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礼仪教育 打造和谐班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礼仪教育打造和谐班级

[摘要]随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生成和繁荣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命题。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礼仪教育做一初浅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礼仪文化礼仪教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历来十分重视礼仪教育。“礼”不仅是各种礼节,礼仪的规范,也是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行为的准则。“仪”是指人的举止、仪表、待人接物的礼节、社交活动的仪式等。礼仪是由社会风俗习惯逐渐演化而成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制度,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点。我们为什么在当今校园要强化学生的礼仪教育呢?

一、和谐社会中礼仪教育的理论渊源

礼仪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和”文化思想。“和”,作为中华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周易》论“和”有13处,概括有五种含义:一是会和、冲和,如《乾彖》中的“保合太和”;二是和谐、统一,如《乾文言》中的“利物足以和义”;三是和悦、平和,如兑卦爻辞中的“和兑,吉”;四是相应、应和,如孚卦爻辞中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五是和顺、和畅,如《系辞下》

中的“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儒家侧重从伦理方面继承发展“和”的思想。《论语?学而》中说的“和为贵”是对其价值最简明的判断概括。

二、仪式的精神内核是社会的和谐

社会学家认为,仪式行为是社会秩序的展演,是社会通过对自身的反省建构人文关系的手段,对社会结构的巩固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中国自古注重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良好的道德教化功效。任何仪式都有着共同的社会心理功能,使人产生超脱感、安宁感、安慰感、亲切感等,“它为人们超脱艰难的世俗生活以达到(只要顷刻)精神的自我境界提供了途径”。同时,仪式活动也是增强一个群体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它巩固了群体的规范,给个人的行为提供了道德制裁,为共同体平衡所依赖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基础”。仪式的功能是将文化价值根植于现实生活,通过创造制度,规定仪式来积淀为习俗。

三、目前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青年不知道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青年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上课迟到早退;摔

酒瓶、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青年把无视文明礼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当前青年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和谐社会、礼仪之邦是格格不入的。

造成这种现象也与我们的德育过大、过空、过泛,质量不高,效果不尽人意,难以“人耳、人心、人脑”不无关系。把礼仪教育作为青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人手,引导青年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做两张皮的问题。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抓好“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强化礼仪教育,养成学生行为”作为科研课题来抓,紧扣“环境熏陶、班主任做表率、制定常规、考核评比”四个环节,认真实施,收到了显著成效,班风班貌发生了根本改观。我的做法是:(一)营造环境,优化校园,熏陶文明礼仪氛围

优化校园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在礼仪养成教育中十

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学生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文明、勤奋、创新、求实”八字校风。首先提高教育环境的标准,即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外墙有有名人名言、教室内有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礼貌用语宣传牌,整个校园显得整洁、清新、优美,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我们紧紧抓住舆论宣传,利用广播、板报大力弘扬学校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的舆论宣传,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促进了礼仪规范的养成。

(二)“其身正,不令而行”,班主任要做讲究礼仪规范的表率“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讲究礼仪规范要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做起,班主任要做讲究礼仪的表率。班主任是教育者,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特别是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若班主任“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班主任与学生交往时,更应讲究礼仪,讲究平等,“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师生交往中,公平才和谐,因此,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礼仪行为,自己首先要做到。当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时,应该让座、倒茶;这既是礼尚往来的礼仪规范,亦是热爱学生、尊敬学生主题地位的具体体现。

(三)制定严明的礼仪常规,养成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中小学生礼仪、礼节、礼貌意识的确立,文明行为举止、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靠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规训练,靠班级的规章制度保证。礼仪常规是训练学生礼仪行为的依据。礼仪常规要求越

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养成礼仪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场合应当怎么做。比如在人际交往的各种场景中,如何正确运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如何正确运用“微笑、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立正敬礼”等礼貌体态;怎样做到“居处必恭”,怎样做到“衣冠整洁”等等,只要将礼仪常规制定得明白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才便于学生对照训练,也便于教师、家长检查监督。

四、考核评比,有效地激励学生自我完善

在养成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考核,量化评分,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在校内,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事事处处按礼仪常规要求说话、办事。同时,在教育活动中,学校与家庭、社会文明教育相结合,努力探索三结合教育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空间,与家长签定文明家长协议书,举行告别不文明行为的宣誓活动,充分利用家长函授、家访、家长来校的机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请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打分。通过考评,让学生对照考核内容,明辨是非,看到自己的优点、成绩和进步,知道自己的缺点、问题和差距。从而下决心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我班通过礼仪教育,促进了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促进了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