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对后凯恩斯学派的影响_张凤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经济学对后凯恩斯学派的影响 马克思经济学对后凯恩斯学派的影响∗

张 凤 林

【内容提要】马克思经济学的生命力在当代的延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它的基本理论体系在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其二,是它的分析方法以及许多概念、原理在一

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中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引进、吸收和借鉴,从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经济学

对后凯恩斯学派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研究方法上,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在后凯恩斯学派分配理论的建构与

发展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不同程度地为后凯恩斯学者所吸收,马克思的货币理

论与后凯恩斯经济学的货币经济理论之间存在着承继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

作者张凤林(1954- ),东北财经大学富虹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连 116025)。

一、经济研究方法

后凯恩斯经济学派是在战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旨在反对新古典主义和

边际主义、倡导复兴古典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流派。因此,这个学派虽然属于凯恩斯主义,其经济

思想却受到古典经济学的重大影响。而由于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历史承继关系,它自然地

也受到了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要影响。这也是后凯恩斯经济学派具有“左”倾特征从而被称为“凯

恩斯经济学左派”(Left Keynesians)①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经济学对后凯恩斯学派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经济研究方法上。马克思在引述一位俄国学者

对他的研究方法的评价时,曾将自己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明确概括为唯物辩证法。②这种方法有两个基

本要点:其一是抽象分析,其二是历史或动态分析。正是运用这种方法,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商

品货币关系内部所包含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由这种关系阐明了剩余

价值生产、分配与积累,从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这种运作

机制的发展、演变规律,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经济学的这种研究方法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家那里通常也被称之为社会的、阶级的、历史

的、演进的、动态的方法。③它虽然与主流派所通行的经济研究方法(超历史的、静态的、均衡的方

法等等)难以相容,但是却对后凯恩斯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凯恩斯学者(特别是它的第一代∗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凯恩斯经济理论最新进展追踪与评析”(07BJL034)的部分研究成果。

①P. Kerr, “A history of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PP. 479-496.

②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4页。

③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98-400页。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年第12期

人物琼·罗宾逊等)出于反边际主义的理念,对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颇为欣赏。例如,罗宾逊曾指出:“马克思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需要用历史眼光而不是均衡方法去思考。”①马克思的分析结构,经过调整将可以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与积累提供“非常宝贵的工具”,为有力地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打下基础”。②卡尔多也说道:马克思经济理论是分析前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一个极为强有力的工具”,就动态分析而言,它可以与凯恩斯的分析形成互补。③所以,尽管后凯恩斯学派对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认识也许并没有达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高度,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积极地借鉴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来创建反边际主义的理论体系。这种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阶级关系分析。阶级关系分析是马克思抽象法的一个必然结果,他认为物与物关系的背后所隐藏的是人与人、主要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因而只有进行阶级分析才能抓住现存生产方式的本质。在现代西方非马克思经济学阵营普遍排斥阶级分析的情况下,后凯恩斯学派却明确坚持了阶级分析方法。他们认为,阶级分析首先体现了经济学主题的要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总产出在各大社会阶级或集团之间的分割,其中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揭示这一冲突的原因、过程、后果及其解决途径。其次,阶级分析也是准确地刻画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必要层次。处于不同经济地位或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例如,以财产收入为主的雇主阶层和以工薪收入为主的雇员阶层,其各自的消费与储蓄倾向、风险偏好程度就明显不同。因此,按照人们的特定经济地位将其划分为不同阶级(或集团),进而考察不同阶级(或集团)特定的经济心理与经济行为,比泛泛的一般理性经济人行为分析更加切合实际,更有助于把握经济复杂系统的具体的结构特征。由此,在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中,从基本概念的提炼到分析框架的建构,都贯穿着阶级分析的线索。例如,他们通常不是去一般地谈论价格变动的需求效应,而是强调不同阶层收入对不同层次消费(例如,必需品与奢侈品消费)的影响。不去建立一般的消费函数,而是分别考察工人与资本家两大群体不同的消费与储蓄倾向。不去研究所谓统一的收入份额决定,而是致力于揭示工资收入与利润收入决定的不同机理。这使得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阶级对立与利益冲突关系。

(2)强调制度分析。这也是马克思研究方法的一个传统。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关系的法律化,便形成了各种(正规的)制度,它们既是经济活动的结果,又影响着(反作用于)人们的经济行为。后凯恩斯学派特别注重各种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认为经济分析不应仅着眼于物质技术关系,而且也应将社会经济关系或制度因素纳入其中,使这些因素成为确立某些变量关系或行为关系的重要依据和约束条件。循此思路,他们深入分析了现代大公司制度,明确指出了微观市场结构的垄断或寡头特征,由此表明供求完全竞争定价的均衡价格理论的非现实性,进而代之以新的厂商管理定价或加成定价理论。他们还分析了现代社会产权制度,揭示了产权是决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琼·罗宾逊曾经指出,资本所以获得收入利息或利润,其根源就在于资本所有权,资本积累的客观要求从制度上决定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集团以利润形式占有总产品的一个份额。④这也正是资本主义不仅以消费为目的、而且同时还以获取最大利润为动机的制度原因。⑤从这一视角来看,流行的用资本生产力来解释利息或利润的所谓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便站不住脚了。此外,他们还分析了工会制度对工资谈判从而价格决定的影响,考察了现代货币制度和金融制度对企业投资决策、居民的流动性需求进而总需求的影响,等等。近年来,一些后凯恩斯学者受到制度学

① J.E. King, ed. The Elgar Companion to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Edward Elgar, 2003, P. 212.

② 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3页。

③ N. Kaldor,Essays on Economic Stability and Growth,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1980,PP.246-255.

④ 参见琼·罗宾逊、约翰·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篇第3章。

⑤ J. Robinson,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Macmillan & Co., 1956, P.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