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诊治

合集下载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湿邪气或火热邪气侵袭而引起的疾病,早期流行于中国
南方,后来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

中医认为治疗温病必须要根据病情
和体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讲讲温病的治证原则。

1.湿热证
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多、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湿热证的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可以用石膏、黄连、黄芩
等清热解毒中药来治疗病情,同时可用竹茹、茅根等中药来利湿退黄。

2.阳明证
阳明证主要表现为高热、口渴、大便秘结、尿少、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阳明证的原则是泻火、通便、清热解毒。

可以用大黄、芒硝、大
青叶等中药来清热解毒,同时可用芦荟、火麻仁等来通便泻火。

3.太阳证
太阳证主要表现为身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风、恶寒、口渴
等症状。

治疗太阳证的原则是发散风寒、解表发汗。

可以用麻黄、桂枝、芍药等中药来发散风寒,同时可用板蓝根等来解表发汗,促进体
内的阳气运行。

4.少阳证
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头痛、口苦、口干、胸闷、耳鸣等症状。

治疗少阳证的原则是清少阳、解郁消气。

可以用黄芩、黄苓、龙胆等中药来清少阳,同时可用薄荷、香附等来解郁消气。

总之,治疗温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调节饮食,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

只有全面综合地进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温病。

温病的治疗课件

温病的治疗课件
选穴依据
针灸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等,这些穴位具 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作用。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 到治疗目的。在温病中,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常见温病类型及其治疗方案
风热感冒
症状
治则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咽喉肿痛、咳嗽、
黄痰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
银翘散加减,包括金银 花、连翘、薄荷、荆芥
等中药。
注意事项
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多饮水。
暑湿感冒
01
02
03
04
症状
发热、头重如裹、胸闷、恶心 、呕吐、腹泻等。
治则
清瘟败毒饮
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 两燔之证。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的功效。
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之 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
扶正祛邪法应用举例
生脉散
用于治疗气阴两伤之证。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的功效。
参附汤
用于治疗阳气暴脱之证。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的功效。
真武汤
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具有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的功效。
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治疗温病时,常用的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具体操作时,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法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其他非药物疗法简介
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 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 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作用,以达到治 疗目的。在温病中,拔罐疗法可以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2)适应证:湿热秽浊郁闭膜原证,症见寒 热起伏而寒甚热微,呕逆胀满,肢体疼重, 白苔滑厚腻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3)代表方: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等。
达原饮
草果、槟榔、厚朴——破戾气所结,除盘踞膜 原之伏邪
黄芩——清燥热 知母——滋阴清热 白芍——敛阴和血
雷氏宣透膜原法:-知母、白芍+藿香、半夏、 生姜
(2)透表清暑法:
1)涵义:是透散表寒,清化在里暑湿的一种治疗 方法。
2)适应证:寒邪外束:恶寒,发热,无汗, 身形拘急,脉浮紧
暑湿内伏:胸闷,脘痞,舌苔 白腻,小便黄赤, 心烦、口渴
3)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
1)涵义:芳香宣透,疏化肌表湿邪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湿温初起,湿郁卫气;症见恶寒,头
(2)湿热留于气分,湿邪未化者,不可单 用清气法。
(3)素体阳虚者,虽系气分温病,在使用 清气方药时,切勿过剂,须中病即止,避 免伐伤阳气。
(三)和解法
概念:和解、疏泄半表半里邪热的治疗方法。
适应证:温邪郁于少阳、流连三焦及郁伏膜原 的半表半里证。
通过和解表里、分消上下、疏利开达,以冀外 解里和。
宣畅气机,透泄邪热
临床运用
栀子、豆豉
(1)代表方剂:
①栀子豉汤(《伤寒论》) ②桔梗散(《河间六书》)
桔梗、栀子、黄芩、 连翘、薄荷、竹叶、 甘草
③加味栀子豉汤(《重订广温热论》)
(2) 注意事项: 桔梗、焦山栀、淡豆豉、 不可滥用苦寒沉降。 生枳壳、连翘、苏薄荷、 葱白、生甘草
思考
1、清气法就是针对气分邪气而采取的治法,对 吗? 不对。清气法是针对无形邪热而采取的治法。
和解法的分类
清泄少阳 分消走泄 开达膜原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邪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温病的关键是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治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同症状的温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热证清热,寒证温中:温病的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热毒邪热盛,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果是寒邪内伤,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

3. 以解表为主,辅以解毒:温病初期多表现为感冒症状,需要先解表散寒,使病邪排出体外。

同时,根据病情可以辅以清热解毒。

4. 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对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温病患者,需要在治疗症状的同时,也要兼顾调理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5. 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中医治疗温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但也可以辅以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总之,治疗温病的关键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 1 -。

温病诊治 —— 《温病条辨》 考试答案和讲义

温病诊治 —— 《温病条辨》 考试答案和讲义

温病诊治——《温病条辨》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ABCDABCDABCDABCDABCD一、概述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是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转归,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对其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行深入研讨。

温病学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温病在病因、病基和临床表现等各个方面具有异于其他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自清代乾隆之后是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温病学成熟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这时期,研究温病学的学者及著述众多,最具有代表性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和王孟英四大家。

并把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作为经典课程之一。

二、作者及成书的时代背景(一)作者简介《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作者是清代吴鞠通。

成书于 200 多年前,因本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温病辨证论治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所以至今仍被广大医家效法。

吴鞠通本名吴瑭,号鞠通( 1758 年至 1836 年),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江苏淮阴人。

在其 19 岁时,其父因病逝,励志攻读医书。

深受张仲景《伤寒论》影响,成为医生,但四年后其侄子因患温病相继去世,刺激他更加深入研究温病的诊治。

三年后,在他校验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接触到明末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他非常赞赏吴又可大胆突破《伤寒论》的束缚,在温病学的发展上做出的努力,但也提出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总之,吴鞠通所处的时代温病学派虽然已经逐渐脱离了伤寒学派但是并没有系统研究温病学的专著,也未被广大医家接受。

因为医学界仍沿袭《伤寒论》治疗温病,导致失治误治现象很多,就促使吴鞠通下定决心著书,并于 1798 年完成,后又经过一段时间,在 1813 年进行刊刻。

(二)成书背景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 吴鞠通所在年代是清代中期,即乾隆到道光年间,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清帝国政权相对稳定,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生活安定,即康乾盛世,促使吴鞠通进京师校验四库全书,从而得到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的机会,开阔了他的视野。

(温病学)温病的治疗.ppt

(温病学)温病的治疗.ppt

(温病学)温病的治疗.ppt⽂档介绍:第五章温病的治疗⽬的要求 1. 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

温病辨证论治理论证候表现病因性质类型邪正的消长体质治则⽅药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第⼀节温病治疗原则⼀、祛除温邪⼆、扶助正⽓⼀、祛除温邪 “祛邪为第⼀要务”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量体裁⾐” “病同体异,难执成⽅”,”不可执死⽅以困活⼈”。

“死于病者⼗之⼀⼆,死于药者⼗之七⼋,故⽤药不可不慎,⾃⼲杀⼈之咎”。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才可清⽓,⼊营犹可透热转⽓,……⼊⾎就恐耗⾎动⾎,直须凉⾎散⾎。

” 治上焦如⽻(⾮轻不举);治中焦如衡(⾮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重不沉)。

⼆、扶助正⽓初期邪正俱盛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虚实挟杂扶正祛邪并重后期邪正俱虚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北芪 20 党参 20 ⽩术 15 茯苓15 ⼟茵陈 15 浮⼩麦 30 五味⼦10 ⽩芍 15 川朴 10 丹参 15 郁⾦10⽢草6 ⼆剂治疗⽴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结合辨病第⼆节温病的主要治法祛邪:1. 泄卫透表法 2. 清解⽓热法 3. 和解表⾥法 4. 祛湿清热法5.通下逐邪法 6.清营凉⾎法⼀、泄卫透表法⽅法: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作⽤: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散热降温适⽤证:温病初起,邪在卫表⼀、泄卫透表法 1. 疏风散热风温⾟凉轻清 2. 解表清暑暑湿⾟温清凉 3. 宣表化湿湿温芳⾹宣透 4. 疏卫润燥秋燥⽢凉濡润(⼀)疏风散热⽅法:⾟凉轻透,疏散肺卫风热适⽤证: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寒、⼝微渴、⽆汗或少汗,⾆边尖红,苔薄⽩。

代表⽅:银翘散(⼆)解表清暑⽅法:⾟温和清凉并⽤,解表寒,清暑湿适⽤。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刘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

景源温病的主要治法温病的主要治法,是指各种温病所出觋的各种主要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十类。

1.解表法解表法,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它具有宣通腠理,:疏通气机,使邪气外达的作用,笼统地说,解表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但是温病的解表与伤寒不同,治疗伤寒病用辛温解表法发汗散寒,当然属于汗法.而温病的解表法并不都是指发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邪气导致的病种不同,采用的解表法也不一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疏风透热法疏风透热法,是用轻扬宣透的药物组成辛凉解表之剂,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辛凉轻剂”这种方剂具有味辛、性凉,质地轻的特性,能够疏散风热,使风热邪气向外透而解除表邪,适用于风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外失司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

(2)解表清暑法解表清暑法,是用解表散寒、清暑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外散表寒,祛暑湿的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寒邪,但体又蕴有暑湿而致的寒邪束表,暑湿蕴,表里同病的证候临床表现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口渴,尿黄,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数。

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3)宣表化湿法宣表化湿法,是用辛温宣透、芳香化湿的药物组成方剂以宣透在表之湿邪的治法,所以又称为辛宣芳化法,适用于外感湿热邪气,初起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热象不显的,证候。

临床表现是:恶寒,无汗或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缓等。

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4)疏表润燥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凉清润的药物组成方剂以疏散表邪,濡润肺燥的治法,适用于肺卫燥热证候。

临床表现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唇干鼻燥,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右脉数大。

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使用解表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不是寒邪,所以鲍不能用辛温解表,麻黄汤、桂枝汤是绝对禁忌。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1
(2)分消走泄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 焦邪热痰湿。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运用要点:(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
茯苓导下; (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2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浊 之邪。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5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病用温药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6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2
(4)疏表润燥
作 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3
泄卫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
卫气营血治则: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 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
多伴见口吐浊厚涎沫,其苔白厚布满全舌,垢腻润 泽,其上多有粘涎附着。
为湿热相搏于气分、浊邪上泛的征象,多见于湿温 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4)苔白厚而干燥:
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气 不化液之证,即胃津不足不能上承,而肺气又受伤,气 不能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三)辨形态 观察舌体形态的变化,在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舌体强硬:为气液不足,络脉失养所致,有动风趋势。
2、舌体短缩:系内风扰动,痰浊内阻的征象。
3、舌卷囊缩:指舌体卷曲,兼阴囊陷缩,是病入厥阴的 危险征象。
4、舌体痿软:指舌体痿弱乏力,不能伸缩或伸不过齿, 为肝肾阴液将竭的征象。
5、舌斜舌颤:为肝风内动之征象。
(一)牙齿干燥 为津液耗损津不上布,牙齿失于濡润所致。所反映
的病理变化有轻重。 1、光燥如石:指齿面干燥,淳形体不枯,仍有光泽。
为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的征象。若见于 温病初起,而有恶寒无汗者,则为卫阳受郁,津液不布 所致。一经发散,则表疏气通,布津于上,齿燥即可转 润。
2、燥如枯骨:指齿面干枯而无光泽。为肾阴枯涸, 预后不良的征象。
(二)齿缝流血 所反映的病候有虚实之分,因于胃者属实,因于肾
在温病过程中,当邪热深入营血、营阴受伤、耗血 动血时,舌质必然有相应的变化。通过对舌体的色泽、 形态等方面的观察,可以辨别热入营血的各种病候,特 别能反映出邪热的盛衰和脏腑、营血、津液的盈亏。
1、红舌:
多为邪渐入营分的标志。此处所说的红舌是指比正 常人红舌色稍深之舌,多为邪热较甚,或渐入营分的标 志,也有因阴伤而致者。温病邪在卫分、气分时,可见 红舌,但多局限于舌的边尖,或罩在苔垢之下,而热入 营分后,则全舌发红而每无苔垢,二者有所不同。温病 主要的红舌有以下几种: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
1. 辨证施治:温病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温病的病因、病理表现、脉象等综合分析,来确定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2. 阳邪抵御:温病属于外感病,阳邪束表,顶盖正气,阳邪抵御正气,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原则。

可以通过辛散发表、汗出解表等方法,使体内的阳气逐渐恢复正常。

3. 清利湿热:温病多以湿热为主要病理机制,因此治疗时可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泻火等方法,以排出体内的湿热邪气。

4. 补益正气:温病会耗伤正气,因此要及时补益正气,增强机体抵抗力。

可采用益气、补中、养阴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促进正气的恢复。

5. 辨证选药: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机,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药有很多针对温病的药物,如麻黄、防风、葛根等,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总之,温病的治疗原则是辨证施治、阳邪抵御、清利湿热、补益正气和辨证选药。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9
(一)白苔
1.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薄 2.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3.舌苔薄白而腻--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主表
4.苔白厚而粘腻一一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润 6.★苔白腻质红绛——湿遏热伏/气营同病 7.★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10.★白霉苔——秽浊内郁,胃气衰败 5.★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胃燥 燥 肺气受伤 8.★白碱苔——温病兼有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0
3.亡阴
(阴竭)
亡阴――指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咽干燥,尿量短 少,舌干红或枯萎无苔,脉细疾促。 病机――邪热炽盛灼伤津液,或大汗、大泄而亡阴, 阴液大伤,阴竭而元气无所依附所致。 4.亡阳 (阳竭)
亡阳――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汗出不止,气促息 微,脉微细欲绝。 病机――热毒炽盛,阴精耗竭,阴竭则阳无所依附,阳 气暴脱所致。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4
3. 分布 顺:斑疹发出量少,稀疏均匀。
逆:斑疹发出数量过多,甚至稠密融合成片。
叶天上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
4. 兼症
顺: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为外 解里和的顺证。 逆:热势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刚出即隐,神昏谵 语,正气内溃的逆证。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5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温病教研室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辨常见症状 辨斑疹、白 辨舌 验齿 察咽喉 诊胸腹、切脉象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2
第一节
一、发热
辨常见症状
1.发热恶寒:指发热同时伴见恶寒。 病机:温病初期,邪袭肺卫,热郁卫表。 2.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往来起伏如疟。 病机:邪在半表半里。 3.壮热:高热,通体皆热,热势炽盛,但恶热而不恶 寒。 病机:温邪由表入里,邪正剧争,里热蒸腾之征象。 一般当邪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正虚未复、余邪未尽、复证治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类型,主要是指由外感病邪或内讼情志不畅所致的一类疾病。

温病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外感温病:指外感病邪所致的温热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2. 内讼温病:由内因引起的一类温热病,如肝火偏盛、心火上扰等。

3. 平素温病:指由于平素体质偏热引起的温热病,如阳盛阳热、阴虚内热等。

根据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温病采用不同的方法:
1.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温病初起、热毒结聚者,常以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2. 解表发散法:适用于外感温病,以发散邪气、解表解毒为治疗原则,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3. 寒凉解热法:适用于温病热盛者,以清热降火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等。

4. 清热凉血法:适用于温病热盛引发的血热病,以清热凉血为主,如生地黄、丹皮等。

5. 温里行滞法:适用于温病邪热蕴结于里的病情,以清热行滞为治疗原则,如竹叶黄颠、大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温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判断,最好在中医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重点难点提示1、温病的治疗原则。

2、温病的主要治法(包括泄卫解表法、清解气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邪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固脱救逆法、滋阴生津法、外治法),应明确各种治法的概念、作用、主治证和应用注意。

3、温病后调理。

知识点精析(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邪为主吴有性:“大凡客邪贵乎早逐”,“祛邪为第一要务”。

2、卫气营学证候和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叶桂:“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吴瑭:“治上焦为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顾护正气正气主要指阴津,初期顾护肺胃之津,后期顾肝肾之阴。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1、泄卫解表发作用——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

分类应用——疏风泄热法(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法(代表方剂新加香饮)、宜表化湿饮(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法(代表方剂桑杏汤)。

注意:----①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

②虽为温病初起,但如无表证者,亦不可用本法。

③对温病表证的治疗,不可过于寒凉,以防凉遏不解。

④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2、清解气热法作用-----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分类应用----轻清宜气法(代表方剂栀子豆汤、清心凉膈散)、辛寒清气法(代表法剂白虎汤),清热泻火法(代表方剂黄芩汤加碱)。

注意:①本法所治邪热属气分无形邪热,如邪热已有形实邪相结者不用。

②并邪未入气分,不宜盲目早用本法。

③素体阳虚者在使用本法时,切勿过剂。

3、通下逐邪法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淤破结等。

分类应用-----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导滞通便法(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法(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通淤破结法(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

注意:-----①里热未成实结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用。

温病诊治

温病诊治

温病诊治——《温病条辨》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明确的指出,疾病在上焦时,治疗要用轻宣的药物,这样能够让邪气外出;若病在中焦,治法虽有多种,但是其原则不外乎是祛除邪气,调整脏腑升降功能的平衡;而如果疾病继续发展而到了下焦,此时容易引起肝血和肾经受损,往往就会出现虚风内动的症,那么治疗时,就要用潜镇的药物来吸虚风1. 上焦篇上焦是三焦温病刚开始感邪,新感温病的发端。

吴鞠通说三焦温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①热入卫分—辛凉轻宣上焦温热病的治则按照卫气营血结构来分,最轻浅的是热入卫分。

在温热病初起侵袭了太阳和手太阴肺,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肃,此时用辛凉清宣的方法清解表热,宣畅肺气。

如若卫外失司,患者出现发热、微恶风寒的主症,就选择辛凉平剂银翘散。

如若肺失宣降,咳是主要症状,就用辛凉轻剂,桑菊饮。

如若温燥犯肺,以燥热伤津为特点,治疗就应清润宣降,用桑杏汤。

②热入气分—清泄气热当太阴卫分的热邪未解,向里传到太阴气分,邪气盛但正气不衰,正邪相争,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出现非常兴奋的状态,患者是以高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为主症,治疗时主要是清泻气热,选择心凉重剂白虎汤。

如若热邪耗气伤阴,精气已伤,此时需要清热和扶正同时进行,采用白虎加人参汤。

如若继续发展,持续高热大汗不止,导致精气欲脱,治疗就应选择生脉散。

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敛汗固脱。

其他的方子,如清燥救肺汤、栀子豉汤、翘荷汤等等,都属于清泄气分的热盛的方剂。

如果气分已解,津液损伤,出现或发热、或咳嗽、或渴的表现,要进行善后的疗法,用甘寒清热生津的方法,可以选择沙参麦冬汤、雪梨浆、五汁饮。

在温病中非常重视养阴,总的来说,气分症的类型虽多,组方也各有不同,但总体的治法都是清泻气热。

③热入营分—清营透热,养阴生津热入营分指的是热邪深入手少阴的营分,此时烧灼血中的津液,邪热盛而营阴受伤,患者表现成身热夜甚、烦躁不寐、口反不甚渴,因热在体内熏蒸导致,同时额舌红绛是主症。

齐鲁医学温病的治法.pptx

齐鲁医学温病的治法.pptx
❖ 1、里未成实者不可用; ❖ 2、再次用下者应慎重; ❖ 3、体虚用攻下,当攻补兼施; ❖ 4、津枯肠燥之便秘不能用苦
寒攻下。
28

营 凉
❖ 【概述】 ❖ 【分类】 ❖ 【运用要点】
血 ❖ 【运用注意点】

2021/7/27 星期二
29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 定义:清解营血分邪热的治法。
2021/7/27 星期二
适应症
风热在表(卫分 证)
夏月感受暑湿, 复感寒邪,邪郁 肌表
湿邪困遏肌表, 气机失畅
秋燥初起,燥热 之邪犯于肺卫
主要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 口微渴,咳嗽,苔薄白,舌边 尖红
代表方
银翘散、 桑菊饮
恶寒,头痛,身形拘急,发热 无汗,口渴心烦等
新加香 薷饮
恶寒头重,身体困重,四肢酸 重,微热少汗,胸闷脘痞,苔 白腻,脉濡缓
分类
作用
通腑泄 热
用苦寒剂泻下 肠腑热结
导滞通 便
增液通 下
通瘀破 结
导泄肠腑湿热 积滞,泻下郁 热
泻下热结,滋 养阴液
以活血通下剂 破散下焦蓄结 之瘀热
2021/7/27 星期二
适应症
热结阳明
湿热积滞交结 肠胃
肠腑热结而阴 液亏虚
热瘀互结,蓄 于下焦
主要证候
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腹硬痛拒 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 焦黑起刺,脉沉实
❖ 3、开达膜原: (1)用药偏温燥; (2)辨证要点在湿浊偏甚。
17
概述 分类 运用要点 运用注意点
❖ 1、对湿热之邪的治疗,应权衡湿与热之侧重及邪 在部位而选用相应的药物;
❖ 2、如已化燥者忌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诊治——《温病条辨》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一、概述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是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转归,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对其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行深入研讨。

温病学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发展为独立的学科。

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研究,发现温病在病因、病基和临床表现等各个方面具有异于其他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自清代乾隆之后是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温病学成熟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这时期,研究温病学的学者及著述众多,最具有代表性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和王孟英四大家。

并把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作为经典课程之一。

二、作者及成书的时代背景(一)作者简介《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作者是清代吴鞠通。

成书于 200 多年前,因本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温病辨证论治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所以至今仍被广大医家效法。

吴鞠通本名吴瑭,号鞠通( 1758 年至 1836 年),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江苏淮阴人。

在其 19 岁时,其父因病逝,励志攻读医书。

深受张仲景《伤寒论》影响,成为医生,但四年后其侄子因患温病相继去世,刺激他更加深入研究温病的诊治。

三年后,在他校验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接触到明末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他非常赞赏吴又可大胆突破《伤寒论》的束缚,在温病学的发展上做出的努力,但也提出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总之,吴鞠通所处的时代温病学派虽然已经逐渐脱离了伤寒学派但是并没有系统研究温病学的专著,也未被广大医家接受。

因为医学界仍沿袭《伤寒论》治疗温病,导致失治误治现象很多,就促使吴鞠通下定决心著书,并于 1798 年完成,后又经过一段时间,在 1813 年进行刊刻。

(二)成书背景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 吴鞠通所在年代是清代中期,即乾隆到道光年间,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清帝国政权相对稳定,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生活安定,即康乾盛世,促使吴鞠通进京师校验四库全书,从而得到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的机会,开阔了他的视野。

2. 在学术上而言,从金、元、明代一直到清初,经过刘完素、吴又可、叶天士很多医家不断深入的研究,温病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脱离了《伤寒论》的束缚,逐渐自成体系。

尤其是叶天士所著的《外感温热篇》和《临证指南医案》两部书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3. 最后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医案看出,他本人治疗过大量的温病患者,因此在临床中具有非常多的机会去观察和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总结温病的病症论证的规律,为他著书立说提供非常可靠的实践依据,与他的努力密不可分。

三、编写体例及特点(一)编写体例全书共七卷。

卷首是原病篇,内有十九条条文,历引经文为纲 , 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此为卷首。

后又分成六卷,卷一为上焦篇,内有 58 条论方法条文及记述 46 首方子;卷二为中焦篇,内有 102 条方法, 88 首方子;卷三为下焦篇,记载 78 条方法, 64 首方子及一图,此三篇共列出 238 法, 198 方。

内容非常丰富。

卷四为杂说,主要是杂说救逆和病后调治的内容;卷五是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和产后经风;卷六是解儿难,专论小儿急、慢惊风和痘症。

此为《温病条辨》的编写体例。

是本部书的重点内容。

(二)编写特点1. 效仿张仲景的《伤寒论》,以条文分证,自加分注。

让作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也能避免后人随意妄注,曲解原意。

2. 详于前而略于后,详于后而略于前。

即书中前面详细论述的内容在后面就论述比较简略,所以在读本书时候应前后互相参照,才能全面深入的理解。

3. 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其中。

即主要内容是三焦篇,结构特点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在三焦各病之中,是《温病条辨》非常重要的特点。

①三焦辨证部位:上焦指心肺病变;中焦指脾、胃和大肠病变;下焦指肝、肾病变。

将温病按照侵袭人体的部位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和下焦温病三类不同的症候群,每一个症候群包含许多不同的症候,三类症候之间又有由上至下、由浅至深传变的内在联系,此为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

在中焦篇第一条分注提到,“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形象得描述温病的通路,即始上焦,终下焦。

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明确的指出,疾病在上焦时,治疗要用轻宣的药物,这样能够让邪气外出;若病在中焦,治法虽有多种,但是其原则不外乎是祛除邪气,调整脏腑升降功能的平衡;而如果疾病继续发展而到了下焦,此时容易引起肝血和肾经受损,往往就会出现虚风内动的症,那么治疗时,就要用潜镇的药物来去除虚风。

这段文字虽然简洁,却为治疗三焦的温病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②病名分类的作用病因有别,治法有异,根据温病的病因、治法不同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 2 大类。

所有由于温热邪气所致病的均属于温热病的范畴;凡是由于湿热邪气引起的,均属于湿热病范畴。

风温、温热(春温)、瘟疫、温毒、冬温,其病因都是温热邪气所致,属于温热病的范畴。

暑温和伏暑的病因有温热邪气和湿热邪气两种,其病因、临床表现和治法等还是稍有不同;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病叫做暑热病,属于湿热病范畴;感受暑湿邪气导致发病的为暑湿病,属于湿热病范畴的。

湿温。

湿热的病因是湿热邪气,属于湿热病范畴,在三焦篇里中为了和湿热病进行鉴别,都有一个寒湿病。

在上焦篇中寒湿病和湿温同列为一门,在中篇和下篇是另列一门。

实际上寒湿病并不属于温病的范畴,但是因为它和湿温都属于湿邪为患,临床上有相似的表现,所以就列到书中和湿温病进行对照和鉴别,此为湿温。

温疟,其症一般属于湿热病的范畴,以上焦症候多,所以仅在上焦篇列了一门介绍温疟。

秋燥单列一门,论述温燥病的辨证论治,其病因是燥热邪气,属于温热病范畴。

所以从分类上看,吴鞠通个温病按照病名进行分类,意在强调每个病种各自的临床特点不同。

又按照病变的性质归纳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突出这两大类温病各自包含几种温病的共同特点,即共性。

在由此可见在疾病的分类中,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③六经辨证的作用在三焦篇各个病症中穿插了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在三焦篇中提到六经辨证的目的是用六经来概括所系的脏腑,从而为病变所在脏腑的定位进行诊断。

太阴温病,指病变在上焦的手太阴肺或中焦的足太阴脾。

少阴温病,指病变在上焦的手少阴心或下焦的足少阴肾。

厥阴温病,指病变在上焦的手厥阴心包或下焦的足厥阴肝。

阳明温病,指病变在中焦的足阳明胃或手阳明大肠。

用上、中、下三焦分类比较笼统,在三焦中穿插入六经直接定位在脏腑,可以说六经是对三焦的补充。

④卫气营血辨证的作用在三焦篇各病症中穿插卫气营血辨证的作用是用卫、气、营、血来标明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的层次,也就是用来划分病变的浅深轻重四个不同的阶段。

卫分证时标志着邪气在表,邪较浅,病较轻;气分证标志着邪气入里,正邪相争较激烈,多见于炽盛证;营、血分证标志着邪气很深入,消耗血中的津液,或耗血动血,病非常危重。

卫分证和气分证属于功能活动障碍阶段,营分证和血分证属于营养物质损伤阶段,即进行到实质性的伤害。

所以说,本书可看出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用于温热病的辨证,在湿热病中很少用到。

⑤小结《温病条辨》中的三焦辨证内容是重中之重。

用三焦辨证划分病变部位,把温病分成三类不同的症候群,并且标示出它从上到下的传变的内在联系。

病名是根据病变的性质把多种不同名称的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这两大类疾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六经辨证是用来判断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

六经辨证是对三焦辨证的补充,具体到脏腑定位进行诊断。

卫气营血辨证是用来划分病变的深浅轻重四个不同的阶段。

所以说,三焦、六经、卫气营血及病名四者是相互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独特的分类辨证体系,为临床提供了很可靠的依据,此为《温病条辨》作为编排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学术思想核心(一)温热病《温病条辨》的主要内容是三焦篇,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照病变的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分别进行了辨证论治。

虽然上、中、下三焦温热病的症候类型非常多,治法方药也不尽相同,但是自始至终,都是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内容。

因为温病主要的致病邪气就是温热邪气,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的,所以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

以下是按照上焦、中焦、下焦为顺序的主要内容。

1. 上焦篇上焦是三焦温病刚开始感邪,新感温病的发端。

吴鞠通说三焦温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①热入卫分—辛凉轻宣上焦温热病的治则按照卫气营血结构来分,最轻浅的是热入卫分。

在温热病初起侵袭了太阳和手太阴肺,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肃,此时用辛凉清宣的方法清解表热,宣畅肺气。

如若卫外失司,患者出现发热、微恶风寒的主症,就选择辛凉平剂银翘散。

如若肺失宣降,咳是主要症状,就用辛凉轻剂,桑菊饮。

如若温燥犯肺,以燥热伤津为特点,治疗就应清润宣降,用桑杏汤。

②热入气分—清泄气热当太阴卫分的热邪未解,向里传到太阴气分,邪气盛但正气不衰,正邪相争,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出现非常兴奋的状态,患者是以高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为主症,治疗时主要是清泻气热,选择辛凉重剂白虎汤。

如若热邪耗气伤阴,精气已伤,此时需要清热和扶正同时进行,采用白虎加人参汤。

如若继续发展,持续高热大汗不止,导致精气欲脱,治疗就应选择生脉散。

用生脉散益气生津、敛汗固脱。

其他的方子,如清燥救肺汤、栀子豉汤、翘荷汤等等,都属于清泄气分的热盛的方剂。

如果气分已解,津液损伤,出现或发热、或咳嗽、或渴的表现,要进行善后的疗法,用甘寒清热生津的方法,可以选择沙参麦冬汤、雪梨浆、五汁饮。

在温病中非常重视养阴,总的来说,气分症的类型虽多,组方也各有不同,但总体的治法都是清泻气热。

③热入营分—清营透热,养阴生津热入营分指的是热邪深入手少阴的营分,此时烧灼血中的津液,邪热盛而营阴受伤,患者表现成身热夜甚、烦躁不寐、口反不甚渴,因热在体内熏蒸导致,同时舌红绛是主症。

治疗时用清营。

用它清营透热,养阴生津。

如卫分的热邪入营,卫营同病,此时又有卫分的邪气,营分又有热,治疗时应采用透热转气法,方子选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若热邪内陷,出现痰蒙热扰,以神昏谵语、舌蹇、肢厥为主要表现,治疗应该清营养阴,豁痰开窍,方子要选择清宫汤或三宝,三宝包括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和紫雪丹,此时疾病是非常严重的。

总之热入营分治疗应该是清营透热,养阴生津的治疗大法。

④热入血分——清热凉血热邪深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往往导致血不循经,溢出脉外,出现各个部位出血。

就应凉血散血,方子选择犀角地黄汤。

如气血两翻,血溢脉外,瘀于皮下,出现发斑,要清气、凉血、化斑,选的方子是化斑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