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的活用

关于词类活用

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

兼类:固定义、常用

命:兼类词。动词义,命令。名词义,使命

《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

活用:非固定义、临时

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 使动用法

• 意动用法

• 名词用如动词

• 名词作状语

• 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齐威王欲将孙膑。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

• 降龙伏虎汗牛充栋洁身自好惊天动地

• 祸国殃民严阵以待惊心动魄正本清源

• 汗马功劳独善其身沉鱼落雁腾蛟起凤

• 富国强兵丰衣足食闭月羞花大快人心

• 兴风作浪

二、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充当谓词,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意动用法”。

晁错《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促织》:“成以其小,劣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词,含义是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作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意动用法”。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苏轼《前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

柳宗元《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汉书·张耳陈余传》:“外黄富人女甚美,佣奴其夫。”

3.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比较

结构相同,都是特殊的动宾关系。

均可用形容词、名词的活用来表达。

意念不同: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的含义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具有主观性。

动词只有使动用法,没有意动用法。

比较下面的句子:

《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成语中的意动用法举例

• 不耻下问不远万里幕天席地羞与为伍

• 是古非今友风子雨千金一刻食不甘味

• 草菅人命(《说文解字》:“菅,茅也。”)

• 自惭形秽

三、名词用如动词

《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

《廉蔺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斥之。”

《触龙说赵太后》:“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

《后汉书·张衡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聊斋志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庐山草堂记》:“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梦溪笔谈》:“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成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举例

• 不毛之地

• 不翼而飞

• 春华秋实

• 不蔓不枝

• 衣冠禽兽

四、名词作状语

我们火车站见面。咱们操场集合。

他们明天爬泰山。他太感情用事。

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或处所

《汉书·张骞传》:“大月氏复西走。”

《山海经》:“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范雎至秦,王庭迎。”

《史记·甘茂列传》:“赵襄王郊迎甘罗。”

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

《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史记·魏公子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史记·陈涉起义》:“失期,法皆斩。”

3.表示行为动作的身份或态度

《史记·屈原列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虏使其民。”

4.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表示比喻)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

《史记·循吏列传》:“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聊斋志异·狼》:“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冯婉贞》:“及敌枪再起,寨中人又鹜伏焉。”

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举例

• 蚕食鲸吞口诛笔伐烟消云散土崩瓦解

• 星罗棋布珠联璧合海阔天空冰清玉洁

• 神出鬼没狼奔豕突鹅行鸭步狼吞虎咽

• 龙腾虎跃鱼贯而入灰飞烟灭街谈巷议

• 风餐露宿道听途说穴居野处颐指气使

• 车载斗量刀耕火种拳打脚踢耳闻目睹

• 言传身教三足鼎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