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经济分析导读
读书报告-法律的经济分析(上)

一、书名:《法律的经济分析》二、作者:理查德·A·波斯纳波斯纳是美国的大法官,也是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
他将人们从相互自愿的交易中各自获得利益的简明经济理论和与经济效率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研究,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法学一般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四、页数:1036五、读后心得本书有一个很好的地方是提出了许多问题供阅读者思考,我挑选一些试图作出解答,其中肯定有许多浅薄的地方,还请老师给予指正:1.P24(1)如果资源不是稀缺的,经济学仍然值得研究,因为经济学的目的就是如何用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产出。
虽然资源不是稀缺的,但是,在整个经济循环过程中,需要人的参与,即便人力资源也是不稀缺的,但也不可能是免费的,所以使用者仍然会付出一定的成本。
所以,即便资源不是稀缺的,经济学仍然值得研究。
(2)我觉得不应该把现代的美国社会看作是一个短缺的社会。
因为短缺的原因是生产能力落后,跟不上需求的增加。
而美国的生产力显然要高于其需求增加的速度。
(3)医生的短缺是由于其技术的和能力的专业性而导致的稀缺性所造成的。
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之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投入巨大的成本,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
汽油的生产受限于石油的存储情况。
而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律师、医生和石油一类的产品都有短期内很难或者不可再生的特点,而其它产品则依赖于它的生产能力,可以说人和自然的力量对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其短缺则是很容易得到改善的。
2.P112(1)我认为土地所有人有权将这种电子穿透当作非法侵入而予以禁止。
法律对私有权的保护及于地下的各种资源。
打个比方:未经住宅人同意,而对其住宅肆意进行拍照或在其住宅内安装窃听器,这显然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利,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2)在发现土地所有人的地面下有油层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公权力不会借机对其的权益造成侵害,这当然会给他造成巨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可能是其一生都无法承受的。
法律经济学分析

法律经济学分析法律是一种制度,但这种制度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其制定也在权衡着资源的合理配置,收益与成本的关系,效率的高低,使得法规的出台能够有利于合理配置整个社会的资源,减少整个社会的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以“破坏性程序对计算机系统的损害”和“盗窃或损毁计算机”的法律对受害人的保护的差别为例来分析。
首先,面对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行为增多和其危害性的日趋严重,我国刑法新制定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这一项法律条文。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和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破坏,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行为。
其次,法律对于盗窃和毁损公私人财物的犯罪行为也有所规定。
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则被判处为盗窃罪。
法律条文对于这二者的规定有以下三点差别:(1)法律对这两种行为的后果严重性的界定的差别。
“破坏性程序对计算机的损害”的后果严重性程度要高得多。
必须达到造成十台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要软件或者硬件不能正常运行的;对二十台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增加操作的;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一万元以上的;给国家、集体或者个人造成特别重大的经济损失的;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等等。
与此相对的,是毁损和盗窃罪的后果严重性规定:盗窃金额达两千元就已构成盗窃罪而毁损财物则不以钱财多少来定罪。
(2)法律对这两种行为的刑事责任轻重界定具体程度及可行程度不同。
法律对于毁损和盗窃他人财物所做判决规定更为细致可行,从罚金、拘役到有期徒刑,使犯案情节轻重更易界定。
而对于破坏信息系统,法律规定,似乎较为模糊,使得一般性的破坏并不构成犯罪,从而大大降低对于个人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司法保护程度。
法律的经济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为例,运用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案例分析1.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1)激励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创新者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创新者可以自由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2)促进资源配置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创新者可以自由地转让、许可其知识产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提高产业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我国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可以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提高产业竞争力。
2.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1)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
(2)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加大我国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侵权案件,维护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申请、维权、交易等服务。
3. 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据统计,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上升。
(2)优化产业结构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我国企业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我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法律经济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某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价持续上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居民住房需求,某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政策引发了市场波动,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
为深入分析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调整与市场效应,本文将以某市为例,进行法律经济分析。
二、案例概述某市房地产市场自2010年以来,房价逐年攀升,居民购房压力加大。
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某市政府于2013年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限购政策:对非本地户籍居民购买首套住房实施限购,限制购买二套房。
2. 限贷政策:提高首套房贷款首付比例,限制购房贷款额度。
3. 限售政策:限制购房者在一定期限内转让所购房产。
4. 限价政策:对新建商品住房实行限价销售。
在政策实施初期,房价上涨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随后又出现了新的波动。
为进一步分析政策调整与市场效应,本文将结合法律经济分析方法,对某市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进行调整与优化。
三、法律经济分析1. 法律分析(1)限购政策:从法律角度来看,限购政策属于行政手段,旨在调节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
然而,限购政策可能侵犯公民的财产权和迁徙自由。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限购政策容易导致市场扭曲,形成黑市交易。
(2)限贷政策:限贷政策属于金融手段,旨在抑制过度的房地产信贷需求。
然而,限贷政策可能导致部分购房者失去购房资格,从而影响其消费能力。
(3)限售政策:限售政策属于限制性手段,旨在抑制炒房行为。
然而,限售政策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降低,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4)限价政策:限价政策属于价格管制手段,旨在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然而,限价政策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供需失衡,引发市场恐慌。
2. 经济分析(1)限购政策:限购政策可能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进而引发房价波动。
同时,限购政策可能抑制购房者的消费需求,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量。
(2)限贷政策:限贷政策可能导致部分购房者失去购房资格,从而降低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量。
《法律的经济分析》读书笔记培训讲学

《法律的经济分析》读书笔记《法律的经济分析》是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波斯纳的著作。
该书成书时间虽然较早,但是一直保持更新,至今已经是第四版了。
作为一本面向法学院学生的法经济学教材,本书语言浅显,尽量减少了数学公式的推演过程,同时内容也十分的全面,涉及的领域包括财产法、合同法、侵权法、家庭法等领域。
读完本书,笔者对法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现就法学和经济学的关系做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同时发表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法律经济学的产生为法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法律经济学的产生是世界范围内法学理论研究的重大成就,为法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地,使整个法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法律经济学在美国已成为显学。
法律经济学产生,基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法学和经济学在研究主题和价值观上有相当的共同性,二、分析方法上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分析人类行为完整的架构,这种架构正是传统法学所缺少的。
法学理论中称理想的决策为合理的,经济学称理想的决策为理性的。
合理和理性的区别是哲学的一个著名论题。
经济分析的基本假定是,法律是理性的,因而可以对法学用经济方法加以分析。
法律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
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即效率最大化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动基于此论断都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
二、法学和经济学在“个体”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问题上存在共同的特征通常来看,法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一般在于财税法和反托拉斯法等经济领域的法律规范(皆为制定法)。
简单来说,这种交叉就是用用法律来管理经济,而经济的自身规律又使得法律尽量的合理化。
这种表面上的交叉只是法学和经济学具有相似性的一个表象,并未很好的反映出二者的共同特征。
事实上,二者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个体与个体之间”问题的关注上。
首先,法学研究对象与经济学研究对象中进行选择并做出行为的“个体”都归结为活生生的个人或多人的结合。
法律的经济分析导论ppt课件

钢铁行业是一个小集团,它们更容易团结起来对政治家发挥影响。 与之相比,提高关税的受害者要么是不在场的外国企业,要么是 分布广泛而难以组织起来的消费者。
在具体的形式上,与给失业工人提供补助相比,提高关税不会增 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更容易通过政治审查。
什么是法律的经济分析:概念
法律的经济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也被称为法和经济学 (Law and Economics),或者法律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Law)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法和经济学”这一称谓更受青睐。考特和尤伦的 教科书直接被命名为“法和经济学”,鲍凯尔特(Bouckaert)和德吉斯 特(De Geest)主编的百科全书也被称为“法和经济学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Law and Economics),纽曼(Newman)主编的词典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nd the Law)使用的术语也 十分相似。
数量的房屋。但是在现行的租金水平上,
房屋
短缺
D
者供给的数量Q1,结果出现了Q2-Q1的 数量短缺。许多原来可以租到房子的人
现在租不到房子了。
Q1 Q* Q2 出租房屋数量
公共选择理论的应用:举例
2001年,美国钢铁行业面临严重生产过剩,部分企业面临倒闭的 威胁。在这些企业及其员工的政治压力下,美国政府宣布对钢铁 进口提高关税。此举导致钢铁消费行业减少工作岗位7.4万个,美 国消费者每年多支出50亿美元。
2、法律的经济分析是“运用经济学理论(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和福 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法律和司法机构的构成、结构及对 经济的影响”。——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 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第1页。
法律的经济分析

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之所以独树一帜,主要在于三个特征:首先,它重视假设模型的应用和关注理论的经验检验,其次,在描述性分析中,我们假定行为人是理性的,比起其他分析方法,这一点被提高到更加重要的程度,最后,在规范分析中,社会分析的衡量是明确的。
而在其他分析家对于他们所研究的标准常常是模棱两可的或干脆避而不谈。
产权正当性在提高社会福利所受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对工作的激励,其次是对维护和提高财产价值的激励,再次,财产权促进了财产的有收益转让,最后,财产权的界定可以避免纠纷。
3.当的谨慎(善良管理人):一个具有普遍谨慎与理性的人在给定的情况下应当尽到的谨慎注意的程度。
4.果适当的谨慎等于社会最优水平,有两个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侵害者必然会选择按照适当的谨慎行为。
首先,侵害者明显不会按照高于适当的标准行为,因此他们采取更低的适当的谨慎措施就可以逃脱责任。
按照更高的谨慎程度行为对侵害者是没有好处的,而且会增加成本。
其次,如果适当的谨慎是社会最优水平的话,侵害者不会愿意按照低于适当的谨慎标准行为,因为如果这样做,他们将面临承担责任的风险,此时,他们的预期成本等于社会总成本。
所以,侵害者会选择他们的谨慎程度以最小化社会总成本。
但是,反过来这意味着他们希望提高他们的谨慎程度以达到社会最优的标准——按照假设,这正好等于适当的谨慎程度标准,从而使他们能够完全避免承担责任。
5.害者的最优行为可以通过两个步骤确定:首先找到使侵害人从某种活动所导致的总事故成本的谨慎程度;然后,只要侵害者在从事下一次活动时得到的边际效应超过社会总成本的增加量,那么就会增加活动水平。
6.严格责任下,侵害者的效用,减去了他们的谨慎成本和预期责任的净收益,将等于社会总福利,因为他将为他所引起的事故损失买单,自然将享有从事该活动的收益和承担谨慎的成本。
因此,侵害者将按照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方式行为,所以他们将选择最优的谨慎程度和最优的活动水平。
7.会从事继续生产的最优产量水平是,消费者从消费编辑单位产品中得到的效用超过直接的生产成本加上总事故成本。
经济法律分析

经济法律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法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经济法律是指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和规范的法律制度,旨在维护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市场秩序。
本文将通过对经济法律的分析,探讨其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经济法律的定义和内容经济法律是一门关于经济关系的专门法律学科,主要研究和规定经济活动中人们的权益与义务,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行为的法律规范。
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市场竞争法、公司法、劳动法、贸易法等。
其中,市场竞争法是经济法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竞争法旨在保护市场竞争秩序,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它通过规定禁止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为,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公司法是对公司组织和公司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
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公司的股权交易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公司的合法运营和发展。
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法律。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和义务,明确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解除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贸易法是对国内外贸易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
贸易法旨在促进和规范国际贸易,保护国内市场的正常秩序。
贸易法包括贸易合同法、国际贸易法等内容,通过规范贸易行为,保护贸易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经济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1. 维护公平竞争经济法律通过规范市场行为,禁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它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企业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
经济法律的作用在于保护市场竞争秩序,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 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法律对于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为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和规范,鼓励和保护创新创业活动。
例如,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股权交易的规范,为企业提供了合法的运营方式和投融资渠道。
劳动法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提高了劳动力的士气和创造力。
《法律的经济分析》读书报告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读后感一、内容概括法律经济学使法学的研究手段拓宽到经济领域,使法学研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公平正义的权衡、选择,从而为法学理念的重新定位开辟了一条法学与经济结合的新径。
法律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首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波斯纳,他被誉为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
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学说,标志着一个新的法学流派——经济分析法学派在学派林立的法学界已占据一席之地,为法学研究开辟了一块崭新的领地。
科斯在一次演说中评价波斯纳说:“我从没有企图追随他(波斯纳),因为他比我跑得快得多,而且跑向某种不同的方向。
我的兴趣在经济系统, 他的兴趣是法律系统。
在开拓法律的经济分析方面,或者说在开拓法律系统的经济分析方面,波斯纳显然扮演了一个主要角色。
”的确,波斯纳从撰写《过失的理论》(1972) 一文开始就努力使法学家们相信经济分析的新方法可用于传统的法律研究。
波斯纳于1973 年出版了一部类似于法律经济学“百科全书”的经典教科书《法律的经济分析》,他在书中强调了“简明的经济学概念可以被用来讨论法律领域中非常特殊的问题,经济效率的概念可以解释法律制度的结构”。
波斯纳努力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对美国的几乎全部法学领域进行经济学的重构,因此, 《纽约书评》评论说,波斯纳的这一著作对法学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从事法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著名学者,几乎都是经济学家,而自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问世后,法律经济学研究不再是由经济学家一统天下,越来越多的法学家加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由法学家撰写或编写的法律经济学文献和论著也随之大量涌现。
不仅如此,法律经济学研究还向法学的各个部门分支领域纵深伸展乃至影响到美国的司法实践。
美国总统里根在1981 年任命了波斯纳、博克、温特等三位在法律经济学方面颇有造诣的法学家为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同年,还通过并颁布了12291 号总统令,要求所有新制定的政府规章都要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标准。
法律的经济分析读书笔记

阅读书目:《法律的经济分析》(斯蒂文·萨维尔著,柯华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第一部分:本书的构造和基本观点全书共有九章,除第九章为推荐书目之外,其余八章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
这八章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交代作为社会欲求的法律经济分析的方法,探讨描述性问题——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规范性问题——法律规则的社会欲求性。
同时,这一章还简单交代了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而言的独特之处:运用模型,行为人假定和明确的社会福利标准。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将法律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对典型的法律行为分析之中,涉及财产、侵权、合同、民事诉讼和公共执法(包括刑法)。
第二章讲财产法,主要涉及无主财产的“发现即所有”原则,买卖交易下的登记制度或者原是所有权规则和善意第三人规则。
解决财产使用中的外部性问题的办法有谈判、市场和法律规则,这些办法的比较优势依赖于具体情形。
另外,作者对“公共物品”进行了论述,假设理想供给的状态,政府在供给时需要分析产品的收益与成本信息。
对公共财产的取得和使用,作者从边际成本的角度论证了信息财产权中的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创作者可以凭借财产权对产品形成垄断,起到激励作用;专利权和版权中的时间限制显示了提供激励与减少垄断之间的妥协。
第三章论述针对侵权的法律规则。
作者将事故类型化,分成两种主要形式——单边事故和双边事故,两类当事人——侵害者与受害者,两类责任规则——严格责任和过失责任,考察责任制度与保险规则还有行政成本,对当事人在事故中的谨慎程度和激励水平(具体条件和结论,详见下文论述)。
第四章主要是分析合同法规则的后果和社会欲求性。
作者将合同定义为当事人被要求在各种情形下所采取的某种特定行为,这些行为可以作为各种条件成立时的函数(function)。
他认为合同由法庭执行,法庭可以确认合同的成立(包括解释合同,填补合同的漏洞和解决模凌两可问题)和解决违约(包括制裁和赔偿“救济”)。
法律的经济分析导读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导读【文章概要】20世纪60年代,法学随即受到了各种其他学科的猛烈冲撞及渗透、无异是向法律的自给自足性提出挑战。
20世纪9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市场为导向的法律改革潮流。
经济分析法学正是其中之一,经济学为预测和解释人们的法律行为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合理最大化者,在选择如何行为时,人们将考虑每种可能的行为方案所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将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交换活动中如何获取利益的简明经济原理和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的研究关键词:法律经济分析财富最大化效益成本经济分析法学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在长期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的西方国家中,认为国家不应过多干预市场经济政策,坚持国家经济作用有限论。
但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看到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统治下的市场出现“失灵”带来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使得资产阶级国家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从幕后走到台前,大量地、广泛地应用立法、司法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
为此,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不得不把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作为一个实在的法现象加以研究,经济分析法学由此孕育而生。
经济分析法学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践而来,更是在各个学科交叉冲撞及渗透过程中得到发展,它无疑在向传统法学的自给自足性提出挑战。
对于传统主义的法学家而言,法律是不假外求的,更不必去求助于被认为带有“市侩”气息的经济学来侮辱神圣且历史悠久的法学。
简而言之,法律被视为一个经过完美编排的观念及逻辑系统,再加上由某些崇高的理念(公平、正义、自然法)所引导,只要是训练有素的法律人运用传统的法学推理方法便可以得到案件的正确答案[1]。
他们不考虑一个判决所要消耗的社会成本,以及衍生的实际社会后果,甚至不管这些立法或者政策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反而得到与此相悖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的经济分析思想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的经济分析思想探析法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the Law )又称法律的经济分析(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或法和经济学( Law and Economics)、经济分析法学( Jurisprudence of Economic Analysis)等,其学科特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法学理论与法律问题。
即从经济学视角,以人、制度、制度环境为分析对象,以利益为分析中介,以人的行为及制度绩效为分析目标,把法律制度等非市场领域的问题纳入经济研究视野进行解释。
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经济学科初步形成,其标志为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经济学》杂志1958年的创刊或罗纳德·H·科斯( Ronal d. H. Coase)于1960年发表的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
1973年,理查德·A·波斯纳( Richard . A. Posner) 《法律的经济分析》著作的出版标志着法律经济学学派的真正树立。
但是,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并不是现代西方法经济学者的专利,早在19世纪40年代,卡尔·马克思就对法律现象进行了经济分析。
一、马恩法经济学思想的形成历程众所周知,马克思早先在大学主修法律,但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因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产生困惑而从法学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的自学与研究,以寻求对国家、市民社会和法之间关系更为准确、科学的认识。
也正是在这段特殊的历程中,马克思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法经济学思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学研究与法学研究交融现象日益显著。
早在19世纪40年代,作为法学博士的卡尔·马克思就主张法学研究不能离开经济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从经济角度看法律,对法律现象进行经济分析探寻隐藏在法律背后的经济逻辑;马克思又从法律角度看经济;对经济现象进行法律分析;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法律逻辑。
法律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的法律分析

法律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的法律分析作者:孙杨来源:《卷宗》2011年第10期摘要:法律的经济分析与经济的法律分析是法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
就法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言,经济的法律分析要比法律的经济分析更为重要。
本文就法律的经济分析与经济的法律分析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法律的经济分析;经济法律分析理查德·波斯纳认为:法经济学的内涵就是对法律的经济分析。
而科斯则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其实只是法经济学中的一小部分。
法律系统在社会中的运行而对同在社会中的经济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1、对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在二十世纪30 年代,美国法学家批判兰代尔法学的教条主义思想,引发了法律的现实主义运动。
法律现实主义学者认为:由规则来决定案件的理论是愚弄人与法官的。
法律的现实主义研究重点在于对司法人员行为选择的研究与分析。
因此,法律的规则不是由法官进行判决的,也不是法官判决的基础。
法官的司法判决是由情绪、直觉及偏好等各种因素综合决定。
司法活动想要得以顺利的开展,法官首先要熟悉法律的历史、社会及经济的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这就说明:法学不单单是依靠对自身领域的研究与理解就可以掌握法律的本质。
对于法学研究的研究要不断的深入,就需要结合各种学科。
其中,法学与经济学就像是纸币的正反面,具有天然的联系。
因此对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很多法学家开始研究经济学中的某些内容。
在法律出现现实主义运动之后,很多人开始质疑、批判传统的法学研究。
在1973年,波斯纳法官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提出了在法理学的基础上,探求法学与经济学的融合的主要途径。
这本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理论成果,并创建让人信服的理论范式。
美国是法经济学的起源地,在受到美国学术界严重影响的法经济学,处于翻译和介绍阶段的中国能看到和研究的绝大多数文献只是出于对法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种界定。
而且,这些文献基本上都被局限与波斯纳范式单项论的基础上。
因此,由于波斯纳的理论的倾向让很多人都忘记了法学与经济学的边界,忽视了另一半的重要性,即经济的法律分析。
《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读书笔记

《法律的经济分析》读后感姓名:王珊珊学号:31703510105 班级:法律(非法学)一班最近有幸拜读了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学分析》一书。
这本书将法律与经济学的知识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人是理性人为前提,主张法律是一个逻辑概念的自主体,利用经济学原理从多个方面分析法律问题。
它的出版为经济分析法学派在美国法学界站稳脚跟提供有力的支持,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一、经济学给法学研究带来了什么1、经济学的考察能使法学研究拓宽法律作为一个社会工具的认识,尤其是在效率方面会有一种质的提升。
以波斯纳为代表的经济分析法学派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分析法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应用于法学领域,其目标是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以参与者理性为前提,而法学研究者则是法律规范理性为前提,法律关系参与者是否理性并不被考虑。
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是法学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法学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进行本学科范围内的分析,他们将规制以及规制文本定位为理性,极大程度上尊重公平与正义这个理念原则,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效率的应用。
经济学分析不仅能为法学研究拓宽认识,也能为法学研究带来新的价值理念——效率。
没有效率的公平也是一种不公平,公平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虽然无法直接量化,但可以针对具体个案的公平是有一个价值范围的,过大的经济成本投入与时间消耗会造成公平本身价值的降低,降低震慑作用,失去教育意义。
2、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法律的制定与运用更多地考虑理性。
理性作为一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行为人的自利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与理性相对的是感性,是他利行为,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是道德。
道德中一部分价值理念也是法律的价值理念,从成文法的前身习惯法上看,道德本身就是法律的来源之一。
法律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就法律的价值角度看,法律追求的是一种感性。
道德讲的是人性善或是人性恶的问题,除开个人修养的考虑,更多的是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对个人要求,道德是人类社会总体理性的要求。
法律的经济分析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关乎创新成果的归属,更与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息息相关。
本文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运用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以期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分析框架1. 成本效益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执法成本、维权成本等。
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收益主要包括:创新激励、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等。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
2. 市场竞争分析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通过对市场竞争的分析,可以揭示知识产权保护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3. 产业分析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等方面。
通过产业分析,可以探讨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分析1. 创新激励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了合法的权益保障,激发了创新者的创新热情。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者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预期,降低了创新风险,从而推动了技术创新。
2. 产业升级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以我国为例,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1%。
知识产权保护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3. 经济增长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据统计,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知识产权保护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知识产权保护较为完善的地区,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竞争力较高。
知识产权保护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争取更多份额提供了保障。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读后感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读后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腾延娟摘要:此书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方法来阐述法律领域中的各种争议和问题。
它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编织成一种对法律制度中制度和规则的系统,使读者所面临的经济学不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种相当广泛地运用于法律制度中各种不同问题的有效分析工具。
本书是按法律概念而非经济学概念进行排列,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将法律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把握和研究,这一系统可用经济分析的方法进行阐明、揭示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改善。
同样这种方法是我们能将经济学看作是理解和改革社会习惯的工具而非是一种复杂的、令人退缩的正式数学系统。
本书讨论的是大量的微观经济学论题。
关键词: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律的经济分析》和《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两本书读书笔记是根据我总结在笔记本上的手写体读书笔记的内容整理的,笔记本上所记内容较多,下文是将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社的美国学者理查德·A·波斯纳著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试图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具体繁多而又各异的法律问题。
法律经济学主要是运用价格理论(或称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考察、研究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形成、结构、过程、效果、效率及未来发展的学科。
本书分七篇二十八章:第一篇:法律经济学导论;第二篇:普通法;第三篇:市场的公共管制;第四篇:企业组织和金融市场的法律;第五篇:法律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第六章:法律程序;第七章:宪法和联邦制度。
处理分配公正问题的两种哲学思路:(1)实用主义——注重结果;如果政府决定对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这项决定的公平性将以全体社会成员在效用(幸福)方面所获得的集体收益来衡量。
一些人可能因政府的决定而增加负担,但这里只考虑总的净效用的变化。
(2)权利理论——注重过程;如果政府决定对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这项决定的公平性将基于当前的分配是不是通过强迫或欺骗的方式实现的。
法律经济分析

法律经济分析蚂蚁竞走十年了小包你快背第0章绪论1.效用——价值论: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
(效用最大化?)经济人: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补偿性的最大化。
法律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三个思路:做任何事情先看收益如何,再看成本如何,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就认定为可行的,就是有效率的方案,能够接受的方案。
2.科斯定理(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资源配置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论,是法律经济分析学理论基础的主要骨架和主旋律)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TC=0)0,无论产权(法律)最初是如何界定的,通过市场交易即谈判,资源配置总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科斯中性定理)第二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不为0,法律制度的安排即产权的不同界定,对资源配置效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定理:制度本身的生产时有代价的,因此生产什么制度,怎么样生产制度,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3.帕累托效率:如果要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就必须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这时的资源配置状态就被称为帕累托有效配置。
或者称为帕累托最优,我们所谓的经济效率就是指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改进:如果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状态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情况变好,并且没有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坏,那么这种改变就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如果一项改变中的受益者的所得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损失而有余,那么这种改变就是有效率的。
这种改变被称为潜在的帕累托改进,如果受益者确实对受损者进行了补偿,就是一个实际的帕累托改进。
第一章财产法4.财产权的合理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从成本收益相比较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1)工作的激励(社会最优工作量:花费额外一个单位时间所生产出来的效用>带来的负效应)如果没有财产权,私人就会考虑到他的产出有可能会被别人占有,由于工作带来产出效用和工作负效益,且产出效用的增长速度慢于工作负效用的增长,而且私人再决定是否额外工作的时候,就会比较额外时间工作带来的效用,此时负效用就多于产出效用,那么在个体的决策中,他选择的工作量将低于最优工作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导读【文章概要】20世纪60年代,法学随即受到了各种其他学科的猛烈冲撞及渗透、无异是向法律的自给自足性提出挑战。
20世纪90年代,受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市场为导向的法律改革潮流。
经济分析法学正是其中之一,经济学为预测和解释人们的法律行为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利益的合理最大化者,在选择如何行为时,人们将考虑每种可能的行为方案所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
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将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交换活动中如何获取利益的简明经济原理和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的研究关键词:法律经济分析财富最大化效益成本经济分析法学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在长期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的西方国家中,认为国家不应过多干预市场经济政策,坚持国家经济作用有限论。
但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看到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统治下的市场出现“失灵”带来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使得资产阶级国家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从幕后走到台前,大量地、广泛地应用立法、司法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
为此,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不得不把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作为一个实在的法现象加以研究,经济分析法学由此孕育而生。
经济分析法学是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运行的实践而来,更是在各个学科交叉冲撞及渗透过程中得到发展,它无疑在向传统法学的自给自足性提出挑战。
对于传统主义的法学家而言,法律是不假外求的,更不必去求助于被认为带有“市侩”气息的经济学来侮辱神圣且历史悠久的法学。
简而言之,法律被视为一个经过完美编排的观念及逻辑系统,再加上由某些崇高的理念(公平、正义、自然法)所引导,只要是训练有素的法律人运用传统的法学推理方法便可以得到案件的正确答案[1]。
他们不考虑一个判决所要消耗的社会成本,以及衍生的实际社会后果,甚至不管这些立法或者政策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反而得到与此相悖的结果。
而经济分析法学家认为传统的法律观和方法论能达到的真理是脱离现实的真理,是自以为是的“正义”。
他们认为只有运用经济学进行“实证经济分析”才能都真正充当政策工具从而改变社会往所欲方向发展,从而利用最小可能的资源来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进而达到改革和完善法律制度的目的。
经济分析法学的核心思想是“效益”。
在经济分析法学家看来,效益原则是经济分析法学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则,法律的根本宗旨是以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分配和使用资源,或者说通过法律的参与以有效的利用自然、人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这一根本目标。
经济分析法学不仅体现在分析和解决规制市场经济次序的问题上,还体现在财产、继承、家庭等民事法律关系问题上,甚至在刑法、行政法、诉讼法、宪法等公法领域也有其经济根源。
换言之,一切法律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经济问题,都是解决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如果说芝加哥法学院创办的《法律经济学期刊》标志着经济分析法学研究运动的起点;那么,理查德·A·波斯纳的著作《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的出版则标志着经济分析法学作为一个法学流派正式走向成熟。
本书不仅从理论上对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且他对财产法、家庭法、合同法、侵权法、刑法、反垄断法、程序法甚至宪法、行政法等都作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价。
本书将给与那些试图研究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一基本问题的学者们提供一种极为独到和有益的理论视野。
一、波斯纳个人生平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被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官、法学家、法律经济分析学家和法律哲学家之一。
1939年1月1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一名共产主义者。
波斯纳195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学士学位;他并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他曾获得过包括耶鲁、乔治城等国内外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
毕业后,1962-1963年,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小布雷纳的法律助理[2](法官助理、司法部长助理以及法官的职务,使得波斯纳有这样的直觉和经验认为,法官能够被期待创造出高效益的法律;即使没有经济理论的工具,也能够判断怎样的法律是有效益的,并且在判决的决定过程中考虑效益因素);1963年开始成为纽约州律师协会会员;1963-1065年,任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委员助理;1965-1967年,任美国联邦司法部副部长助理;1967-1968年,任美国总统通讯政策特别工作小组首席法律顾问;1968-1978年,任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和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3];1971-1981年,为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研究员;1978-1981年,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李·布雷纳·弗雷曼讲座法学教授;1995-1996年,为美国法律经济学学会主席,现为美国法律经济学学会终身会员。
1981年至今,人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第七巡回审判庭法官、首席法官(1993-2000年)和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律经济学高级讲座讲师。
同时,1961-1962年,波斯纳为《哈佛法学评论》主编和主席;1972-1981年,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法学研究期刊》主编,并为创办人;1998年至今,任《美国法律经济学评论》主编,并为创办人。
波斯纳先生除了在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获得美国法学会终身会员之外,他还是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波斯纳被认为是一位“多产”的专家学者,除了法律经济学专著外,他还著述了三百多篇论文和两千余篇法官意见。
波斯纳的著作几乎涉及法律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下文主要介绍波斯纳的代表作《法律的经济分析》[4],他将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交换活动中如何获取利益的简明经济原理和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对经济分析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而且他对财产法、家庭法、合同法、侵权法、刑法、反垄断法、程序法甚至宪法、行政法等都作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价;为属于非市场行为经济学的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波斯纳曾说:“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于其代价!”,他认为法律应当在任何领域引导人们从事有效益的活动。
二、《法律的经济分析》的导读(一)写作目的作者在《法律的经济分析》第一版中文序言中提到本书的两个主要命题,第一,经济思考总是在司法裁决的决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这种作用不太明确甚至是鲜为人知;第二,法院和立法机关更明确地运用经济理论会使法律制度得到改善[5]。
在第二版中文序言中提到,“法律经济学运动的、也是本书的推动力是,将经济学适用于分析法律,改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以降低社会成本、促进效率和正义[6]”。
笔者认为,本书运用经济学原理的独特视角对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原则进行分析和理解,旨在把法律制度和原则更清楚的显露出来,从而使法律制度得到改善。
(二)写作方法本书是兼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一身的作品,同时也是诸多学校法学院学生的必读课本之一。
但对于缺乏经济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法学学生来说,在阅读时常常会遇到困难。
本书按照法律感念进行编排,分章来论述用经济学来分析法律规范的作用,同时,每一章节结束时还备注有“建议阅读文献”和“思考题”;让读者能够运用自己和他人的知识来更好的理解本书的内容。
本书作者波斯纳更多是想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对美国法学的全部领域进行经济学的重构,他基于科斯定理将法律假设为市场,并发现法律市场与经济市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并论述经济分析法学研究向各个法学部门分支领域纵深伸展甚至深刻的影响到了美国的司法实践。
(三)篇章简介本书主要由七篇共二十九章构成:第一篇为导论,处于本书的总论部分,总的介绍了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以及几种经济学分析方法如何在法律中的运用。
第二篇到第七篇可视为分论部分,主要对在美国现实法律体制下的各种法律行为、原理进行了细致地剖析。
波斯纳是第一个把宪法、民法、商法、刑法、国际法、知识产权甚至总统免责通通纳入经济分析的维度,不仅涉及了美国的法律理论、普通法、市场的公共管制、企业组织和金融市场的法律。
因此,《法律的经济分析》标志着法律经济学完整体系的建立。
1.总论,第一篇——法律经济学:导论本书开篇指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理性选择的科学”——在这个世界里,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是有限的。
因而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探究以下假设的含义:人在其生活目的、满足方面是一个理性最大化者——即人是“自利的”。
“人是理性最大化者”这一概念暗示,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即如果一个人的环境发生变化,而他通过改变其行为就能增加他的满足,那他就会这样去做[7]。
这就意味着,法律的制定是可以并且能够影响到人们的行为。
依据“人是理性最大化者”原理,认为法律的制定应当是使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被利用,从而协助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当没有法律的干预时,人们会自行协商已达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意味着法律在制定时应当假设人们在自行交易时会达成何种共识。
从“人是理性最大化者”的角度,作者推出三项基本的经济学原理:1)需求规律。
认为人们所支付的价格和所需求的数量呈反比关系。
当价格上升时,一部分人将寻找替代品,而一部分人不得不减少购买量,因而总需求量是下降的;在法律中的运用表现在,例如刑罚的严厉性会提高犯罪的价格——被称为“影子价格”,从而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2)替代价格或机会成本。
替代价格是指一位理性销售者对其产品制定的最低价格应当是其资源用于另一个更好的用途时的价格;与其相对应的经济术语是“机会成本[8]”——将资源用于一处而放弃用于另一处所获得的收益。
在法律中的运用表现在,例如诉讼程序之繁琐,费用之高,耗时之久提高了人们的机会成本,使得人们更多的选择仲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自愿交换。
认为自由交易会使资源趋于其最有价值的使用。
当资源被投入最有价值的用途时,即被认为是得到了最有有效率的利用。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房地产业在近十年里飞速发展的原因,国家更愿意把土地转让给地产开发商来使用,而不是农民。
除此之外,波斯纳在导论中还“效用、价值、效率”——认为是理解法律经济学的关键的术语进行了探究,其中对效率的思辨最为详尽。
效用是人们对欲望、幸福的满足程度,当你拥有的货币越多,你从下一笔货币收入中得到的追加幸福就越少,这就是货币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例如亿万富翁通常把他们财富上的增减视为数字的变化,他们能从这些数字递增中获得的幸福感可能少之又少。
价值是某人愿意并为其而所支付的价格,但不能简单理解价值越大带来的幸福或者效用就越大。
由于波斯纳认为效率用以表示价值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时,它作为社会决策理论准则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本书对效率的定义应该是卡尔多-希克斯概念下的财富最大化的定义[9],也就是指一个行为无论使多少人受益或者受害,只要最后得失相加的结果能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就具有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