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辛亥革命人教版历史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 辛亥革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 辛亥革命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对 清:
帝国主义
的支持 革命派软 弱妥协、 缺乏实力
逼宫退位 对革命派: 迫孙中山让位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
畅所欲言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 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性质: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成功一面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最大的功绩)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
1911年+民国( ?)年=公元( ?)年
民国=公元-1911
公元=民国+1911
(注意:廿(二十) 卅(三十))
如:小明的爷爷是民国 30 年出生的,小明 的爷爷今年几周岁?
74岁
读一读
材料:1912年3月5日,《时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章,文中描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革故鼎新说: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 灭;总统成,皇帝灭;……剪发兴,辫子 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请根据材料内容说说, 民国建立后, 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辫子没了
结 束 了 两 千 多 年 的 封 建 帝 制
推 翻 了 清 朝 的 统 治
可怜换得假共和
——果实被窃
知识小卡片
北洋军阀,1895年,清政府任命袁 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 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 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所以, 这个封建军阀集团就称为“北洋军阀”。
1 、总结孙中山主要的革命事迹 2、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 纲领、目标、旗帜 3 、 武昌起义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 响?
4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地点、发布 了什么法令?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

B.上海
D.广州
中华民国的成立
4.辛亥革命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
利”是指( B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成立了中华民国
C.打倒了帝国主义
D.改变了中国命运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是 ( C ) A.“明定国是”诏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海国图志》 D.《中华民国约法》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李教授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目前,他正在兴中会成 立的地方做客讲学,他讲学的地点是在( A.广州 C.檀香山 C )
B.香港 D.东京 D )
2.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华兴会
C.国民党
B.兴中会
D.同盟会
武昌起义
3.辛亥革命首先爆发于( C )
A.南京 C.武昌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义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 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 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 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 为呢?为什么?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 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四、尘埃落定留遗恨—帝制终结和篡夺
革命果实(1912年)
清宣统帝 爱新觉罗· 溥仪 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垂钓于洹水之上,貌似“隐居”,确仍遥控着北洋
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帝国主义支持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原因 孙中山妥协退让 袁世凯个人因素
过程
逼清帝退位 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 参议院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 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课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课件
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
1911年+民国( ?)年=公元( ?)年
一位汉语言专业的大学生为纪念辛亥革 命九十周年,创作了下面一段小品,请你帮 他修改:
1911年10月10日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 这天武昌那边出事了,接着孙中山在南京宣 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了。定都北京, 采用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
历程
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911年 资产阶级的革命派 孙中山(20世纪的三位巨人之一)
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义(指导思想)
时间
地点
①团体——兴中会
纲领
②政党——同盟会
刊物 作用
性质
时间
③爆发——武昌起义
结果 时间
④高潮——中华民国 总统 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国命都果实
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背景
“中国现今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正义处在一
次伟大民
族运动的
前方,只
要星星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火就能在
萍浏醴 起义
政治上浙造皖 成燎原起之义
镇南关 起义
黄花势岗”。 —起义—孙中山
爆发—武昌起义
1911 10 10
军昌
爆发—武昌起义
占起 领义 年
辛亥革命 成功VS失败
性质:是一次伟大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
最大功绩
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一、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二、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三、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图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老师就曾经在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生活过三年,拍下了许多美丽的照片(ppt 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教学1、2分钟快速阅读第一子母,完成老师给出的“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表格,时间、地点、纲领、性质。

ppt展示兴中会成立后各地涌现的多个政治团体,思考:处于分散状态的革命团体对革命形式的进展有何影响?(不利于统一的政治活动,因此迫切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组织---同盟会应运而生。

)师: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可按下列要点启发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师:“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小结: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_辛亥革命_课件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_辛亥革命_课件
语语文文::初初一一新新生生使使用用的的是是教教育育部部编编写写的的教教材材,,也也称称““部部编编””教教材材。。““部部编编本本””是是指指由由教教育育部部直直接接组组织织编编写写的的教教材材。。““部部编编本本””除除了了语语文文,,还还有有德德育育和和历历史史。。现现有有的的语语文文教教材材,,小小学学有有1122种种版版本本,,初初中中有有88种种版版本本。。这这些些版版本本现现在在也也都都做做了了修修订订,,和和““部部编编本本””一一同同投投入入使使用用。。““部部编编本本””取取代代原原来来人人教教版版,,覆覆盖盖面面比比较较广广,,小小学学约约占占5500%%,,初初中中约约占占6600%%。。今今秋秋,,小小学学一一年年级级新新生生使使用用的的是是语语文文出出版版社社的的修修订订版版教教材材,,还还是是先先学学拼拼音音,,后后学学识识字字。。政政治治::小小学学一一年年级级学学生生使使用用的的教教材材有有两两个个版版本本,,小小学学一一年年级级和和初初一一的的政政治治教教材材不不再再叫叫《《思思想想品品德德》》,,改改名名为为《《道道德德与与法法治治》》。。历历史史::初初一一新新生生使使用用华华师师大大版版教教材材。。历历史史教教材材最最大大的的变变化化是是不不再再按按科科技技、、思思想想、、文文化化等等专专题题进进行行内内容容设设置置,,而而是是以以时时间间为为主主线线,,按按照照历历史史发发展展的的时时间间顺顺序序进进行行设设置置。。关关于于部部编编版版,,你你知知道道多多少少??为为什什么么要要改改版版??跟跟小小编编一一起起来来了了解解下下吧吧!!一一新新教教材材的的五五个个变变化化一一、、入入学学以以后后先先学学一一部部分分常常用用字字,,再再开开始始学学拼拼音音。。汉汉字字是是生生活活中中经经常常碰碰到到的的,,但但拼拼音音作作为为一一个个符符号号,,在在孩孩子子们们的的生生活活中中接接触触、、使使用用都都很很少少,,教教学学顺顺序序换换一一换换,,其其实实是是更更关关注注孩孩子子们们的的需需求求了了。。先先学学一一部部分分常常用用常常见见字字,,就就是是把把孩孩子子的的生生活活、、经经历历融融入入到到学学习习中中。。二二、、第第一一册册识识字字量量减减少少,,由由440000字字减减少少到到330000字字。。第第一一单单元元先先学学4400个个常常用用字字,,比比如如““地地””字字,,对对孩孩子子来来说说并并不不陌陌生生,,在在童童话话书书、、绘绘本本里里可可以以看看到到,,电电视视新新闻闻里里也也有有。。而而在在以以前前,,课课文文选选用用的的一一些些结结构构简简单单的的独独体体字字,,比比如如““叉叉””字字,,结结构构比比较较简简单单,,但但日日常常生生活活中中用用得得不不算算多多。。新新教教材材中中,,增增大大了了常常用用常常见见字字的的比比重重,,减减少少了了一一些些和和孩孩子子生生活活联联系系不不太太紧紧密密的的汉汉字字。。三三、、新新增增““快快乐乐阅阅读读吧吧””栏栏目目,,引引导导学学生生开开展展课课外外阅阅读读。。教教材材第第一一单单元元的的入入学学教教育育中中,,有有一一幅幅图图是是孩孩子子们们一一起起讨讨论论《《西西游游记记》》等等故故事事,,看看得得出出来来,,语语文文学学习习越越来来越越重重视视孩孩子子的的阅阅读读表表达达,,通通过过读读 故故事事、、演演故故事事、、看看故故事事等等,,提提升升阅阅读读能能力力。。入入学学教教育育中中第第一一次次提提出出阅阅读读教教育育,,把把阅阅读读习习惯惯提提升升到到和和识识字字、、写写字字同同等等重重要要的的地地位位。。四四、、新新增增““和和大大人人一一起起读读””栏栏目目,,激激发发学学生生的的阅阅读读兴兴趣趣,,拓拓展展课课外外阅阅读读。。有有家家长长担担心心会会不不会会增增加加家家长长负负担担,,其其实实这这个个““大大人人””包包含含很很多多意意思思,,可可以以是是老老师师、、爸爸妈妈、、爷爷爷爷、、奶奶奶奶、、外外公公、、外外婆婆等等,,也也可可以以是是邻邻居居家家的的小小姐姐姐姐等等。。每每个个人人讲讲述述一一个个故故事事,,表表达达是是不不一一样样的的,,有有人人比比较较精精炼炼,,有有人人比比较较口口语语化化,,儿儿童童听听到到的的故故事事不不同同,,就就会会形形成成不不同同的的语语文文素素养养。。五五、、语语文文园园地地里里,,新新增增一一个个““书书写写提提示示””的的栏栏目目。。写写字字是是有有规规律律的的,,一一部部分分字字有有自自己己的的写写法法,,笔笔顺顺都都有有自自己己的的规规则则,,新新教教材材要要求求写写字字的的时时候候,,就就要要了了解解一一些些字字的的写写法法。。现现在在信信息息技技术术发发展展很很快快,,孩孩子子并并不不是是只只会会打打字字就就可可以以,,写写字字也也不不能能弱弱化化。。二二为为什什么么要要先先识识字字后后学学拼拼音音??一一位位语语文文教教研研员员说说,,孩孩子子学学语语文文是是母母语语教教育育,,他他们们在在生生活活中中已已经经认认了了很很多多字字了了,,一一年年级级的的识识字字课课可可以以和和他他们们之之前前的的生生活活有有机机结结合合起起来来。。原原先先先先拼拼音音后后识识字字,,很很多多孩孩子子觉觉得得枯枯燥燥,,学学的的时时候候感感受受不不到到拼拼音音的的用用处处。。如如果果先先接接触触汉汉字字,,小小朋朋友友在在学学拼拼音音的的过过程程中中会会觉觉得得拼拼音音是是有有用用的的,,学学好好拼拼音音是是为为了了认认识识更更多多的的汉汉字字。。还还有有一一位位小小学学语语文文老老师师说说::““我我刚刚刚刚教教完完一一年年级级语语文文,,先先学学拼拼音音再再识识字字,,刚刚进进校校门门的的孩孩子子上上来来就就学学,,压压力力会会比比较较大大,,很很多多孩孩子子有有挫挫败败感感,,家家长长甚甚至至很很焦焦急急。。现现在在让让一一年年级级的的孩孩子子们们先先认认简简单单的的字字,,可可以以让让刚刚入入学学的的孩孩子子们们感感受受到到学学习习的的快快乐乐,,消消除除他他们们害害怕怕甚甚至至恐恐惧惧心心理理。。我我看看了了一一下下网网上上的的新新教教材材,,字字都都比比较较简简单单,,很很多多小小朋朋友友都都认认识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8课《辛亥革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8课《辛亥革命》
12、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热点一: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领中国国民党访问团2008年5月27日在南京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吴伯雄在拜谒后说,南京把中山陵维护得这么好,让我们很感动。这就是正视历史的最好的证明。吴伯雄题词:“天下为公,人民最大”。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在到观念层面,中国人每向前迈一步,都异常艰辛,但确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A.国共合作B.民族主义C.民生主义D.民权主义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A.谭嗣同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
5、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后来把它阐发为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①民族②民主③民权④民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6、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7、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孙中山()
回答:
(1)文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举出这些事件力图达到的主要目标。(9分)
(2)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中,哪些人的思想认识分别达到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6分)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的艰辛与牺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是一门理解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讨论法,案例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批判性思维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辛亥革命的图片、文献资料等,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我将通过引入托起阵地,通过问题、图片、影像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上。

例如,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新知,突破难点。

在引入之后,我将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8讲 课题21 辛亥革命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8讲 课题21 辛亥革命

从《辛丑条约》签订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阶段,主要处于晚清后期和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时期。

(1)政治上,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随后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经济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启动阶段,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官僚资本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3)思想上,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课题21辛亥革命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进程①“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预备立宪”: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影响①“新政”:表明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②“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概念阐释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思想上(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2)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军事上(1)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3)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ppt课件

民族主义:推翻清朝,实现民族平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2、发展革命力量:革命党人、会党、海外华侨、
3、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5月,广 州黄花岗起义, 失败。
三、武昌起义0日,湖北新军在革命党人 划下,攻打湖广总督衙门,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 府。
末代皇帝溥仪
清帝退位诏书
清朝皇帝世系简表(1626—1911年) 庙号 谥号 名字 年号 太祖 高 努尔哈赤 天命 太宗 文 皇太极 天聪 崇德 世祖 章 福临 顺治 圣祖 仁 玄烨 康熙 世宗 高宗 仁宗 宣宗 文宗 穆宗 德宗 恭宗 宪 纯 睿 成 显 毅 景 愍 胤禛 弘历 颙琰 旻宁 奕詝 载淳 载湉 溥仪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第8课 辛亥革命
1911年,清朝宣统三年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原因:清朝晚期,腐败无能,国家危难,洋务运动 都失败了;清朝是满族王朝,民间反清意识始终存在。
2、革命派:主张以武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建立民 兴中华。
3、代表人物: 孙中山
简介:广东香山人。本 名孙文,字逸仙,曾化 名中山樵,习惯称作孙 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 行者,中华民国创建者, 被尊为“国父”。
5、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1927年)
清朝内阁总理大臣
中华民国大
四、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结束了2000多年 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 和国;
2、缺陷:没有建立起一个持久有效的民主共 和制度,中国陷入了政治纷乱、军阀割据的 局面。

第8课辛亥革命

第8课辛亥革命

你认为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原因有 哪些?
(3)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 (1)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 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 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 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 装起义。 (4)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 (2)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 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 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保路运动,其中 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 四川最为激烈,革命形势在全国迅速发展。
权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让社会上有名望地位的人出来组 织政府,于是拱手将军政府都督的位置送给黎元洪,这样, 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武昌首义结果: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不到一个月,十几
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统治中国长达200余年的清王朝
已难逃覆亡的命运。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
武昌
几个省宣布独立
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是湖南与陕西。10月22
则在一日之间“须臾满城皆白旗”。
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的影响
有利影响:面对势如破竹的革命形势,站到了革命阵 营的一边,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不利影响:旧官僚阶层动摇不定,一旦形势有变,很
容易成为革命的阻力,给此后的政权建设埋下隐患。
立宪派性质:立宪派是资产级上层分子。 基本组成:由维新派转化而来,包括部分地主、 绅商。
分析
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 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提示:
从客观上来看,武昌起义在准备过程中因事机泄漏而
使一些组织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被捕杀害或逃离武昌,资产 阶级革命派中,孙中山远在国外,黄兴和其他同盟会的领 导人也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致使起义成功后起义军中 无声望极之人可推选。

第八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八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第8课《辛亥革命》课前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今天我将就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进行课前说课。

一、说课标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需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材本课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化探索中的重要环节。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势不可挡,因此本课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说学情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媒体宣传较多,学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有所耳闻,在学习中易产生兴趣,但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需要引导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通过材料阅读,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精神的体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五、说教学重难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的提出是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理解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有助于学生感知辛亥革命的艰难历程。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采用自主学习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图表、找差别、学生站位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三大事件之一,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通过史实总结出其意义重大,需要具有分析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海南省海南中学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海南省海南中学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海南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3、图表辅助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3、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整体思路:以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精神为主线,分四大块阐述:国难深重、胸怀大志(背景);愈挫弥坚、成就伟业(经过、结果);千秋功业、任人评说(评价);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专题纪录片《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图片,老师满怀深情的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现状,让学生感受到国难的深重,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

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

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众多仁人志士中杰出的代表。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国难深重、胸怀大志1、介绍孙中山(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孙中山)老师再打出幻灯片,简要介绍孙中山,突出他在国难深重时胸怀大志,一心救国。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

延伸 探究
辛亥革命,要看三个100年,即辛亥革 命之前的100年,辛亥革命以来的100年,以 及放眼今后的100年。
2011
1911
——《申报》
困难一: 社会秩序混乱
问题
孙中山为什么要让位给袁世凯?
探究 孙中山回国后面临哪些困难?
“当时最困难的是南京拥有十余万军队, 军费没有来源 , 连稀粥也不能维持了, 乃将南京城的小火车向上海日商抵借 20万元, 暂维现状。各海关早被清政府抵押给了外国人, 西 方列强又拒不贷款给临时政府,而国内的关税、盐税、茶税、 捐税和大部分田赋又都被独立各省地方政府截留。”
蔡锷
海归新军协统
1911年10月30日,在昆明领导新军响 应武昌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问题 探究
张謇
武昌起义为什么能做到一呼百应?
状元实业家 立宪派领袖
在武昌起义之后,江苏省响应且宣布独立。 谁宣布独立的? 不是当时的江苏巡抚程德全,而 是张謇等立宪派人士。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 百年之反思》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困难三: 国际环境险恶
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孙中山为什么要让位给袁世凯?
探究 孙中山回国后面临哪些困难?
“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
直捣黄龙,……南北各省,当亦无不拱手听命者。” ——黄兴给袁世凯的信
“先推翻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12月20日南北议和签订草约
困难四: 南北议和,在拥袁问题上达成共识
各抒 己见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 际上是失败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三中学周学军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

(识记理解能力)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在几天内占领麻石、文 家市、上栗市等重要市
庙戏台旧址(已毁)

镇,以同盟会的政纲为 号召。起义军声势浩大,
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
湘、鄂、赣及江宁(今南
京)数万军队镇压。
2.安庆起义
时 间 1907年夏 人物 光复会会员徐锡麟 地点 安庆
成果 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结果 失败,徐锡麟死难。 秋瑾在浙江绍兴准 备策应,因歹徒告 密,被捕遇难。
三镇胜利
各省响应
熊秉坤---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
武昌起义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 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汉口 汉阳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
广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孙中山早期革命以

及其影响下的一系列活动
狭 义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 日武昌起义爆发
—— 《中国近现代史》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 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 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 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 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 门。
社会生活
辛亥革命的局限和启示
局限: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示: 资产阶级共和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课堂小结
革命起义: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
辛 亥 革
义、黄花岗起义 主力:湖北新军 武昌起义: 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

发展: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影响: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