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在1801年创作成功,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将它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妻的桂齐雅蒂女伯爵。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月光奏鸣曲一共分为三章。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恬静()照耀()陶醉()苏醒()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
(2)
(3)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
一、幽静安静照射沉醉醒悟
二、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恬静波涛汹涌 2.③
3.略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3)海面波涛汹涌
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三、略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陶醉、霎时间”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月光曲》就会有所了解。(教师相机板书: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是否都认识了呢?(检查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名题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按起因、经过、结果给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声
第二层(第4~7自然段):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写贝多芬弹奏并记录《月光曲》。
2.全文可分为部分,主要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为弹琴,并即兴创作出的故事。
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师: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引入留疑,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那么,《月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二、走进课文,品味探讨
1.课件出示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思考:“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琴声会引起他的注意?
明确:“断断续续”,说明钢琴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琴声。又因为弹的是贝多芬的曲子,所以才引起贝多芬的注意,为下文做了铺垫。
小结: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和疑惑的心情,贝多芬最终走进茅屋,为姑娘弹曲子。
2.课件出示二: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句话表明盲姑娘既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不想让哥哥因为这件事为难。
3.课件出示三: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指名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