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演化》专项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演化》专项训练

《地球的演化》专项训练一、综合题1.“聚宝盆”的再开发柴达木盆地是随青藏高原隆升而逐渐形成的一个高原盆地,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油气和盐类等矿产资源,被誉为“聚宝盆”。

近年来,当地加强能源建设,积极开发太阳能。

太阳能清洁、可再生,但不稳定。

目前格尔木地区采取水(能)光(能)互补,保障绿电稳定供应。

(1)柴达木盆地年降水不足100毫米,造成其气候干旱的原因有____。

(不定项选择)A.沙漠广布B.地处中纬C.高山环抱D.深居内陆(2)柴达木盆地本是湿润的陆地地理环境,下列哪些化石可以提供证据____。

(不定项选择)A.珊瑚B.常绿阔叶林C.大象和犀牛D.沙葱(3)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石油出现在(单项选择:A岩浆岩;B.变质岩;C.沉积岩)岩层内,在图2中大型油田可能储存在(单项选择:A.甲;B.乙;C.丙)区域,该地油气生成在质地更密的(单项选择:A.泥岩;B.砂岩)。

(4)图2中缺失侏罗纪与古近纪之间的白垩纪地层,分析其地质原因。

(5)2023年8月19日,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市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后主要服务当地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并兼顾青海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和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

分析气候变化对该水电站抽水蓄能的影响。

(6)柴达木盆地太阳能丰富,但是不稳定,分析其原因,并说明水光互补的必要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山前发育有大面积古湖相(湖泊环境)沉积。

研究表明,该区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历较为剧烈的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

图示意古湖区某地层剖面沉积序列,其中ka 表示“千年”。

(1)判断该古湖最近一次销失的大致时间,并说明理由。

(2)分别从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古湖最近一次消失的原因。

(3)指出距今130~54ka 期间古湖流域降水量变化的显著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地形及地质状况示意图,该区域以沉积岩为主,其中乙地煤炭资源丰富。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

1中国不同时代形成的煤和地区分布之间的关系?煤是由植物经过复杂的作用形成的,而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生存,植物界形成了不同的部落,出现植物分区,为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所以,形成了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

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分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煤化学 第二章 煤的生成

煤化学 第二章   煤的生成

第二章煤的生成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它是极其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

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化合、聚积的过程。

这个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低等植物经过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腐泥,高等植物形成泥炭,因此成煤第一阶段可称为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

当已形成的泥炭或腐泥,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时,成煤作用就转为第二阶段一一煤化作用阶段,即泥炭、腐泥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转变为煤的过程。

成煤第二阶段又包括成岩阶段和变质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物理化学作用。

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泥炭进一步转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煤与煤之间的性质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煤田的煤质差别较大,即使是同一煤田中不同煤层的煤质,其差异也很大。

若同一煤田同一煤层,但在不同地点采的煤样,其煤质也有较大的差别。

甚至是在同一煤田同一煤层同一地点采样,而采样时,将煤层从上到下分成若干个分层采样,各分层的煤质也有差别。

引起煤质千差万别的原因与成煤物质、成煤环境和成煤作用密切相关。

第一节成煤物质一、成煤的原始物质19世纪以前,人们对于成煤的原始物质并没有正确的认识。

人们对煤成因的认识并不一致,曾提出过很多假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煤和地壳中的其他岩石一样,一有地球就存在;二是认为煤是由岩石转变而成;三是认为煤是由植物残骸形成的。

随着煤炭的大规模开采,人们在煤层中常常发现保存完好的古植物化石和由树干变成的煤,在煤层底板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根化石、痕木化石等植物化石,证明它曾经是植物生长的土壤。

随着煤岩学的发展,人们利用显微镜在煤制成的薄片中观察到许多原始植物的细胞结构和其他残骸,如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木栓体等;在实验室用树木进行的人工煤化试验,也可以得到外观和性质与煤类似的人造煤。

01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01 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木本植物的有机组成差别很大,活细胞中的原生质 主要是由蛋白质组成,茎和叶以纤维素、木质素为主。 植物的角质膜、木栓层、孢子和花粉则含有大量的脂 类化合物。植物的有机组成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它的 分解和转化,影响到煤的性质和利用。
§1 成煤物质
(一)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其中, 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二)木质素
§1 成煤物质
2.裸蕨植物时代
晚志留世至早中泥盆世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陆生植 物时代。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转化过程,是植物 由低等向高等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 裸蕨类植物是地质历史上最早的陆生植物,仅能 适宜滨海潮湿低地。其高度不足1m,裸厥植物仍 然是比较原始的植物。
§1 成煤物质
3.蕨类、种子蕨类植物时代
§2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
卵石层
黄土层 砂层 泥炭层 卵石粗砂层
基岩 (花岗闪长岩)
图 1-3 河北易县易水河湾异地生成泥炭层剖面
(据《中国煤田地质》,1979;改绘)
§2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
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 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如河漫滩沼 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受河水泛滥的影响,以及 滨海沼泽受海潮、风暴潮的影响,都可能造成 沼泽内部的局部搬运和重新堆积现象。为“微 异地生成”或“亚原地生成” (Stach等)。
§2植物遗体的堆积环境
2.植物残体的分解强度
由于其化学组成不同,因而分解的速度和抵抗分解的能力
有明显的不同。苔藓最低,其次是针叶木、阔叶木等。 植物残体的氧化分解不充分。 植物中还有一些防腐和杀菌成分。 泥炭堆积的速度不仅在空间上不同,在时间演化上也不同。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3年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一题多练(基础+能力+素养)考点 地球的历史(讲解版)

2023年高考等级考地理一轮复习一题多练(基础+能力+素养)考点 地球的历史(讲解版)

专题01 宇宙中的地球考点03 地球的历史读下面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①是重要的成煤时期B.①地层中有海生藻类植物化石C.①末期恐龙灭绝D.①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2.①时期出现的生物有()①鱼类①恐龙①蕨类植物①哺乳动物①被子植物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答案】1.B 2.A【解析】1.①为冥古宙,重要的成煤时期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A错误;①为元古宙,海生藻类繁盛,B 正确;①为古生代,恐龙灭绝主要在中生代末期,C错误;①为中生代,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在新生代,D错误。

故选B。

2.①时期为中生代,开始出现了恐龙、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因此①、①、①符合题意;鱼类出现在古生代,①不符合题意;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①不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北京市门头沟区灰峪村被称为“化石村”。

在一次学生科学体验活动中,同学们在村后山坡的页岩地层中采集到了轮叶化石(下图)。

专家说,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A.雪山B.湖泊C.深海D.沙漠4.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还可能发现()A.鸟类化石B.野生水稻C.恐龙化石D.煤炭资源【答案】3.B 4.D【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轮叶化石中的轮叶是古生代晚期的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喜欢湿润、阴凉、温暖的生长环境。

它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耐旱性极差,多是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耐旱品种极少。

因此轮叶化石形成时,灰峪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湖泊,适宜蕨类植物生长,B选项正确。

雪山、深海、沙漠不适宜蕨类植物生长,A、C、D选项错误。

故选B。

4.鸟类属于陆生的脊椎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A选项错误。

野生水稻属于被子植物,出现在新生代,B选项错误。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中生代,C选项错误。

我国的主要成煤时期是晚古生代,因此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层中可以发现煤炭资源,D选项正确。

中国中生代成煤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中国中生代成煤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Π 1 ≅
Τ ≅ # /, 1
?Δ ≅
Ν # 1 ! 一1 # # ∀ 扭 ∀ !1 ? Δ≅ 2 Θ ∗ # # / / # / Σ 五Δ# !Δ Σ 1 / Δ≅
二 Π / Μ Σ # Π 1 ? ∗ # Π Δ≅ ? 五# 二 Δ2 ∗ 1 Ω
1 # # ∗ Π Σ 主? Μ ? !Δ # # Ρ !∀ ? Δ ≅
口1 ? !# ∗ ? Μ # 2 ∗ 1 Π Δ# ≅ ? Τ ≅ # Ν 2 ∗ 1 Ρ Δ? ς % 6 Ν ? # ≅ 1 Ο ≅ # Δ≅ , 五Δ# Μ 1 Π ΔΣ 1 ∗ # 2 Δ ≅
# # 让∗ / 0 ∗ # Ν# ∗ # ≅ ? Δ1 !! ς ∗ 1 2 # / ς ≅ # !Δ≅ # # ≅ ? Δ≅ ∀ # / ? Π # Ρ # ! Θ 1 ≅ Π 五1 / 1 ? ∗ ≅ 2 及Ψ 士Δ Ρ Ω
Ν
作 者 简介 Ο
秦 苏保9
男,
岁 3 6
9
助 理 研 究 员9
少地构造专业9
, ς≅ Θ / Δ/
Λ Ν ?Μ # 1 ∀ ?五 ∗ Ο
王。 , ∀ ) 1 9 ! ( 1 # 9 3 6 ς # 1 ∗ /
!Π ,
· 国家自然科 学 基 金 资助课 题 地 7 6 & 35 子 课 题 的 阶段 成 果 9
及 其演化 作进 一步 的探索 。
一 、 中国中生 代大地构 造基本特征 及其 演化
一∃ 地 壳深部地质 构造 特征
关于 我 国地 壳深 部 地质 构造 、 区 域 重力场 特征 、 以及深 部 构 造 与大型 含 油气 盆地 和 聚 煤 盆地 之 关 系 等 问题, 已有许 多 地质 、 地 球 物理 工 作者进 行过不 同程 度 的研究 ’∃ 〔% ; 4 ; , 周 姚 秀 等 〕, 并 以不 同的 学术观 点 和从不 同的侧 面对 这 些问题作 了 比较深 入 的论 述 。

《煤的形成过程》课件

《煤的形成过程》课件
水力开采
利用高压水柱将煤层破碎,然后通 过水将煤冲刷出来。这种方式适用 于松软的煤层。
煤的利用方式
火力发电
利用煤燃烧产生的热量 发电。
工业锅炉
利用煤作为燃料,为工 业生产提供蒸汽或热水

炼焦
将煤加热到一定温度, 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
生产出焦炭和煤气。
化工原料
煤经过加工可以生产出 各种化工产品,如化肥 、塑料、合成橡胶等。
煤化程度
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泥炭逐渐转 化成不同种类的煤,如褐煤、烟煤和 无烟煤等。
04 煤的开采和利用
CHAPTER
煤的开采方式
露天开采
将煤层上方的土层移除,使煤暴 露出来,再进行开采。这种方式
适用于煤层较浅的情况。
地下开采
通过挖掘矿井或巷道进入煤层,再 进行开采。这种方式适用于煤层较 深的情况。
煤的形成时间和地点
煤的形成时间跨度较大,从石炭纪到新近纪都有成煤作用发 生。
不同煤阶的煤形成于不同的古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例如 石炭纪的湿润气候和沼泽环境有利于泥炭的形成,而二叠纪 和三叠纪的干旱气候则有利于形成低煤阶的煤。
煤的形成环境和条件
煤的形成环境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河流和海岸等水体环境以及森林、草原等陆地 环境。
《煤的形成过程》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煤的形成概述 • 煤的种类和特征 • 煤的形成过程 • 煤的开采和利用 • 煤的形成与环境变化
01 煤的形成概述
CHAPTER
煤的形成过程简介
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包括成煤植物的生长、死亡、堆 积和转化等阶段。
在成煤过程中,植物遗体在沼泽环境中不断堆积,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经过生 物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逐渐转化为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等不同煤阶。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14个

中国在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共有 14 个,其中有 4 个最主要的成 煤期,即广泛分布在华北一带的晚炭纪——早二叠纪,广泛分布在南 方各省的晚二叠纪,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和西北地区的早中侏 罗纪以及分布在东北地区、内蒙东部的晚侏罗纪—早白 垩纪等四个时期。

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 总量的 26%、5%、60%和 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 98%。

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 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 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 海市外,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在全国 2100 多个县中,1200 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 行开采的县就有 1100 多个, 60%左右。

占 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 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 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 全国的 30. 39%, 依次为西南 地区, 8. 占 64%, 华东地区, 5. 占 7%, 中南地区,占 3.06%, 东北地区,占 2.97%。

按省、市、自治区 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 6 省区最多,这 6 省的 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 81.6%。

储量丰富,分布面广,品种齐全。

据中国第二次煤田预测资料,埋深 在 1000m 以浅的煤炭总资源量为 2.6 万亿 t。

其中大别山-秦岭-昆仑 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 2.45 万亿 t,占全国总资源量的 94%;以南 的广大地区仅占 6%左右。

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四省区 占全国资源总量的 81.3%,东北三省占 1.6%,华东七省占 2.8%,江 南九省占 1.6%。

中国煤炭资源的种类较多,在现有探明储量中,烟煤占 75%、无 烟煤占 12%、褐煤占 13%。

其中,原料煤占 27%,动力煤占 73%。

动力煤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分别占全国的 46%和 38%,炼 焦煤主要集中在华北,无烟煤主要集中在山西和贵州两省。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

它属于六大自然科学之一的地球科学范畴。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树立热爱地球科学事业雄心斗志。

(三)授课对象: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选修课程:无。

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二)考试方式: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本大纲总学时为7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22学时。

具体分配见各章。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一)理论讲授绪论主要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和任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地质学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和方法,以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和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要点: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怎样学习地质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质学的概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习题: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内容?4、如何研究和学习地质学?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矿物主要内容: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矿物的基本概念二、矿物形态三、矿物的化学成分四、矿物的物理性质第二节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一、矿物的分类和命名二、主要矿物简述重点难点:矿物的基本特征,矿物的概念、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分类原则、命名和主要矿物的鉴定。

如何区别晶质与非晶矿物,矿物形态(单形和聚形)的决定因素及各自的特点;化学分类依据,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要点:如何运用物理性质鉴别矿物,以及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化物和含氧盐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重、成因、特点、理化性质及作用。

高中地理-地球的历史专题强化训练(解析版)

高中地理-地球的历史专题强化训练(解析版)

高中地理-地球的历史专题强化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原始人类出现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新生代第四纪C.中生代D.新生代第三纪2.研究地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A.研究地层B.研究矿藏C.研究动物D.研究植物2012年,云南帽天山等地附近的“澄江动物化石群”被列入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这里发现了距今约5.2-5.41亿年大量动物化石。

该动物化石群中有大量海生藻类和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澄江动物化石群反映的典型动物和所处的地质年代是()A.三叶虫、古生代B.爬行类动物、中生代C.哺乳类动物、新生代D.灵长类动物、第四纪4.该动物化石群反映当时云南可能是()A.寒冷的海洋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热的陆地环境5.当时的海陆分布大势是()A.全球基本都是海洋B.主要形成了联合古陆C.海陆格局已经基本形成D.各大陆正在漂移中6.该动物化石群动物存在的地质年代名称是()A.寒武纪B.三叠纪C.侏罗纪D.白垩纪下图是在山东沂蒙山区的费县、平邑县等地发现的裸露于山体中的三叶虫化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A.显生宙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8.当时山东沂蒙山区的地质环境是()A.山地丘陵B.高原盆地C.平原谷地D.温暖海洋下图为某时期地质年代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甲、乙两个地质年代依次是()A.古生代中生代B.元古宙古生代C.中生代古生代D.古生代新生代10.乙的末期()A.哺乳动物灭绝B.恐龙灭绝C.蕨类植物繁盛D.人类出现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体现着地球的演化。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煤是如何形成的

煤是如何形成的

煤是如何形成的煤被广泛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煤被广泛地用作工业生产的燃料,不过很多人都不太清楚煤是怎么来的。

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煤的形成原因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煤的形成煤是由植物在湖泊、沼泽地带埋没在水底、泥沙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地壳运动,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在细菌、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经过生物、物理、化学作用,逐步演变而成的。

距现在约2.5亿年以前,植物死后,遗骸堆积在充满水的沼泽中,由于地壳变动,沉积地带下降,泥沙不断冲积,植物遗骸一层一层地埋在地层中,在缺氧的条件下,受厌氧细菌的作用,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变成腐泥和泥炭。

这是成煤过程的第一阶段——泥炭化阶段。

成煤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变质阶段,也叫煤化阶段,也就是从腐泥、泥炭转化成煤。

由于地壳下沉和变动及其它原因,泥炭逐渐失去氧、氮和氢,相对地增加了碳含量和硬度,变成了最年轻的煤——褐煤。

随着地壳的继续下沉,温度和压力继续上升,煤层的煤质继续发生变化,煤化过程进一步加深,褐煤逐步变成烟煤,最后变成无烟煤。

煤的开采方式矸石排放煤矿生产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物,也是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和堆积量最大的固体废物,产生量一般为煤炭产量的10%左右。

中国煤矸石年排放量大约在1.5 亿~2.0 亿吨之间。

截止2002 年底,全国煤矸石积存量约34亿吨,占地2.6 万公顷,是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中产出量和累计积存量最大的固体废物。

2004 年,全国煤矸石综合利用量为1.35 亿吨,利用率54%。

矿井水的排放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水源水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巷道和工作面,为了保证采矿安全,防止水害发生,需将矿井涌水排出。

据不完全统计,在采煤过程中,2004 年全国煤矿矿井水排放约30 亿m³,平均每吨煤涌水量约为2m³。

资源化利用率仅占22%左右。

瓦斯抽放与矿井通风在煤炭开采前和开采中抽放瓦斯气,是保证煤矿安全的重要措施。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

煤的形成演化及主要聚煤期系统的介绍了煤形成的过程、阶段划分,各阶段中所发生的作用的异同及其主控的因素。

分析了地质历史上三个主要成煤期,对我国主要聚煤期和聚煤盆地的分布进行了归纳总结。

标签:成煤阶段成煤期分布特征1引言煤,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也是冶金、化工工业的重要原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书于约2600年前的《山海经》中已经出现了关于煤(石涅)的记载[1],《天工开物》中更是详细记录了安全采煤的方法(图1)[2]。

时至今日,煤依然是我国能源矿产最重要的组成,2012年我国原煤消费量为37.4亿吨,占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的68.5%[3]。

虽然,采煤和用煤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但是人们一直不清楚煤炭是怎么形成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显微镜的出现,人们终于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煤是由植物转变而来的[4]。

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泥煤,在我国俗称“石煤”;由高等植物形成的煤称为腐植煤,因其含有大量的腐植酸而得名。

在自然界,腐植煤占绝大多数,目前开采的也主要是腐植煤。

2煤的形成过程在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形成了大量的泥炭。

进入冰期,气候变得干冷,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泥炭沼泽被沉积物覆盖。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多,泥炭被掩埋的越来越深。

泥炭上覆该层产生的热量和压力是泥炭中的水逐渐的排出,一些挥发性的气体也逐渐生成,首先产生褐煤,然后逐渐变质成烟煤和无烟煤[5-6]。

从植物转变为煤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成煤过程可以分成三个的阶段:泥炭化阶段、煤化阶段和变质阶段,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7-8]。

2.1 泥炭化阶段泥炭化阶段:成煤地质时期,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迅速,它们死后即便有一部分很快腐烂,但仍有许多枝干倒伏后避免了风化作用和细菌、微生物的破坏(图2)。

当时森林中不少林地是被水浸泡着的沼泽地,死亡后的植物枝干很快会下沉到稀泥中,那里实际上是一种封闭的还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植物枝干避免了外界的破坏,并在压实作用和其它作用下缓慢地演变成泥炭。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

浅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宋佳益新公司地质勘察部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

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煤盆地;聚煤期;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

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 古生代主要聚煤期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

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其中,广东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

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贵州、云南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湖南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

浙江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

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对比: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

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

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

华北地质成煤期历史演化

华北地质成煤期历史演化

• 晚古生代 • 华北地块的抬升剥蚀,一直持续到C1,之 间的O3、S、D、C1全部缺失沉积。直到 C2开始,华北地块才开始下降,开始接受 沉积。 • 此时地壳升降频繁,导致海水多次进退, C3晚期-P1早期海侵达到最大。海退时植物 茂盛,沼泽发育,构成成煤环境;海侵时 形成海水灌入互沉积的煤系地层。 加之剥蚀后华北形成准平原,构成良好的 聚煤条件。 • C2本溪组,C3太原组是煤系地层
• 经历O2-C2的抬升剥蚀后,C3晚期-P1早期, 华北地块沉降,海侵至最大,此期间华北 地块海陆交互环境创造了良好的聚煤环境, 成为华北地区的主要聚煤期。 • 在P1晚期华北地块海水退出后,之后进入 陆相环境接受沉积,至此华北的聚煤期结 束 • 之后印支期华北地块与北部西伯利亚板块、 南部华南板块拼合,南北挤压导致华北地 块沉降,厚度数千米的陆相沉积。燕山运 动和喜山运动一起,造就了华北地区现今 残留盆地
• 晚古生代 • P1早期,时期气候湿润,华北为海陆交互 沉积,蕨类植物繁盛,形成森林,具备极 好的成煤条件,所以P1的沉积成为华北最 重要的成煤地层 • P1末期华北地块开始海退,进入陆相环境, 且气候变的干燥,蕨类植物衰退,沉积红 色地层,不利于成煤,
• 由此可见,华北地区的第一个重要成煤期是C2P1,煤系地层包括C2本溪组, C3太原组,和P1 山西组,P1下石盒子组 • C2本溪组限于华北北部和中部,因煤层较薄且不 稳定,仅局部可采,故不是主要的含煤地层; • C3太原组遍及华北全区,分布最广、最稳定,是 主要含煤地层。太原组在北部厚层数少,南部变 薄层数增多; • P1山西组同样遍及华北全区,是最重要含煤地层。 北部仅有少数薄层,中部则10余层较厚稳定煤层, 南部变为中厚层稳定煤层。 • P1下石盒子组同样遍及华北全区,南北厚,中部 薄,是华北南部区域的主要含煤地层,可采10余 层中厚煤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3节地球的历史(含答案)

第3课 地球的历史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理解地层的概念和沉积岩的形成 2.理解化石的形成及其意义3.了解地质年代表,能简单描述地球的演化历史知识点01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一)化石1、地层的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2、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在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二)地质年代表1、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冥古太古元古显生宙目标导航知识精讲3,科学家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即学即练1】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的依据是()A.地层的新老关系B.地层层理C.地层中所含化石D.地层上下排列【答案】C【详解】地层一般是由上而下越来越古老,但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有可能出现特殊情况,因此地层排列的顺序不一定是当初形成的时间顺序,而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因此地层中生物的化石是确定地层时代的最可靠的依据。

知识点02 地球的演化历程(一)前寒武纪1、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前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中国煤田地质特征1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一、地域分布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好。

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2%以上。

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3省区约占70%。

二、煤类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1/5。

三、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特点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1.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2.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3.可以露天开采的矿区(或煤田)只有13个,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4% ,并多是褐煤;4.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5.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一、主要聚煤期及沉积环境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①南方早石炭世,②华北石炭-二叠纪,③华南二叠纪,④华南晚三叠世,⑤西北早、中侏罗世,⑥东北晚侏罗一早白垩世,⑦东北、西南和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聚煤期。

中国各主要聚煤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可以按5个时期加以概括:(1)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华北和华南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的总体古地理格局是:从陆到海依次出现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碎屑滨岸带(包括三角洲、有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滨浅海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

2)晚三叠世华南聚煤古地理环境,在西部川滇前陆坳陷的四川盆地,主要是滨海平原、滨海—湖泊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和滨海山间平原。

(3)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类型与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基底性质密切相关。

(4)中国北方晚侏罗—早白垩世内陆断陷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和近海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又别具一格。

(5)古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和秦岭以北,以及广西西南部。

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

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过程,涉及地质、化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原料、形成环境、形成过程以及演化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煤的形成原料主要是植物残体。

在地球上的漫长岁月中,古代植物生长繁盛,死去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在湖泊、河流、沼泽等水域环境中。

这些植物残体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逐渐转变为煤炭。

因此,煤可以说是地球上蕴藏着亿万年前植物生命的瑰宝。

煤的形成环境主要是湿地环境。

湖泊、河流、沼泽等湿地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氧气,为植物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些湿地环境中,植物残体被水分包围,难以分解。

同时,湿地环境中缺乏氧气,使得植物残体无法完全腐烂。

这种湿地环境下的植物残体堆积,为煤的形成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煤形成、初级煤形成和高级煤形成。

原煤形成阶段是指植物残体在湿地环境中逐渐堆积,经过压实和水分排出等作用,形成含有较多水分和杂质的原煤。

初级煤形成阶段是指原煤在地壳深部受到更高温度和压力的作用,水分和杂质逐渐被排出,煤质得到改善。

高级煤形成阶段是指初级煤在更高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化学反应,进一步去除水分和杂质,形成质量更好的高级煤。

煤的演化过程是指煤在地壳深部经历的变质作用。

随着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煤层被埋藏在地下深处,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

这些高温和高压使得煤中的有机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焦炭和石炭等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种。

煤的演化过程中,焦炭煤质较好,具有高热值和低灰分的特点,适合用于冶金行业;而石炭煤质较差,灰分含量较高,适合用于发电行业。

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也是地球演化的见证。

通过研究煤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地球的奥秘。

同时,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试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

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聚煤盆地聚煤期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

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古生代主要聚煤期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

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其中,广东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

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贵州、云南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湖南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

浙江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

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对比: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

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

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

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

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

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煤的形成”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煤的形成、开采、利用煤的形成煤是由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这个转变过程叫做植物的成煤作用。

一般认为,成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段和煤化阶段。

前者主要是生物化学过程,后者是物理化学过程。

在泥炭化阶段,植物残骸既分解又化合,最后形成泥炭或腐泥。

泥炭和腐泥都含有大量的腐植酸,其组成和植物的组成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煤化阶段包含两个连续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在地热和压力的作用下,泥炭层发生压实、失水、肢体老化、硬结等各种变化而成为褐煤。

褐煤的密度比泥炭大,在组成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植酸含量减少,氧含量也减少。

因为煤是一种有机岩,所1以这个过程又叫做成岩作用。

第二个过程,是褐煤转变为烟煤和无烟煤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煤的性质发生变化,所以这个过程又叫做变质作用。

地壳继续下沉,褐煤的覆盖层也随之加厚。

在地热和静压力的作用下,褐煤继续经受着物理化学变化而被压实、失水。

其内部组成、结构和性质都进一步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就是褐煤变成烟煤的变质作用。

烟煤比褐煤碳含量增高,氧含量减少,腐植酸在烟煤中已经不存在了。

烟煤继续进行着变质作用。

由低变质程度向高变质程度变化。

从而出现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烟、气煤,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焦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瘦煤、贫煤。

它们之间的碳含量也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温度对于在成煤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有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地层加深,地温升高,煤的变质程度就逐渐加深。

高温作用的时间愈长,煤的变质程度愈高,反之亦然。

在温度和时间的同时作用下,煤的变质过程基本上是化学变化过程。

在其变化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脱水、脱羧、脱甲烷、脱氧和缩聚等。

压力也是煤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煤化过程中气体的析出和压力的增高,反应速度会愈来愈馒,但却能促成煤化过程中煤质物理结构的变化,能够减少低变质程度煤的孔隙率、水分和增加密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宋佳益新公司地质勘察部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

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煤盆地;聚煤期;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

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 古生代主要聚煤期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

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西和等地。

其中,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

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

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

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对比: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

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

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

华北地区及西北东部聚煤作用强盛,形成极为重要的含煤地层。

华北石炭纪含煤地层包括中石炭世组和晚石炭世组。

其中,组以组发肓较全;华北聚煤盆地绝大部分属于晚石炭世组。

组以地层剖面为代表,一般以东大窖灰岩的顶界面作为组与组的分界,组含重要可采煤层。

组是一个海进沉积序列,由北而南灰岩层数增多,层位偏高,在盆地围最高灰岩层位并不代表时面,这就给区域地层对比和划分带来了困难。

西北地区东部,在相当于西欧韦宪阶的臭牛沟组之上划分出靖远组,以与西欧的纳缪尔阶相对比,靖远组含有薄煤层。

二叠纪的植物群落与晚石炭世相似,但银杏、铁、本铁、松柏类等相继出现,由于其适应能力强,植被扩展到丘陵地带和陆干燥地区。

早二叠世我国仍以华夏植物群作用强盛,适应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的真蕨纲、种子蕨纲特别繁茂。

华北广区早期聚煤作用强盛,以组含煤地层为代表;晚期聚煤作用仅限于华北地区南部,以石盒子组含煤地层为代表。

华南地区的聚煤作用东南沿海发生早,西南地区发生晚,显示由东南向西北推移扩展的趋势。

晚二叠世是华夏植物群的鼎盛时期,尤以种子蕨最为繁盛,树干高大的生产科达、鳞木和皮厚且具有附生根的辉木也很发育,形成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其晚期随着广泛的海侵,聚煤作用迁移到滇东、黔西一带。

我国境代表温带气候的安加拉植物区的代表冷温按气候的冈瓦那植物区均无重要煤层形成。

1.2 中生代主要聚煤期中生代植物界发生了新的演替,石松纲、楔叶纲、种子蕨纲和科达纲显著衰退或绝灭,代之而起的是裸子植物门的铁、本铁、银杏和松柏纲,并成为主要造煤植物。

晚三叠世我国南方属于叉羽羊齿植物区系,、、和一带形成重要的含煤地层,分别以须家河组和安源组为代表;北方则属于丁菲羊齿植物区系,以延长组为代表,仅含有薄煤层。

我国北方早,中侏罗世植物群的成分以银杏、松柏、真蕨植物为主,尤以大量银杏发育为特征,称之为凤尾银杏-锥叶蕨植物群。

聚煤作用由西北向华北地区扩展,以新疆水西沟群和群为代表,在新疆、陕北等地常形成巨厚煤层,是我国最强盛的聚煤期。

晚侏罗-早白垩世植物群以松柏、银杏、铁植物为主,可以拟金粉蕨-高腾刺蕨植物群为代表。

随着潮湿气候带的北移,晚侏罗-早白垩世聚煤盆地集中分布于东北和东部地区,形成巨厚煤层。

1.3新生代聚煤期我国新生代早、晚第三纪均有重要含煤地层形成。

早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发育于北方,造煤植物主要为被子植物,煤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含煤地层如繁峙组、华北平原沙河街组和东海盆地花港组,含煤性较差。

早第三纪华南大部分为红层沉积,仅沿海和西部一带有煤盆地零星分布,如广西、等煤盆地。

晚第三纪中新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及省,以小龙潭组为代表,含有巨厚煤层。

上新世聚煤作用集中于西南地区,以滇东北的组为典型,亦有巨厚煤层发育。

晚第三纪的聚煤作用可延续至第四纪,盆地含有褐煤沉积岩主要为更新世堆积。

2、我国成煤环境演化2.1 聚煤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特征聚煤作用是在一定的古地理环境条件下发生的。

我国地史时期随着海陆变迁、海面变化和古植物演化,聚煤作用由浅海、滨海向邻海和陆逐步扩展和迁移,聚煤古地理景观构成一个时空演化系列。

早古生代煤形成于滨海—浅海环境,为菌藻类转化而成的腐泥煤;晚古生代以海滨环境为主;中、新生代则从邻海环境逐步过渡为陆盆地环境为主聚煤作用围逐步扩大,聚煤古地理环境渐趋多样化。

早古生代末,华北、塔里木、上扬子等陆块隆起剥蚀华南东部的古华夏海槽和西北的祁连海槽亦褶皱隆起,陆地围显著扩大。

晚古生代海侵沿袭了古华夏海槽和祁连—岭槽地的方向,早石炭世晚期海水曾达滇东、北和皖南一带。

在短暂的海退期,沿陆缘滨海地带形成小型三角洲平原、障壁潟湖和滨岸潮坪成煤环境,主要分布于上扬子—江南古陆东南缘和河西走廊一带,是在海域不断扩大的总趋势下形成的,并显示向陆地方向的穿时和迁移现象。

晚石炭世海域围进一步扩大,华南、西南的大部分地区沦为浅海碳酸盐盆地。

海侵围波及长期隆起的华北地块,中石炭世海水由东、西两侧进侵,晚石炭世中晚期达到最大规模。

华北聚煤盆地的古地理环境为陆表海、潟湖潮坪—障壁体系和三角洲平原的区域配置和交换。

主要煤层赋存于海进沉积序列,在盆地北缘形成东西向展布的厚煤带。

早二叠节伴随蒙古—大兴安岭海槽的封闭过程,大量陆缘碎屑注入盆地,海侵围向南退缩,以浅水三角洲为主体的聚煤环境自北向南推移,呈现出山前冲积平原、滨海三角洲平原和潟湖海湾沉积环境的有序配置,赋煤层位逐步抬高,组成海退沉积序列。

早二叠世早期形成盆地围的重要厚煤层,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则退缩于盆地的南缘地带。

早二叠世华北,西北地区广泛海退的同时,华南地区的海域围则继续扩展,海水向西北侧上扬子古陆区快速侵漫,沿古陆边缘的潟湖潮坪环境发育早期含煤沉积,并迅速被广海碳酸盐沉积代替。

早二叠世晚期,由于东吴运动的影响,华南广区隆起陆,海水退居东南隅,在海西期造山带的前缘堆积了滨海碎屑含煤岩系。

晚二叠世早期,海水由西南方向再度进侵,但其强度已明显减弱。

不海域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华南地区呈现比较复杂的岛海古地理景观,岸线曲折,海陆穿插,沉积类型多样。

东南沿海为陆相、过渡相碎屑含煤沉积,盆地中部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含煤沉积,黔西、滇东地区则持续发育大型三角洲复合体,为煤层最富集地区。

随海域不断扩展,聚煤带向古陆方向迁移。

晚二叠世晚期,华南地区再次被广海淹没,以碳酸盐和硅质沉积为主,含煤沉积则局限于川滇古陆东侧的滇东、黔西和川西一带。

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期是我国海陆变迁的转折期,晚三叠世岭以北及我国东部广区隆起为陆,海区退缩于华南东南隅及西南地区,聚煤盆地主要分布于海陆交接的邻海地区,聚煤古地理景具有“过渡型”特色。

海水侵受到限制,以富含半咸水动物化石为特征。

华南东部以海湾型沉积环境为主,主要含煤层段赋存于盆地早期冲积扇粗碎育的充填序列,各盆地充填差异显著;中期各盆地与海域连通,形成际形复杂的海湾;晚期随着海退过程再次出现聚煤作用,可延续至早侏罗世,但一般含煤性变差。

西南地区以潟湖型沉积环境为主,由于河流注入而导致潟湖淡化,并逐步扩超覆,向邻海湖盆地演化,主要含煤层段形成于滨湖三角洲平原环境。

侏罗世早期西南和华南的海域进一步退缩,伴随潮湿气候带的北移,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主要分布于昆仑—岭构造带以北地区,陆盆地占据主导地位。

大型陆盆地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以湖盆为中心构成流水系,呈现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湖泊沉积环境的有序配置,冲积平原和滨湖三角洲平原是主要聚煤环境。

随着盆地的演化,盆地充填序列经历了冲积—湖泊—冲积充填序列的更替,形成上下两个含煤组,一般以湖泊充填淤浅基础上形成的上煤组含煤性较好。

中、小型山间盆地和谷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常由于盆地充填淤浅而沼泽化,形成厚煤层。

中生代晚期海域退缩于藏南和东北三江平原局部地区,并有滨海型号含煤沉积分布。

东北、东部地区则发育陆断陷煤盆地,构成高地和湖盆星罗棋布的古地理景观。

盆缘断裂活动和近源物质供应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演化的主导因素,沿盆缘断裂分布的冲积扇的进积和退缩控制了盆地沉积环境的空间配置,聚煤环境出现于盆地演化的一定阶段和盆地的特定部位,在湖泊淤浅的基础上形成上部含煤段,常发育巨厚煤层。

新生代第三纪聚煤盆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和西南地区,多为陆断陷或构造—侵蚀盆地濒太平洋地区尚有滨海型和海湾潟湖型含煤沉积,与第三纪伸向陆地的指状海连通。

陆聚煤盆地常常赋存巨厚煤层,煤层一般出现于填充盆地向湖盆演化的过渡阶段,煤层上覆为湖相泥岩或泥灰岩。

我国主要聚煤期的气候聚煤期的古气候是影响沉积盆地充填和聚煤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古气候条件对植物的发育和泥炭聚积起了重要作用,分析各聚煤期的古气候状况有助于了解聚煤盆地的时空分布和充填物特征。

3.1 晚古生代聚煤期古气候早石炭世的古气候比较单一,植物界刚刚扩展到陆地,只能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存。

早石炭世发育的拟鳞木植物群不具年轮,植物化石分布于南、北半球,甚至现在的北极地区,绝大部分地区相当热带、亚热带气候。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拟鳞木植物群分布区,仅蒙、东北北部局部地区见有安加拉植物群分子,说明局部气候略为温凉。

晚石炭世植物地理分区已经形成,可区分为四个植物类型,即:安加拉植物群,冈瓦那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

其中,前二者属于温带气候,后二者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

我国除东北、新疆北部属安加拉植物群,藏南属于冈瓦那植物群以外,绝大部分地区为华夏植物群。

鳞木非常繁盛,茎上气孔构造发育,为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产物。

此外,中亚一条北西向的干燥带东延至我国西北地区。

二叠纪植物演化更加明显,植物地球分区清楚。

天山以北、蒙北部和东北北部为安加拉植物群分布区,属于温带半潮湿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