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复习(一)
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考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1)建立时间、人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2)统治建设: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2.“家天下”: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s hàn)让制。
考点二、商朝的统治3.灭夏:夏朝后期,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
4.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5.商朝末期概况:末代商王纣(zhòu)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liǎn),施行严刑峻(jùn)法,导致民不聊生。
考点三、西周的兴衰6.过程: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7.结果: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8.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分封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等(4)分封内容: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diào qiǎn);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5)实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6)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7)作用:①(积极)通过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②(消极)维持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分散了国家权力,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部编版)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一、夏朝1.夏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诞生。
2.都城:阳城。
3.制度变化: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即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4.世袭制与禅让制哪一个更进步:答:世袭制更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已进入私有制社会,世袭制更能适应私有制社会发展的需要,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世袭制较禅让制更为进步。
4.夏朝的灭亡:夏朝历经400多年最后一个国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引起民众反抗,导致夏朝灭亡。
二、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1.商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打败夏王“桀”,建立了商朝。
2.都成:亳商朝建立者:汤3.盘庚迁殷:受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商王“盘庚”时迁到“殷”,今天称商朝为殷朝由此而来。
4.商朝制度: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5.商朝灭亡:商朝最后一个王叫“纣”;史称商纣王或称“殷纣”,他统治残暴,滥用酷刑,残害人民,征收繁重的赋税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三、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1.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与商纣王决战(简称:牧野之战;相关成语典故:倒戈相向),强大的武王联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新的王朝-——西周。
2.西周的都成:镐京西周建立者:周武王(姬发)3.西周的分封制(本节重点)①实行分封制的目的:稳定西周初年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②分封制的含义(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③分封制中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权利:管理自己封地的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上进行再分封。
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④分封制的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024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综合复习(训练课件)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在这 城址,城内有宫殿建筑、高
里还发现多种动物化石,如 级别墓葬和象征身份地位的
狼、熊、野马、象等。
礼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图一:出土的打制石器说明山西丁村人会制作 使用工具,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大量动物化石说明当 时山西地区气候温暖,动物种类繁多;人们可能会狩 猎获取食物;大型动物较多可能会使人们的生活充满 威胁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
二、非选择题 9. 【2023·太原期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先民创造
了独特的文明。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考古鉴史】根据下面考古发掘的图文信息及所学知
识,分别简述山西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图二 山西襄汾陶寺都城遗
图一 山西丁村遗址出土的 址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5.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 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 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C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铁质生产工具的使用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相关史实 商汤灭夏、武王 伐纣、西周灭亡
管仲改革、商鞅 变法
联系/共性
原因都是统治者 残暴,不得民心
都是春秋战国时 期的重要改革, 都促进了各自诸 侯国的发展
观点/认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改革是社会进步、经 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关史实
联系/共性
观点/认识
甲骨文、青铜 器、都江堰、百 家争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 古代文明的起源
-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农业革命
- 古代文明的地理分布特点
2. 主要古代文明
- 古埃及文明
- 尼罗河的重要性
- 法老制度
-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
-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 苏美尔人的贡献
- 汉谟拉比法典
-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 城市的特点与规划
- 未解之谜
- 古代中国文明
-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 青铜器文化
- 甲骨文的发现与意义
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1. 文明间的交流
- 丝绸之路的开辟
- 文化与商品的交换
- 宗教与哲学思想的传播
2. 文明间的冲突
- 战争与征服
- 帝国的兴衰
- 文化冲突与融合
三、古代文明的遗产
1. 文化遗产
- 建筑艺术
- 文学与史诗
- 科学与技术
2. 历史影响
- 对后世文明的影响
- 古代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四、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意义
1. 学习方法
- 历史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 历史事件的年代记忆法
2. 学习意义
- 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
- 培养国家意识与文化自信
-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
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添加或删减内容。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小标题、列表和段落格式来组织内容,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此外,您还可以插入图片、图表或其他视觉元素来丰富文档内容。
记得在最终提交前进行仔细的校对,以确保没有错别字或格式错误。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一、夏商周的更替
二、西周的制度
(一)分封制
1、前提:天下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归周天子所有
2、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并有效的统治国家
3、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
受封者要定期到周王室朝见、纳贡、服役、随同出征。
4、意义: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密切了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5.基础:分封制的基础(原则)是宗法制。
(二)等级制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庶人、国人)—奴隶二、甲骨文和青铜器
1、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推动了
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 5、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有何不同?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取得对其他诸侯国领导权的争霸战,规模比较小。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吞并弱小国家的兼并战,规模大,而且非常激烈。
六、孔子和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拥有文化知识的世人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涌现了一批有开创性贡献的思想家。
诸子百家不只是提出自己的主张,各个学派之间还相互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作用:百家争鸣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中央集权的。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综合复习
DAN YUAN KAO DIAN JI HE
司母戊鼎
甲骨文
DAN YUAN KAO DIAN JI HE
(二)事件类
1.牧野之战:公元前______年,周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最终商朝灭亡。2.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_______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3.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奖励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县制
井田制
度量衡
军功
统一全国
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_____主持,在______附近的岷江上修建
作用
发挥出防洪、_______、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________”;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年代最早
汉字
商朝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记录了商朝后期大量的史实。甲骨文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
(3)甲骨文的结构比较复杂,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汉字就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夏
商
周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____建立夏王朝
禹
地位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发展
_____继承禹的位置,_______代替禅让制(“家天下”的开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考点1.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封建统治2.铁制农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是在春秋时期3.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春秋时期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战国时期5.孔子的思想主要有仁和礼6.商鞅变法后,要想获得爵位的方式是建立军功7.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8.商鞅变法后,要想免除徭役、获得奖励可以通过多种粮食多织布9.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建立县制10.秦国贵族都讨厌商鞅变法的原因是商鞅以军功为标准授予爵位11.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12.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秦孝公13.商鞅变法后,要受到严厉处罚的是经商致贫的人14.“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决定性因素是铁器牛耕的广泛应用1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6.牛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战国时期17.秦国一跃成为大的诸侯国的最重要原因是商鞅变法18.推崇法治和中央集权,主张变法强兵的思想家是韩非子19.孔子的思想中适合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21.孙子的军事名言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22.古书将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23.提倡对立统一、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老子24.我国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被合称为诸子百家25.战国时期对各国影响的思想派别是法家26.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7.提倡民贵君轻、施行仁政的思想家是孟子28.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对立统一的派别是道家29.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人是孔子30.战国七雄中,处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是齐楚秦燕31.我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3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商朝33.青铜器主要的用途是祭祀和打仗34.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方面的进步是青铜器的使用35.商朝最发达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业36.目前世界已知的青铜器是后母戊鼎37.都江堰修建的时期是战国时期38.都江堰的修建者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39.都江堰的地点是四川成都岷江流域40.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和灌溉(今天还有旅游的作用)41.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42.战国时期的编钟出土于今天的湖北随州43.战国编钟主要使用的场合是祭祀和宴会44.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铭文45.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或兽骨上46.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有铜锡铅47.发现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地点主要都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48.四川成都被称为是天府之国,主要得益于都江堰49.战国编钟从制造材料来讲,属于青铜器50.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公元前2070年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51.用甲骨文记载的商王室的占卜内容,被称为卜辞52.我国文字的源头是甲骨文53.按照六分法,人类社会的先后发展阶段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54.都江堰中,用于灌溉的是内江55.都江堰中,用于分洪的是外江56.都江堰中,具有泄洪排沙功能的部分是飞沙堰57.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论语》58.都江堰中,用于对江水进行分流的是分水鱼嘴59.我国现在推行的县制,最早开始于商鞅变法时期60.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法,确立封建统治历史学习的十个有效方法1. 阅读历史文献阅读历史文献是学习历史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三、胡服骑射第二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内外政策一、汉武帝时期的建制二、汉武帝时期的内政三、汉武帝时期的外交腾贵第三节大一统思想与文化成果一、大一统思想二、汉代文化成果三、汉墓里的珍宝第四节秦汉科举制度与学校一、秦汉科举制度二、著名学校第五节经济与农业一、统一货币制度二、农业生产三、农民起义第六节民族融合与物资文化交流一、汉朝的开疆拓土二、丝绸之路三、印度佛教和佛教东传第七节婚姻与家庭、人物与事迹一、女性地位二、将门虎子三、卓越成就的汉武帝、张骞、班固四、司马迁和历史大著史记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了六国,称帝为“秦始皇”,宣布国号为“秦”,史称“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王朝统一的大一统国家也随即成立。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式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王秦昭王时期,颁布了《九章律》,在全国实行同一法律,统一货币制度,度量衡,车轮宽、纱线细还统一。
秦代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原来的封建制度。
秦王朝的中央组织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行使管辖地方的权力。
胡服骑射秦朝实行“衣冠禁止”,禁止百姓穿戴锦绣华丽的衣裳。
百姓只能穿蓝、绿、灰等颜色的朴素衣服。
而士兵必须穿青色短衣、黑色衫裤和轻便的皮靴,这就是“胡服”。
这种衣服和胡人打仗所穿的衣服截然不同,因而称为“胡服”。
每年设一次“骑射比武”,以考核士兵的马战骑射能力。
胡服骑射制度使秦朝的军队成为一支异常精良的军队,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内外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建制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少帝即位。
历史上称汉武帝刘彻是汉朝第七位皇帝,他的时期被称为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采取宽容政策,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大将军、太尉等,从而加强了皇帝的统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1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杯酒释兵权)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2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二、重要事件:1、宋与辽──澶渊之盟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
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
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
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复习提
纲
1.知识点
本单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1 古代文明和伟大发明
-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 指南针的发明及其作用
1.2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 丝绸之路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1.3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
- 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制度
- 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 皇帝的权力和地位
- 农民和奴隶的生活
2.复提纲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复,以下是本单元的复提纲:2.1 古代文明和伟大发明
- 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描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 解释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探讨指南针的发明及其作用
2.2 丝绸之路
- 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讨论丝绸之路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 分析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2.3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
- 理解中国古代的统一王朝制度
- 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 解释皇帝的权力和地位
- 探讨农民和奴隶的生活
以上是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及复提纲,希望能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祝你研究顺利!。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考点一:禅让制
1、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
2、“公天下”过渡到“家天下”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的出现以及部落联盟
首领的权势不断加强。
1、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2、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建立夏朝,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
★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复习
(2021·四川广安)28.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形成“百家
B 争鸣”的局面。其中,孟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2021·浙江绍兴)29.《道德经》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10、引发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农 具和牛耕的使用。
1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社会大变革。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以法治国”。战国时期,秦国践 行“法治”思想的改革家是商鞅。法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 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张则是“兼爱”“非攻”。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庄子。道家的经典是《老子》。
河南偃师 四川广汉 二里头出土 三星堆出土
河南偃师 四川广汉 二里头出土 三星堆出土
图1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图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河南偃师 四川广汉 二里头出土 三星堆出土
2 牙璋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B (2021·江苏连云港)2.右图示意的是西周的( )
B 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2021·山东济宁)10.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 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
B 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两宋时期(一)北宋(960年——1127年)1、北宋的建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时间:960年过程: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都城:开封(东京、汴梁、汴州)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目的是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b.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c.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2)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a.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b.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b.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c. 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e.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重文轻武政策:1)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2) 措施:a.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3) 科举制的发展与影响:发展: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 重文轻武的影响:a. 积极性: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b. 消极性:①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薄弱;②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5、北宋的灭亡:时间:1127年过程: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题精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题精选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最主要的是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质上()A.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B.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D.是封建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2.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于()A.公元21世纪B.公元16世纪C.公元前21世纪D.公元前16世纪3.齐桓公发展齐国势力的口号是()A.改革内政B.发展生产C.尊王攘夷D.改革军制4.孔子曰:“中上之人,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下之人,不可以上也。
”这表明孔子提倡()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C.学习思考相结合D.择优而教5.商朝多次迁都,将商朝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A.商汤B.武丁C.商纣D.盘庚6.“战国”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①涿鹿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B.①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7.殷墟遗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8.“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夏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商周时期9.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基础是()A.商纣的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B.牧野之战中商朝奴隶的倒戈C.周文王时整顿政治军事,使周成为强国D.商朝兵力不足10.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采纳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治国之道()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11.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下列哪一历史人物的结局不可以作为该论断的有力证据()A.汤B.桀C.纣D.周厉王12.关于周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周的建立者是周文王 B.周朝前期,都城在镐,史称西周C.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D.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13.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商鞅变法②盘庚迁殷③楚汉之争④王莽篡权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14.下列现象不符合春秋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周天子衰弱号令不行 B.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C.王室衰弱,人口所剩无几,兵力不足D.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运动15.在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就是法家代表人物()A.孔子B.墨子C.庄子D.韩非1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仅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B.周王室衰微C.天子依附于诸侯D.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17.《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夺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解历史
图片解读
解读:金、西夏、南宋三个政权 并立。宋金对峙,在较长时间内 ,双方和平相处,客观上为江南 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 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
考点5:宋代南方经济的的发展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秧马
农 粮食 ①耕作技术:秧马 业 作物 ②作物:北宋时,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重人点教突版七破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影响?
年级下册
政治统治: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
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积极 和社会的安定。
影响 社会风气: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
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
名词解释
经济重心:指经济、技术最发达,为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在中国古代, 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主要的标准是看人口和粮食产量是不是在全国名 列前茅。
重点突破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宋时,北方人民抗击契丹、党项、女真等族,长期战争。南 宋时,宋金达成协议,南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课件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复习(一)
第7课 第8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时空览史
辽宋夏元时期
·知识架构
主题线索
阶段特征
制度创新 经济重心 民族关系
海外贸易
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朝 海 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商 外 (2)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业 贸 (3)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在广州等地设“蕃坊”“ 易 蕃市”、“蕃学”
(4)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 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 因 携带不方便;造纸业和印刷术的发展 纸 概 (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 币 况 上最早的纸币
临安(杭州)
元 蒙古 1271年 忽必烈(元世祖)
大都
成吉思汗
忽必烈
考点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点突破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兵对收军了 军事上: 队的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在中央皇:权大分大化加事强权了,削弱相权。权分了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频 在地方: 繁调动;设置通判分化知州权
北宋
金灭北宋
①
南宋
蒙古灭金
②
实现统一
元
南宋
序号 双方
事件
(2)辽太宗时期: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不断。 (3)宋太祖时期: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概况 (4)宋太宗时期:防御政策
① 北宋-辽 澶渊之盟 人物:寇准、宋真宗;影响:宋辽保持和平局面 ② 北宋-西夏 宋夏和议 夏对宋称臣,北宋给夏岁币;议和后,宋夏榷场贸易兴旺 ③ 北宋-金 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 ① 南宋-金 岳飞抗金 岳飞:郾城大捷;议和:标志着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分
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消极 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将不专兵,兵无 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 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考点4:辽宋夏金元—战与和
②
西夏
①
辽
金③ 金灭辽
蒙
西夏
古 金
蒙古灭西夏
蒙古(改元) 元灭南宋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作物 棉花种植区在南宋时期,由广东和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手 纺织 ①丝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一带丝织生产发达 工 业 ②棉纺织业: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业 制瓷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北宋 汉
960年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临潢府 东京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汴京)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局部统一
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
序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
元昊
兴庆府
政权,统一 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金 女真 12世纪初 阿骨打(金太祖)
会宁
南宋 汉 1127年 赵构(宋高宗)
行省制。 唐朝中期开始南移,至南宋完成。 民族政权间 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设立 市舶管司理海外贸易。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 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的偏安。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程 标准
考点1:辽宋夏金元—政权更替
西 夏
辽 金 1125-金灭辽
蒙 西夏 古 金 1227-蒙古灭夏
蒙古 (改元) 1276-元灭南宋
元
北宋
1127-金灭北宋
南宋
1234-蒙古灭金
南宋
1279-实现统一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少数民族政权
建 立 顺
辽 契丹 10世纪初
考点3:重文轻武的政策的措施
重点突破
措施
①重用文官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表现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 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 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岳飞班师后不久,被解除了兵权,投入监狱,1141年的除夕之 夜,被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以谋反的罪名杀害——
败,被灭;胜,老皇帝会回来。同 时,不论胜败,人民武装都会在战争中 得到发展。威胁着我的皇位。不如,乘 胜和金人讲和。
韩世忠替岳飞鸣不平,曾 质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 罪时,秦桧竟厚颜无耻地说 “虽一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北宋纸币铜 版拓片
南宋纸币会 子铜版拓片
考点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时间 从 唐中期 (安史之乱后)开始,到 南宋 时最后完成 方向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1)经济因素: 原因 (2)社会因素:
(3)自然因素:
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北方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破坏;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政府倡导与重视经济,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宋金议和 界线:淮水至大散关) ② 南宋-元 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重点突破
寇 准
宋 真 宗
辽与北宋的和战
澶渊之盟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 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仓
景德镇
制瓷中心
苏湖熟,天下足
商
业
中
临安,今杭州
心
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最终完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历史线索
辽宋夏金元时期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满族
• 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 统一
分裂
统一
• 特征
特征
特征
中国封建社 会的鼎盛
中国封建社 会的衰落
力;取消节度使税收权财力也,收设了 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人点教突版七破年级下宋册 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皇帝
强化君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削弱 相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1、设 参知政事 若 干人,位同副相,与 具 宰相共执行政权。 体 措 2、由 政事堂、枢 施 密院 和三司使 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政权和财政权。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 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内 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影 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重人点教突版七破年级下册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辽与北宋的和战
你支持哪 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 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 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魏晋南北朝(出现南移趋势)→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北宋(南方经济呈超 过程
越北方势头)→南宋(完成转移)
考点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均获得快速发展 表现
(2)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基本确定了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中国 影响
古代对外贸易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向南方转移
(2)南宋时(会子/关子),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 行的货币,大大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 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经济基础; *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为海外 贸易提供了技术条件;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阻断了陆 上贸易通道,促使海陆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