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变异与顺应论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成语英译为例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成语英译为例作者:何东敏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3期何东敏(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顺应论,探讨了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对成语英译进行顺应性解释,以期能够对成语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成语翻译;顺应论;语言结构;语境0 引言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涉及到语言的转换,但又比单纯的语言转换复杂。
综观翻译相关研究可知,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从其他学科汲取养分作为理论指导。
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如预设、顺应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1987年,Jef Verschueren提出顺应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应从认知、社会、文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其语言行为[1]。
翻译是多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因此,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译者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1 顺应论与翻译顺议论是指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是指“所有选择都不是机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完成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2]顺应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但彼此又处于不同层次。
语言具有了变异性和商讨性才会产生顺应性。
因此,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结果。
而且,顺应性是语言与环境相互顺应、相互改变、彼此适应的过程。
顺应论的研究主要包括语境因素、语言结构选择、顺应的动态过程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等方面。
顺应论的这四个分析视角彼此分工合作,共同构成了分析语言活动的整体框架,其中,与成语翻译密切相关的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主要是语言结构和语境因素。
因此,本文从这两个维度探讨成语翻译的顺应性。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具备一般交际行为的共性,但也有一定的独特性。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顺应论在翻译中应用的研究
顺应论在翻译中应用的研究作者:齐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政治,经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各国之间对于彼此语言交流的愿望更为迫切,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日益丰富。
近年来呈现出翻译理论研究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蓬勃发展,并和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交叉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提出顺应论强调语言是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关键词:顺应论;动态顺应;顺应性作者简介:齐欢(1993-),男,汉族,黑龙江省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近年来翻译理论日益完善,并且呈现出与其它学科相交叉的趋势。
语言学与翻译相结合在翻译领域得出丰硕的研究成果,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语用学可以指导研究翻译中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之间复杂逻辑关系。
顺应论是翻译学与语用学相结合提出的,基于语言在人脑的认知过程,一.语用学基础Verscheren的语用观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连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他是出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他认为语言是不断选择的,”包括译者选择所要翻译的文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段,翻译中如何处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采取贴近源于文化还是目标语文化的翻译方式,这些对语言的选择组成了翻译的过程。
语用认知理论中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都对翻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语用理论是一种交际理论,交际理论的目的是满足交际的需求。
翻译其实是一种交际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的行为,认知理论可用于解释说明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思维逻辑以及翻译产生的过程。
文学翻译中的变异与顺应论
文学翻译中的变异与顺应论
容新霞;李新德
【期刊名称】《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27)4
【摘要】本文拟对文学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造成的译文与原作的"变异"现象做初步考察,用顺应理论进行阐释,试图说明在文学翻译中,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是顺应语言与文化语境的自然结果.顺应理论对文学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容新霞;李新德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r——以《绿野仙踪》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J], 渠天花
2.语言顺应论指导下的口译顺应观——交替传译中的“变异”与“变译” [J], 宋维
3.顺应论下中文电视访谈中闪避的变异性研究 [J], 王伟萍;张玉上
4.顺应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J], 董泽祖
5.顺应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绿野仙踪》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J], 渠天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开始着眼于文本语言之间的不同,并运用相关理论来展开翻译研究。
顺应理论(Accommodation theory)是今天被许多翻译学者所接受与应用的,它提出了一种基于文本语言的观点,来指导翻译过程。
顺应理论是在1980年代末,由翻译学家米勒鲁贝洛克(Mireille Bérubé)提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属文本转换,其目的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把语言A中的信息转换到语言B中,以便能够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内容。
顺应理论表明,翻译过程是一个交互过程,一种文本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以通讯某些信息,而另一种文本则以其他形式重建这些信息,这种文本之间的转换是有意识的,并且需要改变原有的文本表达形式来实现。
因此,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就是一种翻译形式,它把源语言中的文本表达形式用于目标语言中,语言的转换是以不同的“外形”来完成的,即采用异化的形式传达文化信息。
顺应理论的观点认为,对于异化翻译而言,它的目的就是保持源语言中文本表达形式,以便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而不是把源语言的内容完全覆盖掉,如果这样做,就会导致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损失,从而影响翻译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因此,异化翻译更多的是利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对文本进行相应的调整,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具体地说,异化翻译的重点在文字上,非文字的内容则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翻译,比如图像内容,音乐,发音等。
同时,对文字进行异化翻译时,要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把结构,语法,拼写,标点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考虑进去,使得不同语言的文本表达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从而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此外,顺应理论也强调了源语言文本整体的重要性,而这一点也是异化翻译的核心。
换句话说,要想做到异化翻译,就要把源语言的文本整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而不是进行局部翻译,这样才能把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以新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来。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乔莉萍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8年第01期一、引言顺应论是由国际语用学会会长耶夫·维索尔伦在1999年出版的新书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来的。
维索尔伦从全新的视角详细阐述了他对语用学的理解。
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做出一系列有意识或无意识选择的过程。
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使得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这种新颖的理论吸引了中国的研究者。
何自然和于国栋[3]介绍了这本书,给予书中提出的新颖观点很高的评价。
钱冠连和霍永寿[7]于2003年12月份翻译了全书,中文名是《语用学诠释》。
二、顺应论与翻译根据李元胜[6]的综述,顺应论在中国被研究者们广泛应用于翻译。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可以结合顺应论来进行。
中国学者戈玲玲(2001)[1]率先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阐述了在科技翻译中词义选择受语境顺应的制约。
在不同的语境中,译者应该机动地选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袁斌业,2002)[10]。
这也正好符合顺应论的核心:动态性。
王建国(2005)[9] 也指出翻译的策略是不断地进行动态顺应,所以整个翻译过程是动态的。
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
宋志平(2004)[8]探讨了翻译中的选择,顺应,动态的特点,意识程度,最后提出了顺应论理论下的翻译模式。
为了顺应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因此译语文本对译语语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最后作者提出了顺应论指导下相应的翻译模式。
顺应论的核心是动态顺应,也就是说,语境顺应和结构客体顺应都呈现动态性的特点。
何兆熊和蒋艳梅[2]进行了语境的动态研究,认为语境不是事先设定好,一成不变的。
交际过程和语境是相辅相成,彼此共生的。
因为语境是在交际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
随着交际过程的深入,交际者会不断地调整甚至重建适合的语境,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至于结构客体顺应方面,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格外注意微观方面,比如相同的一个单词,词组,句子或段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译文结果。
语言顺应论指导下的口译顺应观——交替传译中的“变异”与“变译”
语言顺应论指导下的口译顺应观——交替传译中的“变异”与“变译”宋维【摘要】语言顺应理论创始人维索尔伦所阐述的语言顺应论的三大特征中,变异性是其对口译“顺应”最具直接指导意义的核心特征.因此,“变异”在宏观上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在交替传译中实现源语和译语间的整体“顺应”;而“变译”作为一种最常被采用的具体方法,消解因文化、结构、句法带来的翻译障碍,实现源语和译语转换过程当中的自然过渡.对“变异”和“变译”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对交替传译活动做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理解.【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4)003【总页数】3页(P159-161)【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口译顺应;交替传译;变异性;变译【作者】宋维【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在构词、语法、句法这些语言基本层面的区别,使得两种语言很难实现形式上的对等。
由于口译活动本身不断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译员对语言的理解、分析与再传达这一过程本身就需要译员依据处在变化当中的交际语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作出相应的语言选择,从而准确地用目标语传递源语意欲表达的信息。
作为一种动态交际过程的口译活动,交替传译对时效性和信息传达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交替传译作为口译分类中特征最为明显、使用最为广泛的口译形式,更要求译语在语用、语意、语言和文化层面实现动态的顺应。
[1]语言变异性特征为实现交替传译过程中的动态顺应过程提供了策略性的操作依据,而“变译”手法的运用是最终达成这一交际和信息传达目的的途径。
一、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用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各种恰当选择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并不全然是机械地、既定地进行选择,而是灵活多变地加以选择,兼顾交际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顺应性则是指在变异性和商讨性的基础上,能够让语言使用者在可做的选择范围内做出更全面的调整和变动,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文学作品的人物语言语言顺应理论,是由比利时的语用学家维索尔伦于在其发表的著作《语言学新解》中提出的。
维索尔伦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对语言结构和语言策略进行选择的过程。
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与顺应性,组成了语言在选择过程中使用的三个特点。
其中,变异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语言的选择,但必须符合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协商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中,不存在机械地进行语言的选择,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富有弹性地选择语言;顺应性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策略的选择而达到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
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
根据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这一观点,他提出了顺应理论(the theory of adaptation),强调语言选择与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和交际目标的一致性。
语言顺应理论涉及四个方面,分别是: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性的动态、顺应中的意识突显。
语境关系顺应指的是在语言的使用中要符合各种语境因素的需要;语言结构顺应指的是在语言使用中要符合语言内部结构原则的需要;顺应性的动态指的是在语言选择中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需要进行不断的变化和更改;顺应中的意识突显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对语言选择有意识上的掌控。
这四个关于语言顺应理论的特点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维索尔伦认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与语境是需要相互顺应的。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个方面。
语言语境指的是上下文的关系,它包含语言的连贯、语段关系、话语顺序等三个因素。
交际语境包含交际双方、物理世界(如地点、气候等物理因素)、社会文化世界(如国情、社会风尚等)、心理世界(如价值观、情感等)。
语境并不是交际双方之前预定的,而是在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语境需要进行选择的,会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语言顺应理论揭示了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重要特征,要想使用语言就要对语言进行选择,而在选择的过程中又必须和语境相联系,相呼应。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何东敏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3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顺应论,探讨了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对成语英译进行顺应性解释,以期能够对成语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成语翻译;顺应论;语言结构;语境【Abstract】This paper has mainly introduced adaptation,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In order to mak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idioms translation, the paper has described idioms translation by using adaptation from two aspects,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context factor.【Key words】Idioms translation;Adaptation;Linguistic structure;Context0 引言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涉及到语言的转换,但又比单纯的语言转换复杂。
综观翻译相关研究可知,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从其他学科汲取养分作为理论指导。
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如预设、顺应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1987年,Jef Verschueren提出顺应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应从认知、社会、文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其语言行为[1]。
翻译是多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因此,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译者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1 顺应论与翻译顺议论是指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是指“所有选择都不是机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完成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顺应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儿童文学翻译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原则、策略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儿童文学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顺应论的视角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强调语言交际的动态性和顺应性。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顺应论的视角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心理特点、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方面的顺应。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阅读习惯,使译文在语言、内容和形式上都能与儿童的认知特点相契合。
三、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的简洁性: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翻译语言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和词汇。
2. 内容的教育性:儿童文学往往具有教育功能,翻译时需注重传达原文的教育意义。
3. 形式的趣味性:为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翻译作品应具有趣味性,形式上应富有创意。
四、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1. 顺应儿童心理: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使译文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
2. 忠实原文:在保证语言简洁易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教育意义和趣味性。
3. 注重文化顺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译文在文化上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
五、儿童文学翻译策略及实践1. 语言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生僻字词和复杂句式。
同时,要注重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译文更具趣味性。
2. 文化策略: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应采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异化的方法,保留其文化特色;对于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则需采用归化的方法,使其更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
3. 实践案例分析:以具体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顺应论的视角和上述策略进行实际操作。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一、顺应论概述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了语用综观说,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书中指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相互顺应。
恰当成功的交流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顺应的结果。
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顺应。
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二、顺应论与翻译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信息的互相交流。
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等值表达出来,实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因此语用学的提出对翻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Leo Hickey在其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翻译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翻译理论时也会谈到如何做到翻译等值的问题。
何自然曾说过“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
但由于译者的认识程度,翻译用意的侧重点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只能是相对对等。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框架下的顺应论正是指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语言选择的过程。
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新组合,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做出相应的顺应,说到底翻译就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
三、翻译中的文化顺应现象(1)顺应源语文化的现象。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何东敏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3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顺应论,探讨了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对成语英译进行顺应性解释,以期能够对成语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成语翻译;顺应论;语言结构;语境【Abstract】This paper has mainly introduced adaptation, 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adaptation. In order to mak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idioms translation, the paper has described idioms translation by using adaptation from two aspects, linguistic structure and context factor.【Key words】Idioms translation;Adaptation;Linguistic structure;Context0 引言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涉及到语言的转换,但又比单纯的语言转换复杂。
综观翻译相关研究可知,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从其他学科汲取养分作为理论指导。
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如预设、顺应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1987年,Jef Verschueren提出顺应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应从认知、社会、文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其语言行为[1]。
翻译是多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因此,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译者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1 顺应论与翻译顺议论是指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是指“所有选择都不是机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完成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
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
异化翻译是转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商业文本和其他流行文化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更是如此。
它有助于传达正确的、全面的和统一的含义。
因此,顺应理论是衡量异化翻译质量的重要参照系,其中也包括英文到中文的翻译。
接下来,本文将讨论顺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以期为异化翻译提供一种有系统和有效的办法。
顺应理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处理异化翻译。
它可以将异化翻译定义为按照文本的特征,重新组织语言以表达原文的概念,从而获得最接近于原文的另一种语言表达。
这种方法有助于把翻译文本和原文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从而有效地传达双方的意思。
顺应理论中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处理异化翻译的方法。
它认为,适当的文化补充也可以用来消除语言之间的异化,这样才能使翻译文本与原文一致。
这不仅可以帮助解释翻译文本中的矛盾,也有助于弥补原文中未涉及的文化部分,从而增加翻译文本的准确性。
在异化翻译过程中,顺应理论还提出了基于语法和词汇的技巧,以使翻译文本更加流畅、准确、易读。
语法的技巧包括适当的句式表达和语法结构重组,而词汇技巧则涉及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的选择使用。
此外,顺应理论还提倡翻译中的实践性运用,旨在让翻译者熟悉翻译文本的表达方式,从而使翻译文本更加流畅。
总之,顺应理论为处理异化翻译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手段,确保翻译文本准确无误,充分反映原文的意思。
综上所述,应用顺应理论处理异化翻译,是一种有效、有系统的方法,可以让翻译更加贴切,更
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论文学翻译的语境顺应r——以《细雪》的中译本和韩译本为例
论文学翻译的语境顺应r——以《细雪》的中译本和韩译本为例金成花【摘要】语境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对语言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对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即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翻译作为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也应遵循语境顺应论规则.并以谷崎润一郎《细雪》中、韩文译本为案例,从语言语境的顺应、社交语境的顺应、心理语境的顺应、物理世界语境的顺应四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评价其翻译的正误,具体探讨语境顺应论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不仅有利于我们发现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规则,也有利于我们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7【总页数】5页(P126-130)【关键词】语境顺应论;语境;翻译;《细雪》中译本;《细雪》韩译本【作者】金成花【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通化13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语境顺应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学理论,它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不仅包括语音符号、词、句、段、篇章等语言形式的各个层次和方面,而且包括语言策略,涉及面很广。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作出各种不同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它限定选择的可能范围;商讨性指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时不是按机械方式,也不是按严格的形式——功能关系,而是高度灵活和策略性地进行;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在一系列范围不定的选择项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语言的三个特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根据语言的顺应性特征,对交际过程的描写和解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恰当的、成功的交流既是语言顺应环境,或者环境顺应语言,或者两者相互顺应的过程,也是顺应的结果。
文学翻译的语境顺应性解释
比利 时 国际 语 用 学 会 秘 书 长 J e f Ve r s c h u e r e n在
容 。语 言 的 变 异 性 和 商 讨 性 分 别 为 语 言 选 择 提 供 了
可能性和方式 , 顺 应性 则是 在此基 础上 , 为 使 交 际 得
1 9 9 9 年 出版 的 《 语 用 学新 解 》 口 ] 一 书 中提 出的 “ 顺 应
2 0 1 4年 第 2期
( 总第 1 8 0期 )
牡 丹 江师 范 学院 学 报 ( 哲社版) J o u r n a l o f Mu d a n j i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2, 2 0 1 4
To t a 1 NO . 1 8 0
要 考 虑 到 语 篇 内 的逻 辑 一 语 义 关 系 , 同时 还 要 考 虑 到 社 会 文 化 因素 。
例如 , 为 了推 动 中 美 关 系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 中 国 需
、
语 境 顺 应 理 论
Ve r s c h u e r e n认 为 , 语 言 的 使 用 是 一 个 对 语 言 不 断做 出选 择 的 过程 , 这种 选 择 可 能是 有 意识 的 或 无 意
二、 语 境融 合层 面 的文化 翻译
( 一) 顺 应 于 语 言 语境 的 文 化 翻 译 语 言语 境 也 叫做 语 言信 息通 道 , 是 指 在 使 用 过 程 中, 根据语境 因素对语 言作 出选择 的各种 语言 手段 。
它 主要 包 括 三方 面 : 篇 内衔 接 、 篇 际制 约 和线 性 序 列 。 篇 内衔 接 指 的是 通 过 利 用 逻 辑 关 系 、 连 词 和 对 比 等 方
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分析论文
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分析论文文学翻译中的语言变异分析论文一、文学翻译及其变异现象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
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
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
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
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这些文体的总和。
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学形式,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应有的重视。
评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大多是先验性的,重原文文本轻译文文本。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先验性的“等值”标准提出质疑;描述性的、动态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
人们不再用“等值”、“正误”、“好坏”、“对错”等标准来评判翻译文本,而是将翻译文本中出现的“差异、谬误、摸棱两可、多元指涉,以及‘异质’的混乱”视作“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特定文学抉择的宝贵资源”。
研究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首先要给文学翻译的常规与变异下一个定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与社会学中行为规范的功能类似。
文学翻译的常规是用来辨别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翻译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它由具体的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过程、方法等理论组成。
与社会学中的越轨行为一样,文学翻译的变异是指违背了文学翻译常规的翻译行为或活动和不恰当的使用翻译技巧等行为。
文学翻译作品中的变异现象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一、本文概述顺应理论是一种解释翻译现象的重要理论框架,它源于语言学领域,特别是语用学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分析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如何在不同语境下做出顺应性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
文章首先将对顺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进行介绍,阐述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随后,文章将探讨翻译过程中语境、语言结构和动态顺应的关系,分析翻译中的顺应性选择和适应性问题。
文章将总结顺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其在翻译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
二、顺应理论概述顺应理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是一种语言使用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张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不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是语言使用者基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的。
顺应理论强调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认为语言使用者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
在顺应理论中,语言使用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做出顺应性选择的过程。
这些选择可能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包括语言形式、策略等方面。
语言使用者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交际目标、社会规范、心理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策略。
这种顺应性选择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交际策略、认知策略等多个方面。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同样需要语言使用者进行顺应性选择。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语义、风格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以确保翻译作品在目标语境中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顺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做出更加准确、灵活的翻译选择。
文学翻译与语言变异分析
文学翻译与语言变异分析作者:包斯琴来源:《速读·中旬》2021年第09期◆摘要:语言变异是语言学中的一种常见概念,指的是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含义,这一现象在生活中颇为常见,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这一语言变异很容易给相关从业者带来困扰。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对语言变异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结合部分文学作品中语言变异的例子,提出了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变异的解读策略。
希望本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整体翻译水平。
◆关键词:文学作品;翻译;语言变异文学语言与语言的其他表达形式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会对传统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艺术加工,即有意识地异化,通过这种方式,往往能够传递给读者别样的阅读体验与美学感受。
不同时代、不同语言之间的变异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文学翻译领域,译者必须准确识别文学作品中词语变异的实际内涵,并在译文中通过科学策略将原文内容成功复刻,并赋予其相应的美学内涵,使其完成语境之间的诗学连贯。
一、语言变异内涵语言变异是指文学作品作者由于文体的特殊需要或者是出于其他目的,作者有意完成的偏离常规语言使用方式或内涵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极其普遍,在众多文学作品作者眼中,这是对语言进行创造性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作者选择过去曾经被应用过,已经成为定式的语言变异形式。
(2)作者超越了所有的语义形式,有意创造出了新的异化形式。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遇到的语言变异方向包括很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句法、词汇、方言等,这也是文学作品翻译从业者必须要克服的重要难关。
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与连贯解读连贯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根据有关专家所下的定义,连贯在文学作品层面被定义为读者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赋予文学作品一定的连贯性。
连贯性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于各种语句要素之间,能够通过各种衔接手段呈现在读者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须 等 到胖 女 人 出场才 会 结 束 , 因此 这 句 话 可理 解 为
“ 未 孵 , 数 鸡 ” “ 题 尚 未 解 决 , 过 早 乐 观 ” 对 蛋 别 , 问 别 。 此 , 佐 良先 生 曾 一 语 道 破 : 不 了 解 语 言 当 中 的 文 王 “
( 州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温 浙江 温 州 3 5 3 ) 2 0 5
摘
要 : 文 拟 对 文 学 翻译 中 由于 不 同 民 族 在 语 言 、 化 传 统 、 本 文 民族 心 理 等 差 异 造 成 的译 文 与 原 作 的 “ 异 ” 变 现象 做 初
步 考 察 , 顺 应 理论 进 行 阐释 , 图 说 明在 文 学 翻 译 中 , 异 现 象 普 遍 存 在 , 且 是 不 同 文 明 间交 流 的 必 然 产 物 , 用 试 变 而 是顺
R i p,u n hs ro s ro g i o rw。 as u q e c o rw,or w a ansro 从英 e
语语 言 的角度看 , 文 照搬 中 国句法 , 译 是读 不通 的 , 但
正是 这种 顺 应原 文 的变 异 让西 方 人 从异 域 的 文化 中 获得 一种 美 的享受 , 从而 加深 了 对 中国古诗 的了解 和 感 悟 。] [P 2础语 言 是思 维 和 交 际 的工具 , 录着 思维 的 记 成果; 而思 维 又是 语 言 的 主体 , 同 民族 的思 维方 式 不
Dr wi g s r c t i o wa e , t r a a n fo . a n wo d, u nt t r wa e g i l ws
观 说 ( es et eo a g a e 和顺 应 性 理 论 (h ap rp ci n ln u g ) v te t er f d p ain h o yo a tt ),他 认 为 语 言 的使 用 是 “ 个 a o 一 不 断 的选择 语 言的过程 , 管这 种选 择是 有 意识 的还 不 是 无 意识 的 , 不管他 是 出于语 言 内部 的原 因还是 语 也 言 外部 的原 因” Ip语 言 具有 变 异性 、 讨 性 和顺 应 。] 】 商 性 。 中顺应 性是 最为 核心 的一 环 , 以顺 应 论看 , 其 而 文 学 中 的变异 是译语 与原 语相 互顺 应 相互 阐 释的结 果 。
、
不 同 民族 语 言 独 特 表 达 中的 变 异
文 学 翻译 中 由于 不 同 民族 语 言 在 结 构 与表 达 上 的 不 同,造 成 了 语 言 中 的 所 谓 错 译 即 变 异 。
Vesh ee rc u rn认 为在 语 言使 用 过 程 中 , 言 的选 择 必 语 须顺 应 于语 境 。他把 语境 分 为交 际语境 和语 言语 境 。
吃 ” 常 被 译 为 “ n c o d , 在 美 国 , s ak 通 sa k fo ” 而 “nc
He m a e y u a h gh d o i way t y b d , o m e s ButI a d,d e m a d n wi owe ,a m i i ie - d d!
念、 欲望 、 仰 、 信 愿望 、 动机 、 意向等 ” “ 。 而交谈 中 , 话 说
人 与 听 话 人 的 心 理 也 需 要 做 出 顺 应 。 lp 境 是 动 ”3 语 _ j 态 的 , 据 语 境 来 选 择 语 言 、 出顺 应 的 动 态 性 , 交 根 做 与
看会使人 迷 惑 : ta y与 o ea有何关 系 ? f d al pr 这里 就涉 及 一个 民族 文化 问题 。 由于 西文歌 剧 中的女主角 大多 是 胖女人 , 剧无 不 以女 主 角 的终 曲做 结尾 , 歌 歌剧 必
作, 这是 两种 异质 文化 问 的顺 应 —— 阐释 与创 造 。如 美 国诗人 庞德 对唐诗 的研究 与 翻译 , 引 发 了美 国诗 竟 坛上 的新 诗运 动 , 国意象 派便 由此产 生 。如他 把李 美
于不 同 民族 在 语 言 、 化 传 统 、 文 民族 心 理 等 方 面 的 差
译 活动是一种 思维活动 , 思维方式 的差异 自然会影 响 翻译原则 、 方法 和效果 。在 翻译 中, 者应作 出调整 , 译 才能顺应不 同 民族语 言 的表达 习惯 , 得较理 想的 翻 取 译效 果 。 另外 , 中西方 对 同一事物 有不 同的思维 概念 , 例 如 中国 每个 地 方 都 有 丰 富多 样 的 地 方 小 吃 ,“ 小
根据 顺应理论 :作 为语 境的一 个重要 组成部 分 , “
心 理 世 界 涉 及 交 际 者 的心 理 状 态 , 括 个 性 、 感 、 包 情 观
民族 文化 语 境 , 择合 适 的词语 , 得原 文 与译文 的 选 取
间 接 等 值 。 如 , 这 样 一 个 英 语 句 子 :T eo eai 例 有 “ h p r s n tu t h a d ig ” 果 仅 从 纯 语 言 的 角 度 o n iteft a ys s 如 l l n
文 学 翻译 中的变异 现象 大致 有 以下几 类 :
一
决定 了语 言表 达形式 的多样 性 , 在某 种程 度上制 约着 人们 的言语 交 际活 动 。 国人 由于受脱 胎 于象形 文字 中 的 方块 字影 响 , 长 于形 象 思 维 和整 体 思 维 , 擅 重视 文
字背后 意象 的生 成与 表达 , 因此 造成语 义上 一定 的灵
而不 是忠实 地译为“ 登上 我的床 ” 。在 中国 , 性是 一被
禁毁 的词 , 与文艺 复兴 时弘扬人 性的西 方文化 明显 这 不 同。若 把 myb d e s直接 忠实地 翻译 为有 淫意 的“ 登 上我 的床 ” 生 活在 礼教 传 统下 的 中 国读者 则很 难接 , 受 。 为了顺应 当时 国人 伦理 道德准 则 , 故 朱先 生把“ 登 上 我 的床 ” 意改写 为 委婉 而可 接受 的“ 引相 思 的 有 牵 桥梁 ” 原诗 的第二 句朱先 生把 “ 。 我这处 女 , 活守 寡” 改 译成 “ 独守 空闺 的怨 女” 使 之有 了活生 生的 中国文 化 ,
收 稿 日 期 :O O 6 1 2 1 一0 — 1
作 者 简 介 : 新 霞 (9 O ) 女 , 西 宝 鸡人 ,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国文 学及 翻 译 研 究 。 容 18一 , 陡 硕 研 美
・ 2・ 6
萍 乡高 等 专科 学校 学 报
文 如 『: =
2 1 年 00
活性 和模 糊 性 。而 西 方人 则 受 高 度 形式 化 语 言 的影
响, 习惯 于 逻辑思 维 。庞 德 的译文 完全 割开 了西语 的 逻 辑纽 带 , 应汉 语语 言规 律 , 顺 这一 变异 推 陈出新 。 翻
语 言语 境 , 我们 通 常所 说 的 上 下文 , 主要 包 括 篇 即 它
文 学是 一 个综 合 体 , 包含 有 语 言 、 它 民族 历史 的
文 化 信 息 , 含 丰 富而 独 特 的人 类 生 存 状 态 , 蕴 折射 出 隐秘 的 民族 心理 与文 化理 念 , 因而文 学 翻译 就成 为 不 同文 化 间深层 次 的相 互 阐释 , 文学 翻译 中的变异 便 随 之而 来 。文学 翻译 中的变 异是 种 常见 的现象 , 指 由 是
内衔 接 (o ein 、 际制 约 ( tre tai ) chs )篇 o i etx u 1 y 和线 性 n t
序 列 (e u n ig 三 个 方 面 的 内 容 。另 外 , 境 不 是 sq e c ) n 语
静 态的 , 而是 由不断 被激 活 的语境 因素和 一些客 观存
在 的 事物 动态 生 成 的 。1 同样 , 了接 通原 作 的精 [p。 ] 为 神, 有些 文 学 翻译 会 故意 违反 本 族语 言规 则 , 顺应 原
第 2 7卷 第 4期
Vo . 7 NO。 1 2 4
萍 乡高等 专科 学校学 报
J u n l fP n xa gColg o r a ig in le e o
21 0 0年 8月 A Fra bibliotekg 2 0 01
文 学 翻 译 中 的 变 异 与 顺 应 论
容新 霞 , 李新 德
应 语 言 与 文 化 语境 的 自然结 果 。顺 应 理 论 对 文 学 的 翻译 有 积 极 的 指 导 作 用 。 关 键 词 : 学 翻译 ;变 异 ; 应 论 文 顺 中 图 分 类 号 : 5 H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O 7 9 4 ( 0 0 O —0 6 — 0 1 0 — 19 2 1 ) 4 0 1 3
二 、 同 民族 文 化 接 受 心 理 导 致 的 变 异 不
地 传达 了原作 的精神 。
三 、 同 民族 文 化 语 境 造 成 的 变 异 不
在 翻译 中, 者应意 识到 同一词语 在不 同民族文 译
化 语 境 中会 呈 现 不 同 的 文 化 内 涵 , 而 主 动 顺 应 不 同 从
气 息 。 种 变 异 不 但 顺 应 了 国 人 的 伦 理 心 理 并 且 巧 妙 这
解 承载在 各 自的语 言 中 , 经过 历史 的积 淀 , 成 了不 形 同民族不 同 的语 言表达 和言说方式 , 言 自身 的功能 语
不 同, 在意 象构筑 、 意义连 接及修辞效 果 中明显不 同 , 甚 至相悖 。 翻译 中 , 在 要做 到用 词准确 , 不仅 要掌握 词 的字 面意义 , 而且要知 道 由文化语 境所 决定 的词语 的 内涵意义 , 顺应东 西文化 语境 的差 异 , 能避免 错译 。 才
fo ” 等 于 中 文 中 的 “ 餐 , 食 ” 我 们 所 说 的 od 对 快 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