,接触各阶层,加深历史理解出任:继任父职太史令,《太史公书》即《史记》遭刑:向武帝解释李陵战败投降事情原委而遭刑著史:发奋著书,历史总结(通史)与身世之叹(倾诉)结合,怨刺成分二、李陵之祸与《报任安书》中书令与北军护军使者通信:半公开的宣言*以“推贤进士”为线索,实则1.向任安、刘彻以及天下人解说他的生死观内心对死的渴望—史记的悲剧气氛悲剧英雄—生死的选择是为有意义的目标苟活2.向汉武帝宣告自己的胜利知识者人格尊严与非理性权威的对抗3.不能解救朋友的隐言生死“要之死日,是非乃定”;沉痛、屈辱、愤怨、自豪、自傲、自伤*贡献1.文学史上纯粹抒情散文从私人书信体中开始2.影响后世表达人生志向和感慨的名篇3.研究司马迁生平的重要资料三、《史记》1.结构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裁,始于司马迁。
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史记从上古贯通到汉初)。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叙事艺术(1).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含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等体例的运用,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突显历史意义;人物传记的排列顺序,基本以时间为序,又兼顾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以类相从;《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3).因果关系的探索和展示史学家素养:史学、史才、史德、史识、详因略果、因果关系探究:“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第二章汉魏六朝文学
![第二章汉魏六朝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37da420ccbff121dd3683da.png)
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61岁。班固 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 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 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 卷。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 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 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 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 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 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 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 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
康是晋武帝年号(280~289),这一时期经济呈 现上升局面,文学上出现了以“三张、二陆、两潘 、一左”为代表的作家群。太康文学呈现出对繁缛 、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逐渐丧失了建安文学的风 骨,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尤其是左 思对门阀制度的抗议、抒发寒士不平之鸣的诗歌, 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富有光彩的亮点。 东晋文学起自晋室南渡(317),终于刘裕篡晋 (420)。自魏晋以来,在哲学思想领域所兴起的玄 学,至西晋时盛极一时。降及东晋,玄风仍盛而不 衰,加之佛学流行,玄佛合流,整个文坛为玄风所 笼罩。这种风气影响到文体,使得玄言诗占据文坛 长达百年之久,因此东晋除了玄言诗外,无可称道 者,唯晋末陶渊明的出现,才为东晋文坛带来了新 的气息而成为东晋文坛之异彩。 自刘宋起迄陈末,为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
阳伽蓝记》、《水经注》等。南北方不同的文学 风貌,在对峙中交流,在交流中渐渐融合,至隋统 一而使得这种交流、融合大大加强,终而至唐朝时 形成了一种文质并焕的文学新局面。
第一节 史传文学
07汉魏六朝文王粲
![07汉魏六朝文王粲](https://img.taocdn.com/s3/m/450f18a7b0717fd5360cdcf2.png)
中国文学,至两汉、魏晋而大盛, 中国文学,至两汉、魏晋而大盛, 然斯时文学,未尝别为一科, 然斯时文学,未尝别为一科,故儒生学 士,莫不工文,其以文学特立一科者, 莫不工文,其以文学特立一科者, 自刘宋始。 自刘宋始。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 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 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 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 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 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 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 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 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 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 亦惑乎! 亦惑乎!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脩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路逶迤而脩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 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夫 迷涂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 迷涂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 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 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 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 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汉魏六朝文学(教学G)
![汉魏六朝文学(教学G)](https://img.taocdn.com/s3/m/2454a788a8114431b90dd8ef.png)
第一章秦汉社会和文学概说第一节秦汉社会概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烧去《秦纪》以外的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语”。
有两人或多人在一起议论《诗》、《书》的,都要处以死刑。
这是我国历史上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的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期,重建了严厉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独裁政体,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来统一全国的思想。
这种儒学,虽以先秦的儒家思想为基础,但又揉合阴阳家、法家的思想成分,并经过董仲舒的阐发、改造,成为一种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严格维护封建秩序(特别是皇权下的秩序)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体系。
由于政府的提倡,儒学不但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当时可以根据《春秋》来决狱;又如,儒家经典《仪礼》所规定的礼制,也是当时必须遵循的。
这样,儒学就成了得到官方保护的官方思想而进入了人们的灵魂深处。
汉武帝死后,这种政治统治的格局和思想统治的局面在汉王朝基本上保持了下来。
其间虽经过公元八年汉朝大臣王莽篡夺帝位的事变,但到公元二十五年刘秀重建汉朝的统治后,又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进了。
到了东汉中后期,以豪强为主的地方势力日益抬头,经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及后来的地方势力与一度掌握中央政权的大臣董卓的战争,最终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在这一过程中,儒学的势力也逐渐减弱,终至衰微。
这以后东汉政权也就宣告灭亡了。
第二节汉代文化及其影响深入到民族意识、民族心理的深层进行考察,发现这个时代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文化复古;第二,传统综合。
一、文化复古:秦朝的文化专制,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黑暗时代。
但这个时代只延续了十几年(前221-前206)。
汉人透过这短暂的黑暗,看到了先秦文化的光芒,并从战国耆宿的身上、秦代过客的身上,发现了先秦自由奔放的文化精神。
于是在先秦文化的召唤下,光复旧艺便成为汉代学人乐从的事业。
汉人的文化复古是以整理散乱的古籍开始的。
《汉书·艺汉志》说:战国从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专题汉魏六朝文学
![专题汉魏六朝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1d2117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a.png)
魏诗的代表作品赏析
1
《长歌行》是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以 豪放奔放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山河和英 勇的战士形象,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热 爱和对英雄的崇敬。
2
《短歌行》是另一首脍炙人口的魏诗, 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 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珍 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归园田居》是魏诗中田园诗歌的代表 作之一,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田园 风光和农村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 的热爱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汉魏六朝小说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搜神记》是汉魏六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志怪为主,记载了许多神仙鬼怪的传说 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文化。
《世说新语》则是六朝时期的代表作,它以 志人为主,记载了当时士人的言谈举止和生 活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 想感情。
汉魏六朝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们不仅为后来的唐传奇、明清小 说等文学体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素材,同时 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格 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汉代的散文作品以朴实自然为主, 魏晋时期的散文则逐渐走向华丽和繁复。到了南朝时期 ,骈文盛行,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代表作品有《 洛阳伽蓝记》等。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格 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汉代的散文作品以朴实自然为主, 魏晋时期的散文则逐渐走向华丽和繁复。到了南朝时期 ,骈文盛行,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代表作品有《 洛阳伽蓝记》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汉魏六朝散文
汉魏六朝散文概述
汉魏六朝散文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汉、魏、晋、宋、齐、梁、陈七个朝代的散文作品。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在文 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魏六朝散文·左思·三都赋序》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左思·三都赋序》原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8a680a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c.png)
《汉魏六朝散文·左思·三都赋序》原文鉴赏《汉魏六朝散文·左思·三都赋序》原文鉴赏盖诗有六义焉1,其二曰“赋”。
扬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2。
”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3。
先王采焉,以观士风。
”见“绿竹猗猗”4,则知卫地淇澳之产5;见“在其版屋”6,则知秦野西戎之宅7;故能居然而辨八方。
然相如赋上林而引庐桔夏熟8,扬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9,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10,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11,假称珍怪,以为润色12。
若斯之类,匪啻于兹13。
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14;校之神物15,则出非其所。
於辞则易为藻饰16,於义则虚而无徵17。
且夫玉卮无当18,虽宝非用;侈言无验19,虽丽非经20。
而论者莫不诋讦其研精21,作者大氐举为宪章22。
积习生常,有自来矣。
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23,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24;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25;风谣歌舞,各附其俗26;魁梧长者27,莫非其旧。
何则?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28;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29;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且夫任土作贡31,《虞书》所著;辨物居方32,《周易》所慎;聊举其一隅33,摄其体统34,归诸诂训焉35。
【注释】1《诗》:即《诗经》。
六义:《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按风、雅、颂是《诗经》诗歌的分类,风是民歌,雅是贵族游宴之作,多写政事,而颂是歌功颂德的作品。
赋、比、兴是写作手法,赋是直接叙述,比是譬喻,兴是寄托。
2杨雄:西汉著名辞赋家,他在《法言·吾子》中曾说过:“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话。
诗人之赋:指屈原的骚赋。
屈原曾称自己的作品为诗,杨雄称屈赋为诗人之赋,是指屈赋能符合《诗经》的写作精神。
丽:华丽。
则:法则,法度。
3班固:东汉史学家、辞赋家。
他的《西都赋序》中有“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话。
07六朝文
![07六朝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fbab1a650e52ea551898ba.png)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 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 《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 核心则是《原道》、《征圣》、《宗经》3篇,要 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 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 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 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 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 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 子》、《论说无乏于时。 降及梁朝,其流弥甚。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 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 〔唐〕李延寿《南史·文学传序》
要而论之,西汉之时,治学之士,侈言灾异五行, 故西汉之文,多阴阳家言。东汉之末,法学盛昌,故 汉、魏之文,多法家言。六朝之士,崇尚老、庄,故六 朝之文,多道家言。隋、唐以来,以诗赋为取士之具, 故唐代之文,多小说家言。宋代之儒,以讲学相矜,故 宋代之文,多儒家言。
后梁武帝命刘勰回定林寺编定佛经,遂出家为 僧,改名慧地。他的著作,除《文心雕龙》外,尚 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灭惑论》 等宣扬佛教义理的作品。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他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 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
他精通儒学和佛学,在文学方面有卓越 的见解。 《文心雕龙》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的 理论基础, 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被誉为中国 古代 “艺苑之秘宝”。
(二)艺术特点
《文心雕龙》显示出典型的骈文色彩。 1、句式精工整饬,两两骈出。 2、大量运用典故,呈现出典丽缜密的风格。 3、音调和谐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异 彩。后来祖述,识昧圆通。家有诋诃,人相掎摭, 故刘勰《文心》生焉。 〔唐〕刘知几《史通·自序》
汉魏六朝诗文
![汉魏六朝诗文](https://img.taocdn.com/s3/m/bdf42e7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9.png)
汉魏六朝诗文[转自东南大学]汉魏诗〔总论〕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干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汉魏五言,源于《国风》,而本乎情,故多托物兴寄,体制玲珑,为千古五言之宗。
汉魏五言,本乎情兴,故其体委婉而语悠圆,有天成之妙。
五言古,唯是为正。
详而论之,魏人渐见作用,而渐入于变矣。
汉魏五言,委婉悠圆,于《国风》为近,此变之善者,使汉魏复为四言,则不免于袭,不能擅美千古矣。
汉魏五言,虽本乎情之真,未必本乎情之正,故性情不复论耳。
汉魏五言,委婉悠圆,虽本乎情,然亦非才高者不能,但有才而不露耳。
以《十九首》、苏、李、曹植、王、刘与赵壹、徐、陈琳、阮相比,则知非才高者不能也。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 建安之诗,体虽敷叙,语虽构结,然终不失雅正。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四) 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两汉之世,户习《七经》,虽及子家,必缘经术。
魏武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一也。
建武以还,士民秉礼。
迨及建安,渐尚通;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
献帝之初,诸方棋峙,乘时之士,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端于此,三也。
又汉之灵帝,颇好俳词,下习其风,益尚华靡,虽迄魏初,其风未革,四也。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建安五言诗)文采缤纷,而不离闾里歌谣之质。
故其称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
汉魏六朝文学 二
![汉魏六朝文学 二](https://img.taocdn.com/s3/m/ab640d2258fb770bf78a5535.png)
Logo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 如一缇萦。” 先叙太仓令有罪,被押送到长安城;次写缇 萦闻父言而沉痛,赴阙陈辞救父;再写文帝动恻 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最后班固颂赞缇萦胜过 男儿。此诗重在叙事,写于班固被逮洛阳狱中, “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体现了史 家的 用辞质朴。
Logo
Logo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 幸脱虞人机,得亲君子庭。 驯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龄。 蔡邕为翠鸟构想了一个托身的空间:庭前的 长满绿叶红花的石榴树。翠鸟在这里可以振翅修 容。它是从猎人的追捕下逃生的,愿将自己的生 命托付给树的主人。翠鸟有了栖身之所,但仍是 寄人篱下、心存余悸。此诗是蔡邕人生经历的的 写照,也是东汉末年文士身遭乱世而惊恐万状的 缩影。
Logo
* 第二类,思妇之词。 为了寻求政治上的显达、生活上的富有,一 些中下层文人往往四处奔走,飘泊异乡。外有 游子,内有怨妇。思妇之词,就是在这种背景 下产生的。它们几乎占到《古诗十九首》的半 数。这类作品的作者虽然为未必都是女性,甚 至大多数还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心理写成的, 但能真挚、细腻地描述出思妇的思想感情。它 们无一例外都是写盼望游子早归,但当盼归而 不归时,思妇的反响却有不同。
Logo
前一首借秦客发叹。“河清不可俟,人命不
可 延”之句,是总括社会黑暗腐败与作者对东汉 王 朝的绝望,与张衡《归田赋》中“俟河清乎未 期” 之句如出一辙。以下通过对比,说明统治者重 金钱、谄媚、权势而轻才学、品行的用人制度, 揭示了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倒置的反常现 象。其中“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之句, 揭 露了取仕看钱不问才的丑恶现象,道出了文士
Logo
这三首诗作,感情真挚深厚,语言生动传神。 如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良马不回鞍, 车不转毂”、“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等句, 写出了秦嘉不得与妻子会面的失落、怅惘、无 奈的心绪。 ▽ 蔡邕的《翠鸟》 这是一首寓言诗,以鸟自比,反映了蔡邕遭 遇迫害、劫后余生的心情。 庭陬有若榴,绿叶含丹荣。 翠鸟时来集,振翼修形容。
汉魏六朝散文《七启》
![汉魏六朝散文《七启》](https://img.taocdn.com/s3/m/14ef7ec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7.png)
汉魏六朝散文《七启》汉魏六朝散文《七启》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骃作七依,辞各美丽。
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
并命王粲焉。
玄微子隐居大荒之庭,飞遯离俗,澄神定灵。
轻禄傲贵,与物无营。
耽虚好静,羡此永生。
独驰思于天云之际,无物象而能倾。
于是镜机子闻而将往说焉。
驾超野之驷,乘追风之舆。
经迥漠,出幽墟。
入乎泱漭之野,遂届玄微子之所居。
其居也,左激水,右高岑。
背洞溪,对芳林。
冠皮弁、被文裘。
出山岫之潜穴,倚峻崖而嬉游。
志飘飖焉,峣峣焉,似若狭六合而隘九州。
若将飞而未逝,若举翼而中留。
于是镜机子攀葛藟而登,距岩而立,顺风而称曰:“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
今吾子弃道艺之华,遗仁义之英。
耗精神乎虚廓,废人事之纪经。
譬若画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
未之思乎,何所规之不通也?”玄微子俯而应之曰:“焦,有是言乎!夫太极之初,浑沌未分,万物纷错,与道俱隆。
盖有形必朽,有迹必穷。
芒芒元气,谁知其终?名秽我身,位累我躬。
窃慕古人之所志,仰老庄之遗风。
假灵龟以托喻,宁掉尾于涂中。
”镜机子曰:“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庶感灵而激神,况近在乎人情。
仆将为吾子说游观之至娱,演声色之妖靡。
论变化之至妙,敷道德之弘丽。
愿闻之乎?”玄微子曰:“吾子整身倦世,探隐拯沈。
不远遐路,幸见光临。
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镜机子曰:“芳菰精粺,霜蓄露葵。
玄熊素肤,肥豢脓肌。
蝉翼之割,剖纤析微。
累如□縠,离若散雪。
轻随风飞,刃不转切。
山鵽斥鷃,珠翠之珍。
寒芳苓之巢龟,脍西海之飞鳞。
臛江东之潜鼍,臇汉南之鸣鹑。
糅以芳酸,甘和既醇。
玄冥适鹹,蓐收调辛。
紫兰丹椒,施和必节。
滋味既殊,遗芳射越。
乃有春清缥酒,康狄所营。
应化则变,感气而成。
弹徵则苦发,叩宫则甘生。
于是盛以翠樽,酌以雕觞。
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可以和神,可以娱肠。
此肴馔之妙也,子能从我而食之乎?”玄微子曰:“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镜机子曰:“步光之剑,华藻繁缛。
12大学国文之汉魏六朝文(上)
![12大学国文之汉魏六朝文(上)](https://img.taocdn.com/s3/m/6c8bbb432b160b4e767fcfe6.png)
55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循阶除而下降:沿着阶梯下楼。循,沿着。
除,台阶。 气交愤于胸臆:胸中闷气郁结,愤懑难平。 夜参半而不寐:即直到半夜还难以入睡。 怅盘桓以反侧:惆怅难耐,辗转反侧。
盘桓,这里指内心的不平静。
56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26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锺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27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指洛阳、长安,也可指山阳高平,很难坐
实,可以说是相对“荆蛮”而言的“中 国”,亦即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47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尼父在陈:据《论语· 公冶长》记载,孔子周 游列国的时候,在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 归欤!” 钟仪幽而楚奏兮:指钟仪被囚,仍不忘弹奏家乡 的乐曲。《左传· 成公九年》载,楚钟仪被郑 国作俘虏献给晋国,晋侯让他弹琴,晋侯称赞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 留!
25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古代文学汉魏六朝
![古代文学汉魏六朝](https://img.taocdn.com/s3/m/bc9da81a767f5acfa1c7cde5.png)
第四章 东汉辞赋
一、东汉赋风的转变 社会背景的变化带来题材的转变
跨出宫廷苑囿
创作宗旨的新变
抒情言志
赋风与表现形式的变化
铺张扬厉、汪洋恣肆→深邃冷峻、平正典雅 散句单行 →骈俪对偶
二、京都赋
1、班固《两都赋》 创作原委
定都洛阳的争议
解题
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虚拟 “西都宾”、“东都主 人”两个人物,分别代表都雍、都洛两种不同的态度。《西都赋》 通过“西都宾”之 口,盛赞长安形胜为中土之最;《东都赋》借 “东都主人”之口,否定了“西都宾”所代表的旧的京都美理想 和京都意识。
3、《七发》的体制与艺术手法
体制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离骚》和《招魂》和 《大招》的影响 )
辞藻繁富、铺陈排比,夸张渲染,气势恢宏
“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 龙·杂文》)
由骚体赋的以抒情为主,转变为以叙事写物为主 语言形式上,韵散结合
——为后来汉大赋的创作树立了典范,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 确立
——“七体”的影响
【思考题】
汉初骚体赋与楚辞在内容形式上关系 比较《鵩鸟赋》与《七发》的异同 何以说《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以骚体赋为例,思考汉人对屈原的接收
【延伸阅读】
《贾谊评传》,王兴国,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贾谊集校注》,王洲明、徐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七”体的形成发展及其文体特征》 ,郭建勋,《北京大学学
题解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第二层:用道家相对论的观点,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
阐述道家齐生死、轻去就的旷
坐隅。楚人命鸮曰鵩 。贾生既
达人生观,帮助作者从浓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净,韵逐情浮,催人泪下,具有
“诗人之赋丽以则”的特点。
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
(今浙江湖州)人,南朝梁文学家。丘迟八
岁能文,有才名。齐武帝永明(483-493)
初举秀才,授太学博士。历官殿中郎、车骑
录事参军、徐州从事。萧衍入建康,授骠骑 主簿,劝萧衍受梁王等有关表章皆出其手。
梁天监三年(宣,山阳高 平(今山东邹县)人。少有才名。初平二 年(192),关中骚乱,粲往荆州依刘 表,未被重用。后归曹操,赐爵关内 侯。建安二十二年(217),从曹操南 征孙权,北返途中病卒。遗赋、诗、 论近六十篇。
王粲由于“遭乱流寓,自伤情
多”,所作诗赋语言清丽,情调悲
凉,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 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并刑马作誓,传之子孙。将军独靦颜借
命,驱驰毡裘之长,宁不哀哉!夫以慕
容超之强,身送东市;姚泓之盛,面缚
西都。故知霜露所均,不育异类;
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北虏僭盗中原,
多历年所,恶积祸盈,理至燋烂。况伪
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携离,酋豪猜
贰。方当系颈蛮邸,悬首藁街,而将军
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
亦惑乎!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
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
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
军独无情哉!
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当今皇帝盛
明,天下安乐。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
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
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
命耳!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 重。吊民洛汭,伐罪秦中,若遂不改,方 思仆言。聊布往怀,君其详之。丘迟顿首。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本文虽是骈文,但用典不僻,语言
明白晓畅。全文主要使用骈体双行的四
六句式,又加以参差变化,节律谐和, 具有一种音乐美,体现了齐梁骈文讲求 声律美的特色。
情深意消,然而靡矣。情致绵丽自足,而 古来朴健之体,至此无余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十九· 书类
1、回忆中学已学的几篇赋,比较其形式 (骈、散)、风格、内容之异同。
《登楼赋》解题
《登楼赋》为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 时登当阳城楼所作。刘表虽系皇族支裔, 但 “外貌儒雅,内多疑忌”,身无济世 之才,又无知人之明,满怀大志的王粲 一直被屈抑下僚,不被重用。
王粲这篇登楼之作,抒发了乡关之思
和离乱之感,倾吐了怀才不遇及渴望
建功立业的心情。作品从登楼览物写
起,以黯然伤怀作结,这种写法开千
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昔因机变化,遭
遇明主,立功立事,开国称孤。朱轮华毂,
拥旄万里,何其壮也!如何一旦为奔亡之 虏,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 劣邪!
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直以不能 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
此。圣朝赦罪责功,弃瑕录用,推赤心于
天下,安反侧于万物。将军之所知,不假
百年登临之作的先河,多为后人遵循。
《登楼赋》赏析
此赋两次换韵,使全文自然形成 三段,抒发登楼四望之内心感受。
第一段:初步透露心中隐含的忧思, 确定了全篇的抒情基调。 第二段:抒发思乡欲归之情,集中表 达了内心沉重的忧思。 第三段: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完成 了全篇的抒情主题。
《登楼赋》艺术特色
此赋情真语真,措辞雅丽,用笔
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
志”(《文心雕龙•诠赋》)。
最早以赋名篇的当为战国荀卿 的《赋篇》,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 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 文的性质,当时颇为盛行。以后或向 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 近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与骈文的 为“骈赋”、“律赋”。
(505),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率军北伐,任丘
迟为谘议参军,领记室。还拜中书郎,迁司徒
从事中郎。天监七年(508)卒于官。丘迟盛负 文名,诗文辞采丽逸。钟嵘《诗品》评曰: “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梁书》卷 四十九有传,明人辑有《丘中郎集》。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
幸甚!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
陈伯之本为南齐冠军将军、骠骑司马。后归降梁武
帝。梁时为江州刺史,封丰城县公。天监元年(502)率
部投降北魏,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 光禄大夫、曲江县侯。天监四年(505),梁武帝命临川 王萧宏率军北征,陈伯之领兵对抗。丘迟时为谘议参军 领记室,萧宏命作此书劝陈伯之归降。史载陈伯之于第 二年三月在寿阳(今安徽寿县)率八千士兵归梁(参见 《梁书》卷二十《陈伯之传》)。
2、《与陈伯之书》是我国古代有名的书
信体散文之一,回忆中学还学过哪些文 言书信体散文,各有何特色? 3、试以远离家乡的学子口气写一封给母 亲(或父亲)的信,不得少于600字。 (家在本市的可写给亲友)
本文是丘迟的代表作,也是一篇脍炙人 口的招降文字。本文旨在招降陈伯之弃北魏 而复归于梁朝。义正辞严,娓娓动听,为六 朝骈文名篇。明人张溥说:“其(丘迟)最
有声者,与陈将军伯之一书耳!”(《汉魏
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
首先,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
艺术手法。先用纵向对比,再用横比,让陈伯之 清楚地认识到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其次,作者在劝降陈伯之时不仅晓之以理,而 且动之以情,情理俱备,委婉含蓄。围绕着“情” 字作文章,具有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路逶迤而脩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锺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仆一二谈也。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
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
况将军无昔人之罪,而勋重於当世。夫
迷涂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
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
松柏不翦,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
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
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埸之任。
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气交愤於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登楼赋》的楼址
由于年代久远,沧桑变迁,王粲登楼(即
仲宣楼)旧址何在,至今仍无定论。历来有楼
在襄阳、楼在江陵、楼在当阳县城和楼在当阳 麦城四种说法。近年还有人提出,仲宣楼旧址 应在今天的荆门市。
自中原沸腾,五马南渡,缀文之 士,无乏于时。降及梁朝,其流弥甚。 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 士,焕乎俱集。 〔唐〕李延寿《南史· 文学传序》
中国文学,至两汉、魏晋而大盛,
然斯时文学,未尝别为一科,故儒生学 士,莫不工文,其以文学特立一科者, 自刘宋始。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赋,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 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