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5 黄河颂预习重点一、1.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5年为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填词,以深怀忧患与悲愤的文字以及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2.文学常识《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1939 年 3 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二、字音词义巅diān:山顶。
劈pī: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
气魄pò:魄力;气势。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浊zhuó流:浑浊的水流。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榜bǎng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魄力;气势。
澎péng 湃pài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
(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三、主题概述1.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2.文章思想内容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一、复习重点第六课《黄河颂》1.作者(光未然)及作品。
2.内容:A、写黄河是摇篮,历史贡献大;B、写黄河是屏障,地理优势;C、写黄河有肩膀,贡献伟大。
3.主题: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4.写法:A、呼告的手法。
B、反复、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
5.语言特点。
第七课《最后一课》1、文体(小说)、作者、主人公(小弗郎士)、主题(爱国精神)。
2、理清故事情节。
3、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A、既是主人公,又是线索人物。
B、起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C、起到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语言、心理、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
5.重点研读的段落:第20、21、24——29段。
6.人物思想性格。
7.写法:A、对比。
B、前呼后应。
C、以小见大。
D、烘托手法。
第八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文体(抒情散文)。
2、理解写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掌握比喻义:(重点)(1)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2)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3)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4)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5)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6)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7)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4、找出“道路”、“境界”、“旅途”、“征人”、“崎岖险阻”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1、文体(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hóng)良,“东北作家群之一”。
题意:我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主题:爱国。
3.写法:A、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B、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写法。
C、用呼告的手法,变换称呼。
D、想象、联想丰富。
E、用大量的形容词,生动形象。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包括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供同学们复和参考使用。
一、课文内容概述本单元的主要课文是《乡村教师》,讲述了村里来了一位师,在村民的帮助下,克服了很多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了乡村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相关知识点总结1. 《乡村教师》中的生词:文中出现的一些生词,如“感激”“鼓励”等,需要学生熟记和理解其意思。
2. 文章结构:《乡村教师》是一个故事性的文章,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学生需要注意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3. 人物形象描写:在文章中,作者逐渐展示了村民们和师的形象,学生需要注意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和词语。
4. 人教版课文阅读方法:本单元作为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部分,学生需要熟悉人教版课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包括抓住关键词、合理运用上下文等。
5. 借助工具加深理解:学生可以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生字词表、课后题和配套练册等工具,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复建议为了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建议同学们完成以下复任务:1. 复课文《乡村教师》的内容,理解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2. 复生词,掌握其意思和用法,并能在语境中正确使用。
3. 复文章结构,理解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4. 复人物形象描写,能够分析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和词语。
5. 复人教版课文阅读方法,掌握如何阅读和理解人教版语文课文。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文档的复总结,能够更好地掌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取得好成绩!。
7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7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在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学习,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一)春风作者: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
浙江温州人。
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5岁离家独立生活。
主要作品:《台湾姑娘》、《新生》等。
1.字词褒(bāo)贬飘拂(fǘ) 塞(sài)外冰碴(chá) 耗(hào)子乍(zhà)暖2. 结构分析一(1-3)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是否有真正的春天。
二(5-10)用江南春天和北国春天作对比,写出北国春风的特点,抒发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
三(11)直抒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
3. 文章主题这篇抒情散文描写了北国春风的粗犷、强劲、消冰冻、化霜雪的阳刚之气,表达了对北国春风的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4. 写作特色(1)运用对比手法,采取欲扬先抑的写法。
(2)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采用各种修辞手法。
5.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特点:北国的春具有粗犷之美、雄健之美、阳刚之美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6.作者为什么能把给人带来诸多不便,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的春风写得如此之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风虽然“粗暴”却别有一番诗意的美,有毫不逊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种美好。
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无比的深情,歌颂了北国之春的别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 ,宛如北方的汉子粗犷、豪放、雄健、粗犷之美。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二)春(1)作者及作品: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扬州人。
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
(2)结构:一、盼春:①段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通讯:较多地报道人物;叙述比较详尽具体;可以运用描写、议论、 抒情。
消息:以报道事件为主;叙述比较简明;写作比较单纯
2.提示:要注意抓住“最能体现黄河特点”这几个字,主要从“望黄河”和“
颂黄河”两个方面体现。
6 老山界
一、课文文体:回忆性散文
二、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他 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 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 、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 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 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四、知识链接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主峰海拔 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 年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 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 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 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1年考入巴黎音 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 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茫茫的西伯利亚》、《在 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 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 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的巨大贡献,赢得了“ 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本重要知识点梳理
6、体会人称变化的好处
第二人称“你”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促成对话与共鸣;第一人称“我”,有助于叙述亲身的经验与体会,抒发真实、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他”,可以比较自由地进行叙事。三者之间的转换与变化,可以增强本的层次感,丰富内容,表现复杂、深刻的思绪和体验。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木兰还乡”一段。
(9)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二、重点句子
1用原填空。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十、《木兰诗》乐府民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可è汗hán鞍鞯iān辔pèi头溅iān溅啾iū啾柝t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惟:只。
(3)愿为市鞍马市:买。(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著:穿。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冀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冀教版)初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
不光愉快的过新学期,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习。
本店铺为大家提供了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少年中国说①本文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章从驳斥日本和西方列强污蔑我国为“老大帝国”入手,说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
本文所说的“国”,是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文章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经腐朽,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并且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
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
文章紧扣主题,运用排比句法,层层推进,逐次阐发,写得极有感情,极有气势。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四川人。
早在学生时代就从事诗歌创作,20世纪30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
这首诗写于1942年2月,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感受到延安军民特别是年轻人焕发出来的蓬勃朝气,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他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起点出发,唱出这首青春的颂歌。
这首诗,风格清新明快,热情洋溢,极富感染力。
保尔和冬妮娅“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来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懊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中国少女作者简介:陈丹燕, 1958 年 12 月 18 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66 年在上海上小学。
1972 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
1978 年 2 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文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文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论文优秀论文奖。
(完整word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
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5.黄河颂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谰斓)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7.土地的誓言蕻hóng(端木蕻良)蕻hòng(菜蕻)碾niǎn谷(辗zhǎn转)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动词,汹涌。
呻s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通过复习,可以让遗忘的知识得到补拾,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薄弱的知识有所强化,掌握的知识更加巩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供大家参考。
第二单元《黄河颂》(光未然)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了黄河形象,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字词: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哺bǔ育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第二单元《最后一课》1、本文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2、字词:踱duó步哽gěng住祈qí祷dǎo 懊ào悔huǐ 诧chà异3、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待背景。
4、人物:小弗朗士作用是贯穿故事情节和深化小说主题;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主人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在我们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篇1《重塑生命的人》1、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感情线索是什么?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依恋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2、文章记叙了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温柔慈爱的蔡老师的挚爱。
3、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不是真的要打,“笑”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2、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是贬义词褒用。
他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的看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情感?)“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对老师,急于与老师亲近的情感。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这里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
这里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情感。
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我的早年生活》课文第一段:1、使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比喻;萤火虫的特点:虽然弱小但在黑暗中顽强地发出光芒。
初一下册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重点
初一下册第二单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重点一、词语辨析1. “俩”和“两”- “俩”一般用于人或事物的说法。
例如“两个人”就可以说成“俩人”。
- “两”一般用于数字。
例如“两个苹果”。
2. “哪”和“那”- “哪”用于疑问句中,询问地点或事物。
例如“哪里”、“哪个”等。
- “那”用于代替之前提到的事物,表示距离较远。
例如“那个人”、“那个故事”。
3. “以为”和“认为”- “以为”表示的是错觉或误解。
例如“我以为他是坏人。
”- “认为”表示的是一种主观观点或看法。
例如“我认为这个想法不太好。
”4. “然后”和“接着”- “然后”的意思是“紧接着上一个事情之后”,表示一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例如“我上完课,然后去图书馆学习。
”- “接着”意为“跟着”或“继续”,表示动作连续不断。
例如“老师说完这个问题,接着提出了下一个问题。
”二、句型分析1. 同位语从句同位语从句是指在一个句子中,用来解释说明同一名词或代词作用范围的从句,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后,用来进一步补充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含义。
例如:我听完了他的话,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是否真的喜欢学习?(“一个问题”作为“意识”这个动词的宾语,所以“一个问题”是同位语)2. 宾语补语宾补是指在句子中对宾语进行说明的成份,通常由名词、形容词、副词构成。
例如: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不够好。
(“好”作为动词“写”的宾语补足语)3. 倍数表达方法倍数表达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使用百分数或小数表达,二是使用“×”或“倍”等词语进行表达。
例如:这些照片看起来比原来的照片大了30%。
三、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本身难以表达的内涵,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他的眼睛像夜空中的繁星,明亮而炫耀。
2.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感受、行为等特征,使语言更具有生命力。
例如:风儿轻轻抚摸着树枝,像恋人们互相拥抱一样。
3. 比拟比拟是通过明示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类比关系,在作者所想象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文章更具有比较性。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一、重点字音 巅.(di ān) 劈.头(p ī) 气魄.(pò)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转(w ǎn) 哺.育(b ǔ) 屏.障(píng) 榜.样(b ǎng) 攀.谈(p ān) 峭.壁(qiào) 咀嚼.(jué) 呜咽.(yè) 督.促(d ū) 灌.输(guàn) 誓.言(shì) 胸膛.(táng) 嗥.鸣(háo) 山涧.(jiàn) 斑斓.(lán) 缠.绕(chá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 ǒng) 埋葬.(zàng) 镐.头(g ǎo) 土壤.(r ǎng) 禾稻.(dào) 丰饶.(ráo) 污秽.(huì) 耻辱.(r ǔ) 机杼.(zhù) 军帖.(ti ě) 可汗.(hán) 辔.头(pèi) 啾.啾(ji ū)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红妆.(zhu āng) 云鬓.(bìn) 苛.捐杂税(k ē) 酣.然入梦(h ān) 不可捉摸.(m ō)二、重点词语气魄 狂澜 浊流 宛转 哺育 屏障榜样 攀谈 峭壁 咀嚼 呜咽 督促灌输 誓言 胸膛 嗥鸣 山涧 斑斓缠绕 亘古 默契 田垄 埋葬 镐头土壤 禾稻 丰饶 污秽 耻辱 机杼军帖 可汗 辔头 朔气 金柝 红妆云鬓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浩浩荡荡三、重点释义(1)气魄:魄力;气势。
(2)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3)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4)宛转:诗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5)体魄:体格和精力。
(6)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2020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word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课文内容梳理《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
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
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5.黄河颂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谰斓)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6.老山界惊惶(huáng):惊慌,恐惧。
苛(kē)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jiǎo):①交纳,交付,缴公粮。
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
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梳理七年级下册一、课文内容这个单元的课文可有意思啦。
有讲人物故事的,也有描写自然景色的呢。
比如说黄河颂,这篇课文读起来就特别有激情。
它歌颂了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那气势恢宏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样子。
作者通过对黄河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敬仰。
还有老山界,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艰难经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字词部分1. 生字像“巅”这个字,读音是diān,它的意思是山顶,比如“巅峰”。
还有“澎湃”的“湃”,读音是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我们可以说“汹涌澎湃的大海”。
2. 词语“气魄”这个词,指的是某人或某物的胆量和果断的作风。
比如说“黄河以它磅礴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近义词是“气概”,反义词是“懦弱”。
“骨碌”这个词很有趣,读音是gū lu,它表示滚动。
像课文里写的“他骨碌一下爬起来”。
三、语法知识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接触到一些描写的手法。
比如环境描写,在老山界里就有很多对山路险峻、夜晚寒冷等环境的描写,这些描写烘托出红军战士翻山越岭的艰难,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坚强意志。
还有抒情的手法,像黄河颂中直抒胸臆的句子,直接表达出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文学常识本单元的作者也很值得了解呢。
写黄河颂的光未然,他可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通过了解这些作者的背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
这就是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知识梳理啦,是不是感觉还挺全面的呢?只要把这些知识都掌握好,语文学习肯定能更上一层楼哦。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主要包括《诗》、《骆驼祥子》和《在课堂上》,以下是对这三个部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一、《诗》1. 诗的定义和特点:诗是一种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示作者感情、思想和想象力的文学形式。
诗的特点包括押韵、对仗、节奏感和意境等。
2. 诗歌鉴赏:学习诗歌鉴赏,要关注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意象和修辞手法等。
可以通过朗读、分析诗句和理解诗歌内涵等方式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诗歌体裁:包括有诗体、词体、曲体等。
学习不同的诗歌体裁可以拓宽视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二、《骆驼祥子》1. 作品背景:《骆驼祥子》以1920年代的京城为背景,通过描写祥子的艰辛生活和奋斗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
2. 人物形象:主要的人物有祥子、鸦片小贩、狗妮子、尚小云等。
祥子是一个勤奋、坚强但又不幸的年轻人,他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奋斗,寻求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3. 情节:《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奋斗过程以及他与不同人物的交往,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悲惨和无奈,也揭示了个人命运的局限和社会的偏见。
4. 主题:主要包括人生的价值、社会的冷酷以及命运的残酷等。
通过祥子的苦难旅程,揭示了贫困与艰辛的现实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三、《在课堂上》1. 作品背景:该文描述了作者在课堂上观察和思考的情景,呼吁学生珍惜课堂的学习时光。
2. 课堂学习方法:通过作者观察到的学生们的现象和问题,揭示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态度,如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等。
3. 教育意义:文章强调了课堂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专心听讲、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以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涵盖了《诗》、《骆驼祥子》和《在课堂上》三个主题。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了解《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珍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初一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初一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初一下册的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第二单元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整理复习呢?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一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一)黄河颂一、字词气魄山巅澎湃狂澜哺育劈开宛转屏障九曲连环二、感悟中心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以黄河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整首诗的风格豪迈、直白。
三、句子解析1、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歌颂内容由虚到实,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一个比喻句,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最后一课一、主题内容小说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着意刻画了乡村老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字词哽咽挟踱步惩罚诧异祈祷督学膝头懊悔三、关键句1、小弗朗士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贯穿故事情节,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2、文章写教堂的钟声、起到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将要替代法语。
钟声、号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到烘托和铺垫的作用。
3、“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表明了什么?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的教,学生全神贯注的听的情况下敲响的,增加了悲怆的气氛。
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个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表现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6、“监狱大门”和“钥匙”比喻什么? “监狱大门”指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通知和封锁;“钥匙”指法国语言;全句意思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附答案)5.《黄河颂》一、内容赏析(一)序曲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四)尾声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的精神二、理解主题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不是。
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一、字词颠(diān)澎湃(péng pài)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九曲连环(qū)气魄(pò)郝(hǎo )叟(sǒu)哽(gěng)懊悔(ào huǐ)祈祷(q ídǎo)捂(wǔ)惩罚(chéng)逼狭(bīxiá)崎岖(qíqū)阻抑(zǔyì)亦复如是(yìfùrúshì)浊流(zhuó)雄健(xióng jiàn )险峻( jùn)炽痛(chìtòng)嗥鸣(háo míng)斑斓(bān lán)谰语(lán )怪诞(dàn)亘古(gèn)默契(mòqì)田垄(lǒng)蚱蜢(zhàměng)泛滥(làn)**(shēn yín)镐头(gǎo)碾(niǎn)辘(lù)杼(zhù)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啾(jiū)朔(shuò)柝(tuò)鬓(bìn)戎(róng) 污秽(huì)【第6课.黄河颂】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屏píng障哺bǔ育2.用恰当词语填空。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2.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魂/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这首诗具有直白、豪迈的风格。
【第7课.最后一课】《最后一课》,即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句子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句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有反衬故事悲剧气氛的作用。
(结合讲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2.又出了什么事啦?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状况。
同时为最后一节课埋下伏笔。
重点段落1.第13自然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为什么要独立成段?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强调。
强调这句话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写出了在意识到这堂课非同寻常的意义之后,极不平静的心情。
“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已上升为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
2.第18、19两个自然段安排了韩麦尔先生的两段话,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对民族语言或者说母语的热爱应当作为热爱自己国家的一种形式;应当珍惜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从每一个人做起,进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文章为什么要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换成慷慨激昂的语言不好吗?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有怎样的心理感触?他的神情会如何?从而把韩麦尔先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刻在读者的心中。
4.第20段:比喻把法语比作钥匙,普鲁士侵略比作监狱第21段:讽刺手法(鸽子唱歌)、表达反感、留念之情【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本文多处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极富说服力,如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内心深处豪情的自然流露,着重其“神似”。
重难点句子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
这些比喻蕴含着深刻哲理,洋溢着豪情壮志。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种“冒险的美趣”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奋斗的快乐、幸福。
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中会遇到艰难险阻,对于具有雄健的精神的国民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领略奇绝壮绝景致的机会,这是奋斗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中华民族当时正走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这样的道路富有挑战性。
那些目光短浅、畏惧斗争的人们只会垂头丧气,不敢前进,只有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雄健精神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既是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惧者、怯弱者、徘徊者的鞭策。
【第9课.土地的誓言】从文章内容看,这誓言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在结构上,两段文字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幅长联。
【第10课.木兰诗】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
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
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
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
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
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着”、“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
“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
“女亦”两句是复沓句。
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
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
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
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
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