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违法性认识简析
违法性认识错误【精】【精】

违法性认识错误======================================================================一、概念1.违法性认识,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
——认识到行为在形式上是违反了刑法的规定的,对形式的违法性的认识。
2.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
二、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的性质——不是犯罪故意所要求认识到的内容成立故意犯罪,不要求行为人实际上认识到行为的形式违法性,只要求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即可。
实施了符合客观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的行为人不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时,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1)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时,才能产生遵从法的动机,才具有非难可能性;(2)刑法具有不完整性,且实行罪刑法定原则,侵犯法益的行为并不一定被刑法规定为犯罪。
因此,即使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侵犯了某种法益,但合理地相信自己的行为并不被刑法所禁止时,即违法性的错误不可回避时,就不具有非难可能性。
三、如何认定行为人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应当说,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应当努力地避免出现违法性的认识错误,只有违法性的认识错误无法避免时,不构成故意犯罪。
但如何认定行为人是无法避险违法性的认识错误呢?应当说,行为人必须运用条件对行为合法与否进行确认:1.对法的状况产生了疑问时。
如果行为人没有认真地考虑疑问,实施了违法行为时,就属于可以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应当成立故意犯罪。
但如果行为人对行为违法与否的疑问进行了认真的咨询的情形下,认为行为不违法,即使实际上违法,也不成立犯罪。
例如,行为人遵从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产生了违法性的错误;在判例有分歧的时候,遵从了上级法院的判例而产生了错误时;信赖了主管机关的意见而产生了违法性的认识错误时。
这些均认为是不可避免的错误,即行为人不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不成立故意犯罪。
行为人信赖专家的意见而产生了违法性的错误时,原则上,成立故意犯罪。
刑法中的违法与犯罪的区分与刑责

刑法中的违法与犯罪的区分与刑责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刑法中有着明确的区分,而这种区分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刑事责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刑法中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以及相应的刑事责任。
一、违法行为的概念和特点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可以简单理解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违法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1. 违反法律规定: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违背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2. 没有构成犯罪:违法行为是在法律上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二、犯罪行为的概念和特点犯罪行为是指以非法手段实施的,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具体来说,犯罪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违反法律规定:犯罪行为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但相较于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所违反的法律具有更高的社会禁止性和法律严肃性。
2. 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对国家、社会以及公民的利益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害,威胁社会的安全稳定。
3. 构成犯罪: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已经达到了法律所规定的刑事责任的承担要求,需要承担刑法上的相应责任。
三、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1. 形式上的区别:违法是对法律规定的欠缺行为,而犯罪是对法律规定的违背行为。
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在法律上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2. 领域上的区别:违法行为不仅存在于刑法领域,也可能存在于民事法律、行政法律等其他法律领域,而犯罪行为则是刑法领域的专有概念。
3. 刑事责任上的区别:违法行为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犯罪行为则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包括刑罚、刑事处罚或其他安全措施。
四、刑事责任的形式与程度刑事责任是法律对犯罪行为人给予的处罚或约束。
根据不同的犯罪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程度,刑事责任的形式与程度也会不同。
刑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刑罚:刑罚是常见的刑事责任形式,可以分为剥夺自由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不同的犯罪行为会对应不同的刑罚程度。
2. 刑事处罚:刑事处罚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等形式,旨在对犯罪行为人进行经济上的处罚。
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

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法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于违法行为的认识也在逐步提升。
而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是我们深入探讨犯罪构成的必经之路。
一、违法性认识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违法性认识是指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是否违法的判断和认定。
通常表现为个人在行为之前通过学习、掌握并理解法律,对可能产生的产生的后果做出的预测和判断。
2.意义:违法性认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个人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避免因为行为不当而陷入法律漩涡。
其次,能够帮助个人及时制止他人的违法行为,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作出贡献。
二、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在犯罪构成中,要想确认某一行为是否属于犯罪,必须要满足有心和有志两个条件。
其中有心是指犯罪人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而有志则是指该行为具备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
1.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指某一行为对于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在犯罪构成中,如果犯罪行为不具备社会危害性,则不是合格的犯罪构成要素,因此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2.违法性违法性是指法律所规定的某一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而不是所谓的道德上的对错。
因此,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违法性认识的影响因素1.文化因素文化是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人的良知和道德观念,从而对个人的违法性认识产生影响。
比如,有些国家和地区往往对某些行为的违法性认识程度较低,这会导致某些行为的违法性认识出现偏差。
2.教育因素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对个人的违法性认识产生有利影响。
反之,教育条件差的人往往容易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违法性认识,这极易造成法律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受到巨大程度的影响。
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分析

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行为逐渐增多,如何对犯罪行为进行规范和界定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关键点。
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浅谈。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违法性。
违法性是指一种行为符合法律规范,又不符合道德规范,属于一种无法接受的社会行为。
犯罪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因为它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且违背了社会道德。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犯罪构成体系。
犯罪构成体系是指在实行犯罪行为的同时满足所规定的构成要素,才能识别出犯罪行为的组成。
例如,在盗窃方面,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盗取他人财物,情节严重,构成犯罪。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要素,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那么,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是什么呢?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在了解行为的违法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犯罪构成要素。
也就是说,只有在犯罪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才有可能认定其构成犯罪。
因此,对于法律的适用以及对犯罪行为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违法性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当对违法性进行科学的认识,了解其具体涵义和定位。
其次,我们需要将违法性作为犯罪行为定性的关键点来考虑,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犯罪构成体系中。
最后,我们应该在犯罪行为的定性过程中,充分考虑行为的违法性因素,以便于判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总结一下,论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定位非常重要。
只有充分认识到违法性对于犯罪行为的识别具有重要的作用,才能为我们规范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奠定坚实的基础。
刑法中的违法与犯罪

刑法中的违法与犯罪违法与犯罪是刑法领域中的两个主要概念,它们在法律体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违法与犯罪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定义、特征、后果等方面探讨刑法中的违法与犯罪。
一、违法的定义及特征违法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个体或组织违背法律规定,破坏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违法行为依法应该受到行政处罚,并不构成犯罪。
违法行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违法行为的主体广泛:违法行为可以由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为,不仅限于个体行为。
2. 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相对较轻: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违法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破坏程度较轻。
3. 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违法行为通常采取行政处罚的方式进行惩处,通过罚款、行政警告等手段进行制裁。
二、犯罪的定义及特征犯罪是指违背刑法规定,在法律上构成犯罪的行为。
犯罪行为违背了国家的刑事法律规范,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犯罪行为的特征如下:1. 犯罪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犯罪行为需在刑法中明确规定,具有明确的构成要件和处罚依据。
2. 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较重: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破坏较为严重,其危害程度大于违法行为。
3. 犯罪行为的处理方式:对犯罪行为通常采取刑罚的方式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如剥夺自由、罚款等。
三、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违法与犯罪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不完全等同。
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影响程度,以及相应的法律处理方式。
违法行为通常是作为违反法律规定的轻微行为,对社会影响较小,处理方式以行政处罚为主。
而犯罪行为则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需按刑法进行严厉制裁。
四、罚与教的综合应用在处理违法与犯罪行为时,刑法的目标是通过罚与教的综合应用,既惩罚犯罪分子,又对其进行教育改造,促使其回归法律底线。
这在法律实践中体现为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等刑罚,并在刑罚执行期间进行相关教育、劳动等,以期达到社会惩戒和个体恢复的双重目的。
浅谈刑法中的认识错误

浅谈刑法中的认识错误1、相关定义1.1、违法性认识错误概念之我见综上所述,违法性认识错误的”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应当能够认识而没有认识到其行为在形式上违反了一般的法律规范,它是一种作为评价主体的行为人以其长期生活的一般经验为标准对作为评价客体的自身行为的主观评价;”客观方面” 是指该行为实际上违反了实定的刑法规范的客观存在,它是一种作为评价主体的司法机关以实定的法律法规为标准对客观行为的法律评价。
①因此,违法性认识错误可以定义为:行为人行为时对所有与行为事实本身有关的情况认识正确,但对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后果的主观评价与实定刑法规范的客观评价不一致的情形。
依据上文的定义,可以推断出违法性认识错误包含两种情形:第一,行为人将其客观上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误认为不是犯罪。
第二,行为人的行为事实上不是犯罪而其误认为是犯罪,即刑法理论中的”假想犯”或者”幻觉犯”。
有学者认为,”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唯一的的任务是解决该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问题,而‘假想犯’的错误根据犯罪概念应认定为无罪,因此‘假想犯’无须作为违法性认识错误的一种来专门讨论。
”②违法性认识错误的本质在于行为人的主观认知状态与客观规范评价的冲突,行为人将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误认为是无罪行为固然是一种违法性认识错误,但反之将其实施的无罪行为误认为是犯罪又未尝不是一种违法性认识错误。
因此,将违法性认识错误两分能够更好地使其概念周延,即”误将有罪为无罪”和”误将无罪为有罪”两种情况,并将前一情形定义为狭义的违法性认识错误。
但”假想犯”对刑事责任确实几乎没有影响,在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中确实没有多大研究价值,所以本文所用的违法性认识错误概念若无特别说明都是指狭义的违法性认识错误。
1.2、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定义违法性认识错误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对该概念的定义首先就涉及到其称谓本身的沿革问题。
违法性认识错误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其称谓经历了”法律错误”、”禁止错误”和”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变迁。
浅论刑法中违法性的概念与体系性功能

浅论刑法中违法性的概念与体系性功能摘要:刑法中的违法性是指,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情况无法根据整体法律制度而得到具有正确性的评价。
犯罪的成立,不仅必须符合行为构成,而且必须具备整体法律制度所否定的错误性。
中国刑法理论应当借鉴并采纳违法性的概念,以不存在错误性作为出罪的根据。
关键词:违法性/出罪根据/犯罪理论体系目前,与“违法性”有关的讨论成为中国刑法理论界的热点。
但是,在笔者看来,有关的讨论之所以会存在很多争议和怀疑,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违法性”这个概念以及这个概念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与功能有不清楚的认识。
“违法性”这个概念在德国刑法理论(或者以德国刑法理论为渊源的刑法理论中,例如,在日本刑法理论中)、英美刑法理论和前苏联的刑法理论中,都得到了使用。
但是,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这个概念的含义,不仅有相似之处,而且存在很大的区别。
笔者认为,厘清刑法中“违法性”的概念及其在理论体系中的功能,对于促进中国刑法基本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违法性的概念对语言的理解,需要语境。
对重要法律概念的理解,更需要一个恰当的上下文。
因此,对“违法性”这个概念的考察,只能在其所产生的各国法律体系中进行考察。
(一)德日刑法理论中的“违法性”概念现代德国和日本的刑法理论,都使用“违法性”这个概念。
日本刑法理论使用的“违法性”,虽然与德国理论有一些不同,但是,从这个词的词源上看,它是来自德语和德国刑法理论。
在德国刑法理论中,“违法性”这个词的德文原文是Rechtswidrigkeit,它的字面含义是“违反法的”,①它的一般法律含义是“对抗法制度(die Rechtsordnung)的行为”所具有的性质。
②在德国刑法理论语境下的“违法性”,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这里所说的法,不是指具体的法律条文,甚至不是指具体的哪一部法律,而是指整个法律制度或者全部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文的整体;二是,与前一个特点紧密,这里的“违法性”必须是根据整个法律体系得出的整体性判断。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在犯罪认定和刑事判决中占有重要地位。
犯罪故意的认定并非总是容易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存在争议。
本文将围绕犯罪故意的认定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展开探讨,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犯罪故意的认定犯罪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对其所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有认识,并决心实施其所为的行为。
刑法规定,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主体主观上有意图实施违法行为,并对其违法行为的后果予以认识,即对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有预见性和过错认识。
在犯罪认定中,犯罪故意是确定犯罪行为的重要标准,对于刑罚的量刑和刑事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有一定的认识可能性。
在一些情况下,犯罪主体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对其所为行为的违法性认识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模糊性。
这就需要对其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作出评判和认定,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故意犯罪的主观故意。
在刑法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无违法性认识:犯罪主体实施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无任何认识,即不知道其行为构成犯罪行为,或者由于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原因,无法认识其行为的违法性。
4. 违法性认识混淆:犯罪主体实施行为时,对其行为的违法性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即对其行为的违法性有所认识,但是存在一定的混淆和不确定性。
在实际刑事审判中,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认定常常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主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客观行为表现、案件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无违法性认识的情况,通常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精神状态、智力水平等因素;对于有限违法性认识和误认违法性的情况,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行为表现、言行举止等因素;对于违法性认识混淆的情况,需要考虑犯罪主体的行为表现、动机动机等因素。
在刑法的规定中,对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也给予了一定的规范和限制。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于精神病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如果其在实施行为时由于精神疾病无法辨认或者丧失辨认能力,可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1. 引言1.1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是指犯罪行为实施时,犯罪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的行为。
而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事案件审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涉及到犯罪人的主观意图和行为过程。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指的是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是否具有认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的可能性。
在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中,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凸显出犯罪人对其行为的法律性质应当有所认识。
在判断犯罪故意时,需要综合考虑犯罪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在结论部分将进一步探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对犯罪故意认定的影响,以及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准确判断犯罪故意。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审判者在判断时慎重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 正文2.1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是刑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刑事责任的认定。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犯罪分子预期犯罪结果的发生,并且愿意接受这种结果的发生。
这就包括了犯罪分子的主观意图和主观愿望在内。
犯罪故意的认定还要考虑到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要分析犯罪分子是否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去预见和控制犯罪结果的发生。
如果犯罪分子是在无意识或者是被迫的情况下实施了犯罪行为,那么就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还要考虑到犯罪分子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机,这些因素也是判断犯罪故意的重要参考依据。
只有在犯罪分子具备了一定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机时,才能够认定其为有故意犯罪。
法律规定的犯罪故意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2.2 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是指在认定犯罪故意时,必须考虑犯罪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意识,即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
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体现了犯罪故意的主观性质,也是犯罪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司法实践中,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和社会危险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犯罪故意的认定在刑事法律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涉及到对犯罪嫌疑人的主观心理状态进行推断和评判。
犯罪故意的认定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即嫌疑人在作案时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并有意识地选择犯罪。
违法性认识是指嫌疑人对其行为是否违法的认知程度。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的规定,犯罪行为必须具备违法性,即嫌疑人有违法的意识和行动。
在认定犯罪故意时,刑事司法机关需要评估嫌疑人是否具备合理的违法性认知。
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是指嫌疑人在作案时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有些许认识。
因为犯罪嫌疑人并非总是直接表达其犯罪动机和意图,所以刑事司法机关往往需要通过推断和证据来判断其违法性认知。
在犯罪案件中,刑事司法机关会采取多种途径来评估违法性认识。
刑事侦查机关会调查嫌疑人的人际关系、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以评估其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了解程度。
如果犯罪嫌疑人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业背景,那么他们应该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其违法性认知可能性较高。
刑事司法机关会审查作案现场和相关证据,以了解嫌疑人对其犯罪行为的认知程度。
如果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使用了专业工具和手法,或者采取了隐蔽的手段来掩盖犯罪事实,那么可以认为他们具备一定的违法性认知。
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前科记录也是评估其违法性认知可能性的重要指标。
如果嫌疑人多次参与违法活动或已经被判定犯罪,那么可以合理推断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违法性有一定认知。
刑事司法机关还会考虑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
如果嫌疑人明知其行为违法,但仍然有意识地选择犯罪以达到某种目的,那么其违法性认知可能性较高。
浅谈我国违法性认识

浅谈我国违法性认识【摘要】违法性认识在国外刑法理论和实践中争论了几百年,焦点主要集中在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本文将违法性认识的内容定义在违反法律规范的基础之上,以传统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关系为基础,从新的角度——将违法性认识作为判断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一种手段来解决该问题在中国刑法中的尴尬。
【关键词】违法性认识;犯罪故意;社会危害性认识;手段违法性认识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罗马法格言“不知法律不免责”。
“不知法律不免责”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并不要求他的主观罪过里包含有对自己行为是否违法的认识。
这一原则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两大法系的立法、司法原则。
直到进入20世纪,人们从工业科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主义和人权保障思想开始更为深入和广泛的传播,传统的国家强势主导的法学观念受到冲击,“不知法不免责”这一古老的原则也逐渐动摇。
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历代则主张“不知者无罪”这一相反的刑法原则,这似乎暗合于现代的刑法理论。
一、对违法性认识中“法”的理解“违法性”这一概念在大陆法系的三段式递进结构的认定犯罪的理论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
起初,它的意义是在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后,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具有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等“阻却违法性事由”的情形排除其犯罪性。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能够说明行为正当性的事由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之外,还有诸如法令行为、被害人承诺的行为、职务行为等。
于是,在李斯特的倡导下,这些超法规的情形成为实质的但却违法性事由也被纳入认定犯罪的理论体系。
相对而言,前者就成为形式的“阻却违法性事由”。
无论是实质的违法性,还是形式的违法性都是相对于大陆法系递进式的犯罪论体系而言的,无法直接引用到我国“耦合式”犯罪构成中来,只能对其进行“中国化”改造。
二、我国刑法语境中的违法性认识问题的产生根据我国《刑法》第14条、第15条的规定,我国刑法上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而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过失犯罪时所具有的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带您学刑法——违法性认识错误、期待可能性

带您学刑法——违法性认识错误、期待可能性一、违法性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认识错误分为两种:一是事实认识错误,前面已讲;二是法律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也叫违法性认识错误,包括两种情形:一是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实际上合法,处理结论是不构成犯罪,这叫幻觉犯。
例如,误以为自己跟人通奸是犯罪,实际上无罪。
二是误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的,实际上是违法犯罪。
对此,传统理论的结论是成立犯罪,即法律认识错误不影响定罪。
但是在新理论看来,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在行为人有违法性认识错误时,应分两种情况讨论:】(一)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行为人产生了法律认识错误(违法性认识错误),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但是本来是有可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却由于过失而没有认识到,进而产生法律认识错误,处理结论是:不影响对其定罪,仍成立犯罪。
例如:张三(成年人)与军人妻子同居,误以为与军人妻子同居不是违法犯罪,实际上构成了破坏军婚罪。
虽然张三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具有违法性,但是作为成年人,具有这种认识的可能性,因此张三仍成立破坏军婚罪。
(二)没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行为人产生了法律认识错误(违法性认识错误),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并且根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即不具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进而产生法律认识错误,处理结论是:作无罪处理,不承担刑事责任。
此时,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便成为一种主观阻却事由。
常见的情形:公民听信相关国家机关的正式答复,导致没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例如,甲欲从事生产经营,向工商局书面咨询其经营是否合法,工商局正式答复该经营合法。
甲便实施该种经营,但该经营实际上构成非法经营罪。
由于甲信赖工商局的正式答复,所以便没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应作无罪处理。
【提示】生活中常听到:不知法者不为罪。
这句话是错的,应为不知法者不免责。
但是如果没有知法的可能性,则可以免责。
注意:听信一般公民的答复,产生违法性认识错误,不能视为没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不能免责。
浅析刑事违法性认识中“法”的涵义辨析

浅析刑事违法性认识中“法”的涵义辨析违法性认识是从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移植过来的舶来语,指行为人对于其行为不为法律所准许的认识;日本称之为违法性意识,而在德国相应的概念则是不法意识。
违法性认识无论在德、日刑法还是在我国刑法中,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
关于违法性认识的内容,即对法之涵义的解读,则是一个前提性问题,只有先明确应当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违反的是什么法,才可能进一步探讨违法性认识的必要性与地位问题。
一、法理解之于违法性认识学说的前提性意义违法性认识之法的涵义及其体系地位是违法性认识理论中的两大基本问题。
由于对法的涵义理解不同,直接影响了各种学说对违法性认识的体系地位、功能的理解。
比如在违法性认识地位上持严格故意说者,在法的涵义上多持违反前法律规范认识说以及违反法律规范认识相反,仅将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作为罪责因素的,即责任说者,基本上持违反刑法的认识说、可罚的违反刑法的认识而在地位方面比较折衷的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说、限制故意说者,在违法性认识内容上也比较折衷,多采违反法律规范认识说。
(一)严格故意说的法理解严格故意说认为,违法性认识是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分水岭。
行为人发生违法性认识错误即不成立故意犯罪,如果法律有处罚过失犯的规定,则按过失犯罪处理,如果不存在相应的过失犯罪规定,则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持该说者,德国有贝林格、宾丁;日本有小野清一郎、大眆仁、泷川幸辰、川端博、吉川经夫、内田文昭等人。
国内学者中,凡赞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者,多赞同严格故意说,主要有贾宇教授、李洁教授、冯军教授、黎宏教授等。
持严格故意说的学者大多数主张违反前法律规范认识说,主要有贝林格与M+ E+迈耶、小野清一郎、泷川幸辰。
他们认为,违法性认识指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反条理性、违反人伦、违反国民的道义、违反国家的文化规范等等,即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违反实质的法,因此又被称为实质违法性认识说。
在违反前法律规范认识说内部,对实质的违法理解也各不相同。
犯罪成立视野中的违法性认识

关键词: 犯罪成立/犯罪构成/违法性认识/故意内容提要: 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说是对自己的行为为法规范、法秩序所不容许的性质的认识。
违法性认识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长期聚讼不休的一个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而故意与违法性认识的关系则是这场论争的焦点。
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各种观点的交锋已日趋白热化。
本文在对中外学者的观点和主张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犯罪成立的角度论证了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成立的必要要件;在一般情况下,缺乏违法性认识不阻却故意的成立;当行为人因缺乏违法性认识而致使其无法认识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则产生阻却故意成立的效果。
一、提出问题:违法性认识之由来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说是对自己的行为为法规范所不容许的性质的认识。
违法性认识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句古老的罗马法格言,即“不知法不赦”(ignorantia juris non excusat)。
这条格言所表达的内容是一项原则:“在作为主观的犯罪成立条件的犯意中,不要求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注: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这一原则起源于一概不允许认识错误的诺曼底时代的绝对责任。
事实错误在13世纪的布莱克顿的教科书中,已被承认为抗辩理由;与此同时,关于不知法律或法律认识错误,却一直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乃至不影响量刑。
(注: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 在英美法系国家,作为判例所确定的原则,法的不知不得抗辩,事实的不知得以抗辩( ignorant juries non exist,ignorant a facts exuisat)一直是法院遵循的解决违法性认识问题的基本规则。
虽然在20世纪以后曾出现过一些不适用该原则的例外,(注:例如,英国《1946年法律文书法》第3条规定,如能证明在被指控的犯罪实施期间,文书局还没有发行这部法律文件,这就是被指控犯有该罪的人的一个辩护理由。
论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

论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摘要]:违法性认识是大陆法系刑法学中旧有的概念,“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违法性认识传入我国。
之后,我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辨析绵延不绝,直至今日,仍是刑法学中的热点之一。
特别是对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的探讨更加深入,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应是形式的违法性认识,而非实质的违法性认识即社会危害性。
[关键词]:犯罪故意; 违法性认识; 形式的违法性认识; 实质的违法性认识一、违法性认识的界定1. 违法性的本质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的时候,对于行为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性质的认识。
要准确界定违法性认识,首先必须结合违法性的本质来探讨。
从形式逻辑角度出发,违法性是指行为在形式上违反法律规范的属性;从认识论角度看,一种行为之所以被法律规范所禁止,其根本在于行为本身具有法益侵害性,即必须是实质的违法。
形式的违法性是较低层次的,实质的违法性则是较高层次的。
行为人若对实质的的违法性有认识,那么其对形式的违法性也必然认识到,但是反之未必。
因此要求行为人认识行为的实质违法性却不要求认识形式违法性的主张在逻辑上不成立。
具体到我国刑法,形式的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秩序或法规范,即为法律所不允许;而“社会危害性就是指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就是违法性的实质”[1],也即实质的违法。
我国刑法理论长期以来并没有指明犯罪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但是从犯罪故意的定义中,我们似乎能看出这里的违法性认识是指实质的违法性认识。
作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故意中的违法性认识应该是形式的违法性认识,实质的违法性认识是站在与形式违法性不同的立场来看待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是社会对行为的一种评价,是依附于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
因此,它根本不能成为故意的认识因素。
因为,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是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行为的有关情况的认识,而不是社会对其行为所做的价值判断。
至于行为人对事实情况的认识是正确还是错误,行为人的价值判断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则在所不问。
刑法中的违法性质认定问题分析

刑法中的违法性质认定问题分析导言:刑法是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其目的是保护社会安全与公平正义。
在刑法中,对于犯罪行为的违法性质的认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决定了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然而,对于违法性质的认定并非总是清晰明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文将对刑法中违法性质的认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深层次意义。
一、违法性质的主观认定刑法的违法性质认定,首先需要从主观方面考虑。
在犯罪行为中,犯罪人的主观故意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于犯罪人的主观故意进行准确的认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行为的违法性质。
主观故意包括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犯罪,却有意为之的行为;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未预见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质,但应当预见到的行为。
在刑法中,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违法性质认定具有不同的法律后果,因此对主观故意的准确认定至关重要。
二、违法性质的客观认定除了从主观方面考虑,刑法中违法性质的认定还需要从客观方面进行。
在客观认定中,我们可以从行为的实质性与形式性、社会危害程度、时间与空间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实质性与形式性的认定是对犯罪行为的实质内容与形式特征进行分析。
实质性是指犯罪行为所表现出的内在特征,形式性是指犯罪行为所表现出的外在形式。
例如,在盗窃行为中,实质性的认定可以体现在犯罪人的故意盗窃行为,形式性的认定可以体现在犯罪人盗窃时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社会危害程度是对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通常包括对人身的伤害、对财产的侵害、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等方面。
社会危害程度高的犯罪行为通常会被认定为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承担更重的法律后果。
时间与空间关系是对犯罪行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发生关系进行分析。
经典的例子是跨境犯罪。
对于跨境犯罪行为,由于存在不同的国家法律制度和司法管辖范围,对于其违法性质的认定可能存在争议。
因此,在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考虑下,需要对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违法性质的认定。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犯罪故意的认定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犯罪主体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量刑和罚责的确定。
认定犯罪故意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对犯罪主体的违法性认识
可能性进行分析和判断。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对其行为具有一定的违法性认识,即主观上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
对于认定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可以从犯罪主体的言行举止进行推断。
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有明确的表示
或暗示自己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以及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是否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和计划,
这些都可以反映犯罪主体对其行为违法性的认识。
可以从犯罪主体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进行判断。
犯罪主体是否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是否有过相关的经验,都会影响其对行为违法性的认识。
如果犯罪主体
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那么应当能够相对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
违法性。
可以从犯罪主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进行推断。
如果犯罪主体具有一定的智力障碍、精神疾病或其他心理问题,导致其对违法性的认识能力存在缺陷或困惑,那么可能对犯罪
故意的认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具体案件中,可以通过对犯罪主体的心理鉴定、专家评估
等方式来判断此类情况。
通过对犯罪主体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可以对犯罪故意进行较为
准确的认定。
法律界和司法实践中,通常会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结合上述分析方法,对犯
罪主体的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进而确定其故意成分是否满足刑法规定的要求,从而决定是否以犯罪故意定罪处罚。
违法性之本质认识

违法性之本质认识一、违法性之“法”刑法条文中常用到“违法”或与之相关的一些词,一类如“无正当理由”、“非法买卖”等,用来强调行为的违法性,但非构成要件要素,故称“强调违法性的犯罪”;另一类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获取违法利益为目的”等,用来表示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或是责任的要素。
本文所指的“违法性”是刑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位于大陆法系递进式构成要件第二阶层,它是所有成立犯罪所必备的要件,是一切犯罪所共同具备的性质,无违法性则无犯罪、无违法性则无刑罚。
换言之,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的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该行为是被法消极评价、积极否定的。
关于违法性中“违法”是违何种“法”在理论上有争议。
如:认为行为是否违法以及违法性阻却事由的有无必须跃出刑法的范围而必须从法的全体观念来决定。
进而,刑法上规定的违法性阻却事由不是限制违法阻却事由的范围,而是限于规定违法阻却事由的典型情况。
①认为应把刑事违法性特别提出来,如俄罗斯总检察长斯库拉托夫等在其主编的著作中对违法性解释说:“……刑事违法性——这是犯罪被相应的刑法规范以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相威胁而被禁止的性质。
违法性是对犯罪社会性的实体评定在法律上的表现。
”②笔者认为刑法中的违法性不同于一般的违法性。
单就“违法”一词来说,有一般违法和刑事违法,二者密切相关。
刑事违法性往往是一般违法性的升级状态,即刑事违法性为一般违法性所包含,一般违法性在面临该行为表现脆弱或是无能为力时则需要法之保障——刑法来解决,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就表现形式和结果来看,一般违法性是指违反整体法秩序的行为,如民法中的违约民事侵权等及其他领域的违法性,这些违法性一般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严重性。
刑法中的违法性是被刑法规范所不允许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旦被评价为刑法上的违法性,就意味着对行为人所作的法的评价与一般性违法有质的区别,表明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而非其他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了侵害。
违法性

第一节概述一、违法性“违法性”从形式上说,即行为违法法律,被法律所不允许。
从实质上说,就是对法益(刑法保护之利益〃社会关系〃客体)的侵害。
因为它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行为具备违法性也应当作为该行为成立犯罪的一般要件之一。
法益,即刑法保护的利益,如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刑法分则各章节所保护之利益(或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犯罪的“违法性”特征,类似于“社会危害性”的说法,违法性的内容就是对法益侵害性,也就是对“犯罪客体”(法益或社会关系)的侵害。
违法性与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关系:构成要件本来就是刑法规定的,行为该当构成要件即触犯刑法,当然就有违法性(危害性)。
不过,学说上为了稳妥起见,在具体定罪时要求法官还要考量一下个案中实质上是否具有违法性,尤其是考量一下有没有特别的阻却(或排除)违法的事由。
比如,妇女甲驾车追击骑摩托车的李四,撞击李四开的摩托车,致李四车毁人亡。
似乎是该当第232条(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但事后查明妇女甲20万元刚刚被李四抢劫,从而导致甲的追击行为,表面上看甲行为该当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但实质上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具有阻却违法的事由,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二、客观的违法性与主观的违法性客观的违法性说,将法律理解为客观的评价规范,行为的违法性判断不问行为人有没有责任能力(辨认控制能力)和责任意思(故意〃过失)。
即不管行为人的主观能力如何,只要客观上违反法律,就具有违法性。
据此精神病人的侵害行为,也可视为不法侵害,可对其实施正当防卫。
主观的违法性说,将规范理解为对行为人的命令规范,行为的违法性以行为人(主体)能够理解规范的命令为前提,否则如同“对牛弹琴”,也就是说违法性的有无,只能就有责任能力人的行为而言。
据此,认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人(精神病、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人)的行为不可能具有违法性。
注意,司法考试的倾向:违法本质→法益侵害→违法客观性说→结果无价值→违法性与责任可分离→没有责任能力人(精神病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人)的危害行为也具有违法性,可属于不法侵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中的违法性认识简析
一、总结及评析
中外理论观点虽然存在差异,但在核心思想上存在相通之处。
总结上述的中外理论,提炼其核心思想,可概述为四点:(1)坚持古典的不知法律不免责思想或将社会危害性认识作为故意认识的唯一要素而排斥违法性认识;(2)将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成立的前提,没有违法性认识就不成立犯罪故意;(3)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并不互相排斥,也不互为前提,其中任一都能单独决定成立犯罪故意,也即择一说;(4)采用折中的方法试图调和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的矛盾。
以上四点已将违法性认识的刑法地位问题归结为社会危害性认识和违法性认识的关系问题。
下面将对此四点逐一评析。
(一)不知法律不免责在当代的不合理性
1.与当代刑法基本理念难以调和。
不知法律不免责这一原则立足于这样的理由:公民不仅应当知道法律,而且必须知道法律,将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要件会破坏由刑法确定的客观的正义标准,从而损害国家的权威。
承认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的要件,无异于国家交出了司法裁判权。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立法价值取向问题,不知法律不免责原则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其以国民必须且当然知法为前提,片面强调国家权威,这与当今时代强调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刑法理念背道而驰,不符合现代社会日益加强人权保障的立法价值取向。
2.对于法定犯,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具有密切联系。
所谓社会危害性,
是指行为对法益的侵犯性(包括侵害与侵害的危险或威胁),即对国家法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利益的侵犯性。
所以,社会危害性认识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是否具有法益的侵害性的认识或者说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结果是否危害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
而要评价自己行为是否具备法益的侵犯性,首先要解决的是评价标准问题。
对于自然犯来说,行为人自然可以以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的行为。
但对法定犯,由于许多法定犯与社会上一般人的道德观念并无必然联系,如果仅以道德观念来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往往形成错误判断。
所以,对于法定犯,无违法性认识在大多情况下就无社会危害性认识。
3.从现实角度讲,不知法律不免责会导致一些令社会大众感觉不公正的判决,从而影响公众对刑法的认同。
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刑事立法也跟进膨胀,大量法定犯的出现,尤其是各种经济犯的专业性很强,行为人往往因不了解这样的刑法规定而犯罪,因很难说其具有主观恶性,使人们对相关刑法规定产生不认同感。
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2002年印发的《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耐人寻味的规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并且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应认定具有走私的故意。
从规定上看,违法性认识被明确要求为故意的认识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在经济犯罪立法上的趋势。
(二)将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成立前提的不足
1.由于以违法性认识作为犯罪故意成立前提,会使越是知法懂法的,
就越可能成立故意犯罪,越是不知法懂法的,越是不可能成立故意犯罪。
这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为法盲形成故意犯罪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这显然不利于刑法打击犯罪作用的实现。
2.由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说我们可以了解到:行为人完全可以从社会主流的伦理道德来对自己的行为予以评价。
由此可见,单一的以违法性认识作为所有类型的犯罪的故意成立前提是不妥当的。
3.大多数学者以违法性认识难以证明作为不采用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理由。
据了解,我国刑法之所以未将违法性错误作为行为人减免刑事责任的情节,很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实际工作中难以判别犯罪嫌疑人是否知法。
但如果查明行为人确实不知法律又该怎么办呢?可以说,这是一个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问题,又或者说,这是一个程序问题。
前面已述及的各国立法均在不知法律前加了不可避免、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等限定。
这说明了各国立法对此问题的审慎态度,但这些国家显然有其证明的方式。
所以,难以辨别不应成为排斥违法性认识的充分理由。
(三)对择一说的评析
择一说比较全面的包含了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论是两者相结合亦或两者相分离都难脱择一说的涵盖范围。
而且也确如择一说所论,二者只需居其一就足以表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所以该说有很大的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犯情形下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是结合在一起的,不需要择一,而只需概括的评价行为人犯罪故意。
(四)对折中观点的评析
如前所论,外国学者的自然犯与法定犯区别说是倾向于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
而依国内的限制否定说,违法性错误只有在作为导致社会危害性认识错误的情况下才会被考虑,其本质是倾向于社会危害性必要说的,两者对指导刑事司法实践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周延性还不够。
二、违法性认识错误的处理
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发生违法性认识错误,在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时,应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来处理。
(一)对自然犯的处理
行为人没有认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但认识到其行为违反当地公认的道德规范标准的,不能免除或减轻其刑事责任。
这是因为自然犯存在法与道德的一致性,一个处于开放社会中的身心健康的人,是不可能存在不知法律的情况的,行为人当然也就不能以不知法律作为抗辩理由。
(二)对法定犯要区分情况处理
1.行为人误解法律,能够证明该错误认识无力避免的,不负刑事责任。
之所以将无力避免作为行为人的免责事由,是因为如果主体不了解法律,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那么刑罚的威慑和预防作用就没有意义,单纯强调刑罚的报应主义与现代刑法理念相悖。
而且系出于无力避免的原因而发生违法性错误,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也无从体现,因而也不具备刑罚当罚性。
当然,这需要我国立法的相应修改和普法工作的加强。
2.行为人误解法律系出于过失或者说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