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复习总结导学案教师版定稿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①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②分析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
③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屈原伟大人格对后世的意义。
【学民过程】一、知识链接:屈原,名,字。
时期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主义诗人。
著有《》、《》、《》等不朽作品,皆出自西汉辑集的《楚辞》。
首创“ 骚体诗”,亦称“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二、文言知识整理1.通假字:渔父同,释义:2.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古: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古:今: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3)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今:高高举起(4)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今:停止流动,不灵活3.词类活用:(1)鼓枻而去鼓:用法,释义(2)乃歌曰歌:用法,释义4.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三、问题探讨:1. 本文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
2. 屈原、渔父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四、拓展延伸:“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五、当堂检测: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2."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 的意思是()A玷辱 B高雅 C水盛 D回转3. "餔其糟而歠其醨"在这里比喻()A自甘堕落 B随波逐流 C是非不分 D出污泥而不染。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受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渔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渔父》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背诵《渔父》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和表演古诗。
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渔父》的文字和配图。
2.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和表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渔父》的文字和配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渔父的印象和想象。
Step 2 理解古诗(15分钟)1. 教师解读古诗《渔父》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向全班汇报。
Step 3 朗读和表演(20分钟)1. 教师示范朗读《渔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模拟渔父的情境和情感表达。
Step 4 背诵古诗(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背诵《渔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进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Step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展示朗读和表演的成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朗读和表演中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3.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渔父》中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二、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我的教案《渔父》及相应的说课稿。
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古诗《渔父》的学习与欣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这首古诗,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渔父》导学案 (教师版)
“父”同“甫”
“与”同“欤”
“歠”同“啜”
2.古今异义词
(1)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和染料
(2)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描绘
(3)至于:古义有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副词,事情到达某种程度
(4)凝滞:古义拘泥、执著;今义受阻而停
(5)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扬起
教学
反思
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的名称。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楚辞的句式特点:
①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词藻华美,对仗工巧。
(5)何故深思高举
3.多义虚词
渔父见而问之曰()
而: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莞尔而笑()
何故至于斯()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葬于江鱼之腹中()
是以见放()
以: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足()
渔父见而问之曰()
之:吾闻之()
安能以身之察察()
蒙世俗之尘埃()
4.文言句式
(1)行吟泽畔()
(2)不复与言()
必做部分: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了他
不愠不怒、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与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性格。
《渔父》复习教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渔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组内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 【学习目标】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并运用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翻译训练。
【知识准备】(一)文学常识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_____”。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二)实词含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三)虚词用法1、屈原既.放2、是以..见放3、何故..深思高举4、自令放为.5、渔父莞尔而.笑【巩固提升】(一)名句默写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 ,靡有朝矣。
4、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5、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7、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_______________ ,吾未见其明也。
9、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
10、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翻译训练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渔父》导学案第一、二课时(教师版定稿).doc
《渔父》导学案学科班级________ 小组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_____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重耍的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自主归纳文言知识点;以读带悟,体会情感。
【知识链接】1、人物简介(详见《离骚》导学案)屈原,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楚亡后,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于农历五月五tl投汨罗江自尽。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人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开创的以《离骚》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被后人称为“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犬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乂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和传焉。
”前后矛盾。
口此,或论为屈原Z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纭。
现代研究者-•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Z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然无论作者为谁,木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人人格的力作。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廿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Z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Z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录,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nJ,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关于“渔父”的更多文化内涵,见第二课吋相关内容。
高中语文《渔父》复习教学设计
《渔父》复习教学设计(七)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八)请找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今义(1)颜色憔悴颜色:古义指脸色。
今义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古义指形体容貌。
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等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指拘泥、执着。
今义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指行为高出世俗。
今义指高高举起。
(5)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为“到”,同义词连用。
今义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九)请判断下面特殊句式的类型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2.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3.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3)圣人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不被外物拘泥)(4)自令放为(使自己被放逐呢)4.定语后置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状语后置(1)行吟泽畔(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2)游于江潭(在江潭一带游走)(十)请翻译下面的重点语句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明确】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瘦。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明确】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明确】为什么要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使自己被放逐呢?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明确】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蒙受污浊的外物的玷辱呢?(十一)按课文填空1、,,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
3、新沐者必弹冠,。
4、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
【明确】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导学案教师版
《渔父》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前置性补偿】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弹冠..凝滞..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新沐.者必汶汶../汶.川莞.尔而笑鼓枻.沧.浪濯.吾缨.2.旧知回顾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新知探究】1.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
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3)特殊句式: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被动句——①是以见放②圣人不凝滞于物倒装句——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之身②物之汶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汶汶之物(4)多义虚词:而、于、以(1)而: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2)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3)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2.文中从哪些方面描绘屈原的?这些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A.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引言概述:渔父教案及说课稿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所准备的教案和说课稿,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本文将详细介绍渔父教案及说课稿的内容和格式,以及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和说课稿。
一、教案的编写1.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编写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相适应。
例如,对于渔父教案,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符合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进度。
在渔父教案中,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部分,如渔父的生活、渔父的困境以及渔父的改变等。
每个部分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内容。
1.3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
在渔父教案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和练习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二、说课稿的编写2.1 说教材的特点在说课稿中,首先需要介绍教材的特点。
对于渔父教材来说,可以强调故事的情节和主题,以及故事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
同时,还可以介绍教材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2 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说课稿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应该与教案中的目标相一致,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可以包括重点词汇、重点句型和重点语法等,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练习。
2.3 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说课稿中,需要详细介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应该清晰、有序,并且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渔父导学案--教师版
《渔父》教学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点】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两千多年前,从风景如画的三峡乐平里走出了这样一个人。
他头戴岌岌之冠,腰挂陆离之剑;他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他朝搴阰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他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这是怎样一个蕙质兰心之人啊?他也曾图议国事,以出号令;他也曾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会长太息以掩涕,只因为哀民生之多艰;他劝告君王抚壮而弃秽,自己甘愿做那引路的向导。
然而他的理想被奸佞的小人扭曲,被昏聩的楚王践踏,被秦军的马蹄粉碎。
这又是怎样一个哀痛者啊?今天,我们在湘江边遇到了他,曾经的楚国左徒,后来的三闾大夫现在的被流放之人一一屈原。
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与渔父的对话,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探寻生死抉择背后的血泪与坚持一、初读文本,掌握字音憔()槁()渔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枻()濯()二、屈原名句填写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离骚)。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三、结合注释,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4)何故深思高举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是以见放行吟泽畔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四、问题探讨伟大的诗人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留下了千古芳名,从此产生了一个民族节日---端午节,并且有一系列活动来纪念他。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渔父》导学案.doc
(《离骚》) 《离骚》) (《离骚》) 《离骚》) 哀民生之多艰!( 虽九死其犹未悔。
春与秋其代序。
( 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渔父》导学案【学习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一、诵记名言警句(一)屈原千古名句1.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长叹息以掩泪兮, 3. 亦余心之所善兮, 4. H 月忽其不淹兮, 5. 惟草木之零落兮, 6.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7.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大司命》)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9.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10.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具何伤?(《九章•涉江》)11. 与天地兮同寿,与H 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二)关于屈原的名句 1.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2.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3.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 傲。
”——余光中、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 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秫归)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 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上,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 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 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端午节包 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渔父复习导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渔父》复习导学案主备:曹萃芬审核:高三语文组【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
2、归纳与本文相关的一词多义现象(举、见、行、察、安、复、是、而、其)。
3、通过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积累写作题材。
【重点、难点】1、归纳与本文相关的一词多义现象(举、见、行、察、安、复、是、而、其)。
2、通过对屈原伟大人格的认识,积累写作题材。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屈原。
( )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
名( ),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
出身为楚国贵族,主张推行“美政”,改革政治。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
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遂投汨罗江自杀。
伟大爱国主义者和()诗人。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二)给划线字注音。
憔()槁()渔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鼓枻()濯()(三)划线字词解释。
1、屈原既放2、自令放为3、渔父莞尔而笑:4、遂去,不复与言5、可以濯吾缨6、行吟泽畔7、形容枯槁8、圣人不凝滞于物9、何不淈其泥10、新沐者必弹冠(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渔父:2、子非三闾大夫与五)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深思高举4、新浴者、新沐者5、可以濯吾缨(六)找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七)指出特殊句式。
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②屈原既放()③游于江潭()④是以见放( ) ⑤行吟泽()⑥圣人不凝滞于物()⑦自令放为()(8)、翻译重点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句:2、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译句:3、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句:4、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教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经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剖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品。
【重、难点】1、深入剖析屈原的伟大人品,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代的重要意义。
2、文中的要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激烈的伤时感事、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来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消亡后,他的政治理想幻灭,传说屈原于阴历五月五日投江自杀。
中公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假名人”之一,遇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球人民的盛大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 (11 篇 )、《九章》 (9 篇)、《招魂》,凡 23 篇。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对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想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哀悼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不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显现屈原伟大人品的力作。
对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过后,即成为后代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能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看作为一篇虚假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传记》中将此文所有照抄,用以赞誉屈原人品则可,用为史实则不行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久漂泊,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详细时间地址,是在进入沅江以后,怀石沉湘以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看作他的临终遗嘱来读。
渔夫(复习) 导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五)
渔夫(复习)导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五)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梳理总结文言知识。
三、学习方法:整理归纳练习四、学习过程(一)课前诵读课前2分钟,诵读文本。
(二)学生展示(记忆默写)1、屈原_____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
名平,字原。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_____辑集的《》。
首创“骚体诗”,亦称“_____体”。
2、举世皆浊我独清,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新浴者必振衣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三)整理归纳1、古今异义(写古义)颜色憔悴__________形容枯槁__________圣人不凝滞于物__________2、特殊句式行吟泽畔。
()自令放为?()是以见放。
()圣人不凝滞于物()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遂去,不复与言。
()3、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3)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4、一词多义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至于斯葬于江鱼之腹中举:举世皆浊我独清。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举孝廉杀人如不能举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戍卒叫,函谷举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兴举义兵君举不信群臣乎?见:是以见放渔父见而问之曰项伯即入见沛公慈父见背安:安能以身之察察既来之,则安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风雨不动安如山(四)素材积累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适用范围: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者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
2、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遭到小人谄毁被流放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坚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种磐石般的坚贞诠释人生的崇高,从而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
渔父教案及说课稿引言概述:渔父教案及说课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演示工具。
它包括教案和说课稿两个部分。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制定的教学计划,用于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说课稿是教师在教学演示时用来向观察者介绍教案和教学设计的文稿。
本文将详细介绍渔父教案及说课稿的内容和格式。
一、教案部分:1.1 教学目标渔父教案的第一个部分是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例如,通过学习渔父故事,学生能够了解渔父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和勇往直前的情感态度。
1.2 教学内容渔父教案的第二个部分是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列出教学内容的具体内容和要点。
例如,渔父故事的教学内容包括渔父的故事情节、渔父的智慧和勇敢、渔父的成功经验等。
1.3 教学方法渔父教案的第三个部分是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说课稿部分:2.1 教学设计渔父说课稿的第一个部分是教学设计。
教师需要向观察者介绍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和步骤。
例如,教师可以先简要介绍渔父故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然后介绍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和评价方式。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渔父说课稿的第二个部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需要明确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例如,渔父故事中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渔父的智慧和勇敢。
2.3 教学反思渔父说课稿的第三个部分是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进等方面。
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教学感悟和经验,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和建议。
结论:渔父教案及说课稿是教师在教学中必备的教学设计和演示工具。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译文,能够自主整理、把握课文的文言现象;2、重点理解“渔父”这一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1、背景知识介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2、课文翻译。
屈原被放逐之后,盘桓在湘江一带,他在湖畔边走边唱,脸色憔悴,身体容貌枯瘦。
有一位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全世界都混浊不堪只有我一个人清白,众人个个都喝醉了唯独我一个人清醒,因此被流放啊。
”渔父说:“圣明之人不会拘泥于外物,反而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世上的人都混浊不堪,您为什么不搅动那污泥扬起那浊浪?人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跟着同吃那酒糟饮那薄酒?为什么要深思忧虑、行为高出世俗,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洁净的身体受到污浊外物的沾染呢?我宁愿投入湘江,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
渔父_导学案__正式 3
《渔父》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能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屈原与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字词正音。
渔父.憔悴..枯槁.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弹冠..汶.汶皓皓.莞.尔鼓枻..濯.2.文言知识归纳。
(1)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深思高举()何故至于斯()(2)文言句式行吟泽畔()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翻译句子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二、文本研习1.本文是如何..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的?2.本文中屈原这一人物形象有着哪些特点....?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的渔父的形象。
三、思考探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他选择了以生践志,忍辱负重,终成《史记》。
屈原说:“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他宁赴湘流,以死明志,也不愿让皓皓灵魂蒙世俗之尘埃。
渔父长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他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似是无悲无喜。
以上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你更欣赏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四、巩固延伸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够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殉道者,比如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疾呼“拼将十万头颅血,需把乾坤力挽回”的巾帼英雄秋瑾;。
他们以傲骨为笔,鲜血为墨,书写着如苍松般不屈的气节。
殉道者固然可敬可叹,高韬遁世的隐者,难道就没有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吗?。
他们以飞鸟为邻,流云为伴,守护着清风般自由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复习导学案教师版一.【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准确翻译句子。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通过对比阅读,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积累写作素材。
二.【导航引领】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背景知识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3、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渔父心中的“圣人”是怎样的?文章实为记叙屈原事迹的,为何以“渔父”为题呢?【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
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其实他就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4、罗列历史上“以死明志”的实例,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a.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d.不自由,毋宁死。
——法国大革命《马赛曲》5、《渔父》作文素材运用《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面对昏庸的君主、奸诈的小人和黑暗的社会,屈原坚守节操:“安能以身之察,肥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于是他行吟泽畔,“宁赴汀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
当自己的忠诚不被理解、报国无门时,他宁死不屈,表现出一个忠臣的刚烈形象。
此素材适用于哪些话题?【应用指导】这则素材可以用作①直面现实、百折不回的人才可称“精神贵族”;②不辱没平生志向、气节是生存选择的原则;③理想的王国不容玷污④抉择⑤节操等相关主题的论据。
屈原忠于祖国、至死不屈的高尚品格,曾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复兴、为正义真理而拼搏奋斗。
引用这则素材时,可结合屈原的诗句,刻画屈原人物形象,创新为文。
三、【自主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憔悴..( qiáo cuì)餔.糟(bū)歠.醨.(chuò lí)汶汶..(mén)三闾.(lǘ)鼓枻.(yì)莞.尔(wǎn)濯.缨(zhuó)2、通假字渔父:(通“夫”)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3、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 脸色 ) (2)形容枯槁( 形体容貌 )(3)圣人不凝滞于物( 拘泥,执着 ) (4)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世俗)(5)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到)4、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递进)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并列)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因而 )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对/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 以是以见放(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用)可以濯吾缨(用来)与:①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②秦王与赵王会饮(介词,和,跟)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给)④则与一生彘肩(动词,给予,赐予)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联合)5、文言句式(1)不复与言(省略句)(2)是以见放(被动句)(3)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状语后置,省略句)(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课堂检测(一)基础题1.下列对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
B项洗头, C项变化,D项江水。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槁:枯瘦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湘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而:表转折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不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3.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连词,表递进。
)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4.下列句中“之”的意义与用法与“以身之察察”相同的一项是(B)A.沧浪之水浊兮B.受物之汶汶C.吾闻之D.蒙世俗之尘埃5.选出对划线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B)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6.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A)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A王甚任.之任:任用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C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D顷襄王怒而迁.之迁:流放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屈原忠贞耿直的一组是(C)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⑤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⑥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②③⑤D ①④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屈原才能出众而受到楚王的重用,上官大夫因此嫉恨屈原并且在楚王前诋毁他。
B、屈原虽然痛恨于楚怀王入秦,但即使在被流放的时候,仍然心怀祖国和君王,足见他的忠君爱国。
C、以屈原的话与渔父的话作对比,突出了屈原的高风亮节D、屈原对渔父问题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10、翻译下列句子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从那以后,楚国日益削弱,数十年后,(楚国)最终被秦国消灭了。
参考译文:屈原,他的名是平,楚国王族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博闻强记,懂得治理(国家的)乱局,熟悉辞令。
进入朝中能与国王议论国事、来发布号令,外面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国。
国王很重用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为了)争宠而心中嫉妒他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起草)原制定宪令,屈原编写草稿尚未定稿。
上官大夫见到(这事)就想抢去(做),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因此就(在怀王那)进谗言说:“国王您让屈原制定宪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
每有一个法令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认为‘没有我不能做的事’。
”国王恼怒就疏远屈原。
楚国的人们都怨恨子兰劝怀王去秦国因而致使不能回国,屈原也很痛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