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真性情之人

合集下载

考据学氛围中的袁枚

考据学氛围中的袁枚

考据学氛围中的袁枚李瑞豪*(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袁枚的“性灵说”与“公安三袁”的“独抒性灵”并无承继关系,性灵与考据学并非二元对立。

乾嘉学者重考据,但也热衷于讨论性、情的命题。

袁枚对性、情的议论没有超出学者的范围,但学者论述的是“性情”的道德属性,袁枚论述的是“性情”的自然属性;学者强调性情之“正”,袁枚强调性情之“真”。

袁枚与学者依据相同的经典,使用同样的论述逻辑,处于同一个话语系统当中。

袁枚以文人的方式参与到时代的学术潮流中,与学者共同发出解构性的言论。

性灵诗论呈现出爱综合、各方面都不偏废的辩证特点,既符合《中庸》“诚”的精神,也具有辩证的中庸特征。

袁枚浸润了考据学的解构精神,并将之贯穿到诗学观念中,在乾嘉考据学的氛围中展现出属于自己的诗学世界。

关键词:乾嘉;考据学;袁枚;性灵说一被误读的袁枚有清一代被研究最多的诗人是袁枚,关于袁枚研究最多的是性灵说。

嘉庆二年(1797)袁枚长逝于小仓山随园,一个时代也随之结束,而后人认为清朝由盛转衰的和珅被诛事件发生在嘉庆四年(1799)。

个人与时代的相逢可遇不可求,袁枚真可谓盛世诗人。

清帝国局势的变化袁枚已无法看到,也听不到后人对“性灵说”的诽谤谩骂,他应该更想不到一百多年后自己会因“性灵说”被人们树立为反封建、个性解放的先驱。

关于袁枚的洞见与陋识杂陈,研究虽不断深入,却仍有诸多误解,有几个问题不可不辨。

其一,与“公安三袁”无关。

因为袁枚提倡诗主性灵,晚明的公安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不少学者便认为袁枚继承了公安三袁,有诸多研究比较二者的性灵说①。

二者是有关还是无关,是很难论述的问题,但就袁枚的文字来看,袁枚非但不学“三袁”,而且很是看不上公安派。

袁枚提到“三袁”的文字共有两处,《随园诗话》卷一批评“三袁”有门户之习,“一传而为七子,再传而为钟、谭,为公安;又再传而为虞山,率皆攻排诋呵,自树一职,殊可笑也”。

[1](P2)《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批评先立门户而后作诗时提到公安派:“七子未尝无佳诗,即公安、竟陵亦然。

《袁枚学诗》文言文翻译

《袁枚学诗》文言文翻译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也。

幼聪颖,好读书,尤喜诗。

弱冠之年,已著有《子才诗钞》行世。

及长,益究心于诗,博览群书,师法古人,不泥于一格。

尝谓:“诗者,性情也,非学问所能强也。

”故其诗多抒发己情,而少谈学问。

一日,袁枚游于西湖,见湖光山色,心有所感,遂作《西湖杂咏》百首。

其诗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时人传诵,誉为“西湖诗史”。

自是之后,袁枚名噪一时,求诗者络绎不绝。

袁枚学诗,不拘一格,独树一帜。

其诗有四法:曰情、曰景、曰韵、曰势。

情者,诗之灵魂也;景者,诗之骨肉也;韵者,诗之血脉也;势者,诗之筋骨也。

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日,袁枚与友人在书斋论诗,友人问:“子才兄,诗之四法,何者为先?”袁枚答曰:“情也。

情者,诗之根本,无情则诗不成。

情景交融,方为上乘之作。

”友人又问:“诗之韵,何以为之?”袁枚曰:“韵者,诗之声也。

声韵和谐,方能悦耳动听。

然韵非拘泥,须得自然。

”友人再问:“诗之势,又当如何?”袁枚曰:“势者,诗之形也。

形神兼备,方为佳品。

”袁枚尝言:“学诗先学韵,次学情,再学景,最后学势。

韵者,诗之美;情者,诗之真;景者,诗之实;势者,诗之骨。

四者兼备,方可称诗。

”其言深得诗家之秘。

袁枚学诗,尤重自然。

尝作《咏柳》一首,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中情景交融,韵律和谐,自然流露,令人叹为观止。

又有《题画》一首,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诗中描绘江山如画,英雄豪杰,意境宏阔,气势磅礴,读之令人振奋。

袁枚学诗,以自然为宗,以真情为骨,以韵律为魂,以气势为骨。

其诗风清丽脱俗,意境深远,言辞优美,传颂至今。

后人学诗,多以袁枚为楷模,然能得其精髓者,寥寥无几。

袁枚学诗,不尚虚华,不事雕琢,以真性情抒写诗篇,故能独树一帜,成为清代诗坛之巨擘。

其所著《子才诗钞》,至今仍为诗家所宝,传颂不衰。

才子袁枚:一生有“六爱”,是随性的江湖客,也是洒脱的活神仙

才子袁枚:一生有“六爱”,是随性的江湖客,也是洒脱的活神仙

才子袁枚:一生有“六爱”,是随性的江湖客,也是洒脱的活神仙袁枚是清代中叶有名的才子,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与大学士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袁枚早年刻苦读书,积极入仕;入仕后深感官场劳形劳心,索性中年辞官归隐;后购置别业随园,尝遍美味,游山玩水,晚年开设学堂,广收门生,享教书之乐。

世人称其为“随园先生”。

袁枚不似大多读书人那般为世俗所累,也不似多数隐士那般清心寡欲,他爱好广泛,别有一番生活情趣,为人真性情,逍遥洒脱,确是一“活神仙”。

古代如他这般随性的读书人很是少见,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感时伤今了。

我说袁枚是“活神仙”,全因他一生有“六爱”。

这“六爱”让他活得高雅而不脱俗。

(一)爱书、爱茶,是高雅之人袁枚自小家境贫寒,但十分喜爱读书。

他曾写过一首《对书叹》的诗:“我年十二三,爱书如爱命;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

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

”少时嗜书如命,刻苦学习,为他青年入仕奠定了基础。

为官后,袁枚依然不改读书之好,遇到好书便会买下,甚至以俸禄换书,每每得书后都如获至宝。

他还专门筑藏书楼,在楼内藏书数十万卷。

虽然袁枚爱书如命,但凡有来借书者,他必借之;遇到有缘人,甚至慷慨相送。

到晚年时,家中藏书已散去十之六七。

苦心藏书,为何又捐赠?我想袁枚已将书中知识融入腹中,如此留书于室不如赠予于人。

而袁枚能在诗文上有所成就,成为当时有名的大才子,定与其博览群书的缘故有关了。

历代文人多好酒,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唐宋的李白、苏轼、李清照,明清的唐伯虎、纳兰性德等众多文人都爱酒,但袁枚不好酒,倒是对茶颇有研究。

袁枚爱品茶,辞官后游山玩水,尝遍天下名茶,游西湖品龙井,游庐山一带饮阳羡茶,游福建一带尝武夷岩茶。

每每尝过各地茶后,他总会有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

他曾说“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洞庭君山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

”袁枚还写下过多首茶诗,有描写人们种茶情形的“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也有描写采茶姑娘采茶时的场面“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

古代诗人名人袁枚人物介绍PPT

古代诗人名人袁枚人物介绍PPT

诗人生平
晚年生涯
乾隆十三年(1748年)六月,袁枚买下江宁隋氏的废弃园林,更名为 随园。同年秋天,袁枚收到家书,得知母亲患病,忧心忡忡,自己又 恰好染上痁疾,于是上书给尹继善,托病辞去官职,数位友人接连相 劝,仍未能使其回心转意。1752年二月迫于经济状况与亲友压力,袁 枚赴陕西任职。九月接到父亲的噩耗,旋即返乡,抵达随园已是严冬, 因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而抱憾终身。1753年七月,袁枚以千金整治 随园初成,作《随园后记》。
诗人生平
从政为官
翰林期间,袁枚跟从刑部尚书史贻直学习。乾隆七年(1742年)因满文 考试不及格,被外放到江南担任县令。自此七年间辗转各地担任知县, 爱民如子,颇有政绩。同年秋,袁枚到任溧水知县。此时父亲袁滨正客 居桂林,得到袁枚来信,乘船回溧水接受赡养。鉴于袁枚年少轻狂,袁 滨担忧儿子为官不力,于是在抵达后先乔装成过路的老人,询问乡里百 姓,得知袁枚清廉正直,有口皆碑,方才放下心来,前去袁枚府上。同 年冬,袁枚离任溧水,改任江浦知县。
诗词特点
小说特点
自然,在艺术成就上,与《聊斋志异》相比,《子不语》显得粗糙率意, 篇幅短小,情节单一,除少量作品外,大多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所以 总体上小说特征不突出,而笔记的意味较浓。但《子不语》也有其长处, 那就是语言简朴,多用白描,文言也较为浅近,接近口语,所以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子不语》:“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是 很中肯的。
相关资料
园林方面成就
袁枚在园林上的成就也十分令人瞩目,他的“随园”耗费了他大量的心血, 是他毕生的杰作,他的“随园”也是曹雪芹《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之 一。曹寅祖孙三代占有经营此园六十年,没落后由隋家所得,后因隋家败 落,袁枚从隋家手中购得“隋园”,改名为“随园”,他辞官后亲自操劳, 经过其三十余年的经营,一座江南名园重获生机,许多士大夫都闻名而来, 参观游览,题诗称赞;著名贪官和珅在建园时,也曾派人到隋园画图以备 参考模仿。由此可知,随园在中国园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由山水诗作观袁枚之真性情

由山水诗作观袁枚之真性情

内容丰 富,风格多样 , “ 智者乐 山,仁者 乐水 ”,透 过这 寺 中同霞裳 步铁城障 ,认一线天 》: “ 诸洞空 中悬 ,道 文 殊 院 ,云 来 遮 门 一 无 所 见 。午 后 小 晴 袁 枚 的山水诗古体近 体兼备 ,其 中古 体诗作尤 为令 人 喜 感 。 瞩 目 。袁 枚 对 古 体 诗 偏 喜 有 加 , 他 曾如 此 描 述 自己 : “ 作 步至立雪 台 ,望前后 海诸 山》 : “ 大风西南来 ,势 若奔万 古 体 诗 , 极 迟 不 过 两 日 ,可 得 佳 构 ,作 近 体 诗 , 或竞 十 日 马 。 老 僧 生 怕 寺 飞 去 , 扛 取 齐 峰 压 屋 瓦 。 须 臾 云 气 重 重 不 成 一首 , 何 也 ?盖 古 体 诗 地 位 宽 余 ,可 使 才 气 卷 轴 ” ,
应 对 ,最 终不愿为五 斗米折腰 而执意 辞官,三十 四岁便隐 娱 自乐 的性质而无任 何功利色彩 。诗人进行诗 歌创作时 ,
居 而 不 问世 事 ,游 历 山 水 和 创 作 诗 歌 便 成 为 他 的 两 大 人 生 毫 不 掩 饰 自 己的 性 情 ,将 心 情 和 心 境 化 为 一 首 首 : 有 谐 趣 乐 趣 。诗 人 足 迹 所 到之 处 ,均 有 长 歌 短 吟 以 叙 其 行 , 三 山 的 诗 篇 , 带 有 浓 厚 的个 性 色 彩 ,洋 溢 着 一 种 特 有 的 乐 生 精 五 岳 的 奇 峰 峻 岭 无 一 不 在 袁 枚 笔 下 腾 空 卓 立 ,五 湖 四 海 的 神 , 由 山水 之 美 , 寻获 山水 之 乐 。 瀑 布 流 泉 无 一 不 在 袁 枚 的 诗 中 飞 舞 蔓 延 。这 种 对 于 自然 山 水 的 热 爱 , 对 于 闲适 生 活 的 向往 , 对 于 精 神 自 由 的崇 尚,

读历史,寻故事之性灵先生袁枚

读历史,寻故事之性灵先生袁枚

读历史,寻故事之性灵先生袁枚读历史,寻故事之性灵先生袁枚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人。

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外调江苏为官,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

袁枚倡导“性灵说”,主张诗文创作应该抒写性灵,写出诗人的个性,表现其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情实感,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同清初的李渔一样,活得最任性,最潇洒,最自我。

他们写出才华横溢的诗词文章,享受着游山玩水的情趣,过着万人瞩目的精彩生活。

袁枚活跃诗坛,存诗四千余首,号称“执诗坛牛耳五十载”。

还是最会讲鬼故事的小说家,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前辈蒲松龄的影响,还是当时流行志怪小说,同样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袁枚著有《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子不语》十卷。

南北交相辉映,共话人间奇怪。

袁枚生在杭州府和仁县,父亲袁滨是个师爷,在湖南衡阳县做幕宾。

袁枚读书的钱,主要靠他在广西当幕客的叔父袁鸿提供。

由于袁枚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2岁那年与自己42岁的老师同时考上秀才;21岁省视叔父,一路上大自然的灵秀触发着生性酷爱作诗的袁枚,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纪游诗和怀古诗,成为《小仓山房诗集》的起点。

达桂林后,拜谒巡抚金鉷,以一篇《铜鼓赋》获得赏识,被举荐他参加将于乾隆元博学鸿词考试,不第。

乾隆三年(1738年)秋,袁枚中举,并于次年考取进士,保和殿殿试以二甲第五名的优异成绩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选中后可以给皇帝讲解书籍,起草诏书),算上前面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他在那一年中国最高等级的考试中名列第八。

27岁袁枚在翰林院庶吉士满三年的结业考试中马失前蹄,结业考试没有通过满文的考试,外调做官。

袁枚:“好吃”、“好色、“好游”,史上第一大滑头的剽悍人生

袁枚:“好吃”、“好色、“好游”,史上第一大滑头的剽悍人生

袁枚:“好吃”、“好色、“好游”,史上第一大滑头的剽悍人生袁枚的愉悦▲▲▲愉悦,从历史的长远角度来看,从使命感的神圣角度来看,对文人而言,是一种可得而不可常得,可有而不能常有的奢侈品。

当然,一个文人,在一些事情上,快活得不行;在一段日子里,压根儿用不着忧虑和恐惧;在一定范围中,甚至连顾忌、戒备、防范、紧张,也是无须乎在意的,从而获得相当程度,或一定程度的愉悦感受,是绝对可能的。

但是,终其一生愉悦,从头至尾愉悦,无日无夜不愉悦,无时无刻不愉悦,这种福星,中国没有,世界也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古人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古人还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说明生活本身,其实是并不愉悦的。

因此,作为文人,愉悦难得,不愉悦却常得,是太正常的事情。

不过,乾隆年间,江左三才子之一的袁枚(1716-1797年),这位随园老人的一辈子,是几乎接近于上述福星水平的愉悦文人。

在中国历史上,在那个很难愉悦得起来,文字狱大行其道的年代里,袁枚的出现和存在,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这位老人家,不但他自己感觉到愉悦,享受着愉悦,同时代的人也都认为他,即使不算百分之百地愉悦,也足够百分之九十九的愉悦了。

很有一些同行,不但羡慕得直流哈喇子,还嫉妒得恨不能咬他一口。

所以说,如果只是自己感觉到愉悦,也许是作不得数的,谁知你是强撑着的,还是假装着的?唯有众人都一致认为,那才是货真价实的愉悦。

因此,不管你对袁枚的评价,是好是坏,他这种能够获得全天候愉悦的结果,有值得中国文人为之深思的地方。

其实说白了,袁子才的愉悦或不愉悦,与别人是并不相干的,愉悦是他,不愉悦也是他,干咱屁事?为什么人们要将他的愉悦当回事呢?因为这位老先生的一辈子,基本也是乾隆皇帝的一辈子呀!如果袁枚是个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的三流诗人,是个作品不多、废品不少的末等文人,也则罢了,皇帝不会把目光投射到这班文坛小虫子身上。

可他却是领袖群伦、左右诗坛、引导潮流、众望所归的庞然大物,乃举足轻重之人、非同小可之辈啊!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一个大脑袋,在这位皇帝铁腕文化政策的统治下,既没有受过被摸顶的荣耀,也没有挨过吃凿栗的疼痛,细想想,该是多么不容易了。

]清代最好色文人袁枚:男女通吃狂放不羁

]清代最好色文人袁枚:男女通吃狂放不羁

[键入文字]]清代最好色文人袁枚:男女通吃狂放不羁若问我,有清一代最骚的知识分子是谁?不用检索脑壳里上千人的名单,答案已然跃出:袁枚,当然是袁枚。

袁枚(字子才,1716-1797),清中叶文学家、思想家,钱塘人。

他主要以诗名世,曾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他早慧,20 来岁就成为最年轻的博学鸿词科候选人,但仕途并不太佳,38 岁时退隐,归居在江宁的自购豪宅随园。

此后他以“好色、好吃、好诗”的名士派头行走江湖,亦正亦邪,亦方亦圆,也交权贵,也纳后学,一口气活到81 岁,最终葬于小仓山。

袁枚虽以诗名,我却不太喜欢他的诗,总觉得多油滑气,随时都在抖机灵,反而俗套,就像满脑壳都插上花的城乡结合部女郎。

他的《随园诗话》名声很大,我也不太喜欢,这书吹嘘女弟子至少占了1/3,阿谀权贵又占去1/3,搞得活像一部《公关先生日记》。

《随园食单》倒是很棒的小品文,但分量也还不足。

事实上,我所喜欢的,是好色与叛道的袁枚——半个“怪叔叔”,半个思想者。

先讲他的好色。

袁枚的好色是男女通吃:于女色则小妾成群,两个陶姬、方聪娘、陆姬、金姬……还有不计其数的女弟子。

70 多岁的时候,他很可能还搞了一个仰慕他的小姑娘——她的曾祖父当年还与袁枚同赴过科举;于男色也绯闻不断,吊膀子的计有李郎、庆郎、桂郎、曹郎、吴郎、陆郎……袁在毕沅的“兔子园”中流连忘返,又和郑板桥兴高采烈地讨论,即使美男子犯了错误,也不要打坏他的屁股。

(杨鸿烈《袁枚年谱》)对这个“好色一代男”,赵翼曾戏为控词,说他“园伦宛委,占来好水好山;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并下了判决:来世重则化蜂蝶以偿夙债,轻也要复猿猴本身逐回巢穴。

这还算客气的,同时的绍兴史学家、掐架大师章学诚,先后至少写过5 篇文章痛1。

浅析袁枚的人格特征

浅析袁枚的人格特征
WE NXUE 的人格特征
华 田 元
中南 民族 大 学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 院

要 :袁枚 是 中 国 十 八世 纪 一 位 杰 出的 思 想 者 和 著 名 的 诗 人 , 同 时也 是 一 个 充 满 争 议 的 人 物 . 在 清 代 乾 嘉
其中他在远游途中写了一些反映体力劳动者劳动及生活情景的诗这类诗在他以往写的诗中是很少见的可以说是他走出随园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的新收获这和苏东坡也颇有几分相似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黄州到惠州到儋州这一时期诗歌中更多的是关注农村农民的贫苦生活这在在被贬之前的诗歌中也是很少见的
安徽文学
现 为 以 下几 个 方 面 青少年 : “ 一生心性爱疏狂” “ 狂” 是袁 枚 的一 个 最 突 出的 人 格 特 征 . 他 恃 才 傲 物、 狂放不羁 、 酷 爱 自由 。对 于 这 一 人 格 特 征 . 他 自己 本人也是十分认同的 , 他 自己 曾 在诗 中写 道 : “ 万 里 云


雷虽早达 . 一生心性爱疏狂。” [ 2 1 他很欣赏和陶醉于 自 己任 性 而 为 的 “ 疏狂” 豁 达 的行 为 方 式 他 谈 到 自己 与 友 人 之 间 的 性 格 差 异 时还 曾说 过 : “ 余 狂 ,君 狷 ; 余 疏浚 . 君笃诚 。” 为“ 狂” “ 疏浚 ” 是 自己 性格 的 重 要 特色 . 并 持 有 一 种 自我 肯 定 和 欣 赏 的 态度 这 一 性 格 贯 穿 于他 一 生 的历 程 . 尤 其 表 现 在 他 的 少 年 和 壮 年 时 期 。他 从 小 就 是 一个 自命 不 凡 、 狂 气 十 足 的人 , 他说 : “ 余 少 时气 盛 跳 荡 。 为吴 乡宿 儒 所 排 。 ” 嗍 这 在 他 的 诗 歌 创 作 中也 有 体 现 : “ 幼 年 负其 气 , 开 口谈 兵 书 。 择 官 必 将相 . 致 身须 唐 虞 。 ” 同 直到后来辞官 , 一 心 致 力 于 文 学 创作 。 他仍 然 自恃 其 高 。 从 这 里 我 们 可 以看 出 . 他 的 狂 是 一 种 普 遍 意 义 的少 年 之 狂 .是 少 年 远 大 志 向 的 体 现. 也 正 如 我们 每个 人 也 都 有 年 少 轻 狂 过 。 他 的 自信 与辛 弃 疾 的 那 句 “ 想 当年 . 金戈铁 马 . 气吞万 里如虎 ” 倒有 几 分 相 似 他 酷 爱 自 由的 人 格 特 征 . 与 他 小 时 候 独特的生活环境是分 不开的 . 他 在 家 中被 宠 爱 . 就 像 现在的一些被宠坏 的一代一样 . 以 自我 为 中 心 . 形 成

风流名士之真性情-2019年文档资料

风流名士之真性情-2019年文档资料

风流名士之真性情袁枚作为清朝中叶的一位著名诗人,其创作对当时和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然而,其作为风流才子的放浪生活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颇为引人非议。

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作为载体也全面传达出此类生活信息,于是后世便有将他的性情定义为“妓女嫖客之性情”者。

其实,在那些放浪言行的背后,藏着一个关爱、平等对待女性的真实袁枚,他固守本性,最终在传统诗教和理学的桎梏中突围而出。

一不可否认,袁枚有着放浪不羁的私生活。

他一生除爱好读书出游写作之外,还纵情于声色,真可谓风流才子。

袁枚在《宋祈》诗里便写道“人不风流空富贵,两行红烛状元家”,还有诗“若使风情老无分,夕阳不合照桃花”。

另有诗写道:“有官不仕偏寻欢,无子为名又买春。

”[1]没有子嗣为理由,除娶原配妻子王氏之外,先后又娶进陶、方、陆、金、钟氏等女为妾。

而且,纳苏州人陆姬时年42岁,纳金姬时年45岁,纳钟姬时更已年达62岁。

袁枚一生至少纳了五名小妾。

但袁枚的好色还不仅在于纳妾,更在于“寻欢问柳”。

他与青楼女子有来往,喜结交妓女,歌舞宴会上更有红粉相伴。

不仅如此,他还有男风之好。

毋庸讳言,袁枚在生活方式上确实不免流于放荡。

袁枚的称得上“好色之人”还可从他的文字里找到根据。

他自己亦曾明目张胆地提出:好色不必讳,不好色尤不必讳。

人品之高下,岂在好色与不好色哉?文王好色而孔子是之,卫灵公好色而孔子非之。

卢杞无妾媵,卒为小人;谢安挟妓东山,卒为君子。

[2]对自己的好色,从不掩饰或讳言。

袁枚为人一向比较真率,他天赋拔群,才华横溢,为人洒脱,同时又风流自赏,任情放诞,瑜中有瑕。

袁枚自己也承认,他不是一个纯然一色的人。

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食焉。

”“所以存其本来面目”[3],并不掩饰自己,示世人一个真实的自我。

他认为:瑕瑜不相掩者,玉也;粹然一色者,?I?Q也。

仆耻为?I?Q,方欲暴平生得失于天下,然后天下明明然可知可按,而后以存其真。

[4]当然坦率并不意味着正确。

袁枚——收女弟子而遭人诟病的文坛才子,最后却桃李满天下

袁枚——收女弟子而遭人诟病的文坛才子,最后却桃李满天下

袁枚——收女弟子而遭人诟病的文坛才子,最后却桃李满天下乾隆四年,朝廷科考。

寂静森严的考场内,一位儒雅俊秀的书生,胸有成竹地挥笔写下“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

”写下如此佳句的是浙江考生袁枚,并以此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之后,袁枚开始外调做官。

颇有抱负的袁枚,清正廉洁奉公守法。

然而官场之中的尔虞我诈,终究让书卷气息极浓的袁枚很不适应。

几年后,袁枚以奉养母亲为由辞去官职,携家人居住在随园里。

禀性纯真率性的袁枚,主张写诗著文应以“性灵”为主,不要模拟复古。

这种新式学说自然遭到守旧派的诋毁和打击,为发扬光大性灵派,开辟新诗文创作理念,袁枚在随园兴办学堂,对前来讨教者虚席以待。

青阳学子陈蔚,虽喜读书,但家境贫穷且资质愚钝,几次投师无门。

于是,有人介绍他去随园。

当风尘仆仆的陈蔚从乡村赶到随园,立即被随园里浓浓的学习氛围所感染。

看看自己破旧的衣衫,简单的行囊,笨拙的陈蔚不敢开口求学。

端坐堂中,博学儒雅的袁枚缓缓走过来,他郑重地将陈蔚拉到自己右手边坐下。

那一刻,不知所措的陈蔚暗暗发誓,唯有勤学以谢师恩。

从声情并茂吟诵诗歌,再到平仄、押韵及对仗等等,袁枚耐心讲解,而陈蔚则是笨鸟慢飞,并渐渐悟出性灵学派宗旨。

有名师指点,加上陈蔚努力苦学,很快便能吟出“深院不知春色早,忽惊墙外卖花声”之佳句。

而陈蔚之兄也受其影响,放弃蝇头小利的经商生涯,来到随园里学习。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从孤陋寡闻的乡村少年,再到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兄弟二人在袁枚指导下,华丽转身,不仅才情迸发,而且佳作连连,时人赞其兄弟堪比二陆。

随着门下弟子众多,随园声名远播,不仅吸引求学者,也吸引众多爱书者。

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走来一位黄姓学生,此生已在园外徘徊多时,他想向袁枚大师借书来读。

黄生虽喜读书,但却家徒四壁,生活尚且无着落,自然买不起书。

读书难,借书更是难上加难,谁会借书给一个清贫如洗的书生呢?几番踌躇之后,黄生终于开口。

“我会好生保管,决不会遗失书籍,”衣衫单薄,瑟瑟发抖的黄生嗫嚅着说。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生平简介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生平简介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生平简介袁枚,字子才,号简斋,生于1716年,逝于1797年,享年81岁,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生平以自由洒脱,狂放不羁著称,留下许多风流韵事,代表作品有《随园诗话》及《补遗》,《小仓山房集》、《子不语》、《续子不语》、《随园食单》等。

袁枚自幼熟读读书,擅长写诗作词,在乾隆四年也即1739年,年仅24岁的袁枚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学士。

乾隆七年即1742年,袁枚被外调做官,先后做过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的知县,袁枚执政清明,不畏权贵,颇有政绩,在乾隆十四年时,袁枚父亲去世,遂辞官回乡养母,同时在江宁也即今南京购房安居,所买随园经袁枚的翻修改造,成为了当时著名的私人园林,而袁枚也被世称为随园先生。

袁枚在67岁时服完母丧后,开始远途游山玩水,先后游览过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广东罗浮山、丹霞山、武夷山等地,袁枚在游历期间写下众多散文游记,直到去世的当年,81岁高龄的袁枚还在出游吴江,要知道古时候,交通不便,沟通不畅,袁枚以老年之态还能畅游全国山水,精神可嘉,勇气可嘉。

袁枚做为文学史上“性灵说”的代表人物,一生追求自由散漫,无拘无束的人生信条,是当时清朝文坛里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异类,袁枚还遭到过同行的贬斥,即使中央朝廷也对袁枚肆意妄为的行径看不下去,但是袁枚有人讨厌,就有人喜欢,做为一个真性情的诗人,袁枚在当时还是有很多追随者的。

袁枚汉族人,号简斋,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出生于如今的浙江杭州。

很多人都不知道袁枚是什么居士,古代特别是诗人大家都很关注这个。

作为著名诗人袁枚他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称号,他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随园主人。

袁枚是什么居士这与他的生活与性格有很大的关联。

袁枚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了,特别擅长写诗,二十四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

后来一直在朝廷做官,直到三十三岁的时候辞官回家。

当时城中百姓前来为他送行的都排成队,个个都舍不得他离开,可见他深得民心。

《所见》-袁枚解读

《所见》-袁枚解读

袁枚《所见》解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袁枚,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这个人很有意思,他祖籍浙江慈溪,生于杭州。

南朝时杭州叫钱塘,当时有个名妓苏小小,受到后世文人的歌咏,现在西湖边上还有苏小小墓,而袁枚则自称“钱塘苏小是乡亲”。

跟苏小小认老乡,读者想一下他是一个什么性情的人。

袁枚的一生,大体与乾隆皇帝相始终:乾隆六岁那年他出生,乾隆驾崩前一年他去世,总共活了八十二岁。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承平岁月,而袁枚就做了一生的富贵贤人。

袁枚字子才,他也确实很有才,从小就以文章知名,受到乡贤们的赏识。

二十四岁考中进士,这是他一生最风光的时刻,家人报喜的情景多年之后还让他念念不忘。

此后十年间,他先是在翰林院任职,后外调作地方官。

但袁枚生性不喜官场生活,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他辞官养母,在南京买了江宁织造隋氏的废园,改名随园,从此一直生活在这里,直到去世。

《红楼梦》的抄本在乾隆年间流传,袁枚不知看过没有,但他说:“康熙年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曹雪芹本是曹寅的孙子,这一点他没说对;不过他说大观园就是随园,倒也不全是没影的话,曹雪芹的秦淮旧梦还真与这个园子有点瓜葛。

按,随园本是曹寅家的花园,曹家被雍正帝抄家之后,转给了继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

后来隋赫德也出事了,此园便被袁枚买去,改名随园。

由此也可见袁枚的性格,真够“随缘”的。

还有,这园子先姓隋而后姓袁,合起来也正好是suiyuan,真是这样的话,倒也符合袁枚性格中喜欢弄巧的成分。

袁枚和一个比他早一个世纪的文人李渔有点像,一生抱负只在“闲情偶寄”。

这从他著作的书名中也可见一斑:《随园诗话》是谈诗的,比他自己的诗集更有名,说明他品诗的水平超过作诗;《随园食单》是讲美食的,品美食和品美文显然有相通处,都是特别讲品味,讲滋味。

我们知道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袁枚正好相反。

天真自是一家言_袁枚_性灵_说简论

天真自是一家言_袁枚_性灵_说简论

探询主观性真理的意义叩问方向, 而且对个体心性和人的存 在的勘探, 抵达了理性不能照亮的“黑夜”。
参考文献; [1]赵 毅 衡 . 神 性 的 证 明 : 面 对 史 铁 生 . 开 放 时 代 , 2001 年 7月. [2]林 舟.生 命 的 摆 渡— ——中 国 当 代 作 家 访 谈 录.海 天 出 版 社, 1998年.第175页.
“笔 性 灵 ”不 仅 指 灵 犀 ( 天 分 ) , 还 指 灵 机 , 意 思 同 灵 感 近 似 。 就 是 说 , 诗 人 应 该 在 兴 会 淋 漓 、灵 感 爆 发 时 赶 紧 捕 捉 诗 意, 才能妙手偶得, 写出自然天成的“天籁”之诗。“凡有著作, 特 寡 思 功 , 须 其 自 来 , 不 以 力 构 。 ”(《诗 话 》卷 四 ) 写 诗 要 等 待 灵感到来, 这是创作的最佳时刻。此时, 诗人对外物的感受力 最强, 突然意象契合, 思如泉涌, 运笔挥洒自如, 得心应手。灵 感 不 来 , 诗 思 枯 竭 , 勉 强 写 作 , 肯 定 写 不 出 好 诗 。《续 诗 品 》又 云:“混元运物, 流而不住。迎之未来, 揽之已去。诗如化工, 即 景成趣。逝者如斯, 有新无故。因物赋形, 随影换步。彼胶柱 者, 将朝认暮。”灵感有骤来骤去、来去匆匆的特点。如不及时 捕捉, 去之可惜, 难以为继。“作诗火急追亡逋, 情景即失难再 摹 。 ”( 苏 轼 语 )“好 诗 须 在 一 刹 那 上 揽 取 , 迟 则 失 之 。 ”( 徐 增 语) 这是符合形象思维实际的。以上三点, 便是袁枚“性灵”说 的基本内容。约而言之, 写诗要抒发性情, 要抒发独具的个 性, 写出个性化的诗, 这就必须具备天分。光有天分还不行,
第三, 天分。“性灵”既指性情、个性, 又包括“笔性灵”的含 义。袁枚说:“笔性灵则写忠孝节义俱有生气, 笔性笨虽写闺房 儿女亦少风情。”(《补遗》卷二) 灵, 就是灵犀、灵机。“但肯寻诗 便有诗, 灵犀一点是吾师。斜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为绝妙 词。”(《遣兴》) 寻常之物写入诗中, 变为绝妙之词, 这便需要一 种不寻常的才能, 需要天分, 袁枚力主写诗的天分。他认为: “诗文之道, 全关天分, 聪颖之人, 一指便悟。”(《诗话》卷十四) “用笔构思, 全凭天分。”(《诗话》卷十五) 天分就是“聪颖”,“聪 颖”的表现就是“一指便悟”, 悟, 就是严羽说的“妙悟”, 妙悟就 是对诗歌艺术特殊的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是对诗的理解能 力, 也是捕捉诗意、描绘诗境的能力。“鸟啼花落, 皆与神通。人 不能悟, 付之飘风。惟我诗人, 众妙扶智。”(《续诗品》) 一切景 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思与境偕, 全靠妙悟。

从作品中探析袁枚的“性灵”

从作品中探析袁枚的“性灵”

从作品中探析袁枚的“性灵”在我看来,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一个作家写好作品的真正关键在于,要努力抒发出自己的心灵,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使作品有灵性,从而更好的走进人的心灵。

对于作家袁枚的研究,从他的作品入手,去探索他的“性灵”,我觉得可以对作家袁枚进行很好的的探析。

“性灵说”是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要直接抒发诗人的真实情感,是对人自然心声的流露。

袁枚是一个独来独往、思想解放的人。

他习惯于表现自己,所以他有自己的的思想。

因此,他从不为其它的思想所束缚,而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他的性灵说。

袁枚“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的,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的要素。

下面就通过袁枚的作品中来探析一下袁枚的“性灵”。

(一)袁枚创作的“真情”要素首先谈谈袁枚的亲情诗。

袁枚绝对是一个具有真性情的人,他对祖辈、父母与兄弟姐妹有着极深的感情。

袁枚于乾隆四年考中进士,在衣锦还乡后祭奠祖母时作了一首诗,名为《陇上作》,回忆起幼年时“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祖母期盼着袁枚“玉陛胪传夕,秋风榜发天”时,但终有“望儿终有日,道我见无年”的时候。

等袁枚真的高中进士,祖母已经驾鹤西归。

袁枚在中了进士后回到杭州完婚,在祖母的墓前悲泣,“返哺心虽急,含饴梦已捐。

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

宿草翻残照,秋山泣杜鹃。

”由此可见,袁枚与祖母的感情极深。

再有袁枚对于生活是随性和看淡的。

从他的《随园食单》中就完全可以看出。

辞官归家后,袁枚在随园过了近50年得闲适生活。

那么袁枚在随园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根据记载袁枚一生纳妾众多,有姓氏记载的就有十人,据说袁枚八十大寿时还纳了一妾。

他活到82岁,可他的妾却大多短命,所以他都是陆陆续续的纳妾,家人也先后离他而去。

也许真的是生死经历得多了,所以在天性中真的有安然生活,不怕生命终结的境界。

诗人袁枚是哪个朝代的人

诗人袁枚是哪个朝代的人

诗人袁枚是哪个朝代的人袁枚号简斋,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那么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关于袁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这个问题只要了解袁枚的生平就可以看出他是清朝诗人,生活在清朝中期,他出生在清朝雍正帝和乾隆帝统治年间,被称为那一时期的文坛巨匠,影响非常深。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君主专制王朝,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达到了鼎盛巅峰,在诗歌词曲、小说戏剧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清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总结和发展的时期。

袁枚就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开始了他诗歌写作,他的诗歌非常有特色,作为一个文学巨匠,他的诗作在清朝出现并不是偶然,他的出现也不是偶然。

清朝乾隆年间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非常快速的时期,清朝经过康熙等皇帝的统治之后,文化经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且当时国内没有战争,和平繁荣,为他诗作的创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国作为文学历史悠久的古国,到清朝时著作颇多,加之袁枚自身的努力,因而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袁枚是清朝中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一生达四千余首,他一生寄情于山水田园,他的成就与环境和政治,以及他自身的努力相关。

袁枚号什么袁枚号什么,号简斋,字子才,号简斋,是清朝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出生于1716年,逝世于1797年,生平事迹多以“好吃”、“好色、“好游”著称,是“性灵说”学派的代表诗人。

袁枚的《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随园食单》等著作,都是传世名著,受到后世许多文人骚客的推崇。

袁枚作为清朝文学“性灵说”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文章要抒发真性情,不必拘泥于文制体裁,袁枚的这种主张得到了当时一大批追随者,也因此袁枚所写的诗作,不拘古法,自由市侩而被某文人批评为文法欠佳,不值一提,袁枚的文学成就在当时还是很有争议的,毕竟作为一个新派代表,其文学价值并没有历史可考性,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出真理。

袁枚不仅文学倡导自由率性,为人处事也是一脉相承。

诗人袁枚的个人简介

诗人袁枚的个人简介

诗人袁枚的个人简介袁枚是清代诗人、散文家。

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袁枚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赋得因风想玉珂》,所吟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33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文学成就文风简介袁枚的古体诗长期以来更是受到忽略。

实际上,古体诗创作集中体现了袁枚诗歌的天才特色,激情澎湃,纵横恣肆,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呈现出不同于近体诗创作的美学特征,是我们全面认识袁枚诗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袁枚是清代中叶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诗人,居“乾隆三大家”之首,执诗坛牛耳近50年。

他在考据成风的乾嘉时期,在重经学、重学问的诗坛上,以充满创造精神、洋溢着天才之气的诗作,独树一帜,非同凡响。

文学著作袁枚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散文,尺牍等30余种。

袁枚之妹袁机亦甚具学识,《如皋县志》、《杭州府志》、《清史稿·列女传》皆有传。

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袁枚八年后写成的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清朝散文家、美食家袁枚

清朝散文家、美食家袁枚

清朝散文家、美食家袁枚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年)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嘉庆二年(1797年),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袁枚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大学士史贻直见他所写策论后,称赞他是贾谊再世。

乾隆四年(1739年),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八至十年,袁枚任沭阳知县。

此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但在沭阳民间,却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的现实。

一个沭阳县,竟有“饥口三十万,饿毙者不计其数”。

袁枚面对这“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拿起蘸着血泪的笔抒发感慨:“百死犹可忍,饿死苦不速,野狗衔髅髑,骨瘦亦无肉,自恨作父母,不愿生耳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枚,真性情之人内容提要:袁枚作为一个真性情之人,文学史上对于有褒有贬,有人认为他率真可敬,也有人认为他不务正业,生活随意。

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会有人敬仰有人鄙弃。

本文从袁枚的诗、散文、小说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坦率的、有人生境界的袁枚。

关键词:真性情、乐观、多产作家、乾隆三大家初识袁枚,是因为他的那首《栽树自嘲》:“七十犹种树,旁人莫笑痴。

古来虽有死,好在不先知。

”看到如此乐观的诗句,我就在想这个诗人应该很长寿吧,果然,他活了82岁。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又称随园先生、仓山居士,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自小家境贫寒,他的家境只可以算的上是一个读过点书的人家,根本谈不上是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袁滨在外给人当幕僚,苦难是家里还要去借钱度日。

袁枚回忆幼年时,要债的上门,只能“推出阿母去,卑词解烦恼”。

袁枚是九岁时第一次接触到诗,从此便常常“吟咏而模仿之”。

袁枚在乾隆四年(1739)中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一生著作很多,但生前并未刻印完自己的全部著作,后人为其刻印的真正全集是在嘉庆年间,但流传到今天,已经很难见到完整无缺的了。

作为一个多产的作家,袁枚著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小仓山房尺牍》;《随园诗话》16卷以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续新齐谐》10卷(即记载神怪故事的笔记小说《子不语》)、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美食著作《随园食单》。

可以说,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类型都极其广泛,真不枉其“乾隆三大家”之一的名号。

1.袁枚的诗袁枚倡导性灵说诗论,他的《小仓山房诗集》现存其自21岁至82岁所作的古今体诗4484首,这些诗可以称为性灵诗。

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多表现出了一种狂放之性,主要表现有两类:一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他自由狂放,唯我所依的个性;一类是借吟咏景物来抒发感情,在诗中借描写自然山水以映衬自我形象,烘托独特的气质个性。

袁枚的诗内容广泛,感情丰富:内容上有咏史诗、景物诗、亲情诗、友情诗与爱情诗等;在感情上,有表现仁爱之心,表现讽刺之情,充满了他的。

“真挚之情”。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袁枚的亲情诗。

袁枚乃性情中人,他对祖辈、父母与兄弟姐妹有着极深的感情。

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考中进士,在衣锦还乡后祭奠祖母时作了一首诗,名为《陇上作》,忆起幼年时“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祖母期盼着袁枚“玉陛胪传夕,秋风榜发天”时,但终有“望儿终有日,道我见无年”的时候。

等袁枚真的高中进士,祖母已经驾鹤西归。

袁枚在中了进士后回到杭州完婚,在祖母的墓前悲泣,“返哺心虽急,含饴梦已捐。

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

宿草翻残照,秋山泣杜鹃。

”由此可见,袁枚与祖母的感情极深。

袁枚另作有《嫁女词四首》,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女儿出嫁之时,表达了对女儿的疼爱与对即将出嫁的女儿恋恋不舍的感情,还表现出了自己的孤寂感。

袁枚六十三岁时才得子,因此一直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女儿出嫁,他“同居人暂离,惄焉心已恼;况是掌上珠,怀中最娇小”,心中自然很舍不得。

“夫婿住姑苏”,他担心女儿“归宁岂不归,路远终知少”,对女儿的疼爱与不舍溢于言表。

袁枚是一个乐观的人,他辞官归隐后,过着闲适恬淡的生活,他的诗中多表现那种舒适、恬然自在、随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本文开头中提到的他的《栽树自嘲》我尤其喜欢,试想,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仍然满怀希望的种下一棵小树苗,并憧憬着看到它成长,能拥有这样的心境,人生真可谓是无欲无求,安然知天命了啊!2.袁枚的散文、小说袁枚是一个杰出的古文家。

他的古文创作主张独创精神,与他的性灵诗论不谋而合。

他的《小仓山房文集》的古文体裁涉及碑文、传、序、论、说、表、启等,内容则包括说理、记事、写人、写景、抒情等。

袁枚的人物传记古文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古文的传统,遵循了先秦古文实录的原则和其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所以既有真实性,又有艺术性。

而袁枚的山水古文则体现出了他高超的文字功力和对山水之美的捕捉能力。

他是一个生性酷爱自然的人,所以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在他的眼中都是极其优美而富有生机的,已成了有灵性之物。

袁枚的哀悼古文主要是祭文和悼词,数量不多却尽是经典,动人心魄,有被评论者评论为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鼎足而三”的名篇《祭妹文》,真挚悲痛,感人悲惋。

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收录了尺牍一百五十余篇,内容以抒怀、记事和评论为主。

由于篇幅短小,可以任意而谈,所以尺牍是最能反映袁枚的真性情的作品。

而他的说理性的尺牍则文笔犀利,一针见血。

可见袁枚真的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袁枚的志怪笔记小说《子不语》,记载了他在民间收集来的鬼神狐仙之事以及揭露了僧侣、道士骗人的伎俩,批判理学和抨击吏治,批判科考舞弊。

他并非是王充那样的无神论者,但他认为人不怕鬼,反对佛教,他反对社会上的不平之事,对政府的腐败、科考舞弊深感厌恶,他也反对理学,讽刺理学家。

《子不语》的记事味较浓,在艺术表现上则没有过多的把握,语言简朴,多用白描手法,接近口语。

让我们来看看真性情文人袁枚的哀悼文名篇《祭妹文》。

袁枚的三妹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死于上元(今江苏南京),他悲痛之余写下了《祭妹文》,回忆了与三妹幼年的家常琐事,手足情深,为三妹的去世而悲痛,表达了对三妹的怀念之情。

文章的开篇,一句“呜呼”就让人深切的感受到他的痛苦。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为三妹死后骨葬他乡难过。

三妹坚持“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嫁给了高氏子,造成了一生的不幸。

袁枚想起幼时与三妹嬉戏的情景,小时候“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而“今予殓汝葬汝”,当年一起生活的情景“憬然赴目”。

九岁时两人一同学习、读书,袁枚二十岁去广东,三妹牵住他的衣裳痛苦……往事历历在目,积在袁枚的心中。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袁枚“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但是三妹已经不在,假使时光再倒流,也没有人能同他一起证明那些过往了。

得知三妹生病,袁枚“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怎知三妹竟病重,从此天人相隔。

三妹临死前盼着哥哥回家,却无法撑到那一刻。

袁枚悔不当初,“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对于三妹的身后事,他也一一安排到了最好。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

倘若三妹能葬在杭州,自然是最好,只可惜山高路远,只能把三妹葬在这里。

袁枚在那一刻突然觉得非常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他问三妹“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一股深切的悲痛和孤寂萦绕在他的心头。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最后他与三妹告别,即使有再多不舍,除了悲痛,竟也无法再做些什么了。

袁枚与三妹的感情至深实在是让人动容!3.《随园食单》把《随园食单》单独讲,实在是觉得这部美食著作非常能体现袁枚生活的随性和闲适。

辞官归家后,袁枚在随园过了近50年得闲适生活。

那么袁枚在随园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据蒋敦复的《随园轶事》卷一说,袁枚一生纳妾众多,有姓氏记载的就有十人,据说袁枚八十大寿时还纳了一妾。

他活到82岁,可他的妾却大多短命,所以他都是陆陆续续的纳妾,家人也先后离他而去。

也许真的是生死经历得多了,所以在天性中真的有安然生活,不怕生命终结的境界。

我觉得袁枚的生活就是在享受,不管生活中有什么烦恼,他都始终在享受。

我想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似乎已然超脱,对许多事情都看淡了。

《随园食单》是今日中国饮食史上一部重要著作。

袁枚自称“好味”,是一位美食家。

正是因为性格随性,也出于对美食的热爱,他才能抛开传统文学家的偏见,总结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并加以记录,由此作出了《随园食单》这一在中国饮食界有重要地位的美食著作。

袁枚的《随园食单》不仅记载了许多食谱,还记录了众多的饮食文化。

他用文学的语言讲述“吃喝”,是一部真正能称得上是“饮食文化”的佳作。

袁枚有一个厨师,名叫王小余,二人虽是主仆,却也是知己,袁枚赞叹他厨艺高超,厨德高尚。

后来王小余过世,袁枚更是“每食必为之泣”。

袁枚晚年,又有一个厨师病死随园,他赋诗记之,并将其葬于随园。

乾隆二十八年(1763),袁枚与同是美食家的郑板桥在扬州相识。

郑板桥的美食主张是儒雅超逸、自然简朴,提倡田园之味。

同是文人,袁枚可比郑板桥在吃喝上讲究的多。

袁枚实在是一个真性情之人!在他眼中,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

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位文人淡薄和乐观的性格。

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意走,他不怕别人说什么,不怕别人笑自己。

就像七十种树一样,只是因为自己想,所以就去做,不会在乎旁人的眼光。

我想正是由于他这般的坦率,这般的随性,他才会如此长寿。

“古来虽有死,好在不先知”,想必这位真性情文人总结出的人生境界就是如此了吧!袁枚其人其作品都值得我们好好品读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