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

合集下载

浅谈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表的危害

浅谈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表的危害

摘要会计自诞生以来,便担当了企业由内向外传递经济信号的一种媒介作用。

会计对信息使用者存在着决策差异导向,这决定了它在社会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现代公司制度建立之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这一特征日益明显,一定程度上诱使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的主体将按照其特定的某种目的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了一些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告、报表数字造假行为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会计信息的载体的财务报表,逐渐成为了上市公司造假舞弊的重点对象,财务报表造假的方法也层出不穷,虚假财务报表受整个社会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虚假财务报表无论是对企业自身,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对整个社会都将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本文从虚假财务报表产生的原因出发,研究虚假财务报表常见的操作手法,结合实例分析虚假财务报表造成的危害,继而提出个人对于治理报表造假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虚假财务报表,危害,治理ABSTRACTSince accounting was born, it plays a role in transmitting signals of enterprise economic from inside to outside as media. Accounting information will affect users’decision, which determines its status and importance in the social economy. Especiall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corporate system, 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a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has economic consequences, which results in tha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akers will generate and disclosur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with their own purpose. This phenomenon leads to some public companys try financial frau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financial statements which are the carrier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re focused on by enterprises who want to try financial fraud. And method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are endless. The worldwide problem of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is also increasingly influenced by social concerns.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do serious harm to either enterprises themselves or to investors, creditors, accounting firms,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So we firstly research the reason of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n we focus on their operational approach and harm. Finally I will give my advice about how to govern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Key W ords: False financial statements, harm, govern浅谈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表的危害1 引言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愈发繁荣的商业社会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程度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就是财务报表的不断发展。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与此同时,财务报告虚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其财务报告虚假的案例,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业务。

公司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注册资本为10亿元。

然而,自2012年起,A公司连续三年被证监部门查出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具体案例如下:1. 2012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5亿元,虚增利润约1亿元。

2. 2013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0亿元,虚增利润约2亿元。

3. 2014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5亿元,虚增利润约3亿元。

三、案例分析1. 虚假记载的原因(1)业绩压力:A公司上市后,为了满足市场对业绩的预期,公司管理层采取虚增收入、利润等手段,以维持股价稳定。

(2)关联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关联方关系等手段,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3)内部控制缺陷: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为虚假记载提供了可乘之机。

2. 虚假记载的手段(1)虚构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虚构利润:A公司通过虚增成本、费用等方式,降低实际利润,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3)隐瞒关联交易:A公司隐瞒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将关联方利益转移至公司,从而虚增公司利润。

3. 虚假记载的后果(1)损害投资者利益:A公司虚假报告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误解,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扰乱资本市场秩序: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损害公司声誉: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告现象。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头疼!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里面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

就说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吧,他在一家小公司里做财务。

有一次,他们公司想搞点小动作,把财务数据弄得好看些,好去吸引投资。

我这朋友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可架不住老板的威逼利诱,最后还是参与了一点。

结果呢,被查出来了,那叫一个惨!公司被罚款,我朋友自己也受到了处分,差点连工作都丢了。

这让我想到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事儿。

上市公司要是弄出虚假财务报告,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里面的责任主体,首先就是公司的管理层。

他们就像是大船的舵手,如果舵手故意把方向带偏了,那整艘船能不翻吗?比如说,有的管理层为了让公司的股价上涨,或者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指标,就指使财务人员造假。

这简直就是把股民们当猴耍!还有那些财务人员,他们应该是坚守财务诚信的卫士。

但有些人经不住诱惑,或者迫于压力,就参与到造假当中。

这就好比是一个守门员,明明应该守住球门不让假球进来,结果自己却放水了。

他们可能会篡改账目、虚报收入、隐瞒成本,把公司的财务状况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全是泡沫。

再说说审计机构。

他们本来应该是独立的“裁判员”,公正地审查公司的财务报告。

可有的审计机构为了赚那点审计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和上市公司勾结起来,共同造假。

这就好比裁判收了黑钱,故意吹黑哨,那比赛还有公平可言吗?对于这些责任主体,法律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一旦被发现,公司会面临巨额罚款,严重的可能还会被强制退市。

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比如坐牢、罚款,以后在行业里也别想混了。

审计机构呢,会被吊销执照,相关人员也得承担法律后果。

总之,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就像是一颗毒瘤,而这些责任主体就是制造和传播毒瘤的罪魁祸首。

法律的大棒一定会狠狠地砸向他们,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咱们股民在投资的时候,也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虚假的财务报告给骗了。

不然,损失的可就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啦!就像我那朋友,一时糊涂,差点把自己的前途都给毁了。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有哪些特征和影响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有哪些特征和影响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有哪些特征和影响在实践中,我们很多⼈可能都会接触到有关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有哪些这类的问题,但是因为我们对此不是很了解,所以很多的东西都不是很清楚。

对于这⼀问题,店铺⼩编整理如下知识点,⼀起来了解⼀下吧。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有哪些特征和影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主要有:(1)舞弊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管理层。

尽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可能出现在各个层⾯,但舞弊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舞弊通常经过精⼼设计,并且事后极⼒隐瞒注册会计师,难以有效识别。

(2)舞弊的客体是会计数据。

舞弊的⽅式主要有伪造变造上市公司的会计凭证、应⽤不恰当的会计⽅法和恶意变更会计政策等,但最终还是要在对外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上做⽂章。

(3)舞弊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

财务报告舞弊是虚构或者篡改真实财务数据,不会也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相反,舞弊带来的虚假信息反⽽会⼲扰破坏正常的经营决策,恶化企业的盈利情况。

(4)疏忽⾏为同属舞弊⾏为。

勤勉尽责是代理⼈法律上应该承担的信托责任,因此,导致重⼤误导性财务报告的管理当局的疏忽⾏为同样应视为舞弊,在法律上属于虚假陈述的范畴。

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失真,危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且对相关的机构和⼈员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1)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是以真实与公允的信息为前提的,造假的会计报表必然会误导市场,导致资源的逆向配置。

(2)误导投资者。

投资者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从⽽遭受投资损失。

(3)相关机构受害。

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常常要⾯临重⼤罚款,甚⾄破产,⽆法正常⽣产经营,因此,同上市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机构必然深受以其害。

(4)相关中介机构受损失。

相关中介机构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往往会成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公司的信誉,对整个市场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成为了当下重要的课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几种常见形式。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虚构业绩:上市公司为了追求业绩增长,在财务报表上虚构收入或利润,通过编造交易、增加应收账款等手段来夸大企业的业绩。

2. 资产减值不当: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高资产价值和低估负债价值的手段,来夸大公司的净资产。

3. 不当会计政策:上市公司可能采用不当的会计政策,比如虚增收入、减少成本等,以达到虚假的财务报告目的。

4. 捏造信息:为了提高股价或者隐藏问题,上市公司可能会捏造信息,隐瞒财务状况或者业务运营情况。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一方面,它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

投资者往往会根据财务报表和年度报告来做出投资决策,如果这些信息是虚假的,就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也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财务造假会导致市场价格失真,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影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防范和惩治这种行为。

加强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加强对公司高管和董事会的监督,可以有效地防范财务造假。

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强化社会监督。

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包括媒体、投资者、专家学者等,他们的监督可以有效地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

投资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了解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财务报表,谨慎投资,避免成为财务造假的受害者。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成为投资者、监管机构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并加强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及其监管策略。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及危害(一)现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主要包括虚构利润、操纵成本、虚假披露等。

这些行为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会计手段和复杂的交易结构来掩盖真相,使投资者难以察觉。

(二)危害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降低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方法(一)基于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如利润结构、成本结构、资产质量等,发现异常波动或不合理之处,可能是舞弊的迹象。

此外,还可以利用比率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度剖析。

(二)基于审计的识别方法审计是发现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审计人员应关注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关联方交易、重大会计估计等方面,发现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

同时,对审计报告的审查也是识别舞弊行为的重要环节。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识别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可以快速发现异常数据和模式,提高识别效率。

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监管策略(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提高违法成本,使舞弊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同时,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和权力,确保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对发现的舞弊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刑事责任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刑事责任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刑事责任一、背景介绍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刑事责任1. 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2. 刑事责任的主体和客体3.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4. 刑事责任的判定标准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1. 长生生物狂犬疫苗事件2. 汉能薄膜电池涉嫌虚假宣传案件四、如何避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五、结论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成为了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达到股价上涨等目的,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带来极大危害。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和惩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刑事责任1. 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可以适用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诈骗罪:如果企业采取虚构交易、隐瞒重要信息等手段欺骗投资者,那么就可以认定为诈骗罪。

(2) 虚假陈述罪:如果企业在上市过程中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者在公告、年报等文件中故意夸大、隐瞒或者歪曲事实,那么就可以认定为虚假陈述罪。

(3) 内幕交易罪:如果企业高层人员在掌握了重大未公开信息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股票买卖等交易活动,那么就可以认定为内幕交易罪。

2. 刑事责任的主体和客体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刑事责任主体包括企业法人、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管人员;而刑事责任客体则是投资者以及整个社会信用体系。

3.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违法行为:企业在财务报告、公告、年报等文件中故意夸大、隐瞒或者歪曲事实,或者采取虚构交易、隐瞒重要信息等手段欺骗投资者。

(2) 有过错:企业高管人员知道或应当知道相关信息,但仍然选择故意夸大、隐瞒或者歪曲事实。

(3) 有危害后果:造成了投资者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带来了危害。

法律_舞弊案例分析(3篇)

法律_舞弊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进行舞弊。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为例,分析法律舞弊的成因、过程及法律后果,以期对相关企业和个人起到警示作用。

二、案件背景某上市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该公司在上市初期,业绩良好,股价持续上涨。

然而,从2010年开始,该公司财务报表出现异常,涉嫌财务造假。

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收入、隐瞒成本、虚构资产等方式,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

三、舞弊过程分析1. 舞弊动机该公司舞弊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短期利益。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业绩,吸引投资者,该公司不惜采取虚假手段,虚增利润。

2. 舞弊手段(1)虚构销售收入: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伪造销售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隐瞒成本:该公司通过虚增存货、虚构采购等方式,隐瞒成本,降低成本率。

(3)虚构资产:该公司通过虚构投资、虚构固定资产等方式,虚增资产。

3. 舞弊过程(1)制定舞弊计划:公司管理层制定详细的舞弊计划,明确舞弊目标、手段、时间等。

(2)实施舞弊:公司员工按照舞弊计划,虚构交易、伪造凭证、篡改财务报表等。

(3)掩盖舞弊:公司通过篡改审计报告、虚构审计证据等方式,掩盖舞弊事实。

四、法律后果1.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对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撤销任职资格等。

2.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涉嫌构成职务侵占罪、欺诈发行股票罪等,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

3. 民事责任投资者可以向该公司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五、案例分析1. 舞弊成因(1)公司治理缺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舞弊行为发生。

(2)道德风险:部分员工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采取舞弊手段。

(3)监管缺失: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舞弊行为得以发生。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上市公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投资者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虚假财务报告首先会对投资者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依赖于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来评估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

如果这些报告是虚假的,投资者就会被误导,将资金投入到实际上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破产的公司中。

当虚假信息被揭露,公司股价暴跌,投资者将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血本无归。

这不仅影响了个人投资者的财富积累和生活规划,也对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和投资策略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其次,虚假财务报告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披露。

当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时,就打破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平衡,使得那些掌握真实信息的内部人员能够从中谋取不当利益,而普通投资者则处于劣势地位。

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会降低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效,优质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劣质企业却能在虚假的光环下继续生存,从而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再者,虚假财务报告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当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被曝光,其股价大幅下跌,可能会引发其他相关公司股价的波动,甚至导致整个板块的动荡。

这种市场的不稳定会传导至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金融风险。

银行可能因为对上市公司的不良贷款而遭受损失,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虚假财务报告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一些表面上的好处,如提升股价、吸引投资等,但从长远来看,却是自毁长城。

一旦造假行为被揭露,公司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制裁和声誉损失。

监管部门会对其进行罚款、暂停上市甚至强制退市等处罚,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会面临刑事指控和牢狱之灾。

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分析(3篇)

财务报告舞弊现象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现象日益凸显。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还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甚至对国家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旨在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原因1. 企业利益驱动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美化财务报表,提高股价,可能会采取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尤为突出,因为上市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通过良好的业绩表现来吸引投资者。

2. 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是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然而,部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部分企业得以逍遥法外。

此外,监管机构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严、不公等问题,也助长了舞弊现象。

4. 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舞弊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部分会计准则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导致企业会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引发舞弊行为。

5. 社会风气影响社会风气对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舞弊手段,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舞弊现象。

三、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表现形式1. 收入确认舞弊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虚构收入等方式,人为提高利润,美化财务报表。

2. 成本费用舞弊企业通过虚列成本、少计费用等手段,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利润。

3. 资产负债舞弊企业通过虚增资产、虚减负债等方式,美化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

4. 投资收益舞弊企业通过虚构投资收益、隐瞒投资损失等手段,美化财务报表。

5. 财务报告披露舞弊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误导投资者。

四、财务报告舞弊现象的危害1. 损害企业利益财务报告舞弊导致企业财务状况失真,损害了企业利益。

2. 损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根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做出投资决策,导致投资损失。

3. 影响市场公平竞争财务报告舞弊企业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获得竞争优势,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是指上市公司在编制和公布财务报告过程中,故意隐瞒或歪曲真实财务信息,以达到欺骗投资者或融资渠道的目的。

这种行为对投资者、社会经济以及金融市场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首先,虚假财务报告会直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投资者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来做出投资决策,如果公司提供的报告信息虚假,投资者就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价值和风险。

他们可能会基于错误的信息做出投资决策,导致资金损失。

特别是一些小投资者,他们通常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渠道来判断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更容易受到欺骗。

其次,虚假财务报告严重损害市场信心。

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一个公正、公平和透明的环境。

如果上市公司频繁发布虚假财务报告,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将受到严重打击,导致资本流动和投资热情的减弱,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投资者将变得谨慎、保守,可能会撤资或转向其他更可靠的市场,造成市场流动性不足,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第三,虚假财务报告会使市场资源配置失灵。

投资者根据财务报告来决定将资金投入到哪个公司,通过以投资为媒介将资源从低效率的领域转向高效率的领域。

如果财务报告虚假,投资者将无法判断哪些领域或公司是值得投资的,导致资源无法合理配置。

一些优秀企业可能因为缺乏融资而无法扩张业务,而一些糟糕的企业可能因为虚假财务报告获得融资,无法退出市场,造成了市场资源的浪费。

此外,虚假财务报告还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虚假财务报告意味着公司操控了其经营和财务状况的真实面目,这无疑是与市场实际情况不符合的。

一旦市场发现虚假,投资者的恐慌可能会引发流动性危机和市场崩盘。

例如,像“鸿海科技”当年之所以暴跌,就是由于其披露逾140亿元假帐,引发了广泛的连锁反应。

最后,虚假财务报告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中,上市公司承载着很大一部分经济活动,如果公司主动发布虚假财务报告,将会扰乱整个经济秩序。

虚假财务报告会抑制创新,企业可能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欺骗上,而不是去专注于产品研发和服务提升。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与防范措施——以A公司为例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与防范措施——以A公司为例

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与防范措施——以A公司为例摘要:近期,海外资本市场中概股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部分上市企业高管为实现其个人利益,不惜通过财务粉饰手段虚摘要:增会计利润。

这不仅使广大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更严重加剧了海外资本市场对其他中国企业的信任危机。

鉴于此,本文以A公司为例,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展开分析。

首先介绍A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背景,探讨财务造假的危害、主要手段及诱因,最后总结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财务造假,防范措施,GONE理论关键词:一、案例背景简介A公司成立于2018年3月,总部位于厦门,主营业务为咖啡馆服务(自制饮品)。

商业模式上,A公司采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新型零售模式,与各领域顶级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高便利性的产品。

2019年5月,A公司于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当日共计融资6.95亿美元。

然而2020年2月伊始,知名做空机构浑水调研公司发布了针对A公司的沽空报告,指出公司在2019年第二至第四季度存在虚增销售额从而虚增收入的行为,同时指出其商业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

A公司股价当日收跌10.74%,最大跌幅为26.51%;2020年4月2日,A公司发布公告称此前成立的特别委员会初步调查发现,2019年第二至第四季度与虚假交易相关的总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22亿元。

消息一经公布A公司当日股价下跌75.57%,最大跌幅高达81.3%。

同日,超过6家律师事务所以遗漏重大信息及误导性陈述为由,对A公司发起集体诉讼。

二、A A公司财务造假手段二、1.虚增销量,订单存在“跳单”现象浑水调研机构认为,A公司单个门店的每日销售商品数量在2019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分别夸大了69%和88%。

此外,调研机构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商品订单存在“跳单”现象。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销售订单采用顺序形式记录。

这种记录方式既方便企业进行订单核算,也有助于企业打破外界对自身产品销量的质疑。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影响与后果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影响与后果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影响与后果【摘要】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上市公司在我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近年来,关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屡见不鲜。

财务造假行为严重违背了证券市场公平、公正、公开和诚实信用的原則,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受到极大的损害,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也受到了严重的千扰。

因此,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机与后果,期望对建立我国公司治理中财务信息质量控制机制和监管部门制定更加合理的监管制度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机后果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特征(一)以管理层为主体的集体造假虽然财务造假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企业的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放意行为,但是一般来讲都是受到企业上级管理层的指示。

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是一个集休舞弊,经常使用组织的资源和实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欺诉的行为。

普通员工进行的财务造假,如果不是上层领导的授意或纠意的串通,往往都能够通过企业内部的相关管理和控制制度来预防,也可以在核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然而,如果企业的管理层介入财务造假,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并且事后极力+的隐瞒,这使得它很难获得注册会计师的识别。

(二)以会计数据作为造假的客体财务造假主要通过篡改或者变更财务数据信息,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财务造假的客体是财务数据信息,不论财务造假活动的形式和目的是什么,最终都要通过资产实物、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载体水进行反映。

(三)造假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财务舞弊是财务数据篡改或虛构的现实,所以它不仅是金融诈骗,而且它不能改变他们的真正利润,相反,通过虚假信息诈骗将进一步干扰或损伤正常的经营决策,致使公司的盈利情况变得恶化,从长远来看,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行,甚至造成企业破产。

(四)财务造假具有隐蔽性财务造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在财务报告发表之前,管理层精心设计造偎过程,从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开始,采用各种比较隐敵的手段,虚构会计事项,编造会计信息凭证,串通公司各个部门进行相关配合,编造出一些完整的经济活动,这样就会从中获取较大的利益,这种公司管理层介人的财务造假行为,一般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所以,很多会计事务所很难从中发现问题。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一、背景介绍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信任。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或掩盖真实经营状况,不惜通过虚假财务报告来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并对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二、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1. 误导投资者虚假财务报告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产生错误认识,从而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偏差。

如果投资者根据虚假报告做出投资决策,可能会遭受巨额损失,破坏市场信心和秩序。

2. 拉高股价通过虚假财务报告,公司可以虚增利润和净资产,吸引投资者参与股票投资。

这样一来,上市公司股价被人为地抬高,无法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极易引发股市泡沫和风险投机行为。

3. 伪装财务状况有些上市公司通过虚假财务报告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以此来满足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虚增公司资产和减少负债,以获得更多的融资。

这样,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和风险,可能会产生不良贷款和金融风险。

4. 损害其他上市公司的利益虚假财务报告可能对整个市场产生外溢效应,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其他上市公司的合法权益。

市场中的健康竞争被破坏,清晰的市场信号无法传递,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的思考1.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力度,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监管机构应该建立更加严格的财务报告审核标准,采取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措施,确保上市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融资时,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核,避免对虚假财务报告的过度依赖。

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降低金融风险,减少因虚假财务报告带来的不良贷款。

3. 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质和风险意识,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和评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引言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参与者,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投资者和整个市场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不诚信的上市公司会故意发布虚假财务报告,给投资者带来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虚假财务报告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和整个市场的危害,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虚假财务报告的定义虚假财务报告指的是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故意进行虚假记账、隐瞒真实财务情况或故意误导投资者的行为。

虚假财务报告通常以夸大公司经营业绩、减少负债风险、掩盖经营问题等方式进行欺骗。

危害1.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虚假财务报告给上市公司自身带来严重的经营风险。

首先,虚假财务报告会导致公司信誉受损,使公司在市场中失去投资者的信任,进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并可能导致公司股票被暂停交易或退市。

其次,虚假财务报告会误导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判断,导致管理层在决策和资源配置上犯错,进一步加剧公司的经营问题。

2. 对投资者的影响虚假财务报告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投资者根据虚假财务报告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会错误估计上市公司的价值和风险。

一旦虚假财务报告被揭露,投资者可能会面临股票价格暴跌或财产损失。

虚假财务报告也会破坏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降低他们对其他上市公司的信任程度,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3. 对整个市场的影响虚假财务报告的存在会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投资者基于财务报告进行投资决策,如果财务报告不真实,那么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就会失效,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上市公司的价值和风险。

虚假财务报告还会扰乱市场秩序,引发市场恐慌和投资者的恐慌性抛售,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性。

解决方案1.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提高对财务报告的审查和审核准入门槛。

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编制过程的监督,及时发现和惩治虚假财务报告的行为,提高市场的信心和稳定性。

2. 强化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

财务造假的危害

财务造假的危害

财务造假的危害
阻碍企业正常发展:长期财务造假的企业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为了维持虚假 的财务状况,企业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手段,如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压缩研发和 创新投入等。这些行为最终将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下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损害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财务造假往往会伴随着高层管理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和企 业价值观的扭曲。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员工的道德观念和职业素养将受到严重影 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会逐渐丧失
财务造假的危害
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危害
破坏市场秩序:财务造假会破坏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失效。 同时,财务造假会破坏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降低市场的融资功能,影响经济的健康 发展
损害国家税收:企业财务造假通常伴随着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导致国家税收流失。 这不仅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
目录
CONTENTS
+
-
01
对利益相关者的 危害
02
对整个社会经济 的危害
03
对法律和监管体 系的危害
04
对企业文化和道 德观念的危害
财务造假的危害
财务造假,指的是企业或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对财务报告进行篡改或提 供虚假信息,从而使企业或个人的财务状况呈现出不真实、不合法的现象 财务造假的危害十分严重,它不仅会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造成巨 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诚信体系造成极大的破坏 以下是对财务造假危害的详细分析
1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负面影响
4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财务造假的企业往往会忽视其对社会的责任,如环 境保护、员工权益保障等。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形象,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指上市公司通过虚假记载、隐瞒事实、误导性陈述等手段,在财务报告中虚增收入、掩盖亏损、夸大资产等,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诚信原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是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外部投资者决策和金融市场稳定至关重要,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善监管机制、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保障投资者权益,有必要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根源、特征、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

1.2 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其对经济市场秩序和社会诚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研究意义首先在于强调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经济稳定和市场信心的危害。

由于上市公司在市场中地位特殊、影响力巨大,一旦发生财务造假,不仅会导致公司自身的财务风险增加,还会对整个市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市场恐慌。

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投资者权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特征和类型,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加谨慎地进行投资,提高他们辨别财务造假行为的能力,从而减少投资风险,维护自身的财产安全。

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还可以促进公司自身的合规管理和监管制度的建设,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剖析及治理对策王静茹(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摘要]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战略决断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加之全球一体化趋势的积极影响,企业迎来了前所有为的发展机遇,规模上的扩张,使之纷纷走上了上市的道路,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竞争实力。

但与此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虚假财务报告的问题现象亦是不断滋生,并由此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违背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关治理十分重要和必要。

基于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的综述,剖析了其成因,并针对性地对相关治理对策做出了讨论。

[关键词]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成因;治理[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0)11-0171-02第2020年第11期(总第531期)商业经济No.11,2020Total No.531[作者简介]王静茹(1994-),女,江苏泗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

引言:长期以来,由于道德低下、诚信缺失等系列原因,造成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现象愈加突出,并危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备受诟病,破坏了经济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尤其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及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虚假财务报告这一现象愈加严峻,其已上升到国家法治层面,是政府治理的重点问题之一,相关类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一、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危害通过对以往的事件案例总结,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表象有很多种,如虚构经济业务、使用关联交易、隐藏重大债务等,并由此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综合来看,上市公司虚拟财务报告直接损害了相关者的利益,最为严重的莫过于投资者,势必会造成其信任危机,从而导致投资缩水、股市下跌等系列问题,最终危害到了更多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还会影响公司发展决策规划,并因上述问题造成系列负面影响,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步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危害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界定现代资本市场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存有自愿性披露信息的动因。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主要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

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根据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对应决策,会计也藉此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的。

要使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价值,就必须使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财务报告的揭示应符合三个标准:适当、公正和充分。

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企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存有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

在现实中,可靠性集中体现在“真实反映”。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报告准则,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报告,其后果必然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功能失效,进而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弱化各项改革措施政策效果,甚至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整个基础。

从虚假财务报告的内容看,有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

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包括虚计资产、少列负债、虚增利润、少扣费用等;非财务数据虚假财务报告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陈述,如对关联方关系的虚假陈述等,这类虚假陈述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造假的目的。

从虚假财务报告形成的性质看,有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和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

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无意识地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了虚假陈述,在主观上并不愿意使财务报告歪曲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主要由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引起的错误;舞弊型财务报告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有意识地偏离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法规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虚假陈述的财务报告,是一种利益集团或个人为了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作为。

本文讨论的虚假财务报告指的是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

二、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考察会计自从诞生起,作为一种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信号的媒介,其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差异导向决定了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是现代公司制度建立以后,会计信息这种具有经济后果的特性日益凸现,诱发了具有决定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能力的主体按有利于实现其特定目的的方向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告种种行为的发生。

虚假财务报告与现代公司制的建立和发展相伴而行,历史上每一次上市公司严重的虚假财务报告现象出现以后都会带来会计信息治理的改进,不过每一次改进无一例外地未能从根本上改善虚假财务报告泛滥的状况,200多年来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依旧,造假的水准有愈演愈烈之势,造假的空间和参与范围更加广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历史性痼疾。

随着上市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作用的提升,挖掘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根源,明确其艰巨性对公司治理和健康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早期股份公司发展迅速的英国,自然成为了虚假财务报告的发源地。

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掀起了人们对虚假财务报告不良后果的重视。

“南海公司”破产案孕育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的诞生,同时政府部门意识到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恶劣影响,于同年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并沿用了百余年。

不过,该法案仅仅通过简单地禁止设立股份公司来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以及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却严重地影响了英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大量股份公司倒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市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184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股份公司法》,明确了董事登记账簿义务,以及监事对董事会计记录的审查权力。

但因为早期的审计技术不熟练,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范围仅囿于审查全部支出是否编制了相对应的支出凭证、资产负债表是否与总账余额相吻合等事项,这种简单朴素的会计信息形式的审计在当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难以遏制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发生。

到了20世纪,因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虚假财务报告这一经济顽疾在美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929年至1933年美国证券市场大危机在一定水准上归因于当时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混乱,缺乏准确可靠的财务报告。

美国政府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别出台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明确了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会计与审计实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以及上市公司具有法定审计义务,不过,这也同样没能阻止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案件的发生。

近五十年,世界各国因为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引发的案件仍然比比皆是。

19世纪60年代发生的大陆自动售货机公司案,80年代发生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90年代巴林银行理森舞弊案以及近年发生的朗讯、山登、安然、施乐、世通、环球电信、施贵宝等国际知名巨头企业的上市公司舞弊案,引发了新一轮的会计信任危机。

为挽回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美国进行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广泛调查和研究,开始了对会计更严格的监管,制定了《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并以此为依据重塑会计信息的监管模式。

其改革成效如何,尚需时间检验。

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开始就饱受虚假财务报告的困扰。

1992年深圳原野公司案揭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序幕,随后相继发生了北京“中诚”(1993)、海南“中水”(1994)、海南“琼民源”(1998)、成都“红光实业”(1998)、四川“东方锅炉”(1999)等上市公司恶性财务舞弊案件。

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尚未完全消失,2001年爆发的“麦科特”、“银广夏”、“蓝田股份”风暴更是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推向顶峰。

针对上市公司造假现状,尽管证券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2004年作为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的“江苏琼花”,上市仅10个交易日即爆出中小企业板首例财务丑闻。

该公司上市前隐瞒了三笔金额合计为3555万元的国债投资,而这三笔投资的合作方均为当时的问题公司。

2006年初,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snaiFFRC)披露了以“科龙电器”为首的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财务舞弊公司排行榜。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的持续曝光,会计信息造假性质之恶劣,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自2000年后持续低迷,股价严重缩水,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

在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中,尽管公司治理结构持续优化,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持续完善,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寄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挽救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寻求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根治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是我国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以及监管界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国际视角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2年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一季度就出现了64家会计和财务报告案子,比2001年全年的数量还多。

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从1995年到2001年重新进行申报的公司从每年50家增加到超过150家,共有772家公司公开承认数字有重大错误,不得不重新申报。

其中2001年11月的全球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破产案及随后出现的“世界通讯公司”案件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震惊了整个世界资本市场。

不过上述案件仅仅美国证券市场财务报告舞弊案的“冰山一角”,美国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的曝光又改写了一个会计监管时代,新的包括《萨班斯法案》在内以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惩治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具有一定震慑作用。

欧洲资本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

2003年2月24日,仅次于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的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荷兰皇家阿霍尔德(Ahold)公司爆出震动全球的“假账丑闻”。

阿霍尔德丑闻的发生,让投资者对欧洲上市公司的诚心度和欧洲公司及财务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并使欧洲在目前的会计标准之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随处找到虚假财务报告的影子。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并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世界经验发展的绊脚石,应引起全球会计界和审计界高度关注和研究。

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未来趋势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作为近代工业社会发展以来全球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迄今还未能找到有效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良剂。

可以预见,该难题仍将是困扰未来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

如果仅仅认为会计认知的有限和会计监管的缺失,恐怕难以找到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路径。

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虚假财务报告治理的艰巨性。

会计信息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复杂性、信息披露的复杂性、信息监管的复杂性。

(一)会计计量的复杂性会计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无论是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假设、估计、判断是会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主观取向与会计计量结果密不可分,在多种理念交织情形下的会计信息难以简单的以“是非”或“对错”衡量。

会计计量的复杂性表现在:第一,会计规范自身的弹性不可避免。

准则和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估计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改进项目”,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等等,旨在削弱对会计实务的人为判断取舍,提升会计方法程序的可比性和会计信息的可信性。

但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唯一的会计政策还仅仅理想。

因为,一方面一些不同的会计政策有其各自理论依据,在理论上的争议澄清之前“统一”仅仅梦想;另一方面是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政策的选择将导致信息相关使用者决策的差异,信息相关使用者对有助于维持和改善自身效用的会计政策具有偏好,其结果是找到一种让所有各方都接受和满意的会计政策是不现实的。

会计估计更为复杂,在经济业务持续创新的今天,会计计价中对现在和将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水准增强,计量中的估价问题是一个长期内难以解决的国际难题。

第二,会计准则和制度运用中的复杂性。

主要表现为动机效应和能力效应。

如前所述,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和制度中自身的弹性扩大了其在运用中的选择空间。

就不同的会计主体而言,对同一经济业务出于不同动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会计处理选择,对不同的经济业务出于特定动机也可能会有相同的会计处理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