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0月

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文/陈萌萌

摘 要: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与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瓯江学院办学规模日趋稳定,学院办学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转变成为必然,本文拟从应用型视角出发,探讨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独立学院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总结和今后展望,意在切实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关键词:教学质量;课程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186-02

科教纵横

随着瓯江学院办学规模日趋稳定,学院办学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转变成为必然,而要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就必须厘清思路,找准教学改革切入点和突破口。

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与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学改革切入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英国课程之父泰勒所提到课程的两个基本问题,课程主要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主要在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在于课程体系如何构架,而如何教的问题主要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课程体系构架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浩大工程,包括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各课程间在内容和呈现上如何互相配合和衔接等问题。在此,就不多加以阐述。本文将从应用型视角出发,探讨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独立学院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总结和展望,即探讨如何教的问题。

一、目前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深入,我们发现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

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功效各异,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人们习以为常的“填鸭讲授法”的最大优点在于以最少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量,显然在大班教学盛行、知识记忆为重的今天被广为采用,但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是该教学方法的明显不足之处;“问题讨论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者对讨论的核心问题具有理解透彻不易遗忘的功效,因而有助于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的思维;“实验法”、“实习法”的优势在于学习者的切身参与,体现“做中学”的理念,所谓“借助听的学习,有时是学习;而通过经历的学习则几乎总是在学习”描述的就是不同教学方法的功效,所以应该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然而,一个令人吃惊的现实是,“填鸭讲授法”清一色的占据着大学的课堂,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积极,甚至可以说,很多仅仅停留在教师及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上。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利益的权衡是必须考虑的,为了改革习惯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每一位教师能为的,加上教学方案设计的巨大工作量,加之没有合适的教材等,使得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缺乏主动性。

2、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化

部分教师目前仍习惯于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没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将自身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而相比较定位于“活动组织者”、“学习顾问”的却不多。许多教师只重教学任务,而较少关心学生的主观感受,造成了“授”与“学”的严重脱钩。其最主要的弊病是呆板、单调,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一言堂,照本宣科,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而不问学生接受如何。学生对上这种课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好学生被动地记笔记,不动脑筋;差一点的上课打瞌睡、看闲书、写短信、玩游戏,更胆大的干脆逃课。且不说这里还有教师上课内容过于艰深,学生根本听不懂;条理不清、没有重点、平铺直叙、语言难懂等问题。其次,是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教、学生学,相互很少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姓名,除了通过考试,也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谈不上因材施教。

3、部分教师投入到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时间少、精力不足

目前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教法改革意味着教师必须以实现新的教学与培养目标,对自己原本已经熟悉的习惯的教学内容、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重新审视考虑,做出新的选择,设计、协调配合,以求方案的最优化。这种破旧立新、富有开拓创新性的活动,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因袭传统、按老办法教书,照本宣科、“满堂灌”是最容易、省时间、省精力的办法。

4、现有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我院师资队伍中有一部分人是从二级学院分流过来的老教师,在教学观念上难以适应;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5、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起着直接制约作用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欠缺,依赖性的学习习惯依然潜在并具有强劲的势力和巨大的惯性。地方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直言不讳地要求老师按部就班、全面系统详细讲授。尽管大部分学生希望能讲授与自学相结合,但由于自学能力差或怀疑自己的能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远达不到要求。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存有偏差。重知识接受轻能力培养,重专业知识技能轻综合素质与能力,重实用操作技能轻自主创新意识。学生的自主意识淡薄,顺从依附心态明显,尤其缺乏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学生期望教法改革和考试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厌倦与恐惧,对于教法改革的实质与意义,思想认识上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和学术氛围,致使一些老师的教改设想在学生那里推不开、行不通。

6、学校设施和组织模式的制约

除了教师和学生因素以外,教学方法改革要求班级规模

186 20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