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形态的均质化分析
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文殊坊为例
![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分析——以文殊坊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6bd4589dd88d0d233d46a76.png)
历史文化街区做为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历史地段, 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在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均 质化、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今天,对于历史文化街区 的传统空间形态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可以为城市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提供物质空间形态的支持,更 能够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激活城市记忆,塑造文化特色,延 续城市文脉。
一、成都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悠 久丰富的历史文化 , 在 飞 速 发 展 的 今 天 , 城 内 许 多 文 物 和历史街区先后遭到了破坏和损毁,使得这座拥有 2300 余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日趋失去她的历史风韵和文化基 因。
在经过粗放式建设发展的阵痛期后,成都市政府遇 到了城市建设的瓶颈,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学 习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城市 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在 2003 版的总体规划中确立了由 城市格局保护、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传 统文化保护这四个层级所组成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体系。
二、文殊坊概况
(一) 历史沿革 文殊院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 圆塔院,宋时改称信相寺,后毁于兵灾,于康熙三十六年 (1697 年) 集资重建,称文殊院。该片区除文殊院外,还汇 聚了五岳宫、爱道堂、金沙庵、白云寺、楞庆庵等众多宫 庙,成为宗教活动的昌盛之区。 依托于文殊院而形成的文殊坊历史街区,围绕宫院寺 庙经清初以来逐渐形成了商住混合的发展模式,在历史街 区的保护和发展方面树立了良好的范例与形象。 (二) 区位环境 文殊坊历史街区位于成都市中心,依托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文殊院 (5.73hm)2 ,形成东到北大街、草市街,南 至白家塘街、通顺桥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的 历史街区, 锦江从地块北面穿过,总规划面积 33.25hm2。文 殊坊片区充分发挥地块宗教文化特色、以川西院落街坊为 载体,形成了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都市人文休 闲空间,文殊坊汇集古玩字画、四川美食,娱乐表演于一 炉,成为成都市旅游休闲街区之一。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fca15977232f60ddcca198.png)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以郑州市为例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
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
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
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
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
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向南北方向蔓延。
107、转型发展中的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密度分区规划研究——以成都市W 区为例
![107、转型发展中的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密度分区规划研究——以成都市W 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b19ce1cb52acfc789ebc9fe.png)
转型发展中的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密度分区规划研究——以成都市W区为例刘欣摘要:我国大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步将城市发展重点从特大城市建设转向城镇群的构建。
因此大城市周边卫星城自身承担着转型发展构建一体化城镇群的重任。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卫星城在进行密度分区规划时,不仅要考虑交通、环境、服务区位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影响因素,还更需要从城市自身的转型提升发展述求来确定密度分区成果。
本文通过成都市周边新型卫星城W区的密度分区规划研究,提出卫星城的密度分区应做到:支撑城市业态,城市开发强度应与城市各片区开发的主体功能相协调,支撑城市产业及重大公共服务功能的发展;协调城市生态体系,通过城市低强度开发区域的控制,引导城市生态空间楔入,塑造与水系廊道相结合的城市开敞空间;延续城市文脉,在城市空间中传承历史文化,并营造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特色空间;塑造城乡空间形态,通过城市土地开发支撑上位规划中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建立,并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塑造国际化的城市景观风貌。
最终,使得卫星城通过密度分区,能够为“业态、形态、文态、生态”(即“四态”)融合提供空间支撑,实现城市的转型提升发展。
关键词:转型发展;密度分区;卫星城1 引言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要求发展定位明晰化、城镇建设集约化、空间发展有序化、生态环境优良化、产业发展特色化。
在此基础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规划提出应借力卫星城疏解中心城功能、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公服配建标准、形成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都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要求。
而开发总量的控制、空间形态的优化正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对于城市内部土地开发强度的总体控制,许多大城市采用了密度分区,如香港、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
建筑的在地性表达研究——以诚品书店宜兰店为例
![建筑的在地性表达研究——以诚品书店宜兰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80d5fc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76.png)
2020·02一、千城一面的建筑表达随着亚洲建筑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地区的建筑失去了其固有的场所精神,丧失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固有的文化个性,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建筑局面。
同样,独立书店的发展也面临着均质化的问题。
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和大众精神需求的不断提升的当下,传统书店为了生存纷纷朝以多业态结合的“书店+N”的模式转型。
[1]其中最常见的模式是“书店+咖啡厅”模式,单纯的模式转换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却也使之走入了另一个均质化的空间形态。
标准化的形式下书店丧失了地域的特色,生活品质也随之降低。
在地建筑师黄声远通过其营造的空间体现了对当地独有的人文和地域关怀。
二、地域性与在地性(一)地域性建筑的地域性(regionality)是指用根植于地方的、民族的自然环境、自然材料、风俗文化等因素呈现出建筑的区域化差异。
建筑的地域性呈现了当地独有的特质,营造了独有的场所精神。
地域性、地方性(locolity)、地点性(locus)经常在建筑地域性研究中被提及。
从地理因素方面讲,地域性辐射的范围最大,较常指国家,而地方性则辐射范围相对较小,常以省、市为单位。
在建筑地域性研究中,地域和地方常被混淆,笔者认为地域性的涵盖范围比较大,是包含了自然、文化、经济等因素的集合。
地点性则指某个场地其独有的特性,根植于一个地点,该地点用场所独有的生活、文化特质与环境和人互动,来对抗建筑趋同。
[2](二)地域主义与批判的地域主义地域主义并非一味地使用现成材料、沿用历史元素,而是反对纯粹的美学至上的观念。
建筑中吸收地方的、民族的元素风格,与新技术相结合,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一定程度上展现地方特色。
批判的地域主义更注重于建筑与场地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精神的结合,更注重人的感知和场所的领域感。
地域主义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都是为了与文化趋同做抗争。
(三)在地性实际工作中,建筑师进行设计,往往先搜集已有的建筑风格的素材,并从中提取相应的建筑图像及符号,意图从视觉上展现建筑的风格。
26719304_推进京沈高铁沈阳站点建设的对策分析
![26719304_推进京沈高铁沈阳站点建设的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39d44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b.png)
京沈客运专线(以下简称“京沈高铁”)已于2021年1月22日全线开通,全线贯穿北京市顺义区,怀柔区,密云区,河北省承德市、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沈阳市,正线全长69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要交通保障。
它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和以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地区紧密连接起来,充分发挥铁路的经济桥梁和交通纽带作用,对于加快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促进沿线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京沈高铁对沈阳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提升沈阳区位优势。
京沈高铁开通之后,沈阳到北京仅需2.5个小时即可到达,与北京的经济交流更加密切,人员交往更加频繁,可促进沈阳加快融入北京城市圈。
同时,伴随着我国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八横八纵”建设的推进,沈阳将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网的一个重要节点,与东、南部主要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将大幅度缩短,可以大大提高城市之间的通勤效率,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频繁,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的无缝对接,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是沈阳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京沈高铁建成开通,辽宁省又新增了一条入关进京的快速通道。
作为沿线重要铁路枢纽城市沈阳,由于北京辐射半径的扩大和区位条件的变化,使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过去制约沈阳快速发展的行政壁垒将会被打破,发展环境将会更加优越。
沈阳丰富的土地、农业、旅游和劳动力等资源,将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推动“京沈经济带”的形成。
这将对沈阳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重要影响。
三是推动沈阳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沈阳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美誉。
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如以世界文化遗产“一宫两陵”(沈阳故宫、清福陵、清昭陵)为代表的清文化,以张氏帅府、东北陆军讲武堂为代表的民国文化和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为代表的抗战文化等,具有多元融合、广泛包容的鲜明特征。
吐鲁番亚尔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
![吐鲁番亚尔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b45be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d.png)
聚落空间环境的优化和发展更新提供借鉴和科学参 考依据。
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关于传统聚落的研究成果丰
1 亚尔村自然环境
硕,并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较
1.1 地理位置
为广泛,特别是在地理学层面进行的传统村落的空 间形态 [8]、旅游业发展中的农户适应性 [9] 等方面的
亚尔村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郊西北部 6 公里处、 亚尔镇北部,地理坐标东经 89°43.6′,北纬 42°47.3′
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型的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气候特征为:干燥、高温、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年 第 39 卷 第 4 期 VOL.39 NO.4 APR. 2021
图 1 亚尔村区位分析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road classification is clear, extending to the surrounding along the river system, high road utilization rate. Fourthly,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form of Yar Villag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parallel, suite, hall and mixed mode.
题是使亚尔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寻找一些既能 比 95%,约为 8123 亩,葡萄产业是亚尔村的主要
建 设
保留亚尔村传统聚落的文化、地域特色、自然特质, 经济来源。
又能适应环境、人文、生活需求等各方面变化的方法,
空间形态的均质化分析
![空间形态的均质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378dc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1d.png)
城市功能的均等化
城市空间的均质化表现在城市功 能的均等化,即城市中各类设施 和场所的功能趋于一致,缺乏特 色和差异化。
城市景观的雷同化
由于城市规划的标准化和建筑设 计的一体化,不同城市的景观越 来越相似,失去了城市的个性和 特色。
均质化程度是指空间形态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的程度,即空间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属性、结构、功能等 方面相似或一致的程度。
均质化与异质性的关系
均质化与异质性是相对的概念,异质性是指空间形态中各元素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即空间形态的各 个组成部分在属性、结构、功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多样性。
均质化分析的步骤
空间形态是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是 空间关系和物质存在的具体表现。
空间形态的分类
根据表现形式
点状、线状、面状和体状等。
根据空间结构
开放式、封闭式、网格式和层次式等。
根据功能属性
自然形态、人工形态和复合形态等。
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对空间 形态产生影响。
经济技术
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城市规划等经济 技术因素对空间形态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
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社会文化 因素对空间形态产生影响。
政策和法规
政府政策和法规对空间形态的发展和变化具 有重要影响。
02
均质化分析方法
均质化定义
均质化定义
均质化是指空间形态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即空间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属性、结构、功能等方面具有相 似性或一致性。
均质化程度
更加显著。
解读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
![解读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fa6d68c97e21af45b307a8ce.png)
解读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摘要】路易斯·康(1901—1974)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
他的建筑空间构成体现了20世纪建筑的空间演变历程,他注重灵感,善于运用光线和空间,纯朴的材质,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从功能出发,应关注空间中人的活动特点,他的建筑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即使是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他的价值也是日久弥珍的。
关键词:路易斯·康,20世纪,形式,空间Abstract:Louis Isadore Kahn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practicer、aducator and thinker in 20th.His architecture has already been the remark of modern design aesthetics,his idea has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American architecture。
The space composition showed the journey of the envelopment of space in 20th..he paid much attention of inspire,he was good at using light show space,he often used simple material,his idea was appearance should be from function,the designer shoule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ivities of people in using space,his architectural method influenced the architects from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even in this divercity modern times,his value is also more and more valuable.Key words: Louis Isadore Kahn. 20th ,appearance, space一.路易斯·康生平简介路易斯·康(1901—1974)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
匀质空间解读
![匀质空间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a69b5e97c1cfad6195fa7a5.png)
匀质空间在一个圆形空间中,悬浮于空中的自动扶梯上下穿梭。
这种使用钢筋混凝土、钢材和玻璃设计创造全新的建筑形态、模式和空间,标志着整个欧洲大陆建筑意识的觉醒!保罗。
安德鲁主持设计的巴黎戴高乐机场,运用极具独创性的几何造型和风格化的设计原则,彻底改革了机场内部的交通运输和旅客活动方式以及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模式,当时,戴高乐机场绝无仅有的宏伟尺度使其成为建筑界的一大创举!机场设计开始考虑适应人们感情交流的渴望,陪伴旅客度过飞向蓝天之前的一段时光。
作为体现这种本质转变的空间载体,戴高乐机场的建筑布局也与以往截然不同:七座卫星厅由地下通道相互串联形成网络,一座圆形建筑居于网络中心。
正在建设中的戴高乐机场第二航空港进一步证明了保罗。
安德鲁追求现代精神的强烈愿望以及在技术,风格层面上不断创新试验的坚定决心。
法国对发展交通运输系统予以高度重视,兴建了一批重要的交通枢纽,这些交通枢纽无疑是城市的公共空间。
由于其内部空间规模巨大,并且常常位于地下,因此为了满足空间组织的要求,建筑本身往往造型各异,成为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
法国,特别是首都巴黎,既是居民的生活中心,也是欧洲大陆最重要的旅游中心,其丰富的建筑创作艺术和完善的服务设施建设足以为她赢得如此声誉。
今天,巴黎戴高乐机场看上去象一台构造复杂的机器,处理着大量的客货运输,容纳大批中途停留的货物和旅客,其内部的某些内容,功能和整体尺度是旅客永远都无法了解的。
这里汇集了地区和国家两级公路网,区域性的地下铁路系统以及国际航空运输系统。
在布局形态上,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而是一系列尺度不同、功能迥异的空间。
旅客出港,进港或者换乘其他交能工具必须依照某条路线,以避免在这台"机场机器"的复杂功能面前束手无策。
旅客的活动,人流的运动和货物的传输在形态和功能截然不同的空间中同时展开,整台机器的动作过程异常复杂,相比之下,飞机的起飞和降落不过是其中的细枝末节而已。
浅析石上纯也建筑策略之“消隐”的建筑——从建筑均质化角度阐释
![浅析石上纯也建筑策略之“消隐”的建筑——从建筑均质化角度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cef4db880975f46527d3e1c3.png)
建材发展导向2018年第15期40水平,因此必须引起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 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朱琦.中西建筑设计机构方案设计过程的比较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147-148.[2] 张承.面向建筑设计过程的能耗模拟分析——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程序的开发[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199-200.日本作为一个自然气候恶劣灾难频发的岛屿国家,其建筑中并没有持久、永恒、坚固的观念,而与之对应的是脆弱性、临时性和短暂性。
而石上纯也作为“白派”新的代表人物,师承妹岛和世,沿袭了白派建筑的“轻、薄、透”理念,将建筑的脆弱、短暂、暧昧通过“消隐”的建筑策略发挥到极致。
1 信息时代建筑特征当今信息社会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有了去中心化,消除等级等特质,这使均质、模糊、不确定性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关键词。
石上纯也通过对信息时代的认识说道:“与其原封不动地实现显示器中的世界,还不如去消除现实空间的等级,我感兴趣的是消解了真实空间的等级之后会出现怎样一个空间,从中体现出的一种‘抽象性’究竟是什么。
”正是石上纯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时代的去中心化、均质性,使其作品极力展现出了平等、均匀的去等级化和均质化,所有的建筑构成要素都被均匀的并置。
2 “消隐”建筑策略之均质化作为日本白派建筑师代表,石上纯也师承妹岛和世,妹岛和世又师承伊东丰雄,他们的作品中都可以寻找出柯布西耶与密斯两位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子。
伊东丰雄最早针对信息时代提出了建筑中存在的流动感,而流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结果就是表现为均质化,这承袭了20世纪密斯的“通用空间”的理论即均质化平面。
柯布西耶在1927年提出的多米诺体系就是流动空间解放的原型,在白派建筑师这里被提炼为板和柱两种元素,强调空间边界的模糊化,弱化内外环境的边界感,达到内外空间的均质化。
对于均质化妹岛和世曾说:“应把焦点集中在一个可以胜任多种功能的均匀同质空间上,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建筑中注重强调奇异的或是例外的元素,则自相矛盾了”。
非均质空间“均质化”的观察研究
![非均质空间“均质化”的观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1fd0b2f121dd36a32d824d.png)
非均质空间“均质化”的观察研究吴维芳张琳徐蓉蓉[摘要]本文通过观察、调研、问卷、采访等对非均质空间与均质空间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共生的现状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中微观上,使用者出于公平心理倾向均质空间,但在宏观空间上,规划的均质空间却并不为大众所接受。
如何满足各个层面上对均质、非均质空间的需求,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均质空间,空间需求,社会问题,阶级构成,城市构成一引言“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空间的意义上来解释意思就是说:做器具的时候,做成空心的器皿才发挥了作用;建房子的时候,建了门窗,房屋才有作用。
空间并非“空”间,而是指人能活动于其间的由具体的构件围隔而成的内外环境。
空间又可分为均质空间与非均质空间,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均质空间似乎代表着“以人为本”前提下的对空间的公平使用,而非均质空间意味着机会、权利、资源的不平衡。
而现实中,均质空间隶属于心理场所空间,这两者皆属于不可测量的非物理空间,即均质空间是一种理想的、不存在的空间,实际存在的空间中以非均质空间居多。
因此出现了非均质空间“均质化”的自发行为,但均质空间造成的微观上公平、中观上平衡,放大到宏观上却是消抹特性的弊端空间。
均质空间和非均质空间究竟哪个更能满足现实对空间的需求呢?哪种空间能更好解决社会问题?是否可以通过两种空间的置换达到理想的设计、规划目的呢?本研究力图通过观察、调研、问卷、采访等对这两种空间的现状做初步考察,以回答以上问题。
二研究方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观察、问卷、采访三种方法。
1.观察法观察结果以照片、行为地图等方式表达主要观察地点的概况。
观察地点为:合肥市蜀山区翡翠花园小区,合肥市蜀山区学林雅苑小区,合肥市包河区科大花园小区。
2.问卷法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
在被调查小区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每个小区20份问卷,并对被调查人进行一定程度的采访。
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课件
![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5f56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6.png)
空间形态与科技融合
科技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空间形态将与科技更加紧密地融合,实现 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模拟和呈现空 间形态,为设计师提供更直观、真实的视觉效果。
智能材料与结构优化
智能材料和结构优化技术的发展,将使得空间形态更加灵活、自适 应和高效。
环境艺术设计
景观设计
运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对景观 进行规划设计,营造优美的自然
和人文景观。
室内装饰设计
结合空间形态理论,对室内装饰进 行合理规划和设计,提高室内环境 的品质和舒适度。
室外环境设计
通过分析室外空间形态,研究室外 环境的绿化、照明、雕塑等设计, 提升室外环境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
04
结合空间形态分析,对城市景观进行 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和环境品质。
建筑设计
01
02
03
建筑功能布局
通过分析建筑内部空间形 态,合理安排各功能区域 ,提高建筑使用效率。
建筑造型设计
运用空间形态理论,研究 建筑外观造型、立面设计 等,提升建筑的艺术性和 审美价值。
室内设计
结合空间形态分析,对室 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和设 计,营造舒适、美观的室 内环境。
探讨空间形态的可持 续性和生态价值,以 及如何实现生态友好 的空间设计。
03
空间形态的应用
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城市功 能分区、交通组织、绿地系统等布局 ,优化城市规划设计。
景观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
运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公 共空间如广场、公园、街道等的设计 ,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
“均质空间”与“体积规划”的比较研究
![“均质空间”与“体积规划”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f3bd6c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1.png)
“均质空间”与“体积规划”的比较研究周佳悟【摘要】As the same building category,there is an extreme contrast between Farnsworth House and Moler House.Bu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explain the colision between the two residential operating systems——"homogeneous space" of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and"volume plan" of Adolf Loos (1870-1933)upon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m by comparing the cognition to tradi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ies and Loss and the housing-living relationships al contained in the two residential operating systems.%作为同一建筑类别的范斯沃斯住宅和莫勒住宅的形象之间有着极端的反差,但是文章力图通过比较两种住宅操作系统中蕴含的密斯和路斯对传统和建构的认知,及其所引起的住宅-居住的关系,阐释建筑师密斯·凡·德·罗(1886-1969)和阿道夫·路斯(1870-1933)各自的住宅操作系统“均质空间”和“体积规划”基于特殊性之上的碰撞。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226-227)【关键词】均质空间;体积规划;住宅【作者】周佳悟【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引言范斯沃斯住宅和莫勒住宅分别是“均质空间”和“体积规划”的集中体现,“均质空间”是:“由两个水平面所限定、垂直面是透明玻璃的、从内外都能看透的、无阻隔的无柱空间。
匀质空间的两种表现
![匀质空间的两种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706c11c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7.png)
匀质空间是指具有相同性质或特征的点、线、面或体积在空间中以规则重复出现的空间结构。
在几何学和晶体学中,有两种常见的方式来表现均质空间。
1. 网格表示法:网格表示法是最常见的表示均质空间的方式之一。
它通过在空间中平行且相互垂直的线形成的网格来划分空间。
每个节点或单元格代表具有相同性质或特征的点、线、面或体积。
这种表示方法在晶体学中特别常见,用于描述晶格结构和晶体的周期性。
2. 向量表示法:向量表示法是另一种表现均质空间的方式。
它使用向量来描述均质空间中的重复结构。
通过定义一个或多个基向量,可以生成整个均质空间中的所有点。
这种表示方法常用于描述周期性结构,如晶体的晶格向量。
这两种表现方式都可以用来描述均质空间的重复性和周期性。
网格表示法更直观易懂,适用于描述离散结构;向量表示法更适用于描述连续重复结构和周期性性质。
具体选择哪种表现方式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以及方便性。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来表现均质空间,以下是另外两种常见的表现方法:3. 克氏图(K-space):克氏图是一种在物理学中常用的表示均质空间的方式。
它是一个多维的坐标空间,用来描述能带结构、能量和动量之间的关系。
克氏图中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能量和动量的组合,在其中可以观察到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带隙等物理特性。
4. 函数表示法:当均质空间中的性质可以用数学函数表示时,可以通过函数来表现均质空间。
函数表示法适用于描述连续分布或变化的性质。
例如,在物理领域中,可以用电势函数来描述电场在均质空间中的分布。
这些表现方法相互补充,各有其适用的领域和优势。
具体选择哪种表现方式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所需描述的空间特征以及使用的数学和物理工具。
无论选择哪种表现方式,关键是能够准确地描述和分析均质空间中的重复性和性质。
高强度住宅开发的空间形态管理问题及对策——以石家庄为例
![高强度住宅开发的空间形态管理问题及对策——以石家庄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9fd13f6b8f67c1cfad6b831.png)
高强度住宅开发的空间形态管理问题及对策——以石家庄为例刘泉摘要:近年来,随着开发强度不断增加,城市空间形态恶化的问题逐步受到关注。
然而,除了控制住宅容积率以外,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管理是否合理对于良好城市形象的塑造同样重要。
通过对空间形态问题的规划管理原因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密度、高度、面宽、正向间距、侧向间距、沿街界面等六项主要要素存在相互影响的联系,对城市空间形态形成共同的作用,并以石家庄为例,提出多就不能密、高就不能近、高就不能宽、宽就不能近、窄就不能高等住宅高度、面宽、间距、界面等多要素联动管理对策。
关键词:规划管理,建筑形态,居住用地,石家庄2008年以来,随着“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的开展,石家庄中心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和旧城改造项目。
高强度住宅区在中心城区大面积建成,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空间形态压抑、居住品质下降、城市交通拥堵、设施压力加大等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
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住宅建筑单体体量增大带来的城市整体形态变化及其对市民造成的空间压抑感,如2014年的新闻调查所述,在石家庄,高层住宅矗立在城市的大地上,远处看去,有一种“冰冷的高度”。
高容积率带来的居住体验感受,已经让购房者对高层住宅的感觉从“新鲜”变为想要“逃离”[1]。
以石家庄目前采用的《石家庄市城乡规划局城市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技术规定(2012)》(以下简称2012规定)[2]1中2.8的容积率上限为标准进行对比,石家庄2008~2012年间,住宅平均容积率达到3.1,其中有部分项目容积率超过了3.5[3-4],容积率确实存在超标的问题。
然而,容积率数值超标、开发强度过高这一客观现实本身并不是城市空间形态环境恶化的全部原因,住宅建筑对市民造成的不适感,不仅因为容积率数值过高,也与住宅建筑的形态布局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用不合理的建筑形态布局,即便是在部分容积率较低的住区项目中,依然可能造成明显的空间形态压抑问题。
居住空间的形态问题与发展对策
![居住空间的形态问题与发展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063160f90c69ec3d5bb75ed.png)
对 于居 住 区条 型 建 筑 和 等 间距 组 群 问 题 ,彼 德 一 法 勒 在 《 9 0- 90 住宅 的发 展线 索 》一书 中指 出 :功 能分 区原 则 12 - 19 年 - 住 区被 条块 划分 ,各 级公 共 空间 和绿 地 缺乏 有机 联 系 ;二 是组 和为 每家创 造 同样 理想 的居 住 环境 的原 则 ,导 致传 统城 市街 区 团与组 团之 间 的空 间及 道路 没有 得 到充 分 的重视 ;三是传 统 上 或 住宅 的瓦解 ,转 为采 用 开放 性条 型住 宅 。在 容积 率 、绿化 率 作 为人 们聚 集 、活 动 、交 往 的公 共空 间 ,即街 道 失去 了应 有 的 和 日照 间距 三 者关 系下 ,由于 开发 商对 条 型建 筑 的依赖 、对 建 意 义 ;四是居 住 区缺乏 传统 院落 所具 有 的可识 别性 与归 属 感 。 筑 间距 的吝 啬 以及 居 民对人 、车分 流及 朝 向均好 性 的追 求等 , 2 、现状 问题 思 考与 分析 使 现代 住 区很 难产 生 院落式 住 宅或 街 区的 围合感 ,当体 量 、长 21城市 空 间碎 片化 . 度 相似 而方 向相 同时 ,空 间形 态更 加单 调 ,等 间距组 群形 成 等 当前 ,封 闭式 住 区建设 模 式得 到 了市 场 的高度 认 同 ,几乎 量 的封 闭空 间 , 人均 匀 、同质 、 给 乏味 的空 间感受 , 没有 “ 在 行 成 为我 国住 区规 划建设 的唯一 模式 。这些 封 闭社 区与原 有 城市 进 感 、序列 感 ”和 明显 的空 间 特性 变化 中,人们 常 常会 迷失 方 中的街坊 、单 位 院落 夹杂 在一 起 ,使城 市 空 间结构 陷入 高 度碎 向或缺 乏认 同感 。 片化 状态 。 近年来 ,社 区规 模 越来 越 大 ,从 十几 、几 十公 顷到 从 发展 看 ,居住 区公 共 空 间的 连续 性会 逐渐 发生 变化 。一 上百 公 顷 ,其 中往 往没 有一 条 城市 道路 ,大规 模社 区正 在 引发 是 现代 小 区的封 闭形式 使 居住 区与 城市 分离 , 空间 系统 没有 “ 通 明显 和严重 的交通 问题 ,主要 有 : 过 性” ,这 是造 成城 市 空间 缺 乏传 统街 道魅 力 的重要 原 因 。但 ( ) 民出 行不 便 ,一 些 该 有 的 城市 支 路 被 阻 断或 被 随 着城 市社 会 的发 展 ,封闭 小 区可能 会 逐渐 与城 市联 成一 体 , 1 居 划入住 区成为 “ 家 ” 的内部 道路 ,城 市道 路 系统 被根 本 上打 小 区 内的道 路绿 地 、广 场会 成 为城市 开放 空 间 的一部 分 。二是 独 乱 ,造 成城 市 生活 血脉 不 畅 ,局部 地段 交通 严 重堵 塞 ,也影 响 无论 是 欧洲街 区型住宅 、 国郊 区住 宅还 是 中国 的院落 、 同 , 美 胡 了居住 区本 身 的生 活质量 和安 全 。 都体 现 了空 间 私密 “ 级化 ” 的特征 ,即 以道路 交通 空 间作 为 二 ( )除 了出入交 通外 ,居 民平 时 的许 多活 动包括 商业 、 2 公共 环 境 的核心 和 以住宅 及 小花 园形 成更 私 密 的空 间形态 ,人 休 闲、餐饮 、交通 等都 是通 过 街道 来完 成 的 。但居 住 区边界 封 们 可 以通过 一 系列 丰富 多彩 的街 道 、广场 到 达 自己 的家 门 口或 闭后 ,周边 城 市道 路 的功能 主要 作 为交 通用 途 ,使 城市 街道 的 门前 绿 地 ,进入 “ 前屋 后 ” 的半私 密性 空 间 ,逐 渐 由公 共到 房 实践 证 明 ,上 述 理论 的应用 也产 生 了许 多 问题 :一是 居
浅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三维性辩证法
![浅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三维性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32806ec049649b6648d74713.png)
浅析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的三维性辩证法作者:高玄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6期摘要:列斐伏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空间的生产》,他晚年致力于对空间的批判,从空间的角度重新阐释辩证法,形成了三维辩证法模式;提出以土地及其对土地的投资进行的生产等等是资本增值的第二个循环,从而超越以往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又避免了还原论者的经济学。
对资本主义空间的批判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批判,旨在扬弃资本主义的量化的、碎片化的和均质化的空间,建立社会主义差异化的、多元化的和异质化的空间,这既是列斐伏尔的政治诉求,也是他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社会;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507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89-03作为法国当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开创者,列斐伏尔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欧洲大陆学者的追捧,可谓是风靡一时。
最近几年,国内理论界对列斐伏尔的研究也逐渐炙热化,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
列斐伏尔本人的思想经过了早期以《日常生活批判》代表的关注“日常生活与人的异化”的阶段到晚期转向“空间理论”,但其理论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早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日常生活中人的异化的控诉,晚期的时候认为不仅日常生活已经异化,而且整个社会结构、空间布局等等都已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了均质化的、单一的、碎片化的空间。
一列斐伏尔是继马克思之后西方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西方社会学家意识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了解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他们已经被几代人的文本和错误的学术方向类同化和简单化了,所以他们高度赞扬列斐伏尔的重要性。
理解马克思不仅是知道马克思说过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并分析社会现象。
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是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马克思在批评黑格尔和费希特时,超越了二律背反,形成了自己的辩证法。
列斐伏尔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人,这从他在1939年出版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就能体现出来。
第四讲 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
![第四讲 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7e7510016fc700abb68fcda.png)
5、空间侧界面与空间地界面
侧界面
• 空间的侧界面主要通过建筑实体向上发展的空间高度体现。 如图示,沿解放路、中山中路、依仁路的建筑层数多为小高层, 这与其建筑功能密切相关(多为宾馆、酒店、书城等大型商业 建筑)。而正阳街沿街的建筑层数多为2层的低层建筑。体现 其步行空间的亲切感。 • 地块内部中主轴线两侧的建筑高度根据其空间的开敞度而 有所变化。半开敞或者私密空间围合的建筑多为多层建筑,而 地块中心的开敞空间则为底层建筑。越是开敞的空间其建筑高 度越低。侧界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例如: 费城中心区再开发规划 (Ed. Bacon, Downtown Philadelphia Redevelopment Plan)
三、场所理论(Place Theory)
1、 场所理论的本质:场所理论是倡导依据 城市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 设计。
(1) “空间”是由实体界定、有固定范围 或有意义的虚体所组成。 (2)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是由 于其文化或历史内涵赋予空间的意义所决 定的。
地界面
• 步行街北段西侧有以下沉式广场,集购物、餐饮为一体 的下沉空间。广场铺地采用同心圆发射状的方式装饰, 体现其功能的聚集空间。
6、空间尺度比例
• 街道的空间尺度比较适宜,尤其是在正阳步行街,沿 街建筑高度多为2层,道路宽度约为7米,所以D/H约 等于1,空间有很好的封闭感,同时又不失给人以一种 亲切感,符合步行者的空间感受。
2、空间单调,缺乏视觉焦点 • 作为一个商业、公共文化中心,其空间形 态的布局显得过于单调,没有垂直方向上 的视觉焦点。空间意象不明确。
3、环境的硬质空间过多,缺乏景观绿化
• 过多的硬质铺地形成分散式的硬质空间,这些硬质空 间除了停放车辆还是停放车辆,而由树木草地等组合成的 柔质空间却十分少。地块中可利用的景观绿化仅仅为主轴 线的一带树木而已。而南端所谓的公共绿地却没有充分发 挥其作用,由于其内部没有如石凳石桌等供人们游憩休息 的设施来形成一个景观场所,以及外围空地又被停放的车 辆所占据,因此此处却成了一处消极空间,极少有人光顾。
空间形态的均质化分析
![空间形态的均质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f0818ee2bd960590c677c5.png)
广州站地区各类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呈片状的组 团结构分布。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对外 交通用地分别可以划分为两个组团,市政公用设 施用地与绿地各自保持独立的一个组团,而道路 广场用地主要呈条带状穿插于各用地组团之间 。总体上,广州站地区西北部的网格斑块相对比 较破碎,东南部斑块相对完整。
广州站地区公共设施用地组团均质度比较 小,两个组团均质度分别为0·45和0·35,平均 只有0·40,说明公共设施用地空间分布相对比 较破碎。居住用地组团一均质度相对较高,为 0·63,居住用地空间分布相对比较紧凑;组团二 均质度比较小,只有0·47,该组团居住用地空间 分布不是很紧凑,两个组团均质度平均值达到 0·55。对外交通用地组团一均质度比较小,只 有0·31,该组团对外交通用地空间分布比较破 碎;组团二均质度较高,为0·65,该组团对外交 通用地空间分布较紧凑,两个组团均质度平均值 为0·48,广州站地区对外交通用地空间分布的 集中程度不够。
第一版东莞规划的时候,只有城中心用地紧张, 城市扩张比较困难。
根据第二版的城市规划,东莞市镇区的发展规 模分成五个等级,莞城的发展被定为一级,石 龙、虎门两镇定为二级,常平、樟木头、厚街、 麻涌等地被定为三级。而在现实发展过程中, 黎成也承认,“离城中心越近,越难发展”。
在市场经济和以开发商为主导的行为模式下, 如 果没有强有力的规划和控制手段, 很难控制其自发秩 序和规划秩序之间的平衡。应该利用混合的观念和设 计手法在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多方面来 营造多元街区, 并通过街区的积聚效应实现城市活力 的蔓延, 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取广州火车站地区为研究案例,利用相似性 指数和均质度概念,分析广州站和广州东站地区 建设用地功能组合及空间结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站地区网格覆盖总数为765块。公共设 施用地网格数最大为344块,占总数的44·97%; 其次是对外交通用地,占20·39%;所占比例最低 的是绿地,为4·97%。广州东站地区网格覆盖总 数为1358块。公共设施用地方格数最大为690块, 占网格总数的50·81%;其次是居住用地,所占比 例为24·08%;所占比例最低的是市政公用设 施用地,为0·44%
广州站地区各类建设用地在空间上呈片状的组
团结构分布。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对外 交通用地分别可以划分为两个组团,市政公用设 施用地与绿地各自保持独立的一个组团,而道路 广场用地主要呈条带状穿插于各用地组团之间 。总体上,广州站地区西北部的网格斑块相对比 较破碎,东南部斑块相对完整。
广州站地区公共设施用地组团均质度比较 小,两个组团均质度分别为0·45和0·35,平均 只有0·40,说明公共设施用地空间分布相对比 较破碎。居住用地组团一均质度相对较高,为 0·63,居住用地空间分布相对比较紧凑;组团二 均质度比较小,只有0·47,该组团居住用地空间 分布不是很紧凑,两个组团均质度平均值达到 0·55。对外交通用地组团一均质度比较小,只 有0·31,该组团对外交通用地空间分布比较破 碎;组团二均质度较高,为0·65,该组团对外交 通用地空间分布较紧凑,两个组团均质度平均值 为0·48,广州站地区对外交通用地空间分布的 集中程度不够。
取广州火车站地区为研究案例,利用相似性 指数和均质度概念,分析广州站和广州东站地区 建设用地功能组合及空间结构特征。 火车站地区建设用地空间结构表现为不同 用地类型区在职能分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保持 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本研究采用均质度概念 进行分析。
(1)
(2)
(3)
公式(1)、(2)、(3)中,D为均质度,λ为系数,
均质化:“空间均衡的条件使城市居民的满意程
度不随居住地而变,即城市居民无论住在哪里都 有着同样的满意度⋯⋯”构建“和谐发展区”正 是为了避免“非均质化”发展所产生的城市病。 “均质化”的空间形式强调土地混合使用、公共 空间共享、节省出行成本,从而建立一个条件均 好的“和谐”区域。
均质i表示均质地块范围内 第i种建设用地所占面积, n为该地块范围具有 的建设用地类型。令λ=1,对数取常用对数。显 然0<D<1,当某一地块只有一种职能时, D取最大 值1,表示该地块均质程度最高, D值越小则表明 地块均质程度越低。 对广州站矢量图形进行网格化,建立均质地域方 格网,以30m×30m地块为基本单元。每个网格内 可能包含几种建设用地类型,根据面积占优法确 定网格地块的主要用地类型,得到两站建设用地 信息总图。
当代中国城市住区的“去城市化”现 象非常普遍,对城市的景观、公共生活和城 市特色都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已经演变 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文化问题。“千城一 面”的现象愈演愈烈,这就是所谓的“均质 化”现象。
走在国内任何一座城市的无名街道,都 容易让你产生似曾相识的错觉。有人把这称 为“千城一面”,搞规划的人则把它称为 “均质化”。“所有的楼都差不多高,所有 的建筑都很类似,所有的道路都很相像。这 就叫均质化。” 均质化的缺点在于没有特 色,城市缺乏特色就显得沉闷,缺乏文化。
从上世纪80 年代至今, 中国的城市出现了大量 基于功能分区的大规模单一性质地块, 城市形态趋于 粗略和简单, 街区概念让位于分区 ,其直接的消极表 象体现在分区间的异质化和分区内部的均质化。作为 城市最小聚合体的街区, 也开始出现社会和社区空间 的一元性和均质性倾向而丧失活力。
从城市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说,在“去城市化”原则 下兴建的住区对城市肌理的破坏相当严重。对比很多 城市的新老城区都会发现:老城区一般具有变化丰富、 形态多样、尺度优雅的空间肌理,能够充分展现城市 的特色和魅力; 新城区的城市肌理,则展现出几近相 同的呆板、冷酷而野蛮的表情。如果住区“去城市化” 的趋势无限蔓延,城市原有的特色将被大大削弱;从文 化的角度来说,这对城市未必不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本着对城市的历史责任感,我们非常有必要反思住区 的“去城市化”现象,而且应该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 让城市住区“回归”城市。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组团均质度较低,只有0·39,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空间分布较破碎。绿地组团 均质度较高,为0·65,广州站地区绿地空间分布 比较紧凑。总体上均质度最高的是居住用地、 最低的是对外交通用地,这说明广州站地区对外 交通用地的混合程度较高,需要调整(见上表)。
第一版东莞规划的时候,只有城中心用地紧张,
城市扩张比较困难。
根据第二版的城市规划,东莞市镇区的发展规
模分成五个等级,莞城的发展被定为一级,石 龙、虎门两镇定为二级,常平、樟木头、厚街、 麻涌等地被定为三级。而在现实发展过程中, 黎成也承认,“离城中心越近,越难发展”。
在市场经济和以开发商为主导的行为模式下, 如 果没有强有力的规划和控制手段, 很难控制其自发秩 序和规划秩序之间的平衡。应该利用混合的观念和设 计手法在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多方面来 营造多元街区, 并通过街区的积聚效应实现城市活力 的蔓延, 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可持续的城市形态。
东莞城市发展最早依靠两条路,一条是旧的107国道,另外一 条就是因东江给深港供水而修建的东深公路。”两条公路一条 从广州经东莞、厚街、虎门向西南到深圳,另外一条则从桥头 出发,经常平、樟木头、塘厦向南到香港,两条纵贯南北的道 路影响了整个东莞的城市化格局。1985年,东莞的城市建设只 集中在莞城中心,到1990年就向西南和东南延伸出两条红色地 带,东南穿过厚街、虎门、长安,西南穿过常平、樟木头、塘 厦,东莞的城市化是从这几个镇首先开始的。而到2002年,卫 星地图几乎所有位置都被红色覆盖,城市化在全市几乎所有镇 区都均衡地发展起来。
非均质化:通常,土地的价格是随着空间的变化
而变化的(空间递增减规律),即离城市中心越近, 土地价格越高。要在较高的土地成本的基础上获 取土地收益,势必要提高土地的开发强度。当土 地的承载力达到一定限度时,城市就会向外围发 展,最终形成“摊大饼”式的空间格局。这种 “非均质化”的空间发展意味着中心区以外地区 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意味着中心区对于非中心区 的权利和资源的剥夺。
在通常情况下,均质化的空间格局只 有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种是美国模式, 在经济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之后,基础设施 建设变得非常容易,大城市的人口开始向 周边流动,就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另一种 就是在贫困的乡村,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很 少,呈现一种均衡的发展。如东莞市
东莞是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过程,因此出现这种特异的城市 分布,即短期内外资大量投入,推动地区的快速工业化,引发跨 地区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导致城市化的跨进特征。东莞城市 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区外而不是中心城市,人口、资源等向边沿 地区分散形成均衡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