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城市经济改革与发展模式转换_付晓东

合集下载

30年经济改革的五个转变

30年经济改革的五个转变

30年经济改革的五个转变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张维迎在8月25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要理解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及其成就,我认为有五个转变最关键:第一,资源配置信号由计划指标转向市场价格。

事实证明,用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远比国家计划更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经济决策的主体由政府官员转向企业家。

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家的决策指向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是一致的;
【总页数】2页(P59-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经济改革30年有关问题研究观点综述
2.30年经济改革的五个转变
3.中国资源
环境领域改革30年的回顾与总结——《中国经济改革30年(资源环境卷)》评介4.顺应市场经济改革突出抓好五个转变5.顺应市场经济改革突出抓好五个转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未来展望

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未来展望
在充分研究 中 国城市 特色 的基础上 , 中国学者对
城市化 、 城市群 、 大都 市 、 市产业 ( 城 产业集 聚 、 结构类
型、 转型优化)竞争力 、 、 生态保 护 、 开发 区 、 住宅 与土地 经济 、 城市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取得 了大量研究成果 。 ( ) 一 关于城市经济的功能与特征研究 城市经济作 为发展 的基 础 , 主导 着政治 、 化 、 文 教 育等和上层 建筑 的形 态 , 市经济不 仅影响着人 民生 城 活, 也从各个 方面影响着城市和 区域甚 至 国家 的发展 。
21 0 0年 1 月
河 北 学 刊
He e a e cJ u n l b iAcd mi o r a
Jn 2 1 a .,0 0
V0 I No l30 .1
第3 0卷第 1 期

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未来展望①
付 晓 东 , 涵 露 徐
( 中国人民大学 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 北京 10 7 ) 0 82
[ 者简 介】 作 付晓 东( 9O ) 男, 16 ~ , 内蒙古 自治区包头市人 , 中国人 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 究所副教授 , 主要从 事 区域经
济研 究 。
徐 涵露(9 5 ) 女 , 18 ~ , 江苏省苏州市人 , 中国人 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 究所在读硕 士生, 主攻创 意产 _7 4  ̄ L4 l k
10 6
◆ 经 济 学观察 ◆
类研究中。必须指出的是 , 城市类型是 一个历史概念 , 并非 固定的模式 , 对城 市的分类研 究都是基 于历 目前 史数据 进行一 系列分析得 出 的结果 , 随着城市 主导功 能 的变化 , 城市的类 型也在变化 中。但是 , 市发展沿 城 着全面提 高综合竞争力且在专业化 ( 优势 ) 特色化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展望
关键词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1978 年, 中国共产 党 召 开 具 有 重 大 历 史 意 义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和实行政企分开五个阶段, 公司制逐步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实
全会, 清算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 现形式,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确立了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目标。首先, 我们完成了财政与 金融的分离, 形成了独立的财政体系, 完成了投资型财政向分配 型财政的转变。1994 年, 我国调整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 实 现 了“ 包 干 ”型 体 制 向“ 分 税 ”型 体 制 的 转 变 , 初 步 完 成 了 带 有 明显计划经济特征的税制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的重大转 变, 重塑和规范了政府 与 企 业 的 分 配 关 系 。2004 年 以 来 开 始 进 入以分步实施为特征的第三次税制改革。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 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 政的转型正在提速。
四、全方位开放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事业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蓬勃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 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同步发展。
由建设经济特区到加入 WTO, 实现 了 由 封 闭 型 经 济 向 开 放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型经济的转变。1979~1980 年 开 始 建 立 深 圳 、珠 海 、汕 头 、厦 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深化国
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经过 30 年的奋斗, 以建立市场
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
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 中国的经济体制 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添了新内

关于经营城市的思考

关于经营城市的思考

关于经营城市的思考
付晓东
【期刊名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管理的手段也在悄然变化着.仅仅依靠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迅速现代化的需要.经营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在我国一些城市正在积极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效.本文围绕这一新事物,对经营城市的一般概念和意义、经营城市的方式、经营城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开展经营城市等方面作一粗浅的思考.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付晓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对“经营城市”与“城市经营”的再思考——以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依法规划为视角 [J], 吴志红
2.在经营城市中探索制度创新——关于中山市城市经营模式的思考与改革建议 [J], 刘春;吴超
3.经营城市的中心是经营企业--对城市企业经营的思考 [J], 郑垣嘉;王清荣
4.重构城市级广播电视台经营矩阵--城市级广播电视台经营模式转型的思考 [J],
唐旻粲
5.树立城市经营理念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关于走城市经营之路的思考和实践 [J], 孟金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评价与展望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评价与展望

12 城 市 经 济 结 构 进 一 步 优 化 .
城 市经济 结构 进 一 步优 化 , 长 质 量 和效 益 不 增 断 提高 。进入 “ 十一 五” , 后 三次 产业 状 况 得 到进 ~ 步 改善 , 第一 产业 比重下 降 ,0 8年 比 2 0 20 0 5年下 降
07 . 6个 百分 点 , 二 、 三产 业 比重 继续 上 升 ,0 8 第 第 2 0 年 比 20 0 5年 分别 上升 0 4 、. 1个百 分点 。 .503
城市发展研究 1 7卷 2 0年 8期 Ura tde o. 7 No 82 0 0l b n Su isV 1 1 . 01
| 饕 | l 躺
刘 彦 中国 市 济 展 价 展 治 等: 城 经 发 评 与 望
资料 来 源 :同 图 1
表2 地 级 以上 城 市 GD P占全 国 G P的 比重 D
和 可 持续 发展 。
【 键 词 】中 国城 市 ; 济发 展 ; 价 ; 望 关 经 评 展
【 中图分类号】F 9 20
【 文献标识码 】 A
20 0 9年 底 , 国共 有 城 市 6 4个 , 中 4个 直 我 5 其
以年 均 9 9 的速 度 快 速 增 长 ,0 9年 达 到 1 15 .% 20 7 7 元 , 际 增 长 9 8 , 镇 居 民 恩 格 尔 系 数 为 实 .% 城
162 9 5亿 元 ( 1 。 8 7 . 图 ) 全 国城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2 0 —2 0 0 1 0 9年
图 2 2 0 -2 0 05 0 9年 城 镇 人 均 可 支 配 收入 增 长 情 况
资 料来 源 :《 国 城市 统 计 年 鉴 》 2 0 -2 0 ) 中 ( 06 0 9

前30年的“富”与今后30年的“富”

前30年的“富”与今后30年的“富”

前30年的“富”与今后30年的“富”
魏杰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正当我们在2008年底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国经济增长
却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严重下滑的态势,这真有点“天不遂人愿”的感觉。

但仔细琢磨起来,这未必完全是坏事,似乎“坏事也可以变好事”,最起码可以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的新经济体制还很脆弱,我们还需要深化改革。

危机性改革,也就是危机会推动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一大特征,因而这次危机可能反而会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后三十年的改革要以民富为中心。

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成功发射“神七”之后,不少老外老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总页数】1页(P7)
【作者】魏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1
【相关文献】
1.30年的发展与展望——王富在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恢复建所30周年庆祝大
会上的讲话(摘要)2.Ⅱ—Ⅵ族化合物:30年的历史以及今后30年的潜力3.农民种
植吊钟花30年,富了自己,带富邻里4.魏发富:30年植树滋润一方水土5.2030年前碳达峰的总体部署——《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经济的改革与转型

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经济的改革与转型

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经济的改革与转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改革和转型已成为当前国家经济的重点。

市场经济的引入带来了经济体制的变革,推动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城市管理等方面,探讨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经济的改革与转型。

一、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的推进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迫使城市经济进行改革和转型。

二、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在逐渐转变。

过去,中国的城市经济大多依赖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中国城市经济正朝着创新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注重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

这种转变将加快城市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产业结构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

过去,工业是中国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正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引擎。

通过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提高城市经济的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城市管理市场经济下的城市经济改革还需要加强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需要加强。

此外,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管理的关键。

总之,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经济的改革与转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城市管理的提升,都为中国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推动城市经济的更好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历程、成就与问题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历程、成就与问题

Chinese Economic Reform:Path through、
Achievement and Problem
作者: 徐长玉
作者机构: 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出版物刊名: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9页
主题词: 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初始改革、全面改革、曲折改革、深化改革和攻坚改革等五个阶段。

经过30年的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基本废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制度转型尚未完成,尤其是一些障碍改革的“瓶颈”未能取得突破。

30年的经济改革成就非凡,举世公认,但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基于此,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改革,应当不断增强对改革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以“人本、公正、共享”为特点的科学改革观;调整改革重心;转变改革方式;提高执政党的改革能力;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治国方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
范恒山
【期刊名称】《前线》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自1978年我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至今已30年。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范恒山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2.王东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5.坚持人民的立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四十年的基本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徐州成功举行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徐州成功举行
副校长郑元林致欢迎辞 ,陈栋生 教授和
杨重光研究员分别代表 中国区域经济学
展格局发生 了重大转变 ,论述了城市 、
区域经济 的演变趋 势 ,以及新一轮城市
化运动 中应 当考虑农民工福利等问题。 杨重光研 究员论述 了 “ 新型城市化与城
乡一体化 ”的关系 ,强调新型城市化不
州都市圈建设 ;
域 、产业 、内外需 求 、政府消费 、居民 消 费 、外 资 等结 构全 面 调整 的 新趋 势
下 ,中国城 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时空发
主办 ,徐 卅N范 I
淮海发展研究院 j :1科学发展 个 . 展 ;2我国新城 . ;3淮海经济 区 .
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琦 、 卅N 范大学 徐 I
了 主 旨报 告 。陈栋 生 教 授 以 “ 中国城 市/ 区域 的新趋 势 ”为题 ,阐 明了在 区
的专家学者 、徐 生近2 0 0 人参加
I 中国城市经济学
徐 州市 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华生 ,徐 州 市规 划局副局长张可远博士和 专业委员 会的委员代表们 出席了大会开幕 式。开 幕式 由王明浩副主任委 员主持 ,徐州市
( 研究空 间区位原理和城市集聚经济原
员会 副主任委 员江曼琦 教授 的 “ 城市新
区发展动力与模式 研究 ” ,从经济学 的 分析视角 ,回答了 “ 新城生长 的动 因是
什 么?新城如何才能快速发 展?”的问 题。指 出,新城开发需要满 足一定的条 件 、选择时机 ,避免在 旧城 容量还未饱
是对城 市经 济学科发 展和城 市经
济理论的回顾 、思考与展望 。郭鸿懋教
授的 “ 作为空问经济学分支的城 市经 济 学研究” ,系统梳理了 中国城 市经济学 三 十 年的研 究 成果 ,指 出 国 内城 市 经 济学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问题导向和 集聚导向两个学派 。作为空间经济学一 大分支的城市经济学 ,是研 究城 市资源 最优空问配置的科学 ,其理论体系 由四 部 分 构成 ,即城 市 经济 学 的学科 性 质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珠三角改革发展_付晓东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珠三角改革发展_付晓东

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珠三角改革发展付晓东徐涵露[提要]珠三角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中,如何塑造竞争力,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面临着挑战和选择。

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上的产业、资本流动出现新的变化,另一方面,珠三角原有的优势在降解,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了阻碍,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我们认为,战略地位独特的珠海横琴新区、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后海地区、深港边界区、珠澳跨境合作区的确立,有利于发挥比邻港澳的优势和充分利用珠三角的雄厚基础,引爆新的生产力要素,实现发展方式的突破和空间构架的跨越,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再一次腾飞,加强其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新支点的开发建设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许多问题和困惑将迎刃而解。

[关键词]区域经济珠三角改革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09)05-0018-07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引领了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回味和体会这种/以点带面0的区域发展模式后,人们会更加关注珠三角这一地区的新增长点,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珠三角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在合作方面,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和困惑。

随着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不仅看到未来珠三角发展的新希望和新支点,而且看到它在全国突出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

珠三角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二次创业0已经拉开序幕。

一、珠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和机遇(一)困扰珠三角在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随着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对这一地区的繁荣和富裕的阻力在增长,迫切需要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

181.经济活力引力趋于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港澳与珠三角之间,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跨境生产贸易体系的形成,带来了三地之间的商品、资本、人员和信息的流动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¹,推动了珠三角地区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沿革与发展_付晓东

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沿革与发展_付晓东

创刊100期特稿=文章编号>1006-3862(2010)01-0026-06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沿革与发展付晓东 徐涵露(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对城市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国当代学者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了精彩而深刻的探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本文旨在梳理、揭示和反映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关键词>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本论文得到教育部/211工程0三期子项目/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学科平台建设0的资助。

中国城市经济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是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程而展开的,始终没有脱离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不同时期全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特征,开展了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发展任务的城市研究。

经历了建国后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阶段,改革开放初的引进和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时期,及至新世纪的创新发展时期。

1 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溯源世界范围看,城市经济发展是伴随着城市产生而产生的,但是真正关注到城市经济问题的时间则很短。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启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城市发展,城市与城市经济迅速扩张,产业活动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变迁,城市面貌和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农业机械化逐渐普及和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出现了所谓的城市爆炸(Popu lation exp l o sion),于是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城市病症状相继发作,地价昂贵、能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供水不足、环境恶化、失业上升、犯罪猖獗、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等等。

因此最先涉及城市经济问题的是20世纪20年代对城市土地经济和土地区位的研究。

随着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尔帕#汤普森(W ilbur Tho mpson)编写的5城市经济学导论6(A preface to U rban E cono m ics)的问世,城市经济学从广义的经济学科群体中分离了出来,这也标志着城市经济学新时代的来临,随后的70年代,英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多国纷纷成立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团体。

中国现代三十年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三十年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三十年知识点总结1. 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国现代三十年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是经济改革和发展。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推动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快速增长。

这一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农村改革、城市化进程、外商直接投资等。

2. 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中国现代三十年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国家之一。

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电子商务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现代三十年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许多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城市人口的规模迅速增加。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规划、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4.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现代三十年的另一个关键知识点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如加强环境监管、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促进绿色产业等,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中国现代三十年的最后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中国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这些努力推动了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结论中国现代三十年的知识点总结中,经济改革和发展、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中国将继续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付晓东[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区域经济评论
页码: 141-15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国
摘要:理论研究总是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的。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的深化和推进,同样离不开社会实践提出的挑战。

当前正值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蓬蓬勃勃发展的区域经济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答,有许多操作需要理论的支持。

极有必要回顾历史、审视未来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结合区域发展的实践积累,继往开来。

时代已经为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和实现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改革开放三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实践

改革开放三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实践

年 代 达 成 基 本 共 识 ,提 H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 实现 J “ 个 根 本 性 转 变 ” 定 了思 想 基础 。然 而 , 当时 实 践 条 件 的 两 奠 受
型经 济 增 长方 式 ”是 我 国 国 民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 第 一 次 历 史 性 . 转 变 ,指 从 主要 依 靠 生 产 要 素 投 入 数 量 增 加 来 实 现 经 济 增 长 逐 步 转 移 到 主 要 依 靠 提 高 生 产 要 素 的使 用 效 率 来 实 现 经 济 增 长 。 理 论 界 对转 变 经 济增 长 方 式 问 题 的 关 注 , 于 2 始 O世 纪 5 0
重 庆科 技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 年第 1期 08 2
Ju a o C ogi n e i fSi c n eh o g (oi c ne dtn N .2 20 or l f hnqn U i rt o c neadT cnl ySc lSi csE i ) n g v sy e o a e i o o1 08
实 现 由粗 放 经 营 向 集 约 经 营 转 变 , 相 关 政 策 中 虽 然 没 有 采 在 用 “ 变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 概 念 , 已 经 正 式 提 出 了关 于 经 济 转 的 但
济 增 长方 式 ” “ 约 型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 转 变 。围绕 该 主 题 , 到 集 的
又 一 次 掀 起 怎样 才 能 真 正 转 变 经 济 增 长 方式 的 大 辩论 , 成 了 形 “ 中求 进 ” “ 中求 进 ” 稳 和 改 两种 观 点 。 这 次辩 论 . 2 为 0世 纪 9 0
果 。第 二 次 历 史 性 转 变 是 以 胡 锦 涛 同 志 20 0 7年 6月 2 日在 5 中 央 党 校 省 部 级 干 部 进 修 班 上 提 出 把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作

30年中国鹿萱城市经济改革与发展模式转换

30年中国鹿萱城市经济改革与发展模式转换

h sn to l an dfs e eo me t n a i x a so nttl u n i c l b t a loo tie e a o nyg ie t v lp n drpde p n in i a a tysae, u sas ban dt a d a o q t h h
FU a Xi o—d n o g, 曙 ,L a I Y o—hu i
( ei a a dU b nE o o i R sac ntue e mi U i r t o hn , e ig 10 7 ,C i ) R g n l n ra cn m c eerhIs tt,R n n nv s y f i B in 0 8 2 h a o i e i C a j n
Ab t a t T e 3 e r i c h e om n p n t h u s e wo l ,a e te y a a e n t e r p d sr c : h 0 y a s sn e t e r f r a d o e o t e o ti rd r e r b s d o h a i d h s
d v lp n n o sa trf r o r n e o o .Du i e r c n 0 y as,Ch n s b n e o o e e o me ta d c n tn eo m fu ba c n my rng t e e t3 e r h i e eur a c n my
Ke r s C i a r a c n my eo m;d v l p n d l y wo d : h n ;u b n e o o ;r f r e eo me tmo e
纵观 3 0年 , 中国城 市 经济发 展赶 上 了难 得 的 历史 机遇 期 ! 利 的 国际政 治经 济形 势 , 有 飞速进 步 的科 学技 术 , 面 而来 的新 型经 济 ( 识 经 济 、 扑 知 网

从非均衡到均衡:改革开放3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从非均衡到均衡:改革开放3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从非均衡到均衡:改革开放30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作者:戴宏伟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12期[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行了差异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本文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梳理和回顾,重点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发展战略向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变,并得出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非均衡;均衡;区域经济;战略转变[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2-0003-03一、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内,由于受到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内学术界一直把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消灭地区间与城乡间的经济差别作为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

正是在这种区域平衡发展论的指导和影响下,国家在投资分配上注重向中西部倾斜,在产业发展和生产布局等方面片面强调各地区协调发展、齐头并进,这种均衡发展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逐步缩小了地区间的差距,却牺牲了东部沿海地区等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的利益,使这些地区既有工业基础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延缓了东部沿海地区赶超世界先进经济技术水平的进程。

同时,由于这种均衡发展战略背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了区域间在生产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和劳动地域分工的原则,造成投资效益差、区域经济丧失活力,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尚不具备条件的基础上,盲目从外部引入的现代重化工、军工、机械电子等工业难以与传统落后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现代化工业与传统农业的双层隔离运行,生产要素组合效率低下,导致了与当初制定的战略目标相违背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西部地区重新具备了“非均衡”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摒弃地区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该战略承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的客观性,反对在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上对各地区采取平均主义做法,主张遵循并自觉利用不平衡发展规律,根据各地区的要素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条件,实行有区别、有重点、有选择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付晓东自选集》读书笔记模板

《付晓东自选集》读书笔记模板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以淄博市为例 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 循环经济的空间依托: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珠三角改革发展
论城市发展的根本问题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30年 中国流动人口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城市土地潜力释放的“三级跳”——“政府+土地+金融”模式:不易流 动的土地资源与易流动的金融资源的结合
付晓东自选集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作品
经济学
学院
区域
视角
经济
研究
付晓东
老中青
经济 发展
土地
教授
城市
理论
中国
循环经济
影响
文选
内容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选之一,是经济学院的老中青教授的作品选集,初步预计60卷,每一卷20万字, 共计1200万字。
目录分析
第一篇区域经济与 城市经济研究
始终奋进在时代前 列——《中国人民 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文选》总序
第二篇区域创新与 要素创建源自第三篇城市 发展与城市化
第四篇产业 发展与产业 规划
对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虚拟经济对区域经济学的冲击 络技术发展引发区域经济学变革的思考 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的沿革与发展 中国当代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未来展望 从区域经济学视角看“一带一路”方略——兼论五大支撑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主导产业概念辨析与新解
读书笔记
这是《付晓东自选集》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进程·经验·展望(上)——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经验和展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进程·经验·展望(上)——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经验和展望

作者: 范恒山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2-10页
主题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进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展望 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体制
摘要: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伟大转移,同时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序幕。

30年来,全面改革的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势不可挡地展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毅然决然地打开。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神州大地处处呈现出活力进发、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25卷 第1期兰州商学院学报V o l 125 N o 112009年2月Journal o f L anzhou Comm ercia l College F eb .,200930年中国城市经济改革与发展模式转换*p 付晓东,余 婧,李耀辉(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2)摘 要:改革开放的30年,是以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和不断改革为动力的30年。

30年中,中国城市经济不仅在总量规模上快速发展与迅速扩张,经济体制和机制在深层上也获得了质的飞跃和提升,从而营造了中国的繁荣富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使我国经济从30年前近乎崩溃的边缘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关键词: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465(2009)01-040-09Chi nese U rban E cono m ic R efor m and D evelop m entM odel Transfor mati on duri ng the Recent 30Y earsFU X iao -dong,YU Jing,LI Yao -hui(Reg ional and U rban E cono m ic R esearch I nstit u te ,Renm in Un iversity of Ch i n a ,B eiji n g 100872,China)A bstract :The 30years since the refor m and open to the outside w orl d ,are the years based on t h e rapid developm ent and constant refor m o f ur ban econo m y .During the recent 30years ,Ch i n ese ur ban econo m y has not on l y gained fast developm ent and rapid expansion i n tota lquantity sca le ,bu t has also obta i n ed the qualitative leap and the pro mo tion i n the econo m ic syste m and i n the m echan is m in-dept h .Thus ,a ll of these have constructed Ch i n a .s prosperousness and advanced t h e unceasi n g rise of Ch i n ese comprehen -sive national strength enor m ously ,causi n g Chi n ese econo m y fro m the edge of t h e for m er close collapse wh ich approaches 30years ago to leap i n to the w orld fourth b i g econo m y .K ey words :China ;urban econo m y ;refor m ;develop m en tm odel 纵观30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赶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飞速进步的科学技术,扑面而来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循环经济),席卷全球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浪潮,加上国家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正确指引,中国城市经济正在以一股不断向前、不断与世界交融的态势演绎着一种盛大。

一、改革激活城市经济:城市经)40)* 收稿日期:2008-10-20作者简介:付晓东(1960)),男,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余婧(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李耀辉(198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化,不断释放着城市活力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局部的、单一的领域朝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展开。

空间上由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到全面开放。

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城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

在这30年中,城市经济、城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的发展方向日趋合理化。

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次深入推进,都是一次城市经济活力的巨大的释放。

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国家重点实施了沿海开放战略,从14个沿海城市开放,到特区设立,继而海南开放,浦东开发;又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基础上,开始推行部分城市改革试点,如1981年国务院确定湖北沙市为改革试点市。

一些城市改革试点涌现出好经验,如武汉市的/两通起飞0,石家庄市的/撞击反射0、简政放权、搞活企业。

到1984年10月又在全国层面上迅速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经营方式,使企业更多地与市场直接联系,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进行投资、金融、流通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使宏观管理逐步适应市场的发展;实行价格、工资改革,初步为企业竞争创造了平等的市场环境。

改革开放推动了城市经济不断上升,到1992年中国主要城市工业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获得了量上的极大提升,达到21475.3亿元¹,城市经济增长率由1984年的13.3%º提升到1992年35.01%»。

此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城市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放权让利0,地方(城市)和企业获得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国家放开了过去计划管制的许多产品与领域,下放了一批国营企业,统购统销的模式被打破,取消实行了多年的凭票定量供应粮油,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进入市场经济初期(1992)2001年)后,中国的城市经济以比改革开放初期更高的幅度持续增长,此时期,平均每年以约11.03%的速度增长。

2001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区(不包括辖县,下同)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5056.98亿元¼。

这一时期是以建立市场经济为主题的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0的召开,统一了全党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认识,确定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喷涌。

新一轮城市改革试点在推进,先后有50多个城市列为试点(如常州市)。

1997)2001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本阶段的探索基本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主要内容为:一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是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减员增效和退出部分竞争性领域。

二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运行的基础。

重点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三是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四是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一,从而加速了中国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全球资源及其要素的流动性增强,尤其是人才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速度加快。

这种要素的流动性给城市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市场化配置创造了条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调整经济关系为中心的新阶段。

从2005年6月国)41)付晓东,余婧,李耀辉30年中国城市经济改革与发展模式转换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启动了第三轮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中央针对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增长方式粗放、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试点的主要任务是紧扣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这两个主题,以制约试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突破口,既大胆创新、率先突破,又综合协调、整体配套,不断完善改革推进方式。

试点地区不仅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而且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相协调,为新时期完善改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这一时期,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效用再次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政府职能转变、金融改革、证券市场监管、城市土地开发、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改革措施先后出台;在微观经济领域,改革主要是消除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外部的负效应,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加强对上市公司和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反对垄断、扩大民营经济进入领域,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劳动合同等。

从2001年加入WTO至2006年短短的6年时间里,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55056.98亿元飞跃到2006年的13.23万亿元,增长77243.02亿元。

二、改革激活发展元素:经济要素获得/解放0,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前进以及市场化的推动,城市经济要素获得逐步深入的解放,资源配置效率日渐得到提高。

正是有了这些朝气蓬勃的驱动因素,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得以不断壮大。

(一)土地、劳动力、资本要素得到解放土地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则是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关乎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30年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土地的地位与经济属性得到确认和确立,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经营管理模式也相应地取代了按计划无偿划拨的土地制度和行政管理模式。

自城市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出让制度后,城市土地商品性就越发明显了,以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为目的的出让和转让交易活动越来越普遍,土地市场应运而生,并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价值规律调节,更好地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资本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的状况。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深化改革,越来越多的城市采取了经营城市土地的创新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