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6[1][1].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6[1][1].神经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预防医学、法医学等专业用)Ⅰ前言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制医学系本科使用。

它用现代医学的新成就和临床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技能及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知识。

教学时尽量结合国内外资料,采取多媒体方式,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讲授和示教,培养学生联系前期基础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实事求是地掌握临床神经病学的知识。

《神经病学》总学时为44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见习课12学时,理论课与见习课比例大约为 2.7:1,在保证讲授教学大纲内容外,我们还根据神经病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当今最前沿的内容。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神经病学与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了解神经病学与临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一)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简要说明神经病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方向。

(二)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赖性、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难治性。

(三)讲解神经病学的实践方法、神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26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教学目的掌握神经系统的解剖组成、生理功能与解剖的关系、病损的定位诊断,了解脑与脊髓血管、肌肉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及其病损时的表现,掌握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的解剖、生理及病损时的表现。

二教学要求 1 熟悉中枢神经、脑神经、周围神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 了解脑与脊髓的血管、肌肉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3 熟悉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及反射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三教学内容(一)中枢神经 1 大脑半球、内囊、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2112021课程名称:神经病学(Neur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40/2先修课程: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诊断学适用专业:临床医学5年制教材、教学参考书:1、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Clinical Neurology, 9th edition, 2015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

由于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且其他系统和器官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具有支持协调作用,所以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可影响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全身各种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结构改变。

因此神经科学与其它临床学科联系紧密,互相渗透,随着医学影像学、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学等领域的新技术高速发展,临床神经病学的知识体系得到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系统地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处理) 和基本技能(神经病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操作方法) ,毕业后能胜任一般医疗和预防工作中所涉及的神经系统疾患及有关问题的处理,为今后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具备全面知识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

(2) 熟悉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脑的血液循环及脑脊液循环。

(3)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与方法。

(4) 掌握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基本技能:(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2) 熟悉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方法和腰椎穿刺的操作方法。

(3) 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CT、MRI 、DSA、EEG、EMG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是医学中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包括研究和诊治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

神经病学的教学大纲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本文档将以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为题,分别从五个大点展开阐述。

正文:大点一: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1. 了解神经系统的常见解剖结构以及其功能。

2. 掌握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区域的实际应用。

3. 学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过程。

4. 掌握神经组织的细胞学组织学特征。

5. 理解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对人体功能的重要性。

大点二: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 理解神经疾病的多种病因,如遗传、感染、创伤等。

2. 了解神经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如神经元退行性变、炎症等。

3. 学习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神经元损伤、炎症反应等。

4. 分析神经疾病的生理学和生化学改变对病理过程的影响。

5. 了解神经修复和再生的机制与应用。

大点三: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掌握神经系统的常见检查手段和诊断方法。

3. 学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实验室检验。

4. 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诊断。

5. 学习神经导航技术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大点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与康复1. 了解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学习药物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与副作用。

3. 掌握手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适应症和操作技巧。

4. 学习康复治疗在神经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5. 理解终末期神经疾病的护理与病患安宁疗法。

大点五:神经病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1. 了解神经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2. 学习神经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3. 掌握神经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技术。

4. 了解神经治疗和干预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5. 展望神经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一)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对神经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而设计的一套教学体系。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神经病学》课程编号:英文名称:Neur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48学时讲课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先修课程:中西医各基础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神经病学教学目的应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疾病的临床问题,接诊及处理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程序,如临床资料收集、神经系统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等,运用定位诊断的思维方法,综合分析确定疾病性质,并进行正确的治疗。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CAI课件、图表、模型、标本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和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各种神经疾病常见的临床问题,运用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及病理知识,结合临床实际,培养神经疾病独特的临床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要把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各环节中,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方式,临床实习应尽量多采用临床病案分析等方法,突出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社会-心理-生物学”医学模式。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掌握神经病学的特性。

2、了解神经科学的目标、实践和发展。

【教学内容】1、神经病学的目标2、神经病学的特性3、神经病学的实践4、神经病学的发展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教学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病损的定位诊断。

2、熟悉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教学内容】1、中枢神经2、脑与脊髓的血管3、脑神经4、周围神经5、肌肉6、运动系统7、感觉系统8、反射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教学要求】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的表现。

【教学内容】第一节意识障碍第二节认知障碍第三节头痛第四节晕厥与痫性发作第五节眩晕第六节视觉障碍第七节听觉障碍第八节眼球震颤第十节肌肉萎缩第十一节躯体感觉障碍第十二节共济失调第十三节步态异常第十四节不自主运动第十五节尿便障碍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教学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内容。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神经病学知识和技能培养。

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详细阐述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并结合导师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

概述:正文: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神经传递的生物化学基础;神经电活动的产生与传导;神经调节与递质的作用机制。

2.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方法与标准;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脑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分类与特点;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分类与特点。

3.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典型症状与体征;神经系统疾病的局部与全身症状;神经系统疾病的急性与慢性表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病例讨论。

4.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操作技巧;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与影像学技术;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5.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神经系统疾病的生活环境与健康教育;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与社会支持;神经系统疾病的公共卫生与法律政策。

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编制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神经病学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还强调了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期望这份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准确、系统和实用的神经病学教育,培养优秀的神经科医学人才。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4~6章)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4~6章)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4~6章)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辅助诊断方法,如脑脊液检查、头颅CT、MRI、DSA等检查方法。

2.了解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意义以及脑神经、肌活组织检查的意义,对基因诊断有一定的认识。

3.掌握脑脊液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结果的意义。

【教学内容】1.脑脊液检查、穿刺的部位、常规生化检查结果正常值,特殊检查及异常的意义。

2.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脊柱平片、血管造影、CT、MRI检查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3.神经电生理检查、脑电图正常、异常标准及临床应用。

脑诱发电位、肌电图、TCD、SPECT检查的适应症、临床意义。

4.脑神经和肌肉活组织检查的临床应用、基因诊断技术。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目的要求】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程序,强调定位、定性诊断。

【教学内容】1.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准则,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不同部位病损的临床特点。

2.神经系统疾病病因学分类,定性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第六章周围神经疾病第一节概述【教学内容】1.周围神经病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2.变性与再生。

3.神经炎、神经痛、神经病等名称的概念。

第二节脑神经疾病一、三叉神经痛【目的要求】掌握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病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因尚未明确。

继发性者可有脑干和三叉神经痛损害的多种病因。

2.临床表现:主要介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三叉神经第一或第二分布区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而无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与其他颜面部病变的疼痛以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4.治疗:药物可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射频治疗,手术和封闭治疗。

二、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目的要求】掌握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病因:为面神经管内及茎乳孔处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可能与受凉或感觉有关,也可能受自身免疫反应。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类,详细介绍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的临床 表现,并说明应注意可能存在的原发病的临床 表现。
4、诊断和鉴别诊断:确诊癫痫的依据、 脑电图的诊断价值与癔病、晕厥、偏头痛等的 鉴别。疑为继发性癫痫者应寻找病因。
5、防治:注意预防癫痫的因素。控制反 复发作的药物治疗原则,有机磷中毒等引起神 经-肌肉传递障碍。
课程目录
颅内感染性疾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颅内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2、熟悉常见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脑脊液主要改变 3、掌握病毒性脑炎和脑囊虫病的治疗 概述 颅内感染性疾病:
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脑实质、脑膜及血管, 引起急、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
课程目录
脊髓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急性脊髓炎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2、熟悉脊髓解剖、脊髓损害临床表现、急性脊髓炎 的特殊类型表现、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方法。 3、了解急性脊髓炎病因、病理、预后。 【教学内容】 1、脊髓解剖 2、脊髓损害临床表现 3、急性脊髓炎定义。 4、急性脊髓炎病因、病理。
课程目录
癫痫
• 【目的要求】 • 1、了解癫痫的病因和分类。 • 2、了解癫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 3、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抢
救。
课程目录
癫痫
【教学内容】 1、病因:原发性癫痫与继发性癫痫。 2、发作病理:讲述癫痫病灶的异常放
电及其传播导致痫性发作的有关原理。 3、临床表现:简单介绍癫痫的国际分
教学大纲
课程目录
一、神经学总论 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三、颅内感染性疾病
四、脊髓疾病 五、帕金森病 六、癫痫
课程目录
《神经病学》总论
【目的要求】 了解学科的内容与发展。 熟悉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 掌握大脑、脊髓损害的定位及其临床表现。 掌握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的临床症状。 【教学内容】 一、了解神经病学学科发展情况与神经系统疾病诊 疗的进展情况。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Neurology)一、课程说明(理论总学时20/实践总学时12)课程编码 17110101 课程总学时3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 1.5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神经病学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治疗及预防原则,熟悉各种先进的检查方法,建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思维,为今后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因神经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具有调节作用,而其他系统和器官病变也可产生神经系统功能和器质性的改变。

所以该学科与神经解剖、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影像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学科联系紧密,互相渗透。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选用教材《神经病学》,第7版,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参考教材①吕传真主编《神经病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②《实用神经病学》,第三版,史玉泉,周孝达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③《MERRITT神经病学》,第十版[译],郭玉璞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笔试)和技能考核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第一次: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 3学时第二次:脑血管疾病 3学时第三次:脊髓疾病 3学时第四次:周围神经病或其他疾病 3学时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熟悉神经病学的概念:神经病学为二级学科,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神经病学的总体目标: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对疾病的合理诊断;对疾病的恰当治疗;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的意义。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教学是医学院校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神经科学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的内容,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正文:1. 神经病学概述1.1 神经病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神经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3 神经病学的发展历程1.4 神经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5 神经病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1 脑血管疾病2.1.1 缺血性脑血管病2.1.2 出血性脑血管病2.1.3 继发性脑血管病2.1.4 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2 颅脑外伤2.2.1 开放性颅脑外伤2.2.2 闭合性颅脑外伤2.2.3 颅脑外伤的急救处理和护理2.2.4 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2.3 脊髓疾病2.3.1 原发性脊髓疾病2.3.2 继发性脊髓疾病2.3.3 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3.1 神经根疾病3.1.1 脊神经根炎3.1.2 神经根压迫症3.1.3 神经根炎与神经根压迫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2 外周神经炎3.2.1 感觉神经炎3.2.2 运动神经炎3.2.3 混合性神经炎3.2.4 外周神经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3.3 神经肌肉疾病3.3.1 神经源性肌肉疾病3.3.2 肌原性肌肉疾病3.3.3 神经肌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 递质与神经病学4.1 神经递质的分类和功能4.2 神经递质与神经病学疾病的关系4.3 常见神经递质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4.4 神经递质在神经病学治疗中的应用5. 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5.1 神经病学治疗的基本原则5.2 药物治疗5.2.1 抗群体抗体疗法5.2.2 抗血小板治疗5.2.3 抗凝治疗5.2.4 抗凝血酶治疗5.2.5 其他药物治疗5.3 物理治疗5.3.1 运动和康复训练5.3.2 特殊康复技术5.4 心理治疗5.4.1 心理疗法5.4.2 心理支持和心理康复5.5 康复护理5.5.1 护理安排和护理技术5.5.2 康复护理的评估和效果评价总结: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二)涵盖了神经病学的概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递质与神经病学、神经病学治疗与康复等内容。

(完整版)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前言神经病学作为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

系统地阐述神经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适当介绍神经病学新进展,使学生对神经病学的进展有所了解。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多媒体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理论联系实践多种教学形式,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难点讲透。

应区分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

应多提供病种供学生见习,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尽可能地横向比较和鉴别诊断,使同学掌握神经病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并不是都在课堂内讲授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

总课时29 学时, 理论课21 学时,见习8 学时。

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见习安排第一章绪论[预习内容]1. 神经病学概述2. 神经病学研究的内容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目的要求]1. 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 熟悉临床神经病学的基础,临床特点及在各学科中的地位。

3. 掌握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神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

2. 重点说解神经病学的基础理论、临床特征与诊断特点。

3. 介绍临床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状[ 预习内容]1.神经系统解剖[目的要求]1. 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的原则。

2. 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3. 了解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教学内容]一、讲授内容1. 意识障碍临床分类、鉴别诊断、脑死亡的概念。

智能障碍和遗忘综合症2. 失语: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的临床类型及表现。

3. 重点讲授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面肌瘫痪、听觉障碍和眩晕、延髓麻痹等临床表现。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共5篇)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共5篇)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共5篇)第一篇: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2.熟悉如何学好神经病学。

讲授内容1.一般介绍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一般介绍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重点讲解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目的要求1.掌握内囊、脊髓、大脑半球、视神经的解剖特点。

2.熟悉运动系统、感觉系统传导通路。

3.了解神经、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

讲授内容1.重点讲授内囊、脊髓、大脑半球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

2.详细讲解运动、感觉、视觉传导通路。

3.一般介绍脑与脊髓的血管、脑神经、周围神经和肌肉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目的要求1.掌握各种类型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2.掌握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3.掌握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的临床特征及病变部位。

4.掌握感觉障碍、瘫痪的各种类型临床表现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5.掌握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特点。

6.熟悉失用症和失语症的临床表现。

7.了解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讲授内容1.详细讲解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2.重点讲解失语、失用、失认症的临床表现。

3.重点讲解脑死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4.重点讲解不自主运动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5.详细讲解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的诊断原则。

6.详细讲解瘫痪的临床表现,定位诊断,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7.一般介绍常见步态异常的分类和表现。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常规体检方法。

2.重点掌握肌力检查及六级记录法。

3.熟悉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现病史应询问的主要症状。

4.了解昏迷病人、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的体检法。

讲授内容1.详细讲授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方法。

2.一般介绍现病史的采集。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一)2024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一)引言概述:神经病学教学大纲的更新是为了提高医学生对神经病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全面阐述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一)。

一、神经生物学基础1. 神经细胞与神经元传导:结构与功能特点2. 突触传输与神经递质:常见神经递质的类型与功能3. 神经发育:脑部发育与神经系统形成的主要过程4. 神经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分支与调节机制5. 神经可塑性:突触可塑性与记忆形成的关系二、神经疾病分类与诊断1. 神经解剖学与病变:常见神经病变的解剖特点与临床表现2. 神经病理学:常见神经疾病的病理机制与影响因素3. 神经影像学:常用神经影像学技术及其在神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4. 神经生理学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脑电图等常用检查方法与结果的解读5. 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分级:不同神经疾病的常见症状与分级标准三、常见神经疾病与治疗1. 中风:卒中的类型、危险因素与紧急处理2. 癫痫:癫痫发作的类型与常见治疗方法3.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病因、症状与药物治疗4.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治疗5. 颅脑外伤:颅脑外伤的分类、急救处理与康复干预四、神经免疫学与神经药理学1.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发病机制2. 神经性疼痛与药物干预:常见神经性疼痛的类型与治疗方法3. 神经炎症与神经保护:神经炎症对神经细胞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策略4. 神经递质与神经药物: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与药物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5. 脑血管药理学与相关药物: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五、神经病学进展与研究方向1. 基因与神经疾病:遗传学研究在神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 神经重建与功能恢复:神经损伤修复的新技术与策略3. 神经病学药物研究:新药开发与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4. 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在诊断与研究中的融合5. 神经病学教育与实践:神经病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推动总结:本文以神经病学教学大纲新(一)为标题,系统概述了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疾病分类与诊断、常见神经疾病与治疗、神经免疫学与神经药理学以及神经病学进展与研究方向等五个大点的内容。

《神经病学大纲》临床本科

《神经病学大纲》临床本科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Neurology(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前言神经病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之一,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

神经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其次又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联系。

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如丘脑出血常引起消化道溃疡,重症脑病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其它系统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因此,神经病学与基础、临床多门学科密切相关。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在于: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法和神经科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原则,熟悉神经病学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贾建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7版配套使用,适用于临床本科专业的教学。

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

本大纲指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普通熟悉及一般了解的内容。

理论课总学时为30学时,其中讲授26学时,见习4学时。

本课程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病例分析等。

平时成绩占40%。

平时成绩采用课堂讨论形式和课后作业评定。

教学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病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

2、熟悉神经病学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与各临床学科的关系、发展方向,熟悉神经病学的目标、特征、实践和发展。

3、了解如何学习神经病学。

教学内容1、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神经病学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

《神经病学》(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第5版)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神经病学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

通过教学,学生应具备应用神经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释临床资料的能力,掌握应用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去推测病变部位,并能借助检查资料获得完全诊断,依据诊断进行合理治疗。

二、课程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和临床诊断思路,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熟悉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常用的辅助检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2.掌握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掌握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掌握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掌握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和治疗原则。

3.掌握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鉴别和治疗原则,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

4.熟悉偏头痛及紧张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熟悉Alzheimer病、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熟悉常见病毒性脑炎(单疱病毒)及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处理原则。

5.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熟悉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了解病因、分类与发作原因。

6.掌握震颤麻痹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抗震颤麻痹药物的应用,掌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掌握重症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熟悉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一)、绪论(0.5学时)1.了解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熟悉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和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掌握学习神经病学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法。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4学时)1.掌握各种意识障碍的概念,熟悉昏迷的鉴别诊断。

2.掌握失语症的概念、分类、临床特点与对应的病灶部位,了解失用症及失认症的概念、临床类型及表现、对应的病灶部位。

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2016年修订)(宋体四号)、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神经病学作为从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神经病学与诸多基础学科息息相关。

这些基础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等,神经病学与这些学科互相渗透,互为推动。

本教纲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总学时数36学时。

三、教学目标与容(一)教学目标神经病学的教学目标是应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疾病的临床特点,接诊及处理的临床程序,运用定位诊断的思维方法,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并进行正确的治疗。

(二)教学容教学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检查方法、辅助检查、诊断原则等,各论包括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

第一章至第五章总论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围,以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和诊断顺序。

2. 学时分配:6学时3. 教学重点:(1)掌握感觉神经传导径路,熟悉各种感觉障碍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2)掌握运动神经传导径路,重点讲解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表现,以及上、下运动神经元传导径路损害的定位诊断。

(3)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

4. 教学难点:(1)掌握感觉神经传导径路,熟悉各种感觉障碍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2)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

5. 理论教学容:(1)意识障碍的分级及鉴别诊断,了解特殊型的意识障碍:去皮层综合征,无动缄默症的临床特点。

(2)掌握常见的失语症:Broca 失语,Werniche 失语,完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的主要临床特点和病损部位。

神经病学(神经内科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神经内科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0416课程名称:神经病学(Neurology)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36学时;理论课30学时;实(见)习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选用教材:神经病学(案例版)朱榆红赵斌主编科学出版社课程简介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众多的其他临床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

神经病学是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由于学科发展,专业学科的形成,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已由内科分出成为独立学科,目前神经病学重点讲述神经系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此外,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免疫学等方面内容也与神经病学课程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但神经病学教材中仅简要加以叙述,更详细的知识由专业教材加以阐述。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神经病学教学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应用临床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通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剖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它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 0.5学时三、教学内容(一)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二)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三)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四、重点、难点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五、复习思考题1. 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2.神经病学在临床医学学科中的地位?3.如何才能学好神经病学?4.神经病学的诊断原则?第二章总论一、目的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大纲(2016年修订)(宋体四号)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神经病学作为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神经病学与诸多基础学科息息相关。

这些基础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等,神经病学与这些学科互相渗透,互为推动。

本教纲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总学时数36学时。

三、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神经病学的教学目标是应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疾病的临床特点,接诊及处理的临床程序,运用定位诊断的思维方法,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并进行正确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检查方法、辅助检查、诊断原则等,各论包括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等。

第一章至第五章总论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它在临床学科中的地位。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和诊断顺序。

2.学时分配:6学时3.教学重点:(1)掌握感觉神经传导径路,熟悉各种感觉障碍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2)掌握运动神经传导径路,重点讲解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表现,以及上、下运动神经元传导径路损害的定位诊断。

(3)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

4.教学难点:(1)掌握感觉神经传导径路,熟悉各种感觉障碍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2)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

5.理论教学内容:(1)意识障碍的分级及鉴别诊断,了解特殊型的意识障碍:去皮层综合征,无动缄默症的临床特点。

(2)掌握常见的失语症:Broca失语,Werniche失语,完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的主要临床特点和病损部位。

(3)掌握视觉传导径路及不同部位病变所致的视野缺损,了解视觉系统的血供。

(4)掌握周围性眼肌麻痹、中枢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及病变部位。

(5)掌握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6)掌握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要点。

(7)掌握感觉神经传导径路,熟悉各种感觉障碍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8)掌握运动神经传导径路,重点讲解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表现,以及上、下运动神经元传导径路损害的定位诊断。

(9)熟悉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临床表现,了解它们的解剖定位。

(10)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原则。

6.实验(见习、讨论、课程实习等)内容:(1)十二对脑神经的检查方法及受损的临床表现。

(2)感觉系统损害的各种临床表现及检查方法。

(3)运动系统损害的各种临床表现及检查方法。

(4)深浅反射、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及意义。

第八章脑血管疾病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脑的血液供应和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

掌握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学时分配:4学时3.教学重点:(1)脑动脉的血供。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病因、发病原理(强调微栓塞学说)、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3)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3)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4.教学难点:(1)脑动脉的血供。

(2)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5.理论教学内容:(1)脑血管病的概论a.简单介绍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缺血性疾病如TIA、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b.重点讲解脑动脉的血供,具体说明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各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大脑后动脉、脑底动脉环)的脑部供应区域及病变后所产生的临床症状。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病因、发病原理(强调微栓塞学说)、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3)脑梗死的病因(动脉管壁病变、强调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原理(动脉管壁病变和附加因素)、好发部位和脑梗死的病理、病理生理(包括半暗带概念、缺血级联反应)、临床表现(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梗死的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治疗原则、超早期溶栓治疗、脑保护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卒中单元、康复治疗、外科治疗)、预防。

(4)脑栓塞的病因(栓子来源、强调风湿性心脏病瓣膜血栓脱落)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5)脑出血的病因(强调高血压)、发病原理(高血压、动脉硬化伴微动脉瘤破裂)、病理(脑实质内出血及其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共同表现及基底节区、脑桥、小脑出血的症状和体征)、诊断(包括影像学)和鉴别诊断、治疗(昏迷护理和治疗)脱水剂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外科治疗。

(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颅内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动脉硬化)、发病原理(动脉易破裂性、出血与血管痉挛)、病理(脑表面出血及动脉瘤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发病情况、脑膜刺激征、局限性脑症较少)、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手术与介入治疗、对症治疗、钙离子拮抗剂、脱水剂的应用)、预防复发。

6.实验(见习、讨论、课程实习等)内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脑梗死),讨论脑梗死定位、定性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第十、十一章脑炎、多发性硬化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脑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脱髓鞘疾病的概念及分类。

熟悉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掌握脑炎的处理原则及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分型及治疗,重点掌握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

2.学时分配:3学时3.教学重点:(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多发性硬化的主要临床特点、诊断和诊断标准。

4.教学难点:(1).脑炎常见的各种临床类型的鉴别诊断。

(2).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5.理论教学内容:(1)脑炎:病毒性脑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主要病理变化;介绍脑炎常见的各种临床类型,重点讲述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多发性硬化a.多发性硬化的主要临床特点:病变部位的多发(眼球震颤和核间性眼肌麻痹是高度提示MS的两个重要体征)和时间的多发。

b.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发病年龄和遗传易感性、病变部位的多发(视神经和脊髓为黄种人常见部位)、时间的多发、实验室检查支持、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即为排除性诊断);其中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CSF(细胞学、CSF-IgG指数、CSF-IgG寡克隆区带OB)的检查、电生理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以及影像学中的MR检查;诊断标准: 2001年McDonald诊断标准;鉴别诊断:重点与视神经脊髓炎鉴别。

c.与多发性硬化治疗决策相关的临床病程分型及治疗方法:临床病程分型有:复发-缓解(R-R)型、继发进展(SP)型、原发进展(PP)型、进展复发(PR)型和良性型。

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病程分型制定相应治疗,方法包括类固醇激素、β-干扰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IVIg)、免疫耐受治疗(Glatiramer)、抗肿瘤或免疫抑制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6.实验(见习、讨论、课程实习等)内容:结合病例讨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重点讨论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疾病(锥体外系疾病)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锥体外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熟悉锥体外系病变时出现的主要症状。

掌握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2.学时分配:2学时3.教学重点:(1)锥体外系病变时肌张力改变和不自主运动。

(2)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4.教学难点:(1)锥体外系病变的发病机制。

(2)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5.理论教学内容:(1)概述a.讲述基底节及其神经环路,黑质-纹状体环路、皮质-皮质环路及纹状体-苍白球环路。

b.锥体外系病变时肌张力改变和不自主运动。

(2)帕金森病(PD)a.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遗传、环境因素和年龄老化,重点在其发病机制。

b.临床表现:临床三大主症、特殊的姿势、步态及其他症状,以及非运动症状表现。

c.诊断:特异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鉴别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和其他变性疾病。

d.治疗:药物、手术及康复。

6.实验(见习、讨论、课程实习等)内容:通过病历分析探讨PD的诊断思路:1.明确是否存在PD的临床症状;2判断是原发性PD还是症状性PD;3 PD的鉴别诊断;4.制订治疗计划。

第十三章癫痫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癫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掌握癫痫的分类、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掌握癫痫的防治要点与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

2.学时分配:2学时3.教学重点:(1)癫痫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2)癫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癫痫的治疗。

4.教学难点:(1)癫痫的分类。

(2)癫痫的治疗。

5.理论教学内容:(1)按照病因可将癫痫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

(2)发病机理讲述癫痫病灶的异常放电与其传播途径及癫痫发作的有关机理,了解癫痫病理灶与致痫灶。

(3)临床表现详细介绍全面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失神发作),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临床表现,并注意可能存在的原发病临床表现。

(4)诊断及鉴别诊断确诊癫痫的依据,脑电图的诊断价值,癫痫与癔病、晕厥、偏头痛等疾病的鉴别要点。

疑为继发性癫痫者应寻找病因。

(5)防治着重介绍控制癫痫发作与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和选药原则,注意预防引起癫痫发作的因素,强调癫痫病因治疗的重要性。

6.实验(见习、讨论、课程实习等)内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癫痫的分类,掌握抗癫痫用药的目的及治疗原则。

第十四章脊髓疾病1.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脊髓髓内病变、髓外硬膜下及硬膜外病变三者的差异。

掌握脊髓纵向和横向病损的临床表现;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急性脊髓炎临床特点、分类、诊断及处理原则。

2.学时分配:3学时3.教学重点:(1)脊髓病的临床表现。

(2)脊髓髓内病变、髓外硬膜下及硬膜外病变三者的差异。

(3)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表现。

4.教学难点:(1)脊髓病损的纵向及横向定位。

(2)脊髓髓内病变、髓外硬膜下及硬膜外病变三者的差异。

5.理论教学内容:(1)脊髓病损的临床表现a.纵向定位:高位颈髓、颈膨大、胸髓、腰髓、圆锥及马尾损伤的临床表现。

b.横向定位:脊髓半切综合征、脊髓横切综合征、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后索+锥体束)和运动神经元病(脊髓前角和/或锥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