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

合集下载

语文教师必看专业书籍

语文教师必看专业书籍

语文教师必看专业书籍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豆瓣评分:8.3作者: 张志公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1962系统地论说了传统蒙学教育,反思当今的国学热也从中获得启发。

可以通过本书对传统蒙学教育的发展及教材的运用有个基本了解。

希望通过对蒙学的思考反思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豆瓣评分:8.1作者: 叶圣陶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1980-8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言平实,观点突出。

3、《文心》豆瓣评分:9作者: 叶圣陶/ 夏丏尊出版社: 三联书店出版年: 2008年夏先生和叶先生的“文心”不止包括写作,还包括日常生活中其他的文学活动,阅读,诗歌,戏剧,诵读等等,甚至还有方块字。

不止如此,作者在本书是通过虚构几个中学生的文学活动,通过人物的表达把文学的种种要领和活动串联起来。

正因为如此,还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那个特殊时代师生的交流互动。

作者用文心二字,希望的是读者能够给到读者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学素养。

读完此书,我还颇羡慕作者所刻画的那个时代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

还有民国才特有的师生之间的互尊互重。

4、《文章讲话》豆瓣评分:8.7作者: 叶圣陶/ 夏丏尊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07-8薄薄一本书,小到标点、分段、词句运用、情境、动态、文气揣摩;大到阅读的理解品鉴,写作的态度和着眼点,内容简明深刻。

文中理论多用古文名篇做示范,比起很多国外阅读方面的书,对国人学子实在大有裨益。

5、《文章作法》豆瓣评分:8.4作者: 夏丏尊/ 刘薰宇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2007-10讲了各类文体的写作,例子都是精心挑选的,着实能让人领略点东西。

关于小品文的训练,则有助于培养判断力和观察力。

6、《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豆瓣评分:7.7作者: 王荣生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副标题: 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出版年: 2014-10-1这本书对语文阅读教学很有指导意义,它鲜明地点出了要诀在哪里,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收获——既有方法的指导,也有内容的深入阅读。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汇总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蒙学教材汇总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启蒙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课程是指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办学规模教师队伍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都不能与现代的小学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小学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便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隋唐以前的小学课程关于隋唐以前小学课程的设臀,留存下来的历史记载甚少。

只是从一些关于教材和人物事迹的记载材料中,我们可以对那时的教育内容进行一些推测。

(一)早期小学教育内容的传说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时间,至今尚不能给予非常肯定的答复。

这使得我们无法肯定远古时代是否存在比较规范的小学教育以及在这种小学中实行的教育课程。

从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如《周礼》、《尚书大传》、《孟子》、《礼记》等书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包括小学)内容的记载。

虽然这些记载所称的时代不一定真实,但它们应该说体现了著作人生存的年代或以前关于儿童教育内容的一些主张。

不仅如此,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说法,还确确实实被人当作了小学课程设置的榜样。

1.《周礼》、《札记》中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周礼》、《礼记》,是人们通常朋来说明西周甚至其以前“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著作。

在《周礼》的《地官司徒》和《札记》的《王制》,《内则》,《文王世子》等文中,也确实有一些村料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某蝗内容安排。

在《地官司徒》中,比较多地被人引用的材料是:(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掌谏王恶,丽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载。

乃教之六仪,一曰祭记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客,五曰军旅之客,六曰车马之客。

这两则材料都提到在后代的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影响极大的“六艺”。

“六艺”中的“书”(“六书”),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的“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

《三字经》:传统启蒙教育的典范教材
时期 , 《 字经 》 就有 ' 、蒙 文 、满 文 的版 本 ,清 朝 雍 二 ? 义文 F 种 文字 。1 9 年 《 90 三字 经 》被 联 合 困教 科 文组 织 选 入 《 界 世 儿 章道 德从 书 》,成 为伞 人类 共 Ⅲ 的文化 遗产 。20 年 1 , 09 月 复 旦大 学 钱文 忠 教授 在 中央 电视 台 “ 家讲 坛 ”解 读 《 百 三字 经 》 ,使 这本 小 册子 再 次激 起 世人 火注 的热 情 。那 么 ,这本
时间 ( 年左 右 )集 中地 教儿童 认一 批字— — 2 0 字左 右 。 ” O0
的意 义 。 占人 进行 诗 教 一般 采 取两 种 形 式 :一 种 是选 用前 人 诗作 ,此 法 从 孔 子始 一直 被 后人 沿 用 ; 另… 种 是某 砦 重视 家 诗 歌 教材 。 《 字 经 》就 是 这办 面 的代 表 作 ,它 不 仪 带有 某 三 种 强 烈 的 教 育 目的 ,还 音 韵 和 谐 , 琅 琅 上 口 ,充 满 了 音 乐 感 ,值 得 人 反 复吟 味 ,是 典 范 的韵 文 诵读 教 材 ,体现 着 种 鲜 明 的诗 教 。 中国传 统 的 诗敦 , 不太 考 虑孩 子 会 不会 理解 ,而 是考 虑 能不 能 让 他 多背 诵。书 读 遍 ,其 义 白见 。儿 童 弱 于理 解而 强 于记 忆 ,利 用 机械 记 忆 力强 时 多读 多 背 ,随 着 人生 阅 历 的
个 重 点 ,在 这 方面 ,前 人 用 的 功夫 特 别大 ,积 累 的经验 也 比 诗 为荣 。 白庙 堂 至 市井 ,到 处 是 诗 ,剑 处 是诗 人 ,也 到 处是 绎 较 多。很 突 出 的一 个 做法 是 在 儿童 入 学前 后 用 比较 短 的一 个 诗教 。 “ 夫 妇 ,美 教 化 ,厚 人伦 ” ,诗教 在 古代 有 着特 别

蒙学教材不该被遗忘

蒙学教材不该被遗忘

蒙学教材不该被遗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

我国古代对8—15岁儿童的教育叫“蒙养”教育。

如果说“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学教材典范的话,那么我国古代也不乏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莫过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

中国蒙学教材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尤其是“三、百、千”在我国古代语文启蒙教育中曾赢得巨大成功。

现在,这些蒙学教材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选编特点对今天的语文课改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蒙学教材不该被遗忘。

那么,我国蒙学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呢?⒈采用韵文形式编写我国蒙学教材大都是韵文读物,这是一个突出特点。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这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突出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虽未系统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是通过对蒙学教材的研究,我们仍会发现他们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已经有所关注。

众所周知,儿童时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思维形式还停留在低级阶段,儿童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时间较短。

因而如果启蒙伊始就给儿童读一些深奥、庸长的文章,很可能一下子就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

梁启超认为:“儿童识字之始,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

多为歌谣,易于上口也。

多为俗语,易于索解也。

”而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句式都较简短、整齐、押韵,这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一书中也说:“一般说,儿童读的诗应该是短章,这样好读,容易接受。

”再者,喜欢大声讽诵是儿童的一个特点,而韵文恰恰是最适宜诵读的。

由于韵文注重押韵、音调和谐、富有音乐性,因而学童在诵读过程中,尽管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艺术特点,却能产生奇妙的美感。

我国古代一些学者就很重视诵读的作用。

现代作家朱自清在《论朗读》一文中也说:“废弃吟诵是现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大损失。

”看来,我国蒙学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其独特的语言特点有关。

比如,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四言一句,押韵自然,句式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

小议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牛莹[摘要]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蒙学使用的教材就是蒙学教材。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古代蒙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蒙学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上的特点,提出古代蒙学教材对我国今天的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的编写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我国古代蒙学教材蒙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机构。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我们现今的小学。

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的蒙学教育大致始创于奴隶社会的夏朝,在秦汉时期得到不断发展,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程序。

古代的蒙学教育承担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对儿童进行读书、习字、作文的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儿童进入官学、书院学习以及日后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我国古代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都参与过蒙学教材的编写,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蒙学教育的发展,也保证了蒙学教材的质量。

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蒙学教材的种类繁多,大约有二千种左右,古代很多蒙学教材为我们今天编写儿童教材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研究古代蒙学教材的价值,对我们现今儿童启蒙教材的编写是有极大帮助的。

从发展状况来说,我国的蒙学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第一时期是周朝至唐朝。

这个时期的蒙学教材内容上主要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了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周朝是我国蒙学教材出现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

由于我国早期的儿童教材特别重视儿童识字和写字的教学,所以我国最早的能够蒙学教材,主要是字书一类的读本。

秦代的蒙学教材最重要的是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和胡母敬的《博学篇》,这三个教材都是以识字和写字为主的,是在《史籀篇》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汉代时,这三种书被称为“三仓”是主要的蒙学教材。

汉中时,闾里书师将这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

我国语言教育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这绝对不是你的平均语言课。

仿佛踏入时光机,先潜入我国文化深处。

教材如藏宝箱,充斥着古代智慧,道德课,语言技能。

想象一下:你可以拆散文学杰作,浸透历史知识,思考那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哲学思考。

而这里是多汁的部分——我们谈的是经典的文字,如儒家的"论语","歌经","变经"。

这些不仅是旧的尘土书,是解开我国文化和语言秘密的关键!谁知道学中文会这么刺激?
在传统汉语教育中,学生必须做大量回忆和背诵。

他们必须学习和重复古典文字,才能真正理解语言及其文化意义。

这种方法在汉语中被称为"Rote learning"或"mengxue",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学生还需要精通书法,因为它是欣赏古典中文文本的一大部分。

能够写得漂亮,被看作你真正理解语言及其文化价值的标志。

近年来,对现代教育框架内传统汉语教育及其相关教材的兴趣激增。

许多教育工作者主张重新评估传统教学方法和材料,以便使这些方法和材料更切合当代学生的需要,更便于当代学生使用。

也有人建议整合新技术和教学方法,以重振传统汉语教育。

对传统汉语教育及其教材的研究,对汉语的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宝贵的见解,构成了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

蒙学教材的特点

蒙学教材的特点

蒙学教材的特点作者:李美凤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12期[摘要]传统的蒙学教育承担着启蒙、养正的职责。

蒙学教材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上起周秦,下迄民国,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载体。

传统的蒙学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采用韵文的形式,适宜诵读;思想具有时代性;注重道德教育、突出品行修养等特点。

研究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有助于我们对其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继承优秀教育传统,使古代蒙学教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关键词]蒙学;蒙学教材;特点一、蒙学教材的概念蒙学,即启蒙之学,一般是指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

蒙学在《辞海》中解释为:“蒙学又称蒙馆,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即中国古代语文教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承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蒙学教材,或称蒙书、蒙养书、蒙学读物等,是蒙学阶段所用的教材。

蒙学教材的编辑内容和编纂形式是较为丰富多彩的,历代蒙学教材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各类蒙学教材都是集识字、求知、修身等于一体的读写范本,总体看是向着文、史、哲诸方面综合性发展。

二、蒙学教材的发展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语言文字的传习,尤其重视蒙学教育,对蒙学读物的编写给予极大关注。

蒙学教材编写历史悠久,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存的蒙学教材加以考察,蒙学教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周朝至唐朝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宋朝至清朝中叶的蒙学教材,在内容上出现分门撰写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等都各有专书。

三是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蒙学教材,出现了些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等新内容的课本,也有改写的蒙学教材问世。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传播广泛的文字形式之一,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称赞。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特点简析○钱加清 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所谓蒙学教材,指的就是为实现启蒙教育目标而编成的各种读本。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语言文字的传习,尤其重视蒙学教育,对蒙学读物的编写给予极大关注。

蒙学教材编写历史悠久,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存的蒙学教材加以考察,蒙学教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周朝至唐朝的蒙学教材,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宋朝至清朝中叶的蒙学教材,在内容上出现分门撰写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等都各有专书。

三是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的蒙学教材,出现了些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等新内容的课本,也有改写的蒙学教材问世。

从内容上看,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是综合类,其中最早的一本识字教材是《史籀篇》,《汉书・艺文志》说它是“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流传时间最久的是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宋人晁公武解释说:“杂记姓名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

‘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

”流行最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

还有一些杂字课本在各地使用。

二是伦理类,如《性理字训》和《弟子规》等。

三是历史类,影响较大的如《十七史蒙求》、《叙千古文》和《小学》等。

四是诗歌类,以《千家诗》和《神童诗》为代表。

《千家诗》历史上曾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千”。

“三、、百、千、千”各有所长,如明代路吕坤所说:“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五是名物类,《名物蒙求》、《幼学琼林》、《龙鞭文影》和《兔园册》等影响较大。

六是工具类,如《字学举隅》、《文字蒙求》和《声律启蒙》等。

蒙学教材的撰写形式则主要有三种,即韵文短语形式、散文的形式和诗歌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蒙学(小学)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的蒙学(小学)知识讲解
(谨而信)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
第一 ,集中识字 ,注重实用
《急就篇》 和 《百家姓》 均是这类教材的代表
第二 ,句式简短整齐 ,讲究押韵对仗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五字鉴》 等
古代的蒙学教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道德启蒙
“蒙学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道德的启蒙。他们在教育 教学中 ,往往把道德训诫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儿歌 与韵语的形式把艰深的哲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除伦理道德外 ,蒙学教材中还蕴含着另一种德 ,那就是对 国家、 对事业、 对他人、 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 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的、 高尚的行为。古人利用 蒙学教材对孩童进行道德启蒙 ,其目的在于最终达到 “修 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最高境界。
古代蒙学 (一)构建 诵读 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对当
前小学文 “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
言文教学
的启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小学教材文言文内容的编制需向生活化转型。
(三)注重精选语言形式,易读成诵,适当应用。
《算学启蒙》
《三字经》
▪ 宋人所作,最有影响的蒙学读物,几乎成为蒙书的 代名词。全文1086字。
▪ 成功的奥秘: 第一,内容丰富,知识密集。 第二,句子短小,便于诵读。 第三,语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易懂。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教科书的发展历程

教科书的发展历程
民国初期的语文教科书一1912年中华书局的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陆费逵于民国元年成立了中华书局以养我中华民国国民注意实际教育等为宗旨出版了一整套中小学新中华国文教科书暂时独占了市场
语文教科书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语文教材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与经学、史学、 哲学、伦理学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的。 当时的学校教育,是把德、才、学、识、 能等都纳入“四书”、“五经”、“六艺” 及蒙学教材中。从不同的视角看,我国古代 的语文教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但经学 教材、蒙学教材、文选教材作为古代语文的 主体教材则是确定无疑的。
意义: 1.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备了语文教科书的基本 条件,是我国语文教科书的雏形。 2.其内容的“合时务”和语言的通俗化,对 当时的语文教育意义重大。
(二)无锡三等学堂编辑的《蒙学读本》(1902年) 内容: 1898年,俞复、丁宝书、吴稚晖等创办无锡三等学堂, 曾自编了《蒙学读本》,共有7编。其中前三编以一些浅 显的事物为内容,以引起儿童读书的兴趣并间及中外历史、 地理、物理等知识。 第一编以识字为主,书后附有“字类备温”,便于复习; 第二、三编每课后还列有问题,以启发思考; 第四编专重德育,用《论语》弟子章分纲列目,系以历 史故事,作为修身课本; 第五编专重智育,采辑子部喻言为内容,每课系以回答; 第六编注重作文修辞; 第七编选《史记》、《汉书》、诸子以及唐宋名家文章。
二、清末新的国文教科书 (一)商务印书馆的《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 1897年商务印书馆成立,1904年,由张元济组织编制 的《最新国文教科书》陆续出版。 形式方面:遵循“发明之原则,即为第一册教科书中, 采用之字,限定笔画。” “第一册采用之字,笔画亦少; 且规定五课以前,限定六画;十课以前限定九画;以后渐 加至十五画为止”; “讨论之原则,即选定教科书采用 之字,限于通常日用者,不取生僻字。” 做到每一课生 字的字数、文字的长短都加以严格限制。 ‚天、地、日、月‛(第一册第一课) 材料方面,“则选用事项涉于多方面,不偏于一隅。 杂采各种材料,以有兴味之文字记述之。” 编排方面:“每出一册,皆按照三段教授法次序加入 练习、问答、联字、造句等,编辑教授法。”

古代蒙学教材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以《三字经》为例

古代蒙学教材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以《三字经》为例

作者: 高一诺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出版物刊名: 文化学刊
页码: 109-110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6期
主题词: 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当代语文教学
摘要: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结合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方法教育,体现了机械性与社会化的完美统一。

《三字经》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它所秉承的人文思想与社会历史主流相符。

尽管其文本以过去时代品牌为标志,但它的文字概念和思想的本质仍然可以为语文教材的革新和编写提供极其丰富的营养和参考。

蒙学教材《三字经》创刊后,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包含的教育理念仍然对现代教学和教材编写有深刻的指导价值。

古代蒙学教材与初中文言文启发式教学

古代蒙学教材与初中文言文启发式教学

代 表 的启 发 式教 学 方 法 , 助 于提 高教 师课 堂教 学 效率 , 进 学 生的 素质 发 展 , 受 更 深的 传 统 文化 浸 染 。 有 促 接
【 关键词】 中语文 初
启 发 式教 学 是 一 个 熟 悉 而 义 陌 生 的 词 ’ 。说 它 熟 悉 , 因 7 r 是
为教育者在教学中都有意无意 的实践着启发式教学方法 ; 说它 陌生, 因为启发式教学至今还被学界讨论 、 研究着。所谓启发 式
在初中阶段 , 所谓启发教学 , 目的就在于通过学习者的反复 朗 其 读、 背诵 , 使学生 自然而然 的产生思考 , 从而产生探究的疑 问, 继 而领悟到文言文巾难 以言说 的蕴藉之美 。初 中阶段 , 即便是 中
高 年 级 的 中学 牛 , 于相 对 复 杂 的文 言文 理 解 上还 是 有 一 定 困 对
法, 提高教Biblioteka 教学质量” 将“ , 采用启发式教育” 升到国家法律
的层 面 。启发 式 教学 法 历 经多 年 , 教 育领 域 大放 异 彩 。 在
效果。蒙学教材一大特点就是音韵优美 , 易于 朗读 背诵 。古代
学 塾 教学 中的 “ 书读 百 遍 其义 自见 ” 同样 具 有 一 定 的现 实 意 义 。
古 代 蒙 学 教材 与 初 中 文 言 文 启 发 式 教 学
4 07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309 湖北 武汉 牛 杰
【 摘
要】 随着国学热潮的再次兴起 , 中语 文教学的文言文比例逐 渐加 大, 初 增加 古代 蒙学教材 中的经典篇章 , 运用以诵读 法为
启发式教 学 蒙学教材 涵盖教育 、 伦理 、 历史 、 古籍 和社会 常识 。这对于初 中生掌握字 词, 扩充词汇量有极大帮助。

古代蒙学教材对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启发

古代蒙学教材对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启发

古代蒙学教材对当下语文教材编写的启发[摘要]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场,引发了人们对新旧语文教材的思考。

语文教材复古的呼声日益高涨,笔者以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为例,浅析古代蒙学教材在当今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借鉴价值。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一文中意味深长地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史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十分强调地说明了蒙学读物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关于古代蒙学教材1、蒙学教材的发展史我国古代蒙学读本的编写历史悠久,自周秦至清末绵延数千年,根据现有材料和按蒙学读本自身的发展状况,大体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周秦至唐时期,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并包含多方面的知识。

二是宋元明清四代,在内容上出现分门撰写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故事、典章名物、诗词歌诀等都各有专书。

三是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在明代后期西学东渐大潮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启蒙教材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采用旧形式,介绍西学新内容的新局面。

2、蒙学教材的分类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综合类,其中最早的一本识字教材是《史籀篇》,流传时间最久的是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急就篇》,流行最广泛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

如明代路吕坤所说:“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二是伦理类,如《性理字训》和《弟子规》等。

三是历史类,影响较大的如《十七史蒙求》、《叙千古文》和《小学》等。

四是诗歌类,以《千家诗》和《神童诗》为代表。

五是名物类,《名物蒙求》、《幼学琼林》、《龙鞭文影》和《兔园册》等影响较大。

六是工具类,如《字学举隅》、《文字蒙求》和《声律启蒙》等。

七是作文类,如《声律启蒙》。

3、蒙学教材的撰写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短句、押韵、通俗、贴近生活的文字,更容易让人记住。

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三字经》和《千字文》为例

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三字经》和《千字文》为例

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以《三字经》和《千字文》为例[摘要] 传统蒙学教材中传达的教育理念既符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与义务教育课标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对现今的语文教育教学来说也有适用的地方和积极的启发。

《三字经》和《千字文》也是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佼佼者”,内容丰富,流传甚广。

全文从蒙学及蒙学教材的概念界定、《三字经》和《千字文》的内容简介、《三字经》和《千字文》的主要内容、共同点及比较以及《三字经》和《千字文》中的教育理念和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四个部分来论述。

[关键词] 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启示《三字经》和《千字文》作为我国开蒙教育的“第一书”,内容丰富,流传甚广,是一部高度浓缩的文字学史和中国文化史。

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一、概念界定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这些都在蒙学教材中有所体现;同时,蒙学教材中所传达的教育理念也有助于语文课程四条基本理念的实现。

(一)蒙学“蒙”字有众多释义,但蒙学中的“蒙”字取蒙昧、启蒙的释义,指中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

古代殷实之家的儿童一般会在4岁左右开始读私塾,称之为“开蒙”。

蒙学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蒙学体现在《辞海》中对蒙学的定义:“蒙学也称‘蒙馆’,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作文及封建道德教育。

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

”[2]广义的蒙学体现在徐梓在其《蒙学读物的历史透视》一书中的定义:“把蒙学单纯地说成是学校,实在是偏狭了一些。

其实,蒙学是一个特定层次的教育,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包括教育的目的、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中国七大著名教子童蒙读物

中国七大著名教子童蒙读物

中国七大著名教子童蒙读物展开全文古代童蒙必读中国七大著名教子童蒙读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的先贤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魂宝,这些经典之作,历久不衰,万古常新。

它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滋润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田,使他们成为爱国、爱民、爱大自然、爱生活的正道直行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处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人们十分重视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

人们也充分认识到国学启蒙教育,会成为少年儿童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因此,民间出现了不少类似私塾的读经热,读经夜校,有的学校开了国学课,不少家长自行给孩子增补了读经内容。

据有关权威部门统计,而今参加读经活动的人数已超过八百万,而且这个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影响之广泛,之深远,之巨大,已见端倪。

我国著名的童蒙教子读物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宋代之前启蒙读物主要用四言写成。

在宋代之前,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主要是用四言写成的。

从残存的遗文和王国维等学者的考证来看,中国最早的启蒙识字读本,如《史籀篇》《仓颉篇》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著名的《急就篇》主体是三言和七言,末尾最为浅近可读的一段,歌颂汉朝的功德: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万方来朝,臣妾使令。

边境无事,中国安宁。

百姓承德,阴阳和平。

风雨时节,莫不滋荣。

灾蝗不起,五谷孰成。

圣贤并进,博士先生。

正是用四言写成的。

被人们视为“稷下学宫之学则”的《弟子职》、成书于六朝时期的《千字文》、唐代广泛使用的《开蒙要训》、成于唐而风行于宋的《蒙求》、介绍姓氏的《百家姓》、传播历史知识的《十七史蒙求》、阐释理学概念的《性理字训》、宋朝末年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等,都是用四言写成的。

在《三字经》出现之后,一些重要的启蒙读物如《龙文鞭影》,还是用四言编写成的。

可以说,四字句是传统启蒙读物最主要的编写形式。

为什么倡导孩童读经启蒙呢,因为二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孩童,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力强,所学即印,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蒙以养生。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

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与教学古文教育分位三个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教育阶段;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阶段;进一步的阅读和训练阶段。

(一)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材古文教育的读本主要有三种:《四书》《五经》;蒙学读物;文选读本。

我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所以也没有具备教科书意义的语文教材。

专供儿童识字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及各类杂字;掌故性故事性很强的《图国册》《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进行语言文字方面“小学”教育的《字体蒙求》《文字蒙求》,古文选本中的《古文美键》《文章轨范》《东莱博议》《古文观上》等,都成了清朝兴学以前各书塾采用过的语文读物。

这些在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当时的伦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和语文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读物内容上背离实用性,编排上欠缺科学性,都还不能说是合乎教学规律的;因而,也更谈不上是符合教育科学要求的语文教科书。

(二)古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在启蒙教育阶段,学习以《千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为代表的蒙学读物,其目的主要是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儿童识字以后,一方面读写散文故事,同时读写优美而前进的诗歌,这是唐宋以来一直实行的办法,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的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

课件,读散文读诗歌是识字以后的一项教学任务。

除了读散文诗歌还要进行阅读。

大致儿童入学第三个年头,进入读写基础训练为主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开始教学生读《四书》《五经》;配合读经,教学生阅读简短的散文故事和浅易的诗歌,教学生对对子,有的还教给学生一点极浅近的文字、音韵知识。

“诗经”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主要途径,“讲读”也就成为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文章写作方面,从史料来看,汉代就有了明确的写作教学。

古人在四五岁启蒙时就一方面读《急就篇》《三字经》《千家诗》等识字课本,一方面练字炼句、属对、叶韵,进行写的基本训练,类式于今天小学的造词写句子,但比今天的训练层次高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及启蒙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课程是指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对于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而言,由于办学规模教师队伍以及组织教学的方式都不能与现代的小学相提并论,中国古代小学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便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一、隋唐以前的小学课程关于隋唐以前小学课程的设臀,留存下来的历史记载甚少。

只是从一些关于教材和人物事迹的记载材料中,我们可以对那时的教育内容进行一些推测。

(一)早期小学教育内容的传说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时间,至今尚不能给予非常肯定的答复。

这使得我们无法肯定远古时代是否存在比较规范的小学教育以及在这种小学中实行的教育课程。

从战国秦汉人的著作如《周礼》、《尚书大传》、《孟子》、《礼记》等书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关于早期儿童教育(包括小学)内容的记载。

虽然这些记载所称的时代不一定真实,但它们应该说体现了著作人生存的年代或以前关于儿童教育内容的一些主张。

不仅如此,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说法,还确确实实被人当作了小学课程设置的榜样。

1.《周礼》、《札记》中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周礼》、《礼记》,是人们通常朋来说明西周甚至其以前“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著作。

在《周礼》的《地官司徒》和《札记》的《王制》,《内则》,《文王世子》等文中,也确实有一些村料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某蝗内容安排。

在《地官司徒》中,比较多地被人引用的材料是:(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保氏,掌谏王恶,丽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载。

乃教之六仪,一曰祭记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客,五曰军旅之客,六曰车马之客。

这两则材料都提到在后代的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影响极大的“六艺”。

“六艺”中的“书”(“六书”),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的“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大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后世的不少学者眼里,“六艺”均为儿童教育的内容。

但是,从《周礼》的本文看,所谓的“六德”、“六行”,“六艺”以及“六仪”之教,并没有明确表明是针对儿童的。

即便以保氏之教而言,“国子”之中也同时包含了两种年龄的人,即年龄较大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和年龄较小接受小学教育的人。

因此,班固、许慎等人的说法是否准确无误,亦非没有疑问。

同《周礼》相比,《礼记》中对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则稍微明确些,其中较多被引用的材料是《内则》中的一段话: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男鼙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为十五岁,按照古代“十五入大学”的说法,则已不属“小学”教育了。

可以看出,《内则》是按年龄的增长来设计教学内容的。

其中六岁教数与方位,八岁教谦让的礼节,九岁教计算日期,这几年的教育似乎都是放在家庭中进行的。

只有十岁以后的”出就外傅”,大体与“小学”相当,而学习的内容为“书计“。

到了十三岁,所学的内容又有些变化,有乐、诗和舞。

到了十五岁后,才学习射御。

这种安排,同《周礼·地官司徒》的说法不完全一致。

它是否能代表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不敢妄论,但可以想见的是,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对儿童的教育,应根据其年龄的大小而安排学业内容。

这一点,客观上表明了中国古人对儿童教育内容(或小学课程)设置的心理学基础,是有着一些朦胧的意识的。

《礼记》另一段较多被人引用的材料是《王制》中的一段话: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

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

升於司徒者,不征於乡;升於学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

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书。

王大子、王子、群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通(嫡)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凡入学以齿。

这里的“诗书礼乐以造士”向来同《周礼》的“礼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用来说明先秦尤其是西周时期小学的教育内容。

《王制》的这种说法究竟是行能体现先秦甚或西周的儿童教育内容,因《王制》本身的成书年代尚待确证而难以肯定。

不过,《王制》对教育内容的设想,同《周礼》的“六艺”一道,对后代中国小学的教育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

分析《周礼》、《礼记》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所涉及的教育内容基本上可以区分为这样几个方面:道德教育:以“礼”为代表:审美教育:以“乐”为代表;知识教育:以“诗书”、“书数”或“书计”等为代表;技能圳练:以“射御”为代表。

2《尚书大传》,《汉书》等有关儿童教育内容的记载《尚书大传·略说》,《汉书·食货志》、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白虎通德论·辟雍》诸书中有关小学的记载,也是今人用来描述先秦乃至西周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材料。

归纳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早期小学的教育内容划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学书计、学小艺。

这类记载见于《大戴礼记·保傅》、《汉书》、《白虎通》。

其中《汉书·食货志》在“书计”之外,多了“六甲、五方”。

这一方面的内容,同《周礼》、《礼记》中的“书数”、“书记”是一致的。

二是“见小节,践小义”,见于《尚书大传》、《大戴礼记·保傅》、《汉书》。

这一方面的内容,同《周礼》、《礼记》中的“礼乐”是一致的。

可以看出,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属知识学习和行为规范训练。

但是,由于这些书对入小学年龄的记载不完全一致,它们也不能确证。

可考的是,《尚书大传》的作者伏胜,本为秦博士,汉文帝时年九十余,晁错往学《尚书》。

考晁错在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举贤良,就学伏胜事在此前。

以此推算,则伏胜应生于公元前255的以前,为战国(前475-前221年)未期。

如果《尚书大传》真为伏胜所作且记载无误,则可推算至少在战国时代已有小学存在,并且是按照所谓“小节、小艺”进行教学的。

总的来说,先秦时代关于小学教育的小学教育课程的设置状况历史记载比较少见,已有的记载也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当时的小学教育实际。

不过,从先秦时代已有较高水平的数学、天文学、医学、文学等观念和技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那时没有相应的教育,则这种思想和技术水平是难以达到的。

而这种教育中,不能排除包含小学教育(儿童教育)的可能性。

因此,上述各类著作中的材料,应该能有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的小学教育内容。

(二)汉魏六朝小学教育的课程有关汉魏朝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史料也非常少见。

比较明确的大概只有王充《论衡·自纪篇》和崔寔《四民月令》中的一点记载。

1、王充《论衡·自纪篇》所反映的小学教育课程在《论衡·自纪篇》中,王充曾描述过他自己小时在“书馆”的学习情形:八岁出于书馆。

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从这条材料看,在东汉时期,蒙馆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书馆”,另一种是比“书馆”水平略高的蒙养学校(“经馆”)。

其中,书馆的主要课程似乎只有学“书”一项。

“书”指书写,即写字。

这一点同汉代律令中关于儿童讽书为史的条文是一致的。

在儿童学习写达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转去学习儒家经典。

从王充所云的“日讽千字”来看,似乎在后一类蒙养学校中,对儒家经典的教学是以“讽”为主的。

不过,书馆的习“书”应该包含了识字的内容,而教习儒家经典的蒙学在学习内容上也不完全一样。

因此,这两类蒙馆的课程实际上也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书馆):识字、写字;第二类(经馆):习经(多经或专经)、粗解经义。

从这些内容来看,这类蒙馆似乎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

2、崔宴《四民月令》所反映的小学教育课程崔宴的《四民月令》也涉及到当时小学的课程:(正月农事未起),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

八月署退,命幼童入小学,如正月焉。

冬十一月,砚冰冻,命幼童入学,读《孝经》、《论语》、篇章。

注云:“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苍》之属。

”按:《隋书·经籍志》在小学诸书目后云:“其字义训读,则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埤苍》、《广苍》诸篇章”。

可以看出,所谓的“篇章”,其实包含了方位、算术和识字诸方面的内容。

从《四民月令》的记载看,在东汉未期,小学的课程基本上还是以识字、计算为主,同时习《论语》和《孝经》。

而且课程的设置,因入学的不同而有些微差异。

3、其他记载所反映的小学教育课程从正史所记载的小学教材及一些人物的学习经历中,我们也可以对汉魏六朝的小学课程作一点推测。

课业所体现的小学教材,可以从下章中看出,故上下级不赘归纳各类人物学习经历的材料,小学课程内容可分为五类。

其一懦经。

几乎《五经》的每一部,都曾用以教育儿童。

如东汉明帝“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后立为皇太子,学通《尚书》”。

;寇恂“修乡校,教生徒,聘能为《左氏春秋》者,亲受学焉”;马续“七岁能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浩《诗》”;崔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

其二《论语》和《孝经》。

如王涣“为洛阳令,书佐无事,令读《孝经》”;邴原年十一人书舍,“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张讥“年十四,通《孝经》、《论语》”。

其三道家经典。

如范升“九岁通《论语》、《孝经》。

及长,习《粱丘易》、《老子》”;刘昭“七岁通《老》、《庄》义”;庾子陵“七岁能言玄理”。

其四“史书”,亦即前文屡屡提及的“书”和“篇章”。

如王尊“少孤,……尊窃学问,能史书”;又《汉书·贡舜传》“史书而仕宦”。

其五算数。

《汉书·律所志》在涉及十进记数法时说道:“其法在算术,宜于天下,小学是则。

”可见算数在汉代的小学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即产生于汉代,亦从侧面表明了汉代数学教学的发展水平。

而《九章算术》在后代是被当作各类蒙学课本的。

如魏晋时期,刘魏再给《九章算术》作注,自云。

“徽幼习《九章》,可见此书是确实被用于儿童教育的。

继续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