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教案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感测技术概述》教学设计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课《感测技术概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6c642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c.png)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感测技术概述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感测技术概述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感测技术概述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从学科核心素养、信息素养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学科核心素养方面,通过学习感测技术的概念、种类和应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认知和兴趣,提高学生对感测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信息素养方面,通过学习感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性和应用能力。
3. 对于感测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实操练习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感测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解决方法。
4. 对于感测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实操练习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感测技术的概念、种类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感测技术的初步认识。
答案:常见的感测技术包括温度感测、湿度感测和光照感测。温度感测技术常用于温度控制和监测,如空调、冰箱等;湿度感测技术常用于湿度控制和监测,如干燥剂、加湿器等;光照感测技术常用于光照控制和监测,如自动开关灯、植物生长灯等。
3. 例题三:感测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有哪些?
答案:感测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包括智能门锁、智能温度控制器、智能灯光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等。例如,智能门锁可以通过指纹或密码识别来控制门的开关;智能温度控制器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自动调节空调或暖气;智能灯光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智能安防系统可以通过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等感测技术实现对家庭安全的监控和保护。
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选择结构实例及多重分支结构教案 青岛版
![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选择结构实例及多重分支结构教案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9edfe6650e52ea541898d3.png)
word
九年级第一学期信息技术教案_9选择结构实例及多重分支结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选择结构;
2. 初步了解和熟悉多重分支结构。
[能力目标]
1.更加熟练地用流程图描述选择结构;
2.用流程图表达多重分支结构。
[情感目标]
了解解决稍复杂问题的思想,逐步提高解决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选择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2.多重分支结构(主要是多重选择结构)。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配合实例的仿真软件程序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机器人能够完成的“遇红绿灯”任务的程序。
但似乎有点太简单了,实际情况很少有这么“单纯”的情况,这节课的我们试试看能不能把例子修改得再切合实际一些。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例子:
1 / 1。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7课《程序的基本结构》教学实录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7课《程序的基本结构》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d3e1ba6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0.png)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7课《程序的基本结构》教学实录一、课程概览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7课《程序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程序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等基本概念,以及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在之前学习过的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相联系,如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编程中。
教材中涉及的实例和练习题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包括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程序基本结构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以及通过编程解决问题的基础技能。
3. 引导学生将程序基本结构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编程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分析1. 主题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程序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程序的顺序结构:按照语句的先后顺序执行。
- 程序的条件结构:根据条件的真假选择执行不同的语句。
- 程序的循环结构:重复执行一段语句,直到满足特定条件。
2.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编程中的应用。
- 顺序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需要学生理解程序执行的连续性。
- 条件结构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条件判断,选择不同的执行路径。
- 循环结构是编程中的核心概念,学生需要掌握循环的初始化、条件和迭代等要素。
- 难点: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编程中,编写出正确且高效的程序。
具体包括:- 在条件结构中,如何正确使用条件表达式和分支语句。
- 在循环结构中,如何避免无限循环和死循环,以及如何合理控制循环次数。
- 如何在编程实践中灵活运用三种基本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与技术支持1. 多媒体资源:使用视频、流程图和代码示例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程序基本结构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控制技术概述》教学设计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控制技术概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362d7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f.png)
《控制技术概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不同类型的控制系统,如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
能够举例说明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学会区分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
培养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控制技术的兴趣,认识其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控制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2. 教学难点:闭环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和工作过程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对于控制技术还缺乏了解。
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控制技术的概念和原理。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如简单的开环和闭环控制系统模型。
五、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控制技术应用实例(如智能家居、自动门等),引出控制技术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新课讲授(一)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1. 定义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装置或系统,对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行为进行自动调节或管理,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技术。
2.控制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举例说明,以展示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一、工业生产领域1.自动化生产线:在制造业中,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效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采用机器人喷漆、装配等工序,保证了生产线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2.设备监控与故障诊断: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可以有效预防设备故障,降低生产损失。
例如,在风力发电系统中,利用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实时了解风机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交通运输领域1.自动驾驶:控制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自动驾驶。
青岛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青岛初中信息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f006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7.png)
青岛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教案标题:青岛初中信息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2.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计算机的启动与关机、文件的创建与保存等。
3. 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等,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和保护个人信息。
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作用: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计算机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的启动与关机、文件的创建与保存、文件夹的管理等。
3. 办公软件的使用:介绍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
4. 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办公软件进行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
5. 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学会保护个人信息。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产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计算机基本操作:演示计算机的启动与关机过程,讲解文件的创建与保存,以及文件夹的管理方法。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巩固记忆。
2. 办公软件介绍:简要介绍常见的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软件,讲解它们的基本功能和操作界面。
3. 操作演示:通过屏幕共享,演示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新建文档、编辑文字、设置格式等。
4. 练习:让学生在电脑上实际操作文字处理软件,完成一篇简单的文字编辑练习。
第三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巩固记忆。
2. 数据分析概念讲解:介绍数据分析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青岛版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引导动画初创建教案
![青岛版九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引导动画初创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b5222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a.png)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使用方法,为本节课的动画制作提供了基础。
2.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技巧,如图片的导入、编辑和导出,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本节课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引导动画的制作。
3.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程基础,能够理解引导动画的原理和实现方式,这将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引导动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引导动画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展示一些引导动画的示例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引导动画的魅力和特点。
简短介绍引导动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引导动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课后拓展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拓展。通过课后拓展活动,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引导动画制作技巧,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引导动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动画制作指南:提供详细的动画制作步骤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引导动画的制作方法。
- 动画示例作品:收集各种类型的引导动画作品,包括2D动画、3D动画等,让学生欣赏和参考。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4课《让机器人动起来》教学设计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4课《让机器人动起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01be5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02.png)
(3)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参加机器人编程的交流活动,如编程工作坊、技术分享会等,与其他学生和技术人员交流经验,分享成果。
(4)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尝试开发新的机器人编程应用,如智能家居、自动化生产线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与机器人编程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不同编程语言的特点、程序编写的基本流程、调试技巧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可能涉及一些实验操作,如编写和调试机器人程序。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如机器人模型、编程软件、计算机等,并确保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同时,教师还需对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包括讨论的主题、观点的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等,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对编程语言的选择、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布置,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分组讨论区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实验操作台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机器人编程(仿真)软件简介教案 青岛版
![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机器人编程(仿真)软件简介教案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f324ce10661ed9ac51f3d3.png)
九年级第一学期信息技术教案_10机器人编程(仿真)软件简介【授课时间】[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编程(仿真)软件的使用。
[技能目标]机器人编程(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情感目标]通过编程(仿真)软件的使用,初步体验程序编制的乐趣。
【教学重点】1. 机器人编程(仿真)软件的编程方法;2. 机器人编程(仿真)软件的仿真方法。
【教学难点】流程图编程时框图之间的连接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上机实践法【教学准备】广茂达伙伴机器人某某开发的“能力风暴仿真版”(简称“仿真版”)软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讲授新课]前面我们在学习程序编制的过程中已经多次说到我们在编程时的要求不高,只要求能够用流程图把我们设计好的算法表达清楚就行了,其他的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计算机“帮”我们把程序编制出来呢?答案是利用机器人编程(仿真)软件来完成。
但是和我们的教材配套的机器人同时有配套的软件,原本我们就应该采用这种软件来完成我们的学习,可由于我校的条件有限,购买的配套机器人只有一套,所以我们只能在一台计算机上使用这套软件,这样的话,我们大家就没办法掌握好这部分内容了。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和掌握好这部分内容,我们把教材里的配套的软件换成广茂达伙伴机器人某某开发的“能力风暴仿真版”(简称“仿真版”)。
这套软件虽然和我们的教材配套软件有点区别,但基本上是一致的,部分功能略有差别,因此,我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尽量靠近教材的原则下,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减少给大家的学习带来麻烦。
下面我们就以前面涉及到的“机器人画铅笔”为例,给大家介绍这款软件的使用方法。
先来看看这款软件的界面。
下面我们就开始用变款软件来编写“机器人画铅笔”程序。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首先说明一下:1.这款软件和教材配套的软件相比较,没有相关的画笔功能,但在仿真时能让程序留下行走的痕迹,也能达到看清行走轨迹的要求;2.另外在需要驱动机器人之前,需要先启动电机。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3课《VJC1.6编程软件简介》教学设计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3课《VJC1.6编程软件简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58476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7.png)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VJC1.6编程软件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VJC1.6编程软件的界面组成和基本功能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VJC1.6编程软件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VJC1.6编程软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VJC1.6编程软件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编程实践,需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检查计算机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安装VJC1.6编程软件,并确保软件版本与教材要求一致。同时,准备一些编程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等,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台计算机和所需的编程器材。在教室中设置一个演示区,用于展示编程实例和多媒体资源。此外,确保教室光线充足,有利于学生观看演示和进行实验操作。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3课《VJC1.6编程软件简介》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3课《VJC1.6编程软件简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 VJC1.6编程软件的界面组成和基本功能。学生将学习软件的界面布局,了解软件的主要功能,如代码编辑、程序调试、仿真模拟等。
4. 通过编程实例学习编程技能:学生通过具体的编程实例,学会了如何使用VJC1.6编程软件进行程序设计。他们能够根据问题需求,编写程序代码,并利用软件的调试和仿真功能进行测试和验证。
5. 提高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VJC1.6编程软件,学生不仅掌握了编程技能,还提高了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通过编程实现。
2019-2020年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算法与流程图教案 青岛版
![2019-2020年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算法与流程图教案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ae42f0e2bd960591c6771a.png)
2019-2020年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算法与流程图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算法的概念;2.流程图。
[能力目标]用流程图表达算法和其他事情的流程[情感目标]利用流程图更清晰地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学重点】1. 算法的概念;2. 流程图及其画法。
【教学难点】算法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讲授新课]由于学校给我们学习和演示用的机器人还没有买到,关于动手制作电动玩具车的课程我们在后面进行。
这节课我们开始下一个单位的学习。
前面的单元,我们学习和了解了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机器人所需要的机械、电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这个单元,我们的关注点将放在如何让机器人具备初步“智能”上了。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以后我们常用的两个“工具”——算法和流程图。
先来看看算法。
“算法”一词最早起源于公元9世纪的阿拉伯。
有一位名叫花拉兹米的阿拉伯数学家,他在一生中发现了很多求解算术问题的算法,并撰写了《合并与回代》一书,后被翻译成为拉丁文。
“合并”与“回代”这两个词是指解方程时所用的两个主要过程。
“算法”这个词现在一般认为都是在数学和计算机程序设计时才能用到。
其实,除了,在数学、计算机等领域经常用到外,其他领域甚至连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一样可以用算法来表达,如:我们早晨起床穿鞋补袜这个动作,我们分解开这成了这样第一步:准备好鞋袜;第二步:穿袜子;第三步:穿鞋。
穿鞋袜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这些步骤也可以称为算法。
一般而言,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生活中处处都有算法,泡一壶茶需要算法、打扫卫生需要算法,做饭、做菜也需要算法。
只有明确了算法,我们才能做好一件事情。
做每件事情必须有基本元素(例如:穿鞋袜就需要有鞋袜),我们可以称这种基本元素为数据。
而数据和算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程序(程序=数据+算法),例如:我们按正常穿鞋袜的程序完成动作,就不至于搞出把袜子穿鞋外面的笑话。
青岛版新版九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青岛版新版九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cce1ccc281e53a5902ff6a.png)
学科:信息技术九年级主备人日期:_2019__年 7 月 20 日章节题目:第1单元第 1 课课题:初识photoshop 课型:新授课时: 1课标解读: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研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美图软件,对于图片美化设计兴趣较高,但是对于photoshop平面设计软件具体操作还不甚了解。
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1课,主要讲解Photoshop的工作界面和工具箱中工工具的名称,让学生掌握图像的简单加工方法,为后面photoshop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了解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2.了解Photoshop的工作界面和工具箱中工具的名称(重点)3.掌握新建图像文件的方法和参数设定(难点)4.掌握图像的简单加工方法(重点)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演示讲解法项目式学习法任务驱动法评价任务:1.使用多种方法启动photoshop软件。
2.设置像素、分辨率、常见颜色模式。
3.使用裁剪工具对图片进行裁切操作。
教学准备:网络机房教学PPT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教师出示美图秀秀、ps等软件图标,让学生交流生活中使用过哪些软件及软件的功能。
2.教师出示平面设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讲解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常用软件。
二、【探究新知】/【合作探究】活动一:揭开photoshop的神秘面纱1.学生探究启动photoshop软件的方法。
2019-2020年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认识电动机教案 青岛版
![2019-2020年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认识电动机教案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e88533eaee06eff9aff80725.png)
2019-2020年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认识电动机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电动机的结构[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和掌握简易电动机的组成和制作过程[情感目标]通过简易电动机的制作,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兴趣和完成后的成就感【教学重点】1.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 简易电动机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教学准备】制作简易电动机的工具、材料【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讲授新课]上节课给大家留了一个讨论题:全自动洗衣机是不是机器人?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们讨论的结果。
(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下简单点评)上节课我们涉及到了机器人的工作过程和机器人的组成。
可能大家注意到了:机器人不论从组成上看,还是从工作过程上看,都与我们比较熟悉的计算机十分相似!是什么原因呢?(请学生分析,并做出点评)我们都知道了: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与一般泛指的机器相比,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其他生物相似的智慧和能力。
而机器人需要具备的智慧只能用现今唯一有这方面能力的计算机来完成,所以从工作过程上看,与计算机是基本一致的。
为了我们便于掌握和了解,我们先从简单的地方开始了解和制作机器。
对于机器人来说,难的地方一定是智能部分,这部分我们留后面进行,我们先看简单的机械部分。
在机械部分里,用的最多,也是最简单的就是电动机,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简易电动机的制作。
电动机的结构并不是很神秘,一节电池、一个螺丝钉和一块磁铁就可以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动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构成电动机,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电流和磁场。
我们利用下面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电动机。
准备材料:漆包线 100cm,大回形针2个,圆盘形磁铁一个,一次性纸杯1个,胶带一段,电池与电池盒,导线两段各长12cm(带鳄鱼夹)。
所需工具:圆柱形物体一个(直径约2~3cm)、尖嘴钳1把、美工刀1把(或细砂纸1张)。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控制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控制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bb56d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1.png)
《控制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
理解控制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分析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控制技术的应用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控制技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控制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实例。
2. 教学难点:复杂控制系统的逻辑分析和设计。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简单的控制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复杂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仍感陌生。
因此,教学应注重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控制技术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案例。
2. 实物模型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控制系统。
3. 小组讨论记录表,用于记录讨论过程和结果。
五、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控制系统实例,如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自动门控制系统等,引发学生对控制技术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控制技术的应用。
六、新课讲授(一)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控制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涉及到众多行业,如自动化、电子、机械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控制技术,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包括控制系统的定义、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下面将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并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大家深入理解。
1.控制系统的定义控制系统是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反馈装置和执行器等组成的一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技术系统。
它可以对被控对象的输出进行监测和调整,使其输出达到预设值或接近预设值,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2.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控制器: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负责接收来自检测器的反馈信号,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然后根据误差生成控制指令。
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复习知识点(教案)上学期
![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复习知识点(教案)上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e30a34e09b89680203d8259f.png)
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复习知识点(教案)二、计算机系统(一)计算机硬件1、计算机系统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它是依靠硬件和软件相互协调工作来完成任务的。
2、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中,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是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3、中央处理器,简称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负责对数据进行各种运算,控制器则控制、指挥计算机各部件的工作。
CPU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了计算机的基本性能。
486、奔腾Ⅳ、酷睿等都是CPU的型号。
4、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光笔、数码相机和阅读机等;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绘图仪等。
5、存储器通常分为内存储器(简称为主存或内存)和外存储器(简称为外存)两类。
⑴内存按读写方式的不同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随机存储器可以随时对其进行写入或读出操作,但断电后其内容全部消失。
只读存储器只能对其进行读出操作而不能进行写入操作,但断电后其内容不会丢失。
⑵外存能存储大量的信息,断电后存储的内容不会丢失,但存储速度相对于内存要慢。
硬盘、U盘、移动硬盘、光盘、软盘等都是常用的外存储器。
⑶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称B)。
一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组成,位(bit)是计算机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
通常一个字符用1个字节存储,一个汉字用2个字节存储。
其它常用计量单位还有KB(千字节)、MB(兆字节)、GB(千兆字节)、TB(太字节)。
计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如下:1 KB = 1024 B 1 MB = 1024 KB 1 GB = 1024 MB 1 TB = 1024 GB6、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主频(CPU)、字长、存储容量。
(二)计算机软件计算机软件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常用的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等,它作为计算机硬件与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其工作目标是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并为应用软件提供服务;常用的应用软件有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如Word、WPS)、表格Excel、PPT幻灯片演示]、图形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成绩管理系统、因特网浏览器软件(如IE)、游戏软件等。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认识机器人》教学设计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认识机器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7c9c2d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b.png)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问,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而部分学生则存在拖延作业、上课走神、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问题。这些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课后作业:根据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课后作业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6.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答案:常见的机器人分类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工厂生产线上的自动化作业,服务机器人主要用于酒店、商场等场所提供服务,医疗机器人主要用于医疗领域的辅助治疗和手术,教育机器人主要用于教育领域的教学和互动。
3.请分析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10.持续改进:根据教学评价与反馈的结果,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后作业
1.请简要描述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并说明其主要组成部分。
答案:机器人是一种能够模拟人类行为的自动化设备,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动力系统。
2.请列举几种常见的机器人分类,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目标: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2021年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顺序结构教案 青岛版
![2021年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顺序结构教案 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617c30abb84ae45c3a358c35.png)
2021年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顺序结构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顺序结构的意义;2.流程图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用流程图编程。
[情感目标]由于在九年级采用流程图的方式编程,难度降低了许多,以此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编程的兴趣【教学重点】1. 算法的确定;2. 流程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算法的确定。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讲授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编程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两个重要的“学习对象”——算法和流程图。
但由于时间有限,可能许多同学对这两个“学习对象”觉得还不能很好的掌握,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程序里“最简单”的程序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它们。
首先,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就是一步一步执行,做完一步再做下一步,在程序运行的时候表现为执行完一个步骤,再按顺序执行下一个步骤。
知道了什么是顺序结构之后,我们编写一个程序,要求我们的学生机器人行走的轨迹右图所示的铅笔形状,初步体验在学生机器人编程软件上使用顺序结构编程的方法,下一节课再进一步体验在仿真条件下模拟运行学生机器人。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体验前面所涉及到的“算法”和“流程图”在实际编程过程中是怎么用的。
为了画出铅笔的形状,只要让机器人沿着如上图中E—B—C—D—E—A—B的顺序前进或转变即可,右图就是这个程序的流程图。
第一步:直行EB,时间:1秒第二步:左转90度第三步:前进BC,时间:3秒第四步:左转90度第五步:前进CD,时间:1秒第六步:左转90度第七步:前进DE,时间3秒第八步:左转30度第九步:前进EA,时间1秒第十步:左转120度第十一步:前进AB,时间1秒这就是让机器人“画”铅笔这个程序的流程图,由于我们是学习时间有限,我们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大家掌握到这个程度,真正编写程序的过程交给软件来完成,等我们有机会再进一步学习(或等我们掌握一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再完整地来“指挥”机器人。
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机器人教案青岛版
![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机器人教案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94150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4.png)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机器人编程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编程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机器人编程知识点,掌握编程技能。
3.多元化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进步。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2.机器人的分类:根据功能和应用领域,机器人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3.传感器和执行器在机器人中的作用:传感器用于收集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线等,执行器则用于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如行走、抓取等。
4.如何使用编程软件对机器人进行编程:首先,选择合适的编程软件(如Scratch、Arduino等);然后,根据机器人的硬件和任务需求,编写相应的程序代码;最后,将程序上传至机器人控制器,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8.教学指导资料:准备教学指导资料,包括教学计划、教学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等,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参考和指导。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选择结构教案青岛版
![九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选择结构教案青岛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73517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4.png)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选择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6.选择结构的优化:在实际编程中,选择结构可能存在冗余和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优化选择结构,可以提高代码的执行效率和可读性。常见的优化方法包括使用逻辑运算符简化条件表达式、避免不必要的嵌套、使用三目运算符等。
7.选择结构与其他编程结构的关系: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函数结构等其他编程结构密切相关。在实际编程中,选择结构常常与循环结构和函数结构一起使用,以实现复杂的逻辑处理和数据处理。
}
4.个人所得税计算优化:
double收入= 10000;
double税率= 0.1;
if (收入<= 3000) {
System.out.println("应纳税额:" +收入*税率);
} else if (收入> 3000 &&收入<= 12000) {
System.out.println("应纳税额:" + (收入- 3000) *税率);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选择结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选择结构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编程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选择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