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呼吸与运动资料课件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呼吸与运动资料课件

二、肺换气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动力
1、气体交换的方式:自由扩散。 2、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和性质。
※ 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氧分压——Po2 二氧化碳分压——Pco2 空气中的 Po2=760(101.33)×20.96% =159mmHg 空气中的Pco2= 760×0.04%=0.3mmHg(0.04KPa) 人体各处Po2 、 Pco2存在有差异,如表3-1。
(二) Pco2对呼吸的运动的调节
CO2是维持正常呼吸的重要生理性刺激。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随吸入气中Pco2升高而呼吸加强,肺通气 量增加。当吸入气CO2中超过10%时呼吸减弱,达20%时出现呼 吸麻痹。
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
调节途径:外周和中枢两条途径。中枢途径起主要作用。
PCO2↑ CHCOCO2O透23+-过中H血枢2O脑化→屏学H障感2C进受O入器3→脑+ H脊+液+:
二、氧气的运输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98.5%)
(一)O2与血红蛋白的可逆性结合
Hb + O2
PO2高(在肺部氧合) PO2低(在组织氧离)
HbO2(氧合血红蛋白)
O2与Hb结合的特征: 快,氧合非氧化





和 氧




氧容量:100ml血液中的Hb与O2结合的最大
量称为氧容量。 约20ml。


管 CO2 胞





静 脉
外呼吸
气体运输
内呼吸
呼吸全过程:
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
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过程。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2-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期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超常期
>正常
低常期
<正常
与AP对应关系 锋电位 负后电位前期 负后电位后期 正后电位
机制 钠通道失活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通道大部恢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反极化
去极化 Na+内流
复极化
后电位
K+外流
前部
后部

N末梢对Ca2+通透性增加 Ca2+内 流入N末梢内

接头前膜内囊泡 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

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

受体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Na+)的 通透性增加

产生终板电位(EPP)

EPP引起肌膜AP

肌膜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

激活的L型钙通道变构,激活JSR膜上 的RYR,使Ca2+进入肌浆
? K+
K+
K+
K+
K+
K+
K+ Na+
K+
K+
细胞外高钠 细胞内高钾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Na+ Na+ Na+ Na+K+
Na+
Na+ Na+ Na+
Na+ Na+

运动生理学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运动生理学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优点:简单明了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 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 程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度
最大重复次数(RM) :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 普通人:60%-7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原因:一般人的运动中枢兴奋性难以达到足 够高的水平,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使更多 的运动单位参与兴奋收缩过程。 • 运动员: 80%-90%甚至更高肌纤维收缩 原因:运动中枢同步放电的程度将大大提 高,最大肌力自然大大增加。
(三)肌纤维类型
• 早期研究: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 不会引起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 近期有研究表明:肌纤维间通过亚型的形式 有可能出现相互转化。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 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 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 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 积累。
五、力量训练要素
(一)运动强度 •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多少 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6.年龄与性别
• • • • 20-30岁时达最大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 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成年男子和女子的绝对 与相对力量的比较
7.体重 • 体重大→绝对力量较大
• 体重较轻→较大的相对力量 • 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 相对力量 下降 •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 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

运动生理学课件(全)

运动生理学课件(全)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1. 伸展性 指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被拉长的特性。
2. 弹性 指外力消失之后,肌肉又可以恢复原状 的特性。
3. 粘制性 (1)粘滞性是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 所产生的。 (2)肌肉的粘滞性与肌肉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五、生理特性
1. 兴奋性 2. 收缩性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 式
首先出现去极化,然后出现反极化(内正外 负)。标志着动作 电位的形成。
反极化形成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再次发生变化 。出现K+外流, Na+内流的趋势,复极化形 成( 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状态)。
动 Na+

-


Na+
的 形
Na+
+
+ K Na+

Na+
A- Cl-
动作电位是Na+内流所造成
3、钠钾泵的作用。 (二)、兴奋地传导:在神经纤维上传
三、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 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
理; 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
锻炼, 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 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应激性 四、适应性 五、生 殖
肉收缩)。包括三个步骤:
动作电位通过肌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部 ,直达终末池;
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 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释放与再聚集。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实现收缩的基本条件是肌动蛋白与横 桥位点的结合。
安静状态下, 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以及钙离子之 间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
细胞膜(肌膜 )
细胞核(多个)
细胞质(肌浆):肌原纤维、肌管 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等
1、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长纤维状,纵贯于肌纤维全长,直径约为1-2微米。由若干 个肌小节构成。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肌丝构成。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 原纤维的结构基础。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2、强度-时间曲线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 用时间。
2、兴奋本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返回
时值的应用:项目不同,肌肉不同,训练水平不同,
时值不同。
速度练习者<力量练习者 屈肌<伸肌 训练水平提高,时值缩短,且拮抗肌之间的比例 缩小,说明协调性提高了。 疲劳后、肌肉损伤或萎缩后时值延长
(A带)
(I带)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直径约10纳米,其长度与暗带相同,M线则把成束 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细肌丝直径约5纳米,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有一段 插入粗肌丝之间(或暗带中)。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每条 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由两条相同的 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分子量约为500kD。
机能、代谢特征
收缩速度快 收缩力量大(较慢肌)
易疲劳 无氧代谢为主
与运动的关系
较大强度运动 速度、爆发力训练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红蛋白、线粒体较多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2

《运动生理学教案》课件2

《运动生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解释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和健康领域的应用。

1.2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包括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如运动与能量代谢、运动与氧气供应等。

第二章:运动与肌肉系统2.1 肌肉的生理特性介绍肌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解释肌肉的收缩机制和调节因素。

2.2 不同类型的运动与肌肉分析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肌肉的影响,如耐力运动、力量运动和速度运动。

探讨不同肌肉群的协调和运动技术。

第三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3.1 心脏的生理功能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的泵血作用和血液循环。

探讨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如运动训练对心脏泵血能力的影响。

3.2 运动与血管功能解释血管的功能和运动对血管的影响。

探讨运动对血管弹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第四章:运动与神经系统4.1 神经系统的生理基础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解释神经传递机制和运动控制。

4.2 运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探讨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如运动对大脑功能和运动协调的影响。

分析运动训练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如改善认知功能和协调能力。

第五章:运动与能量代谢5.1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介绍能量代谢的定义和意义。

解释能量代谢的生物化学过程和能量供应机制。

5.2 运动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探讨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如运动对能量消耗和能量产生的影响。

分析运动训练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如提高最大摄氧量和耐力。

第六章:运动与内分泌系统6.1 内分泌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功能和激素的作用。

解释内分泌系统在运动生理学中的重要性。

6.2 运动与激素分泌探讨运动对激素分泌的影响,如运动对生长激素、胰岛素和皮质醇的影响。

分析运动训练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如提高激素敏感性和调节能力。

第七章:运动与呼吸系统7.1 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呼吸道、肺和呼吸中枢。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试题)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试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强度3、阈刺激4、强度—时间曲5、基强度6、时值7、神经冲动8、神经肌肉接头9、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10、单收缩11、强直收缩二、单项选择1、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

A.电传递B.单向性C.有时间延搁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2、依据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收缩表现为。

A.明带缩短,H带不变B.明带缩短,H带变窄或消失C.暗带缩短,H带消失D.暗带长度不变,H带不变3、环绕肌原纤维的横管系统是。

A.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B.营养物质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交换的通道;D.将兴奋时的电变化传入细胞内部;4、位于肌浆网两端的终末池是。

A 实现肌纤维内外物质交换的场所;B Ca2+的库;C Ca2+的和Mg2+的库;D Ca2+的释放库5、目前认为实现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

A 兴奋沿横管系统传至细胞内部;B 兴奋沿肌浆网传播融发Ca2+的释放;C 三联管兴奋引起终末池释放Ca2+;D终末池对Ca2+通透性增大6、一般认为肌肉作等张收缩时。

A 负荷恒定,速度恒定; B负荷恒定,速度改变; C负荷改变,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7、屈膝纵跳起,股四头肌。

A 只做等长收缩; B只做等动收缩; C 先做拉长收缩再做等张收缩;D先做等张收缩再做拉长收缩8、与慢肌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 肌纤维直径粗,毛细血管丰富; B肌纤维直径粗,线立体数目多;C肌纤维直径粗,肌浆网发达; D肌纤维直径细,毛细血管少9、与快纤维相比,属快肌纤维的形态特征是。

A 肌纤维直径较大,受胞体大的α运动神经元支配;B 肌纤维直径较小,毛细血管的密度高;C肌纤维直径较大,线立体数量多;D肌纤维直径较小,肌浆网发达10、慢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A 收缩力量大,耐持久;B 收缩速度慢,抗疲劳的能力低;C收缩速度慢,兴奋阈值低; D 收缩力量小,不持久11、快肌纤维的生理特征表现为。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_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_血液
葡萄糖分子 水分子 1%葡萄糖溶液 半透膜 5%葡萄糖溶液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晶体渗透压 NaCl、NaHCO3 、葡萄糖、尿素 分子小、数量多,渗透压大 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球蛋白 防止水分过多渗出
血浆渗透压的意义 血浆渗透压的稳定,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 必需的条件
不同的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
二、运动对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自学内容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功能 携带O2和CO2

Hb+ O2 ←→HbO2 Hb· NH2+ CO2 ←→Hb· NHCOOH
缓冲血液酸碱度 运动员机能评定生理指标

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评定 过低影响氧气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过高增加血液的黏滞性,不利于血液循环 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一般男运动员不超过 17g/L,女运动员不超过16g/L;一般不应 低于全年平均水平的80%。 用血红蛋白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
0.6% 膨大 0.4% 破裂
正常 0.9%NaCl
1.5% 皱缩
0.9% 恢复
酸碱度 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平均7.4 最大耐受:6.9~7.8 正常酸碱度的维持因素 缓冲体系 缓冲对

主要缓冲对
血浆中主要缓冲对
NaHCO 3 H2CO3
Na - Pr H - Pr

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自学内容

本章到此结束
加 抗 凝 剂
不 加 抗 凝 剂
血清 不含有纤 维蛋白原 血饼
血小板、白细胞 1% 红细胞 ♂40%~50% ♀37%~48% 红细胞压积:红 细胞在全血中所 占容积百分比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适应性变化以及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第二章: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章将详细介绍人体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和途径,包括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

同时,还将探讨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以及不同运动强度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第三章: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同时,还将讨论运动对肺活量、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的影响,以及高海拔环境下的呼吸适应。

第四章: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运动生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系统。

本章将详细介绍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包括心率、心脏输出量、血压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第五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在运动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本章将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神经传导速度、反射强度以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六章: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运动的执行器。

本章将详细介绍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包括肌肉力量、耐力、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以及运动对肌肉损伤和康复的影响。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章将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激素分泌、代谢调节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八章: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本章将详细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九章:运动与健康运动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二章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二章能量代谢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0
引自:Brooks GA, Fahey TD, White TG. Exercise
physiology: human bioenerge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4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4。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6
图2-2 葡萄糖有氧氧化概述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7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8
对于能量代谢而言,三羧酸循 环本身并非ATP合成的主要地 点,其主要作用在于为氧化磷 酸化提供还原当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分子糖
38或36分子ATP
(糖酵解ATP生成量的18~19倍。)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
第一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一、 ATP与ATP稳态 二、 ATP的生成过程 三、 不同途径合成ATP的总量及效率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
一、ATP与ATP稳态
*ATP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媒介
ATP既是能量的受体又 是能量的供体。
机体中所贮存的ATP 是及其有限的
化学能 新的ATP (不能被机体直接利用)
概念明晰
单位时间内的基 础代谢,称为基 础代谢率,通常 以每小时每平方 米体表面积的产 热量(kJ/m2﹒h) 来表示。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7
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
清晨空腹,餐后12小时以上,前次进餐为素食,且不 宜过饱,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
室温保持在20-25℃,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掌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2 运动与身体功能的关系分析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影响。

探讨运动对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的作用。

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2.1 神经系统的概述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控机制。

2.2 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探讨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肌肉收缩的机制。

分析运动学习中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第三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3.1 心血管系统的概述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

3.2 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心脏功能、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血压、心率和血流量的影响机制。

第四章:运动与呼吸系统4.1 呼吸系统的概述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呼吸系统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

4.2 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肺活量、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的调节机制。

第五章:运动与肌肉系统5.1 肌肉系统的概述了解肌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肌肉的生理特性和解剖结构。

5.2 运动对肌肉功能的影响探讨运动对肌肉力量、耐力和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

分析运动训练对肌肉适应性的机制。

第六章:运动与能量代谢6.1 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了解能量代谢的定义、测量和意义。

掌握能量代谢的三个阶段:基础代谢率、运动代谢率和恢复代谢率。

6.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探讨不同强度和类型运动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分析运动对糖酵解、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代谢的作用。

第七章:运动与内分泌系统7.1 内分泌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激素的作用和调节机制。

掌握运动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包括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7.2 运动与激素调节的关系探讨运动对激素分泌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分析运动对代谢、生长和生殖功能的调控作用。

第八章:运动与免疫系统8.1 免疫系统的概述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过程。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骨骼肌机能重点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骨骼肌机能重点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骨骼肌机能重点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讨论了骨骼肌的机能,在其中一些重点包括:1.肌肉结构:骨骼肌由肌纤维束(肌细胞组成的支架)组成,每个肌纤维束又由多个肌纤维组成。

每个肌纤维由多个肌球蛋白和肌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球蛋白又由多个肌肽链组成。

这些结构都对肌肉的收缩和力量产生起着关键作用。

2.肌肉收缩的类型:肌肉收缩可以分为等长收缩、等速收缩和等力收缩,肌肉能够产生的力量和速度都取决于其收缩类型以及肌纤维的结构。

3.肌肉力量的调节:肌肉力量取决于肌肉的激活程度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调节肌肉的激活程度以及肌肉收缩类型来控制肌肉力量和运动产生的效果。

4.肌肉的能量代谢:肌肉通过三种代谢途径来产生能量,包括磷酸肌酸系统、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

骨骼肌为了支持不同的肌肉活动,可以在这些代谢途径之间灵活切换。

5.肌肉失调和肌肉萎缩:肌肉失调、萎缩和肌无力等问题会限制肌肉力量和运动表现,这些问题可能由于疾病、年龄、长时间的床旁休息以及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

治疗这些问题需要多种方法,包括运动训练、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运动生理学 课后答案 (王瑞元 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 课后答案 (王瑞元 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答案第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中涉及的身体机能变化的学科。

它探究了运动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以及身体适应运动的能力。

2.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运动对以下身体机能的影响:–心血管系统:运动可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扩张力,增加心脏的血液排出量,改善心肺功能。

–呼吸系统:运动可以加大呼吸肌肉的运动量,提高肺活量和呼吸效率。

–骨骼肌系统:运动可以增加骨骼肌的力量、耐力和灵活性。

–内分泌系统:运动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加能量代谢和体内激素的分泌。

–神经系统: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3.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主要能源是葡萄糖。

当葡萄糖供应不足时,身体会转而利用储存的肝糖原和肌肉糖原进行能量供应。

长时间运动时,身体还会消耗体内的脂肪储备来提供能量。

4.运动引起的心率增加、呼吸加深和出汗等生理反应是为了满足运动中肌肉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

这些生理反应可以通过计算和测量来评估运动负荷的大小和个体的运动适应能力。

第二章:运动与心肺功能1.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能力有以下一些特点:–心脏肌肉的大小和收缩力会增加,增加心脏血液泵出量。

–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会增加,为心肌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会增加,增加携氧能力。

–血液中的血浆容量会增加,以保证足够的血液供应到肌肉。

2.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呼吸肌肉的代谢和功能会增加,提高呼吸效率。

–肺通气量和肺活量会增加,增加肺部气体交换的能力。

–通气驱动和呼吸频率会增加,提高肺部气体交换的速度。

3.运动时身体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氧化代谢。

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时,身体会转而利用无氧代谢来产生能量。

无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会积累在肌肉中,导致肌肉疲劳和不适感。

4.最大摄氧量(VO2max)是评估人体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也被认为是身体最大的氧气消耗能力。

VO2max的提高可以通过有氧训练来达到,如有氧运动和持续性的心血管训练。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 学习目标: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a.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c. 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运动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介绍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c. 分析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案例4. 作业: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应用。

二、第二章:运动与神经系统1. 学习目标:掌握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a. 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b. 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的作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运动神经系统的组成b. 介绍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4. 作业:通过观察运动员比赛视频,了解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具体作用。

三、第三章:运动与肌肉系统1. 学习目标:了解肌肉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a. 肌肉系统的组成b. 肌肉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肌肉系统的作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肌肉系统的组成b. 介绍肌肉系统的功能c. 分析运动过程中肌肉系统的作用4. 作业: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不同类型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四、第四章: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学习目标: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2. 教学内容:a.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b.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变化3. 教学活动:a. 讲解心血管系统的组成b. 介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4. 作业:观察运动员在进行不同强度运动时的心血管反应。

五、第五章:运动与呼吸系统1. 学习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a. 呼吸系统的组成b. 呼吸系统的功能c. 运动过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3. 教学活动:a. 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b. 介绍呼吸系统的功能c. 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吸系统的作用4. 作业:课后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不同类型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呼吸与运动第一节肺通气1.呼吸系统简述①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泡②呼吸道:上呼吸道由鼻、咽、喉组成,下呼吸道由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组成。

呼吸道有加温、润湿和净化空气的功能,但呼吸道不具备气体交换的功能。

③肺泡:人体左右肺共有6-7亿个,总面积约为70-100平方米,是气体交换的结构。

2. 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3. 呼吸全过程=外呼吸+血液运输+内呼吸4. 外呼吸:①肺通气:肺外界②肺换气:肺泡血液(二)肺内压:是指肺内的压力平静吸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2-3mmHg →气入肺平静呼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2-3mmHg →气出肺(三)胸内压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膜位于肺表面的部分为胸膜脏层,位于胸壁内表面的部分为胸膜壁层。

这两个部分延续相连,形成密闭的间隙,即胸膜腔。

胸内压=大气压-肺的弹性回缩力胸内压特点:在正常情况下胸内压在呼吸过程中始终低于大气压,为负压。

胸内负压的主要作用:①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②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

(1)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位的倾向,为弹性阻力。

用同等大小的外力作用时,弹性阻力大者,变形程度小;弹性阻力小者,变形程度大。

一般用顺应性来度量弹性阻力。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2)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气道阻力来自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占80%~90%. (二)肺容积和肺容量1、肺容积:是指肺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成人大约为3900-5200ML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所吸入的气量。

深吸气量:补吸气量+潮气量。

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呼出的气量。

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

功能余气量= 补呼气量+余气量;正常男性为1500ml,女性为1000ml。

老年人大于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②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最大呼出的气量。

影响肺活量的因素:性别、年龄、体表面积、胸廓大小、呼吸肌、胸壁的弹性。

③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正常人:第l秒:83%肺活量第2秒:96%肺活量第3秒:99%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反映:a.肺活量的大小b.肺的弹性情况c.气道是否狭窄d.呼吸阻力情况(三)肺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通气量概念: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呼吸深度(潮气量)*呼吸频率(四)肺泡通气量概念: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二、肺换气1.气体交换原理①分压: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中,某种气体所占有的压力。

②气体的分压差:某一气体高分压与低分压之差③气体扩散动力:气体的分压差(三)影响换气的因素1.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与溶解度成正比。

综合考虑气体的分子量、溶解度以及分压差,CO2实际的扩散速度约为O2的2倍。

2.呼吸膜: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膜的厚度成反比例关系。

与扩散面积成正比3.通气/血流比值:安静时:V A/Qc比值(4200/5000)=0.844.局部器官血流量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大,有利于组织进行气体交换。

5、温度:气体扩散速度与温度成正比第二节气体的运输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气体运输形式: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特征:量小,•起桥梁作用;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1、氧运输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氧与血红蛋白进行的可逆性结合称为氧合;在氧分压低时,氧合血红蛋白迅速解离为氧和血红蛋白称为氧离。

氧离曲线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是随PO2的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S”。

分压: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中,某种气体所占有的压力上段:PO2在60-lOOmmHg时,曲线坡度不大,形式平坦,即使PO2从1OOmmHg降至8OmmHg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6%。

只要氧分压在6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还在90%以上.①高原(2.0KM的低气压),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②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意义: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

PO2在6OmmHg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PO2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O2为40-lOmmHg时,曲线更陡,此时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O2保证组织换气。

意义:对人体的组织换气大为有利影响因素:1)PCO2、pH:PCO2↑、pH↓可使氧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减少,反之则左移。

PCO2、pH 对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2)体温:体温↑可使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O2。

反之曲线左移3)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O2。

4)CO:CO也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占据氧的结合位点,阻止氧与血红蛋白结合,也影响氧的解离氧离曲线左移,2.二氧化碳运输:1物理溶解:6%2化学结合:94%1)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占87%①反应速极快且可逆,反应方向取决PCO2差②RBC膜上有Cl-和HCO3-特异转运载体Cl-转移维持电平衡(称为氯转移)③需酶催化:碳酸酐酶加速反应0.5万倍,双向作用④在RBC内反应, 在血浆内运输。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7%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催化;②CO2与Hb的结合较为松散;③虽不是主要运输形式,却是高效率运输形式,④带满O2的Hb仍可带CO2。

三、呼吸与酸碱平衡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它们与HCO3-作用,生成H2CO3 ,后者分解为CO2和H2O,使血中PCO2上升,导致呼吸运动加强,CO2排出量增加,因而血浆中pH 值的变化不大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1.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①呼吸运动的神经支配节律性呼吸是由延髓和脑桥通过膈神经和肋间神经进行调节的。

②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的主要中枢在延髓和脑桥。

2.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是指其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的感受器。

①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的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对PO2↓、PCO2↑、[H+]↑高度敏感,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现象。

②中枢化学感受器位置:延髓腹外侧的浅表部位适宜刺激:对H+高度敏感,不感受缺O2的刺激。

因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用。

4. CO2、H+和O2对呼吸的影响① CO2对呼吸的调节: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它是维持正常呼吸的最重要生理性刺激②H+对呼吸的调节机制:类似CO2特点:血液[H+]增加时,是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

③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轻度缺氧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 表现为呼吸增强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第四节、肺通气对训练的反应与适应(一)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反应一、1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大,机体为适应代谢的需求,需要消耗更多的O2和排出更多的CO2 .2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时相性变化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上升;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二、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1.肺换气的具体变化为:①人体各器官组织代谢的加强,从而使呼吸膜两侧的PO2差增大,O2在肺部的扩散速率增大。

②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多,导致呼吸细支气管扩张,使通气肺泡的数量增多。

③肺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开放的肺毛细血管增多,从而使呼吸膜的表面积增大。

④右心室泵血量的增加也使肺血量增多,使得通气血流比值仍维持在0.84左右2.组织换气的具体变化为:①O2在肌肉组织部位的扩散速率增大;②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③肌肉的氧利用率的提高(二)肺通气对训练的适应1、每分通气量的适应2、肺通气效率提高3、氧通气当量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