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壁分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心脏超声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左室长轴中,超声只分配给四段,心尖段也只分了四段,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本文就从室间隔的解剖探讨其原因。

胸骨旁左室左轴切面,为什么只分四段,而不分为六段?

A 在解剖上,前间壁的位置在哪儿?

B 为什么没有前间壁及后壁心尖段呢?

一、首先,要明白三点

A、间隔和间壁是相同的,只是称号不同罢了,如:前间隔=室间隔前部=前间壁;

B、室间隔人分为上隔和下隔,也有人说是前隔和后隔(二者是一样的),前隔就是前室间隔,前间壁;即人为把室间隔分为前隔和后隔;

C、只有心尖部的间隔,我们称之为室间隔或后间隔,其它部位的室间隔均分别叫前(上)隔(间壁)或后(下)隔(间壁)

二、左室长轴切面也有六段(一般不这么分段),只不过心尖段是这样称谓的:心尖前壁(真正意义上的前壁,并不是前间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前间壁的)、心尖下壁(不是后壁心尖部,心尖部是没有后壁的)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叫前间壁(前室间隔或上室间隔),再往下叫前壁(是真正意义上的前壁);后壁基底段和中段再往下叫下壁(是真正意义上的下壁,并不是说后壁心尖部就是下壁)

为什么是这样呢?

A、在实际解剖学上,心脏轴向与人体正中失状面呈约45度角,并且室间隔呈额状面,也就是说,在左室长轴切面上,前乳头肌下缘平面以上的“前壁”的实质是一部分室间隔,故称为前间隔(前间壁)(前室间隔)(上室间隔)室间隔前缘逐渐呈弧形弯曲向下到心尖,变狭,并为顺时针螺旋(自心底向下观)走行,故,室间隔凹面向左室,并且前上部较宽大且为一斜面,到心尖部时已经很小了,这就是室间隔呈锥形的原因,特别注明:这个所谓的“前壁”是声学看到的,因为室间隔呈一弧度且螺旋的原因,而声束是不会随其弯曲和螺旋的,声束从心底到心尖通过室间隔时,先是切到前室间隔基底段和中段,然后切到的是左室

前壁心尖段(也就是说前间隔基底段中段和左室前壁心尖段是在一条直线的),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标准左室长轴心尖部的“室间隔”实际上是前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室间隔。

B、心脏有一个面叫膈面,也就是下壁,其左后部斜向后上的是后壁,分界线就是后乳头肌下缘平面水平,故在后乳头肌下缘以上为后壁,分为(基)底后壁和中后壁

故,心尖部在左室长轴切面、两腔切面及心尖短轴切面,心尖部共同显示的是前壁和下壁(另两个是室间隔和侧壁)

以上就是在标准左室长轴切面心尖部看到前壁(不是室间隔)和下壁(不是后壁)的原因

心肌梗死部位的新分类(左室17节段分法最新方法)(学心脏超声者必看)

(摘自心血管网,本人认为非常实用,建议超声工作者认真学习)

心血管网:

/html/2009/05/2009051516360100046795.shtml 自20世纪40年代,心电图病理性Q波就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肌梗死部位的判断,然而其是以尸检和动物实验结果为依据的。目前,心脏核磁延迟强化显像技术(更直观科学合理)可以清晰而准确地显示患者在体情况下心肌梗死的部位[1],以此为依据的左室心肌梗死定位及分类应更为精确。2006年,西班牙学者Antoni Bayes等[2]代表国际动态心电图及无创心电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olter and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graphy, ISHNE)发表共识,建议在统一的影像学左室分区基础上,按心脏核磁显示的梗死部位将左室心肌梗死命名为7种类型,并总结每种类型梗死出现病理性Q波的对应导联及梗死相关冠脉。近期,作者又发表数篇文章[3~5],对此专题进行详细论述,其中的一些新观点与临床习用多年的传统分类法有所不同,本文对此加以简介。

1 左室分区

心肌梗死的定位建立在左室分区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左室分区是通过临床病理(尸检)、动物实验或超声影像制定的。而目前临床应用的影像学(心脏核磁、CT、心肌核素扫描及超声等)统一左室分区[6]是以在体情况下心脏的真实影像为基础的。

1.1 左室分区的依据

左室呈圆锥形,其纵轴方向(从二尖瓣至心尖部)指向左前下,这种倾斜的方位与人体的额面、横面均形成一定的角度,因而从这两个切面进行左室分区并不准确。以往的左室分区是从前面(人体额面)观察左室,而目前核磁影像学取人体的横轴切面显示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取左室的纵轴和横轴切面显示左室影像(图1),并借助解剖学标志对左室进行分区。

图1 人体心脏核磁影像及切面示意图

A.水平面影像显示心脏在胸腔中的位置及毗邻关系;

B.左室的长轴切面影像,A、M、B线沿心脏长轴方向将左室壁分为基底部,中部及心尖部

1.2 影像学的统一左室分区

以往,不同的影像检查采用不同的左室分区,如心脏超声和核素心肌灌注扫描曾采取20和16分区法[7]等,曾经给临床应用与研究带来不便。为统一临床影像学检查的左室分区法,2002年AHA建议采用统一的标准左室切面,将左室分为17区,17区法最符合心脏的解剖结构,与临床超声和核素心肌灌注扫描等应用的方法也最为接近[6]。

1.2.1 左室标准切面

取二尖瓣中心点和心尖部的连线作为左室长轴,水平面长轴显示4腔心,矢状面长轴显示2腔心,二尖瓣至腱索附着起点称为基底部,腱索附着起点和终点之间为中部,腱索附着终点至心尖称心尖部,没有心腔的心尖部称心尖。上述3部分占左室总体积的比例大致相等,分别为35%,35%和30%。短轴切面取垂直于矢状面长轴的切面(图2)。

图2 左室标准切面及左室分区示意图

A. 左室短轴切面、矢状面和水平面长轴切面示意图;

B.沿左室长轴切面将左室分为基底部、中部、心尖部及心尖4部分,短轴切面分前壁、间隔壁及下壁、侧壁两大部分,4个壁,再加上心尖,共17区

1.2.2 左室分区的“牛眼图”与冠脉分布

左室的短轴面分两大部分(4个壁),前壁、间隔壁(anteroseptal zone)和下壁、侧壁(inferolateral zone);长轴面分基底部(basal)、中部(mid-cavity)、心尖部(apical)及心尖(apex)4部分,共17区,如果从心尖部到基底部将短轴切面由中心向外周排列起来则构成一个靶心图,其状似牛眼(Bull’s eye),又称“牛眼图”(图3);左室前壁对应于1、7、13区;间隔壁2、3、8、9、14区;下壁4、10、15区;侧壁5、6、11、12、16区,心尖部对应于17区,建议不再应用“后壁”,而称其为“下壁基底部”。此分区法与冠状动脉分布紧密结合,前降支主要为前壁及间隔壁供血;回旋支主要为侧壁、下壁供血,右冠脉主要为下壁、间隔壁供血(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