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林则徐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之后,遭受了人生的最大处罚——发配新疆伊梨。

想想看,那是一种怎样的逆境啊:硝烟弥漫之后,戴罪受罚,充军万里,背井离乡,凄惨之至。他却依然是一幅大将风度,在别人的监控下,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

在伊梨,年老体弱的他带着犯人的身份,为新疆人民开渠引水,灌溉农田,毫无怨言。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耻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容易露脸的事。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还是浮——这便是林则徐的风格。

这个风格是民族脊梁的象征。

这个风格是铮铮铁骨的作风。

这个风格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

时至今日,他的这种精神风格仍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田中,启迪着我们对人生进行思考。

苏轼

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的冤屈难鸣。

几经沉浮之后,他明白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生性放达的自己。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成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所动,只愿“沧海寄余生”,他在“料峭春风吹酒醒”之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种历经风雨之后宠辱不惊的大彻大悟,从政治窄门中从容走出的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开明的苏大学士。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出“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中国历史中遭贬谪、怀才不遇的文人颇多,苏轼便是其中一位。受“乌台诗案”牵连,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面对滔滔东去的大江水,面对曾经烽烟缭绕、战火纷飞的古赤壁,苏轼高歌“大江东去”,一抒心中豪情。试想,若没有忘记被贬谪后的失意,怎会有如此激越的高歌?若没有淡泊从容的胸怀,又怎能有如此冲天的万丈豪气?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臻圆满。黄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

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贬谪黄州,面对寂静的夜晚,面对安谧的环境,诗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产生一种脱离尘世的遐想:随波流逝,去遨游江海,拥抱大自然。诗人渴望解脱,渴望自由。

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史铁生

瘫痪将他困于轮椅,思考代替了双脚支撑起灵魂的重量。

疾病几乎毁灭他,却又成就了他。

轮椅生涯给了他大量独自思考的时间,也让他对生与死等深层问题的参透了悟远胜常人,读他的文字,会觉得那是个深不可测的空间,仿佛黑洞,吸引你想去深入他的那个世界,那是个充满哲人思考的世界,远离了名利场的喧嚣,有些寂寞却如静水深流。我总觉得,他是超越这个时代的,他与畅销、流行这样的语言毫不搭边,也许他会被暂时遗忘,但是,当潮水退去,他的作品终将成为经典,尔曹不知葬身何处矣!

命运的手将他的身体摁住坐了下去,但他的精神却超乎常人地站了起来。他用写作找到自己活着的理由,却用思想让更多人找到了精神的救赎。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察尘世的一切。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不是以感官接触,而是用认识接近、感受,形成自己的印象。他不断追寻新的超越,与其他作家相比,甚至更高程度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谦和、平实而顽强的轮椅作家,他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在极其年轻的时候就遭遇了残疾的厄运——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进而是30余年的瘫痪,10余年的肾衰竭,仅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疼痛岁月。应该说,残疾让他切身感受到生命被毁坏被压迫被围困的痛苦,残疾使他挣扎着寻找生命的精神支柱。当继续活下去对他来说已成为生命不堪承受之重时,他必须为活下去寻找生存的希望与理由。史铁生选择了写作,开始了冥想中的精神跋涉,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随着思考渐趋深入和心灵归于平和宁静,史铁生对“残疾”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在此,他已超越了残疾的人的“类”的视角,上升到了“人”的高度。在直视残疾,不泯希望,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的过程中,史铁生已把残疾看成是命运派给他的强大对手,在肉体上与之抗衡,在精神上则远远地战胜了它。在坚定地向着信仰进发的过程中,史铁生顽强地“站”了起来,用笔“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痛并快乐着。

“人只有在挫折与痛苦中,才能更清晰地向自己的灵魂显示自己的真实面貌。因而,痛苦在更本质的意义上,是人生所不可缺乏的,它是导向人更好地适应自己环境的一种机制。”每个人都有精神上的残缺,面临着孤独、痛苦、恐惧等困境。人是能意识到自己的缺陷的,关键就在于人在知道自己生存的困境和局限之后,也依然不厌弃这个存在,依然要不乏信心和热情、敬畏和骄傲地去面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