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间隔规律》文本课堂实录及案例点评

合集下载

《找规律:间隔排列》一等奖说课稿

《找规律:间隔排列》一等奖说课稿

《找规律:间隔排列》一等奖说课稿1、《找规律:间隔排列》一等奖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

这节课是学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隐含的规律,掌握了一些找规律的方法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数量关系,为下节课学习全长、段长和段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

五、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明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够应用这一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看出教师明确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确保了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丰富
教师精心设计了多个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新课讲解、练习巩固和课堂小结等,使整节课内容充实、有序。

特别是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用具和生动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建立起了间隔排列的直观印象,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得当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特别是在讲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概念,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练习巩固环节,学生的正确率和速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掌握了较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建议与改进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但仍有一些细节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

例如,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练习题,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也可以加强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
辅助教学等,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课堂教学实录:如何用间隔排列找规律解题

课堂教学实录:如何用间隔排列找规律解题

【前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除了背诵口诀,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培养找规律解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锻炼,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能力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而在教学中,老师们则需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增强找规律解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则将围绕着“如何用间隔排列找规律解题”的话题,详细介绍一下相关的教学思路和实际操作步骤,希望可以对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所启示。

【正文】一、基本概念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间隔排列,它是指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列中,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差的序列。

而这个差的序列,则可以通过观察和计算得到。

在数学中,排列通常是按照某个规律对数进行排序,从而产生出一定的模式以便于我们观察和分析规律,在找规律解题过程中,间隔排列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常见的概念。

二、例子说明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例子,以方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例如,以下是一道关于间隔排列找规律解题的习题:2, 6, 12, 20, 30, 42, 56, ...要求我们给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解释这个公式中的含义。

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间隔排列的方式,即从第二项开始,逐步计算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并将这些差的值排成一个数列,得到以下内容:4, 6, 8, 10, 12, 14, ...接着,我们进行同样的操作,即计算上述数列中每两项之间的差,得到下列内容:2, 2, 2, 2, 2, ...观察上述的差序列,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值恰好为2,我们可以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n(n+1)其中,an代表数列中第n项的值,而n则表示该项在数列中的序号。

这个公式的含义则简单解释为:数列中每一项的值都等于该项的序号乘以该项的序号加1。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该数列中任意一项的值。

三、教学实践我们将讲述如何将以上的理论应用到课堂实践中。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和学生水平制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两个数间隔排列开始,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找规律的方法;而对于大一些的学生,我们可以使用更多的复杂例题,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找规律-间隔问题(评课稿)

找规律-间隔问题(评课稿)

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P48~49,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 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 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 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 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自主研究、与他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锯6段,要锯几次?
锯9次,锯成几段?
(4)环形间隔排列。 3种可能:(1)黄珠为4颗
锯90段,要锯几次?
(2)黄珠为6颗 (3)黄珠为5颗
我的思考:
1、教学需面向全体,但也要关注学困生。 2、问题要细致,但要精炼有效。 3、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4、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 错误的反例——合理利用
一一间隔排列
螃蟹 鱼 鱼 螃蟹 鱼 鱼 鱼 螃蟹——不是一一间隔排列
3、变式——巩固规律
(1)怎样才能使蝴蝶的个数比蜻蜓多1? 怎样才能使蜻蜓的个数比蝴蝶多1? 2 (2)摆一摆,说一说; 画一画,说一说。
三、深化,在交流中实现
锯3次,可以锯几段?
段数比次数多1。
拓展题: 红黄一一 间隔排列的珠子,红珠子有5颗, 黄珠子有几颗? 4种情况:(1)两端为红珠 (2)两端为黄珠 (3)一端为红珠,一端为黄珠
—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到“植树”问 题的探究,学生对于“对氯”的存在已不陌生。 从四年级开始,“找规律”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 出现在教材中,对学生提出了更明确的学习要求。 学生对规律的发现并不困难,但对于规律的实际 应用,体验数学学习需要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 的感受存在困难。

《间隔排列的规律》评课稿

《间隔排列的规律》评课稿

《间隔排列的规律》评课稿
《间隔排列的规律》评课稿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它。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隐含且可以发现的。

只要对丰富的具体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就能发现规律。

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在于“探索”,必须让学生经历亲自寻找规律的过程。

如果把规律直接告诉学生,就失去了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

上课开始夏老师安排了男生女生排队的游戏,使男生和女生一一间隔排列,在游戏中发现问题,通过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规律。

简单的小游戏,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进入到探索新知的`情境,而且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进行了几组排列现象,给学生提供了基于生活经验与认知规律的对话平台。

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等排列是有规律的,并抽取了排列现象的共同属性:两者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知道了什么是“一一间隔摆列”现象。

为了加深学生对“一一间隔”的认识,让他们找找“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老师出示了课本的主题图,与课本对话,进一步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对话的场景,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使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

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课堂实录

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课堂实录

《间隔排列》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大家想不想看看?生:(合)想。

师:观察这两组图,想想看括号里面该填什么呢?先请看第一道题。

生:后面是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前面是一个篮球,一个足球,一个篮球,一个足球。

后面也就是一个篮球。

师:同不同意?生:(合)同意。

师:好,请坐。

那第二幅图呢?生:应该填方框。

师:另一个呢?生:方框。

师:说说看你怎么想的。

生:因为一直是一个三角、一个方框,一个三角、一个方框,后面也是这样。

师:回答正确。

前面是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

后面也会延续这个规律。

师:同学们。

像这样篮球和篮球间有一个足球,三角形和三角形间有一个正方形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

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有许多这种排列现象,比如在我们的教室中你能找到这种“一一间隔排列”的例子吗?生:比如窗户上的窗帘,一条暗的一条亮的。

师:哦,他说的是这个窗帘上的花纹。

大家看,是不是一条隔着一条?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的?生:(合)是。

师:非常好。

大家觉得还有吗?生:我们的桌子和椅子也是。

师: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啊?一排桌子和一排椅子,一排桌子和一排椅子。

师:每天陪伴我们读书的桌椅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例举了。

我们当然要善于发现这些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间隔排列”的规律。

…板书…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1、探索位置规律师:在探索规律之前,请先看ppt。

小兔子们在快乐地跳着舞呢。

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哪些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呢?生:外面的栅栏。

师:栅栏里面分木桩和篱笆。

因此,栅栏和篱笆构成了一一间隔排列。

同意吗?生:(合)同意。

师:那还有吗?生:小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的。

师:那他们是怎么排列的啊?生:第一个是兔子,第二个是蘑菇,下面又是兔子和蘑菇。

师:因此他们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教案

《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绕“间隔排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探索间隔排列中的规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数学思维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个人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以上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间隔排列的两端物体数量多1的规律以及间隔大于1时的情况。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间隔排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教室里的座位排列。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小球模拟植树活动,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个小球,观察和记录结果。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掌握得还不错,但在讲解间隔大于1时的情况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我意识到,对于这个难点,我需要用更直观、更生动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讲解,比如借助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规律。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了一些与间隔排列无关的内容。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强引导,确保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之一一间隔排列 苏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之一一间隔排列 苏教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之一一间隔排列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2. 间隔排列的规律3. 间隔排列的应用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

2. 操作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间隔排列规律的理解。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排列规律。

2. 提问:你们发现这些物品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二、探究间隔排列的规律(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片,如:红、黄、红、黄、红、黄,让学生发现这组图片的排列规律。

2. 提问:你们发现这组图片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3. 引导学生总结出间隔排列的规律:两个相同的物品之间有一个不同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一些间隔排列的练习题,如:红、黄、红、黄、红、黄,下一个是什么颜色?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间隔排列的规律。

四、应用间隔排列的规律(10分钟)1. 让学生用间隔排列的规律来排列一组物品,如:红、黄、红、黄、红、黄,让学生按照这个规律排列下一组物品。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间隔排列的规律。

五、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间隔排列的规律。

2. 提问:你们觉得间隔排列的规律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间隔排列规律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间隔排列规律的应用能力。

3.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了间隔排列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间隔规律说课稿

间隔规律说课稿

《间隔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说课稿元淑霞安泽县唐城小学20 年11月5日《间隔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间隔排列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第50、51页内容2、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整套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次安排找规律这块内容。

第50、51页内容是找规律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很明显两种物体间隔排列规律,能找出两种物体个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以后几册找规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3、说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第50页的例题,通过解决与间隔规律相关的实际问题,加深对规律的体验,学习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材呈现实际的生活场景,分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把前面发现的规律与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学会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试一试”是例题的拓展,让学生直接用规律进行思考和分析,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体会和经验,学会规律的应用。

第51页的“想想做做”,重视现实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数学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发展数学思考。

第1题通过问题的变化与比较,引导学生明白走廊两端放花和不放花,放花的盆数是不一样的,从而能灵活应用规律。

第2题的综合应用根据开放性,它以第1题里不同情况会用不同答案的认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植树方案的讨论和实施,学会按不同的方案计算结果。

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规律,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具体具体问题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规律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应用简单数学规律计算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四、说设计理念: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物,直接解决问题,在根据现实场景和已解决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模型举一反三,灵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评课稿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间隔排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提升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本文将对三年级数学间隔排列的教学进行评课,重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以期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间隔排列的概念;(2)能够用间隔排列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间隔排列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和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概念讲解:(1)什么是间隔排列;(2)间隔排列的特点。

2. 例题引入:(1)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2)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例子中的规律。

3. 课堂练习:(1)提供一些简单的间隔排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拓展应用:(1)提出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间隔排列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与同学分享。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提供具体的情景或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归纳总结法:在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记录学生在课堂练习和拓展应用中的解题过程和思路。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上册《间隔排列》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上册《间隔排列》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板块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拍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 数量?(学生回答相应的数量,教书板书)
小兔( )只
木桩( )根
《间隔排列》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 级上册《间隔排列》的课文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 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 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间隔排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针对课程标准,认 真挖掘教材资源,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通过联系具体的情 境,理解“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 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学 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 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
小兔、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两组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 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夹子( )个
蘑菇( )只
篱笆( )块

二年级间隔问题教案(3篇)

二年级间隔问题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间隔问题的概念,学会分析间隔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间隔问题的含义。

2. 学会分析间隔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间隔问题的概念。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小卡片3. 实物教具(如小棒、玩具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实物教具,如小棒、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小棒(玩具)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些小棒(玩具)之间有间隔,而且间隔是相等的。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间隔问题的概念:“间隔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求出相邻两个数或物之间的间隔数量。

”2.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个间隔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间隔问题的解题方法:“先找出相邻的两个数或物,然后计算出它们之间的间隔数量。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间隔问题的题目,如:“小明有5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每个盘子之间有几个间隔?”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组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小卡片,卡片上写有间隔问题的题目。

2. 小组成员合作解答,并分享解题过程。

3. 教师随机抽查小组,展示解题思路。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间隔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2.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间隔问题的含义和解题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的间隔问题,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教具、课件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间隔问题的概念,并掌握了解题方法。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间隔排列-苏教版秋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间隔排列-苏教版秋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找规律 - 间隔排列 - 苏教版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并能够找出间隔排列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1. 间隔排列的概念2. 间隔排列的规律3. 间隔排列的应用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间隔排列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如男女间隔)排队,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2. 探究: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例如,给出一系列的数字或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的间隔排列规律。

3.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找到的规律,并尝试用语言或符号表达出来。

4. 应用: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间隔排列规律来解决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花园,要求按照一定的间隔排列种植花草。

5. 总结:通过学生的汇报和讨论,总结出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并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收集学生在讨论和应用环节中的作品,评估他们对间隔排列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间隔排列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4.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1. 课本: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 教学课件:PPT或黑板3.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间隔排列的例子4. 小组讨论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和发现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一些间隔排列的例子,并找出它们的规律。

间隔的规律活动评价

间隔的规律活动评价

间隔的规律活动分析与评价
该活动设计是一个大班阶段的活动,巧妙的以幼儿自己拼接的两色间隔的扣链为活动材料,并挖掘其教育意义,对幼儿进行模式能力的培养,活动材料是幼儿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数学。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并未通过直接讲解的方式,告知幼儿模式排序的特征,而是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幼儿主动发现扣链排列的规律,之后再让幼儿操作活动材料,亲自动手去试一试,使幼儿能更深的理解物体排序的规律,且启发幼儿用同一种材料将其排列成有规律的模式,对幼儿模式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之后再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模式,将较为抽象的经验迁移到自己的身体上,使幼儿将知识与自己的动作相联系,更好的理解模式排列的规律。

从主动发现到动手操作再运用身体来表现,循序渐进的使幼儿掌握模式排序,既具有渐进性,又将难度逐渐提高,使幼儿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且在表现模式时,启发幼儿用多种方式去表征模式,一方面加深了幼儿对模式本身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间隔排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探索规律的重要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接触并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学会观察和发现生活中间隔排列的实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含义,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

-掌握间隔排列中物体数量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掌握间隔排列中物体数量的基本规律。

2. 难点:运用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行推理和计算,特别是当间隔物体与排列物体数量不同时的情况。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实例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间隔排列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策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通过引导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如栅栏与栏杆、马路上的路灯与树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规律,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2. 探究规律活动一:摆一摆-要求学生用学具(如小棒和圆片)按照一个隔一个的方式摆放,并观察摆放的结果。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数量之间的关系。

大班数学活动《间隔的规律》

大班数学活动《间隔的规律》

大班数学活动:间隔的规律活动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摆放材料和身体动作)来表现ABAB的模式。

2.感受和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黑板一块,两色间隔的扣链一串,红、黄、蓝三色磁铁若干,颜色、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磁片若干。

活动过程:一、发现扣链的模式出示动儿拼接的两色间隔的扣链,提问:这串扣链是怎么样的?是什么样的规律?黄绿黄绿是扣链的什么? (颜色)小结:这串扣链的颜色是有规律的,黄绿黄绿……一个黄一个绿间隔开来的。

二、表现和扣链同样的模式1.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ABAB的模式★出示多种颜色(如红、黄、蓝等)的磁铁,提问:刚才扣链的规律是两种颜色,一个隔着一个,后面的扣链都是重复前面的黄绿排列,是吗?那么如果我要用磁铁来表示一个隔着一个的规律,你觉得需要几种颜色? (两种)★请一名幼儿选择两种颜色的磁铁,到黑板上来放成ABAB的规律。

2.用同一种长方形磁片摆成ABAB的模式★出示长方形磁片,告诉幼儿:现在我只有相同颜色、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磁片,你能用这一种磁片排队,排成一个隔一个的规律吗?★请个别幼儿上前摆放。

每当一个幼儿放好后,请这个幼儿或是其他幼儿来说说这一次的长方形是怎么放的,是怎样的规律?小结:原来用一种形状的磁片,只要放的方向和位置不同,也能排出这样一个隔一个的规律。

三、用身体动作表现模式1.请幼儿围坐成一个圆圈,教师加入幼儿。

告诉幼儿: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由两个人开头,做两种不同的动作,后面的人重复他们的这组动作,就像一个隔一个的規律那样。

指定两名幼儿,请他们自行商量动作,并表现出来。

请之后的幼儿根据这两个动作依次做出相应的动作。

2.一次游戏结束后,按顺时针方向,请下两名幼儿继续想新的动作。

提出新的规则:这一次他们摆好动作开好头以后,其他的孩子不做动作,来猜一猜自己是什么动作。

你是怎么道的?小结:因为动作的规律是一个个间隔开来的,所以两个坐在一起的朋友不可能是一样的动作。

而隔开一个人的两个朋友,动作肯定是一样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间隔排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实录-《间隔排列》-苏教版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实录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现象中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客观世界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研究两种物体排列规律1、认识间隔排列师:11月是南师附小的文明礼仪之月,小明在校是一名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

他得到了这么很多的奖品,老师奖给他的有哪些呀!生:星星和红花师:他把这些奖品重新进行了排列师:仔细观察小明是怎样排列的呢出示4种排列规律师:你能根据它们的排列特点进行分类么?生:第一、二组只有一种物体,第三、四组是一个星星隔着一个红花或者两个、三个红花师:像这样的排列方式可以把它叫做?生:间隔排列(一种物体隔着一种物体我们就叫做间隔排列)师:几种物体的间隔排列生:两种物体(板书:两种物体)2、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师:小华也把奖品进行了间隔排列,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和上面哪种排列的方式是一样的?生:第三组师:这两组间隔排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一个隔着一个师:像这样的一个隔着一个我们又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师:那第四组是一一间隔排列么生:不是,它是一个隔着两个甚至三个不是一个隔着一个(去掉第四组)师: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呢3、动手创造间隔排列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真棒,也获得了自己的奖品,你能也做出一个一一间隔排列么?展示2位学生作品:谁愿意上来把你的作品分享给同学师:你是怎样把奖品一一间隔排列的生:师:就是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再请一个小朋友展示:师:你们来判断一下他们摆的是一一间隔排列么?生:是的,都是一个隔着一个出示两组询问:为什么不把剩下的贴完?(只剩1种物体)展示错例、同桌互相检查二、研究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1、三组一一间隔排列师:兔子乐园里也在创造一一间隔排列,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出示兔子乐园)生:小兔子和小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师:这个排列中开始是什么?生:兔子师:接下来是什么?生:蘑菇师:最后是生:小兔子师:真棒,谁能像这样继续说一说其他的一一间隔排列排列生:开头是夹子,接下来是手帕,最后是夹子,手帕和夹子一一间隔排列生:开头是木桩,接下来是篱笆,最后是篱笆,木桩和篱笆一一间隔排列2、探究数量相差1师:刚刚我们研究了两种物体的排列方式,在数学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收集图中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隔规律》文本翻译师: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喜欢小兔子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神奇的兔王国看一看。

那里有许多神秘的数学现象和有趣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看大屏幕。

小兔子们正在舞台上表演节目,他们把木桩和篱笆围在前面当作舞台,把夹子和手帕当作舞台的背景,你们说小兔子聪明不聪明呀?生:聪明。

师:哎,问题来了。

兔子和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啊?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兔子和蘑菇的排列是怎样的呢?仔细观察。

兔子和蘑菇的排列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说。

生:一个隔着一个。

师:嗯,一个隔着一个,不错。

还有吗?后面那个孩子。

生:两个兔子中间一个蘑菇。

师:嗯,也不错。

还能怎么说?你说?一个兔子一个蘑菇。

师:嗯,一个兔子一个蘑菇,一个兔子一个蘑菇,说的真好。

哦,你再说。

两个蘑菇隔着一个兔子。

师:嗯,也不错。

请坐。

木桩和篱笆呢?你来。

两个木桩中间隔着一个篱笆。

师:嗯,不错,还能怎么说?你来。

两个篱笆中间有一个木桩。

师:嗯,也不错。

还能怎么说?你来。

一个篱笆旁边有两个木桩。

师:嗯,也不错,还有吗?你来。

一个隔着一个师:嗯,说的真好。

夹子和手帕呢?那个女生你说。

夹子上有一个手帕。

师:嗯,非常好,请坐。

还有吗?后面那个男生。

一个夹子用一个手帕。

师:嗯,也不错。

还有吗?你来。

一个手帕旁边也有两个夹子师:嗯,大家都找到了他们的排列特点。

三幅图中,每一组里面都有几种物体?你来说。

生:共有两种物体。

师:嗯,说的真好,请坐。

(师板书)这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特点?你来说。

生:都是一个隔着一个的。

师:说的真好,请坐。

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在咱们数学上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这个时候啊,一个小兔子悄悄地溜走了。

再仔细观察这幅图,兔子和蘑菇的排列还是一一间隔的排列吗?你来说。

生:不是。

师:为什么?生:因为消失的是中间一个兔子,前面都是一个兔子对着一个蘑菇,中间的兔子消失了,两个蘑菇中间就没有兔子了。

师:嗯,说的不错,谁还能解释的更清楚一点。

兔子和蘑菇还是一个隔着一个吗?不是了,所以,他们还是不是一一间隔排列?生:不是。

师:从后面走了一只小兔子,现在,兔子和蘑菇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你来说。

生: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因为走了后面那个兔子,那个兔子旁边还有一个蘑菇。

师:嗯,同意他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好,请坐。

那前面走了一个呢?你来。

生:也是一一间隔排列。

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仔细观察喽,同时走了最前面和最后面两只小兔子,你来说。

生:还是一一间隔排列。

师: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嗯,说的真好。

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在数量上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想不想一起来研究一下。

生:(齐)想。

师:拿出你的导学单。

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的内容。

有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仔细观察上图,数一数,填一填。

第二个要求,比一比每排两个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好,现在开始。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与同学交流)好了,交流完了就坐起来。

好了,来看一看。

谁来汇报一下。

你来说。

生:匣子有十个,手帕有九个。

师:继续。

生:兔子有八只。

蘑菇有七个,木桩有十三个,篱笆有十个。

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非常好,请坐。

比较一下每组中的两个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后面那一排的。

生:右面的都比左边的少一个。

师:嗯,说的真好。

还可以怎么说。

你来。

生:左边的都比右面的多一个。

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看来呀,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一。

(板书)对于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你说。

生:为什么只相差一呢?师:嗯,这个问题提得真好。

为什么他们的数量会相差一呢?可能感觉有些难是吧。

好了,那咱们就以小兔子为例,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老师说兔子,你说蘑菇,好不好?生:好。

师:兔子。

生:蘑菇。

师:兔子。

生:蘑菇。

师:兔子。

生:蘑菇。

师:兔子。

生:蘑菇。

师:兔子。

生:蘑菇。

师:兔子。

生:蘑菇。

师:兔子。

生:蘑菇。

师:兔子。

最后一只兔子还有蘑菇吗?生:(齐)没有。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兔子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一直这样说下去,最后发现谁剩下了一个?你说。

生:最后一个小兔子还没有蘑菇。

师:嗯,说明什么问题啊?你来。

生:说明蘑菇比兔子少了一个。

师:还可以说?生:兔子比蘑菇多了一个。

师:嗯,真棒!刚才呀,咱们是用说的方法看出了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一。

你还有更清楚的方法发现他们的数量相差一吗?生:因为最后一个兔子少了一个蘑菇,很可能蘑菇比兔子少一个。

师:嗯,你说的是结果,我们说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想一想啊,也能清楚的表示兔子比蘑菇多一或者蘑菇比兔子少一?有什么办法吗?生:数。

师:数,可以,还有吗?生:兔子和蘑菇是一组,一直这样,就能看出蘑菇比兔子少。

师:嗯,说的真好,你准备怎样把这一组一组体现出来?你说。

生:我也可以用圈的办法。

师:嗯,这个办法好,还有别的办法吗?你说。

生:可以在一个蘑菇和一个兔子中间画一条竖线。

师:画竖线的方法也可以,还可以?哦,还有办法,你说。

生:可以连一连。

师:真棒!我们的孩子真聪明,一下就想出这么多的方法。

好,下面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在咱们的导学单上第二部分,第一幅或者第三幅图上自己画一画,圈一圈,连一连。

表示出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一,好不好?生:好。

师:拿出导学单。

在第二部分上试一下。

选择第一幅图或者第三幅图,任意选择一幅。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走动指导)大家圈的我看都是兔子和蘑菇这一组,上面有夹子和手帕,最下面有木桩和篱笆。

这两幅图,你试着选择一幅圈一下。

好了,完成的孩子坐起来。

刚才呀,老师在下面拿了一个同学的作品上来,是哪个同学的?来,到前面来。

你给大家说一下你的想法是什么?生:……师:你是以什么办法?以木桩和篱笆为例。

生:一个木桩和一个篱笆连起来。

师:然后?一直……生:然后一直连。

师:最后发现……生:还剩一个木桩。

师:说明了……生:篱笆比木桩少一个。

师:还可以说?生: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师:嗯,说的好不好?生:(齐)好。

师:给他鼓鼓掌。

(鼓掌)来,我们看,刚才他说的是木桩和篱笆。

上面他圈的是手帕和夹子,我准备再找另外一个孩子来解释一下。

来,你过来。

生:手帕和夹子,是一个夹子中间有一个手帕,一个夹子中间有一个手帕。

师:用什么方法?生:用圈的方法。

师:怎样圈的?生:一个夹子和一个手帕是一组,然后一直圈下去。

师:最后发现?生:手帕比夹子少一。

师:嗯,说的好不好?生:(齐)好!师:嗯,真棒,回去。

刚才呀,大家都是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清楚的表示出这两种物体之间的相差一的这种关系。

如果,我们把每一排的第一个物体用竖线表示,第二个物体用横线表示,那么我们就能用符号表示这里每一组两种物体的排列规律。

第一排,是可以这种情况,第二排,第三排。

(看PPT)我们可以看出,这三排,每排中两种物体的数量虽然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排列规律一样吗?生:(齐)一样。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竖线,一个横线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的连下去,最后发现,谁剩下了?生:(齐)竖线。

师:说明了什么?你说。

生:说明了竖线比横线多一个师:嗯,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还可以说?你说。

生:横线比竖线少一个。

师:真棒!如果数据再增大,小兔子蘑菇还是这样间隔排列下去。

现在有20个小兔,一共需要多少个蘑菇?你来说。

生:一共需要19个蘑菇。

师: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那要是50只小兔呢?你来。

生:49个蘑菇。

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那再大一点,100只兔子,一起说。

生:99。

师:真棒。

如果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仔细观察,后面那个男生。

生:一共需要20个夹子。

师:他说需要21个夹子,同不同意?生:(齐)同意。

师:如果是60个手帕呢?你来说。

生:61个夹子。

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90个手帕呢?你来。

生:91个夹子。

师:嗯,说的真好。

请坐。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在他们的数量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想不想再来研究一下。

生:(齐)想。

师:拿出咱们的导学单,翻到后面第三部分,完成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走动指导)看清楚题目的要求,把5个正方形与圆接在一起,正方形只能用5个。

画好的同学坐起来。

画好的同学,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咱们在小组里把你的结果互相的交流一下,看看谁做的最全面,来,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讨论)好了,哪一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

我们请中间这一组,来,到前面来。

组长安排一下,谁先第一个汇报。

好,来给一个画笔。

生:我们组最多用了六个圆,是这样画的:圆形,正方形,……,圆形,你们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是不是像老师这样画的?生:是。

师:好了,我们来看一下,这组同学圆形最多用的是六个,方形用了几个?生:(齐)5个。

师:圆形与方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呀?你说。

生:两个圆形一个方形。

师:嗯,这是排列上的规律,数量上有什么关系?你说。

生:圆形比方形多一个。

师:还可以说成?你说。

生:相差一个。

师:非常好。

来,第二个孩子汇报。

生:我们组最少用了四个圆,是这样画的:正方形,圆,……,圆,你们同意吗?师:咦,稍微等一下。

他刚才最后又说了一个圆,那还是4个吗?生:(齐)不是。

师:那就几个圆啦?生:5个。

师:最少用四个行不行?生:(齐)行。

师:那可以把她说的哪一个圆去掉?你说。

生:最后一个圆去掉。

师:你们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是不是像老师画的这样?生:(齐)是。

师:好,我们一起再来观察一下。

方形用了几个?生:5个。

师:圆形用了几个?生:4个。

师:他们是不是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生:(齐)是。

师:方形与圆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后面那个男生。

生:正方形比圆形多一个。

师:嗯,他们的数量也是相差一个。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你们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有,你接着说。

生:我们组还有不同的方法,用了5个圆:圆形,正方形,……,圆形,正方形。

你们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是这样画的吗?圆形在最前面,最后一个是正方形,用了5个圆,是这样画的吗?生:(齐)是。

师:好,我们来看这一组,正方形用了几个?圆形用了几个?数一数。

生:5个。

师:他们的数量还相差1吗?他们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来说。

生:他们的数量相等。

师:想一想,这样排列圆形和方形的数量为什么会相等呀?你来说。

生:是两个圆一个正方形。

师:嗯,谁能解释的更清楚,后面那个男同学。

生:因为它前面和后面不一样。

师:嗯,他发现了这个组圆形和方形的排列特点。

你能不能解释的更清楚,为什么相等?想一想刚刚咱们学过的那种方法。

后面那个男生。

生:圆形和正方形是一个组合,最后是圆形和正方形,所以都相等。

师:同意吗?生:(齐)同意。

师:说的太棒了,给他鼓鼓掌。

好了,你们组还有其他情况吗?哦,没有了,好,请回。

其他的组还有画的和黑板上不一样的吗?来,你说。

生:我们组还有不同的画法,用了5个圆,是这样画的:正方形,圆形,……,正方形,圆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