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真性情之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枚,真性情之人

内容提要:袁枚作为一个真性情之人,文学史上对于有褒有贬,有人认为他率真可敬,也有人认为他不务正业,生活随意。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会有人敬仰有人鄙弃。本文从袁枚的诗、散文、小说等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坦率的、有人生境界的袁枚。

关键词:真性情、乐观、多产作家、乾隆三大家

初识袁枚,是因为他的那首《栽树自嘲》:“七十犹种树,旁人莫笑痴。古来虽有死,好在不先知。”看到如此乐观的诗句,我就在想这个诗人应该很长寿吧,果然,他活了82岁。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又称随园先生、仓山居士,今浙江杭州人。袁枚自小家境贫寒,他的家境只可以算的上是一个读过点书的人家,根本谈不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袁滨在外给人当幕僚,苦难是家里还要去借钱度日。袁枚回忆幼年时,要债的上门,只能“推出阿母去,卑词解烦恼”。袁枚是九岁时第一次接触到诗,从此便常常“吟咏而模仿之”。袁枚在乾隆四年(1739)中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一生著作很多,但生前并未刻印完自己的全部著作,后人为其刻印的真正全集是在嘉庆年间,但流传到今天,已经很难见到完整无缺的了。

作为一个多产的作家,袁枚著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小仓山房尺牍》;《随园诗话》16卷以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续新齐谐》10卷(即记载神怪故事的笔记小说《子不语》)、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美食著作《随园食单》。可以说,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类型都极其广泛,真不枉其“乾隆三大家”之一的名号。

1.袁枚的诗

袁枚倡导性灵说诗论,他的《小仓山房诗集》现存其自21岁至82岁所作的古今体诗4484首,这些诗可以称为性灵诗。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多表现出了一种狂放之性,主要表现有两类:一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他自由狂放,唯我所依的个性;一类是借吟咏景物来抒发感情,在诗中借描写自然山水以映衬自我形象,烘托独特的气质个性。

袁枚的诗内容广泛,感情丰富:内容上有咏史诗、景物诗、亲情诗、友情诗与爱情诗等;在感情上,有表现仁爱之心,表现讽刺之情,充满了他的。“真挚之情”。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袁枚的亲情诗。袁枚乃性情中人,他对祖辈、父母与兄弟姐妹有着极深的感情。

袁枚于乾隆四年(1739)考中进士,在衣锦还乡后祭奠祖母时作了一首诗,名为《陇上作》,忆起幼年时“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祖母期盼着袁枚“玉陛胪传夕,秋风榜发天”时,但终有“望儿终有日,道我见无年”的时候。等袁枚真的高中进士,祖母已经驾鹤西归。袁枚在中了进士后回到杭州完婚,在祖母

的墓前悲泣,“返哺心虽急,含饴梦已捐。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宿草翻残照,秋山泣杜鹃。”由此可见,袁枚与祖母的感情极深。

袁枚另作有《嫁女词四首》,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女儿出嫁之时,表达了对女儿的疼爱与对即将出嫁的女儿恋恋不舍的感情,还表现出了自己的孤寂感。袁枚六十三岁时才得子,因此一直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女儿出嫁,他“同居人暂离,惄焉心已恼;况是掌上珠,怀中最娇小”,心中自然很舍不得。“夫婿住姑苏”,他担心女儿“归宁岂不归,路远终知少”,对女儿的疼爱与不舍溢于言表。

袁枚是一个乐观的人,他辞官归隐后,过着闲适恬淡的生活,他的诗中多表现那种舒适、恬然自在、随性自由的生活态度。本文开头中提到的他的《栽树自嘲》我尤其喜欢,试想,一个七十岁的老人,仍然满怀希望的种下一棵小树苗,并憧憬着看到它成长,能拥有这样的心境,人生真可谓是无欲无求,安然知天命了啊!

2.袁枚的散文、小说

袁枚是一个杰出的古文家。他的古文创作主张独创精神,与他的性灵诗论不谋而合。他的《小仓山房文集》的古文体裁涉及碑文、传、序、论、说、表、启等,内容则包括说理、记事、写人、写景、抒情等。

袁枚的人物传记古文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古文的传统,遵循了先秦古文实录的原则和其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所以既有真实性,又有艺术性。而袁枚的山水古文则体现出了他高超的文字功力和对山水之美的捕捉能力。他是一个生性酷爱自然的人,所以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在他的眼中都是极其优美而富有生机的,已成了有灵性之物。袁枚的哀悼古文主要是祭文和悼词,数量不多却尽是经典,动人心魄,有被评论者评论为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鼎足而三”的名篇《祭妹文》,真挚悲痛,感人悲惋。

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收录了尺牍一百五十余篇,内容以抒怀、记事和评论为主。由于篇幅短小,可以任意而谈,所以尺牍是最能反映袁枚的真性情的作品。而他的说理性的尺牍则文笔犀利,一针见血。可见袁枚真的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袁枚的志怪笔记小说《子不语》,记载了他在民间收集来的鬼神狐仙之事以及揭露了僧侣、道士骗人的伎俩,批判理学和抨击吏治,批判科考舞弊。他并非是王充那样的无神论者,但他认为人不怕鬼,反对佛教,他反对社会上的不平之事,对政府的腐败、科考舞弊深感厌恶,他也反对理学,讽刺理学家。《子不语》的记事味较浓,在艺术表现上则没有过多的把握,语言简朴,多用白描手法,接近口语。

让我们来看看真性情文人袁枚的哀悼文名篇《祭妹文》。袁枚的三妹袁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死于上元(今江苏南京),他悲痛之余写下了《祭妹文》,回忆了与三妹幼年的家常琐事,手足情深,为三妹的去世而悲痛,表达了对三妹的怀念之情。文章的开篇,一句“呜呼”就让人深切的感受到他的痛苦。“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为三妹死后骨葬他乡难过。三妹坚持“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嫁给了高氏子,造成了一生的不幸。

袁枚想起幼时与三妹嬉戏的情景,小时候“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而“今予殓汝葬汝”,当年一起生活的情景“憬然赴目”。九岁时两人一同学习、读书,袁枚二十岁去广东,三妹牵住他的衣裳痛苦……往事历历在

目,积在袁枚的心中。“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袁枚“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但是三妹已经不在,假使时光再倒流,也没有人能同他一起证明那些过往了。得知三妹生病,袁枚“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怎知三妹竟病重,从此天人相隔。三妹临死前盼着哥哥回家,却无法撑到那一刻。袁枚悔不当初,“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对于三妹的身后事,他也一一安排到了最好。“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倘若三妹能葬在杭州,自然是最好,只可惜山高路远,只能把三妹葬在这里。袁枚在那一刻突然觉得非常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他问三妹“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一股深切的悲痛和孤寂萦绕在他的心头。“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最后他与三妹告别,即使有再多不舍,除了悲痛,竟也无法再做些什么了。

袁枚与三妹的感情至深实在是让人动容!

3.《随园食单》

把《随园食单》单独讲,实在是觉得这部美食著作非常能体现袁枚生活的随性和闲适。

辞官归家后,袁枚在随园过了近50年得闲适生活。那么袁枚在随园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据蒋敦复的《随园轶事》卷一说,袁枚一生纳妾众多,有姓氏记载的就有十人,据说袁枚八十大寿时还纳了一妾。他活到82岁,可他的妾却大多短命,所以他都是陆陆续续的纳妾,家人也先后离他而去。也许真的是生死经历得多了,所以在天性中真的有安然生活,不怕生命终结的境界。我觉得袁枚的生活就是在享受,不管生活中有什么烦恼,他都始终在享受。我想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似乎已然超脱,对许多事情都看淡了。

《随园食单》是今日中国饮食史上一部重要著作。袁枚自称“好味”,是一位美食家。正是因为性格随性,也出于对美食的热爱,他才能抛开传统文学家的偏见,总结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并加以记录,由此作出了《随园食单》这一在中国饮食界有重要地位的美食著作。

袁枚的《随园食单》不仅记载了许多食谱,还记录了众多的饮食文化。他用文学的语言讲述“吃喝”,是一部真正能称得上是“饮食文化”的佳作。

袁枚有一个厨师,名叫王小余,二人虽是主仆,却也是知己,袁枚赞叹他厨艺高超,厨德高尚。后来王小余过世,袁枚更是“每食必为之泣”。袁枚晚年,又有一个厨师病死随园,他赋诗记之,并将其葬于随园。乾隆二十八年(1763),袁枚与同是美食家的郑板桥在扬州相识。郑板桥的美食主张是儒雅超逸、自然简朴,提倡田园之味。同是文人,袁枚可比郑板桥在吃喝上讲究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