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与翻译 顺应论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从语用学顺应论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从语用学顺应论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技巧作者:陈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摘; 要:电影片名是特殊的文体语言,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帮助受众提高审美能力的语用功能。
电影片名是一种目的性强的特殊文本,其翻译是一种文化翻译,从语用学角度,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电影片名翻译中语用顺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电影片名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1许多学者从文化差异等视角对电影片名翻译进行了研究,但尚未提出可行的翻译策略指导电影片名翻译工作。
电影要体現其商业价值。
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具有艺术欣赏性,具有美学功能与使役功能。
现阶段进口电影片名翻译十分混乱,港台地区与各大视频网站有其独特的译名,本文从语境顺应与商业顺应方面对进口电影片名翻译进行了探讨。
一、顺应理论阐释Verchueren 在1999年新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与顺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Verchueren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与文化的角度对语用行为的纵观。
语言的选择是根据不同心理意识程度做出某种顺应。
从动态顺应中的意识凸显程度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完成语用描写。
顺应的语境成分社交世界指交际双方的遗存关系,平等关系等方面。
Verchueren认为语境是随着交际过程复杂不断更新[1]。
语言结构顺应主要体现在语言、语体的选择,话语语段的选择及话语建构成分的选择。
动态顺应是Verchueren语用学综观理论的核心,说话人需要顺应的语境因素是语句山下文。
语境关系的动态顺应特征能动态解释交际双方语言选择中的顺应作用。
意识凸显程度指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及语言顺应时的意识凸显程度,其认知心理涉及感知,计划。
由社会心理决定。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顺应1.与文化语境的顺应文化语境是文本作者所处的环境,包括哲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要素,对其共性的认识是科普知识,文化语境是问题作者人物所处周围的物质精神,Kramsch认为部落经济,家庭模式,季节循环等都是文化语境的要素。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2002年第3期总第110期 外语学刊FOREIGN LAN GUA GE RESEARCH2002,№3Serial№110 收稿日期:2002-02-2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戈玲玲(南华大学,衡阳 421001)提 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翻译的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其实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将这些不同的内涵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3-0007-05 11 导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翻译创作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W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
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57语言研究解读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郭佳鑫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摘要:本文以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理论为框架,分析了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四个维度。
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中,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指导。
关键词:维索尔伦;顺应理论;翻译研究一、引言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考虑语言以外的其它主客观因素,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为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
语用学主要是关于语言在交际中的运用,研究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和理解。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它的交际双方即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均不在场,所以翻译不能像普通交际那样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翻译是时间和空间错位的特殊交际行为,而顺应理论适用交际理论的研究和分析。
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顺应理论的产生对翻译实践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语用顺应理论与翻译在语言顺应方面,它主要借鉴认知心理学的“适应”观点,即通过适应和调整,可以实现新的平衡。
维索尔伦创造性的把自然选择和适应论结合起来。
1999年,维索尔伦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
他认为语言使用是社会行为,研究语言使用必须从社会、文化、认知的角度把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结合起来。
翻译的过程涵盖多重动态选择,这也是翻译的顺应过程。
正如我们所知,译者既是源语文本的读者,又是目标语文本的作者。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两个任务,即翻译源语文本,并将其转换为目标语。
他们的选择还应考虑到各种因素,如语言、认知、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文化。
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从四个维度进行语言的顺应性研究,即语境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突显。
(一)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词语选择要符合语境。
由于选择的过程是动态的,所以语境的产生也是动态的。
翻译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任何交际都离不开语境的参与,隐喻翻译也不例外。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乔莉萍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8年第01期一、引言顺应论是由国际语用学会会长耶夫·维索尔伦在1999年出版的新书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来的。
维索尔伦从全新的视角详细阐述了他对语用学的理解。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做出一系列有意识或无意识选择的过程。
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使得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这种新颖的理论吸引了中国的研究者。
何自然和于国栋[3]介绍了这本书,给予书中提出的新颖观点很高的评价。
钱冠连和霍永寿[7]于2003年12月份翻译了全书,中文名是《语用学诠释》。
二、顺应论与翻译根据李元胜[6]的综述,顺应论在中国被研究者们广泛应用于翻译。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可以结合顺应论来进行。
中国学者戈玲玲(2001)[1]率先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阐述了在科技翻译中词义选择受语境顺应的制约。
在不同的语境中,译者应该机动地选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袁斌业,2002)[10]。
这也正好符合顺应论的核心:动态性。
王建国(2005)[9] 也指出翻译的策略是不断地进行动态顺应,所以整个翻译过程是动态的。
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
宋志平(2004)[8]探讨了翻译中的选择,顺应,动态的特点,意识程度,最后提出了顺应论理论下的翻译模式。
为了顺应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因此译语文本对译语语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最后作者提出了顺应论指导下相应的翻译模式。
顺应论的核心是动态顺应,也就是说,语境顺应和结构客体顺应都呈现动态性的特点。
何兆熊和蒋艳梅[2]进行了语境的动态研究,认为语境不是事先设定好,一成不变的。
交际过程和语境是相辅相成,彼此共生的。
因为语境是在交际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
随着交际过程的深入,交际者会不断地调整甚至重建适合的语境,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至于结构客体顺应方面,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格外注意微观方面,比如相同的一个单词,词组,句子或段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译文结果。
关联与顺应--语用理论对翻译的诠释
关联与顺应--语用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刘欢【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 translation is doubl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ise of pragmatic theory pro-vide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Relevance Theory and adaptation theory have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and provide the macroscopic theory and microscopic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translati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considers that transl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hoice and adaptation to context;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s to achieve the optimal relevance among original au-thor, translator and reader by ostensive -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在语用理论视角下翻译是双重跨文化交际行为,语用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策略与方法。
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语境的顺应与选择的动态过程;翻译的本质则是通过明示与推理达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
【总页数】3页(P98-100)【作者】刘欢【作者单位】公安海警学院语言教研室,浙江宁波 315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中国企业外宣翻译 [J], 傅菲菲2."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 [J], 章琦3.最佳关联选择与动态顺应--关联-顺应模式下的旅游宣介翻译 [J], 张锦4.漳州传统\"特色小吃\"的翻译及国际传播\r——基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 [J], 林瑞云5.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指导下的茶企外宣翻译研究 [J], 艾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中的语言学(全书,中文版)
《翻译中的语言学》目录0.前言1.翻译中的语义学1.1概述1.2意义1.2.1.概念意义1.2.2.内涵意义1.2.3.社会意义1.2.4.情感意义1.2.5.反映意义1.2.6.搭配意义1.2.7.主题意义1.3语义场1.4语义成分分析1.5上下义关系1.6同义关系1.7语义变化1.7.1.语义变化的原因1.7.2.语义变化的类型1.8歧义1翻译中的语用学1.1概述1.2语境2.2.1.话语语境2.2.2.情景语境2.2.3.文化语境1.3指示2.3.1.指示概述2.3.2.指示语的翻译2.3.2.1.人称指示2.3.2.2.时间指示2.3.2.3.地点指示1.4言语行为2.4.1.言语行为概述2.4.2.言语行为的翻译2.4.2.1.个别言语行为的翻译2.4.2.2.语篇行为的翻译1.5会话含义2.5.1.会话含义概述2.5.2.会话含义的翻译2.5.2.1.保留原文会话含义形式2.5.2.2.显明原文的会话含义2.5.2.3.对译文中新产生的会话含义的处理2.5.2.4.用新的会话含义替代原文中的会话含义2.5.2.5.避免对会话含义作不必要的增补1.6礼貌原则2.6.1.礼貌原则概述2.6.2.礼貌原则的翻译2.6.2.1.按照目的语习惯表达礼貌原则2.6.2.2.保持原文和译文间的礼貌程度对等1.7前提2.7.1.前提概述2.7.2.前提的翻译2.7.2.1.涉及语言内部前提的翻译2.7.2.2.涉及语言外部前提的翻译1.8顺应论2.8.1.顺应论概述2.8.2.顺应论与翻译2.8.2.1.语境关系顺应2.8.2.2.语言结构顺应2.8.2.3.顺应的动态性2.8.2.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2.9.关联理论2.9.1.关联理论概述2.9.2.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2.9.2.1.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2.9.2.2.翻译的最根本目的是传递交际意图2.9.2.3.关联理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概念3.翻译中的句法学3.1概述3.2英汉语基本句型3.3英汉语句法结构差异及翻译中的句式转换3.3.1.形合与意合3.3.2.主动与被动3.3.3.静态与动态3.3.4.话题-评论与主语-谓语3.3.5.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4。
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周丽丽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以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主要参考书目,介绍顺应论的分析维度,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选择这两个层面的顺应,浅谈顺应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顺应论;语境;语言结构1987年,比利时学者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一文中提出了顺应的概念;1999年,他在专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系统呈现了顺应论。
该理论强调,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就是结合语言内部与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
因此,作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英汉翻译即是译者根据英语语言对汉语语言进行不断选择,从而达到交际目的的过程。
何自然(2007:65)认为顺应论一方面是关于语用学学科性质的理论,一方面是关于语言使用过程的理论,即语言使用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
同样,译文语言使用也是一种顺应语境和交际意图的过程。
戈玲玲(2002)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译文语言的选择过程应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结构而变化。
英汉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目的语的重构,也就是说,译者要对源语的语境、语言结构做出动态的顺应。
对此,维索尔伦认为,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顺应语境因素(即“语言外部的原因”)和语言结构选择(即“语言内部的原因”),还包括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
由于后两者的概念较为抽象,本文主要从语境和语言结构选择这两个显性层面探讨英汉翻译中的动态顺应。
一、语境的顺应“语境”是语言交际的环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1.1 交际语境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
作为交际的主体,交际双方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说话人角度来看,说话人的人数影响着话轮的控制和转换;而说话人的类别区分说话人的立场是代表本人还是代表别人。
顺应论应用于翻译国外发展现状
顺应论应用于翻译国外发展现状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各国之间对于彼此语言交流的愿望更为迫切,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日益丰富。
近年来呈现出翻译理论研究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蓬勃发展,并和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交叉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提出顺应论强调语言是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近年来翻译理论日益完善,并且呈现出与其它学科相交叉的趋势。
语言学与翻译相结合在翻译领域得出丰硕的研究成果,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语用学可以指导研究翻译中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之间复杂逻辑关系。
顺应论是翻译学与语用学相结合提出的,基于语言在人脑的认知过程。
翻译实质上是动态的过程,顺应也是动态的过程,时间上的顺应是指不同时期为满足译文读者需求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对佛经的翻译侧重不同。
为适应不同的时期的读者,语境是翻译过程中动态变化的。
翻译实质上有两个动态语境,第一个语境是译者对原文翻译产生的语境,第二个语境是指译文读者对于译文理解所产生的语境。
翻译实质是语境的顺应,从广义来讲,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其实是一种文化语境对于另一种文化语境的影响。
其次,语言不仅具有稳定性和规约性,而且具有变异性,在翻译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做出合理的翻译。
翻译实质上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本是这一选择过程的产物。
翻译过程中受到多层次,多元文化的影响,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传播文化,翻译同时可以引进新的思想,新技术和新的文本。
近年来,风靡一时的美剧和英剧吸引了无数的中国观众,对中国观众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同时中国的作品也被翻译成英文流入英美国家,让世界了解中国。
翻译是信息交流的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摘要] 本文将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角度,重新诠释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方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语用顺应理论是有很强的解释力,借助这一理论研究翻译,将对翻译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顺应论翻译应用一、引言翻译是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的复杂性活动,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维因素。
维索绪伦(Jef.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了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从语用综观的角度研究语言现象。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
顺应理论的提出无疑为系统地研究翻译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和新的视角。
二、语用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顺应性理论在Verschueren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000)中有全面的阐述。
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动态顺应语境的过程。
在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上,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程度的顺应意识下的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
语境是动态生成的,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以及线性序列等。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涉及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码转换过程。
好的译文必须在语言结构、语体风格、文化意识等方面与原文契合,达到功能方面的动态对等。
顺应论中的“语用综观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框架,为系统地研究翻译指明了方向。
因而我们可以借助于顺应理论,从语言结构、语境关系、动态的顺应等方面研究译文该如何顺应原文的风格和结构。
三、顺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语境的顺应(1)物理世界的顺应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一、顺应论概述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了语用综观说,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书中指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相互顺应。
恰当成功的交流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顺应的结果。
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顺应。
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二、顺应论与翻译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信息的互相交流。
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等值表达出来,实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因此语用学的提出对翻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Leo Hickey在其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翻译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翻译理论时也会谈到如何做到翻译等值的问题。
何自然曾说过“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
但由于译者的认识程度,翻译用意的侧重点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只能是相对对等。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框架下的顺应论正是指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语言选择的过程。
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新组合,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做出相应的顺应,说到底翻译就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
三、翻译中的文化顺应现象(1)顺应源语文化的现象。
从顺应论角度看广告的汉英翻译
从顺应论角度看广告的汉英翻译本文运用杰夫·维索尔伦语用学的新兴理论“语用顺应论”探讨广告翻译,选取我国一些典型的广告语及其对应的英文翻译作为语料,将汉英广告翻译中涉及到的语言、心理、社会、文化及物理因素纳入连贯统一的框架之中,对影响广告汉英翻译的各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因素作了全面探讨,并解释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顺应各个因素的方法。
标签:顺应论广告汉英翻译翻译方法一、引言广告是宣传某种特定产品的一种传播工具。
它是明确的特定行为主体出于某种目的、支付一定的费用、为让公众广为知晓而采用的一种传播手段(丁柏铨,2002:3)。
好的广告语,不仅可以向消费者展现该商品的优势,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为企业带来效益,还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跨越时空的广告语言经典。
因此,广告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语篇类型。
(库克,1992:8)与此同时,为了打开商品的国外市场,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民族间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差异,使得广告翻译工作出现各种问题。
但是,广告翻译就其重要性而言,并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关注。
因此,如何让翻译后的广告语以其原广告的特点和魅力展现给目的语消费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图运用顺应论来探讨广告汉英翻译,将广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心理、社会、文化及物理因素纳入连贯统一的框架之中,解释英汉广告翻译中译者应该顺应各个因素的方法,以拓宽广告翻译的研究范围,希望能为广告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二、顺应论的本质内涵“语用顺应论”简称顺应论,是比利时语言学家杰夫·维索尔伦在他1987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新兴理论。
维索尔伦(2000:55~56)认为语言使用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和语言外部原因,为实现交际目的连续选择的过程;顺应性是语言的特性,作出顺应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交际的成功。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语境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语境研究李惠翔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用独有的方式诠释着人们的生活,日渐成为人们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电影字幕对电影艺术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字幕翻译通过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促成不同文化之间交流。
本文将顺应论运用到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之中并从多个方面加以探讨,结合电影《功夫熊猫》予以应用。
一、维索尔伦的顺应论1987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会长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首次提出顺应论。
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交际意图和语言驱动下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取决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而语言顺应则是为了满足交际需要进行的灵活选择过程。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全面阐述了人类语言使用的各种现象,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对当代语用学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翻译的本质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顺应论下的翻译是指译者不断地、合理地选择翻译方法,以适应目的语语境,通过语言转换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电影字幕翻译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交际特征。
作者认为顺应理论为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二、顺应论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研究Versø ren顺应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归根结底,语言使用者应该通过语言顺应更好地实现人际交往活动。
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语言必须实现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和动态顺应。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
语境顺应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符合交际语境;语言结构顺应就是让译者最大限度地从语音、词汇、句子等方面进行语言选择。
动态顺应是指语言为了适应各种语境和语言结构而不断调整和变化,从而达到语言选择和交际语境的相互顺应。
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为我们提供了顺应的内容,目的是在具体的顺应过程中实现动态顺应。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与翻译的选择和顺应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与翻译的选择和顺应在维索尔伦的语用视角中,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
他指出过程的连续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从语音、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第二,语言使用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而且选用语言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第三,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第四,选择发生在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做出选择;第五,语言使用者没有权利在选择与不选择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语言使用者一旦进入语言使用过程,也就只能选择心目中最合适的和最需要的来进行交际;第六,可供语言使用者选择的语言手段和策略不是机会等同的,因为所选择的具体手段和策略受到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七,语言使用者在语言手段和策略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会导致与它相关的其他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出现变化。
这些特点说明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以客观属性与主观意识、多层结构与多面角度、连续不断与互动制约为性质的动态选择过程。
从具体角度讲,这一连续选择的过程在翻译实践操作中体现在将原文转化为译文的起始和终端的过程中。
即从所译文本的取材选定,到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确定,再到译语词汇句式的运用,直至译文的最终成形,翻译行为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涉及对多种选择的确定。
因此,从维索尔伦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的观点,来审视和看待翻译行为的性质和特点,不难发现:翻译活动也是语言的选择过程,只是它不是单语间的选择和确定,是更为复杂和多层面、多角度的双语间或多语间的语言选择过程。
所以维索尔伦的语用观为宏观认识和微观切入翻译过程与行为的本质和复杂性,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分析视角,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翻译行为如何体现出它的顺应性质和动态顺应的特点。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作者:王丹武峰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1期一、引言1999年维什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去理解和解释语用学。
按Verschueren的观点,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分不开的,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语言的选择是手段,而语言的顺应是目的和结果。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语言顺应性的基础。
人们能够正确使用语言就是基于语言的这三个特性。
语言具有变异性使得语言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则保证了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言选择具有灵活性,满足了交际的需要。
二、顺应论视角下的选择与翻译Verschueren的语用观认为,语言的选择具有很多的特点:(1)选择发生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从语音语调到语法结构的选择,从语码到语篇的选择等。
(2)语言使用者做出的选择不仅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还包括语言策略的选择,而且选用语言策略时所表现的风格或语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
(3)语言使用者所做出的选择是在意识的不同程度下做出的。
(4)选择发生在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都要做出选择。
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
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是一种文字到文字转换的过程。
顺应论认为,翻译应包括翻译者原语言信息的意图和目标,并以最小的损失将其传达给非母语者。
顺应论在翻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影响着翻译者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顺应论认为,翻译应该是在保留原文中的意义的同时,保持原有的译文的完整性的过程。
翻译者应当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认可的语法和词汇做出适应,保持最大可能的理解性和完整性。
在文字到文字转换的过程中,语言系统不完全一致,这意味着翻译者必须对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字表达进行平衡,调整,以达到最大的理解性和完整性。
顺应论让翻译者更加注重文字内容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力求外观的美化。
它还要求翻译者能够仔细观察原文语言的特点,精确地掌握它的意义和细微的不同,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准确地表达它们。
此外,顺应论还让翻译者考虑到跨文化的因素。
许多原文中使用的日常用语可能在翻译过程中丢失其原始含义,这就需要翻译者能够理解原文中特定文化的背景,从而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会出现失误。
顺应论对翻译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它强调有效的翻译,而不是机械的翻译。
顺应论要求翻译者充分考虑翻译的文字,语言和文化背景,以便通过一种本质上正确的方式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内容。
此外,它还主张翻译者应该使用不同类型的资源来了解语言的特点,以确保翻译的质量。
例如,翻译者可以使用研究书籍,字典和其他参考资料来更好地理解语言,以此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的来说,顺应论是翻译的重要理论,它的发展和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
翻译者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指导原则,在保持原文内容和意义的同时,仔细观察原文的特性,考虑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如果翻译者能够认真遵循顺应论的要求,那么他们会生产出更加准确完善的文本翻译,为世界各地的沟通和交流提供更大的帮助。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一、本文概述顺应理论是一种解释翻译现象的重要理论框架,它源于语言学领域,特别是语用学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分析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如何在不同语境下做出顺应性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
文章首先将对顺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进行介绍,阐述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随后,文章将探讨翻译过程中语境、语言结构和动态顺应的关系,分析翻译中的顺应性选择和适应性问题。
文章将总结顺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其在翻译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
二、顺应理论概述顺应理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是一种语言使用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张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不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是语言使用者基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的。
顺应理论强调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认为语言使用者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
在顺应理论中,语言使用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做出顺应性选择的过程。
这些选择可能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包括语言形式、策略等方面。
语言使用者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交际目标、社会规范、心理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策略。
这种顺应性选择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交际策略、认知策略等多个方面。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同样需要语言使用者进行顺应性选择。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语义、风格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以确保翻译作品在目标语境中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顺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做出更加准确、灵活的翻译选择。
翻译顺应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解》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 杨朝军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2-96页
主题词: 翻译过程;变异性;协商性;顺应性;翻译语用学
摘要:Verschueren《语用学新解》明确了语用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阐述了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无不是变异、协商和顺应等语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崭新理念。
鉴于这一理念同时可以用以拓宽翻译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选择、协商、变异、顺应并据此作出决定的过程,该理论完全可以为一个新的翻译学科一翻译语用学的诞生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 让我们做得更好
• The original version is very simple, which is in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ads. The translated version has the same style with the original one. The language is very colloquial, the syntax is simple. All these create a warm atmosphere.That is ,the company is willing to provide good service to customers.
2)对话语构建成分选择的顺应
• 话语构建成分是指,语音结构,词素和词 汇,分句和句子,命题以及超句结构等。 • 语音,不同的语调,重读,停顿会影响话 语的表达和理解 • 词素和词汇 使词语具有变异性和商讨性 • 句式 名词性成分之间的语义功能关系,语 序,命题结构以及段落,章节等超句结构, 对话语的结构都具有制约功能。
• The three key notions are fundamentally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Variability and negotiability provide possibilities and means for the language use, and adaptability give us enlightenment that language choices can be made to realize communicative needs based on variability and negotiability.
ⅰ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 The adaptation of language includes the choice of language, language code, language style, language discourse. • Translation consists of two parts. • The micro parts: lexical, phological.(语音, 词汇) • The macro parts: the language code translation, style.(语码转换,文体风格)
• “你们俩感情好不好?” 毛主席问陈妻。 “好。”陈妻答。主席听了很高兴。 • 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Chen’s wife. He was pleased to know that they had a happy home life.
Ⅱ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ⅱ译者对语境选择的顺应
• 顺应心理世界 • 顺应物理世界 • 顺应社交世界
顺应心理世界
• 大凡在官场中从前清混到民国的人,全是 比狗还下作。 • Anyone who’s meddled with officialdom for long must be lower than a snake’s belly. • Dog is a adorable pet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in Chinese tradition, dog is not that prefered.
adaptation in translation
• The choice of languag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mental process. Change can be made to meet social needs to some extent. • 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了符合 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
பைடு நூலகம்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 Variability (变异性)is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 which defines the range of possibilities from which choices can be made. • Negotiability(商讨性) is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 responsible for the fact that choices are not made mechanically or according to strict rules or fixed formfunction relations, but rather on the basis of highly flexibl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 Adaptability (顺应性)is the property of language which enables human beings to make negotiable linguistic choices from a variable range of possibilities in such a way as to approach points of satisfaction for communicative needs. • .
• Sense and simplicity • 精于心 简于形 • Alliteration and language structure is retained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
• • • • The choice is yours, the honor is ours 任君选择,深感荣幸 你的选择,我的荣耀 Antithesis(对偶) is retained in version2.
• 一肚皮的酒,几乎化成醋酸。 • The considerable amount of wine Hsin-mei had consumed earlier was burning inside and made him sick with jealousy. • 醋酸 sour vinegar, is very hard for the west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so adaptation is made here .It’s translated into sick with jealousy.表示“妒火中烧”
1)对语言,语码,语体选择的顺应
•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other words, in the choice-making process, 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his language ability, the utility of language into account. • He also has to consider the social facts, political stance, ideology and language policy.
• Ⅱ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in
translation ⅰ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
1)对语言,语码,语体选择的顺应 2)对话语构建成分选择的顺应 3)对不同类型/体裁话语和语段选择的顺应 4)对话语构建原则选择的顺应
ⅱ译者对语境选择的顺应
顺应心理世界 顺应物理世界 顺应社交世界
3)对不同类型/体裁话语和语段选择 的顺应
• 交际者对不同类型/体裁话语和语段选择的 顺应涉及人的认知心理因素,即存在意识 程度上的区别。有的选择可能是无意识的, 有的则可能又强烈的意图。翻译时,译者 应注意区分交际者对语言选择所表现出的 意识程度,从而恰当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 • • •
顾客止步! Stop! Staff only! The sign want to give warning to the customers. Stop can make the customer feel impolite. However, the 2nd version can show respect to the customers.
Ⅰ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is put forward by Verschueren in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 Pragmatics is a general cogni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linguistic phenomena in relation to their usage in forms of behavior.
顺应物理世界
•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 在许多冬日里我都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 站在飞雪和西风中。 • East wind is cold and chilly in western countries, but it’s warm in China.
• “Ah!” said Joe. ”there’s another conwict off” • 乔说:“啊!又逃走了一个患(犯)人。” • Conwict is the misspell of convict. The aim is to show Joe’s poor English. The translated version use 患 to replace 犯 to achieve the same humor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