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唐诗五首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 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间蒙上了 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传达出诗人内 心的孤寂与苦闷。
2.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
“黄鹤”所指甚明,除了“仙鹤” 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岁 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 对世事难料的嗟吁叹喟。如果说这个 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了空间的广 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 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 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 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品味赏析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赏析《野 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 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 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 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 真想隐居在这片自由的山野。
内容探究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 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 面。
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 律诗通常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绝 句为四句。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 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 甫、李商隐、陆游等。
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有五律和七律之分。 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八句 共五十六字。 律诗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 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 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前期诗歌风格浑厚, 气象壮阔,富于清新的生活气息。后期诗 歌多反映诗人的隐逸生活,其间富有山水 田园情趣。其边塞诗多慷慨激昂,显示出 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王维信奉佛教,人称“诗佛”,与孟 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擅长绘画 艺术,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 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 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 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 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结构图示
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仿徨的心情——抒情
野 望 颔联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写景 近景和远景结合
颈联
动态和静态结合
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 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 独、落寞的情怀。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和追求?
这两句写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 生活。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仿徨。 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 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 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 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 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 发了思乡的感慨。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 上,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 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 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12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 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 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 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 的古风、新乐府。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崔颢( )hào昔人( ) 千x载ī( )
zǎi
萋萋( ) 鹦鹉(
)
qī
yīng wǔ
2.词语释义
昔人: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去:
悠悠:离开。 晴川: 飘飘荡荡的样子。 历历: 晴日里的原野。
萋萋:
乡关: 分明的样子。 烟波: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烟霭笼罩江面。
朗读指导
写法探究
近景远景结合,静景动景结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静 态描绘,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 上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态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 马带禽归。”此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 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 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 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 绝妙的艺术画卷。
黄鹤楼
作者介绍
崔颢(?—754),汴州(河南 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 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 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 骨凛然,雄浑奔放。其最为人称道 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说李白 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 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 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 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诗人是怎样描绘 眼前之景的?
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 返,猎马带禽归。”
3.说说你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两句的理解。
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 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 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由写虚幻 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 (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 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 芳草),描绘了一幅境界阔大、色 彩鲜明的画面。
4.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 使人愁”,他为何而愁?他又在愁 什么呢?
知识链接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 楼之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 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有 “天下绝景”之称。它是名传四海 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如崔颢、李 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 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登楼游赏, 吟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佳作。据 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 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 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 10次,曾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 说。1985 年,修葺一新的黄鹤楼 再次屹立在长江之滨,其丰姿令人 振奋。
背景资料
王绩于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 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 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 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东皋( g)āo 徙倚(
) xǐ yǐ
落晖( ) 驱犊( ) 带禽归( )
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 显得重复啰嗦?试分析。
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使整首诗 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 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 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 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第三次提到“黄 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一去不复返”,是永 远不再回来的意思,是一种彻底的寂寞 ;下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 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无尽地遐思。这四句虽三次用 “黄鹤”,两次用“空”,虽不合格律,却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人的感 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亦无“拗律”之感。 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
颈联写登楼所见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 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
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思乡 的愁绪。
总结
《黄鹤楼》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思 念家乡的愁情。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 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与景水乳交融。清人沈德潜曾评价 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huī
dú
qín
2.词语释义
薄暮: 傍晚。
徙倚:
落晖: 徘徊。
犊: 落日。 采薇:小牛,诗中指牛群。
采食野菜。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 不愿做周的臣子,遂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朗读指导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整体感知
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 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 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 飘飘悠悠。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 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繁茂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 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 中都有“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 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 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 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 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 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 “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野望
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 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 孝廉,除秘书正字。其诗近而不 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 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诗多 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 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 对现实的不满。
拓展延伸
据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李
白曾登黄鹤楼,兴之所至,欲题诗纪念,但当 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 便只在崔诗下面题了一行字——“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李白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 仿此诗的格调。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 有其事。但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如 他在金陵游览凤凰台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登 金凤凰台》。
内容探究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
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 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 的胜迹,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 彩。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 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结构图示
黄鹤楼 首联:神秘传说——巧用典故 颔联:岁月易逝——睹物生情 颈联:登楼所见——描写景物 尾联:浓浓乡愁——借景抒情
凭吊古迹 思念家乡
使至塞上
2.怎样理解本诗的颔联?
“黄鹤”所指甚明,除了“仙鹤” 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一切”之意。 “不复返”更是涵盖了生不逢时、岁 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诗人 对世事难料的嗟吁叹喟。如果说这个 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了空间的广 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 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 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 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 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品味赏析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赏析《野 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联。
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 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 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 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 真想隐居在这片自由的山野。
内容探究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 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 面。
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 律诗通常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绝 句为四句。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 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 甫、李商隐、陆游等。
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有五律和七律之分。 五律每句五字,八句共四十字。七律每句七字,八句 共五十六字。 律诗两句为一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 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 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 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只押平声韵。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 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前期诗歌风格浑厚, 气象壮阔,富于清新的生活气息。后期诗 歌多反映诗人的隐逸生活,其间富有山水 田园情趣。其边塞诗多慷慨激昂,显示出 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王维信奉佛教,人称“诗佛”,与孟 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擅长绘画 艺术,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 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 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 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 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结构图示
首联:写诗人百无聊赖、仿徨的心情——抒情
野 望 颔联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写景 近景和远景结合
颈联
动态和静态结合
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之情——抒情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 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的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 独、落寞的情怀。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和追求?
这两句写牧猎者虽相见却不相识,表明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 生活。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仿徨。 表明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 所以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 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 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 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 发了思乡的感慨。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 上,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 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 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 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12 唐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 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 仄,句数不限。其发展轨迹大致为:《诗经》—楚辞—汉赋—汉 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 的古风、新乐府。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崔颢( )hào昔人( ) 千x载ī( )
zǎi
萋萋( ) 鹦鹉(
)
qī
yīng wǔ
2.词语释义
昔人: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去:
悠悠:离开。 晴川: 飘飘荡荡的样子。 历历: 晴日里的原野。
萋萋:
乡关: 分明的样子。 烟波: 草木茂盛的样子。
故乡。
烟霭笼罩江面。
朗读指导
写法探究
近景远景结合,静景动景结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静 态描绘,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 上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态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 马带禽归。”此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 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 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 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 绝妙的艺术画卷。
黄鹤楼
作者介绍
崔颢(?—754),汴州(河南 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 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 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 骨凛然,雄浑奔放。其最为人称道 的诗作就是《黄鹤楼》,据说李白 曾为之搁笔,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 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 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 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 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诗人是怎样描绘 眼前之景的?
所见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 返,猎马带禽归。”
3.说说你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两句的理解。
这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 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 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由写虚幻 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 (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 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 芳草),描绘了一幅境界阔大、色 彩鲜明的画面。
4.诗人在最后感叹“烟波江上 使人愁”,他为何而愁?他又在愁 什么呢?
知识链接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 楼之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 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有 “天下绝景”之称。它是名传四海 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如崔颢、李 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 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登楼游赏, 吟诗作赋,留下不少千古佳作。据 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 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 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 10次,曾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 说。1985 年,修葺一新的黄鹤楼 再次屹立在长江之滨,其丰姿令人 振奋。
背景资料
王绩于隋末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 县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 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 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东皋( g)āo 徙倚(
) xǐ yǐ
落晖( ) 驱犊( ) 带禽归( )
前两联中出现了三个“黄鹤”,两个“空”字,会不会 显得重复啰嗦?试分析。
不会。“黄鹤”一词反复出现,形成音节上回环往复的特点,使整首诗 的开头具有音韵美。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 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楼),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是紧接 第一句并与之呼应,是实写,是写现实中眼前实际存在的黄鹤楼,由此,第 一、二句一实一虚相结合,加深了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第三次提到“黄 鹤”,又是虚写,实际上是首联意思的进一步深化。“一去不复返”,是永 远不再回来的意思,是一种彻底的寂寞 ;下一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 写,但把这种感觉扩大到整个宇宙,引发人无尽地遐思。这四句虽三次用 “黄鹤”,两次用“空”,虽不合格律,却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给人的感 觉是流畅自然、声韵协调、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亦无“拗律”之感。 诗人不仅没有因形害意,反而“以意得形”。
颈联写登楼所见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 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
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思乡 的愁绪。
总结
《黄鹤楼》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思 念家乡的愁情。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 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与景水乳交融。清人沈德潜曾评价 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huī
dú
qín
2.词语释义
薄暮: 傍晚。
徙倚:
落晖: 徘徊。
犊: 落日。 采薇:小牛,诗中指牛群。
采食野菜。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 不愿做周的臣子,遂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 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朗读指导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整体感知
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 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 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 飘飘悠悠。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 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繁茂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 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 中都有“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 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 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 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 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 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 “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野望
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 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 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 孝廉,除秘书正字。其诗近而不 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 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诗多 以酒为题材,嘲讽周孔礼教,流 露出颓废放纵的消极思想,表现 对现实的不满。
拓展延伸
据元代辛文房所撰《唐才子传》记载,李
白曾登黄鹤楼,兴之所至,欲题诗纪念,但当 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 便只在崔诗下面题了一行字——“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李白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 仿此诗的格调。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 有其事。但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如 他在金陵游览凤凰台时,就写下了著名的《登 金凤凰台》。
内容探究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哪一句?引用神话传说
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 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 的胜迹,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 彩。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 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结构图示
黄鹤楼 首联:神秘传说——巧用典故 颔联:岁月易逝——睹物生情 颈联:登楼所见——描写景物 尾联:浓浓乡愁——借景抒情
凭吊古迹 思念家乡
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