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动力学分析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分析目的 (2)

2ADAMS模型的建立 (2)

3前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 (5)

3.1前悬架系统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5)

3.2前悬架系统在纵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5)

3.3前悬架系统在垂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6)

4后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 (7)

4.1后悬架系统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7)

4.2后悬架系统在纵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8)

4.3后悬架系统在垂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8)

5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结论 (9)

1 分析目的

本分析将根据设计部门提供的相关参数和数模,运用ADAMS软件对长城G08车的前、后悬架进行动力学分析,考察前、后悬架车轮的外倾角、前束角参数在车轮受侧向力、纵向力、垂向力作用下的变化情况。

2 ADAMS模型的建立

根据装配好的前、后悬架半载状态的UG模型,选取关键点,添加合适的运动副、弹性元件等连接部件,输入各弹性元件的相关参数,建立相应的ADAMS仿真分析模型,前、后悬架模型如下图1、图2所示:

图1 前悬架ADAMS分析模型

图2 后悬架ADAMS分析模型

图3 前悬架左边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图表1 前悬架左边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4 后悬架左边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图

表2 后悬架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1)车轮外倾

(2)车轮前束

(3)主销后倾

(4)主销内倾

(5)轮距

后悬架定位参数的分析内容如下:

(1)车轮外倾

(2)车轮前束

(3)轮距

3前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

在两侧车轮接地点分别施加相同的侧向力、纵向力、垂向力,通过仿真计算,得到前束角、前轮外倾角分别在侧向力、纵向力、垂向力作用下的变化关系曲线,如图3~8所示:

注:下图线纵坐标为相应车轮定位参数,横坐标为车轮接地点受力。

3.1前悬架系统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图3 前轮前束角随侧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3前轮前束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前轮在受地面施加的0.0~10000N的侧向力作用下,前轮前束角变化为0.09°~0.393°。

图4 前轮外倾角随侧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4前轮外倾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前轮接地点受地面施加的0.0 ~10000N的侧向力作用下,前轮外倾角变化为-0.385°~-0.06°。

3.2前悬架系统在纵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图5 前轮前束角随纵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5前轮前束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前轮在受地面施加的0.0~10000N的纵向力作用下,前轮前束角变化为每个0.09°~-0.431°。

图6 前轮外倾角随纵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6前轮外倾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前轮接地点受地面施加的0.0~10000N的纵向力作用下,前轮外倾角变化为-0.385°~-0.469°。

3.3前悬架系统在垂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图7 前轮前束角随垂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7前轮前束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前轮在受地面施加的0~10000N 的垂向力作用下,前轮前束角变化为0.09°~0.11°。

图8 前轮外倾角随垂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8前轮外倾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前轮在受地面施加的0~10000N 的垂向力作用下,前轮外倾角变化为-0.385°~-0.456°。

4 后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

在两侧车轮接地点分别施加相同的侧向力、纵向力和垂向力,通过仿真计算,得到后轮外倾角、前束角分别在侧向力、纵向力、垂向力作用下的变化关系曲线,如图9~14所示:

注:下图线纵坐标为相应车轮定位参数,横坐标为车轮接地点受力。

4.1后悬架系统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图9 后轮前束角随侧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9后轮前束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后轮在受地面施加的0.0~10000N的侧向力作用下,后轮前束角变化为0.17°~0.055°。

图10 后轮外倾角随侧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10后轮外倾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后轮接地点受地面施加的0.0~10000N的侧向力作用下,后轮外倾角变化为-0.663°~0.039°。

4.2后悬架系统在纵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图11 后轮前束角随纵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11后轮前束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后轮在受地面施加的0.0~10000N的纵向力作用下,后轮前束角变化为0.17°~0.32°。

图12 后轮外倾角随纵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12后轮外倾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后轮接地点受地面施加的0.0~10000N的纵向力作用下,后轮外倾角变化为-0.663°~-0.604°。

4.3后悬架系统在垂向力作用下的分析结果

图13 后轮前束角随垂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13后轮前束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后轮在受地面施加的0.0~10000N的垂向力作用下,后轮前束角变化为0.17°~0.325°。

图14 后轮外倾角随垂向力作用变化曲线

从图14后轮外倾角变化曲线知,半载时每个后轮在受地面施加的0.0~10000N的垂向力作用下,后轮外倾角变化为-0.663°~-0.605°。

5 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结论

从以上仿真分析可以得出:

表1 悬架定位参数分析结果

向力、纵向力、垂向力作用下变化量都比较小,可认为在外力作用下悬架定位参数所受影响不大,符合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