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审美教育
护理教育学-第10章-护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四、职业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精神教育的途径
➢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的作用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人文基础知识课 • 人文基本技能课
职业精神教育的途径
➢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的作用 ➢ 营造职业精神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 人文环境 • 自然环境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与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原则依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命题解释:既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具体现实 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把思想方与现实可能性结合起来
贯彻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社会现实出发 ✓把握先进性要求 ✓落到实处,讲求实效
(二)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意义
社会
专业
个人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概念鉴别
道德
品德
社会现象,是社会舆论所支 持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分辨 善恶的尺度
不依赖某个个体存在,即不以 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 有无而转移
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 研究对象
个体现象,是内心驱使,在道德 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依赖于具体人而存在,是社会 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5.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反复抓 抓反复 长期抓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原则的概念
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基本准则。
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榜样示范法 ➢引导反思法
• 有助于将职业精神的理论概念 付诸实践,促进学生评判性思 维和自思法 ➢经验传授法 ➢案例教学法
(完整ppt)10-马工程《艺术学概论》课件_第十章(20190402)改后
• 第三,形成了数字时代的大众音乐狂欢。 • 第四,数字技术让音乐迈入跨界应用时代。
三、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舞台艺术
• 第一,表演主体的多元性和虚拟性。 • 第二,表演过程的事件性。 • 第三,表演效果的奇观性。 • 第四,表演形式的跨界性。 • 第五,表演传播的广泛性和全球性。 • 第六,数字技术对保护表演形态文化艺术有重
波普艺术代表作品 罗伯特•劳申柏《组字画》
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黄浦江上的焰火作品《白天焰火》2014年8月8日
多样化与本土化的艺术博弈也带来了需要 思考的问题
• 首先,多样化时代的各国艺术出现了明显的国际化现象。 • 其次,艺术的本土化在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不断加强。 • 最后,本土化并不完全等同于民族国家文化的简单符号化。
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在英国广播电台 发起抵抗号召。二战期间,广播电台成 为发动和团结民众的有力武器。
三、网络媒介与艺术传播
• 网络媒介与电子媒介相比具有的新的艺术传播特征: • 网络媒介实现了传播的多对多,而电子媒介只是一
对多; • 网络媒介具有强大的交互性,电子媒介主要是单向
传播; • 网络媒介具有沉浸式体验优势,电子媒介的视听感
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舞台艺术案例
2016年《最忆是杭州》G20晚 会实景演出与数字创意的结合。
第四节 当代媒介与艺术传播
一、纸媒介与艺术传播 二、电子媒介与艺术传播 三、网络媒介与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的四种要素
传播者 艺术信息 传播媒介 艺术受众
一、纸媒介与艺术传播
10第十章丑-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一、丑的审美界定
• 1. 丑的审美关系界定 • 从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看,丑是人本质对象化的未实
现和残缺状态,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不统一。 • 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丑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破”,让人看到它是“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最终 将矛盾调和化解,使人笑,让人乐;而丑却通常并不一定引发笑和乐。
• 一、怪 • 二、“酷” • 三、荒诞 • 四、恐怖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第三节 丑的审美范畴
• 在获得自身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地位之后,在作为审美范畴的丑概念下,又 逐渐汇聚和形成了怪、酷、荒诞、恐怖等次一级审美范畴。它们在本质上都隶 属于丑,因此,作为丑的本质规定的“否定和背离”是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 但这一“质”的规定并不能概括它们在“量”的维度上复杂多变的形态特征, 因而需要做进一步的辨析和甄别。
突破思想牢笼和思维禁区的价值。
一、丑的审美价值
• 4.丑学的现实意义 • 丑学补充着美学的疏漏,平衡着美学的偏颇,匡正着人类在感性学方面的偏
失,解放着人的审美实践,改变着世界。 • 人类审美心理结构所浓缩的广阔时空,不仅可以包含丑并将它作为自身对象
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环节加以扬弃,而且还能够通过吸收、保留丑所蕴含的 辩证因素,丰富、扩展和解放自身,从而使人类的审美触角向更广阔的生活领 域和时空维度延伸。
发现丑、表现丑。
二、丑的审美特征
• 丑的事物呈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等形式特征,其外观特点是不 完整、无规律和不和谐。
• 丑的各个部分通常是残缺的,它们所形成的关系是冲突的、破碎的和分裂的, 因而不能构成一个完满、和谐、统一的整体。
第十章教育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章课外活动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我国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的( B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B.课内与课外C.学习与思考D.学习与行动2.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称为( C )。
A.体育活动 B.课余活动 C.课外活动 D.群众活动3.课外活动不包括( D )。
A.社会活动 B.科技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选修课4.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B )。
A.教师 B.学生 C.少先队组织 D.学校管理人员5.以实践作业为主的兴趣小组属于( A )。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6.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B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7.学校举办法制教育报告会属于课外活动中的( B )。
A、小组活动B、群众性活动C、学科活动D、科技活动8.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为主的课外活动是( C )。
A.学科活动 B.文学艺术活动C.科技活动D.社会活动9.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将( D )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A.体育活动 B.群众活动C.文娱活动 D.课外活动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是说教学是学校唯一的工作B.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两者没有质的区别C.《学记》中就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D.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的任务11.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B )。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12.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它的内容深度、广度,以及学习的进展速度,是以参加者有愿望、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来确定的,说的是课外活动的(A )特点。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1 审美教育学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体验,提高个体的审美水平和品味,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1.2 审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审美教育向当代审美教育的发展转变,从重视技巧和规范向注重体验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转变。
第二章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2.1 美的本质及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美的本质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之上,美是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审美价值体现在人们对美的欣赏和体验中。
2.2 审美教育学的教育原则审美教育学遵循着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如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个别,从表象到本质等,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感悟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
第三章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3.1 各学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安排在不同学段的审美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相应的审美课程内容,涵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3.2 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通过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批评能力。
第四章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4.1 体验式教学法审美教育学倡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4.2 互动教学法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互动教学法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第五章审美教育的评价与展望5.1 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学生审美水平和品味能力的评估,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师水平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促进审美教育的质量提升。
5.2 审美教育的未来展望审美教育学将在未来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品位,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审美教育书》读后感。
《审美教育书》是一本关于审美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教育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审美教育对个体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审美教育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美好。
通过审美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审美素养的人。
其次,作者还强调了审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审美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更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好情感,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审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使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另外,作者还对审美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加强对审美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审美教育体系和机制,确保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
通过阅读《审美教育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审美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努力将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传递给他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审美教育,重视审美教育,共同努力,让审美教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好成为我们生活的主题。
教育学10章套题及答案
教育学复习资料导论一、单选题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A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C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B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一、单选题1.D 2.A 3.C 4.B 5.C二、判断题1.× 2.√ 3.√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 A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教师审美教育方案
教师审美教育方案第一、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扮演起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引路者。
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创造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系统的审美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拥有良好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
第三、审美教育的内容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艺术品鉴赏、创造力培养、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探索和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培养自己的艺术情感和创造力。
第四、教师的师德与品味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主导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审美品味。
他们应该在言传身教中示范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第五、课程设置的创新审美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创新性。
除了传统的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课程外,还可以引入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如影视、摄影和数字艺术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第六、多元艺术体验的重要性多元艺术体验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
通过参观艺术展览、观赏音乐会和舞蹈演出,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和领域的艺术作品,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
第七、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创造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进行艺术创作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八、表达情感的重要性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情感表达在审美教育中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情感理解能力。
第九、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该善于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还可以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第十、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给予反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儿童审美教育
儿童审美教育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至关重要。
因此,儿童审美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文将从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审美教育的目标及实施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时期是个体认识世界和塑造自我形象的关键时期,而审美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首先,儿童审美教育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接触艺术作品和参与艺术活动,儿童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培养艺术创造的能力。
其次,儿童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感品味和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元素可以引导儿童感知和体验各种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技巧和情感识别能力。
最后,儿童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中的道德内涵,儿童能够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欣赏,并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二、儿童审美教育的目标儿童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及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品位。
首先,儿童应该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观察、聆听、感受和思考艺术作品,从而提高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其次,儿童需要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
他们应该有机会进行绘画、音乐或舞蹈等艺术表达活动,以发展自己的创作潜力。
最后,儿童需要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正确的审美品味和价值观。
他们应该学会辨别和欣赏高尚的艺术作品,培养对美的独立判断和鉴赏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态度。
三、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应该注重激发和引导儿童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活动来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
这包括参观艺术展览、观赏音乐会和剧场演出,以及参与绘画、音乐和手工制作等创作活动。
其次,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创造能力。
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艺术材料和工具,鼓励儿童自主创作,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认可。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南通大学美学高金生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描述教材使用电子教案绪论第一章 美的本质第二章 美的形态第三章 审美范畴第四章 审美感受第五章 审美教育多媒体课件绪论第一章第二章考核办法单元测验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试题库参考文献《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美学学分: 3 总学时: 54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审美活动论、审美经验论、审美形态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理论的讲解与研读,借助已有的历史考古文献、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充分发掘学生的审美潜能,调动他们已有的人文知识储备,使之在掌握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期基础上,能较为充分地把握自然的奥秘,人生的价值、社会的真谛和艺术的意蕴 ,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6学时)本编着重探讨审美现象与审美学科的区别,美学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以及美学与人生之间的根本联系。
掌握美学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它的现实性与人生切己性。
第一章审美现象和美学学科的形成(2学时)1. 了解:人生与审美现象2. 识记:审美的历史性3. 掌握:美学学科的诞生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2学时)1. 识记:美学发展简明线索2. 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3. 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2学时)1. 识记:美学的哲学基础2. 掌握:美学的内在问题3. 了解:审美与人生第二编审美活动论(9学时)本编主要探讨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以及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与类型。
明确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美因人的存在而有价值,人的存在因为拥有美而升华。
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3学时)1. 识记: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2. 掌握: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3. 掌握: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4. 了解: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3学时)1. 掌握: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2. 掌握: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3. 识记: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3学时)1. 了解:审美发生理论概述阿2. 掌握: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3. 识记: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三编审美形态论(10学时)本编主要论述中西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主要审美形态,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以及中和、气韵、意境等审美范畴的内涵与精神。
艺术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贵州民族大学
艺术概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尽管中外艺术都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但是,艺术学却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A:错 B:对答案:对2.艺术学理论也可以被称为是“普通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
()A:对 B:错答案:对3.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艺术学理论的指导,首先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A:错 B:对答案:对4.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哲学则代表着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A:错 B:对答案:对5.19世纪末叶,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的是()。
A:格罗塞 B:康德拉·费德勒 C:亚里士多德 D:迪索瓦答案:康德拉·费德勒6.学习与研究艺术学理论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A:构建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 B:指导艺术批评 C:指导艺术创作 D:繁荣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答案:构建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指导艺术批评;指导艺术创作;繁荣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7.学习与研究艺术学的方法,主要有()。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 B: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C:借鉴国内外艺术理论 D: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答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国内外艺术理论;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第一章测试1.艺术观念是恒定不变的。
()A:对 B:错答案:错2.在礼乐合一、美善统一的基础上,儒家以“中和“为美。
()A:错 B:对答案:对3.道家艺术观念将自然视为最高的美,认为一切人之艺术都需要遵从自然。
()A:对 B:错答案:对4.儒家、道家和禅宗是中国古典思想文化中的三个主要流派。
()A:错 B:对答案:对5.儒家思想以仁学及礼乐精神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主张礼乐合一,形成一种深刻的礼乐文化。
()A:对 B:错答案:对6.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在中国的两个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形态。
第10章审美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第10章审美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教育,它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为目的,通过引导和扶持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其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审美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全面的人文教育。
它涉及到艺术、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学习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人文素养和情感修养。
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它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艺术活动和创造过程,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
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培养美好情感的教育。
通过欣赏和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愉悦,培养积极向上、美好情感的态度,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理解能力。
此外,审美教育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审美教育注重直观体验和感受。
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审美教育中,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是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基础。
其次,审美教育强调感知和认知的统一、艺术作品既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又要让人能够理解其内涵和艺术手法。
审美教育通过教授相关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再次,审美教育追求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还要引导他们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生活,将艺术的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最后,审美教育注重培养个性和创造力。
在审美教育中,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学生可以体验到艺术的个体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和独特的艺术才能。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先生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审美趣味是指先生对音乐的兴味和爱好。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味,兴味是学习的基础。
只需构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入的审美体验、自动的审美认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构成创造美的愿望。
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益条件。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合适儿童的、旋律动听、节奏明快、抽象鲜明的音乐作品。
我们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音乐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加强先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先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
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奥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
音乐要表现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风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期感和民族性,引导先生自动参与音乐与理论,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进步先生的审美能力。
一、触景生情获得审美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根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先生的心思,心思特点,盲目地运用审美要素,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感体验。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先生良好的审美心情,唤起先生的音乐审美留意,当先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抽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颖感便会油然而生。
留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要使先生动情,先得教师动情。
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诲,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当中。
这样会使先生感到轻松、和谐与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情。
同时利用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留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情,唤起新的审美留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当中。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名词解释1-10章
- 1 –A - 1 –B - 1 –C - 1 -D一章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护理教育 第十章节
1.讲解、报告和谈话 充分准备 观点鲜明
2.讨论和辩论
诚恳耐心
第三节 护理教育人文关怀教育
一、人文关怀教育概念和意义 二、任务和内容 三、原则 四、途径和方法
思考
当你看到焦急等待换药的患者时,你 会怎么做? 请等一等,我处理完马上为您换药
人文关怀教育概念
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人文关爱情怀, 能够感受、理解致力于满足护理对象身心 整体健康与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渴望与需 求的教育
思考
人之初,性本善? Or
人之初,性本恶?
一、思想品德教育
概念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受教育者思 想品德行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 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通过品德内 部矛盾运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思想品 德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意义
1.社会意义
促进社会发展
2.护理专业意义
护理科学发展作用
3.个人意义
促进全面发展
微笑
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
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 护士、统计学家,生于意大利的英国上流社会 德国学习护理,曾往伦敦医院工作, 1853年成 为伦敦慈善医院护士长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
克里米亚战争,在战地开设医院,为士兵提供医疗护理。 她分析军事档案,指出战役中,英军死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在战场外 感染疾病,及在战场上受伤后没有适当的护理而伤重致 死,真正死在战场上人反而不多。
南丁格尔1854年10月21日和38位护士到克里米亚野战医 院工作,称为“克里米亚天使”、“提灯天使”
5.12 国际护士节,纪念近代护理事业创始人
谢 谢 !
护理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概念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所必须遵循基本要 求 处理思想品德教育各种关系和矛盾基 本准则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一、填空重要美学家1.柏拉图――最早对美学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①著作:《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②黑格尔称赞他:“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③朱光潜将其核心思想译为“理式”④从本体论高度重视审美直觉对于人类认识本体的特殊功用2.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标志美学的形成(唯理主义哲学家)①他在对“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思维,致力于创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感性学”②鲍姆嘉通:丑是人类不完善的感性认识3.亚里士多德①亚里土多德以“如何存走”(“怎样”“怎是”)回答“在在是什么”,“秩序、匀称与明确”这此事物具体風性范畴的宾词从此承担了“美本身”的“存在”,这也就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②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喜剧区别于悲剧的本质特征4.黑格尔·关于审美问题①放弃自然而独尊艺术美②审美的本质在于“理念的感性显现”·关于悲剧方面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①悲剧原因: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②悲剧快感·关于艺术①黑格尔是真正意义上艺术终结论者·关于崇高问题①崇高是理念大于感性形式5.康德·关于审美本质的观点:①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②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将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分鼎立――美学成为哲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从此成为美学的传统范型。
(席乐将康德作为通向“善”的桥梁的“美”提升为人类自由解放的目的本身;谢林提出了作为哲学拱心石的艺术哲学命题,黑格尔放弃自然美而独尊艺术美。
)③审美无利害,艺术自律·关于崇高的观点:1.康德《判断力批判》①把优美与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②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快度庭社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③快感原因:理性征服恐惧压抑(超越主体的精神)6.马克思①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浅析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然的压力”;也没有在“仇视一个值得尊 敬的人时”所“痛苦地感到理性的压力”, “……一个人既能吸引我们的欲念,又能 博得我们尊敬,情感的压力和理性的压力 就同时消失了,我们就开始爱他,这就是 同时让欲念与尊敬在一起游戏。”这样,感 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压力消失了,统一为 “游戏冲动”,进入到游戏的状态。这种状 态就是审美的状态。这样就消除了人对某 事物的抽象性符号概念的隔阂感,也消除 了人对某事物的杂乱无序的混沌感。这 样,事物就是融入了作为主体的人的血 肉、思想和情感的“活的形象”,这“活 的形象”最终内化到主体的精神意识里。 审美教育就是这么一种个体化的教育。
19
美学杂思录
文/彭运生
都说美学是从西方哲学这个“母体” 字。一切原创性的学说,都只是对于某个 是追求博学,不是去把美学史学得滚瓜烂
生长起来的,但美学实际上一点儿也不像 “奇”的具体内容加以揭示,离开这个 熟,而是尽力让自己获得某种惊奇之感。
自己的哲学母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 “奇”,也就没有任何原创性的学说。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对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解读 级、阶层的人之间能够交流融通,上传下
上存在的问题,这使得真正审美教育在当 达,以使“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
代教育结构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
而往往成为空洞的口号。因此,我们需要 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
对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作一次新的思考和 以敬四海之内……”[2],最后达到“无怒”[3]、
甚至“南辕北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透过形象析出意蕴,这不正是我们要建立 实生存状态有了切实的联系,并达到相
观念中不知道两种教育的本质性区别,以 的审美教育的理论实践模式吗?
符、取得一致时,这些文字符号概念也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作为目的——“通过人并且为了人”。 结论:动物不能审美,美是属人的
1-2、马斯洛:需要理论
需要:动物性;社会性;精神性;
超越性需要: 高峰体验 自我实现
“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地活 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 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 自杀,也不愿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四周是面包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丹尼尔贝尔:精神的危机
“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 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因为这种新生的意 识本身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又不复存在了 。如此局势将我们带回到虚无。由于既无过去 又无将来,我们正面临着一片空白。” 《资本 主义的文化矛盾》
情的教育
人本主义 情 1、抑情: 发乎情,止乎礼 2、主情:艺术 《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牡丹亭
》
2-3、创造性
审美创造主体:艺术的世界 审美接受主体:能动性、想象性、个体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静时如娇花照 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心 姣比干多一处。”
江南水乡 吴冠中作品
2-4、全面性
审美:想象与激情 “在科学的领域里,时代的创造性冲动有力
地迸发出来,在这里,对美的感觉和热爱找到 了比门外汉所能想象得更多的机会。”—— 爱 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快感与痛感
3-1、审美教育功能:形式美教育
形式: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也指审 美对象的外部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方式。
2、审美教育的特点
形象性 情感性 创造性 全面性
2-1、形象性
具象 感性 直观 愉悦
摄影: 乳房(左) 垂死的非洲男孩(右)
工艺:彩色玻璃窗
建筑:悉尼歌剧院
审美愉悦
“审美快乐不仅多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 ,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 各个不同层次(如情感、想象、理解),这种 贯通性,会使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 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 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滕守尧《 审美心理描述》
3-2、审美教育功能:理想教育
在具体的审美实践过程中,审美主体一方面进 入艺术与审美的世界中,提升审美感受力、拓 展精神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在审美的愉悦中 反思自身、反观现实,逐步建构起关于人的生 存以及社会的发展的理想与向往,从而对于现 实的人生实践和社会实践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为什么活着
杜夫海纳:个体与普遍
“面对审美对象的人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 人类的普遍性。它像孔德或马克思所说的无产 者,即从束缚意识的锁链和偏见中挣脱开来、 不再受到束缚的人那样,能在自己身上找回赤 裸裸的人的特质,在审美的大家庭里直接与其 他人会聚。使人们分裂的是生存方面的冲突, ……但是审美对象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们集拢 到一起。在这一层次尽管个人仍是个人,却有 休戚与共之感。”——《审美经验现象学》
第十章 审美教育
第一节审美教育概说
LOGO
本节提纲
一、审美教育内涵 二、审美教育的特点 三、审美教育的功能
1、美与人
问题:动物能审美吗?为什么 1、观点一:动物能够审美 2、观点二:动物不能审美 辨析: 1、动物性的本能生存 2、人的生存
鸟的求偶
熊
1-1、美是属人的
马克思:“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来 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 象,因此,人也按内在超越性需要 人:肯定
日喀则 风光
西斯莱作品: Bridge at Villeneuve(左) 鲁弗西恩的雪(右)
古希腊雕塑:《拉奥孔》(左) 现代摄影:《共和军战士之死》(右)
1-4、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
审美教育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以艺术以及 其他各种美的存在为媒介,使艺术与审美世界 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情感世界,潜移 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 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 目的的教育。
生理层面;心理层面;文化层面 形式美:强化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特性的感
受能力,掌握形式美的各项法则,增强利用形 式美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线条
结构
色彩
人
海森堡:美的形式
海森堡: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 自然界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单纯和完整,而这
种形式上的简洁往往把人引向对真理的发现: “如果自然界把我们引向极其简单而美丽的数 学形式——我所说的形式是指假设、公理等等 的贯彻一致的体系——引向前人所未见过的形 式,我们就不得不认为这些形式是‘真’的。 ”
缺乏性需要: 自尊 归属和爱 安全 生理
黑格尔:心灵自由的需要
“艺术的普遍而绝对的需要是由于人是一种能 思考的意识,这就是说,他由自己而且为自己 造成他自己是什么,和一切是什么。自然界事 物只是直接的,一次的,而人作为心灵却复现 他自己,因为他首先作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 他还为自己而存在,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 考自己,只有通过这种自为的存在,人才是心 灵。” ——《美学》
2-2、情感性
“1937年,抗日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我在 初中读书。一天,来了两位抗敌宣传队的队员 。他们把全校同学召集在一起,不讲任何一句 话,只是唱《流亡三部曲》。先唱《松花江上 》,全场唏嘘,无不痛哭。又唱《打回老家去 》,全场的情绪立刻为之一振,所有的同学都 沸腾了起来,恨不得立刻杀上战场。这是四十 七年以前的事了,但它给我的印象是那样深, 以至当时不能抗拒,现在也不能忘记。”—— 蒋孔阳《谈谈审美教育》
绘画:蒙克《呐喊》(左) 安格尔《泉》(右)
《被缚的普 罗米修斯》
3-3、走向完整的人:感觉、想象与精神
“牛顿从落下的苹果想到月亮的坠落问题,这 是有准备的想象力的一种行动。根据化学的实 际,道尔顿富于建设性的想象力形成了原子理 论。戴维特别富有想象力;而对于法拉第来说 ,他在全部实验之前和实验之中,想象力都不 断作用和指导着他的全部实验。作为一个发明 家,他的力量和多产,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 想象力给他的激励。”——廷德尔,英国物理 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