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文献学概述
新课内容一什么是文献?
基本概念
文献的出处:《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的含义: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多闻而且熟悉典章制度的人。
专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含义的变迁
马端临(约1254~1323),字贵与,号竹州。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
元代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
马端临对“文献”的阐释: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常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的含义:
“文”是经、史、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献”是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
马氏的“献”与孔子的“献”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即不是指“人”了。
元代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此“文献”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文献通考的价值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献通考》和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并称“三通”。
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
现代文献的定义: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下的定义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供记录信息符号的物质材料,称之为载体材料)”。
这就是说,所谓文献,是指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作为记录手段,将信息记录或描述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能起到存贮和传播信息情报和知识作用的一切载体。
这种载体,除了常见的纸张外,还包括甲骨、金石、竹帛以及胶片、磁带、光盘等。
文献的价值:文献是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着数千年以来人类点滴积聚的智慧和成果,是启迪后人开创未来的丰富宝藏。
现代文献的社会功能:
文献是记录人类知识的最重要手段。
文献是人类进行科学交流、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
文献是人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依据。
文献是衡量某一学科、某一组织、某一国家和世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新课内容二什么是文献学?
基本概念
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
整理群书的步骤
刘氏父子整理群书:广泛搜集各种本子;
把同一种书的不同的本子进行校雠;
繕写出比较完备的本子;
同时撰写叙录(相当于提要);
然后编纂出群书的分类目录。以揭示学术源流,并供查考之用。
刘氏父子的贡献:刘氏父子所做的工作,就是古典文献学最基础的研究工作。
古典文献学:后人或以广义的“校雠学”来概括刘氏父子所开创的学问,也就是说,把目录、版本、校雠三者统统塞进“校雠学”的大口袋中。于是,校雠学几乎成了古典文献学的别名。目录、版本、校雠区别与联系
王欣夫(1901-1966)在《文献学讲义》中指出:1) 编目录是为了介绍文化遗产;
2) 讲版本是为了检择可靠的材料;
3) 校雠是整理材料的方法。
文献学的历史:既年轻又古老
年轻:因为“文献学”是20世纪产生的新名词,是20世纪80年代后正式兴起的学问,它的理论建构还在探索之中、并未形成定式。
古老:古代没有“文献学”的概念,但有“文献”定义。中国文献学的产生,从孔子整理六经算起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
某一门学问的实践工作,既是基础,也是这一门学问的构成部分。“学”,就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实践工作的理论积淀。文献工作本身就是文献学的构成部分。
现代文献学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献学得到很大发展,出版了多部古典文献学著作:张舜徽《中国文献学》(1982),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1982),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1994),
程千帆、徐有富所著《校雠广义》,分版本编、校勘编、目录编、典藏编四编(1988-1998年版),对传统的文献学作了全面的总结。
现代文献学深受传统校雠学的影响:如果仔细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几部古典文献学著作,我们发现,这些著作一方面仍以目录、版本、校雠为重点(可谓尊重传统),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内涵(可谓发展传统)。
学习文献学的意义:对于一般治学者而言,文献学知识为我们指引读书治学门径,帮助我们了解文献、获取文献。对于将来欲从事文献研究、整理与教学者来说,了解文献史,了解各类文献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用以指导顾问现整理研究的具体实践。
思考题:1、谈谈“文献”一词的来源与变迁。
2、文献有哪些基本要素?
3、什么是文献学?
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
新课内容一文献的产生与发展
文献产生过程:生产劳动----文字产生----简单记录---复杂记事----文献积聚----文献整理----文件汇编----文献利用----文献研究
文献整理与汇编
上古时期三皇—三坟(山坟、气坟、形坟)
五帝—五典
八索(八卦之说)
九丘(九州之志)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灵王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在公元前530年,楚国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够读懂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文献整理一:春秋战国时期
六经为代表《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传授、整理古代文化为己任。“六经”经孔子整理以后成为定本。
文献整理二:西汉末年
《汉书·艺文志序》: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於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代表人物:刘向、刘歆父子。
刘向的成就与贡献:主要表现在校理群书与编著《别录》上。
刘歆的成就和贡献与其父相同,他的成就有二:一是校注《左传》;一是继承父业完成校理群书的工作,并编成《七略》。
《七略》:是摘取《别录》内容成书,比较简略,所以叫做“略”。
《七录序》谓: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故称《七略》。
文献整理三:北宋时期
北宋整理古籍,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
文献整理四:明朝时期
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文治,诏令收集天下古今书籍,编篡一本大型类书。永乐五年定稿,定名为《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保存了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文献整理五:清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辑佚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
甲骨文简况:发现时间:1899或1900。
发现地点:安阳殷墟。
时间跨度:商朝武丁——帝辛(殷纣王)。
发现者:王懿荣。
最早研究者:王国维、罗振玉、刘鹗等。
所属学科:甲骨学。
参考书:郭沫若《甲骨文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