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fe77b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c.png)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是一个极其著名的描写枯萎与消逝的诗歌。
这个场景描述了一个瑞雪初晴的冬日,宝玉看到花园里的金钗梅垂死挣扎的情形,非常悲伤,于是发出了这首葬花吟。
这首诗歌描述的不仅是枯死与消逝,也暗示了一种生命的轮回和命运的无常。
在一个冬季的结尾,花园里的花朵们全部枯萎,而这个场景中最能代表该主题的便是那金钗梅。
这个花冒着风雪在花坛上艰难跋涉,努力地延展自己的一丝残存生命,并且与此同时普遍的“冰雪消磨离恨,春水泛滥游魂”的诗意,加强了主题的极端性。
当我们看到这个花朵时,我们不难想到自己的短暂性,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生命的短暂性。
保玉的思考和咏叹,不仅是对冬季结束的悲伤,也是对生者与死者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仅描绘了花朵的生命消逝,也描述了生活的无常。
例如,咏叹中提到的朝离夜湮,风飘零舞,和眼前世态炎凉,都暗示了生命的无常。
同时,保玉也在一定程度上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包括以前的生活,以及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例如,他感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问题,最终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这首诗歌因此包含了哲学和超自然主题,强调了人类的本质和命运终将落入坟墓,而人的灵魂必须五旬飞升。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表现了文化中心上地主和朝臣势力的腐败现象、官场斗争的无情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色彩。
这首诗歌也通过把人们的短暂性和华丽腐朽的象征融入到诗意中,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性。
通过保玉的角度来思考,其中承载的教育意义也需要被强调:人类必须正确面对生命现实,并且跨越诸多无法驾驭的命运差异,才可能生活得更加充实。
《红楼梦》《葬花吟》音乐分析艺术特点情感表达
![《红楼梦》《葬花吟》音乐分析艺术特点情感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4b9b8d1889eb172dec63b794.png)
摘要《葬花吟》是曹雪芹小说里《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中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歌。
在电视剧《红楼梦》(87版)中,《葬花吟》由作曲家王立平谱曲而成为本剧的一首经典的插曲。
本文从歌曲《葬花吟》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分析其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歌词中的情感表达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歌曲的艺术处理中情感表达的方式、方法、技术要求、科学借鉴、个性化的理解与处理等重要问题。
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希望通过本论题的研究能对自己今后的声乐演唱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红楼梦》;《葬花吟》;音乐分析;艺术特点;情感表达AbstractThe song of burying flowers is an ancient poem sung by Lin Daiyu in the 27th chapter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Cao Xueqin. In the TV play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87 version), the song of funeral flowers was composed by composer Wang Liping and became a classic interlude of the pla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usical structur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e lyrics of the song, focusing on the ways, method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scientific reference, personalized understanding and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e art processing of song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musical work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artistic creation. I hope that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can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my vocal singing practice in the future.Key word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inging of flowers buried; music analysis; artistic features; emotional expression目录引言 (1)一、歌曲《葬花吟》的创作背景 (1)(一)作者王立平简介 (1)(二)创作概述 (2)二、《葬花吟》的作品分析 (2)(一)歌词的艺术特征 (2)(二)曲式结构分析 (3)(三)旋律的艺术特色 (7)三、《葬花吟》的情感表达 (8)(一)情感表达分析 (8)(二)演唱实践中情感表达的个性化处理 (9)结语 (10)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葬花吟翻译赏析
![葬花吟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505fb51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6.png)
葬花吟翻译赏析葬花吟翻译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葬花吟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葬花吟清代:曹雪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从《葬花词》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
![从《葬花词》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4ff880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f.png)
从《葬花词》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
此词反映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敏而多虑的性格特征,描述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是林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胜要强的情绪宣释。
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孤傲不阿的性格特征。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的赏析
![葬花吟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c8861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2.png)
葬花吟的赏析葬花吟的原文《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b4036d7fd5360cba1adb37.png)
二、 《 葬花 吟 》的 曲分析
从 曲调 上 看 , 《 葬 花 吟 》属 于七 声 调 式 ,又 属 于清 乐 。
《 葬花 吟 》使 用 了清 角 和变 宫 ,因此 它 是 个 七 声 调 式 , 这首 曲子在视觉 和听觉综合 的情 况下 ,营造了一幅怜花 加 了两 个 “ 偏 音 ” ,丰 富 了乐 曲 的表 现 力 。 “ 偏 音 ” 常起 装 惜 玉 的凄 美 场 面和 感 怀 人 生 苦 短 、 冷酷无情 、 莫 测 的无 限感 。 饰 作 用 ,这 种 偏 音 叫润 饰 性 偏 音 ,依 附 于五 声 真 正 音 ,而 处 《 葬 花 吟 》歌 词 第 一 节 的前 四句 “ 花 谢 花 飞 花 满 天 ,红 消 香 于 经 过 辅 音 和倚 音 等 装 饰 性 地 位 的偏 音 。从 《 葬 花 吟 》这 首 断有谁怜 ,游丝软 系飘香榭 ,落 絮轻沾 扑绣帘”写了暮春时 曲子 的节 奏 来 看 ,其 在 很 多地 方 都 用 了 附点 节 奏 ,就 好 像 是 的 景 色 ,花 儿 急 急 地 凋 谢 了 ,经 风一 吹 ,就形 成 了 花瓣 雨 , 黛 玉 如 泣 如 诉 、 哽 咽 的 吟 唱 。从 配 器上 看 ,该 曲运 用 了琵 琶 个 稍 微 积 极 一 点 的人 ,看 到这 样 的 场景 都 会 觉 得 这 是 美 丽 和 二 胡 为 主要 乐 器 ,前 者 悲 凉 后 者 哀 怨 ,正 好 体 现 了一 个 内
Hale Waihona Puke 音乐研究 张楠 :红楼梦插 曲 《 葬花 吟 》词 曲浅析
红楼梦插 曲 《 葬花吟 》词 曲浅析
张 楠
( 成 阳师 范 学院 音 乐学院 ,陕西 成 阳 7 1 2 0 0 0 )
【 摘 要 】 《 葬花 吟》是 电视剧 《 红楼 梦 》中的一首表达 黛玉性情 的插 曲,从 它的曲子与歌词 中透 露 出黛玉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eb8652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c.png)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摘要:
一、林黛玉葬花吟原文
二、林黛玉葬花吟鉴赏
三、葬花吟背后的意义
正文:
一、林黛玉葬花吟原文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
这首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以下是《葬花吟》的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二、林黛玉葬花吟鉴赏
《葬花吟》展现了林黛玉的才情与哀愁。
诗中描绘了黛玉葬花的情景,寓意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诗中以花喻人,表达了黛玉对生命短暂和身世遭遇的感慨。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不仅表达了黛玉的个体情感,也反映了整个人类的生命困境。
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葬花吟背后的意义
《葬花吟》是林黛玉对生命和命运的叩问。
在她眼中,落花虽美,却注定要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表达了黛玉对生命的悲悯,对自然的热爱,对命运的反思。
同时,《葬花吟》也是黛玉对自己身世的哀叹。
她出身名门,却命运多舛,这首诗是她对自己命运的诉说,对生活的哀叹。
赏析葬花吟
![赏析葬花吟](https://img.taocdn.com/s3/m/296c18b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7.png)
赏析葬花吟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黛玉以花自喻,葬花时的凄凉悲惨情景和她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和对生命的悲叹。
诗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象征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它不仅是黛玉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葬花吟诗歌赏析
![葬花吟诗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225bfa2af90242a995e501.png)
葬花吟诗歌赏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名家点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d4081b4b35eefdc8d33346.png)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葬花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出彩的作品,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一、葬花吟简介《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二、葬花吟原文(程高通行本)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三、葬花吟翻译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资料《葬花吟》赏析 好了歌
![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资料《葬花吟》赏析 好了歌](https://img.taocdn.com/s3/m/c2bfa62b0722192e4536f6b0.png)
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葬花吟》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用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美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赏析】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红楼梦古诗及赏析
![红楼梦古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7a2b6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2.png)
1.《葬花吟》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花儿的凋零,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诗中用“葬花”这一典故,将林黛玉的遭遇与花儿的凋零相比较,表达了作者对林黛玉命运的同情和感慨。
2.《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是一首咏史怀古的诗篇。
诗中通过描写长江的波涛汹涌和英雄的倒掉,表达了时光流逝、事物变迁的哲理。
作者以“青山依旧在,几度红”这句话,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最后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戏,无需过多计较。
曹雪芹《葬花吟》诗词赏析
![曹雪芹《葬花吟》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2414452f60ddccda38a0d9.png)
曹雪芹《葬花吟》诗词赏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原文】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赏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解析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葬花吟》
![解析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葬花吟》](https://img.taocdn.com/s3/m/3d8d2b93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2.png)
解析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葬花吟》[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一部经典。
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将原著活灵活现搬到了荧屏上,其中《红楼梦套曲》也醉倒了亿万观众,直至今日,还一直被世人所称道。
《葬花吟》是这部套曲中花费王立平先生创作时间最多的一首,也是体现剧中女主角性格、预示其命运的一首诗谶,无论其词其曲,在整个剧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源、词、曲三个方面解析《葬花吟》。
[关键词] 《红楼梦》;《葬花吟》;黛玉;宝玉说不尽,道不明,唱不完的《红楼梦》,人们对它的兴趣,早已超出了一部小说的范围,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永恒话题。
《石头记》牵动多少儿女情长,《枉凝眉》勾起无数怀恋吟唱,《葬花吟》唱出多少心中愤怨。
遥想当年,只要有王立平的曲子响起,就有万人空巷,人们就会随着熟悉的曲调,进入曹雪芹丰富的情感世界。
《红楼梦》是一部大书、一部经典。
它起于言情而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
《葬花吟》出自原著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第十二集。
看似花谢花飞的自然景象,实乃黛玉惜花怜己,感伤释怀,斗胆问天的悲吟。
这首词美曲妙的歌,使人听之不厌,透过婉转凄丽、感伤惆怅而又悲愤激越的曲调,一个活脱脱敏感自尊自怜,却又敢于反抗、挣扎的黛玉“走”出音乐。
1987年版《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最大的普及,它使人们用一种新的、更为直接的方式去解读这部文学巨著,为我们讲述了这千古奇书中流淌着的一段凄艳委婉的情缘。
有人说,面对《红楼梦》再有才华的人都会感到自己的平凡,它似乎已经是中国文坛不可企及的高峰,人们在品味剧情迷醉于曹老先生字里行间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王立平先生的《红楼梦套曲》,听过《红楼梦》音乐的人都会认为,这就是属于《红楼梦》的,统一的风格里又各有变化,其音乐年代无考,是只属于《红楼梦》的自己的、独特的、全新的音乐诠释,成功塑造了一种只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3293a99e314332396893a6.png)
《葬花吟》赏析《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称道的成功诗篇之一。
作者曹雪芹借《葬花词》塑造黛玉多愁多泪的艺术形象,表现其多情多感的性格特点,而黛玉借《葬花词》感叹自己悲戚无奈的生活和命运。
这首词与第七十八回中的祭文《芙蓉女儿诔》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壁。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词中“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一句用了湘妃哭舜的典故,以“血痕”喻湘妃竹,其色翠中带红则喻意林黛玉的一派天然生机与痴情。
泪亦是此诗中重要意象,跟诗歌一样,是林妹妹灵魂和智慧的倾泻,是黛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也好,“鸟魂”也罢,都是借来比喻黛玉在尘世间的受难之灵,庭外悲歌发,黛玉心中又何尝不盛满道不尽的悲愁?为了理想与爱情,她宁可“随花飞到天尽头”。
《葬花吟》曲尽了,余音犹萦绕耳畔。
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诗中黛玉以落花自比,写花实则写人,因此《葬花吟》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借喻,黛玉作为借喻的本体,始终藏在诗歌文本的背后,我们只有融入她所营造的暮春落花的意象群里,才能真正感悟到她的情感起伏,真正看到她的内心世界。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其内容的丰满、情感的丰富、语言的丰盈是是林黛玉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心曲,向人们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了其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葬花吟--品读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品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8a57c6a8956bec0975e3fd.png)
葬花吟黛玉葬花图《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出来的一首诗。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
此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具体信息【作品名称】《葬花吟》[1]【创作年代】清代【作者姓名】曹雪芹【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品原文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2]作品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浅探红楼
——从《葬花吟》读林黛玉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设计制作:八(7)班 应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