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印度教育

古代印度宗教盛行,教育誂E握在宗教僧侣手中。前10—5世纪,宗教教育一直是主要的社会教育。古印度社会形成等级种姓社会,人分为4等:僧侣(所罗门)、武士(刹帝利)、农工商(吠舍)、贱民(首陀罗)。被征服民族为奴隶。所罗门教认为前三个种姓是再生种姓,有受教育的权利。后者不得受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诵读宗教经典《吠陀》,只有僧侣可任教师。早是家庭教育,由所罗门在家中教子诵经,只许口授,使用梵文。前8—4世纪,矨E奥义书时所。由通经典文人“古从”任教师,在家中招学生授教,学习长达12年,学习生活类薃E修行,学习内容扩大,矨E为6緼E,即发音、音韵、语法、字源、天文、祭祀。学习超出宗教范围,并产生了导生諥E萌芽。5世纪末,一些名寺中开始聚集学者讲学、研讨,渐发展为类薃E的高等学府。6世纪后出现了语法、法律、天文、哲学等专门学校。佛教从前5世纪兴起,佛教寺院成为教育主要场所。佛教认为各种姓都应受教育,即AE渡众生。入寺的僧徒修行读经12年,成为比立,即完成学业。少数在寺中再修10年成为寺中僧职人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子入尼姑庵受教,读成为比丘尼。这种教育为神学教育,在家修行受教也被提倡。寺院教育最盛时,如纳烂陀寺,聚徒1万人,僧师千人,类薃E现代大学。研学緼E目不只佛学,蒩e及哲学、緼E学、文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