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立机床工业、制造业和工业化强国的历程

合集下载

关于各个国家的数控机床的发展历史

关于各个国家的数控机床的发展历史

关于各个国家的数控机床的发展历史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关于各个国家的数控机床的发展历史数控机床是由美国发明家约翰·帕森斯上个世纪发明的。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已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其中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

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加工母机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它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装备和手段,具有无限放大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已先后完成了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而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仍处于发展阶段。

美国发展美国政府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因其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并且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效率"和"创新",注重基础科研。

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195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创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制成FMS、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

由于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了大量大批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因此其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及数控系统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故其高性能数控机床技术在世界也一直领先。

当今美国生产宇航等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其存在的教训是,偏重于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上世纪80代政府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

从90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

德国发展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

于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

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数控机床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

总结日本工业知识点

总结日本工业知识点

总结日本工业知识点日本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工业历史的国家,其工业知识点之丰富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以其勤奋创新的工作态度,为世界带来了无数令人瞩目的成果。

下面我们将总结日本工业知识点,以飨读者。

一、日本工业的发展历史1. 日本早期的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当时日本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一些零散的手工业者组成生产集团,如纺织集团、煤矿集团等。

这些集团逐渐发展成为工业企业。

2. 日本的工业在明治维新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业政策,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

在此期间,日本的纺织、煤矿、造船、铁路、钢铁等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当时的工业中心。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战败国地位并不会使其工业停滞不前,而是继续发展出一系列优秀产品和技术,比如汽车、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等,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的工业强国。

二、日本工业的优势与特点1. 技术先进:日本工业在许多领域拥有领先技术,如汽车制造、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

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日产等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日本的电子产品品牌索尼、松下、夏普等也是世界知名品牌。

2. 产品高质量:日本工业产品的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闻名的,其产品不仅在设计上精美、实用,而且在制造上更是实现了极致的精益求精。

日本的精密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在世界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 高效率生产:日本企业在管理和生产效率上一向具有严谨的作风,注重生产流程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大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4. 注重研发创新:日本的企业重视研发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一系列领先的产品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发展。

三、日本工业的主要行业1. 汽车制造业: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是世界闻名的,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重的份额,其产品以品质出众、技术领先而著称。

2. 电子产品制造业:日本的电子产品制造业也是世界领先的,如索尼、松下、夏普等品牌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产品包括电视、相机、音响等,深受全球消费者的喜爱。

日本的工业化历史和现状探究

日本的工业化历史和现状探究

日本的工业化历史和现状探究日本是世界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工业大国,自从19世纪末开始,日本就开始了它的工业化之路。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今的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大国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究日本的工业化历史和现状。

一、工业化历史1.1 明治维新和工业化起步在维新后,日本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进入明治维新的重要动力之一,日本的工业化步伐也开始了。

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建设道路、铁路以及水利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日本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72年,日本政府成立了工部、商部和农部等机构,这标志着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工业化。

到了20世纪初,日本的工业化正在迅速发展。

许多日本的第一批现代化大工厂都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比如日本的第一家机器工厂、纺织工厂等。

1.2 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急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在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领域。

这些工业领域的发展使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具有优势的实力之一。

1945年,日本战败,处于重建期的日本经济开始以高速度发展。

在被美国的占领轮流管理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并将重点放在了工业化措施上。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钢铁和汽车等为代表的日本工业步入了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1.3 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进入21世纪,日本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神速。

尤其是从19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期,同时日本在很多领域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强烈竞争,这对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虽然如此,日本工业在很多方面仍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日本拥有高度灵活的生产方式和世界领先的技术,同时日本对制造业的重视也是众所周知的。

二、工业现状2.1 主要工业领域日本目前主要的工业领域包括:机械、汽车、电子、化工、航空、铁路和造船等领域,这些领域都已经非常成熟。

与人们所想象的不同,日本的传统产业在很多方面都不比新兴产业落后。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de)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de)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de)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de)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de)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de)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de)起始阶段(de)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de)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de)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de)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de) GNP 和人均 GNP (de)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和%、%和%、%和%、%和%.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de)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de)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de)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de)“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de)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de)道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de)极为重要(de)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de)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de)中央政府(de)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de)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de)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de)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de)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de)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de)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de)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de)消化.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de)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de)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de)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而美、英、法各国(de)义务教育(de)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de)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de)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de)强有力(de)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de)“传统因素”(de)贡献分不开(de).随着工业化(de)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de)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de)发展.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de)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de)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de)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de)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de)巨大损失.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de)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 7558 亿日元这样(de)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de)62 亿日元增加到 1945 年底(de) 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de)边缘.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de)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de)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de)从军记者语)般(de)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de)深刻教训.2. 战后经济复兴( 1946— 1955 年)二战结束(de)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由于长期战争(de)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de)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de)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de)结果,导致恶性(de)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de)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de)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全国(de)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de)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大批无家可归(de)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可以说战后(de)经济复兴之路(de)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de).在经济复兴(de)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de)“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de)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de)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de)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de)日本经济、社会(de)发展奠定了基础.1946 年采取(de)“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de)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de)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de)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de)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de)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de)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de)发展.为了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日本政府还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并于1947 年初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给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这样,到了1948 年日本经济虽然摆脱萎缩状态而走上了扩大再生产(de)道路,使整个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走上轨道,但是,大量(de)价格补贴和巨额(de)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出现了所谓“狂乱物价时期”.为了稳定日本经济,克服通货膨胀,美国政府于1948 年底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de)9 条方针,并委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为占领军司令部(de)财政金__融顾问.1949 年根据道奇(de)指示(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废除了价格补贴和低息复兴贷款,并编制了超平衡预算,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物资供应(de)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对经济(de)统制也逐步撤销,为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行紧缩(de)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de)深渊.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de)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de)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de)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de)“特需景气”.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de)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de)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de)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de)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等(de)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de)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至1953 年日本(de)实际GNP 超过1944 年(de)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de)56%.从1946—1955 年(de)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1956 年发表(de)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de)“宣言”.1955 年度(de)日本经济不仅在国民收入、矿工业生产等“流量”方面,而且在企业设备等“存量”(即业已积累起来(de)资源)方面,都超过了战前水平.“现在已不是战后”(de)判断,所依据(de)正是对战前、战后经济实力(de)比较.然而,日本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其增长率是否也将恢复到战前(de)4%—5%(de)平均水平去呢如果把经济复兴阶段(de)高增长率看作是对作为复兴出发点(de)战败之初过低(de)经济水平(de)补偿(即越是低水平(de)经济越容易达到高(de)增长率),那么,在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还能保持这样高(de)增长率吗对此很多人是抱有疑问(de).然而,“奇迹”再次发生了.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甚至比复兴时期(de)平均增长率还要高一些,既然高速增长时期(de)出发点与经济复兴时期(de)出发点是大相径庭(de),因此,两个时期十分相近(de)增长率数字(9%—10%)(de)含义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de).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de)“终点”年份,日本(de)实际GNP 达到1946 年(de)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de) 倍.日本(de)人均GNP从50 年代不及美国(de)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de)60%.这样(de)增长速度在日本(de)历史上是空前(de),在世界(de)历史上也是少有(de).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de)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de)“特需”)为主导(de)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de)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de)增长,即迅速增长(de)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de)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包括政府投资在内(de)投资率更是高达%.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de)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de)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de)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de)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de)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de)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de)过程.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de)“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de)一个象征,使广大(de)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de)增长.迅速增长(de)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de) 5 座高炉中日本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de)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de)规模从1958 年(de)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de)年产20 万吨,1973 年(de)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de)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de)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de)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de)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de)一大特征.在50 年代,号称为“三种神器”(de)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电视迅速普及是在每台价格相当于人们一个月工资(de)50 年代后半期.到了60 年代,彩电、空调、小轿车(由于这三大件(de)英文词(de)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又称“3C”)成为国民消费需求(de)新(de)中心.其中小轿车(de)普及率从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辆提高到1965 年(de) 辆,1973 年(de) 辆.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de)日元对美元(de)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日本(de)出口产业(de)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de)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de)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随着经济实力(de)增强,日本于1964 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以美元换算(de)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 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 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de)第二经济大国.日本(de)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de)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de)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de)水平(占世界第20 位).1969 年度(de)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de)表述,刻画了当时日本(de)经济实力,认为导致日本(de)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de)“不平衡”(de)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de)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de)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de)劳动力(de)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de)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de)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高速增长总(de)来说使蕴藏在日本国民中(de)“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de)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de)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70 年代初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de)实际增长率为%,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de)冲击增长率下降到%,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为战后第一次出现(de)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de)转折产生了决定性(de)影响,给战后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1970 年由于美国(de)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de)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de)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de)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de)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de)日本经济(de)冲击更大.在石油危机(de)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de)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de)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de)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de)上下摆动也不大.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de)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de)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de)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de)提高.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日本经济承受不了这样(de)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de)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日本会进入“零增长”(de)经济萧条时代.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de)日本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日本经济由于产业结构(de)高度化与企业素质(de)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de)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de)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de)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de)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见下表).石油危机前后10 年(de)实际增长率随着日本(de)经济、科技水平日益赶上欧美,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必须加强自主(de)技术研究、开发,“从模仿外国技术(de)时代走向独创(de)时代”.为此,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科技厅)、“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通产省)等重要(de)研究开发计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产官学”(“产”指民间企业,“官”指政府研究机构,“学”指大学)(de)科技合作与交流.然而,日本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de)良好(de)经济表现与迅速(de)技术进步,却带来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de)重大变化.由于国际竞争力(de)增强,日本(de)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de)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de) 3 年多一点(de)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5.泡沫经济(de)膨胀与破灭(1986—1997 年)由于1987 年10 月(de)“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 1 美元兑换122 日元(de)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de)低水平,即%.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de)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de)价格会继续上涨(de)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de)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de)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de)有代表性(de)225 种股票(de)平均价格计算出来(de))达到创记录(de)日元.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de)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de)人们手里(de)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de)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de)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de)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de)福利设施.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de)“大型景气”(de)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 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 年12 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de)上涨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 年转为下跌.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de)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de)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de)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de)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de)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de)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de)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de)下降与所保有(de)股票价格(de)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de)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名词解释“非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不受理存款(de)公司,如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等.非银行开展融资(de)资金需从同系列(de)金融机构等处筹措,由于非银行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融资过度,在景气后退以后无法回收,致使向非银行融资(de)金融机构也发生了不良债权问题.本来在经济萧条时应担负向企业提供救济、支持企业再建(de)重任(de)金融机构自身也陷入了危机状态,对贷款变得十分慎重.金融机构(de)问题使这次萧条成为“复合萧条”,并使萧条长期化.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de)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_记录”.继1992 年度增长%之后,1993、1994 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de)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 年代(de)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de)低增长”.1995、1996 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 4%、 3. 5%,然而,到了1997 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de)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de)原因除政府政策(de)失误(在“内需不足”(de)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de)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de)后遗症以外,最根本(de)原因还在于日本(de)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de)发展.世纪日本(de)经济、人口、人均产值(de)增长率。

浅谈日本机床发展策略

浅谈日本机床发展策略

浅谈日本机床发展策略日本是继美国、德国之后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三个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强国的国家。

日本是继美国、德国之后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三个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强国的国家。

1889年,日本池贝铁工厂建立,开始生产第一台机床,是其机床工业萌芽期。

此时,政府突出大力扶植机床工业,在方针政策上鲜明地把机床工业作为制造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在战略上先后提出科技立国、贸易立国;在战术上,以机床工业为基础,发展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电力工业、造船工业、电子、核电工业等等。

从1982年以后,日本机床工业实力长期雄居世界首位。

成为世界公认的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强国。

日本机床工业从1889年池贝建厂迄今122年间,在技术发展上共经历互相交叉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生产手动普通机床。

第二阶段,主要是结合制造业,如汽车、轴承、电机等发展需求,生产各种大量的高效自动化机床、自动线。

1974年全国以6700条自动线超过美国。

第三阶段,主要生产中小型自动化数控机床。

由于柔性高、自动线大,和其广泛的应用,使得全世界数控机场需求量剧增。

其产量于1978年超过美国。

由于日本数控机床产量在世界上领先,其机床产值在1982年以37.9亿美元超过西德和美国开始雄居世界第一。

随后,日本数控机床产量迅速增长,机床产值每年上升,一直保持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前一年2007年,其机场产值实力在26间一直高居世界首位。

在日本上述三大阶段中,机床工业随国内外形势变化而起伏,经历了很多曲折波动,从中可看出正确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对加速机床工业发展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第一阶段:1889年池贝建厂开始生产机床后,1904年爆发日、俄战争。

有大量军需产品急需机床生产供应,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的发展。

紧接着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美忙于参战,日本乘机发展机床工业,订货?ahref="/s earch.php?kw=%B1%C3日本机床工业联合会,在技术上实现互助,并向政府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幕末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这是一场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运动,旨在推动现代化和工业化。

幕末时期,日本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理念。

随着经济自由化措施的推出,日本政府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重点发展了纺织业、造船业和矿业。

这些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日本工业化的主要引擎。

此外,日本还投资于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持工业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

战争的需求推动了军工、重工和化工行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如三菱、丰田和本田等)相继兴起,成为日本工业的重要支柱。

战后,日本经历了一段重建时期。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日本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汽车、电子和钢铁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日本的公司文化强调以高品质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这为日本工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此后,日本的工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1980年代,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然而,19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破裂给日本工业带来了挑战,经济增长放缓,但日本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大国之一。

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日本的工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日本在汽车、电子、机械制造和生化技术等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

同时,日本政府还在鼓励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问题等新的挑战。

总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幕末时期的启蒙、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战后的重建与腾飞。

日本工业凭借技术创新、高质量和市场导向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

随着新的技术和挑战的出现,日本工业将继续朝着更加创新、可持续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建立世界上第三个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强国的战略战术

日本建立世界上第三个机床工业、制造业、工业化强国的战略战术
化 强国 ,这 主要 归功 于 其在 方 针 政策 、战 略 战术
上的正确做法 日本是个 岛 国 ,土 地很 少 ,山地 占 7 % ,资 5 源贫 乏。 日本 人 口 12 . 7亿 ,是 美 国的 124 。 日 / .8 本机 床工业 发 展 ,比美 国 晚近 百年 ,18 8 9年池 贝 铁工 厂建立 .开始 生 产 第一 台机 床 ,是其 机 床 工
国成 为 名 副 其 实 的 机 床 工 业 、制 造 业 和 工 业 化
强 国。

3 . 5亿美元 ,开始 居 世 界第 一 。其 后 , 日本 N 74 C

日本发展机床工业、制造业 、工业
机床产量 迅 速增 长 ,产 值 逐 年上 升 ,一 直 保 持到 20 0 8年世界经济危 机的前一 年 2 0 0 7年 .其机 床产
展 中的重点 。在 战略上 ,先后 提出科 技立 国、贸易
立国 ;在战术 上 ,以机床工业 为基础 ,发展钢铁工 业 、汽车工业 、电力工业 、造船 工业 、电子 、核 电
工业 等 。由于 专业 人 才 众 多、管 理正 确 、开 拓 创 新 。突破 了各 种技 术关 键 、基 础技术 、零部件配套 的难题 ,日本 的机 床 技术 跃 居世 界 一 流。从 18 92 年 以后 ,其 机床工业 实力后来居上 ,赶上美国 、德
的历程、转折
日本机 床工 业从 1 8 89年池 贝建 厂迄 今 ,在 技
术发展 上共 经历 三大阶段 :
值实力在 2 6年问一直高居世界首位 。
日本在上述 三 大 阶段 中 。机 床工 业 随 国 内外 形势变化 而起 伏 ,其经 历 曲折 波 动 ,从 中可 以看
出其方针 、政策 、战略战术 的正确 ,对于加速机床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明治时期。

在这
个时期,日本经历了迅速的现代化改革,通过引进海外的技术和经验,以及积极的国内政策,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

明治时期的国家政权将工业化视为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发展。

其中之一是开办“Model Factories”,即示范工厂,用以培养工人的技能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政府还积极鼓励外国投资,并与外国专家合作,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

到了20世纪初,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日本发展起了一些关键产业,包括纺织、造船、钢铁和电力等。

其中,纺织业是最早起步且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日本通过大力发展纺织工业,逐渐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造和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工业发展逐渐从重工业转向轻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在二战后的时期,日本面临了巨大的重建任务。

然而,通过积极的经济政策、高度的自我约束和努力,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日本工业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了技术
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

例如,日本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世界上一些知名的日本企业,如丰田、索尼和本田,成为全球领先的品牌。

总而言之,日本工业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从明治时期到现代的快速转变。

通过积极引进技术、制定有利的政策,并不断进行创新,日本的工业实力得以迅速增强,成为一个全球经济强国。

日本数控机床迅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数控机床迅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数控机床迅速发展的原因1.日本超过美国美国于1952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铣床),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当时尚不发展,数控机床历经电子管、晶体管阶段,缓慢发展。

1965年集成电路问世,数控机床开始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出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数控机床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

1958年,日本与中国同年开发出第一台数控机床。

1965年日本年产数控机床39台时,美国已年产数控机床2095台,美国是日本的53. 7倍。

美国遥遥领先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当时各种高效自动机床、自动线技术都过了关,微电子技术、计箅机技术最先进,航空工业在世界上领先。

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应用天地给数控机床发展提供了舞台和市场。

这一切使得美国在1977年以前,一直保持着数控机床的世界领先地位(无论是技术还是年产量)。

由于美国偏重于高精度技术和尖端技术,忽视了应用技术,而发展数控机床所需的各种基础元部件及数控系统也未采用相应的发展措施。

因此,日本在1978年就超过了美国(1978 年日本年产数控机床7342台,美国年产数控机床5871台)。

从此以后,日本取代了美国,成为无论在数控机床产量上,还是数控技术上一路领先的国家。

1990年,日本数控机床年产量61697台,创世界纪录,为美国(7927台)的7. 78倍。

从 1965年的美国是日本的53.7倍,到1990年的日.本是美国的7. 78倍。

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日本的机床工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2、日本数控机床发展历程日本数控机床的发展取决于下列因素:(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人员和生产人员素质迅速提高;社会对数控机床的需求急骤增长;高层管理人员宏观决策正确,.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和扶持政策(国家导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曰本机床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50年代着重解决产品质量;60年代着重解决高效自动化机床、自动线、大批量生产(如汽车)的自动化加工设备;70年代加速数控系统的规模生产。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日本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工业国家。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实施的政策,使得该国在经济、技术、社会和政治方面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从经济、技术和社会等方面来探讨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一、经济方面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在经济领域呈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工业政策,通过鼓励国内工业发展和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和资本来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设立了工业振兴会、铁道会和海运会等组织,制定了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

此外,政府还提供了贷款和补贴等经济支持,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资源。

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重工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钢铁、煤炭和船舶等重工业在日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意识到钢铁工业的重要性,政府积极推动日本的钢铁产业化,建设了许多钢铁厂,例如富士钢铁和神户制铁等。

这些厂商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工业景观,而且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钢铁产品,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另外,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离不开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对国际市场的切入。

政府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并通过实施贸易政策和签署国际贸易协定来打开国际市场。

由于这些政策的推动,日本的商品得以迅速销往欧美等国家,为国内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技术方面近代日本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在技术方面呈现出了显著的变革和创新。

日本政府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继而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日本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代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中,煤炭和铁路等领域是重要的创新领域。

通过引进英国的煤炭技术,日本发展了大规模的煤炭生产和运输系统,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

此外,铁路在日本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实施了铁路扩建计划,并引进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铁路技术,在日本铁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重建与发展初期(1945-1960年代):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严重的战争摧毁,然而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日本迅速进行了重建与恢复。

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例如造船、纺织等领域的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2. 高度经济增长期(1960-1970年代):通过有效的政府规划和私人企业的努力,日本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汽车、电子、钢铁、化工等,日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进口并鼓励出口,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3. 经济转型期(1980-199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国内市场的饱和,日本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金融自由化、企业并购与重组等。

同时,日本企业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和出口扩大经济规模。

4. 泡沫经济崩溃与失去势头(1990-2000年代):19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这一阶段,日本面临诸多问题,包括高失业率、恶性通缩等。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和结构性改革,然而经济的恢复进程缓慢,日本逐渐失去了过去的经济优势。

5. 超低利率和经济调整(21世纪):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实施了超低利率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一度提振了股市和出口,但日本仍面临着长期经济调整的挑战,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政府债务高企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也开始注重创新、技术升级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理解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近现代日本史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它经历了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革,为其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日本近现代史中的现代化进程并分析其重要特征。

第一阶段:明治维新的启示(1868-1890)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始于明治维新。

在这个阶段,日本废除了封建主义制度,建立了现代化的中央政府,并引入了西方的法律体系和行政管理模式。

此外,日本还推行了社会现代化政策,包括推动教育改革、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网络,以及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1890-1945)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着重发展实力强大的工业和军事部门,以追赶并超越西方国家。

此时期日本大力发展了制造业,建立了新的工厂和工业基础设施,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业产量。

日本还积极投资于军事技术和军备,迅速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参与了几次战争,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

这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对日本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显著影响。

第三阶段:经济的繁荣与民主化(1945年至今)二战后,日本经历了战后重建和经济繁荣的阶段。

通过改革政策和战后重建计划,日本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国之一。

日本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并深化了人权和民主制度。

此外,日本在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先进科技和世界知名企业的现代化国家。

在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特征值得强调。

首先,日本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国家意识,致力于达成现代化目标。

其次,日本不断吸收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技术,通过适应和创新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第三,日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国家整体利益,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最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还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坚持,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日本文化。

综上所述,日本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

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日本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此之前,日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流通的商品主要靠农业生产和手工业。

在19世纪末,日本开始接触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业品,并逐渐认识到自身的技术和工业水平与欧美的差距。

为了迎头赶上,日本决心进行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革新。

他们开始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进行留学,吸收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知识。

1900年代初,日本政府推动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如电力系统、铁路、港口和矿山。

他们还积极挖掘和开发本国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和石油,以支持工业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受益于战争经济,成为了主要的制造业和供应商。

这促使日本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上台,国家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投入,并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

他们在国内打造了一系列的重工业基地,如钢铁、造船、汽车、航空等。

这些工业的快速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大国,其军事产能和制造能力在亚洲地区一度遥遥领先。

战后,日本政府重新制定了工业发展的战略。

他们将重点放在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出口导向上。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投资研发,日本成功地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和机械领域。

这些日本制造的产品以高质量和良好的性能,迅速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和信赖。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扩张。

这段时期被称为“日本奇迹”。

日本汽车、电子和家电制造商如丰田、索尼和松下等成为全球的行业巨头。

日本的工业产品走出国门,遍布全球市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工业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的工业竞争力下降,面临来自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竞争。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本政府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加强对国内企业的支持来重振工业。

如今,虽然日本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之一,但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人口老龄化、高成本和环境问题等。

日本工业化进程总结

日本工业化进程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1)快速工业化阶段(1945-1970)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战后,日本工业遭到重创,但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经济重新复苏。

20世纪中叶,日本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在历史上日本称为“经济高度成长期”。

1945年二战结束时,日本还属于贫穷落后国家或地区。

虽然日本国内军事工业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当时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总体经济水平还很低。

1940年,日本的人均GDP为2765(盖凯)美元1(美国当时为8215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经济严重衰退,1945年日本人均GDP降到1295美元(美国当时为11722美元)。

日本真正进入工业化过程还是在二次大战之后,在战后的最初8年间,日本GDP的年均增率为7.67%;随后的15年间,GDP的年均增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1970年日本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为62.2%,达到顶峰,它标志着重化工业化的完成,从此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历经3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过程。

最初的20年其速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2)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71-1990)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日元升值、能源短缺、环境制约、商品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发展步伐放缓,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大幅度上涨。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开始着手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971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委员会在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四个方面:研究开发工业、高级装配工业、时兴型工业和知识产业,提出通过国际水平分工和知识融合化来促进日本产业结构的新发展。

日本工业很快走出低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经济衰退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步入长期的经济衰退,尤其是1997年秋季以来,日本经济更是一蹶不振。

日本工业化

日本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提出了“殖产兴业”的政策,希望动用国家的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

日本抓住了欧美工业革命的契机,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强国。

1870年日本成立工部省,聘请外藉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指导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大力引进欧美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国营的现代工业企业。

明治政府进行币值改革,用硬币代替纸币,稳定了通货,为私人投资企业铺平了道路,之后日本出现企业创办的高潮。

1885 年以后,随着其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日本进入了现代工业化阶段。

1901—1914年,日本的工业年增长率为6.3%,为同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并于20世纪前20年完成了早期工业化任务。

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日本的工业化是在专制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工业化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工业发展运动,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狭窄、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扶植和直接帮助是成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明治政府是日本工业化的真正的发动机。

明治政府对于大工业企业给予特殊优惠,不仅将官办企业廉价处理给他们,而且发放足额补助金或足够的银行贷款。

对于中小企业制定了各种保护政策,明治19年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所或讲习所,制定了经费补助制度、府县工业技师制度、机器购入制度等,保证中小企业不断得到新技术。

对于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一般采用增加政府投资、军事订货、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等。

1911年日本取得关税自主权,1926年和1932年日本政府对关税进行了两次修订,1932年使关税平均增加50%。

另外,政府颁布各种法令、法规对造船业、钢铁业采取各种鼓励和保护措施。

1896年颁布《造船奖励法》,规定民间造船厂凡是建造千吨以内的钢铁船奖金每吨12日元,千吨以上的每吨20日元。

1917年又制定了《钢铁业奖励法》,规定对钢铁企业支付奖励金,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日本机床发展史

日本机床发展史

日本机床发展史(时间:2011-11-14 共有 人次浏览)1、 近代机床源自英国1769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揭开了产业革命的帷幕.然而,按理论要制成这个蒸汽机,得用正确的尺寸来加工可称作其心脏的气缸内面和活塞外周,这是绝对条件.使其加工成为可能的就是“卧式镗床”,这是由英国人约翰。

威尔森于1775年制成的,为制造蒸汽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797年英国人亨利。

莫兹利创制成被称为近代机床鼻祖的带有机动进给刀架的铁制螺纹切削车床,并于1800年完成了其改良型。

机床,作为制作机器的机器,被称作“工作母机”,而莫兹利的近代车床则可谓是产出工作母机的始祖机器。

到了19世纪,作为工作母机的机床在美国扎下了根。

独立战争、南北战争所需要的军火生产加速了机床的发展。

零部件需要统一规格的军火产业的发展,孕育出铣床(艾黎。

惠特尼。

1827年)、磨床(布朗—夏普,1868年)、砖塔车床(拉姆节荪)、自动车床(斯潘塞)等用于批量生产的机床并促使其进步。

而且,在美国作为汽车生产而创建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也被应运于机床的生产线中。

直线往复进行的切削加工也因加工大面积平面之需要而应运而生,自1820年起,就有罗伯特、布拉托、傅克斯、库雷缅特等先驱者从事研究。

1900年美英两国各自开发出高速度钢刀具,使得机床的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有了显着的进步。

于是作为强力有型有特色的英国机床的利用价值再次受到了青睐,以至英式和美式两种系统的机床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对抗。

此前,1800年代后半叶由于被誉为机床新技术的奠定人的约瑟夫。

R.。

布朗等的成就,机床工业的主导权已由英国转移至美国。

同时,进入1900年代后,在德国出现了超硬刀具,给机械加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这种百花缭乱的技术革新的形势下,机床产业似乎与全球进入又一轮军备竞赛趋势相联运,濒临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呈现异常繁荣的景象,其技术也跟着得到了显着发展。

2、 急剧变动的机床生产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机床的发展方向向如何减少人工、而又能制造高精度工件方面转移。

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这个时候,日本已经摆脱了几个世纪的封闭政策,开始接触西方国家,并试图学习他们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

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工业化政策,通过向重工业领域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制造业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等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世界经济衰退期间,日本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出口导向型的措施,以刺激国内经济。

日本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非常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公司开始崛起,如丰田、本田和索尼等,在汽车、摩托车、电视和电子产品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经济开始出现疲软的迹象。

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时国际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金融体系、提高对外贸易的开放度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经济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再次迎来了高速增长。

这一时期被称为“泡沫经济时代”。

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繁荣,许多日本公司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收购。

然而,这个繁荣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太久,在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20年的停滞期。

在停滞的时期里,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金融体系的再次改革、刺激内需、促进创新和加大对小型企业的支持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日本经济,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高度竞争的全球市场和高额政府债务等。

目前,日本经济正在努力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政府致力于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并鼓励创业和引进外国人才。

此外,日本还在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贸易协定的谈判,以扩大市场准入和促进贸易自由化。

虽然日本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起伏,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随着政府和企业的不断努力,日本有望继续实现经济发展,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日本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

日本的工业化日本是东方国家中唯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取得工业化成功的国家。

它打破了欧美国家对近代工业的垄断,证明工业化同样可以在东方国家取得成功,从而为东方的工业化提供了榜样。

一,废除封建割据与封建特权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重来日本海关之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

日本开港后不久,很快沦为西方国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

1868年德川幕府的统治被推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为摆脱财政困境、振兴本国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而实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废除封建特权是明治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1869年,各藩的大名为形势所迫,向明治天皇“奉还版籍”,版是版图,籍是户籍,奉还版籍就是大名将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交还天皇。

1871年明治政府进一步颁布“废藩置县”的命令,取消藩的界限,以设县代替藩。

迫使大名离开领地,迁移到东京居住,消除了封建割据。

大名由政府发放俸禄,1873年政府宣布对大名和武士一次性发给4年~ 6年的俸禄,一半用现金,一半用公债,彻底解决了财政遗留问题。

明治政府废除等级身份制度。

等级身份制度禁止农民自由择业和迁徙,还禁止武士从事工商业。

1871年和1872年,政府废除旧的封建称号,宣布“四民平等”,即士、农、工、商各个等级一律平等。

规定各个等级都有居住、迁移、选择职业和订立契约的自由。

此外,明治政府彻底废除行会、商会和各种封建特权。

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的废除,使日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为以后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证。

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

地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个人对土地可以有所有权;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抵押过期的土地,归接受抵押的人所有;山林和原野一切共有地归国家所有。

1872年,政府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法令。

地制改革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

明治政府在地制改革之后,接着实行租税改革,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配套零部件制造 、 职工人数增加了 1 倍( 由0 . 2 2万人
发展 到 0 . 4 7万 人 ) , 在 技 术 上 已能 制 造 大 型机 床 、 自动 机 床 和 齿 轮机 床 。 1 9 3 4年 5月 , 由池 贝 、新
( 1 ) 为手动普通机 床生产阶段 ( 1 8 8 9 —1 9 5 5 ) , 在6 6年
本 的 NC机 床产 量在 世界 上领 先 ,1 9 8 2年其机 床产
值达 3 7 . 9 亿 美 元 ,超 过 了西德 ( 3 7 . 4 8 亿 美元 )和美
的1 / 2 . 4 8 。 机 床工 业 的发展 比美 国晚 了近 百年 。 1 8 8 9 年 ,池 贝铁工 厂的建立 ,开始生产 了第一 台机 床 。那 时 日本 处于 机床 工业 的萌芽 期 ,但政 府大 力扶 植机
这就 极大 地刺 激 了 日本 的机 床 工业 、制 造业和 工 业
的发展 。 紧接着爆 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1 9 l 4 —1 9 1 8 ) , 欧美忙 于参战 ,日本乘机发展 机床 工业 ,期 间厂家剧
增、机床工业实力增强 。1 9 1 4 —1 9 1 7 年问,日本 的机床
凭借其人 民的高素质 、勤奋 、多谋 、勇进 、创 新、变
不利 为有利以及深入学 习美 国和德 国的工业化经验,日
本在较 短的时间 内建立起 了机 床工业 、制造 业 、工 业
化强 国。 日本是个 岛国 ,土地面积很 小 ( 3 7 . 7万平 方 公 里 ,为美 国 9 3 7 . 3 万 平方 公里 的 1 / 2 4 . 8 ) ,山地 占 7 5 %,资源贫乏 。日本人 口 1 . 2 7亿 ,是美国 ( 3 . 1 4 7 亿)
间 ,主要 生产 手动 普通 机床 ,在技 术上 自称 比美 国
泻 、大 阪 、 唐津 等 大 企 业 发 起 成 立 “日本 机 床 工 业 联合会 ” , 在 技 术 上 互 助 并 向政 府 提 出 了合 理 化 的 建 议 。1 9 3 8年 4月 ,日本政 府 发布 了 “ 机 床制
人增至 6 - 3 万人,机床年产量从 0 . 5 万台增至 6 . 7 3 万 台 。由于机 床工 业和 工业 实 力 的膨 胀 ,日本在 1 9 3 7 1 9 4 5年侵华 战 争期 间 ,为 了加 紧 生产各 种军 工产
造事业法 ” ,把机床工业纳入政府政策的范围内,并 进 行 大力扶 植 。在 资金 、税 收上 实行 了优 惠 ,并给
予必要的财政补助 。 机床企业数从 1 9 3 2年的 0 . 0 3 9 万 家发展到 1 9 3 8年 的 0 . 1 9 8万家 ,职工总数 由 0 . 4 1万
年) 0 . 6 1万条 ( 1 9 7 3年) ,美 国汽车产量 为 1 2 6 8 . 1万 辆 ,日本 为 7 0 8 . 2 1 万 辆 ,西 德 为 3 9 4 . 9万辆 ) 。一 般来 说 ,汽 车产 量基 本上 可 以代表 一个 国家制造 业 的技 术 实力 。( 3 ) 为生 产用 于 中、小批 生产 的 自动化
精 密制 造 与 自动 化
2 0 1 3 年第4 期
; 报 道 与 评 述3 o

日本建立机床工业 、制造业和工业化强国的历程
陈循 介
( 北京 机床研 究 所 日本 ,是继美 国、德 国之 后 ,在 世界 上建 立起 第三 个机床 工业 、制造业 、工业 化强 国的 国家 。 论 资源和 技 术条 件 , 日本 比美 国和 德 国差 。但 北京 1 0 0 1 0 2 )
先进 技术落后 2 0年 。( 2 ) 为生产机 、电、液控制 的高
效 自动化机床 阶段 ( 1 9 5 6 —1 9 7 6 ) 。在 2 0年 问,主要 结合汽车 、轴 承、电动机等 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大 量 生产 各 种 自动 化 机床 和 大 批量 生 产 的 自动线 。1 9 7 4 年,E t 本拥 有 0 . 6 7 万 条 自动 线 ,超 过 美 国 ( 1 9 7 8
床 工业 ,在 方针 政 策上鲜 明地 把机 床 工业 作 为制造
国( 3 7 . 4 5亿美元) 而开始雄踞世界第一 。 其后 ,日本 的 NC机床产量迅速增长 , 机床产值 每年都在上升 , 一直
保持到 2 0 0 8 年世界经济发生危机 时的前一年 , 其机床 产值的实力在 2 6 年 间一直雄居世 界首位 。
破 了各 种 关键 的技 术基 础和 零部 件 的配套 , 日本 的 机床技 术跃居世界一流 。从 1 9 8 2年 以 后 , 日本 的机 床 工业 实力 ( 产 值) 长期雄 踞 世界 首位 。
日本工业从 1 8 8 9年 池 贝建厂起 , 已有 1 2 2年 的 历 史,在技术发展上共 经历 了互相交 叉的 3个阶段 :
业 、工 业 以至整 个 国 民经 济 发展 的重 点 ,先后 提 出
了科 技 立 国、贸易 立 国 。以机 床工 业 为基 础 ,大 力 发展 了钢铁 、汽车 、造船 、电子和核 电工业 等等 。由 于 人才 众 多 、管理 正确 、质量 过硬 、开拓 创 新 ,突
从 1 84年 日、 俄战争 , 有 大量 军需物资急需使 用机 床生产供 应 ,
数控 ( NC) 机床 阶 段 。 由于柔 性程 度 比高效 自动 化机
床 、 自动 线高 ,通 过发展 高速加 工和 NC 机床 ,也
可扩 大应用范 围到汽车 、轴承 、 电动机 、刀具 、机、
电、液 、气和光等零 部件 的大批量生产 。随着全世界 NC机床需求量 日增,日本全力发展 NC机床 以代替过 去的高效 自动化机床 。1 9 7 8年 日本的 N C机床产量超 过 了美 国 ( 日本 为 7 3 4 2台,美 国为 5 6 8 8台) 。由于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