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章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的科学,是人体体育学的分支。
2任务:在认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功能活动影响的规律及激励,指导人们进行合理的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
3目的:提高竞技运动成绩、增强体质的目的。
4生命的基本特征:a新陈代谢 b兴奋性 c适应性
5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a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基本活动过程是反射。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b体液调节 缓慢、广泛、持久
c自身调节
第一章 骨骼肌收缩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1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细胞膜、核、质}
2肌管系统:一走行方向与肌纤维垂直的管道,横管{T} 二方向与肌原纤维平行,纵观{L}
L的末端膨大,称终池。终池与T管膜或肌膜接触,T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形成三联管结构
第三节 肌纤维收缩
1兴奋—收缩耦联: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伸出,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聚积寂寞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肌膜延续形成的横管膜扩布至纵管的终池附近,激活横管膜上的钙通道,进一步激活终池膜上的钙通道,使终池中的Ca2+释放入胞浆,引起肌浆中的Ca2+浓度极度升高,Ca2+浓度的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胞浆内Ca2+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管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胞浆中Ca2+回收至纵管,使胞浆中Ca2+的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第四节 肌肉的特性
1物理特性: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2生理特性:肌肉具有兴奋性,收缩性。
第五节 骨骼肌收缩
1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指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在前负荷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负荷大小可使肌肉的张力与速度称反比。
2肌肉的收缩形式:a向心收缩:长度缩短的收缩 b离心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
c等长收缩: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肌肉收缩
3运动单位: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若干条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第六节 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
1肌纤维分为:快肌纤维{直径大、肌浆网发达、收缩蛋白多}、 VS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多、线粒体大}
2代谢特征:a慢肌氧化能力大于快肌 b快肌无氧代谢高于慢肌
第二章 血液
第一节 概述
1血液:是一种粘滞性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在心脏推动下,不断循环流动。
2体液:人体中的水与溶于水的各种物质。约占机体重量的60%。{细胞外液占20%,主要存在于组织间隙的组织液。细胞
内液40%,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场所}。
3血液成分: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男40-50%,女37-48%}、白细胞、血小板}】
4血液化学成分:水最多、蛋白质、无机盐、有机物、无机物、少量气体和微量物质。
5血浆成分: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和O2、CO2等
6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含65-85g/l,白蛋白40-48g/l,球蛋白15-30g/l 肝脏产生。
7血量:正常成年人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千克体重70-80ml。
8血浆ph指:7.35—7.45 血液渗透压313mOsm/l 5800mmHg 7个大气压之多
9血液的功能:a运输功能 b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 c防御和保护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运动对红细胞影响:a一次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短时间运动后红细胞数量增多,由于血液重新分布,较为浓缩的贮存血施放进入循环提高对红细胞的浓度。长时间运动后,运动时肌肉产生代谢物增多{如乳酸},细胞内渗透压增高,血液浓度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多。 b长期运动对红细胞影响,长时间运动训练,血容量增多,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2运动性贫血:红细胞数量减少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至正常低限时。
第三章 循环
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1心肌组织: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2心输出量:心脏不断射出血液,供给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3每播输出量:一次心跳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量。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a每搏心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动脉血压、心肌收缩能力}
b心率
5心脏泵功能的储备:又称心力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的能力。心脏泵的功能储备取决于心率储备和每播输出量储备
第三节 血管生理
1血压: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2动脉血压;在心血管系统内有足量的血液充盈的前提下,由心室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播输出量 b心率 c外周阻力
d大动脉的弹性储备作用 e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4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a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b心脏收缩力量 c重力与体位
d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e呼吸运动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
2体液调节: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活动发生影响。
3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肾上腺素能使皮肤、肾脏、肠胃等内脏血管血管收缩,在骨骼肌、肝和冠状血管,小剂量上腺素舒血管效应,大剂量引起血管收缩。换言之,肾上腺素有
强心作用。
4长时间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a运行性心脏增大 b窦性心动缓慢 c心血管调节功能改善
第四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和肺换气
1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2呼吸过程: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3肺通气: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通气功能:一、肺容量及其变化:肺在最大吸气未所荣内的气体量。
a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呼出或吸入的气体量。
b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平静吸气后再用力吸入的气量。补吸气量和潮气量—》深吸气量
c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再用力呼出的气量。
d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e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存在肺中的气量。
残气量:最大呼气之后,仍储存在肺中的气量
二、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三、肺泡通气量和解剖无效腔
5肺换气: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6肺换气的动力:气体交换的动力室呼吸膜{肺泡—毛细血管膜}两侧气体的分压差。
7影响肺换气因素:a气体分压差 b呼吸膜状态 c通气/血流比值
第二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 氧的运输:Hb+O2==HbO2 hb:血红蛋白
2氧离曲线:反映血红蛋白与O2结合随PO2而变化的曲线。
3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aPh值和CO2分压的影响 b温度的影响 c2,3—DPG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也是一种反射性调节。化因:动脉血或脑脊液中O2、CO2、H+
a CO2和H+对呼吸的调节 CO2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有两种途径实现:
一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b低氧对呼吸的影响:动脉血中氧过低时,课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氧分越低,反射性加强呼吸运动的作用越明显。
第四节 氧供应
1需氧量: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约为250ml/min。
2最大摄氧量:当人体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之为
第五节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 运动中合理的呼吸方法???
a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 b减少呼吸道阻力
c呼吸动作与技术动作吻合 d合理利用憋气
第五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1能量代谢:能源物质在体内分解和合成时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2食物热价:通常把1g的某种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能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3氧热价:通常把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
5基础代谢:指人体在正常睡眠8小时后,清醒、静卧、空腹喝环
境温度在20-25°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6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里的基础代谢,受年龄、性别和身体健康状况。
7运动过程中的能力供应:一、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三磷酸腺苷}是机体内唯一能直接功能的物质。二、三大功能系统及特点,a 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是合成ATP最快的系统,百米、跳跃等项目依靠它。b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机体利用肌糖原或葡萄糖解所释放的能量合成ATP的过程成为糖酵解系统。400m跑100m游泳时典型的靠糖酵解供能的运动项目。c有氧氧化系统{氧化能系统}一般持续时间3分钟以上的运动项目主要是依靠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合成肌肉收缩所需要的ATP。
三不同运动项目的能源供应,取决于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第二节 体温调节
1体温: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调节:体温中枢位于下丘脑,冷热主要依靠下丘脑前部视前区的热敏神经元、冷敏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寒战、兴奋交感神经和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来产热。
3散热形式: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蒸发
3运动:长时间剧烈运动时肌肉温度可升高到40°,而肌肉最适温度为38°提高机体中的散热供能有利于增加运动成绩。
第六章 肾脏的排泄供能
第一节 肾脏的基本结构
1肾脏的重要供能就是排泄,排泄指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终产物、多余的物质和进入体内的异物,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
2机体排泄的途径:a由肺排出CO2和少量水分。 b由消化道排出主要是经肝脏代谢所产生的胆色素。以及经肠粘膜排出一些无机盐、如钙、镁、铁等。 c由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一部分谁、少量的尿素和盐类。d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泄。
3肾脏:分为皮质和髓质。肾的基本结构和供能单位,称为肾单元,人类两侧肾脏共有约170-240万个肾单位。尿就是血液经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特殊过滤形成的。
4肾脏排泄途径:肾小球-肾小囊-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集合管-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第二节 肾脏的泌尿供能
1尿生成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三个环节: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作用。 c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2运动性蛋白尿:有运动引起的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在运动15分时达到最高值,运动后4—24h自行消失,生理性的
原因:一般公认是由运动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因素:a运动强度 b运动项目和训练手段 c年龄和环境 d个体差异 e情绪 f身体功能第三节 肾脏在保持内环境中的作用
1肾脏在泌尿过程中两个方面作用:a通过神小气的滤过和肾小管的排泄作用将体内产生的各种代
谢终产物、多余物质和进入体内的异物进行清除。 b把滤过液中队人体有用的物质进行重吸收,从而起到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包括血液中的缓冲系统、肺和肾的调节作用以及组织细胞的缓冲作用,共同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的相对稳定。其中,血液缓冲系统反应迅速,但缓冲作用不能持久,肺的调节作用效能最大,缓冲作用在30min达到高峰,细胞的缓冲能力虽较强,但约在3-4h后才能发挥作用,肾的调节作用更慢,常在数小时之后起作用,3-5天后才达到高峰,对排酸保碱有重要作用。
第七章 感觉器官和功能
第一节 感受器
1感受器:人体有很多感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的装置,统称为感受器。
第二节 视觉器官
1视觉:由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完成。
2视力:眼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即分辨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
3视野: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所能看到的最大范围。视野的最大界限应以它和视轴{眼注视外界某一点时,此点的像正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央凹处}所成夹角的大小来表示。在同一关照条件下,白色》黄色》蓝色》红色》绿色。
第三节 位、挺觉器官
1前庭器官包括: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是人体对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的感觉器。三个半规管内感受细胞主要感受人体旋转速度的变化,椭圆囊和球囊是感觉人体直线加速运动和头在空间位置的变化
2前庭反应:人的前庭器官---感受刺激的强度和时间,过量刺激前庭功能过敏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反应现象,称前庭自主神经性反应。
3前庭器官的稳定性:由刺激前庭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和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4听觉:人耳最敏感的频率在1000-3000赫兹之间。
5听觉适应:听觉器官在较长时间接受某种声音后,感受性会降低,听觉适应
疲劳:听觉器官接受连续长时间的过强声音刺激后,感受器会过渡刺激而显著降低,刺激停止后,需要数小时至数天后恢复,称。。。
第四节 本体感觉
1肌梭:位于肌肉中一种梭形的感受器,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囊内含有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 功能: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
2腱器:分在在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装置,腱器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功能: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述
1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为与颅腔和椎管内,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和椎管以外的神经组织,包括神经干、神经节
2神经细胞/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
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3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形成的特殊结构。
3.1 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3.2突触传递的特征:a单向传导 b突触延搁 c总和 d兴奋节律改变
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4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是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
1 a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内的梭外肌纤维。r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内梭内肌纤维
2牵张反射:是骨骼肌收到外力牵拉时引起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
2.1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2肌紧张: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3小脑: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有重要作用。
3.1小脑分成: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
第九章 内分泌
第一节 概述
1激素:由高度分化的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1.1激素分类:a肽类激素—主要有下丘脑调节肽、神经垂体激素、腺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将改善以及胃肠激素。b脂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和对细胞的作用原理与肽类激素类似。c脂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1.2激素的作用:a直接或间接地加速或减弱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
b调节和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c维持内环境平衡,调节营养素、电解质、和水分在体内的分布
d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和环境条件急剧变化的抵抗和适应能力。
第二节 人体主要内分泌及其主要激素
1下丘脑:主要调节腺垂体的功能,称为下丘脑调节肽。它们是:生长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抑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粗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催乳素释放因子和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粗黑激素释放因子和粗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2垂体:结构和功能可分为腺垂体与神经垂体两部分。它们是: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和促黑素。
2.1生长激素GH:人在幼年时期缺乏,会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的话会出现巨人症。
成年后分泌过多的话会导致肢端肥大症。
2.2生长激素调节新陈代谢:a促进蛋白质合成。b生理水平的生长素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糖的利
用,有升血糖的效应。c对脂肪代谢有允许作用,加强脂肪分解
3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位于气管上端甲状软骨两侧。
3.1甲状腺代谢的影响: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分解。不超过生理剂量的甲状腺素对蛋白质合成油促进作用,大剂量则促进蛋白质分解。婴儿时的不到补充会出现地方性呆小症
4胰岛:散在与胰腺外分泌细胞之间的许多内分泌细胞群的总称。胰岛细胞主要有A细胞{占20%,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占50%,分泌胰岛素}和D细胞{1-8%,生长抑素}。
4.1对糖代谢作用:对糖的代谢作用最为重要,综合表现为降低血糖。这一作用主要通过促进肝脏和肌肉合成糖原、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以及抑制糖异生作用。
第十章 条件反射和运动技能
第三节 运动技能
1运动技能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实质都是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的生理规律。
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在多种感觉机能参与下同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3体育教育训练中:a充分发挥听觉与本位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正确的动作频率和节感。b充分发挥皮肤感觉和本体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概述
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有氧耐力素质和无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身体素质:运动生理学把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平衡等机能能力系统统称为。。。
2力量素质:是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基础。
2.1生理学基础:a肌肉生理横断面积 b肌纤维类型{快、慢肌纤维} c肌肉的结缔组织
2.2训练原则:a超负荷原则—70-80%负重力量训练使肌肉肥大,超负荷原则要求肌肉尽可能地实施最大数量的重复练习。
b专门性原则:目的是为了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力量素质必须与专项运动特点紧密结合。原则要求力量练习按照专项的运动方式、速度、肌肉收缩类型和收缩力量等特点练习
c有序性原则:适应阶段、肥大阶段、专项力量阶段、维持阶段
2.3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a负重练习的重量 b练习的次数和组数 c间隔时间 d动作速度
e肌肉的收缩形式 f练习动作的形式
3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
4有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能力
4.1生理学基础:a氧运输系统—指机体把氧气从体外运输到肌肉组织的整个系统,由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三大部分。呼吸系统功能是肺通气
和肺换气,血液是氧气运输的载体,循环系统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断地循环。
b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c耐高温能力
4.2最大摄氧量:是人体在心肺功能被充分运动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里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氧气量。 主要受遗传、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等。
4.3训练方法:采用持续练习{匀速训练和变速训练}和间断练习法{重复训练和间歇训练}。
5无氧耐力:是机体依靠糖酵解供能进行较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5.1生理学基础:a肌纤维类型及其糖酵解能力 b缓冲乳酸的能力
c肌细胞和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
5.2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5-7周的训练可使无氧耐力提高,必须与专项特点相结合。
6柔韧素质:是人体关节活动的幅度或范围的大小。
6.1生理学基础:a肌肉、韧带组织和伸展性 b关节面的结构 c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
d中枢神经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
6.3训练方法:主动和被动拉伸练习
7灵敏素质:人体在运动中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做出各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第十二章 人体机能活动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运动过程:赛前状态、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恢复
第一节 赛前状态
1赛前状态: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将产生一系列机能反应。
2准备活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
2.1准备活动作用:a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促进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
b使体温升高,提高代谢水平 c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d调节赛前状态
3进入工作状态:运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逐步提高,这个过程。
3.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身体不适的感觉,称为。
3.2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以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有力、精神振奋等现象,这种称为。
3.3影响极点和第二次的因素: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训练的水平和呼吸技术、准备活动、赛前状态等,通常持续时间较长的周期性项目的运动过程中极点和第二次的表现很明显。训练水平较低的人,极点出现较早,反应较激烈,相应第二次呼吸的出现也较晚。
4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机体工作能力处于一个较高的、变化不大的水平上,此时功能状态称。。。
4.1真、假稳定状态:真稳定是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能满足需要量的一种状态
假稳定是。。。。。。。。。。。。。。。。。。。不满足。。。。。。大
强度,持续时间短
5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不能将机能保持在某一特点水平上,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现象。
5.1产生的机理:a衰竭学说 b堵塞学说 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d保护性抑制学说 e突变学说 f自由基学说
5.2判断方法:a观察法 b主管感觉
6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下降的各系统的机能在运动后超过运动前水平的现象
6.1促进恢复措施:整理活动、睡眠、营养学、物理学、医学手段
第十三章 运动训练实践中的生理学评定
第一节 运动强度
1运动强度: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时所能完成的输出功率
2安静状态下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答:安静状态下,一般都是根据长期运动训练导致人体的形态、结构所产生的变化特点和某些机能的特点,进行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人体形态变化的特点是“大”而相应的机能变化特点是“小”
3定量负荷运动训练效果生理评定???
答:就是在不同的受试身上施加相同的中等运动负荷。 定量负荷运动时,训练水平高的,其机能变化应符合动员快、反应小和恢复快的特点。小的 ,反之
4最大负荷运动训练效果生理学评定原则???
答:是受试者尽最大的机能动员水平和最大的运动能力进行的运动。 训练高的,机能变化是动员快、幅度大和恢复快。
第十四章 特殊环境的运动训练
1高原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运动的方法。
1.1对运动能力的影响:高原训练是基于人体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低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功能潜力,从而期望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
1.2高原训练:传统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在同一高度训练几周,即持续训练。另一种是多数时间在同一高度训练,其间穿插短期去更高或更低的高度,断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