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方言语词例释_以晋语并州片寿阳话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4

 语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5总第201期元曲方言语词例释

———以晋语并州片寿阳话为例

许巧云

[摘要]古代汉语语词训释应当与方言词汇研究结合起来。曾经盛行于北方的口语化程度较强的元

曲,不少词语仍留在北方方言中。文章训释了元曲中的部分仍然存在于晋语并州片寿阳话中的词语,

以就正于方家。

[关键词]元曲语词;晋语并州片寿阳话;例释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5—0254—03

 作者简介:许巧云(1974-),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博士生,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史。四川成都 610041

元曲以其语言通俗、贴近生活而被认为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1](P.98),这与元曲主要“通过演

,取得与观众的沟通。要取得与观众的沟通,语言要求应该本色、当行。所谓本色当行,是指用既接近现实生活,又适合舞台演出的语言,这种语言通俗易懂,易为观众接受。”[2]因此,元曲中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俗语方言语词。而这些俗语方言词语在现代并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一些方言语词现在仍然存在于不同的方言之中。

今以元曲中仍见于晋语并州片寿阳话的若干俗语方言语词为对象,旁征其它文献,为这些语词的训释提供寿阳话的佐证,并辨析元曲与寿阳话的之间的异同。与此主旨相关,我们也对所涉及词语于词典收词释义有参差的情况做一些考补工作。

间别

元曲中有两个义项,一为隔别、离别。例如:

我和你间别来早已数载间。绝音信,少平安,今日得见面颜。(无名氏《朱砂担》第三折)

我恰骂了你几句权休罪,须是咱间别了多年不认得。(张国斌《衣锦还乡》第三折)

父亲、母亲,认的您孩儿么?间别无恙否? (郑光祖《锺离春》第四折)

另一义为“离间”。例如:

子落雁沉鱼,乱了君臣,间别了子父。(郑庭玉《楚昭王》第三折)

他两个厮间别,犯口舌,不教分说;他两个旁边相倚强作孽。(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

间别了俺故人恩爱,便绝了咱子母情分。(贾仲明《玉梳记》第一折)

就我们收集的其它文献用例看,“间别”还有一个义项,即“分别、区别”。例如:

与猎人同群,有非朋游者,俄而见十数,仪貌无所间别。(《太平广记》卷第四十八《轩辕先生》)

盖皇祖、皇考与朕之心初无丝毫间别。(《清史稿》卷二百九十四《王士俊列传》)

“间别”一词,《汉语大词典》失收。《宋语言词典》《元语言词典》《宋元语言词典》①等收义也未尽周遍。

在后代文献中,未见“间别”的“离间”、“区别”义,而“离别”义常用。例如:

吴用见报,连忙下关迎接,见了戴宗,叙礼道:“间别久矣!今日甚风吹得到此?且请到大寨里来与众头领相见了。”(《水浒传》第三十九回)礼罢坐下,兄弟间别十余年,一旦相会,免不得叙些寒温,说些离别相念之意。(《禅真逸史》第二回)

寿阳话中亦用“间别”一词的“离别、分离”义,如:“不要看是亲亲的娘母们,一间别开也就不亲哩。”“咱们多少年没啦见面哩,间别得都认不得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5第201期本刊网址:www1xuebao1net255

知根搭底

知根知底,知道得非常清楚。例如:

我玉英呵,世做的所为,这里便跪膝,则鸳鸯被要知根搭底。(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又作“知根达地”、“达地知根”。例如:

绣鞋儿谁将去?简贴儿是谁写的?两下都知根达地。(刘兑《娇红记》第五折)

俺破黄巢血战到三千阵,经了些十生九死,万苦千辛,俺出身入仕,荫子封妻,大人家达地知根,前后军捺袴摩裩。(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怕不依随蒙君一夜恩,争奈忒达地忒知根,兼上亲上成亲好对门,觑了他兀的模样,这般身分,若脱过这好郎君。(又《调风月》第一折)

《汉语大词典》《宋元语言词典》释为“根底清楚、明白。”不若《关汉卿戏曲词典》释为“知根知底”更为准确。

后代小说中也作“知根知底”。例如:

惟有第四件最难,必须知根知底之人前去出首。(《七侠五义》第七十九回)

寿阳话中只有“知根搭底”一种形式。例如“咱两家人都是知根搭底的,谁也知道谁是怎回事”。“你来我行(家)也是知根搭底的,咱们也不用弄玄玄(不说空话),该怎就怎。”

纸幡

旧时丧家用纸作幡,用以招魂。又作“引魂幡”。

宣的个孝堂里关美髯,纸幡儿汉张飞。(关汉卿《西蜀梦》第一折)

挑着个纸幡儿,招展着痛苦伤情。(无名氏《小孙屠》第十四出)

冷飕飕风摆动引魂幡,也是我为国家呵一灵儿不散,高挑起纱照道,轻摆着马鎆环。(杨梓《霍光鬼谏》第四折)

宁希元《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解释作“旧日埋葬死者,其家必剪纸作旗,以招引起魂。”高启《征妇怨》:“纸幡剪得招魂去,只向当时送行处。”[3](P.8)

取一张桌子,供奉香炉、烛台、魂旛,俱各停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在他出殡的时候,我没有为他举过魂幡。(艾青《我的父亲》)

今寿阳话中,作“引魂幡”。具体制作方法为:取分叉柳树枝,带枝梢部分作幡,其余分作孝子

(即死者子女)孝棒(即哭丧棒),枝梢上悬可抽拉之五色彩纸作幡,出殡时由长孙肩扛至坟地,插于墓顶。此树枝不可使活,若活,不吉。故幡树后,祭奠者每去必晃之,免其生根而沃。具体用例如:“赵老汉在窗户外前踱乱来踱乱去,忽然听到接生婆朝着窗的不迭声大声叫着‘是个小的(男孩)’‘是个小的’后,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谋盘着终于有人打‘引魂幡’了。”另外,该词也常用为较为恶毒的詈语,例如:“你以为偷上我那么几根木头就能发财?就当给你做引魂幡了”。

实诚

又作“实成”,二形通用。

元曲中有两个义项,一为确实、定准,例如:

臣不才虽然无能,二主公宁心试听,济不济君侯再察情。说着呵无凭验,做着呵有实诚,非是自矜。(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

我若到那户庭,见那娉婷,若是那女孩儿言语没实成,俺这厮强风情。(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

二为真诚、忠厚、可信。如:

我则怕你没实诚闲话我赤心多。(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若是真么,回与我句实成的话。(乔梦符《新水令・闺丽》曲)

从各词典所收该词条的来看,释义未尽周遍,《元语言词典》直接释“实诚(成)”为“诚实”并解释为“事物必然成立的理由、依据。”不确。综合以上用例,可知一二义项意义关联,但不应看成二者完全等同。如关汉卿《蝴蝶梦》楔子:“若三个儿到开春,有甚么实诚定准,怎生便都能够跳龙门?”一例,“实诚”、“定准”同义连用。而在第二义项所举例中,义同“诚实”,或直接用作“诚实”,如乔梦符《金钱记》第一折:“这一场没诚实的姻缘天赐下。”

从我们搜索到的用例看,“实成(诚)”较多的与“有”、“无”组合使用。今寿阳话中常用第一义项,并且多用为否定形式“不实诚”,意为“做事没有定准、草率、鲁莽、不细心、风风火火”。例如:“这孩子一点也不实诚,吊儿郎当,什么事情也不用指望,靠不上的。”

央及

又作“殃及”。

元曲中有三个义项,一为央告、请求、恳求,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