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单元总结

合集下载

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第7讲国共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动荡。

而在20世纪,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以及与日本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本文将从国共对峙的背景、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历程以及解放战争的开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一、国共对峙的背景国共两党是中国现代政治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政党。

国民党是在1924年由孙中山领导创立的,它的目标是实现“三民主义”,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在1921年由陈独秀等领导人成立的,它的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两党在共同反对外国侵略以及推翻封建统治的目标上有着共同点,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共关系一度紧张。

国共对峙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国民党担任着中国政府的领导地位,而共产党则在农村地区积极发展革命力量。

由于国共两党在地盘、武装力量以及外部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二者在政治和军事上陷入对峙状态。

二、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行动。

中国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表现得软弱无力,这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愤慨。

共产党积极响应民众的呼声,提出全民抗战的主张,与国民党一起组织并领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初期确立了团结合作的关系,共同抵御外敌侵略。

三、抗日战争的历程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抵御日军侵略的抵抗战,它的主要特点是游击战争。

中国农村地区的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日军进行游击袭击,给日军战线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国民党则在城市地区组织正规军进行持久战,尽管战局不断波动,但抗日力量逐渐壮大,形成了长期对抗的局面。

第二个阶段是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也称为全面抗战。

在日本投降德国后,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喘息时间,国共两党开始统一计划全面反攻。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逐步走向成熟,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国共的十年对峙高考必考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1927-1937年的历史。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是国民党的内外统治确立(不考),对内镇压红军,对日不断妥协到被动抗日;其二是中共坚持革命,从开辟武装割据道路,长征走向成熟,再到抗日;其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断加深,国共由对峙走向再度合作。

基本阶段特征:(其实本阶段特征就是上述知识结构的文字化。

)1列强侵华以日为主:(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

(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此后侵略热河察哈尔地区;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

(3)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前的抗日处于分散自发阶段,大多失败。

华北事变后逐渐走向联合,推动了历史由内战向外战转变。

2、反动统治国民党:(1)确立统治:政治形式统一;经济建设和官僚资本膨胀;外交改定新约,实质依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2)对内镇压革命,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3)对日侵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造成大片国土沦亡;甚至破坏抗日运动,如福建十九路军和察哈尔民众抗日联军。

(4)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八七会议为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三大起义揭开了独立斗争转向农村开辟根据地的序幕;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工农割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加以总结形成了在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的工农割据理论,是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红色根据地向全国发展;粉碎敌人围剿,建立苏维埃政权,制定土地革命路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

第五章 国共政权十年对峙

第五章 国共政权十年对峙

第五章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国民党统治的日益巩固、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和由国内阶级矛盾向中日民族矛盾转化时期的中国一、时间: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夕。

二、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历史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为分水岭,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1、第一阶段: 1927年至1931年,这期间的主要内容是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创建。

这一阶段的主要历史结构为:1927年“宁汉合流”后,1928年,蒋介石重新掌权,国民党蒋、冯、阎、桂四集团联合“北伐”。

1928年底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蒋介石集团在新军阀混战中,特别是经过中原大战,取得了优势地位,确立了蒋介石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在国统区出现了国民党政府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同时,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各地武装起义,创造了红军和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反“围剿”战争。

在苏区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幼芽。

在国共政权尖锐对立的局面下,出现了第三党等中间党派和改良主义活动。

教材提到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历史名词有: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新军阀混战;官僚资本、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四大家族;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改订新约运动。

中共领导下的“工农武装起义”、“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八·七会议、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教材中提到的主要历史人物有:汪精卫、蒋介石、张学良、张作霖、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毛泽东、瞿秋白、李维汉、张太雷、叶剑英、陈毅、方志敏、邵式平、吴光浩、徐向前、周逸群、彭德怀、邓小平、张运逸、韦拔群、彭湃、滕代远、黄公略、潘忠汝、许继慎。

教材中提到的毛泽东的文章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五单元:国共十年对峙

第五单元:国共十年对峙

⑷.热河沦陷;侵入察哈尔;进攻长城:1933,
⑸.制造华北事变:1935,定义?主要事件?实质?对中 国政局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
日本:①既定国策。②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 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③ “东方 会议”确立侵华策略。④经济危机的打击。
外部条件:①国际上,欧美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 无暇东顾。②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 红军,无心北顾。
让东北,保全局
华北事变
指继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之后,1935年日本侵略 军蚕食侵犯华北地区的一系列事件的统称。 包括:河 北事件、张北事件、华北五省自治、冀东事变。
实质: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日本的傀儡政权) 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本单元知识补缺
1.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1935年8月1日,发出《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西北地区的抗日力量形成了初步的联合。1936年5月、 9月,红军分别和西北军、东北军达成了互不侵犯、 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互派代表、建立交通电讯联系 等协议。
⑵.1935—1937-:初步接受国共停战,合作抗日。 背景: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三、㈠.日本侵华(1931--1937)
★主要事件:
⑴.九一八事变: 1931,日本侵华原因?蒋介石不抵
抗的理由?根源?后果? (附:后)
⑵.一.二八事变:1932,上海,
⑶.伪满洲国成立:1932,实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知识点总结与典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知识点总结与典例【最新考纲】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知识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背景(1)国际①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导致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①政治:军阀之间混战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②经济、阶级: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第一阶段: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心在上海。

3.影响(1)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

(2)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1)条件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

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主要内容(3)历史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7月)(1)条件①主观: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历史:第10单元《国共的十年对峙》共20页

历史:第10单元《国共的十年对峙》共20页
4.“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由于共产国际的“左”倾策略和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被迫长征。
5.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 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 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线索二 中国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1.不同点:(1)从革命发展过程看,十月革命是积聚力量,准
备条件,以武装夺取政权,基本上是采取和平的、合法的 斗争。而中国革命则是一开始就把成立武装、建立政权和 争取群众结合起来,通过武装斗争和土地斗争,逐步发展 群众力量,扩大革命政权。(2)从武装斗争的地位看,十月 革命直到最后夺取政权时期,才以武装起义的形式进行了 较短的战争,整个革命的胜利“取决于这两三天的斗争”。 中国革命则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从游击战发展到正规 战,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中武装斗争 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5)国共关系:从国共对峙到走向合作;中国共产党对 国民党的政策从反抗到联合。(注:共产党对国民党 政策的变化:武装反蒋→抗日反蒋→抗日反蒋→逼蒋 抗日→联蒋抗日) (6)战争性质:由国内革命战争转变为民族革命战争。 (7)主要矛盾:由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 盾。
3.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及其原因 (1)过程:①1922 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 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1927 年大革 命失败后,“八七”会议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错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1927 年,随着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 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的道 路。③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 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 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④1936 年,中

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近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大革命时期受革命影响深,群众基础好。
②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红军 第四军。 (2)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 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达到10万人。
(3)根据地的巩固:
①军事上: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 1930年底到1931年秋。 ②经济上: a.土地革命(路线、意义),赢得了群众 基础。 b.经济建设,巩固了红军政权。 ③政权上: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1931年 瑞金 毛泽东 朱德 工农民主 政权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 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 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 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 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你从中获得 什么历史启示?
①三者性质与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 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 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 实施。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 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 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 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 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②历史启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 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 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其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 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 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 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采取民主集中制原 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 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 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 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 的重任。

国共的十年对峙单元总结 人教课标版

国共的十年对峙单元总结 人教课标版

❖ 3.革命形势重新高涨
❖ (1)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 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 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10万人。
❖ (2)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革 命“围剿”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央政府成立,后来又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 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 (1)1927年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 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正确方针。
❖ (2)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等“左” 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 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3.中共中央和红军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 4.“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
❖ 由于共产国际的“左”倾策略和王明的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 5.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 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 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要对其作具体的历史分析”。另外,还有 一种观点认为是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对当 时国民党的性质认识不足造成的。
❖ 2.关于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问题
❖ 对此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南昌起 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它不 仅从理论上、原则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 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 者之间的联系,而且在具体行动中对上述 三方面作了实践。第二,南昌起义没有实 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更没 有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 者有机结合起来,它只是开始了对土地革 命的最初探索和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 地的设想,只是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

1、国共十年对峙

1、国共十年对峙

结果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年华北事变后 与国民政府签订《何梅协定》 与国民政府签订《何梅协定》 又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又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经过
国民政府 攘外必先安内 各种爱国 力量抗日 抗日反蒋 逼蒋抗日
对日采取“不抵抗”、妥协 对日采取“不抵抗” 对共产党: 对共产党:四、五次反革命“围剿” 五次反革命“围剿” 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 东北人民: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吉)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青年学生: 一二·九运动 九运动” 青年学生:“一二 九运动”
贺龙洪湖 湘鄂边
徐向前 鄂豫皖
方志敏 闽浙赣 腾代远 湘鄂赣 彭德怀 湘赣 1931.11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成立 毛泽东朱德 将赣南闽西 发展为中央 革命根据地
邓小平 左右江
彭湃海 陆丰
巩固练习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 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 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俄国是工业国, C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 .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 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 .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根深蒂固 2、1927年“八七”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开展土地革 、 年 八七”会议上, 命的方针 A.表明中国共产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 B B.主要是为了配合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 . C.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 . D.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物 工农武装割据” .

第十一单元 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  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知识网络单元特征:本单元知识范围从1927年8月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历史,单元特征是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独立领导武装起义概况秋收起义——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意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2.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二.创建革命根据地1.实践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推广:创建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2.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毛泽东的内容: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工农武装割据”实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背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是中国革命的任务之一,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引导农民参加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4.土地革命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路线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意义使党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使中国革命获得群众基础、经济基础目的: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5.经济建设内容兴办包括军需和民用在内的工业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意义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三.日本大举侵华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困境转移人民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国民党“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扶植溥仪建议伪满洲国2.开始日本为扩大侵略袭击上海侵略一·二八事变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日本取得在上海的驻军权进犯山海关,进攻热河,继犯长城一线,攻占多伦3.扩大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侵略制造华北事变签订“何梅协定”策划和推进“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四.国民党政权1.长期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质是对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2.发动第四次(1933年2月)、第五次(1933年10月)反革命“围剿”3.一再对日妥协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1932年与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和1935年的“何梅协定”4.爱国力量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抗日反蒋活动第十九路军举起抗日反蒋旗帜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五.红军的战略转移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党中央正确领导,长征胜利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1935年底,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领导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新高潮1935年,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1936年,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高考透视这一阶段,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主要矛盾经历了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的转化。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高考历史知识点: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是指从1927年至1937年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 国共合作与矛盾爆发: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曾进行过合作,共同抵抗帝国
主义和军阀统治。

然而在国共合作统治时期,出现了许多矛盾,如领土问题、军队指
挥权问题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矛盾爆发。

2. 国共分裂:1927年春,国共合作矛盾进一步加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大规模镇压,这次事件被称为“四一二事变”,标志着国共分裂的开始。

3. 地方武装斗争:国共分裂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建立了
苏维埃政权。

而国民党则通过军事打击来削弱共产党的影响力,进行了“围剿”运动。

4. 中共红军长征:1934年,由于国共斗争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了著名的长征。

红军历经艰苦、跋涉数万里,最终于1935年到达陕北的延安。

5. 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被迫联合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中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成立了抗日救国统一战线,国
共关系从此得到改善。

这些是国共十年对峙的主要历史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理解国共关系的发
展和中国现代历史的演变。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背景介绍国共对峙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期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这场斗争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共对峙的十年时期,即从1927年至1937年。

二、国共对峙的起因国共对峙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全盛时期。

在1921年党的早期阶段,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谋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分歧,两党逐渐疏远。

此后,在1927年国共合作的宁汉事变后,两党走向了对峙的阶段。

三、国共对峙的过程和事件1.1927年至1928年: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遭受重大打击,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2.1929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根据地实现了初步的发展,成立了苏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抗日方针,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4.1934年至1935年: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确立了新的根据地。

5.1936年至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西安事变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改善了党的组织和军队建设,为日后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2.思想理论:在国共对峙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如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指导。

3.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后开始合作抗日,这对中国抗击侵略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4.社会变革:国共对峙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对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五、结论国共的十年对峙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为中国革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单元介绍]1、阶段特征:从社会主要矛盾看,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和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交替发展,相互作用,由以阶级矛盾为主向以民族矛盾为主发展。

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对峙并由对峙走向联合。

从政治力量发展看,这一时期里,一是国民党建立一党专政并“统一”全国,进行经济改革并确立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地位;二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

2、基本线索:3、重大历史事件:(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3)“九·一八”事变(4)红军长征(5)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6)“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提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立意目标:1、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中国经济为重点知识,让学生相对全面了解中国当时的经济面貌,从而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有新的了解。

2、培养学生检索材料信息,并以此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基本的历史理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二、重点剖析:(一)重点举要:1、知识点: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经济状况,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经济措施。

2、学科能力:(1)根据问题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2)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3、历史理论:(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2)依据社会环境辩证认识历史(二)重点剖析:站在国民政府统治这一角度观察历史,国民政府在1927—1936年间的统治令人注目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斗争,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和国民政府与日本的关系。

而在这一节中,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的介绍是相对完整的。

当今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经济的研究逐步深入而且从中国现代化角度来解析更对现实有关照意义(尤其是国民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改革及其失败),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应有所交代。

1927—1936年,中国经济的成分复杂,大致有: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村经济等。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国共对峙的十年是新中国内政党派之间的对抗,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一场较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927--1937)①概括:国共政权对峙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31年11月,中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代表广大工农利益。

对国共十年对峙的正确理解①各有相当的武装力量和实际控制区域②虽经不断斗争,各有胜负,但并不能消灭对方。

③国共双方代表中国两大政治势力,不仅指两政权。

④对峙状态历经十年之后,因民族矛盾的上升而共赴国难,联合抗日。

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创立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1934年蒋介石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围剿”;后令东北军、西北军围剿西北红军。

中共开展反围剿斗争,长征胜利宣告了国民政府军事“围剿”破产④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交织1927年~193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对峙时期的社会矛盾①国共为代表的阶级矛盾②阶级或集团的内部矛盾中共内部先后有左倾和右倾矛盾;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势和抗日态度上的矛盾;新军阀和旧军阀的矛盾;帝国主义在侵华权益上的矛盾。

③中日民族矛盾第一讲“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一、实践(一)武装斗争三大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三次武装起义的背景、时间领导人、斗争过程、特点及其共同点)—投影表格完成名称时间领导人主要经过及特点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二)革命根据地建立与建设1、建立:①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会师)②根据地广泛建立2、建设:①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背景、目的、性质、结果)②经济建设(目的、措施、作用)党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坚持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

历史:第10单元《国共的十年对峙》

历史:第10单元《国共的十年对峙》

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 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 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由此,标志着中共的进一步成熟。 (2)原因: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 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 道路。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 反两方面经验。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 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线索二 中国革命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1.不同点:(1)从革命发展过程看,十月革命是积聚力量,准 备条件,以武装夺取政权,基本上是采取和平的、合法的 斗争。而中国革命则是一开始就把成立武装、建立政权和 争取群众结合起来,通过武装斗争和土地斗争,逐步发展 群众力量,扩大革命政权。(2)从武装斗争的地位看,十月 革命直到最后夺取政权时期,才以武装起义的形式进行了 较短的战争, 整个革命的胜利“取决于这两三天的斗争”。 中国革命则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从游击战发展到正规 战,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中武装斗争 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3.革命形势重新高涨。(1)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 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到 1930 年夏,全 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武装力量达 10 万人。 (2) 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革命“围剿”后,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起来,后来又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 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4.“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由于共产国际的“左”倾策略和 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被迫长征。 5.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 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 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高一历史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

学习历史知识是一个边学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对学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的知识点一定要多加计划,这样才能进步。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一、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遭遇的两次严重挫折的认识。

1.两次挫折1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挫折原因1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原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取得统治地位,毛泽东被剥夺了领导权,第五次反“围剿”指挥失误,被迫进行长征。

3.挽救措施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最后走出一条正确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2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左”倾错误,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4.深刻教训和启示: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二、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1.相同点1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2.不同点1领导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目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4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5革命结果: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最新 第七单元国共十年对峙 精品

最新 第七单元国共十年对峙 精品

第七单元国共十年对峙历史阶段特征:从1927年1937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个个时期,总的特征是形式上统一全国的国民党政权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人民政权的十年对峙,以及同时出现的社会矛盾的变化.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历史阶段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共两党之间的对立随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起红色政权而演变成两个政权的对立,这种对立显示出阶级矛盾一度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二,日本帝国主义趁着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之机,为摆脱经济危机困境,开始了对中国不断升级的侵略活动,加紧推行所谓大陆政策,这一现象使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不得不降到次要地位,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二重难点分析1 为什么国民政府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1)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内各党派新军阀之间勾心斗角,为了争夺权益,连年混战,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零年,连续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军阀混战。

(2)大革命找失败后,中共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大小几十块根据地,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

(3)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依然存在,号称国中之国,行使独立的政治经济司法权力。

2 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作用(1)八七会议给正在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和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挽救了党,但也滋长了左倾情绪,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危害(2)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和中国革命。

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复杂问题,妥善处理党内的意见分歧,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怎样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1)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高中历史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总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素材

高中历史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知识点总结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素材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1.背景:〔1〕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从大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革命的武装,开展武装斗争〕〔2〕中共掌握了一部分武装力量〔3〕南昌附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2.过程:〔1〕时间:1927年8月1日;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2〕概况:经过战斗,占领南昌城。

南下途中受挫,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

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1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此后中共实现了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思考:南昌起义成功后,按预定计划南下广州,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

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

中共既然已经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为什么还是连遭失败呢?学习苏联革命的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3.工农武装割据〔1〕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实践○1根据地建设a.创建: 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b.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

c.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

〔会议内容: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2土地革命a.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b.作用: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提示 内战属于阶级矛盾,“外战”属于民族矛
盾,由内战转为“外战”是中日民族矛盾 激化的必然结果。
国共十年对峙从1927年南昌起义至1936
年西安事变,历时10年。在此期间世界 历史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 (1)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并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①1927 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 体化的方针。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 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
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其中,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 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入
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 针。 (4)领导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
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沉 重打击了日伪军。 3.国民日同盟军。 (2)蔡廷锴等爱国将领在南方成立“中华 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领导抗日斗争。 (3)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是 这一时期抗日民主运动的最高潮。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 (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
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 主义以打击”的号召。 (2)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来发 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又发展为东北抗日 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3)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到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成为主要 矛盾,阶级矛盾降至次要地位。主要矛盾 的变化对中国国内局势,包括国共两党的 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共由对峙走向合 作,在特定的条件下,“民族矛盾高于阶 级矛盾”的历史结论,在这一时期得到充 分的体现。
3.中共中央和红军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开始长征,表明“转移”开始。 (2)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 师,表明“转移”完成。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倡导“停止
内战,一致对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表明“转移”开始。 (2)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 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表明转移 初步形成。 (3)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表明“转移”正式完成。
2.中共的最高决策由错误转移到正确 (1)1927年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
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正确方针。 (2)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等“左” 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 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5.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 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 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那种脱离 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 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 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 身力量来改正各种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 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 够把握形势,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充分说明中共已从幼稚发展成为成熟的革 命政党。
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 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10万人。 (2)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革 命“围剿”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 央政府成立,后来又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 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4.“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 由于共产国际的“左”倾策略和王明的
2.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1)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
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 星之火。 (2)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由此,中 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 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 路。
3.革命形势重新高涨 (1)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主
要矛盾的变化,即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由此可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是由 主要矛盾决定的。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
农村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表明中共在实 践上已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工农武装割 据”思想,表明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已上 升到理论高度。
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制造惨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
谋已久,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和“皇姑屯事件”企图阻挠中国的统一, 由于张学良“东北易帜”,其阴谋未能得 逞。 2.九一八事变: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的困境,逐步加紧侵华,1931年制造了 “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 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