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语文教育之比较
什么是大语文
什么是大语文什么是大语文?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大语文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全面的语文素养为基础,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
在大语文的教学中,语言文字只是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
在今天,大语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模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受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欢迎和认同。
大语文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重点是对语言文字进行教授和讲解,而大语文则将学科的认识范围扩大到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通过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科学实验、音乐欣赏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大语文的教学方式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核,以课本为中心,老师为主导。
而大语文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在课堂上,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尽可能全面的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大语文也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将语文与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他学科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
大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许多学生在大语文学习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而且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许多教师也认为大语文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总之,大语文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新理念。
什么是语文_基本简介_学习方法
什么是语文_基本简介_学习方法语文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来使用的,它不是指代语言文字,不是交际工具,不具有工具性,工具性不可能成为语文的本质特性。
什么是语文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语文,欢迎阅读。
什么是语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
此解释概念较狭窄,因为语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艺文(文学、曲艺等),还有很多实用文(应用文)。
通俗的说,语言就是说话艺术。
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目前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汉语文。
语文基本简介语文一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所指。
在“语言文字”这一短语中,语言是狭义的,特指口语。
语言文字的实质即广义的语言。
语文[1] 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2
《走进汉语世界》教案之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3、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教学重点】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教学难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所以,了解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对于我们了解汉语,正确使用汉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一提到昨天今天,就很自然的令人想起赵本山和宋丹丹所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我们都知道,这里的昨天今天其实是指过去和现在,我们不妨稍微回顾下当时的场景。
(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至3分钟)如果不搞清楚昨天和今天的不同,那么自然就会闹笑话,就像“秋波”怎么也不可能是“秋天的菠菜”一样。
曾经1978年高考的语文试题有这么一道题,要求翻译划线的句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里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全国中小学生语文教材改版后与原版有什么区别
全国中小学生语文教材改版后与原版有什么区别01 为什么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教材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目前消息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
“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
为什么要编写“部编本”?教材内容有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为你解答。
温儒敏,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02 为何要编写“部编本”教材?“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
现有的语文教材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
“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目前江苏省已通知秋季学期从起始年级起全面使用部编新教材,苏教版将停用。
03 “部编本”内容有何变化?“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
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时文”。
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
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语文教材概述
●第二讲二十世纪以来语文教材概述●孔凡成●一、清末民初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清政府相继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开启了中国的现代教育。
我国独立开设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钦定学堂章程》颁布于1902年。
这个章程中规定,在小学有“读经”“作文”和“习字”三科,中学有“词章”科。
1904年元月,清政府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替代并未真正实行的《钦定学堂章程》。
●19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将此前的“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科均改为“国文”科。
“国文”科的宗旨,在小学是:“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智德”。
●这个章程中,在初等小学有和“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和中学有“中国文学”科。
“中国文字”科主要教学识字、读文、作文。
“中国文学”科的内容,包括读文、作文、习字、以及“中国古今文章流别、文风盛衰之要略,及文章于政事身世关系”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林纾编《中学国文读本》和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吴曾祺编《中学国文教科书》。
以林编本为例,它有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分册编写,每学期一册。
这种编法便于按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循序而进,克服以往使用教材的随意性。
●二是选文的编排不再依传统按时代先后由远而近编列,而是以时代逆序,由近及远,由清文上溯至周秦文。
这种编法符合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规律。
●三是凡选文中有佳妙之处,就添加连圈,并在顶部加批,启发学生自己体会。
吴编本其体例略同于此,也以时代逆序编排,只是在“史”的划分上,线索更为清楚;另外,选文方面突出了实用,除同样有连圈和顶批外,各篇之后还增加了总评。
●辛亥以后,各地陆续编出新的国文教材。
其中,以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谢无量编《新制国文教本评注》最有代表性。
谢编本全套四册,每年一册,供四年制中学使用。
选文编排不以时代先后为序,而以文字深浅为序,同时每册按体裁分编。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复习古今异义+课件31张
①<古>黄河以北
<今>河北省
②<古>黄河以南
<今>河南省
46.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解说
文 文言古今异义
《谏逐客书》47.使之西面事秦
<古>面向西
<今>方位词,西边
48.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古>用来……的 <今>①表示因果关系②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
文 文言古今异义
《与妻书》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1.约为婚姻
<古>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今>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2.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
<今>因果关系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
4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的副词,十分,极
4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现在人家沛公
<今>现代的人,代的人
45.将军战河北①,臣战河南②
文 文言古今异义
《庖丁解牛》29.所见无非牛者
<古>没有不是
<今>只,不外乎
30.依乎天理
<古>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天然的道理31.因其固然
<古>本来的结构
<今>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32.虽然,每至于族
<古>虽然这样
<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33.吾见其难为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中美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龚欢深圳市向西小学 518002摘要:从个性化程度比较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全国统一性和唯一性;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多元性。
从性质比较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定位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美国语文课程标准倾向工具性。
从教育目标比较而言,美国语文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今天和明天的读写要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中国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总体精神体现了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纲要目标受社会生产发展、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总体教育目、学科基本性质五因素的影响。
从写作理念的比较而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注重陈述教学实践所应达到的结果“是什么”;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注重陈述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解决“怎么做”。
关键词:课程标准比较性质目标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是规定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指导性文件,给予语文教学充分的实施建议。
不同的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对学生教育的思想取向不同,对学生培养的情感倾向也不同,语文课程标准所代表的教育意义也不尽相同。
从课程标准的使用范围上来说,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全国统一性和唯一性,美国的课程标准不具有唯一性,国家有国家的课程标准,但每个州可以自己制定适合自己州使用的课程标准,而国家所制定的课程标准只是作为各个州教学的参考。
一、对语文性质认识的比较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例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阅读目标都是人文教育的目标,其指向为“藻雪精神,陶冶精神”,重视精神层次的提高。
“文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反映现实的功能”[1]教材在选文方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文学最主要的目的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2]教材中歌颂陶渊明坚持道德情操,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士大夫和后人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歌颂苏轼的豁达,杜甫的忧国忧民。
文章千古传 读书古今谈——《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摘要]《古人谈读书》是五年级的一篇文言文。
教学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古人读书的方法,学会读书,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研题导入、读通课文、感知大意、领悟内涵、读写结合、延伸拓展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和作者对话,感受古代圣贤的读书智慧、深邃思想。
这样教学,重视学生心理体验、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适时、适度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教学设计;读书智慧;传统文化;读写结合[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16-0072-04《古人谈读书》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由关于读书的两个短篇构成,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的智慧为主题,重视学生心理体验、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适时、适度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提示作用。
一、整体建构,文言共生学习文言文,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文化的传承。
本课教学站在单元整组的视角,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设计。
从“是哪些古人”到“谈了什么”,最后到“怎样谈的”,逐层深入,指导学生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疏通字义时,从篇章阅读的角度推敲词语的语境义;分析篇章时,着眼于篇章的整合,与具体的词语理解相结合,言文贯通,形成言语经验。
最后以读书的名言警句结课,探寻读书之法,让学生感受先贤的智慧,受到文化的浸染。
二、强调涵泳,多法导学经典古文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具有节奏美、韵律美的特点。
古文教学要以读为根本。
本课教学开展多渠道、多角度诵读,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反复揣摩,使他们真正理解内容,获得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达到厚积薄发之效。
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辅助工具架桥搭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提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鼓励他们灵活运用;创设朗读情境,引发他们情感共鸣;巧借微课、学习单,激发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热情;适时引入背景资料,读写结合,促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学习,让他们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阅读的自信。
专题27 核舟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7 核舟记(2023·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有所语.语:告诉B.佛印绝类.弥勒类:像C.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D.怀民亦未寝.寝:睡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足肤皲裂而.不知B.左臂挂念珠倚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相与步于.中庭行者休于.树D.何.处无竹柏水何.澹澹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A.他们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B.那些两膝紧靠之处,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C.那些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翻卷起来的衣褶里。
D.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A.景色之美B.朋友之乐C.赏水之趣D.贬谪之苦【答案】1.A 2.C 3.D 4.B【解析】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有误,句意为: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
语:说话;故选A。
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
A.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B.之:代词,代指左膝/助词,的;C.于:均为介词,在;D.何:疑问代词,哪里/副词,何其,多么;故选C。
语文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语⽂是什么的相关内容语⽂是⼀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字、语⾔⽂学、语⾔⽂化的简称。
语⽂课⼀般被认为是语⾔和⽂化的综合科。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语⽂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语⽂是什么语⽂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门重点教学科⽬,其教学的内容是语⾔⽂化,其运⾏的形式也是语⾔⽂化。
语⽂能⼒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门重要的⼈⽂社会科学,是⼈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具。
具有⼯具性与⼈⽂性的统⼀特点。
《语⽂》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教科书⼀般讲授的是中国通⽤语⾔⽂字(即汉语⽂)。
语⽂学是偏重从⽂献⾓度研究语⾔和⽂字的学科总称,⼀般包括⽂字学、训诂学、⾳韵学、校勘学等。
中国由于古代⽂献丰富,⽂字⽐较特殊,语⽂⽐较发达,⼴义的语⽂也应该包括语⾔学,也就是语⾔学和⽂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学是⼀⼤类,所以反⽽是语⽂学从属于语⾔学,成为语⾔学的⼀个分⽀。
教学⽬的语⽂,是新中国⼈⽂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语⾔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智⼒为根本⽬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语⾔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
总类:科学;分类:⼈⽂科学;⼦类:⼈⽂教育科学;属:中国⼈⽂教育科学中⼀个基础学科。
⾜够与同属的别种学科如政治、历史相区分,也全⾯⽽真实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本质属性。
经检验,符号定义的逻辑规则,不存在“宽”“窄”“反复”“循环”“负”“含混”“隐喻”等等⽑病。
是“科学定义”。
语⽂教学的⽬的有三个:①以典范的古今书⾯语⾔作品为教学媒介。
以典范的古今书⾯语⾔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理科学的规律给语⽂学科的原则要求。
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
不如此,则⽆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效率。
②以启迪并发展学⽣智⼒为根本⽬的。
启迪发展智⼒,是语⽂学科的根本⽬的。
⼼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脑进⾏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_陈寅恪_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_解析
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桑 兵比较中西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人治学的重要途径和革新思想的重要源泉,但其间格义附会的流弊甚多。
1932年陈寅恪与刘文典论国文试题书关于比较研究的大段议论,切中学术思想界的时弊,指示法国学派以事实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的一般法则。
后来虽有美国学派的平行比较日趋完善,似与陈寅恪所说不尽相符,实则学人如果不经系统训练达到高度自律,对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具有历史研究和系统异同之观念,仍然难免重蹈清代经学和近代古史研究穿凿附会的覆辙。
关键词比较研究 陈寅恪 格义附会作者桑兵,1956年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州 512075)。
近二十年来,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比较研究复趋时兴。
在整体进展的同时,难免鱼龙混杂,令前贤批评的清代经学、近代古史研究的种种流弊,再度浮现。
前辈学人所议虽系当年情形,时过境迁,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可以借鉴。
尤其是高明者的真知灼见,不受时空限制。
后来人慕其声名显赫,对所指示的学术路径却莫名所以,并不遵循,甚至有意无意与之相悖。
1932年陈寅恪与刘文典论国文试题书关于比较研究的大段议论,至今看来不仅依然恰当,而且切中时弊,令人不禁有时光倒流之感。
是函主要讨论比较语言学问题,兼及比较文学乃至一般比较研究的法则。
关于前者,《马氏文通》的利弊得失在语言学界见仁见智;关于后者,虽不过附带论及,但牵扯广泛,歧异明显。
陈寅恪与比较文学,已有学人讨论①,对于本事的解读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仍有较大空间。
由文本以明语境,可以体察前贤的苦心孤诣,与时势做一对照,从而领会其治学的途则。
一、对对子1932年夏考,陈寅恪受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文典委托为国文科目命题,因“连岁校阅清华大学入学国文试卷,感触至多。
据积年经验所得,以为今后国文试题,应与前此异其旨趣,即求一方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②。
鉴于藏①②《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陈美延编《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第249页。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
文章和句子
三篇文章的议论框架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结构
《〈论语〉十二章》
“譬如为山,未成一 篑,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虽覆一篑,
君子好学,应持 为山、
之以恒
平地
进,吾往也。”
比喻论证(将学习比 喻成造山利平地)
对比论证(进和止对 比)
文章和句子
论点 论据 论证方法 结构
《大学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明明德、亲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重点实词
词语 喻 质 弘
意义或用法 知晓,明白 质朴、朴实 广、大,指志向远大
本课例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
词语 毅 篑
格物 庶人 壹是
意义或用法 坚强
盛土的竹筐 推究事物的原理
平民百姓 一概,一律
本课例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长句
短句
语气
《〈论语〉 都有
都有
多样
十二章》 (不规则)(不规则)
散 整句
句 少多
结论
日常化表达, 平易温和
篇目
长句
《人皆有不 适中
忍人之心》
短句 适中
语气
散 整句
句
结论
长句多而整齐, 多肯定语气 多 少 否定语气气势强
盛磅礴
《大学之道》 少
语句短促, 多 多肯定语气 多 少
整齐,有气势
鉴古知今,读写结合,儒家思想的当代表达
篇目
语气词 个数
结论
语录体风格接近口语,语气词多,情感丰
《〈论语〉十二章》 12 富,如耳提面命,师者形象近在眼前,文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中语文教材进行了改革并开始实施到教学过程中。
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哪些变化,又是怎样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的呢?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新旧教材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新旧教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
材的指导思想是要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二者相辅相成。
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同时,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以此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
其次,在材中,“表达交流”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如何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以及对研究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
例如,“表达交流”的过程和方法,如“心灵共鸣”“亲近自然”“发现幸福”“美的发现”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善于思辩”“直面挫折”“缘事析理”等。
由于教材所设计追求的是渗透式的研究“过程”,又重在“方法”上的引导,研究训练的落脚点在“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偏重课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创造性来研究。
这在“梳理探究”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它要求学生在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受到陶冶。
此外,新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例如,教材中的文章很注重人文思想。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去追究学生议论与探讨的深浅和正确与否,至少可使他们拥有了用一种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审视自我。
材有的文章表现了人类共同性的东西,这样就有了一种超时代的效果,如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文精神的关怀等等。
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
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随着中国教育不断发展,初中教育也逐渐得到重视。
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有必要澄清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育之间的区别。
从教学形式来看,初中语文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核心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主要形式设置有读书笔记、讨论、简单的文章写作等。
而高中语文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文学品位,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精美诗文,掌握文学知识,培养文学素养,理解思想内容,掌握写作技巧,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并初步具备把握文学审美的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有欣赏诗歌、读书点拨、讨论和论文写作等。
从学习内容来看,初中语文教育和高中语文教育也有很大的不同。
初中语文教育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及其相关知识,如诗词、古文等,还有基础的语文语法知识。
而高中语文教育则更多地侧重于当代文学,如新闻、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包括更深入的语文知识以及文学批评等。
从文学品位及写作技巧来看,初中学生在读写能力上还有比较多的欠缺,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水平与特点,从实际出发,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调整读写结构,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和写作技巧。
而对于高中学生,要想提高文学品位和写作技巧,就需要老师补充更多的课例,增强学生的文学意识,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修养,以帮助他们全面深入地洞察文学审美,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总之,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育是不同的,他们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取得好成绩,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和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也应当认真按照学生的水平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1第九章阅读教学一、名词解释阅...
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常见的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它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2.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4)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品读古今文学名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品读古今文学名篇在五年级语文上册中,品读古今文学名篇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内容。
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文学的魅力,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这也是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好机会。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品读古今文学名篇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在品读古今文学名篇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达成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寓意和深层内涵,领悟文学的美学价值。
2、能够阅读古今文学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自己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文学名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2、现代文学名篇: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
3、名篇研读:介绍名篇的背景、作者以及文学风格,详细解析名篇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品读古今文学名篇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介绍名篇的背景和作者在教学前需要先介绍一下名篇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们了解名篇的文化背景,加深对名篇的理解。
比如,介绍李白的背景,唐朝的历史背景,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这些背景,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李白的诗歌。
2、阅读名篇并分析阅读名篇的过程中,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意义等因素,在读完一遍名篇后,可以再读一遍,注意每一个细节,领悟其中的深层含义。
3、名篇比较分析可以选择几篇主题相近的名篇,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进一步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度,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区分能力。
4、自主阅读和创作读完名篇后,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文学创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实践。
四、教学方法在品读古今文学名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名篇的背景、作者以及文学风格进行讲解。
2、分析法:对于名篇的结构、语言、意义等因素进行分析。
3、比较法:对于几篇主题相近的名篇进行比较分析。
4、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 字教材 是《 字经》 《 家 姓》 《 字文 》 俗 称 “ 、 、 三 、百 和 千 , 三 百
千” 。集 中识 字 完 成 后 , 童们 就 可 以 阅读 了 。阅 读 阶 段 的 权 儿
威 教材是“ 书”“ 四 、 五经 ” 但 内容 艰 深 的 “ 书 ” “ 经 ” 不 , 四 、五 既 适 于 巩 固识 字 , 不 适 于 初 步 的 阅 读 。因此 , 人 尝 试 用 韵 语 也 古
第3 2卷 第 2期
Vo .2 1 No2 3 .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u n l fKafn n tu eo d c t n o r a i gI si t fE u ai o e t o
2 2年 6月 2 日 01 0
J n2 0 2 u .O 2 1
d i1.9 9 .s.0 8 9 4 .0 20 .2 o:03 6  ̄i n10 - 6 02 1.20 9 s
念 . 际 上是 一 个 ‘ 实 大语 文 ’ 念 。这 个 语 文 概 念 实 际包 括 了 概
当 时 几 乎 所 有 用 文 字 进 行 表 述 的 东 西 。我 们 现 在 所 说 的 文
学 、 言学 、 艺学 、 学 、 治学 、 理学 、 德学 、 教学 、 语 文 哲 政 伦 道 宗 社会 学 、 民俗 学 、 史 学 、 理 学 乃 至 经 济 学 、 物 学 、 文 历 地 生 天
词 、 、 、 、 、 、 ” 个 方 面 的 小综 合 内 容 外 , 有 文 、 句 篇 语 修 逻 文 八 还
史 、 的 大综 合 内 容 。 北 师 大 中文 系教 授 王 富 仁 认 为 : 中 国 哲 “ 古 代 的 教 育 , 质 上 就 是 ‘ 文 教 育 ’ 但 是 , 个 ‘ 文 ’ 概 实 语 , 这 语 的
和 写 作 教 材 。识 字 教 材 有 集 中 识 字 教 材 , 周 代 的《 籀 篇 》 如 史 , 秦 汉 的《 颉 篇 》 《 就 篇 》 仓 、急 。唐代 以后 流 传 最 广 , 响 最 大 的 影
史 上 第 一 次 有 了 独 立 的 学 科 地 位 。 90年后 遵 照 叶 圣 陶 等先 15 生 的提 议 , 陆 教 育界 将 之 更 名 为 “ 文 ” 大 语 。
育 不 能 仅 限 于 学 习 课 本 知 识 , 应 该 向学 生 生 活 的 各 个 领 域 而
开 拓 、 伸 . 语 文 学 习 同学 生 的学 校 生 活 、 庭 生 活 、 会 延 把 家 社
知 识读 物作 为集 中识 字 和 阅读 经史 之 间 的过 渡 教 材 。该 类 教 材 包 括 训 诫 类 的韵 语 读 物 和 讲 授 掌 故 与 各 科 知 识 类 的韵 语 读 物 。训 诫 类 的读 物 有 春秋 时 管 仲 编 的 《 子 职 》 唐 代 无 名 弟 , 氏 编 的 《 公 家 教 》 宋 代 程 若 庸 编 的 《 理 字 训 》 明 代 吕得 太 , 性 ,
一
、
刻算起 , 已有 三 千 多 年 的历 史 。 我 国 古 代 语 文 教 育 没 有 单 独 设 科 至 10 直 9 5年 清 政 府 开 始 借 鉴 西 方 经 验 开 办 新 学 堂 , 实
行分科教学 , 语文单独设科 , 为 当时 称 “ 国文 ” 语 文 在 中 国历 ,
我 国古 代语 文 教 育 使 用 的教 材 包 括识 字 教 材 、 读 教 材 阅
中 国古 今 语 文教 育之 比较
时 学伟
( 封 教 育 学 院 中文 系 , 南 开 封 4 5 0 ) 开 河 7 0 1
摘 要 : 古代 语 文教 育有 着 三千年 的 历 史 , 累 了丰 富的教 学 经验 。现代 语 文教 育是 在 古代 语 文教 育的 积 基 础上 兴起 的 , 管取 得 了很 大成 绩 , 还 有许 多地 方 需要 不 断地 完善 。通过 古 代语 文教 学和 现代 语 文教 学 尽 但 的 比较 , 会发 现 古代语 文教 学有许 多成 功 经验值 得借 鉴 , 在现 代 语 文教 育 中给 我 们 的启发 良多。
关键 词 : 古代 语 文教 育 ; 代语 文教 育 ; 现 比较 ; 鉴 借
中图分 类号 :G 2 5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1 0 — 6 0 2 1 )2 0 8 — 3 0 8 9 4 (0 2 0 — 0 5 0
使 用 教 材
我 国语 文 教 育 起 源 较 早 , 如 今 可 考 证 的商 代 甲 骨 文 习 从
胜、 吕坤 父 子 编 的 ( ,L 》 《 4 J 语 》 清 代 李 毓 秀 编 的 AJ 语 和 续 ,L , 《 蒙 文 》 后 经 清 贾 存 仁 修 订 , 称 《 子 规 》 , 行 于 清 末 训 ( 改 弟 )流
无 名 氏编 的《 时 贤文 》 ; 中 流 行 最 广 , 响 最 大 的是 《 昔 等 其 影 太 公 家 教 》 讲 掌 故 的 , 后 晋 李 瀚 编 的《 求 》 五 代 时 南 唐 杜 。 如 蒙 , 嗣 先 编 的 《 园册 》 宋 代 王 令 编 的 《 七 史 蒙 求 》 明代 萧 良 兔 , 十 , 有 编 的《 文 鞭 影 》 明 代程 登 吉 原 编 、 龙 , 清人 邹 圣 脉 增 补 的 《 幼 学故事琼林》 。讲 历 史 的 , 宋 代 胡 寅 的 《 古 千 文 》 如 叙 以及 各语 文教 育 就 是 “ 大语 文 ” 育 , 教
语 文总是和哲学 、 政治 、 史 、 学 、 理 学 等 融 为 一 体 , 文 历 文 伦 语 教 育 的 因 素 渗 透 包 含 在 以上 各 门 学 科 之 中 。它 除 了 有 “ 、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