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的思考摘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本文在正确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转型期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种思想文化并存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并尝试提出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的途径。
关键字:指导思想;一元化;思想文化;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与思想多样性的必然性,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
(一)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必然性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而且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的传播将更加迅速有效,因而各种文化之间会加速影响和融合”[1],而文化视野的拓展势必引导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多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精神产物,又对经济全球化有反作用。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当前的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必然会对思想领域中的态势产生极大影响,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文化的多样化。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2]不承认或者轻视这个事实,就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种理论要成为一个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对整个党和国家发挥根本指导作用。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既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历史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
武器。因而它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讲“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成功地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充分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唯一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一)指导思想一元化是以真理一元性为基础
人们对同一个现象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一个和它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人实际上是主张真理多元化,他们认为不同的人会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真理来,但人们分别到其中去取舍,真理就是这么来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真理多元论不承认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不承认实践是检验标准的唯一认识,那样建立在这些基础说的真理理论,就会导致是非混淆,真假不辨。指导思想多元化违背了真理的一元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在哲学上是讲不通的。
(二)统治阶级的思想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我国当前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但从社会形态看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客观事实,是普遍规律。
(四)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人认为,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放弃所谓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有人提出,应该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宣布“马克思主义只是
诸多学说中的一种”,有人把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主张中国应把这些“普世价值”确立为指导思想,与国际接轨。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任何社会,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就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系。在阶级社会,一定的物质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而阶级之间的关系又决定着阶级之间的思想关系。我国的历史状况和基本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乱阵脚。
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的途径
思想文化多样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对此,我们要有正确认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思想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和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深化理论研究,夯实引领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精神旗帜,要实现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有效引领,首先必须使自身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一种理论是否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及其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科学性与实践性两个方面。科学性是指理论的彻底性程度。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时起,就以其严谨的科学性和震撼人心的理论逻辑力量,显示出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就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是指理论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马克思主义能否成功地引领多样化的思想文化,最终要看能否不断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的关键在于广大理论工作者能否成功地运用其基本原理,令人信服地研究、回答和解决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理论特色更加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