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 厥证
厥证—中医内科学
证
定 义
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可以反复发作,一般在短时间内即可
恢复,醒后如常人;无任何后遗症状。
如果病情严重,昏厥时间较长,且有
可能一厥不复。
定 义
病证
突然昏倒与四肢厥冷
强调不留任何后遗症状
一厥不复
历史沿革
《内经》
《素问· 厥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 《素问· 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历史沿革
自《内经》开始,内容就分为昏厥和肢厥。肢厥为阴 阳气血不相顺接,与气血厥逆在脑的昏厥在病机上是 有区别的。 中医学对厥证的认识十分全面。从《内经》开始,中
医对厥证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丰富,涉及病变的范
围,基本包括了导致厥产生的各种情况,如气、血、 痰、食、暑、尸、酒、蛔等。
厥证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很多不同的情况
产生了同样的临床表现。 “厥证”病因病机的复杂 性
范 围
“厥证”主要以昏厥为主,相当于西医学“晕
厥”的范畴。晕厥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脑组
织的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
血管舒缩障碍: 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 血液成分异常:
以“肢厥”为主要表现不归入本节“厥证”辨 证范畴。
证候特征
厥证是一种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意识 障碍为证侯特征。 厥证发病有急骤性、突发性和一时性的特点。急骤发病, 突然昏倒,移时苏醒。 部分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如情绪紧张、恐惧、 惊吓、疼痛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 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气血生化无源
中医内科学厥证
不知人事:“厥……令人暴不知人”(厥论)
论)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大奇
手足厥冷:“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
上
于膝”(厥论)
(2)厥的病机为气机逆乱:“逆皆为厥”
(方盛衰论) 27.04.2021
精选2021版课件
3
2、《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为四 肢厥冷。“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篇)
病机为阴阳不贯。“凡厥者,阴阳气不 相顺接,便为厥。”(厥阴篇)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
27.04.2021
精选2021版课件
22
虚证
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 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 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急救:独参汤 灌服
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注,
27.04.2021
精选2021版课件
血厥实者,乃肝阳上亢,阳气暴张,血随气升,气血并 走于上,表现为突然昏仆,牙关紧闭,四肢厥冷,面赤 唇紫,或鼻衄,舌质黯红,脉弦有力。
27.04.2021
精选2021版课件
17
二、治疗原则
厥证乃急危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是
主要的治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 不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27.04.2021
精选2021版课件
24
此外,还有食厥,由暴饮多食,复遇恼怒而发, 不过临床上比较少见。食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 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实,治当和中消导。 食后不久而发厥,先用盐汤探吐祛邪,再用神术 散、保和丸加减治之。食后腹胀,大便不通者, 可用小承气汤导下。
27.04.2021
中医厥证名词解释
中医厥证名词解释嘿,咱今儿来说说中医里的厥证!你说这厥证啊,就好像身体里的一场小“风暴”。
咱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个大舞台,气血啊、脏腑啊都在上面各司其职,演着自己的角色。
可有时候呢,不知道啥原因,这舞台上就突然出乱子啦!这厥证就像是演员突然罢演,或者演错了戏,整个场面就失控了。
比如说气厥,就好像是身体里的气一下子“发飙”了,到处乱跑乱撞,人就可能突然昏倒。
这不就像平时咱过日子,本来一切都好好的,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把东西都吹得乱七八糟的。
你说气人不气人!还有血厥呢,那就是身体里的血出问题啦。
血就好比是身体这个大舞台的重要道具,要是这道具出岔子了,戏还能好好演下去吗?人可能就因为这个突然倒下了。
这就跟咱开车似的,油要是供应不上了,车不就熄火了嘛!痰厥呢,就像是身体里多了一堆“垃圾”,把路都给堵住了,气血运行不畅,人也会出问题呀。
这就好比家里的下水道堵了,那水不就流不下去了,多麻烦啊!那怎么对付这厥证呢?中医可有不少办法呢!咱得先找到病因呀,是气不顺啦,还是血有问题啦,或者是痰在捣乱。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调理。
就像给舞台做一次大整修,把出问题的地方都修好,让戏能重新好好演下去。
咱平时也得注意保养身体呀,别让这厥证有可乘之机。
要保持心情舒畅,别老生气,气坏了身体可划不来。
就像咱走路,要稳稳当当的,别老摔跟头。
饮食也得注意,别乱吃东西,把身体给搞坏了。
总之呢,这厥证可不是好惹的,但咱也不怕它!只要咱了解它,注意预防和调理,就一定能把身体这个大舞台管理得好好的,让气血脏腑都能好好表演,咱也能健健康康地过日子呀!这中医的智慧可真是博大精深啊,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不是吗?。
中医内科学课件34厥证.ppt
[源流]
2020/1/3
中医内科学课件
4、元、张正和《儒门事亲》设专篇论述,厥二义并提, 并分型论治:尸、痰、酒、气、风厥。
5、清、《医宗金鉴》谓厥为类中风。“类中类乎中风 证, 尸厥中虚气食寒,火湿暑恶皆昏厥,辨在喎斜偏 废间”。
3·痰厥
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 后,突然昏厥,呼吸气粗,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 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
2020/1/3
中医内科学课件
虚证
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 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 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2020/1/3
中医内科学课件
厥证的预后,取决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及邪气 的盛衰,抢救治疗得当与否。
发病之后,若呼吸比较平稳,脉象有根,表示正 气尚强,预后良好。
反之,若气息微弱,或见昏愦不语,或手冷过肘, 足冷过膝,或脉象沉伏如一线游丝,或如屋漏, 或散乱无根,或人迎、寸口、跌阳之脉全无,多 属危候,预后不良。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方药:急救:生脉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
调治:四味回阳饮
2020/1/3
中医内科学课件
2·血厥 实证
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开窍,活血,顺气,降逆。 方药:急救:清开灵注射液 调治:通瘀煎
2020/1/3
中医内科学课件
厥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科 李思宁
中医内科学 厥证
白芍竹茹及甘草,热盛动风服之康。 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 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
2.虚证
常因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顫,自汗 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三)痰厥 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
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 沉滑。
证机概要: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行气开郁, 适用于风痰上逆,时发晕厥,头晕,胸闷,痰多等症。 常用药:陈皮、枳实理气降逆;半夏、胆南星、茯 苓燥湿祛痰;苏子、白芥子化痰降气。 方歌:二陈去梅加枳星,方名导痰消积饮;
二、病机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 ,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于心、肝,而涉及脾 肾。
厥证之病理转归主要有三:
一是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不复之死证 。
二是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 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阻尚未离绝,此类厥证之生死,取 决于正气来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正气 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而生,反之,气不复返而死。
血压、血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 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脑 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要点】
1.辨病因
厥证的发生常有明显的病因可寻。如气厥虚证,多发生于 平素体质虚弱者,厥前常有过度疲劳、睡眼不足、饥饿受 寒、突受惊恐等诱因;血厥虚证,则与失血有关,常继发 于大出血之证;气厥实证及血厥实证,多发生于形壮体实 者,而发作多与急躁恼怒、情志过极密切相关;痰厥好发 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而恼怒及剧烈咳嗽常为其诱 因。
中医内科学厥证
05
结论
关于厥证的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
厥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其 发病率高、病情复杂,研究厥证对于 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 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对厥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 病机、辨证论治、针药结合等方面。 在病因病机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 了厥证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在辨证论治方面,提出了多种治疗方 法和方药,并进行了临床试验验证; 在针药结合方面,针对不同的病因和 症状,结合针灸和药物治疗,取得了 较好的疗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 未来厥证的治疗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药物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差异和精 准治疗,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也将 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要点三
预防保健
厥证的预防保健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 向之一,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节饮 食、减轻压力等措施可以预防厥证的 发病或减轻症状。同时,对于厥证患 者,通过合理的保健措施可以提高生 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
厥证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厥证总论 • 各论 • 厥证的鉴别诊断 • 厥证预防与调护 • 结论
01
厥证总论
厥证的概述
厥证是一种突发的 、暂时性的意识丧 失为主要表现的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
厥证的发生机制尚 不完全明确,可能 与脑供血不足、脑 缺氧等有关。
厥证可伴随其他疾 病的发生,如脑血 管疾病、心血管疾 病等。
研究成果
近年来,厥证的研究成果显著,一些 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药物治疗和针药结合治疗也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于厥证治疗的研究前景
要点一
研究方向
要点二
治疗方法
未来的厥证治疗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 科交叉和整合,包括中医药学、现代 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领域。同 时,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循证 医学证据,以推动厥证治疗水平的提 升。
中医内科学4厥证
【鉴别诊断】
1.眩晕 是指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 站立,耳鸣,但无神志异常的改变。
2.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 症候。一般来说发病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 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 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二)源流
1、《内经》有专篇“厥论”。 (1)论厥有二义: 不知人事:“厥……令人暴不知人”(厥论)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大奇 论) 手足厥冷:“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 于膝”(厥论)
(2)厥的病机为气机逆乱:“逆皆为厥”(方盛衰 论)
2、《伤寒论》、《金匮要略》论厥为四肢厥冷。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篇)
疗原则,但具体治疗其虚、实证时又有所不同。 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 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急救方法: 实证:针刺:人中、十宣、内关、百会;
药物:通关散取嚏、苏合香丸、玉枢丹。 虚证:艾灸:百会、气海、神厥、关元;
药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1·气厥 实证
症状: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 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医道虽繁而可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厥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 韩华刚
【概述】
(一)概念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 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释义: ①厥证乃为内科急症,临床上以突然发生一时性的神
志异常(意识丧失)为证候特征。
②急骤性,突发性,一时性。 ③昏倒不省人事,可伴有四肢厥冷 ④诱因明显:紧张、恐惧、惊吓、疼痛等。 ⑤先期症状:头晕、恶心、面白、汗出。 ⑥发作后:头昏乏力、倦怠口干,无半身不遂,口眼 喎斜。
7.厥 证
二、病机
(一)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不相顺接 是厥证的发病关键
气血不能上达 (升不接降) 气血菀结于上 (降之不及) 阴阳之气 不相顺接, 神机失用
气机逆乱 升降失常
厥证
二、病机
(二)病位主在心肝,涉及脾肾
心主神明——心病神明不用 肝主疏泄——肝病气郁不达 窍闭昏厥
脾虚不运,痰浊内生 脾为气机升降之枢 气虚下陷,清阳不升 肾为元气之根—真阴真阳不能上注,精明失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情志内伤
忿郁恼怒 心肝气郁 惊骇恐惧 气机逆乱,上壅心胸,蒙蔽窍隧 阳亢化火动风,血菀于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一、病因
(二)体虚劳倦久病
阳虚气弱,不能上承 体虚久病,气血衰弱 阴血内耗,不能上荣
诱因
厥证
(三)饮食不节
嗜食酒酪肥甘,积湿生痰 暴饮暴食,食填中脘 壅塞气机 厥证
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癎证 之病情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但发作时间短暂,且发作时常伴有号叫、 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 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 苏醒缓解后可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 图检查,以资鉴别。
二、病证鉴别
4.昏迷:
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 重症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有一 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 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 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 原发病仍然存在。
厥证证治3:痰厥、食厥
证型 主症 症 状 痰 厥 食 厥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
突然昏厥,多发于暴 饮过食之后
兼症 苔脉
呕吐涎沫,或呼吸气 气息窒寒,脘腹胀满 粗 苔白腻,脉沉滑 痰随气升,上蒙清窍 行气豁痰 导痰汤 舌厚腻,脉滑实 食滞气逆,清窍治法 例方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厥证(jué zhèng)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症状的一个术语。
它指的是身体虚寒,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冷、肌肉无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的一种病理状态。
厥证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使用。
厥证的形成是由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使得气血无法有效地滋养和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其中,厥义主要有阳厥和阴厥两种类型。
阳厥主要表现为四肢冷、面色苍白、出汗多、心悸等症状。
而阴厥则表现为手足发凉、心烦口渴、脉细无力等症状。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医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症状是否属于厥证,并且对病因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的出现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节、环境寒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厥证。
此外,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以及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厥证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厥证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平衡、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厥证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物调理,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正常运行;二是通过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刺激和调节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治疗厥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中的补和泻、温和凉,推拿中的舒缓和刺激等手法都可以有效缓解厥证相关的症状。
厥证的研究也是中医药学重要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对厥证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通过整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探讨厥证的机理和病因,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厥证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疾病症状的术语。
厥证的形成与气血不足、环境因素、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
中医治疗厥证主要采用药物和物理疗法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中医对厥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内科概要 厥证
,面赤唇紫,脈弦而有力
目中白睛發紅,鼻衄舌黯紅
血苑於上
活血,順氣,降逆
通瘀煎
虛證
突然昏厥,面色蒼白,口唇無華,舌淡,脈細無力
四肢震顫,自汗膚冷,目陷口張
氣隨血脫
補養氣血先固其氣
獨參湯
人參營養湯
痰厥
突然昏厥,喉有痰聲,嘔吐涎沫,苔白膩脈滑
胸膈滿悶,呼吸氣粗,眩暈,嘔心
輕者預後良好
有失語,半身不遂等後遺證
重者預後不良亦可有癡呆等後遺證
難以根治,反覆發作
厥證辨證論治簡表
分類
症狀
病機
治法
主方
主證
兼證
氣厥
實證
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呼吸氣粗,口噤握拳
四肢逆冷,頭暈頭痛,舌紅苔黃,脈浮或脈弦
氣機上逆
順氣,開鬱,降逆
五磨飲子
虛證
眩暈昏仆,不醒人事,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面色蒼白,舌淡脈微無力
清暑益氣湯
重點思考:
1.厥證的主要病機是什麼?
2.如何辨識氣厥和血厥?
3.哪些病證類似厥證,當如何辨識?
痰隨氣升,蒙蔽清竅
行氣,豁痰開竅
導痰湯
食厥
暴飲過食之後突然昏仆,脘腹滿脹,苔厚膩脈滑
氣息窒塞,口吐酸腐之氣,大便不爽或便結
食滯中脘,升降不通
消食導滯
保和丸合神朮散
小承氣湯
暑厥
卒然昏仆,身熱,胸悶,唇乾,舌紅,脈虛數
譫妄,大汗,眩暈,頭痛,或四肢抽搐
暑邪入心,耗氣傷陰
清暑益氣,清心開竅
牛黃清心丸
白虎湯
必備神昏或伴譫語抽搐
神志異常或昏不知人,抽搐
年齡
食厥以兒童多見,其他各型以成人為多
中医内科学厥证
方药:急救:独参汤 灌服
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注,
2019/7/24
中医内科学
4·暑厥 症状:发于暑热夏季,或高温作业时,突然昏仆,甚至诣 妄, 面红身热,眩晕头痛,舌红干,脉洪数。
治法:清暑益气,开窍醒神。 方药:急救:首先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之处,
吸氧,输液,采取有效措施降温。 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 灌服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以开窍醒神。 调治: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者 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 拳,或挟痰涎涌盛,或身热谵妄,舌红苔黄腻,脉 洪大有力;
虚者 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 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2019/7/24
中医内科学
2.分气血
厥证以气厥、血厥为多见,其中尤以气厥、血厥之实证 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应当注意辨别。
4.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症候。一般
来说发病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
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
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
2019/7/24
中医内科学
病名 厥 证 中 风 痫 证
鉴别
(中脏腑)
蛔厥
神志
不 清 昏 迷不
清 一般神 志清楚
厥证之转归主要有三:
一是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 之死证。
二是取决于正气来复与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 正气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而生,反之,气不复 返而死。
三是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 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血厥虚证,常转化为脱 证等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厥证
3.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 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血压,血糖
鉴别诊断
厥证有时易与眩晕、中风、痫病、昏迷等病
➢痫证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为多见。痫之重者亦
为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发作时间短暂,但发作时 常伴有号叫,抽搐,口吐涎沫,咬破舌头,两目上 视,小便失禁,且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 苏醒缓解后如常人。此外还可经脑电图检查,以资 鉴别。
➢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症候。
一般发生较为缓慢,有一个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 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 后,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 仍然存在。
▪ 既往史:无特殊,有烟酒史,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
▪ 查体:贫血貌,余无阳性体征。
厥的含义有多种
➢ 发病特点: “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 ➢ 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
败乱,或气机上逆;
➢ 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
厥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 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时有发生。对于本证患者, 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渠道、多途径的救治手段,以满 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病机
气厥---情志过极,气机逆乱;体弱又遇悲恐,或因 疲劳过度,以致阳气匮乏,气虚下陷,从而清阳不 升,造成突然昏厥。
血厥---肝阳素旺,又加暴怒,血随气逆,气血上塞, 清窍不利,昏倒无知;久病血虚及产后或其他疾病 失血过多,气随血脱,亦可发生昏厥,是为血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厥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厥证厥证的中医病因病机:1.体质因素此为厥证的病因之一。
体质指人的素质而言,是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平素气血运行不畅,或素体阳旺阴亏,或脾虚有痰等,陡遇巨大精神刺激,遂致气血逆乱,发为厥证。
2.情志因素主要是指恼怒惊骇恐吓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是厥证的主要病因。
在通常情况下,情志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然而突遇剧烈的情志变动,超过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病。
“怒则气上”、。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即可致气逆上冲或清阳不升,清窍失灵而发生昏仆致厥。
3.暴感外邪主要是暑邪,其性炎热属阳,内侵人体,传变迅速,传人心包,扰乱心神,以致昏不知人而成暑厥。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正如《景岳全书。
厥逆》所说:“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
”所谓气机逆乱是指气上逆而不顺。
情志变动,最易影响气机运行,轻则气郁,重则气逆,逆而不顺则气厥。
气盛有余之人,骤遇恼怒惊骇,气机上冲逆乱,清窍壅塞而昏倒为厥;素来元气虚弱之人,陡遇恐吓,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昏仆发厥。
升降失调是指气机逆乱的病理变化。
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由于情志、饮食、外邪而致气的运行逆乱,或痰随气升而成痰厥;或食滞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而成食厥;或暑热郁逆,上犯阳明而致暑厥。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气血的病变也是互相影响的。
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于上,发为血厥;同样,大量失血,血脱气无以附,气血不能上达清窍而昏不知人,发为血厥。
厥证由于体质和病机转化的不同,又有虚实的区别。
大凡气盛有余者,情志突变,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挟痰挟食壅滞于上,以致清窍闭塞,不知人事,成为厥之实证;气虚不足,或大量出血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随血脱,气血一时不相顺接,以致神明失养,不知人事,四肢不温,发为厥之虚证。
中医内科学厥证
案例二:血厥虚证
01 症状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面色 苍白,四肢厥冷,脉象微细欲绝 等。
02 病因病机
03 治则治法
补养气血,濡养肝木。
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体虚,及饮 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 ,或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导致 心脾气虚,不能濡养肝木,肝失疏 泄,而发为厥证。
04 方剂
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的方法,可以吸附皮肤表面,造成局部 淤血,以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预防及调护
加强锻炼
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肉、蛋、奶等,以增强体质。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以免诱发厥证。
04
厥证的案例分析
患者牙关紧闭,无法言语,这 是由于阳气虚脱,无力开口所
致。
恶心呕吐
患者感到恶心欲吐,甚至呕吐出 涎沫。
烦躁不安
患者情绪烦躁不安,这是由于阴阳 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厥证的症状鉴别
与中风鉴别
厥证与中风都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但中风有偏瘫 、失语等表现,而厥证则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
04
方剂:选用导痰汤加减治疗。
案例四:食厥实证
病因病机:多因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中 气机阻塞,或因情绪刺激,肝气郁结,疏泄
失常,脾胃运化障碍而发为厥证。 方剂:选用保和丸加减治疗。
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恶心呕吐 ,口噤不语,呼吸急促等。
治则治法:消食导滞。
案例五:其他厥证
其他厥证还包括阳虚厥证、蛔厥等 。阳虚厥证多因久病损伤阳气,或 过用寒凉药物而引起阳气虚弱,不 能温煦四肢而发为厥证;蛔厥多因 蛔虫感染而引起四肢厥冷、恶心呕 吐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厥证诊断要点、鉴别及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厥证诊断要点、鉴别及证治分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厥证诊断要点、鉴别及证治分类。
厥证诊断要点1.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过性,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2.发病前有的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大失血病史、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
3.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厥证与中风、痫证的鉴别1.共同点:突然昏倒不醒人事。
2.好发人群:厥证:各型成年人(食厥可发生于儿童);痫证:青少年;中风:高年。
3.特征症状(1)厥证多发生于自觉无病之人,昏倒时间较短,醒后后遗症,昏倒时可以伴有手足不温;(2)痫证发作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者口中如有猪羊叫声,而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3)中风而昏迷者,苏醒后常有后遗症,存在有失语、瘫痪等。
证治分类1.气厥(1)实证症状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2)虚证症状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2.血厥(1)实证症状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2)虚证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3.痰厥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厥证
●5.实验室检查 生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 图、胸部X线片、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
●1.与中风鉴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为主症,与厥证主症相同,但还 有偏瘫、舌强言睿或不语等,不会“移时即醒、醒如常人”,多 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案例二 气厥虚证
●(1)案例导入:熊某,女,32岁。1987年1月31日急诊入院。 突然昏倒,四肢厥冷1小时余。人院时见:面色苍白,不省人事, 呼之不应,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蜷卧手撒,四肢厥冷,两便 无遗。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微细。体检:体温36℃,呼吸15次 /min,心率62次/min,血压70/50mmHg。心音低钝,律齐。腹 软,肝脾(一)。实验室检查: H b : 8 5 g / L , R B C : 3 . 3 × 1 0 ²/ L , W B C : 4 . 5 × 1 0 ⁹ / L , N : 0 . 6 2 , L : 0 . 3 8 。 尿常规无异常。
厥 证
第一部分:理论导读
目
第二部分:案例导读
录
第三部分:调护概要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
理论导读·
【病证解析】
●1.病证定义 厥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 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定义解析 厥者,逆也,气逆则乱,忽为眩仆脱绝;厥者,冷 也。
●3.流行病学 晕厥属于中医学“厥证”的范畴,本病约占急诊就 诊的3%左右,占住院患者的8%左右。中西医结合有利于治疗, 可提高抢救效果。
●(6)分虚实论治厥证:《景岳全书》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 中临床。《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 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 脉微弱,此气脱证也……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 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 逆皆能厥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 故至卒仆暴死……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 谓”。目前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内科学厥证
厥证xx年xx月xx日•厥证概述•厥证的辨证论治•厥证的治疗方法目录•厥证的预防与护理•结论01厥证概述厥证是一种急性病证,患者突然出现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厥证的定义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厥证可分为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
厥证的分类定义和分类气厥、血厥、痰厥、食厥等不同类型厥证的病因各不相同。
如气厥主要是由情志刺激、疼痛、饥饿、疲劳等因素引起;血厥主要是由急性失血、脑出血等引起;痰厥主要是由痰浊内阻、气机不畅引起;食厥主要是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胃失和降等因素引起。
厥证的病机厥证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气机不畅、血脉瘀滞、痰浊内阻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荣于脑窍,从而出现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厥证的病因病因和病机VS气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手足逆冷、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
痰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胸闷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喉中痰鸣、胸闷等症状。
食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症状,同时可伴有腹胀满痛、大便不通等症状。
血厥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眩晕、手足逆冷、恶心、呕吐、甚至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等症状。
主要症状02厥证的辨证论治总结词厥证中以寒邪为病因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寒冷、腹痛腹泻等。
详细描述厥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四肢寒冷、腹痛腹泻、呕吐清水等,同时可伴有全身疼痛、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等表现。
治疗应以温中散寒为主,可选用良附丸、姜附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厥寒证总结词厥证中以热邪为病因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发热、口渴烦躁等。
详细描述厥热证的主要症状为四肢发热、口渴烦躁、头痛身痛、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象洪大等表现。
治疗应以清热泻火为原则,可选用黄连解毒汤、白虎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厥热证厥证中因气血虚弱引起的证型,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等。
厥证的认识
厥证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症状为寒厥、气促、脉微、心悸、肢冷、口干等。
这种病常见于秋冬季节,是由于气温低、湿气重以及寒流再次侵袭人体引起的。
厥证是一种特殊的中医证候,通常被描述为阳气不足,寒邪内侵,经络闭塞,血液凝滞等病理因素的综合表现。
这种证候可能会引起气机不畅,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在中医治疗厥证时,首先需要了解病情的程度和身体的体质。
一般来说,治疗厥证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和食疗等。
中药方剂通常是选用温补阳气、扶正祛寒以及行气活血等功效的药物,如十全大补汤、四神汤等。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针刺经络来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恢复人体平衡状态。
按摩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病情。
而食疗在治疗厥证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适当摄入一些补益天麻、当归、泽泻等食物,可以有助于增强体质和改善病情。
此外,在防止厥证的发生方面,应该尽量避免寒冷刺激,多保暖,
合理饮食和多运动都十分重要。
总的来说,厥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通过中医治疗和预防加以控制和预防。
在治疗方面,中药、针灸、按摩和食疗等方法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预防方面,则应该尽量避免受寒刺激,多保暖,合理饮食和多运动等。
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和保持身体健康,可以有效降低厥证的发生率,并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医内科学课件-厥证
基本辨证分型及治疗
气厥:
实证 虚证
血厥:
实证 虚证
痰厥
食厥
气厥
(一)实证 主症特点:突然昏倒,四肢厥冷,口噤拳握, 呼吸气粗,多有精神因素引起,舌苔薄白,脉 伏或沉弦。 治法:顺气降逆开郁。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五磨饮子: 乌药 沉香 槟榔 枳实 木香
紧急救治
准备出院的莎拉(左)与中国护士合影
(三)辨气血
厥证------气厥、血厥为多见。
实证
情志波动而引发。
气厥(实证)
情志过极
反复发作。
口噤拳握,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
血厥(实证)
肝阳偏亢 平时常有头痛头晕。 牙关紧闭,面赤唇紫,头痛头晕。
(四)辨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意识 血清电解质、血糖、血常规 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 颅脑CT 脑电图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医案选编.上 海人民出版社.1977)
病案二 何某,女,26岁。因初产后失血颇多,遂感心悸。 一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移时苏醒, 复如常人。初则自以为偶然之患,尚不介意,继则 发作频仍,二三日一发,殆十数次。经多方治疗不 效。脉象沉弱,舌质淡红无苔,面色㿠白无华,无 手足抽搐、口眼歪斜、痰涎上涌等症,殊非中风, 乃血厥也。治宜调理阴阳,用白薇汤加味。 党参30g,当归24g,白薇l0g,丹参l0g,枣仁12g, 甘草l0g。 服十余剂病瘳。 3年未见复发。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编著.湖南省老中医医案 选·曾绍裘.湖南科技出版社.1981)
四味回阳饮
血厥
(一)实证 主症特点:因情绪激动、恼怒烦劳发突然昏倒, 不
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弦或沉弦。 治法:平肝熄风,理气通瘀。 方药:羚羊钩藤汤、通瘀煎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
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喁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
根据致病
因素不同,分为气厥、血厥、痰厥、食厥四种。
西医的休克、虚脱、高血压危象、低血糖及癔病等,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厥证治疗的诊断要点
∙临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醒后无口眼喁斜、无肢体偏废等后遗症者。
∙结合病史和诱因,如气厥虚证体虚,常因疲劳、睡眠不足、饥饿受寒而发。
血厥实证平素肝阳素旺,常因恼怒悲恐,血随气升引起,血厥虚证则常发生于大出血之后;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
食厥多发于暴饮暴食之后。
∙本证应与痫证、中风作鉴别。
痫证发作时常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醒后如常人;
中风醒后多有后遗症。
厥证治疗的辨证分析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阴阳不相顺接而成。
临床上有气、血、痰、食四厥之分;辨证首先要分别虚、实。
实证常见气壅息粗,四肢僵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虚证见气息微弱,张口自汗,肤冷肢凉,脉沉微细。
厥证的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气血阴阳为原则。
厥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Ⅰ.气厥
实证
【证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呼吸气粗。
四肢厥冷。
舌苔薄白,脉弦或伏。
【治法】顺气开郁。
【方药】
主方五磨饮子(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沉香10克,乌药12克,木香6克,枳实12克,石菖蒲10克,槟榔12克,藿香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肝阳偏亢者,可加入钩藤12克、石决明30克。
虚证
【证见】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舌质淡,脉沉细微。
【治法】补气回阳。
【方药】
1.主方四味回阳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熟附子10克,炮姜1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若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20克。
2.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脉缓慢推注,每15~30分钟1次,可连续3。
5次。
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500毫升中静滴。
Ⅱ.血厥
实证
【证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
舌质暗红,脉沉弦。
【治法】活血顺气。
【方药】
主方通瘀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尾12克,红花12克,山楂15克,乌药12克,青皮12克,木香9克,香附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
水煎服。
虚证
【证见】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肢冷,呼吸微弱。
舌质淡,脉沉细数。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黄芪3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
水煎服。
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者,可加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
2.中成药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注,隔10~15分钟1次,连续3~5次。
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250~500毫升中静滴,直至病情好转为止。
Ⅲ.痰厥
【证见】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
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
水煎服。
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12克、瓜蒌仁10克、栀子10克、竹茹12克。
2.单方验方痰厥汤(印会河验方)
处方:川乌头、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广木香3克,石菖蒲6克,灯心草3扎,朱砂0.3克(冲服)。
水煎分2次服。
适用于寒痰厥逆型。
Ⅳ.食厥
【证见】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
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和中消导。
【方药】
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
处方:神曲12克,山楂18克,莱菔子15克,藿香12克,苍术10克,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砂仁6克(后下)。
水煎服。
若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导滞下行。
厥证治疗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凡属气厥、血厥、痰厥之实证者,均可用生半夏末或皂荚末,取少许吹人鼻中,使之喷嚏不已;或以石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纳舌下。
均有通窃醒神之效。
2.针灸疗法
(1)针刺:针人中、内关、百会、素髎、十宣、十井等。
实证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2)灸法: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
用于虚证。
(3)耳针:针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升压点、呼吸点。
3.预防调护
∙平时要注意加强思想修养,遇事不要急躁,避免恼怒忧思等。
∙对气血虚弱者,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饥饿等。
∙饮食要5,-r乞酒酪甘肥之品,不要暴饮暴食。
∙一旦厥证发生,应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和安静。
密切观察气息、脉搏、血压的变化。
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