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

作者:安嘉伟

来源:《中文信息》2016年第02期

摘要: 1976年,香港政府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成立社区建设政策委员会。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时间,香港形成了一套东西方结合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本文分析和总结了香港社区建设的特点和经验,并对大陆社区建设提出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香港地区 ; ;社区建设 ; ;专业化 ; ;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55-01

一、香港社区建设背景

1842年英国实行殖民管治时,港英政府很少关注华人社区事务,与基层市民和团体也很少联系。60年代中期,香港发生两次大规模暴动,迫使港英政府认识到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开始推出一系列基层建设措施,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设立社区中心。70年代,香港在低收入社区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改善社区环境、生活素质,培养社区领袖等,出台政策聘用社工毕业生担任助理社会福利主任,开展社区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司法矫治等活动,预防和化解社会问题,以此使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1976年,香港政府正式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成立社区建设政策委员会,来制订政策和指导地区协调工作。经过后来30年的摸索和实践,香港形成了一套东西方结合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

二、香港社区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建议

为了加强我国社区建设,必须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从社会问题出发,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调动各类社区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1.在社区区域内建立和培育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体系

香港社区建设组织管理体系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既包括官办的行政性社区组织,如民政事务署和18个区管理委员会;又有官民合办即政府资助、民间主办的半行政性社区组织,如社会福利署和各社区中心;还有完全民办的非行政性社区组织,如东华三院、圣雅各福群会,他们分别承担着各自的社区服务功能。我们也应以城镇区域化党建为基础和抓手,积极探索由政府、半官方组织和企业等共同组成的社区治理体系,在社区架构上,整合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业主委、物业公司、关工委、老年协会、再就业培训中心等社会组织,理顺相

互的关系,引入社区事务契约化管理模式,调动和配置不同类型社区组织的服务资源,来具体承担社区管理服务的职能,以此为纽带,共同促进社区的和谐与文明。

2.跨社区扶持不同领域大型民间服务组织的发展

香港民间组织规模较大,网点较多,活动能力强,社会参与欲望强烈,大部分民间组织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非赢利事业团体。在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的初期阶段,基本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即先由社会有关人士自发组建相关服务组织,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些援助性和半援助性服务,业务开展起来了,逐步申请得到政府的认证,并获取资助。应该制定出台我市培育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尤其是民间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关制度办法,一方面,强化社会服务机构准入制度和服务标准验证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运作监管机制,加强对服务机构的资质审查、服务监管,确保服务机构运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另一方面,适度提高社区各类组织的自主性和适应性,给民间组织的设立与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在香港,从事社会工作是一项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从事经济工作、行政工作、教育工作等其他方面工作的社会成员一样,要符合其职业岗位的要求,才能就业上岗,一旦就业上岗,又都有其相应的职业收入。与此相比,我市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加快这支队伍的建设步伐,争取尽快出台专职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在规范社工的资格认证、教育培训、工作评估、福利待遇、激励奖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一方面适度提升社工队伍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明确社工的身份属性;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工的再教育和专业化培训,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4.重视发挥社区义工的作用

目前我市有社区志愿者1.93万人,数量还不够多,社会参与面还不广,大部分志愿者活动还是在政府推动下开展的,自发性不够强,发挥的作用不够大。下一步应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舆论宣传,为居民群众提供各种参与义务活动的机会,建立社区义工激励机制,促进义工队伍的发展,引导社区义工参与帮助社区内的老人、儿童、青少年以及家庭,提供情绪疏导、主题讲座、文体活动、亲子活动、子女教育、婚恋辅导、家庭关系促进、社区关怀和支援等,形成专职社工、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力量。

5.倡导培育社区关爱文化

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爱、互帮互助是凝聚社区意识、培育社区亲情、融洽邻里关系的重要形式。因此,应主要依托社区自身力量,建立健全社区爱心组织,通过社工、志愿者等组建献爱心义务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关爱服务,帮助社区需要救助和关心的人们。比如,为辖区老人举办生日活动,对生子、乔迁、结婚等家庭上门庆贺,慰问病困人员,调解邻里纠纷,等等。通过这种超脱出经济层面的社区救助和社区慈善,更好地从心理上的溶入抚慰和推动情

感上的交流,从而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的爱心,促进邻里之间互助互爱、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体现社区人文关怀与和谐邻里关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