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重点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绪论
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以桂枝为例,因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经方作出示范。
3、吴鞠通评价元代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金元时期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孟英张仲景学术研究: \*
5、①吴又可《温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创立“戾气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
②叶天士之《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叶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③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论述是热病专著,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④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论治体系。
⑤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仲景学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温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②发热时温病必具之症③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症候。
三、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温、冬温
2、以时令主气为依据:风温、暑温、湿温
3、以发病季节结合主气:秋燥
4、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霍乱、疟疾
5、以疾病流行情况:温疫
四、分类:
1、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
湿热类温病:湿温、湿热疫、伏暑、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和冬温。
伏邪温病:初起即发病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五、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风寒性质的和风热性质的外感热病。
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给付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等
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伤寒,金匮,张仲景! |+ u, I1 i; F; h
1、共性:温热性质显著、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治病迅速;性质属热;致病与时令
季节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及转化,不同温邪入侵部位有别仲景论坛7 g- f; M& a# z* v8 {' I
2、各性伤
(1)风热病邪: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先犯上焦肺卫;易伤肺胃阴津;病情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发病可径犯阳明;易于耗气伤津;易致闭窍动风;夹湿邪为患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后期既伤;: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热病邪)3(.
阴又伤阳。
(4)燥热病邪:病位以肺为主,初起以肺卫见症为主;易致津液干燥,在病之初起时即可有较明显的津液干燥的表现
(5)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张t
(6)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为强,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大范围流行;为病严重,病情凶险;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仲景论坛0 M# S, [. ` 第四单元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w# ]. _( s) R7 z g. i0 b
二、z
第五单元温病常用诊法
一、辩舌“温病重舌,杂病重脉”察:色泽、形态、润燥
1、舌苔黄厚而黏腻:白苔满布,质地较厚,垢腻润泽,紧贴舌面。为湿热相搏于气分之象,多见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症。
2、白霉苔:满舌生白衣,或蔓延至颊颚等处,或生霉状,或生糜点,或豆腐渣样,刮之易去。为胃气衰败之象。
3、老黄苔:舌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热结肠腑之象。
4、灰燥苔:舌苔灰厚而干燥,甚则焦燥起刺,为热结肠腑而津液大伤之象。
5、黑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舌苔黑而干,中心厚,焦燥起刺,扪之糙涩无津。热结肠腑,肾阴耗竭之征。
6、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
7、舌尖红赤起刺—舌红而尖部尤甚,且有红刺,为心火上炎之象;
8、纯绛鲜泽—鲜明润泽,不罩苔垢;热入心包。
9、镜面舌—舌绛光亮如镜;胃阴衰亡。
10、枯萎舌—舌绛不鲜干枯;肝肾阴竭。
11、杨梅舌—舌紫起刺,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极盛之象。
二、验齿
1、齿燥(伤阴):牙齿光燥如石——胃阴亏损;
2、牙齿色如枯骨——肾阴亏损
三、辨斑、疹
1、斑: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
疹: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屑。
2、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病位在胃。疹为太阴风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而出,病位在肺。清代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3、辨斑疹之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