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解析
![葬花吟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daef4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3.png)
葬花吟解析
《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描写了在春天来临时,将去年的花草祭奠并埋葬的场景,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哀思和对新生命的期待。
下面是全诗及其解析: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喜相傍。
重重赏赐青娥近,回赐萍踪便水长。
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描绘了春季气息浓郁的情景,柳花被风吹散,飘散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
第二句:“吴姬压酒喜相傍”,吴姬是指当时的歌女,她们在上元节前,会为宾客推波助澜,使他们更加快乐和欢愉。
这里,吴姬压酒、百般招待宾客,象征着春节的热闹和欢庆。
第三句:“重重赏赐青娥近”,“青娥”是指妇女,也是指春天的新生命,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
第四句:“回赐萍踪便水长”,“萍踪”是指流浪的者,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光阴留下的痕迹。
这句话意味着即使过去的岁月已经逝去,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寻找到它们的痕迹,感受到它们带来的美好和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全诗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新生命的希望,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哀思和缅怀。
葬花吟的写作特色
![葬花吟的写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02d270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b.png)
葬花吟的写作特色
《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写花凋谢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有限的感慨和思考。
以下是《葬花吟》的写作特色:
1. 抒情婉转:《葬花吟》以抒发情感为主,诗人以婉转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花凋谢的感慨,通过花的凋谢反映人生短暂的特点。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生命无常的深切感受,情感真挚动人。
2. 描写细腻:诗中描写的花朵凋谢过程十分细腻,通过对花瓣逐渐凋零的描绘,展示了花的美丽和脆弱,以及时间的无情流逝。
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诗歌形象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3. 悲天悯人:《葬花吟》以花的凋谢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生命短暂的悲天悯人之情。
诗人通过花的凋谢,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珍惜生命,抒发对光阴流逝以及人生短暂的无奈和忧伤之情。
4. 象征意味:《葬花吟》中的花朵可以被视作人生的象征,花的凋谢代表着生命的有限和光阴的流逝。
诗人通过花凋谢的形象,深刻地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葬花吟》以抒发情感为主线,以花的凋谢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象征意味的运用,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生命短暂的感慨和思考。
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fe77b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c.png)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是一个极其著名的描写枯萎与消逝的诗歌。
这个场景描述了一个瑞雪初晴的冬日,宝玉看到花园里的金钗梅垂死挣扎的情形,非常悲伤,于是发出了这首葬花吟。
这首诗歌描述的不仅是枯死与消逝,也暗示了一种生命的轮回和命运的无常。
在一个冬季的结尾,花园里的花朵们全部枯萎,而这个场景中最能代表该主题的便是那金钗梅。
这个花冒着风雪在花坛上艰难跋涉,努力地延展自己的一丝残存生命,并且与此同时普遍的“冰雪消磨离恨,春水泛滥游魂”的诗意,加强了主题的极端性。
当我们看到这个花朵时,我们不难想到自己的短暂性,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生命的短暂性。
保玉的思考和咏叹,不仅是对冬季结束的悲伤,也是对生者与死者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仅描绘了花朵的生命消逝,也描述了生活的无常。
例如,咏叹中提到的朝离夜湮,风飘零舞,和眼前世态炎凉,都暗示了生命的无常。
同时,保玉也在一定程度上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包括以前的生活,以及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例如,他感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问题,最终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这首诗歌因此包含了哲学和超自然主题,强调了人类的本质和命运终将落入坟墓,而人的灵魂必须五旬飞升。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表现了文化中心上地主和朝臣势力的腐败现象、官场斗争的无情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色彩。
这首诗歌也通过把人们的短暂性和华丽腐朽的象征融入到诗意中,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性。
通过保玉的角度来思考,其中承载的教育意义也需要被强调:人类必须正确面对生命现实,并且跨越诸多无法驾驭的命运差异,才可能生活得更加充实。
葬花吟的赏析
![葬花吟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c8861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2.png)
葬花吟的赏析葬花吟的原文《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cbae2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f.png)
葬花吟赏析一、背景介绍《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花朵凋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生死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字数不多,却充满了诗人深沉的哲理和感慨,被誉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二、诗歌赏析1. 内容主题《葬花吟》通过描述花朵凋落的过程,展现了生命短暂、无常的主题。
诗中诗人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为主题,旨在唤起人们对于生命脆弱性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2. 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鲜花绽放与凋零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开头两句“秋草瘦风萧,芳菲苑外香”,描绘了花朵盛开的美好景象,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而诗末两句“红消香断有谁怜,落尽灰胡不归去”,则表达了花朵凋零的无奈和孤寂,激发人们的深思。
用典手法诗中运用了“葬花”一词,暗示了花朵凋零的悲凉情绪。
其中“葬”一词,正常意义上理解是指埋葬,与花朵凋零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用词使诗中的花朵凋零意象更加深刻,加强了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无常和珍惜生命的主题。
3. 情感表达《葬花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生命的珍惜。
整首诗在描绘花朵凋零的同时,也折射出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诗人通过对花朵凋零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叹,以及对逝去的岁月和逝去的人生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4. 主题意义《葬花吟》虽然字数不多,却能唤起人们的思考。
诗中通过描绘花朵凋零的无奈和孤寂,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呼唤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无常和脆弱,从而更加珍视眼前的一切,感悟人生的真谛。
三、诗歌分析1. 诗歌结构《葬花吟》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五个字。
诗歌的整体结构紧凑,通过对比描写花朵的盛开和凋零,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2. 诗歌语言《葬花吟》的语言简洁明了,字字珠玑。
诗中的写景描写和抒发情感的语句相互烘托,给人一种深沉、哲理而又真实的感受。
葬花吟解析
![葬花吟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3f802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0.png)
葬花吟解析
《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作者对逝去的花朵的哀悼之情。
该诗以花朵凋零为切入点,通过描写花朵的生命短暂和凋谢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生命脆弱的痛感。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思。
诗的开篇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描绘自然界中常见的景象,突显时间的流逝和变化无常。
接着,诗人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形象来形容花朵的凋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无奈。
此处的“花”既可以看作具体的花朵,也可以象征生命和青春。
通过花朵的凋谢,诗人提醒人们应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接下来的几句写到:“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绣作什么香?”描绘了
花朵凋谢后的情景,花朵如同绿丝绦般垂下,不再绽放出芬芳的香气。
这里,诗人既表达了对花朵逝去的惋惜,也引发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思考。
诗的结尾部分写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里,诗人以蜡烛的例子来暗示人们对逝去事物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蜡烛有心,却还是无法阻止离别的发生。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人们对逝去的事物的留恋之情。
《葬花吟》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花朵的哀悼和对生命脆弱的思考。
表面上看,诗人抒发了对花朵凋谢和光阴易逝的感慨,但其实也借此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花朵的凋谢和比喻来表达人生的悲凉和无常,给人以深思。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eb8652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c.png)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摘要:
一、林黛玉葬花吟原文
二、林黛玉葬花吟鉴赏
三、葬花吟背后的意义
正文:
一、林黛玉葬花吟原文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
这首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以下是《葬花吟》的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二、林黛玉葬花吟鉴赏
《葬花吟》展现了林黛玉的才情与哀愁。
诗中描绘了黛玉葬花的情景,寓意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诗中以花喻人,表达了黛玉对生命短暂和身世遭遇的感慨。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不仅表达了黛玉的个体情感,也反映了整个人类的生命困境。
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葬花吟背后的意义
《葬花吟》是林黛玉对生命和命运的叩问。
在她眼中,落花虽美,却注定要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表达了黛玉对生命的悲悯,对自然的热爱,对命运的反思。
同时,《葬花吟》也是黛玉对自己身世的哀叹。
她出身名门,却命运多舛,这首诗是她对自己命运的诉说,对生活的哀叹。
赏析葬花吟
![赏析葬花吟](https://img.taocdn.com/s3/m/296c18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7.png)
赏析葬花吟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黛玉以花自喻,葬花时的凄凉悲惨情景和她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和对生命的悲叹。
诗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象征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它不仅是黛玉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葬花吟诗词赏析
![葬花吟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e9b97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06.png)
葬花吟诗词赏析一、诗句解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篇就描绘出一幅暮春的凄美画卷,花儿凋谢,花瓣随风飘舞,这漫天飞花的景象看似美丽却带着浓浓的哀伤。
“红消香断”直接写出花朵的凋零,颜色不再鲜艳,香气也消失了,而“有谁怜”这一问句,就像黛玉在问这个世界,有谁会心疼这些凋零的花朵呢?其实也是在问有谁会心疼自己这个孤苦无依的人。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柔软的蛛丝挂在春日的亭台楼阁上,飘落的柳絮轻轻地扑打着绣帘。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暮春的氛围,蛛丝和柳絮都是很轻柔脆弱的东西,就如同黛玉自己的生命一般,在这个世界上飘荡无依。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这里黛玉从对花的怜惜转到了自己的愁绪。
深闺中的女子怜惜春天即将过去,满心的忧愁却没有地方可以排解。
这就像黛玉在贾府中的处境,虽然有宝玉这样的知己,但是她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担忧是难以消除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黛玉拿着花锄走出绣帘,不忍心踩踏那些落花。
这一动作描写特别生动,展现出黛玉的善良和对落花的敬重。
在她眼里,落花也是有生命的,不应该被随意践踏。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柳树和榆树只管自己生长得茂盛芬芳,却不管桃花和李花的飘落。
这有点像在说周围的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人真正关心黛玉的命运。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桃花和李花明年还会再次开放,可是明年这个闺阁之中还不知道有谁在呢。
这是黛玉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深深担忧,她不知道自己在贾府的命运会走向何方,是否还能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里用燕子来比喻那些看似亲近却又无情的人。
燕子三月筑好了巢,可是它们太无情了,明年花开的时候虽然还可以啄食花蜜,却不知道人已经不在了,巢穴也会倾塌。
这就好像黛玉觉得自己在贾府中,虽然有过一些看似美好的时光,但是一旦发生变故,那些美好的东西都会消失。
红楼梦诗词《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诗词《葬花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137a0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3.png)
红楼梦诗词《葬花吟》赏析【原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赏析】《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吟诵出来的一首古体诗。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各十二句分别为一段,共计可分作五个大的段落。
各段相接,逐层推进,不断升华,使意境层层展开,情态步步深入,是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的、独一无二的千古绝唱。
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是刻画与塑造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悲剧抒情诗,是林黛玉对自己命运所作的“似谶成真”的自悼曲,也是她坚持真理、宁折不屈的封建地主贵族阶级叛逆者的心理剖白,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花喻人,花人一体,情景交融,创造了高远的意境,对于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甚至全书主题思想的深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d4081b4b35eefdc8d33346.png)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葬花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出彩的作品,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一、葬花吟简介《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二、葬花吟原文(程高通行本)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三、葬花吟翻译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2ab30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e.png)
葬花吟赏析导言《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抒发忧伤之情的诗歌。
该诗以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和悼念之情。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赏析,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内涵。
诗文赏析《葬花吟》的全文如下:壮岁旌旗拥万夫,含情凝睇罢蔷薇。
此情惟有写花诗,佐证多情争霸词。
教化世间很多事,悲欢离合皆来之。
人生阴晴圆缺变,他殇受尽无尽之。
试问残缺花瓣残,那根花影膨胀之。
不及花开多事少,花过依然当归去。
残花随风忧我心,葬我幽幽花永别。
该诗共十六句,结构严谨,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伤之情。
首句以壮岁旌旗、万夫等词汇刻画出盛世繁华的景象,接着以含情凝睇罢蔷薇的描写引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人在第二、三句中写道:“此情惟有写花诗,佐证多情争霸词。
”这表明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并使其得到证明。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以“悲欢离合皆来之,人生阴晴圆缺变”等句子,揭示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离合悲欢。
接下来,诗人以“试问残缺花瓣残,那根花影膨胀之”一句,通过对残缺花瓣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之情。
最后,诗人以“残花随风忧我心,葬我幽幽花永别”一句,将忧伤之情推到了高潮,抒发了对逝去之物的永久告别之情。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婉转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美好事物逝去的忧伤。
通过对花朵的描写和转化,诗人实现了表达对逝去事物的告别和悼念,展示了对生命脆弱和无常的思考和感悟。
艺术特色和内涵《葬花吟》通过对花朵的描写和引申,探讨了生命的有限和无常的主题。
花朵在诗中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生命的脆弱,而诗人则以此来抒发对逝去事物的忧伤和告别之情。
诗人将个体的花朵与无常的人生相联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情感,呈现了对人生意义和生命真相的思考。
此外,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首句通过描绘盛世景象来与后文中的忧伤情感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多情争霸词”等形象的词语来表达个人情感;以花朵的残缺和背离来暗示人生的离合悲喜。
红楼梦韵曹雪芹葬花吟译文及赏析
![红楼梦韵曹雪芹葬花吟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75b64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5.png)
红楼梦韵曹雪芹葬花吟译文及赏析红楼梦韵曹雪芹葬花吟译文及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
这部小说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哲理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繁华和衰败。
其中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一首诗,通过对葬花的描写,表达了人世间的无常和悲凉。
下面是对葬花吟的译文及赏析。
译文如下:白菊红梨细解意,缕金牌四点粧妆。
明眸皓齿贾花核,轻盈腰肢黛玛镜。
野艳红娘盈臆色,寒香冷月逐轻霜。
轻纱薄绮犹沉酝,清尘掩卷玉成章。
红袖轻摇别魂惑,绿帘点缀倚屏墙。
永夜角声触花意,香消翠减旧闺房。
赏析:这首葬花吟用形象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玛瑙花尤其是红花的热爱之情。
通过独特的写景手法,诗歌展现了世事无常和时光易逝的主题。
第一句“白菊红梨细解意,缕金牌四点粧妆。
”表现了对花朵的精细品味和深刻理解。
在曹雪芹的笔下,白菊、红梨都成了一种象征,寄托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花朵的粧妆则象征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和享受。
第二句“明眸皓齿贾花核,轻盈腰肢黛玛镜。
”通过对花朵和女性之间的巧妙比较,诗人以贾花的明眸皓齿来形容花朵的特点,以黛玛镜来形容花朵的轻盈腰肢,塑造了花朵的灵动与娇美。
第三句“野艳红娘盈臆色,寒香冷月逐轻霜。
”艳红娘是曹雪芹对花的一种拟人化的表达,也是对花朵的赞美。
冷月逐轻霜则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再美丽的花也难逃败落的命运。
第四句“轻纱薄绮犹沉酝,清尘掩卷玉成章。
”通过对纱和绮的沉酝和掩卷,诗人表达了对繁华的追求,也抒发了对生活琐碎的厌倦之情。
清尘掩卷玉成章,则寄托了文人士大夫们对于写作成书的渴望。
最后两句“红袖轻摇别魂惑,绿帘点缀倚屏墙。
永夜角声触花意,香消翠减旧闺房。
”表达了花朵的凄美,红袖轻摇是对于离别的描摹,绿帘点缀则展现了美好岁月中被遗忘的影子。
永夜角声触花意则是对生命终将消逝的思考,香消翠减旧闺房则是对过去的缅怀和无尽的悲凉。
葬花吟通过对花朵的描写,读者无法不感受到曹雪芹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消逝的思索,透过花朵展现了世界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红楼梦中十首经典诗词鉴赏
![红楼梦中十首经典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15bef0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2.png)
红楼梦中十首经典诗词鉴赏一、葬花吟葬花吟可是红楼梦里超经典的一首诗呢。
它的作者是林黛玉,这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呀。
这诗的出处就在红楼梦当中,当时黛玉看到落花满地,触景生情就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方面呢,像“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中的“红消香断”就是说花儿凋谢了,香气也没了。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花儿凋谢飘飞,满天都是,红颜消逝,香气断绝,又有谁来怜惜呢。
赏析起来可就有好多话要说啦。
这首诗充满了黛玉对自己命运的哀叹。
她觉得自己就像那落花一样,飘零无依。
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能感受到她在贾府那种寄人篱下的孤独和无奈,周围的环境对她来说就像风刀霜剑一样残酷。
这诗里满满的都是林妹妹那种哀伤又细腻的情感,真的是超级感人。
二、枉凝眉枉凝眉的作者也是曹雪芹啦。
这诗在书里可是很有分量的。
它的出处就在描述宝玉和黛玉感情的情节里。
它的一些用词很是精妙呢。
比如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阆苑仙葩”说的就是黛玉,像仙界的仙花一样美丽又娇弱,“美玉无瑕”就是指宝玉啦,纯净美好。
这诗其实就是在诉说宝玉和黛玉之间那种爱而不得的感情。
就像“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把两人之间那种复杂纠结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俩互相爱慕,可是最后却不能在一起,真的是让读者看了都忍不住为他们叹息。
三、咏白海棠这诗有好几首呢,都是书中的人物写的。
这些诗的创作背景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以白海棠为题来作诗。
注释上,像“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里把白海棠和梨蕊、梅花作比较。
白海棠的白像是从梨蕊那里偷来的三分洁白,它的神韵像是从梅花那里借来的一缕香魂。
从这些诗句能看出红楼梦中的人物都很有才华,作诗都很厉害。
赏析的时候会发现不同的人写出来的白海棠诗都有自己的风格,从诗里也能看出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有的写得很清新淡雅,有的写得很飘逸,这也是红楼梦这本书的魅力所在,通过诗来展现人物性格。
四、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这是形容贾宝玉的一首词。
红楼梦阅读——《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阅读——《葬花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7366897fd5360cbb1adbce.png)
红楼梦阅读——《葬花吟》赏析《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是《红楼梦》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红楼诗词中的杰作。
这种诗文结合的写法在其他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亦不少见,但结合如此紧密而非堆砌之作却是前无古人。
如果没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诔》,黛玉与晴雯的形象便大打折扣。
脂砚斋对黛玉葬花十分欣赏,曾欲请人画出《葬花图》,但誓不遇仙笔不写,过了八年,虽遇到了善于描美人的余集,仍未画成,最终只能感慨“恨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可见黛玉葬花之美丽动人,绝非一般画家能描绘得出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曹雪芹《葬花吟》诗词赏析
![曹雪芹《葬花吟》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2414452f60ddccda38a0d9.png)
曹雪芹《葬花吟》诗词赏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原文】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赏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葬花吟评析
![葬花吟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f7c5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f.png)
葬花吟评析
《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描写了诗人去给已故恩师张先的墓前献花的情景,并借此思考生死与离别之感。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深刻,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全诗通过描述诗人去给已故恩师张先的墓前献花的情景,以及对逝去的人的怀念和缅怀,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的心理感受,并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和离别等话题的思考。
整首诗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悲凉和哀思,如“白发三千丈”,“昨夜东风转”的描写更加突出了逝者已经离去,时间不复返的无奈和悲伤。
而且,诗中使用了许多寓意深刻、感人肺腑的比喻手法,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以花为喻,表达了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则反映出生命与旅行的相似性,诗人认为自己只是在这个世界上短暂停留,最终也要离去。
总之,这首诗通过婉转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逝去恩师感慨万千的心情,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时间和离别等话题的思考。
葬花吟歌曲解释及赏析
![葬花吟歌曲解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a63c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e.png)
葬花吟歌曲解释及赏析《葬花吟》是一首古典诗歌,描写了人们在葬花时的悲伤和哀思。
这首诗歌通过对花的葬礼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葬花吟歌曲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葬花吟》中,诗人通过对花的葬礼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生命的珍惜。
诗中所描述的花的凋零和葬礼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用深沉的语言和悲伤的情感,描绘了花的凋零和生命的消逝,让人们对生命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被视为生命的象征,而葬花则是对生命的一种哀悼和缅怀。
在《葬花吟》中,诗人通过对花的葬礼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逝去生命的哀悼。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人们对生命的无常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葬花吟》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花的葬礼的描写,诗人让人们对生命的无常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首诗歌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赏析《葬花吟》这首诗歌时,不仅可以从诗歌的形式结构、语言表达和意境描绘等方面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诗歌的形式结构简洁明快,语言表达深沉凄美,意境描绘深邃悲凉,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迪。
在《葬花吟》中,诗人通过对花的葬礼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和对生命的珍惜。
诗中所描述的花的凋零和葬礼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用深沉的语言和悲伤的情感,描绘了花的凋零和生命的消逝,让人们对生命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被视为生命的象征,而葬花则是对生命的一种哀悼和缅怀。
在《葬花吟》中,诗人通过对花的葬礼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逝去生命的哀悼。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人们对生命的无常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f49d6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9.png)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歌之一,它以花喻人,抒发了林黛玉心中的哀怨和悲伤。
下面从诗歌主题、意象运用、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诗歌主题葬花吟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花与人的对比,二是生死与爱情的纠缠。
林黛玉通过赞美花的美丽和悲惨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她以花自喻,感叹自己身世飘零,爱情无果,表现出对生命的无奈和哀怨。
同时,她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暗示着她的爱情如同花朵一般,美丽而短暂。
二、意象运用在葬花吟中,林黛玉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桃花、落花、残红、香消玉殒等,这些意象都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
其中,“桃花”是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既代表了花的美丽和短暂,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爱情如同桃花一般,美丽而短暂。
而“落花”则代表了生命的无常和凋零,林黛玉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三、艺术手法葬花吟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其中,比喻和拟人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如“桃花犹醉露桃菲,春风吹开一夜魂”,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桃花的美丽和悲惨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借景抒情也是诗歌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如“柳丝挽留春色浓,桃花照影梦归空”,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林黛玉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四、文学价值葬花吟作为红楼梦中的经典诗歌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通过花与人的对比,表现了林黛玉的身世飘零和对生命的感悟。
其次,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最后,葬花吟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生死观和爱情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总之,红楼梦葬花吟是一首充满哀怨和悲伤的诗歌,它通过花与人的对比、生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等各方面展现了林黛玉对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葬花吟》之赏析
![《葬花吟》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87e726bb68a98271fefaad.png)
葬花感怀,如临其境——《葬花吟》之赏析《葬花吟》写在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春残花落,身世飘零,敏感易伤如黛玉者,又岂能不痛发悲歌一泄心中之感?这就奠定了《葬花吟》的情感基调——感春伤春,自怜自悲,凄苦凄凉,痛诉痛告。
这一回的回目叫“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实则道明全诗的主要内容:以葬花始,以感怀终。
《葬花吟》作为林黛玉的代表作,其选材是典型的潇湘子的题材,其语言是典型的颦儿式的语言,其情感也是典型的黛玉式的情感,跟她的身世命运、个性特征和思想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整首诗洋溢着黛玉的诗情、才情、品情,集中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独立不阿的人格、美丽圣洁的灵魂,也为黛玉笼上了一层迷人的艺术光辉。
全诗从伤春到感怀,从感怀到控诉,从控诉到自伤,从自伤到向往,从向往到失落,从失落到绝望,黛玉的情感随着诗句而流淌、转折,而全诗有并非一味自伤自怜。
起首四句表面上是描绘了凄美的落花图,实则点明黛玉的身世之苦:父母早亡,无根之人寄寓他门,在“如履薄冰”的险境中艰难生存。
“落絮”即是飘落的柳絮,林黛玉以柳絮之白、飘泊天涯比其因悲愁而青春老死,亦道明其心境的苍凉。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饱含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这两句用对比手法写出榆荚之当令鲜艳与桃李的飘飞零落,联想到黛玉作此诗时众姐妹正在园内玩耍,回目更是写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曹雪芹特意将宝钗戏蝶与黛玉葬花放在一起,以戏蝶之趣衬葬花之悲,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姐妹欢乐中的孤寂心灵就尤为突出,热闹中的寂寞更彻骨。
桃花飘飞,血泪流尽,黛玉之艳赛过桃花,命运之薄更胜落絮,一红一白,两相对比,诗作由此,春之暮使其心愈悲,其情愈烈。
“风刀霜剑”既是严酷自然环境的描写,更以此喻示了贾府及其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的险恶环境,既有黛玉的控诉,也有她身陷其中无法自保的无奈。
黛玉虽有贾母疼惜,毕竟是“外姓人”,还是投奔贾府的孤女,又如何能抵御无孔不入的倾轧?温言软语的背后是寒气逼人,唯一的情感寄托——宝玉又难窥其心,置身于如此艰难的生存空间,黛玉仍然在努力探寻生命的真谛,“风霜”这自然伟力使得花朵之艳难于持久,而人生有何其短促,知音何其难觅,这沉重的思考更加剧了大观园内处处“严相逼”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诗词赏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创作背景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二、通篇赏析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
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
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三、诗词赏析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
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
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
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
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
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
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
”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
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
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
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
他年葬奴(我)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
在葬花吟(269面)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270面)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但“奴”“我”之误值得细思考证,故在此写出。
四、作品注释
1、榭(xiè):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2、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
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3、一抔(póu):意思是一捧之土。
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
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
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4、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黛玉与帘的关系应特别注意,参看“帘外桃花帘内人”、“晶帘隔断月中痕”诸句。
“莫”,原笔,同“暮”。
5、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①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
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
②蜀帝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
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五、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
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
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
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
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
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
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
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
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
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
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
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
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
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
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
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