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
刘邦人才管理制度
刘邦人才管理制度引言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达四百多年的稳定统一时期。
刘邦之所以能成功建立汉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注重人才的选拔和管理。
刘邦实行了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让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汉朝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就刘邦的人才管理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启示。
一、人才管理制度的建立背景刘邦建立汉朝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战国时期,各国相互争夺,社会动荡不安。
刘邦身处这样的时期,深知人才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
他在战乱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自己的人才管理制度。
首先,刘邦认识到优秀的人才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在战争时期,军队的指挥官和政权的官员都需要有才干和经验,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因此,刘邦决定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才选拔和管理制度,来保证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刘邦也在对战争的总结中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战胜强敌的,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
在刘邦建立起雄厚的人才队伍之后,他能够集中精力打造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并最终成功统一天下。
二、人才选拔制度刘邦在人才选拔上有着独到之处,他注重实际能力,而非门第或财富。
他曾说:“南越王可要我以门第为官;我公家门第像砥砺,愈磨,愈砺;外游者有大笔资少思体。
”刘邦主张不用门第论人才,而是用人才论事,只要是有才干的人,不管出身贫寒还是富贵,都能够得到发挥才能的机会。
刘邦还采取了各种灵活的选拔方式,例如考试、任用、升迁等。
他曾在封禅台上举行试访,观察百官的器才和谦让之风,进一步选拔人才。
此外,刘邦还重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会让能力突出的人才尽情发挥。
而且,在官吏任用上,也讲求实际能力,不像诸侯王那样重视血缘亲情。
这些灵活的选拔方式,保证了刘邦政权中有实力的人才,最终帮助他成功建立了汉朝。
三、人才管理制度刘邦在人才的管理上也有一套成熟的制度,他注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警惕人才,形成了以“与时偕行,随机应变”为主旨的管理原则。
学习汉文化刘邦团队精神的感悟
学习刘邦团队精神的感悟响应集团号召,积极学习汉文化刘邦的用人之道,和“一个好汉三个帮”团队精神。
通过学习使我对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刻认识。
一、刘邦的用人之道。
1、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作为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刘邦清楚地知道下属都有什么才能,有什么性格,有什么长处、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
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刘邦用人不问出处,把人才组合起来,各司其职,毫不在乎别人说他是杂牌军、草头王。
2、用人不疑,论功行赏。
刘邦充分尊重和信赖部下,注重感情投资。
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都能及时采纳,还被刘邦当做老师一样尊重。
韩信为刘邦征战天下,开疆扩土,刘邦把他几十万大军交给他,还和他同衣同食。
对于叛降而来的陈平,刘邦力排众议,不在乎他有贪财的恶声,用四万斤黄金采纳了陈平对项羽的离间计,致使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大将钟离眜出走,众叛亲离。
刘邦的对手项羽,自以为本领高强,争名逐利,处处与属下争功,有功之臣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兵将作战皆不尽力;项羽优柔寡断、疑心又重,听不进属下的意见,导致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了他,最后战败身死,其中缘由值得深思。
二、“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团队精神。
一个好汉三个帮,是不可或缺的。
刘邦能以布衣与群雄角逐中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建立大汉天下,实有赖于至上而下的团队合作。
上级给下级充分的了解,充分的授权,充分的信任,充分的利益,就会有充分的回报。
刘邦知人善任,充分信任下属,在感情、利益上建立紧密关系,并用自己的统帅地位,恩威并施,使的团队效率更高,也更加稳固。
凡是战斗力强的团队,都应当是具有全面组织领导能力的“一把手”和精通专门业务知识的助手的合理搭配而成的。
人无全才,偏才组合,相互搭配也会形成1+1>2的局面。
我们经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管理 基本原理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刘邦,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创立西汉王朝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用人才能。
其用人之道不仅在古代政治领域有所体现,如今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并分析其如何应用于当今企业管理实践中。
一、明确战略目标,量才而用刘邦善于根据战略目标和时机,精确评估人才的能力,从而将其用于合适的岗位。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岗位的职责和要求,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和匹配,将人才配置到最适合其能力和潜力发展的岗位上。
二、以德为先,善待部属三、识人善任,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刘邦善于识别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不拘泥于出身或资历。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通过有效的招聘和选拔机制,发现和吸引优秀人才,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四、宽容容人,能容纳不同意见刘邦在领导团队时,能够包容不同意见,积极倾听下属和专家的建议。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鼓励员工开放性沟通和批评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促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五、信任赏识,激励人心刘邦善于赏识和激励优秀的部属,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和荣誉表彰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
六、任人唯贤,以能力取信刘邦注重以实际能力和贡献评判人才,而非只看重身份和背景。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和评价机制,激励员工通过实际业绩和能力取得职业发展的机会,提升整体团队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七、察微知著,关注细节与人情八、化难为易,善于危机处理刘邦在面对危机时善于化难为易,冷静应对。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建立灵活应变的危机管理机制,培养领导层和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潜在的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刘邦这三个“用人狠招”,现在的领导也在悄悄用,谁不懂就要活该被利用!
刘邦这三个“用人狠招”,现在的领导也在悄悄用,谁不懂就要活该被利用!刘邦早年好吃懒做,是一个穷光蛋,连老爸都骂他“无赖之徒”。
刘邦那个时代,英雄辈出,群贤璀璨,怎么就轮到这个“无赖”成就霸业?刘邦的总结报告写得特别好:论谋略不如张良,论后勤不如萧何,论带兵不如韩信,我能打败项羽,只因做到知人善用、用人所长啊。
刘邦有三个用人之道(用人之术),目前也被很多领导(老板)运用,如果你看不明白,很容易成“药渣”,用完之后被抛弃。
【1】用一世之才。
刘邦倚重那种诸如萧何这类的始终忠诚、同甘共苦、始终如一的人才。
萧何和刘邦是同乡兼同事,两个人如同发小,关系密切,堪称铁瓷。
刘邦打下天下后,把萧何列为第一功臣。
刘邦当上董事长之后,任命萧何为总经理,但觉得萧何位高权重,生怕总经理架空自己,对萧何百般防范。
萧何何等聪明,一直保持低调沉默,委曲求全,好歹善始善终,没被刘邦干掉。
现代领导也用一批嫡系人马,从基层带到高层,成为核心力量。
如果你是这种人,一定要学习萧何,不要功高盖主,历史上跟随一辈子的重臣被除掉的太多了。
【2】用一时之才。
刘邦重用那种诸如韩信这类在打天下关键时段为他所用的人才。
韩信本是一位军事天才,在项羽那里呆着不爽,跳槽到刘邦旗下。
刘邦开始瞧不起韩信,因为打仗要利用韩信,就拜韩信为大将军,同时还笼络了英勇善战的彭越和英布,为刘邦打败项羽取得天下。
项羽自刎的第二天,刘邦就背信弃义,解除韩信军权。
几年后被谋杀于未央宫内,成为利用完后的“药渣”。
连韩信自己都说,“狡兔死,走狗烹”。
现在许多领导(老板)在不同时期,都会重用一些特殊人才,但内心不把他们当自己人,只是用其才华,吃干榨净之后当“药渣”。
当你发现领导只是利用你并不重用你时,要清楚自己的地位,不要傻乎乎地卖命,最后丢了性命。
【3】用一事之才。
刘邦用过许多诸如丁公、侯公这类用时拿起来、用完就扔的抹布型人才。
刘邦被项羽追杀时,被丁公徇私放掉。
刘邦当皇帝后,丁公投奔刘邦,本想谋个官职。
刘邦、刘备的管理用人之道
考虑到不确定性,在不忙的时候,把一般的必然要做的工作先尽快解决。
在工作中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就必须善于利用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是无限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时间,计划再好,目标再高,能力再强,也是空的。时间是如此宝贵,但它又是最有伸缩性的,它可以一瞬即逝,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效力,时间就是潜在的资本。充分合理地利用每个可利用的时间,压缩时间的流程,使时间价值最大化。
[编辑]最新的时间管理概念--GTD
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完成每一件事)的缩写。来自于David Allen的一本畅销书《Getting Things Done》,国内的中文翻译本《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GTD的基本方法:GTD的具体做法可以分成收集、整理、组织、回顾与行动五个步骤:
6 几款在线的时间管理工具
7 参考文献
什么是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有效地运用时间,降低变动性。
时间管理的目的:决定该做些什么;决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过事先的规划,做为一种提醒与指引。
一、无法管理外在的要求?应接不暇
主管最大的困扰就是,太多来自外界的干扰,随时得放下手边的工作去做别的事情。
担任主管的责任之一就是集合多人的努力,共同完成一份工作。换句话说,主管的工作有很大的一部份需要与别人互动,外界的干扰是主管工作的一部份。你可以排定某些时段做为你的工作空挡,当有人临时找你需要讨论事情时,告诉他,你这会儿忙着呢,不急的话儿,在你的空挡时间再来详谈。
时间管理发展得很快,第一代是建立备忘录;第二代就需要事先的计划和准备;第三代会根据你对任务的理解排列优先顺序。到了第四代,就是分工合作的授权管理。
《刘邦用人之谜》中刘邦的八个秘诀?
《刘邦用人之谜》中刘邦的八个秘诀?史记高祖本纪》载, 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连韩信这样带兵多多益善之人也为之所“禽”。
的确,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将将”,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近日,看了易中天老师的《品汉代风云人物》,易老师对刘邦的用人之道有着精辟的见解,余依据自身的体会总结了一些,与易老师讲的略有不同,供大家参考。
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的一个词。
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
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刘邦的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中国皇帝故事——刘邦“用人之道”的启示
中国皇帝故事——刘邦“用人之道”的启示刘邦“自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他经常考虑和着力解决的便是如何吸纳使用天下人才;在“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帝业”夺取政权的实践中,他更深深体会到,人才是成败的关键,同样,他从秦王朝“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而导致政权丧失的教训中,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政权同样离不开人才。
可以说,刘邦的成功史就是广纳人才、量才而用的最好佐证。
以史为鉴,对今天的领导者仍可带来诸多启示。
事例一:刘邦在启用陈平时,手下群臣罗列了“囚大罪状”:徒有堂堂外表而无实学此其一;“居家盗嫂”品质不好此其二;“事魏不容,归楚不忠”政治上不可靠此其二“受诸将金”贪污受贿此其四。
刘邦经过调查,查明了原委,力排众议,“委陈平以护军中尉”。
【启示】其根本是识才和护才的问题。
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浪潮,如何着眼企业的生存发展,透过现象鉴别人才与庸才,便成为衡量领导者自身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作为领导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独具识才之眼。
特别是对那些才能尚未完全显现,却具有很大潜力的人,要刀争做到知人、知面、知心,全面了解,区分清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原因,防止以偏概全、以貌取人或人云亦云。
识才的关键,就是改变传统的“伯乐相马”半封闭式做法,在工作中创造平等竞争的舞台,让马走上赛场,在比赛中“识马”、“相马”。
对发现的人才,要有护才之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同样,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才,也或多或少存在于其长处相伴生的短处。
要敢于和善于同一切轻才、忌才、抑才的行为作斗争,做到不因权势所迫而屈从,不因情面所惑而让步,敢于碰硬,敢于阐述和坚持自己的意见。
事例二:在楚汉分争相持不下的紧要关头,作为拥兵自重的齐王韩信,深知自己的份量,用删通的话说,“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也可自立为王,三分天下。
但韩信深念刘邦平时“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厚待之恩,虽删通再三劝说,终不忍背汉。
【启示】其实质是留才和爱才的问题。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文/程鹏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
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
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
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
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
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
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
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
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
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领导者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艺术,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汉高祖总结的成功经验,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总结有以下四点:1、要会选拔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他的部下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
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是刘邦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为自己所用,要善于发现、挖掘人才。
不惧任何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学历高低等。
2、敢于用人,同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
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
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
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
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就是要敢于用人,对于人才的任用应该不拘小节,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受到重用,同时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
3、善于用人,用活人才汉高祖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
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无人能及。
三位高人都在刘邦旗下效力,其战争结果不言而喻。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构建矛盾套人术通过对目标对象构建出一组或者多组矛盾,从而收服目标对象、套住目标对象。
1、收陈平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高下,而即与共载,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此时,各个将军们都不服陈平,而刘邦听说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加宠幸陈平。
这样做,1)去除陈平的顾忌和包袱。
2)构建出一个矛盾——不满VS满意。
这一做法,可使陈平能放胆发挥自己的谋略,同时是构建了不满和满意的两个极端——这就远远超越了陈平的后方、把陈平套在自己手中了,所以,终其余生,忠心耿耿于汉朝天下。
绛、灌等或谗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王不容,亡而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今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臣闻平使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
”这就是陈平在其他能干者眼中的形象——和嫂子通奸、事魏不忠、事楚不忠、贪贿赂的乱臣,在此情况下,陈平可谓危在旦夕。
而刘邦怎么做呢?刘邦召来陈平一番问答后,汉王乃谢,厚赐,拜以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通过道歉、厚赐、升官,1)尽去陈平可能的包袱。
2)基于亲信将军对陈平的质疑,构建了一个矛盾——质疑VS信服。
就这样把陈平这个不忠之臣、乱臣,套成了一个忠心之臣、能发挥自我的才干之臣。
其后更是,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予平,恣所为,不问出入。
通过恣所为,不问出入,1)尽去陈平用钱上的顾虑和包袱。
2)同时,这里又构建了二个矛盾——贪钱应避免支配钱VS 给钱让支配钱、质疑VS全信。
可以说,刘邦就是陈平的后盾,通过尽去陈平的包袱、通过构建出的几组矛盾,把陈平完全的发挥了、收服了。
正是能构建这么大的矛盾,所以能做大风歌、鸿鹄歌这种气度恢宏、气势磅礴的诗歌。
2、收英布英布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就叫英布去见他。
英布见状,怒火燃胸,后悔前来,想要自杀。
当他退出来,来到为他准备的宾馆,见到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刘邦那么豪华,英布又喜出望外。
学学刘邦的用人之道
学学刘邦的用人之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以其独特的用人之道,开创了一代王朝的辉煌。
本文将探讨刘邦的用人之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启示和意义。
刘邦,出身农家,性格豁达,善于用人,他能把一众能人异士集结在一起,共同为汉朝的建立奋斗。
他知人善任,注重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同时又能巧妙地弥补每个人的短处和不足。
这种用人之道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完善和强大。
刘邦在用人方面,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度。
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
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
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
其次,在团队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
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刘邦的用人之道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学习刘邦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企业管理的真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让我们学学刘邦的用人之道,共同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努力奋斗!在人类社会中,交友一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
通过结交新朋友,我们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还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交友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想记录在《论语》中,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交友之道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尹茂国江苏沛县汉城国际学校历史教研组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
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
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道,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道。
(一)慧眼识人、明察秋毫: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
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
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
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
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
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2)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
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灭诸吕,扶汉文帝即位。
这说明刘邦对身边的大臣的性格、才能和品德了如指掌,对周围的人明察秋毫,他识人的眼光不能不令人叹服。
(二)仁爱大度、虚怀若谷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用人之道。
以下是一些刘邦的用人之道:
1. 不拘一格:刘邦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不论出身、地位、财富,只要有能力就会得到重用。
他曾经重用过许多出身贫寒的人,如韩信、陈平、萧何等。
2. 善于倾听:刘邦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来自基层的声音。
他会认真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3. 赏罚分明:刘邦赏罚分明,对于有功的人会给予重赏,对于有过的人会给予重罚。
他曾经封赏过许多有功之臣,如韩信、彭越等。
4. 信任下属:刘邦非常信任自己的下属,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他相信下属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会过多干涉他们的决策。
5. 用人不疑:刘邦用人不疑,对于自己信任的人会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他不会轻易怀疑自己的下属,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就改变自己的信任。
6. 重视人才培养:刘邦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会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选拔人才。
他曾经设立过太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刘邦的用人之道是不拘一格、善于倾听、赏罚分明、信任下属、用人不疑和重视人才培养。
这些用人之道使得他能够吸引和留住大量的人才,为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中国管理智慧和现代企业经营》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指导教师:史振厚所在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学生姓名:王猛学生学号:090205225摘要:刘邦能以布衣与群雄角逐中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建立大汉天下,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即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
驾驭两大集团,合理的团队结构,守弱积强,熟谙阴阳之道,取得巨大成功。
封侯者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
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
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
诸侯王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央的集权,它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刘邦在起初对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后,刘邦就开始了剪除诸侯王的政策。
关键词:西汉刘邦功臣集团用人之道刘邦,沛县人,而他的第一班也是最亲近的一班人就是丰沛集团。
刘邦巧妙的利用自己性格的优点,广交朋友,为人够义气,虽说有流氓习气,但在当初,在他那一批人中确实大哥形象,利用感情的投资,为后来在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丰沛集团是籍贯在刘邦早年活动频繁、颇有影响的丰、沛、砀及其附近地区,并且与刘邦关系密切的一个人物关系群体。
秦末,刘邦为泗水亭长时,这个集团已经有些规模了,在彼此的频繁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认同和心理依赖,这就构成他们事业的基础。
因此,在未起事前,它就作为一个以刘邦为中心、相互之间有归同趋向的帮派出现了,其实也就是无所事事的流氓而已,但在后来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即“数以吏事护高祖。
高祖为亭长,常佑之”。
而且,刘邦触犯秦法,夏侯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主动为其开脱责任。
刘邦的用人术,学会他的这8招,高手都会围着你,情愿听你的
刘邦的用人术,学会他的这8招,高手都会围着你,情愿听你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政权终落谁手?人们普遍看好项羽,因为项羽是将门之后,勇猛过人,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手下的部队和所占的地盘,位居群雄之冠。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一介平民、既无名望,又无多大势力的刘邦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力挫项王,登上了至尊的宝座。
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置酒于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在总结取胜的原因时他指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扰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汉高祖刘邦用人独具特点,值得所有管理者认真学习。
1|对人才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大至社会、时代,小至团队、个体,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无一定数量的人才为他所用,是很难成功的。
最初,刘邦看不起知识分子,凡是戴儒冠来见他的读书人,他都要“解其冠,溲溺其中。
”对于此种行径,已是花甲的儒生郦食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他指出:要想推翻暴秦,成就霸业,就必须尊重知识分子。
并提出了建立根据地、广屯粮草的建议。
这些都被刘邦采纳了,至此刘邦才站稳了脚跟。
之后,刘邦逐渐改变了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特别注意招纳和网罗各种人才。
汉朝建立后不久,刘邦即下求贤之诏。
诏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他要求各诸候、郡守举荐贤能之人,并备车驾迎至京师,给以重用,凡隐瞒不荐者,免官。
求贤若渴之情跃然于纸上。
讨平淮南王英布后,路经鲁国,汉高祖接见了儒学名家申公的老师及其弟子,并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历代皇帝祀孔的先例。
这也反映了刘邦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
2|善于发现人才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的宝贵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识得人才,这就需要一双“ 慧眼”。
可以说刘邦对人才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萧何曾担任过秦沛县狱吏,后帮助刘邦起兵反秦,深得刘邦的信任。
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之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淮阳侯列传》所云,刘邦问韩信自己能领多少兵,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10万”。
刘邦说:“于君何如?”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刘邦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
”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的一个词。
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
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刘邦的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剖析刘邦的用人之道,才知道这人不简单
剖析刘邦的用人之道,才知道这人不简单刘邦胜利以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功臣、将相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刘邦说,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项羽丢了呢?你们大家都说真话,不要隐瞒朕,全部要说实话。
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就出列说实话了,说我们认为,陛下这个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
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丢了天下,我们认为是这个原因,陛下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大家,所以我们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
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刘邦认为,这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这说明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艺术,可以用以下八个特点来概括。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也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的时候,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是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首在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
这个是很难!而刘邦却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中国管理智慧和现代企业经营》刘邦的用人之道及其团队构建指导教师:史振厚所在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学生姓名:王猛学生学号:090205225摘要:刘邦能以布衣与群雄角逐中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建立大汉天下,实有赖于刘邦阵营内部两个强大的实力集团即封侯者集团和诸侯王集团。
驾驭两大集团,合理的团队结构,守弱积强,熟谙阴阳之道,取得巨大成功。
封侯者集团由丰沛故人集团与归依集团构成。
其中,丰沛集团对刘邦集团势力起着凝聚作用,是其实力核心。
而归依集团是刘邦势力的谋略层,与丰沛集团归合,结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团结的作战和谋略核心,它是刘邦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基础和西汉初期政权的支撑力量。
诸侯王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央的集权,它的形成是刘邦在敌强我弱形势下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刘邦在起初对他们是重在利用,兼有防备,直至项羽破亡后,刘邦就开始了剪除诸侯王的政策。
关键词:西汉刘邦功臣集团用人之道刘邦,沛县人,而他的第一班也是最亲近的一班人就是丰沛集团。
刘邦巧妙的利用自己性格的优点,广交朋友,为人够义气,虽说有流氓习气,但在当初,在他那一批人中确实大哥形象,利用感情的投资,为后来在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丰沛集团是籍贯在刘邦早年活动频繁、颇有影响的丰、沛、砀及其附近地区,并且与刘邦关系密切的一个人物关系群体。
秦末,刘邦为泗水亭长时,这个集团已经有些规模了,在彼此的频繁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认同和心理依赖,这就构成他们事业的基础。
因此,在未起事前,它就作为一个以刘邦为中心、相互之间有归同趋向的帮派出现了,其实也就是无所事事的流氓而已,但在后来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即“数以吏事护高祖。
高祖为亭长,常佑之”。
而且,刘邦触犯秦法,夏侯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主动为其开脱责任。
丰沛故人集团是沛县起义的基本力量,当刘邦率领砀郡的部下兵临沛县城下时,其中一部分人与刘邦里应外合,夺取了沛县,他们与砀郡的人员一起初步构成了刘邦军事政治集团。
刘邦部队反秦义军主力地位的奠定,主要是丰沛故人集团的功劳,他们以作战勇猛为刘邦集团树立了威信。
《史记》在樊哙传中载其“先登”10余次,“斩敌首”11次,“益爵”加官16次之多,就是这样的战功,使刘邦立足于众诸侯之中,获取了角逐天下的地位。
充分的了解,充分的授权,充分的信任,充分的利益,就有充分的回报,刘邦知人善任,充分信任下属,在感情、利益上建立紧密关系,并用自己的统帅地位,恩威并用,可谓阴阳的和谐之道啊。
丰沛故人集团在反秦和楚汉战争中对整个刘邦军事集团起着凝聚作用,是刘邦集团的实力核心和权力资本。
在战争中,战事激烈频繁,胜负无常,而刘邦势单力孤,屡战屡败,但无论成败,丰沛故人集团始终跟随刘邦,维持着这支队伍的基本稳定。
蒯成侯周紲,沛人,刘邦起事时以舍人从,“军乍利乍不利,终无离上之心”。
及彭城(今江苏徐州)之败,士卒多逃散,夏侯婴驾车载刘邦西走;曹参“围取雍丘。
灌婴力战不懈,与曹参会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樊哙到荥阳,以将军守广武一年,与主力成抵角之势,最后,丰沛故人集团争取韩信、张耳支持,初步稳定了局势。
正是丰沛集团的这种凝聚力,使得刘邦集团散而复聚,屡败而弥坚。
因此丰沛集团就成为刘邦号令天下的资本,使各诸侯不敢轻视和轻易叛离刘邦这股力量。
刘邦与他们结成一个兴衰与共的稳固集体,在许多问题上保持同一步调,这时候,刘邦就成为集团的利益代表,集团成员在拥护刘邦的同时,也就维护了自己的切身利益。
因此,他们毫不保留地支持刘邦,同时,刘邦也不得不顾及集团成员的愿望和要求,他们为这个集团的巩固、发展和壮大不遗余力。
由于这种在实际斗争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关系,丰沛集团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汉朝建立后,刘邦做了皇帝,丰沛集团也在政治上得到回报,位显一时。
同样也让其在建国后发挥余热提供了动力。
刘邦在开始时“所封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初置18侯中,刘邦起事的基地——丰沛砀地区的人员占了11个,而余下的几乎全部与这三角地带邻近。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侯年表》中载14多个侯,籍贯在丰沛砀三地的就有51人,占了1/3。
朝中重臣更是如此。
以三公为例,首任丞相为萧何,刘邦临终遗言,萧何死,曹参、王陵、陈平依次接替,而且从上表显示,直至孝文帝后元二年,担任丞相一职的仅陈平、张苍不属丰沛集团,但二人都是与丰沛集团关系较密的人物。
太尉一职不常设,所任卢绾、周勃、灌婴全为丰沛集团成员。
首任御史大夫为周苛,周苛死,其从弟周昌代,周昌迁赵王相,其属吏赵尧代,其后任敖、曹窋、张苍接任此职。
周苛、周昌,沛人,曾为泗水卒史,是刘邦的老部下;任敖也是沛人,年少的时候是个狱吏;曹窋为曹参之子;赵尧籍贯不明,但其为周昌属吏,又经周昌推荐,关系不会很远。
汉政权建立后,刘邦把战争中与丰沛集团唇齿相依的亲善关系移植到政权建设中,使其成为政权结构的主体,由此看出刘邦是多么信任他们,不过他们也为刘邦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但是,在紧密团结的背后,刘邦对丰沛集团难免也产生信任危机,主要集中在萧何和樊哙身上。
但经过协调最终化解了这些不信任。
刘邦最终还是将希望寄托在丰沛集团身上,他在临终前,确定了以丰沛故人集团为主的丞相名单,告诫丰沛集团成员,“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提示他们警惕天下情势,防止有危害中央皇权的势力出现,共同维护汉政权的稳固。
此时,刘邦的倚重倾向,依然是丰沛故人集团。
由此看来,注重团队的结构优化领导团队是由不同的领导成员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优则功能强,结构劣则功能弱。
重用丰沛集团,不遗余力的给予和拉拢,使其冲锋陷阵,为自己争夺天下。
凡是战斗力强的领导团队,都应当是具有全面组织领导能力的“一把手”和精通专门业务知识的助手的合理搭配。
为刘邦打天下和知天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另外,人无全才,偏才组合,相互搭配就会形成l+l>2的局面。
于是,兼容并包,广招天下贤士,亦是其中之意。
刘邦作为反秦主力的地位确定后,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加入,从而形成归依集团,其中包括平民出身的陈平、郦食和郦商兄弟、张良、张苍等,刘邦赋予了他们充分的认同和信任,并对其委以重任,言听计从。
在反秦和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军事力量一直处于较弱的态势,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刘邦的策略是以谋略胜,用精心的谋划代替攻城野战力量的不足,把谋略转化为战斗力,他对归依集团优厚有加,无疑是出于这个目的,他曾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10]。
说明刘邦已经掌握了自己的优势,以自己之长,攻彼之短,归依集团构成刘邦政治军事集团的谋略层,就改变、补充了它原先单一武将结构,使之作为一个健全完整的政治势力上政治角斗场。
谋略层的形成只是使刘邦具备了胜利的条件,要达到最终的胜利,归依集团与丰沛故人集团必须进行归合,达到情感和利益上的高度统一,这就需要双方共同培育相互之间进一步接受的精神。
然而,二者的合流并不是一拍即合的。
刘邦自起事以来,投奔者日众,但其中不乏一些道德低下的人,这就损害了刘邦集团的形象,从而引起丰沛集团许多人的不满。
陈平初投刘邦,即受到周勃、灌婴的攻击,这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丰沛集团的疑虑。
但刘邦了解到陈平并非平庸之士,不久就恢复了对他的信任。
由此可见,丰沛集团与归依集团归合的基础是才能的展现和利益的共享。
刘邦在当时的目的是:最大可能地吸纳人才,壮大自己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对项羽作战的最终胜利,而最大限度发挥这部分人效力的办法是对他的部下一视同仁。
归依集团归合于丰沛集团,无疑是刘邦所愿意看到的,他通过对归依集团的高官厚爵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陈平一到汉营,即“拜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欢”。
刘邦以此昭示众人,目的是收拢人心,从诸将的反映看,他的策略显然获得了极大成功。
同时归依集团也认识到,只有双方的和谐、圆满的归合,才能击败项羽,因此他们积极献计献策,主动消弭两个集团之间的隔阂,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他对刘邦集团可谓不遗余力。
归依集团的这些举措,与刘邦用人不疑、人尽其用分不开的,陈平献计以重金收买项羽将领,刘邦“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所为,不问其出入”,完全摆脱了刚开始时的疑虑,而这些人屡献良计,也正是对刘邦的回报。
敢于守拙,水能下之,虚怀若谷,把两个集团的人巧妙的柔和在一起,充分的处理好新人与旧臣的关系,使其团队发挥了巨大的能量。
敢用比自己强的下属领导者有了自知之明,便清楚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下属的优势,便有了弥补自己不足的机会,但关键是领导者敢不敢用这种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下属。
刘邦之所以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是因为重用了一些在决策、管财、领兵等方面比自己更强的张良、萧何和韩信。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为标榜其用人的本领,在他的墓碑上篆刻着:“一个知道选用比自己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于此。
”这段话,同样也可以刻在刘邦的墓碑上。
作为一个领导,要想做到敢于、乐于用比自己强的人,就必须克服嫉贤妒能的心态。
有的领导之所以不乐意用比自己强的人,除了怕这些人难以驾驭,担心彼此之间容易产生意见分歧,工作会受到影响外,主要还是嫉贤妒能的心理作怪,总以为自己是领导,自然应该是皎皎者,各方面都应该比别人高出一筹。
因此,遇到比自己能力强、本领大的人时,就萌生妒意,采取种种方法进行压制。
嫉贤妒能是抑制和扼杀人才的一种腐朽、落后的意识,如果你希望你的下属能各展其才,各尽所能,为共同的事业奋斗,就要敢于下放权力给他们,用他们的才华,铸就事业的辉煌。
在战争中归合形成的封侯者集团在汉政权初立时,共同维护了政权的稳固。
封侯者集团和汉政权之间存在着一种牢固的互动关系,而此二者又与刘氏皇族之间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又相互补充的有生命力的政治三角架构。
刘氏政权是他们利益的体现和保障,而他们是刘氏皇权的坚定支持者。
在铲平异姓诸侯王过程中,封侯者集团追随刘邦左右,成为平叛的主谋或主将。
刘邦死后,吕后擅权,专封诸吕,封侯者集团多持不合作态度。
然而吕后一死,这些功臣联合刘氏皇族,灭尽诸吕,复立刘氏,立代王刘恒为文帝。
封侯者集团最终以极强硬的手段维持了他们与刘氏政权的生死相依关系。
所谓阴阳变化,其实也就是矛盾两方面的运动,对立而又统一,双方同在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刘邦正是把握了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如何建立一个相互协作,高效率的团队,如何争取天下,如何治理天下,在不同的时期运用不同的策略,取得了大汉开国四百年的基业。
参考文献:《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陈丞相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