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检验正式实验报告加spss分析
微核实验数据处理结果

15.00
氯化汞2mg/kg
8
18.50
秋水仙素1mg/Kg
8
22.00
氯化汞3mg/Kg
8
22.13
对苯二酚40mg/Kg
8
23.63
23.63
秋水仙素1.5mg/Kg
8
25.38
对苯二酚80mg/Kg
8
29.75
秋水仙素3mg/Kg
8
33.63
对苯二酚120mg/Kg
8
34.75
显著性
1.000
.000
-9.29
-4.71
氯化汞3mg/Kg
-7.125*
1.148
.000
-9.41
-4.84
氯化汞2mg/kg
-3.500*
1.148
.003
-5.79
-1.21
阴性对照
11.250*
1.148
.000
8.96
13.54
阴性对照
对苯二酚120mg/Kg
-31.000*
1.148
.000
-33.29
11.125*
1.148
.000
8.84
13.41
秋水仙素3mg/Kg
1.125
1.148
.330
-1.16
3.41
秋水仙素1.5mg/Kg
9.375*
1.148
.000
7.09
11.66
秋水仙素1mg/Kg
12.750*
1.148
.000
10.46
15.04
氯化汞3mg/Kg
12.625*
1.148
1.148
微核试验报告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 074120267 姓 名 吴永文 学院 生科院 专业、班级 07级应生B 班 实验课程名称 遗传学实验 教师及职称 曹 能 (副 教 授) 开课学期 2008 至 2009 学年 下 学期填报时间 2009 年 6 月 5 日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一.实验设计方案二.实验报告.. 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 :⑴、 实验现象(观察结果):将制作好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涂片分别先后置于低、高倍镜下观察、识别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态及染色,可观察到其染色呈灰蓝色,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呈紫红色或蓝紫色的较小圆形、边缘光滑的微粒。
其图片如下所示:⑵、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所得结果用Excel 进行作图可得如下图象:各组受试物微核率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20804031.5132140mg/kg体重40mg/kg体重123123123阴性阳性对苯二酚秋水仙素氯化汞对照组受试物及其剂量(mg/kg)含微核细胞数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试验所用的受试物对小鼠的染色体都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从而是小鼠骨髓细胞产生微核,且对于同一种受试物其所用剂量越大,则其对应的微核率越高,即微核率的大小与受试物(作用因子)的剂量呈正比。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阴性对照组微核检出率不足0.5%中看出小鼠骨髓细胞中自发的微核率明显低于各组受试物和阳性对照组的结果,这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小鼠骨髓细胞中同样存在染色体受损的情况,此次实验人为注射的各组受试物的微核率较高,表明它们对染色体的纺锤体或着丝点功能有损害作用的物质,为微核试验阳性物质。
..。
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

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实验原理】细胞中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起因于染色体的断裂,通常染色体断裂后有三条发展途径:两个断裂端重新愈合回复到原来的染色体结构;断裂的连接修复发生错误,产生染色体变异:缺失、重复、倒位、异位等;断裂的染色体不愈合,细胞分裂时形成微核,最后丢失。
微核是细胞的染色体发生断裂后,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时,染色体片段不能随有丝分裂进入子细胞,而在细胞浆中形成直径小于主核的,嗜色与主核一致的圆形或椭圆形微小核,其直径小于主核1/3,主要由外界损害因素(生物、物理、化学)作用细胞后,导致细胞染色体丢失或断裂,从而在胞浆中形成1个或数个小核。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有实验证明,整条染色体或几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作用因子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
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接触的物品如农药、化工产品、食品添加剂、水源等是否含诱变物质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可以用诱导沙门氏菌突变体回复突变的能力来检测诱变物质的诱变能力,然而只有真核类的测试系统更能直接推测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它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在这方面,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目前国内外不少部门已把微核测试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个方面。
污染指数=样品MCN%均值/对照(水)MCN%均值0-1.5 无污染1.5-2 轻度污染2-3.5 重度污染大于3.5 重度污染【实验器材】新鲜大蒜恒温箱培养皿叠氮化钠水自选试剂(鞋内清新剂、卸妆油+腮红、洗甲水、发型啫喱)【实验步骤】1.大蒜发根,根生长至0.5cm左右时(48h)进行诱变物质处理,采用叠氮化钠处理作为阳性对照,水作为阴性对照,其余四种处理剂自选,处理时间为24h。
2.恢复培养24h。
3.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固定24h以上,苯酚品红染色观察。
4.计算微核率(一个视野中有多少细胞,多少微核)。
微核测试实验报告

微核测试实验报告1. 引言微核测试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
作为操作系统的核心组件,微核系统承担着管理系统资源、实现进程调度等关键任务,因此对微核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微核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对微核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评估。
2. 实验环境- 硬件环境:Intel Core i5处理器、8GB内存、256GB固态硬盘- 软件环境:Ubuntu 18.04操作系统、微核系统版本1.03. 实验目标通过对微核系统进行一系列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验证其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的实验目标如下:1. 验证微核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2. 分析系统在多任务调度的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包括任务切换速度、资源利用率等;3. 测试微核系统在面对异常情况(如内存溢出、文件系统错误等)时的处理能力;4. 比较微核系统与其他核心组件的性能差异,分析其优缺点。
4. 实验步骤4.1 功能测试首先,我们对微核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通过编写一系列的测试用例,包括创建、删除进程,读取、写入文件,分配和回收内存等,对系统进行了功能上的验证。
测试结果显示,微核系统在这些基本功能上表现出色,所有功能均正常工作。
4.2 性能测试为了对微核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我们设计了一组多任务调度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包括创建多个任务,设置不同的执行时间和优先级,并通过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和任务切换速度来评估系统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微核系统在多任务调度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性能,并能有效利用系统资源。
4.3 异常情况测试为了测试微核系统在面对异常情况时的处理能力,我们模拟了一些可能的异常场景,如内存溢出、文件系统错误等。
通过观察系统的反应和错误处理机制,我们评估了系统在面对这些异常情况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显示,微核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到这些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微核畸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核畸变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微核畸变检测技术,分析实验结果。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微核畸变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断裂、缺失、易位等异常现象,导致染色体片段无法正常分离,形成微核。
微核畸变是生物体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后,染色体畸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本实验采用植物根尖分生组织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微核畸变,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和统计分析,研究微核畸变的形成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蚕豆种子、0.01g/mL龙胆紫溶液、15%盐酸、95%酒精、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培养皿、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种子萌发:将蚕豆种子浸泡于水中24小时,取出后播种于培养皿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待幼苗长出3-5片真叶时,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幼苗。
2. 根尖培养:将幼苗的根尖剪下,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待根尖伸长到2-3mm时,取出根尖。
3. 解离:将根尖放入装有15%盐酸和95%酒精的混合液中,在室温下解离5-10分钟。
4. 漂洗:用蒸馏水冲洗根尖,去除解离液。
5. 染色:将根尖放入装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5-10分钟。
6. 制片:将染色的根尖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7.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微核畸变的细胞数量。
8. 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微核畸变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部分细胞中出现微核畸变,微核数量随实验时间延长而增加。
2. 结果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根尖分生组织在受到一定外界因素作用后,可发生微核畸变。
微核畸变率随实验时间延长而增加,说明微核畸变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诱导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的微核畸变,验证了微核畸变检测技术的可行性。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利用蚕豆根细胞微核技术检测洗发水的毒性09生物技术宁伟王晓刚太红桥刘经源摘要微核(micronucleus,MCN)是真核生物细胞经各种理化因子作用后引起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1/20,染色与主核一样或稍浅。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或落后染色体,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主核之外的核块。
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它们便浓缩成主核之外的小核,即微核。
[1]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Micronucleustest,MC-NT)技术是一种以染色体断裂及纺锤丝损伤为测试终点的植物微核检测方法。
它是一种应用于监测环境致突变物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产生危害的技术,并从细胞遗传学水平上探讨植物遗传物质的改变状况与环境污染,也可以检测淡水环境的质量。
[2]关键词蚕豆根尖微核洗发水千分率蚕豆是一种很好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材料。
它的染色体为六对相当大的染色体,而且根尖含有较多的分裂相细胞,非常适合显微观察。
目前,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在环境致突变性检测/监测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它的可靠性和灵敏性较高,且本底较低,这对于一种致突变性检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它的检测物谱较广。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镜检细胞微核时,应按下列标准计数微核:(1)凡主核大小1/3以下,与主核分离的小核;(2)小核的着色与主核相当或稍浅;(3)小核形态可为圆形,不规则等。
[3]1. 实验目的掌握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的一般方法。
并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对洗发水的毒性状况给出客观的评价,同时表明蚕豆根尖细胞MCN对胁迫很敏感,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可用于洗漱用品的安全监测。
2. 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蚕豆种子、洗发水、显微镜、镊子、培养皿、剪刀、载玻片、盖玻片、烧杯、Carnoys固定液、盐酸酒精解离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NaN3等。
微核的检测

注意事项
• 正确掌握微核的形态特征,避免假阳性。 • 以有核细胞形态是否完好作为判断制片优劣的标
准
实验(四)
细胞内微核的检测
原理
环境中有害物质可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或纺 锤体的损伤,产生的染色单体或无着丝粒片断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滞留于子细胞胞质中, 形成微核。
原理
本实验选用培养细胞,用顺铂作诱导剂 (或射线、环磷酰胺等) ,促使细胞中染色体 断裂,产生微核。
微核经Giemsa染色后呈紫红色,胞质被染 成淡灰蓝色。
微核的计算
先用低倍镜粗检,后用高倍镜,选细胞 分布均匀,细胞无损,着色适当的区域,计数。
每张玻片计数100-200个细胞,按“1‰”计 算微核的出现率,微核计数以“细胞”为单位, 即一个细胞中出现2个或2个以上微核时,也只 按“1”计算。
结果
微核大多数呈单个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嗜色 性与核质相一致,呈紫红色或蓝紫色。
器材与试剂
• 显微镜、载玻片、染色缸、滴管等 • 培养细胞(PC12,小盖片) • 顺铂(终浓度20umol/l、40umol/l、60umol/l) • 甲醇固定液 • PBS(pH7.4) • Giemsa应用液(临用现配)
Giemsa原液:PBS=1:9混合而成。
操作
培养细胞(小盖片)——加顺 铂—24—h PBS洗涤3次——甲醇固定 5min—— Giemsa染色5min——自 来水冲洗——显微镜下观察——计 数
3--蚕豆根尖微核实验

蚕豆根尖微核实验(诱导与检测部分)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诱变物对微核产生的原理。
2、掌握微核试验技术。
3、了解毒理遗传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意义二、实验原理微核是无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不能向两极移动而游离于细胞质中,在间期细胞核形成时,可在它附近看到若干个圆形的结构,直径大约是细胞直径的1/20到1/5,这就是微核。
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以下。
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断片产生的,但有些实验也证明整条的染色体或多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
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被两个子细胞核所排斥便形成了第三个核块。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是和用药的剂量或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
所以可用简易的间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
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应用,各种各样工业废物的排出,使人们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技术简单的测试系统来监视环境的变化。
只有真核的测试系统更能直接推测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它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在这方面,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且有研究显示以植物进行微核测试与以动物进行的一致率可达99%以上。
目前微核测试已经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染色体遗传疾病及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利用蚕豆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可准确的显示各种处理诱发畸变的效果,并可用于污染程度的监测。
微核产生的概率可与诱变因子的剂量成正比,因此可以用微核出现的频率来评价环境诱变因子对生物遗传物质的损伤程度。
三、实验器具、药品1、实验材料蚕豆种子2、实验器材光学显微镜、试管(10ml)、蚕豆发芽盒、镊子、手术刀、载玻片、盖玻片、滤纸等。
3、试剂1)NaN3(叠氮钠)2)卡诺氏固定液(乙醇和冰醋酸按照体积比3:1混合配制)4)6mol/L盐酸:配制:取49.5ml 37.5%的盐酸,再加入50.5ml水稀释至100ml容量瓶.四、实验步骤1、种子处理:蚕豆种子洗涤干净,室温(25℃)下用蒸馏水浸泡发芽24小时,此间至少换水两次,所换水应预温至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微核(简称MCN),也叫卫星核,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种夜场结构,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在细胞间期,微核呈现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三分之一以下。微核的折光率及细胞化学反应性质和主核一样,也具有合成DNA的能力。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的。有实验证明,整条染色体或几条染色体也能形成微核。这些断片或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变形成了主核之外的微核。
近年来,国内学者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具有诱变活性的污水、化学药品、农药等。但均为诱变剂单独作用时的诱变效应。本试验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农业生产中常用农药甲胺磷、甲基硫菌灵、盐酸吗啉胍在规定使用浓度范围内,单独和联合作用时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以探讨其毒理作用及是否存在拮抗或协同效应,为农业生产上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国内学者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具有诱变活性的污水、化学药品、农药等。但均为诱变剂单独作用时的诱变效应。本试验利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研究农业生产中常用农药甲胺磷、甲基硫菌灵、盐酸吗啉胍在规定使用浓度范围内,单独和联合作用时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以探讨其毒理作用及是否存在拮抗或协同效应,为农业生产上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
(一)
显微镜、手动计数器、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烧杯、瓷苯酚品红、大蒜。
(三)
诱变处理
将大蒜根尖20℃浸泡培养至根长1.0-1.5cm。在早上8时将根尖朝上放置在培养皿上,待根部干燥后,放置在超净台上用10W紫外灯距离30cm照射。分别照射3min、7min、10min 3个时间段,另设空白对照。
E
表8
表9
Excel
根据微核率随紫外照射处理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微核率随着时间的增加也随着增加。
四、
(一)
UV对大蒜根尖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将制片先置显微镜低倍镜下,找到分生组织区细胞分散均匀、膨大、分裂相较多的部位,再转到高倍镜(物镜40×)下进行观察,凡是在主核大小的1/3以下,并与主核分离、着色与主核相当或稍浅的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小核即为微核。
3..若诱变因子时间较短,则微核较少;压片时可能压入杂质,染液也可能产生沉淀,所以在压片之后需要认真地进行镜检,不漏掉一个微核,也不把杂质误认为微核;照射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胞死亡,影响之后的生长及观察,要合理设计试验时间。
4.压片时不可用力过大,压碎细胞核,影响观察及计数。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目前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各种辐射性的物质、化学药物等都是一些危害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因素。根据此次试验,我们发现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各种动植物都具有很大的伤害。所以,在平时应当尽量避免长时间的处于紫外线的照射下,我们应当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3.在一定时间范围内(3min内),大蒜根尖细胞微核率随紫外线照射时间增长而提高。(紫外线照射时间越长,其对细胞染色体和DNA的损伤越大。)
4.当照射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后(3~10min),细胞微核率出现下降。(诱导物强度过高、毒性过强,导致细胞核死亡或变形,或遗传物质受到破坏,大蒜根尖无法继续分裂,从而导致细胞微核率降低)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8.616,P=0.003<0.01,差异极显著,说明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处理对大蒜根尖微核发生有显著性差异。
表6
表7
spss
根据紫外诱变中值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处理时间下,得到的微核量不同;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积累效应,即随紫外照射处理时间的增加,微核量也随之增加;而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微核量出现下降趋势,推测可能是由于紫外诱变剂量过大,导致细胞因突变致死所致。
5.经过spss数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差异极显著,说明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处理对大蒜根尖微核发生有显著性差异。
(二)
1.切取根尖时要准确,若切取组织过大,制片后视野中细胞过多,且多层,影响观察;若过小,则丢失细胞。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观察到微核偏少的现象。
2.在解离之前和之后,均要用清水彻底洗涤根尖,否则前者影响解离,后者影响染色,造成染色不佳或无色。
已经证实,微核率的大小与作用因子的剂量和辐射累积效应呈正相关,这一点与染色体畸变的情况一样。所以许多人认为可用简易的周期微核计数来代替繁杂的中期畸变染色体计数。由于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合成,原子能的利用,各种各样的工业废物的排出都存在污染环境的可能性,欲了解这些因素对机体潜在的遗传危害,需要有一套高度灵敏,即使简单易行的测试系统来监测环境的变化。只有真核类的测试系统更能直接推测诱变物质对人类或其他高等生物的遗传危害,在这方面,微核测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目前国内外不少部门把微核测试用于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方面。
微核的产生原因可能有:
1.有丝分裂后期丧失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产生,
2.某些染色体在分裂的过程中行动滞后,在末期时不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微核。在各种理化因子的作用下,如紫外线,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可知:长时间进行紫外线照射的话可能会导致细胞的死亡或是致畸突变(使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如有圆形或椭圆形变成梭形等)。
恢复培养
用蒸馏水继续培养大蒜24小时,以便因前期辐射受到损伤的细胞和有充足的分裂时间,最终以微核形式出现,便于观察。
根尖固定
于次日早上9点。窃取侧根1.0cm长,用新配的卡诺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4℃固定根尖2小时。
根尖保存
蒸馏水冲洗后,置于70%乙醇中冰箱内保存,备用。
根尖制片
解离:1mol/L盐酸60℃解离根尖细胞10min,蒸馏水冲洗。
染色:用干净的刀片将根冠和延长区部分切去,将余下的根尖切碎,用1%苯酚品红染料进行8-10min染色。
镜检
常规压片镜检,统计细胞微核率。
三、
实验数据如下表:
表1
S
表2
表3
方差齐次性检验F=0.945,P=0.450>0.05,说明方差齐次,说明不同紫外线照射处理对大蒜根尖微核发生有显著性差异。
表4
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