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益行为的调查研究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公益活动调查报告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也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性中“善”日益突显出来。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公民本身应该更多的注重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而作为一名即将踏上社会的大学生,更应该时时刻刻的注重自己将要生存的大环境——人类社会。从我做起,奉献社会的口号早已响起,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倡议早已发出,我们这个代大学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对自己做出适当要求,积极参与建立良好的公益行为体制,特别是引导走上身边更多的人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做出更多的慈善活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贫富差别在拉大,随之而来的很多社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迈进的防碍。社会的公益行为也慢慢成为了普通老百姓注重的问题。从“嫣然天使基金会”到“李连杰壹基金”再到前段时间媒体大量报道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中国慈善晚宴”。无一不显示出了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问题。对此,利用这个寒假的机会,我对中国当今社会的社会公益行为做了一些调查与研究。

社会公益也称社会公共利益,是指与社会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相关的利益。公益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它的实质应该说是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公益行为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

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协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

社会的公益行为包括公民的公益行为(公益基金)和企业的公益行为等。

首先,在公民和基金会方面,我国和谐社会的确立和发展呼唤增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素质、发展公益事业。公民的公益行为来源于公民内心的德性精神,而日渐兴起的公益基金会不但为公民公益行为的组织化与制度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还进一步推动了志愿精神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公民与公益基金会相互构建信任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走向更“善”的治理。公民德性作为公民行为的内在价值尺度和动力机制,直接产生了公民在社会活动中的公益行为。在基金会的公益事业发展中,公民的慈善捐助以及以志愿(或自愿)贡献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他们表达出完全相同的注重公益的实质,其中体现的就是一种公民德性与公共精神。益捐赠和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社会资源,成为公益基金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力量。公民社会走向“善”的治理离不开公民与公益基金会的互动合作。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公民社会的价值目标既不是国家权力的效率优化,也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实现对权力和权利的超越。因为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不再以公共权力或个体权利为轴心实行建构,所以,人们需要富有意义的社会生活,需要在工作之

余、在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之外做出贡献,就需要自主自愿加入或参与各种形式的合法产生的公益基金会,表达公共利益和公民精神。所以,公民的公益行为离不开公民社会中的基金会组织。现代公民在道德理性的支配下,通过与基金会的互动,正如法国托克维尔说的“每个人都知道社会的普遍繁荣与他们本身的幸福是一致的,每个人都习惯于把社会的繁荣看作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人都认为公共的财富也有他们的一份,并愿意为国家的富强而效劳。”

的治理,形成良好的互动,需要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信任合作的伙伴关系。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形式,一方面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刻触动行动者个体,有着极强的个人性,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浸润着制度、结构等社会性因素。按照美国学者福山的定义,信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特性,是人们从一个规矩、诚实、合作、互惠的行为所组成的社群中分享的规范和价值观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合理期待。现实的经验告诉人们,相互信任是社会交往活动得以顺利实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社会信任使公民社会里的集体活动较易于实行。在一个社会中,相互信任的水准越高,实行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应该看到在中国公民的公益行为中还大量地存有着对基金会不信任的情绪和行为,大大降低了社会交往成果。很多人捐助时的一个抱怨就是:我也见不到受助者,谁知道我的钱到哪里去了?志愿者则会想:怎么没有人出来说一声“谢谢你”?2004年8月16日,上海慈善基金会黄浦区办事处对商业区募捐箱实行调查时得出结果,一个募捐箱平均每天仅能募到

4角钱。可见,在中国公民的公益行为与公益基金会之间,存有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成的慈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其社会信任的模式能够说是一种“因亲情而信”。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属于遵循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以人伦亲属为序,一圈一圈向外扩散。凡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为近,无亲属关系的为远;相识者为近,不相识者为远;与自己有利益关系者为近,无利益关系者为远。韦伯也提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的,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的家族优势和宗教纽带而得以形成和维续的特殊信任。所以对于那些置身于这种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其他人,即“外人”也觉得中国人不可信。所以说,中国的慈善事业任重道远。

我利用本次寒假的机会,在附近社区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通过走访一些孤寡老人,进入老年活动中心,对一部分老人小孩做了些采访,绝大部分人都觉得现在社会,各种公益活动太少,有些活动办得不是那么合理,并不能满足很多真正孤寡老人身心需要。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社会公益活动是争对某一部分群体而实行的一种奉献性质的活动。他们觉得,真正能造福社会孤老群体的公益活动才是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正能量。而这些真正能服务到某些弱势群体的社会公益活动才是我们大家共同期望的。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也感触很深。大家都在呼吁着共同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社会,做更多的公益活动,造福社会。但是又有几人真正注重了我们共同的社会?又有几人能知道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们即将进入社会,所以我们必须比别人更多的注重这个社会,去了解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更加明确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我相信,如果大家都能投入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的话,这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将会享受到更多人的协助,而整个社会也将会向和谐社会靠近一步。

最后,我对本次社会调查结果做了分析,这将会成为鞭策我前进的动力,我会在以后的假期中展开更多的社会调查,让自己能随时了解整个社会的发展动向,让自己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