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沉积相
川西坳陷丰谷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川西坳陷丰谷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刘春富;刘树根;赵霞飞;陈杨【摘要】据丰谷地区须家河组的地表剖面、岩心和薄片、测井曲线及常规物性测试资料等的观察、对比分析,认为川西坳陷中段的丰谷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普遍具有低孔低渗、致密化强、超高压、岩性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但局部仍发育有孔渗性相对较好的层段.根据沉积作用及沉积相、成岩作用类型、构造作用方面来探讨丰谷地区须四段储层的特征及有利储层段的分布认为,须四段储集性的好坏主要受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类型控制.丰谷地区须四段储层发育最有利的沉积微相是潮汐影响的河道、潮间潮下水道、沙坝、冲洗坝,其岩性为灰色-浅灰色中-粗粒岩屑(钙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砂体单层厚度大,上下岩性变化快,以碳酸盐胶结为主.次生溶蚀对储层储集性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期次的断裂及其影响下形成的构造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渗透性,有利于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须四段属于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储层.【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1(031)002【总页数】7页(P167-172,175)【关键词】致密砂岩储层;次生溶孔;丰谷构造;川西坳陷【作者】刘春富;刘树根;赵霞飞;陈杨【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气藏,尤其是须四段气藏属于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储层,具有超致密化、非均质性强、岩性变化快、低孔低渗、超高压、埋深大等特点。
高产气层段的分布预测存在很大的难度,如相对高孔隙度储层段的预测、储层裂缝发育带预测、含气性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相对高孔隙层段的形成机制等,至今仍无一个统一有效的机制。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48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01.36No.1图l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二段沉积相分布图图2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四段沉积相分布图2009年2月朱如凯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49图3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六段沉积相分布图布格局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由各类扇体侧向叠置组成的扇裙具有平行龙门山构造带呈南西一北东向展布的特点;在四川盆地北部和东北部,主要受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具有自西向东随着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带的走向由近东西逐渐折向北西一南东向的变化,以冲积扇和三角洲为主体的扇裙展布格局也具有同方向变化的特点。
③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期,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米仓山一大巴山活动相对较弱。
川西坳陷沉积作用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控制,而JiJ东北坳陷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控制,四川I盆地自西向东由于构造活动渐趋减弱而导致川西坳陷与川东北坳陷的沉降充填以及充填方式有较大的差异。
与川东北坳陷相比,JIl西坳陷沉积厚度明显增大,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4须家河组储集层特征须家河组储集层为一套成分成熟度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的陆源碎屑岩。
成分成熟度较低表现在石英含量较低,而长石、岩屑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指数石英/(长石+岩屑)一般在1.5~4.0,少数可达6.0~7.0。
大多数砂岩分选中等一较好,其中川I中地区砂岩分选性较好,川西地区砂岩分选性中等偏差。
碎屑颗粒磨圆以次圆状为主,其次为次棱角状,圆状颗粒少见。
胶结类型以孔隙式、接触式胶结为主。
储集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再次为长石石英砂岩,少量纯石英砂岩。
须家河组主要储集层段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岩性特征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变化,发育孔隙型、裂缝一孔隙型与孔隙一裂缝型3大类储集层。
根据200余口井、20条野外剖面共计36000多个样品的物性分析资料,须家河组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4.77%,最小0.10%,最大18.27%;储集层平均渗透率为0.19×10~“m2,最小低于0.001N10~弘m2,最大可达50×10~弘m2以上(有裂缝发育时)。
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储层评价
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戴建全;吕正祥【摘要】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中发育多种储层类型,天然气产出能力各异.针对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整体孔渗关系差,以孔隙度为基础、单定量孔渗关系模型评价精度低的特点,以微观孔隙结构与储集物性关系深入分析为基础,建立了以渗透率为基础,利用与多种储集类型相配置的孔渗多定量关系模型,分别确定了不同储集类型的不同下限,提高了超致密砂岩储层的评价水平.【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030)004【总页数】4页(P450-453)【关键词】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储层评价;川西【作者】戴建全;吕正祥【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埋深一般在3 000~6 000m,自下而上分为四个段(须二段~须五段)。
其中砂岩主要分布在须二、须四两个地层段,须四段埋深3 000~4 000m,须二段埋深4 500~6 000m,目前发现的天然气也主要分布在这两个地层段中。
由于这些砂岩埋深大,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使该砂岩超致密,平均孔隙度普遍小于 4%,其物性条件对天然气规模聚集极为不利。
按照一般碎屑岩储层评价标准,是典型的不具备储集天然气能力的超致密储层,但在实际勘探开发中,在这些超致密储层中获得了工业气井,甚至部分钻井高产。
因此必须分析川西深层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的勘探潜力,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1 储集空间类型1.1 储集空间类型川西须家河组储层砂岩孔隙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微裂隙(缝)等三种。
原生孔隙主要为粒间孔隙,次生孔隙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高岭石晶间孔(吴胜和、熊琦华,1997)等,占储集空间的21%。
次生孔隙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大致占储集空间的74%。
微裂隙(缝)对面孔率的贡献很小,仅占储集空间的4%。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砂岩优质储层成因探讨
(. 1西南石油 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四川 成都 60 0 ; . 150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 司 , 四川 成都 6 0 5 ) 10 1 摘要 : 中地 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 虽然普遍具有低孔、 川 低渗透一特低渗透 的特点 , 但仍发育孔 隙度相对较 高的优 质储层 。从沉积作用 、 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方面探 讨 了该 区优 质储层 的形成条 件, 为预测优质储 层 的分 布提供 了依据 。研 究认 为: 波浪和 湖流作用较 强的高 能地 带是该 区形 成优质储层 的最有 利 区域 , 中沉 积形成 的 其 砂岩 结构 成熟度和 成分 成熟度较高 , 生粒问孔 隙发 育, 原 有利于在后期 成岩改造 中 向好储 层发展 ; 在成岩过 程 中,
维普资讯
第 1 4卷
第1 期
蒋裕强等 :1 川 中地 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 四段砂岩优质储层成因探讨
质 石 英 砂 岩 和 石 英 砂 岩 。 均 粒 径 为0 3 平 . 3~0 3 .8 mm, 次棱角 状一 次 圆状 , 呈 分选 中 等 , 结构 成熟 度 和 成分 成熟 度较 高 。储集空 间 主要 为原 生残余 粒 间孔 隙 和粒 内次生 溶蚀 孔 隙 , 缝 对 改善 储层 渗透 性 起 裂 到 了重 要 作 用 。储 层 类 型 为 孔 隙 型 和 裂 缝一 孔 隙 型 。据砂 岩样 品分 析 , 究 区须二段 、 四段储 层物 研 须 性 及孔 隙 结 构均 较差 , 隙度 为0 0 % ~ 19 % , 孔 .8 2 .9 平 均 孔 隙 度 为 6 6 % ; 透 率 一 般 小 于 1×1 .4 渗 0
6
荻 黑色 泥 .炎质泥 岩 失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地层
四川省地层 总结方案
J1-2 白田坝组或自流井群
川西
白田 坝组
川中
自流 井群
上
须家
三
河组
叠
统
上组 下组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香六
香五 香四 香三 香二
小塘子组、 小塘子、 小塘子、 垮洪洞组 马鞍塘组 马鞍塘组
香一
T1-2
雷口坡组
蜀南 地区 珍珠 冲组 须六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须一
川东 地区
珍珠 冲组
2 427.1m 2 427.6m 2 428.1m 2 428.6m
X 具不清晰波状纹层粉细砂岩。
H 含煤片细-中粒砂岩,具丘、凹状层理。
B 含砾细-中粒岩屑砂岩,砾石有炭质泥岩 砾,菱铁矿化泥岩砾,底具冲刷面。 H 含煤片中-细粒砂岩,煤片呈丘状、凹状 分布,丘高 5~6cm 以上。
P 具平行层理的中粒岩屑砂岩。
第 12 卷 第 6 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年 12 月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付 冠1 张良华2 袁志华2 陈 波2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达州 635000;2.重庆气矿,重庆 401220)
摘 要: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湿地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几种类型。 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
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
中 图 分 类 号 :TE3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1980(2010)06-0017-05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准地台北部, 西界为龙 门山断褶带,北为米仓山隆起,东北边缘为大巴山 断褶带,东南侧为鄂湘黔断褶带,南侧是峨嵋山- 凉山块断带, 是扬子古板块上的一个多旋回沉积 盆地。震旦纪—中三叠统为海相沉积,中三叠世末 发生的印支早幕运动使上扬子海盆结束了自震旦 纪以来大规模海域分布的历史, 特提斯海水逐渐 退出川西盆地, 使得四川地区雷口坡组遭受不同 程度的剥蚀。 同时中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早幕挤 压构造运动,使龙门山岛链开始缓慢上升,由海盆 逐 渐 转 变 为 陆 盆[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稳 定 , 分 和结 构 成 熟 度 较 高 , 须 家河 组 主要 的产 层 。 须 二 、 四段 砂 岩 主 要 是 三 角 洲 前 缘 分 流 河 道 和河 口 或 全 部 改 造 后 , 成 由 多个 三 角 洲 前缘 砂 体 和 滨 浅 湖 滩 坝 砂 体 组 成 的 叠 加层 , 随着 岸 线 的 被 形 并
中西 部 成 都 一 带 , 多为 稳 定 的泥 岩 夹煤 层 沉 积 : 须 三段 、 五段 又 是 以黑 色 泥 岩 、 炭质 泥 岩 夹 粉 砂 岩及 煤 线 为 特 征 。 家河 组 存 在 着 海 陆 过 渡相 、 相 两 须 陆
种 性 质 完 全 不 同 的沉 积 环 境 ,对 其 沉 积 相 长 期存
的沉 积 厚 度 、 岩 百 分 比含 量 、 体 结 构 等 特 征 , 砂 砂
将 研 究 区沉 积相 划 分 为 以下 几 种 主 要 类 型 。即 湿
收稿 日期 :0 0 0 — 0 2 1— 6 1
有 文 献将 须 家 河 组 地 层 分 为 须 一 至 须 六 共 6 层 个
统
须 一
须 二
小塘子组 、 小 塘 子 、 小 塘子 、 香 垮 洪 洞 组 马 鞍塘 组 马鞍塘 组 T1 2 —
须 一
雷 口坡 组
段 ,部 分地 区可 能 因剥 蚀 或 未沉 积 而 缺少 部 分 层
四川雅安荥经地区须家河组地层特征
四川雅安荥经地区须家河组地层特征周启伟;李勇【摘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层剖面研究,将广泛分布于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雅安荥经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自上而下划分为六个岩性段,其中一段、三段、五段以泥页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二段、四段、六段岩性以粗碎屑砂岩为主.总体上该地区须家河组为海陆过渡相—陆相的砂泥岩沉积.【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5页(P318-322)【关键词】须家河组;地层划分;四川雅安荥经【作者】周启伟;李勇【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1龙门山前陆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在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形成的前陆盆地。
研究区位于龙门山前陆盆地前缘凹陷带—斜坡带,东以龙泉山构造带为界,西以龙门山构造带为界,北以新厂构造带为界,南以峨眉一荣经断裂与川滇南北构造带为界(图1)。
因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在晚三叠世初期到中期之后,龙门山隆起,从而使本区由陆源大陆架环境演变为前陆盆地,沉积了一套较厚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海陆过渡相—陆相砂泥岩,显示为向上变浅、变粗的沉积序列,且与下覆地层雷口坡组不整合接触。
由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在岩性、岩相、古生物等方面的复杂性,须家河组的地层划分至今仍然产生分歧。
须家河组主要是指晚三叠纪诺利期到晚瑞替克期的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以及泥岩夹煤层组合一套地层,富含植物和双壳类化石。
须家河组通常划分为6个单元,其中一段、三段、五段发育泥页岩与泥质粉砂岩为主;与前面三段相比,二段、四段与六段岩性粒度较粗,主要发育砂岩,局部可见砾岩。
因为须家河组特征复杂,不同地区划分方案不同,如川西地区六段缺失,川东北、川东一段缺失。
根据雅安荥经地区须家河组剖面的特点,结合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地区须家河组特征,本文延续王世谦(1994.)的划分方案,将须家河组由底部至顶部划分为六个岩性段,将马鞍塘组(跨洪洞组)及小塘子组归并为须家河组一段(表1)。
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储层特征及评价
零 、
O
2
4
6
8
I o
1 2
t 4
孔隙度, %
图 l 新 场 地 区须 四上 、 下亚 段 储 层 孔 一渗 关 系
14 孔 隙 结 构 特 征 .
样 品分选 系数值 较 大 , 度 值较 小 , 细歪 度 , 明 歪 偏 表 孔 喉分选 较差 , 以微 孔 喉为主 , 且 但总 的来说 须 四下 亚 段孔 隙结构 要 稍 优 于 上 亚 段 ( 1 , 也 验 证 了 表 )这 须 四下 亚段砾 岩对 胶 结 、 实作 用 等 破 坏性 成 岩 作 压
层位 项目 排 中
用有 一 定的抑 制 , 致孑 隙结构 较好 。 导 L
中 均 质 系 数 分 选 系 数 歪 度 系 数 变 异 系数
表 1 新场 地 区须 四上 、 亚 段砂 岩 储 层 孔 隙结 构 参 数 下
最大 孑 半径
5 3
4 9 5 4 7 . 1 1 8 1 0 . 3 . 3 O 4 2 . 6 1 8
l 储 层 特 征
1 1 储 层 岩 石 学 特 征 .
等 ; 粒分 选 以好 为 主 , 颗 中等 分选 次之 ; 粒 磨 圆度 颗 中等 一较差 , 以次 棱 角状为 主 ; 胶结 类 型 以孔 隙式 为 主 , 隙 一压结式 和压 结式次 之 , 量压 结 一孔 隙式 孔 少 等 ; 须 四各个亚 段 相 比较 而言 , 、 亚 段 砂 岩结 但 上 下 构 特征 相似 , 中亚段 与上 、 而 下亚段 砂岩 结构特 征稍
流 动孔 喉半径 法 分别 求 取须 四上 、 亚 段储 层物 性 下 下限值 。
2 1 1须 四 上 亚段 ..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9)0120046210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王雪松,张鼐,郭宏莉,宋丽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低丰度天然气大面积成藏机理与有效开发的基础研究”(2007CB2095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8B20102)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
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粗粒砂岩最为有利。
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图7表1参16关键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储集层控制因素;有利储集层分布中图分类号:TE121.3;TE122.2 文献标识码:ADepositional system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 asinZhu Rukai,Zhao Xia,Liu Liuhong,Wang Xuesong,Zhang Nai,Guo Hongli,Song Lihong(Pet roChina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Development,B ei 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on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s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high2quality reservoirs under low2porosity and low2permeability background were studied.Except the transitional facies of Xu21member,other members of Xujiahe Formation are of terrestrial deposit,with alluvial fan,fluvial,fan2delta,fluvial2delta and lacustrine deposit systems developed.Both the facies belt distribu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andbar microfacies of main stem of braided river)and later denudation co2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and the quartz overgrowth and cementation is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ight sandstones.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2energy channel of delta plain,with medium2coarse sandstone as the best 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data of effective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roperty,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in the Xu22,4,6members were evaluated and predicted comprehens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ter and south of Sichuan are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reas.K ey w ords:Sichuan Basin;Xujiahe Formation;depositional system;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0引言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至今已发现了中坝、平落坝、九龙山、梓潼、大兴西、新场、白马庙、洛带、八角场、遂南、磨溪、充西、广安、龙女寺等气田,还钻遇柘坝场、文兴场、老关庙、安岳—通贤、潼南等一批重要含气构造,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潜力[125]。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王红军;王铜山;施振生【摘要】Natural gas exploration-and discovery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Xu-2, 4 and 6 Members. The discovered gas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degree of fullness, high water saturation in lower positions, low level of produced reserves, and limited gas bearing range of reservoirs. The Xu-1, 3 and 5 Members are identified as source rocks. Based on the study of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several gas-productive wells in the Xu-1, 3 and 5,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large scale sand bodies are developed in the Xu-1, 3 and S Members in the northwest, southwest and central parts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each member, the favorable gas bearing area is about 5 000-11 000 km2, reservoir rocks have good continuity with single layer extension up to 15-20 k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sand bodies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gas accumulation within source kitchens to form lithologic or structural-lithologic gas reservoirs, and have better accumulation potential and higher gas-bearing abundance than that of the Xu-2, 4 and 6 Members.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revealed that economic gas reserves may be genera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efforts be made to study the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in the Xu-1, 3 and S Members (especially the Xu-3 and Xu-5 Members) and more exploration work be fulfilled in these strata.%目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勘探和发现主要集中于须二、四、六段,气藏总体表现出充满度不高、低部位含水饱和度偏高、储量动用比例偏低、储集层含气范围有限的特点,须一、三、五段则被作为烃源岩.在对须一、三、五段进行成藏条件研究和已知出气点解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川西北、川西南和川中部分地区须一、三、五段发育规模较大的砂体,各段有利含气面积约5 000~11 000 km2,储集层连续性较好,单层延伸长度达15~20 km,具备源内成藏的有利条件,可形成岩性或构造-岩性圈闭气藏,比须二、四、六段的成藏潜力和丰度更好,经勘探可形成工业规模的天然气储量,今后应该加强上述地区须一、三、五段源内天然气成藏研究与勘探力度,尤其是须三和须五段.【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1(038)004【总页数】9页(P385-393)【关键词】源内成藏;有利地区;须家河组;四川盆地【作者】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王红军;王铜山;施振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截至2009年底,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四、六段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4 300×108 m3,控制储量1 000×108 m3,预测储量1300× 108 m3,成为继三叠系飞仙关组和二叠系长兴组之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储量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关
键
词 :I 川 东北前陆盆地 ; 上三叠统 ; 须家河组 ; 沉积相
文献 标 识 码 : A
中 图 分 类 号 :52 2 P 1.
川 东北 前 陆 盆 地 位 于 四川 盆 地 北 东 部 的米 仓 山. 巴山山脉 的前缘 地带 , 理上 属 于 四J盆 地北 大 地 i I 部 和东 北部 的 中高 山 区 , 四川 前 陆盆 地 的重 要组 为
地坳 陷幅度加 大 , 沉积物供给充分 , 沿米仓 山- 巴山前缘地带 主要发育辫 状河三角洲沉 积 , 盆地西南 部主要 发育 大 而 浅湖沉积。在 须三段发育 时期 , 米仓 山- 巴山构造山系构造活动逐 渐减弱 , 大 处于低 幅稳 定隆升状 态 , 屑物供 给量 碎 减少 , 沿米仓 山一 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 大 从盆地前缘地带 向中心地带则主要发育浅 湖沉积。须 四一 须六段发育 时期 , 米仓山- 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 , 大 川东北前 陆盆地坳 陷幅度 急剧加大 , 碎 屑物供 给量骤然增 多 , 从盆地前缘地带 向中心地带主要发育冲积扇. 扇三角洲一 辫状河三角洲 、 曲流河 、 曲流河 三角洲
陷、 大幅度沉降以及 中新生代巨厚陆相地层沉积充
填 的 主要 因素 。
图 1 川东北前陆盆地位置图
F g 1 L c t n o e n rh a t r ih a o ea d b sn i . o ai f h o te sen S c u n f r ln a i o t
摘要: 在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露头剖面野外实测和钻井等 资料综合研究 的基础上 , 对该 区上三 叠统 须家河组层序及沉积相类型 、 沉积特征进行 了详 细 的研究 。结果表 明 : 究 区内主要发 育冲积扇 、 研 辫状 河 、 曲流河 、 扇三 角洲 、 辫状河三角洲 、 曲流河三角洲 、 湖泊 、 海相三角洲等八种 主要 的沉积相类 型。古地理演化 经历 了由海 相环
德阳须家河组四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分布规律
鬻 期
沉 与 提 地 S eylaenl 积 特 斯 质 e n on t o d tGgdhGg iaey y ey m r。 Tr o a
V.. J 2 o2 uN 10 no .0 27 7
文 章 编 号 :0935 (0 70—060 10 ~8020 )206 —8
盆地 周边 的龙 门山 和米仓 山一 大 巴山前缘 实 测 了 1 0 余 条须 家河组 露头 剖 面 , 结合 盆地 内10 口钻 井 资 0多 料, 以研 究 区内三 维地震 资料 和 1口钻 井 的录 井 、 7 测
井及 岩心 资料 为重 点 , 该地 区须 四段 开展地 质 、 对 测 井及 地震 相结 合 的沉 积相 特 征和砂 体分 布规 律综 合
米仓 山 一 巴 山两造 山带 的侧 向推 覆 挤 压 和 冲 断 作 大
收 稿 日期 : 060—5 20—41
第一作者简介: 高红灿, 6 年生, 19 9 博士生, 主要从事储层沉积学-究。 研
(G 一 4 1。 Z J 0 0 )
资助项 目:中石 化西南分公司重大科技攻关项 目“ 泉一 新场一 丰谷地 区须 家河组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砂体分布研究 ” 孝
维普资讯
20 07年( ) 2
德 阳须家河组 四段沉积相特征 和砂 体分 布规律
6 7
用密切 相关 l j 以 龙 门 山造 山 带 的侧 向逆 冲推 覆 】 , 作 用最 为重要 , 须二 段 沉 积 早 期 开始 形 成 四川 盆 于
岩沉积 , 夹有 大量 硅化 木及 煤 团块 , 向东推进 到研 究 区时 , 岩 厚 度 变 薄 , 度 变 细 , 细一 中 砾 岩 砾 粒 为
摘要: 孝泉一 新场一 合兴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四段 以发育扇三角洲沉 积体 系为主 , 其砂体成 因类型 为扇 三角洲 前缘水下辫状分 流河道 ( 含砾) 中~粗粒砂岩夹少量碎 屑流沉积 砾岩 。须家河组 四段 可划 分为 1 个长期 、 中期和 3个 1 个 短期 基准面旋 回层 序 , 8 主要砂体合并 为 6套砂 组。各砂组 分布与 由基准 面变化 引起的可容 纳空 间和沉积物 供 给量 比值密切相关 : 低位体 系域沉 积期 , 基准面上升缓慢 , 积物供 给( ) 于可容纳空 间, 沉 远 大 沉积作用 以主动进积 为 主, 砂体不断 向湖盆方 向推进 ; 湖侵体 系域沉积 期 , 准面快速 上 升, 积物供 给量逐 渐减 少而 ( ) 基 沉 远 小于 可容纳 空 间, 沉积作用 由进积逐渐转入加积和退积 ; 高位体系域沉积期 , 基准面 由缓 慢上 升逐 渐进入到 快速 下降 , 可容纳空 间 由缓慢增加 突变 为迅速减小 , 而沉积物供给 由小于或略等于可容纳空间逐渐 变为( ) 于可容纳 空间 , 远 大 沉积 作用 由
川中上三叠统须四段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的油气意义
川中上三叠统须四段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的油气意义王威;徐国盛;雍自权;宋焕荣;黄尚瑜【摘要】通过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四段各个水文地质旋回古水动力场的恢复,进而预测油气运移聚集位置.研究表明,古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流体运移网络的决定性因素,古水动力场是油气成生聚散的重要媒介和驱动力.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最终走向与归宿,均与地下水径流系统密切相关.沉积压释承压水流对川中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最大.通过研究,在须四段储集层划分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第四纪等3个水文地质旋回和相应的水文地质阶段.第1水文地质阶段,水动力场主要影响地下水运移、聚散和空间分布;第2水文地质阶段是川中地区油气运移成藏的最有利时机,地下水流作为油气载体和驱动力,携带烃类气体向低势区转移,并在适当地区分异、聚集成藏.【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0(037)005【总页数】8页(P633-640)【关键词】水动力场;沉积压释承压水;水文地质旋回;须四段;川中地区【作者】王威;徐国盛;雍自权;宋焕荣;黄尚瑜【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Abstract:Ancient hydrodynamic fields in hydogeologic cycles were restored to predict the locations of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gas.Ancient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the decisive factor in the network migration of fluids which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s.Ancient hydrodynamic fields are the important media and driving force of the formation,accumulation,loss of oil and gas.In both the initial migration and secondary migration,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oil and gas is closely related to groundwater flow systems.Confined water affects most on oil and gas migration in the region.The Xu 4 Member reservoi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hydrogeologic cycles,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and Middle Jurassic-Quaternary,and the corresponding hydrogeologic stages.In the first stage,hydrodynamic fields impact on the migration,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groundwater.The second stage is the most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oil and gas migration in the region into accumulations,ground water carries and drives hydrocarbon to thelow potential areas where they differentiate and accumulate.Key words:hydrodynamic field;confined water;hydrogeologic cycle;Xu 4 Member;Central Sichuan油气田产生于古代湖泊(海洋)沉积物,形成油气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域中的生物体。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周霞;王威;杜红权;王涛【摘要】综合运用古水流法、岩矿分析法及重矿物法3类物源分析方法对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沉积期的物源方向进行分析,恢复了各物源区母岩性质.通过对研究区及周缘露头须四段古水流方向、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及含量变化、重矿物组合和重矿物ZTR指数等资料的研究表明,须四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各个区块具有不同的物源方向:元坝西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龙门山造山带,母岩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次为硅质岩,少量低级变质岩;通南巴地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米仓山-北大巴山造山带,母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次为火山岩,少量的低-中高级变质岩;元坝东部沉积物可能来自大巴山东缘,母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次为低级变质岩,以富含长石为特征;元坝中部呈混合物源的特征.根据物源分析、沉积环境、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将须四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大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道砂体全区发育.【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7页(P443-449)【关键词】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分析;辫状河三角洲【作者】周霞;王威;杜红权;王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红山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2012年以来,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以下简称须四段)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多口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显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
由于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多个造山带相互作用,具有多物源、物源变化明显的特点。
前人对龙门山造山带、东北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对研究区的影响范围及不同物源区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勘探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大区域进行精细研究。
川中蓬菜地区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2 0 1 3年 6月
中
国
地
质
Vo1 . 4 0. N O. 3
GEo Lo GY I N CH I N A
J u n . , 2 0 1 3
川 中蓬菜地 区须二段和须 四段储 层孔隙结构特征 及影 响因素
赖 锦 1王 贵 文 , 2 王 书 南 1柴 毓 1 吴 恒 1张 永 辰 1赵 显令 1
( 1 . 中 国石 油大 学 ( 北京 ) 地 球科 学 学 院 , 北京 1 0 2 2 4 9 ; 2 . 中 国石 油 大 学 ( 北京) 油气资源
与探 测 国 家重 点 实验 室 , 北京 1 0 2 2 4 9 )
提 要: 通过 岩 心 观察 并 充 分 利 用 普 通 薄 片 、 铸体薄片 、 扫 描 电镜 分 析 、 压汞测试和核磁共振实验等资料 . 对 蓬 莱 地 区须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7 — 2 9 ; 改 回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8
基金项 目: 国家大 型油气 田及 煤层 气开 发科 技重 大专 项“ 低 渗 透碎屑 岩储 层 品质与 岩石 物理相 测井 评价 方法 ” ( 编号 : 2 0 1 1 Z X0 5 0 2 0 - 0 0 8 ) 资助 。
作者简介 : 赖锦 , 男, 1 9 8 8年生 , 博士生 , 主要从事沉积学与测井地质学研 究, E - ma i l : s i s y l a i j i n @1 6 3 . c o m。
第4 0卷 第 3 期
一
赖锦等 : 川 中 莱 地 区 须 二段 和须 四段 储 层 孑 L 隙 结 构特 征 及 影 响 因素
川中合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特征
川 地 区须 二 段 岩 性 主要 为 岩 屑 长石 砂 岩 和 长 石 岩 屑 砂 岩 ,属 于 三 角洲 前 缘 亚相 沉 积 ,水 下分 流 河道 和 河 口砂 坝
是 主要储集砂体 ,储 集空 间类 型主要 为粒间孔和粒 内溶孔 ,并搞清 了合 川地 区须二段储层 的成岩作 用、物性特 征及 其控 制 因素 ,对加快合川地 区须二段 的勘探 开发 步伐具有 重要 的理 论价值和现 实意义。 关键 词 :须 家河组二段 ;储层 特征 ;合川地 区 中图分类号 :P 1 . 02 6 81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9 5( 0 1 1 0 2 — 4 0 6 09 2 1 )0 — 0 5 0
收稿 日期 :21 - 4 2 0 O0- 3
f
§
《{
Ⅻ
鐾
:
}
§
;
)1 -
I 鞋巷 碡 萎 裔
l ;0 霉
} 8 藩 j
ql l
I
瞄
鐾
m
i F 毒 ;
蠡
镕
善
囊
■ I
m
图 2合川 1井须二段三角洲前缘微相 剖面 结构 图
Ⅲ0 Q ‘
连为一体 ,西与潼南 区块相连 , 南与永安场构造相 连 ,地表呈近北东 向展布 的低缓 背斜构造” 一。 合 川 地 区 中三叠 统 以下 沉 积 了 以碳 酸 盐 岩为 l 主 的 海 相地 层 ,上 三叠 统 ~第 三 系是 以砂 泥 岩为 主的陆相地层“ ,自 、 上而下依次有侏罗系上统遂 宁 组 、中统 沙溪 庙组 、下 统凉 高. 和 自流井 组 , 山组 上 三叠统须家河组 ,中三叠统的雷 口坡组 ,地层 层序正常。该区须家河组分为 6个段 。须一 、须 三 和须 五段 主要 为黑 色页岩 ,既是 良好 的生油 层 , 因其 岩性 致 密 也 是 良好 的盖层 。须 二 、须 四段 的 封盖条件较好 ,因此该 区块 的油气保存条件较好。
广安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储层改善因素分析
[ 5 ]陈振林 , 田建锋. 自生绿泥石对砂岩储层孔 隙的保护机理[ J ] . 地质科学情报 , 2 0 0 8 ( 4 ) : 4 9 —5 4 .
[ 6 ]蒋裕 强, 郭贵安. 川 中地 区上三叠统须 家河组二段和 四段砂 岩优质储 层成 因探 讨_ J ] . 油气地质采收 率, 2 0 0 7 ( 1 ) : 1 8 .
对 储层 的溶 蚀 能 力 使得 储 层 的物 性 变 好 , 粒 内溶 孔 在 须二 、 须 四段砂 岩 中大量 存在 . [ ]
4 结 论
( 1 ) 四川盆 地 须 家 河 组 整体 上具 有 较 好 的储
集 条件 , 但 存在低 孔 渗 、 非 均 质性强 和 较强 敏感 性 的特 征 ; ( 2 ) 储 层 演化 对 于 致 密 砂 岩储 层 的改 造 具 有 重大 意义 . J 一安 地 区须 四段储 层 环 境 改 善 的一 个 主要 因素 : 环边 绿 泥 石 作 用 在 沉 积早 期 可 以提 高 抗压 实作 用保 护原 生粒 间孑 L , 防止 过 强 压溶 作 用 . 绿泥 石形 成所 需 的碱性 环境 能抑 制胶 结作 用 尤 其 是 长石 和石英 次生 加 大 , 保 护原 生粒 间孔 隙 ; ( 3 )在 深层储 层 中溶 蚀作 用 是 次生 孑 L 隙形 成 的一 个重 要原 因 , 成 岩环 境 的酸 碱 性 对储 集 空 间 的影 响也 很 大. 广 安 地 区须 二 段 储 层 环 境 主要 是 由于在碱 性 流体 环 境 中 , 长 石 石 英 砂 岩 中石 英 颗 粒溶 蚀 , 使得 次生 孑 L 隙度提 高 , 储 层孔 隙空 间得 到 改 善.
t y p e d e p o s i t i s a d v e r s e t o l a r g e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i n g,b u t d i a g e n e t i c mi n e r a l s a n d d i s s o l u t i o n e f f e c t i n r e s e r v o i r e v o l u t i o n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四级层序研究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须家 河组可划分 为 4个三级 层序 , 其 中层序 1 相 当于 须一 段 , 层序 2相 当于须 二 和须 三段 , 层 序 3相 当于 须 四和须五段 , 层 序 4相 当于须六段 。随着科研 与生 产工 作 的深入 , 以三级层 序为单元 的研究 已经不能满
研究充分利用测井、 钻井及地震等资料 , 首次采用希腊字母 Al o g R方法识别 四级层序界面 , 在最大湖泛面 的标定准 确性上进一步提高 , 并在此基础上 , 划分出 1 2 个 四级层序 , 建立起较为合理的 四级层序地层对 比格架 , 初步分析 了 各 四级层序在川 中地区的分布特征 , 识别 出其沉积与剥蚀范围 , 最后指 出层序与油气 的关系 , 为川 中地 区须家河组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2 0 1 4年 1 月 出版
川 中地 区上 三 叠 统 四 级 层 序 研 究 及
对油气 勘探 的意义 木
苑保 国
(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
摘
要
川 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级层序的地层划分未统一 , 极大制 约了该地 区进 一步勘探 工作 。本次
5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的 研 究 对 油 气 勘 探 的 意 义
层 序地层格架 对油 气勘 探 的意义 主要 体现 在 层
钻井取心 、 露头等资料 , 可进行高精 度全井段 的地层对
比分析。本次研 究除 了常规 的测 井 曲线分 析 , 主要 利
用 AL o g R方法进行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 和划分 。 ( 1 ) A L o g R方法 的原理及适用 性问题
应于一个 中期 旋 回) 。 四级 层 序划 分 的不 一 致性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浅湖砂坝 、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 、水下分支河道 ,部分席状砂 、水上分支河道以及心滩微相也是良好的储层 。建
议今后勘探应注重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的分支河道砂 、河口砂坝中的块状粗 —中砂岩储层 。
关键词 :沉积相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碎屑岩 ;四川盆地
中图分类号 : TE111. 3
文献标识码 : A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川中油气矿 ,四川 遂宁 629000)
摘要 :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上 ,综合应用测井 、录井 、钻井和岩心资料 ,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
和四段进行了高精度的沉积相研究 ,探讨了储集砂体的展布规律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产油气层主要分布
三角洲前缘亚相 ( Ⅱ2 )是陆相盆地的主要储油 相带 ,研究表明其水下分支河道 ( Ⅱ2a )和河口坝砂 ( Ⅱ2b )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层 [ 10 ] 。水下分支河道微 相多为浅灰色 、浅绿灰色细 —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含 泥砾 、炭块的中 —粗粒砂岩 ,很少夹粉砂岩 、泥岩 ,但 可夹泥质条带 ;砂体底部可见底冲刷面 ,有泥砾岩或 泥砾砂岩 ,也可见少量外来砾石 ;具块状 、平行和板 状层理 ;砂岩细层间常见泥质纹层或炭屑纹层 ,但很 少见泥岩夹层 ,因辫状河道上部细粒泥质沉积物少 , 又常被冲刷掉 ,只剩下部粗粒砂质沉积物 ,观察岩心 时 ,正常辫状河相上部细粒泥质与下部粗粒砂质沉 积物之比等于 1 /10,川中地区两者之比小于 1 /10; 砂岩中粒间孔 、粒间溶孔较常见 ,可成为好的储层 ; 其自然伽马曲线常呈钟形 。 1. 5 河口砂坝
状 、波状和沙纹层理 ,可见虫孔 ;砂岩中常见原生粒 间孔和粒间溶孔等 。 1. 6 席状砂
席状砂微相 ( Ⅱ2d )常垂直于河流流向或平行湖 岸线分布 ,沉积物很细 ,分选较好 ,为深灰色泥质粉 砂岩 ,夹深灰色粉砂泥岩薄层或条带 ;沉积结构有水 平 、波状 、沙纹层理 ,少见变形层理 ,常见虫孔构造 。
图 2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Hale Waihona Puke 沉积相河道砂和河口砂坝 。
3 结论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产油气层主要分布 于浅湖砂坝 、水下分支河道 、河口砂坝 、部分席状砂 、 水上分支河道以及心滩微相 。该区上三叠统须二段 和须四段成藏要素及其匹配条件总体较好 ,储集条 件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础 ,勘探潜力大 ,可供下 步勘探的领域较广 。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物性受沉 积作用的控制 ,建议今后勘探应注重三角洲平原亚 相和前缘亚相的分支河道砂 、河口砂坝中的块状 粗 —中砂岩储层 。但针对其致密 、低幅气藏的特殊 性 ,气水关系复杂 ,气水分布要综合考虑构造 、储层 物性 、裂缝及最小闭合高度的共同控制作用 。
在须四段沉积时期四川盆地四周物源供给区抬 升更快 ,供给大量碎屑物质的龙门山岛链已近封闭 而成四川盆地的陆源区 ,成为四川盆地的西部屏障 , 海水从龙门山退出 ,四川盆地彻底成为一个四面环 陆的内陆盆地 ,四周山系均有物质供应到湖盆中 ,物 源充足 、堆积快 、水动力强 。须四段沉积相 (图 2)为 辫状三角洲体系 ,在北部八角场和东北部的营山一 带出现三角洲平原水上分支河道和心滩微相 ,西南 部金华 —南充一带进入湖盆形成三角洲前缘水下分 支河道 ( Ⅱ2a ) —河口砂坝 ( Ⅱ2b ) —远砂坝 ( Ⅱ2c )微 相 ;再向南 部 形 成 大 面 积 的 浅 湖 砂 坝 微 相 (如 遂 宁 —磨溪砂坝 、广安砂坝 、蓬莱镇砂坝等 ) ,更南边 则为河口砂坝微相 (如安岳 、合川河口砂坝 ) ,预示 着南部可能有水下分支河伸入湖盆中形成河口砂 坝 ,即南部也有陆源供应 。须四段水上分支河道砂 的油气产量占明显优势 ,其次为浅湖砂坝 、水下分支
参考文献 :
[ 1 ] 郭正吾. 两个中生界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对比 [ C ] / /地质部石油 普查勘查局. 石油地质文集 (1) :区域评价.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81.
[ 2 ] 刘宝 ,曾允孚. 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 [M ]. 北京 :地质 出版社 , 1985.
[ 3 ] Reading H G. 沉积环境与相 [M ]. 周明鉴 ,陈昌明 ,张疆 ,等 ,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6.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2007年 3月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 IC IENCY 第 14卷 第 2期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沉积相
库丽曼 1 , 刘树根 1 , 张长俊 1 , 朱 平 1 , 雍自权 1 , 罗玉宏 2 , 龚昌明 2
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心滩微相 ( Ⅱ3b ) 为浅灰色 细 —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砂岩中云母片在层面上排 列 ,可夹炭块 ,有泥质和炭屑纹层 ,偶见泥砾或少量 外来砾石 ,但难见冲刷面 ,有的泥砾可被菱铁矿化 ; 砂岩中间夹少量黑色泥岩 、炭质页岩或薄煤层 ,可能 是岸后湖沼或堤泛 ( Ⅱ3c )沉积 ; 自然电位测井曲线 呈箱形 —齿化箱形 。 1. 4 水下分支河道
由于沉积速率高和湖浪的充分簸选作用 ,泥质 被淘汰 ,保留了分选好 、质较纯的砂和粉砂 ,其孔隙 度 、渗透率通常较高 ,河口砂坝 ( Ⅱ2b )可成为好的储 集砂体 。河口砂坝多为灰 —浅灰色中性长石岩屑砂 岩 ,少量含泥砾中 —粗粒砂岩 ;具有大量三角洲前缘 斜坡环境下形成的滑移变形构造 ,如变形层理 、包卷 层理 、砂球砂枕构造 ,也有块状 、平行 、低角度斜层理 及楔形层理 ; 少见底冲刷面 ,但有泥砾 ,具平行 、块
文章编号 : 1009 - 9603 (2007) 02 - 0035 - 0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是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目标 层 [ 1 ] ,沉积作用是控制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 T3 x)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 ,沉积作 用使储层早期分异 ;另一方面 ,沉积作用形成了成岩 改造的物质基础 ,有利于后期的成岩改造 [ 2 - 4 ] 。前 人已对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沉积相研究做 过较多工作 [ 5 - 8 ] ,而针对川中地区的沉积相研究较 少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的油气勘探层位主要是须家 河组二段 ( T3 x2 )和四段 ( T3 x4 ) ,因此 ,笔者重点研究 了须二段和须四段的沉积相 ,从地质演化史角度探 讨了沉积相的展布 。
·36·
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 2007年 3月
分支河道微相为主 。水上分支河道微相以浅灰 —灰 色细 —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局部偶夹黑色泥岩 、 粉砂岩 ,常有底冲刷面的底部为砾岩或泥砾岩 ,向上 粒度渐细 ,为粗 —细粒砂岩 ,有的可夹多层砾岩 ;常 发育块状 、正粒序 、板状和平行层理 ,砂岩中也可见 泥质 、炭质或炭泥质纹层 ,偶夹煤线 ;自然伽马曲线 常呈钟形或齿化钟形 , 也可以是多个形态的重复 (河流的多阶性 ) ;辫状河流沉积具有下部旋回粗粒 沉积物发育 ,上部旋回细粒沉积物极薄 、无或未保存 的特征 ,可见多个冲刷面 ,说明河流水动力强 ,常有 洪水发生 ,冲走泥粉砂 ,仅保存砂质物 ,这是川中地 区须二段和须四段砂多的原因之一 。 1. 3 心滩
三角洲平原亚相 ( Ⅱ3 ) 的水上分支河道微相 ( Ⅱ3a )在川中地区东北角营山地区须二段上亚段最 为发育 (如营 21, 22, 23, 24等井 ) ,八角场地区须二 段下亚段也可见到 (如角 42 井 ) ; 须四段下亚段的 角 40, 41 - 0, 42, 43, 45, 50, 51, 52, 53等井也以水上
四川盆地周缘抬升快 ,在须二段沉积时期 (图 1)为陆相沉积盆地 ,其物源方向为北部的米仓山 — 大巴山和东部地区 ,南部的江南古陆和黔中隆起影 响较小 。东北部营山为三角洲平原沉积 ,发育水上 分支河道与心滩微相 ,可形成主要的储集砂岩 ;八角 场 、南充构造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水下分支河道 砂 、河口坝砂微相较发育 ,也是主要的储集砂岩 ;金 华 、蓬莱镇 、遂南 、龙女寺 、广安及其以南地区则主要
收稿日期 2006 - 10 - 25;改回日期 2007 - 01 - 30。 作者简介 :库丽曼 ,女 , 2004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并获硕士学位 ,现为该校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 从事油气成藏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联系电话 : 13402823426, E - mail: janem _klm _mwa@163. com。 基金项目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NCET - 04 - 0903 )
1 沉积相特征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中部 ,东起华蓥山 ,西至龙泉 山 ,南到合川 、大足一带 ,北至仪陇 、平昌地区 ,处于 乐山 —龙女寺古隆起核部及斜坡地带 。在油藏描述 研究中 ,目的层段的沉积微相研究是认识储层厚度 、 几何形态 、变化规律及储层物性特征的重要基础 。 自 20世纪 70年代油藏描述这一术语的引入 ,已有 许多学者利用相控模型的概念讨论沉积微相对储层 物性的控制 [ 9 ] 。在详细研究川中地区 40 口井的取 心岩性 (共 4 400m )和 142口井的录井岩性 、测井曲 线资料基础上 ,完成了单井全井段沉积相划分和平 面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 ,结合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沉 积时的古地理位置 ,据瓦尔特相律 ,将川中地区须家
2 沉积相平面展布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二段下亚段在八角场为三 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 ,东北部营山为三角洲 前缘亚相 ,其余为浅湖亚相和浅湖砂坝微相 ;须二段 上亚段在川中北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 ,东北部为三 角洲平原亚相 ,其余为浅湖亚相和浅湖砂坝微相 。 须四段下亚段在川中北部和东北部为三角洲平原亚 相夹三角洲前缘亚相 ,其余为浅湖亚相夹浅湖砂坝 微相 ,南部可能为河口砂坝微相和浅湖砂坝微相 ;须 四上亚段在川中北部有河流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和 三角洲前缘亚相 ,东北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 ,其余为 浅湖亚相夹浅湖砂坝微相 。 2. 1 须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