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模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在此填写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原理和公式。
2. 实验器材:列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数量。
3.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
4. 实验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5. 实验数据处理:介绍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情境创设,引发学生对实验主题的兴趣。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5. 交流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7. 拓展延伸:提出与实验相关的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传感器、电路元件、实验仪器等。
2. 教学课件:包括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
3. 实验指导书:详细介绍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4. 参考资料:提供与实验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六、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5. 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物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树立探究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关注能源利用的合理性;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数据分析水平。
4.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实验中测量电功率的准确性?从实验操作、仪器选择等方面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电、工业设备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四)课堂练习
1.设计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给定电路中的电功率。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学生解答中的共性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电功率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电功率大小的因素。
3.讲解欧姆定律在测量电功率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4.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确保实验安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实验操作,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实验结束后,小组内分享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电功率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
2. 探究小车滑行的距离与推动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推动小车的力,来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从而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四、实验器材:1. 小车2. 刻度尺3. 弹簧测力计4. 木板5. 木块6. 绳子7. 滑轮组五、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起始位置。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将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3. 用绳子将小车与弹簧测力计连接,通过滑轮组施加不同的力,使小车从起始位置开始滑行。
4. 记录小车滑行的终止位置,用刻度尺测量滑行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 重复步骤3和4,直至测量完所有力的情况。
6. 分析数据,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避免斜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施加力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力的方向一致,避免力的方向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测量滑行距离时,要尽量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七、实验拓展:1. 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探究质量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2.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的滑轮组,观察滑行距离的变化,探究滑轮组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了解了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供参考)
龙山一中物理实验教案九年级物理备课组2021年下期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实验目的1、知识与技术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进程与方式(1)通过探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转变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讨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讨性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讨学习,使学生维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慢慢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200ml)、试管2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三、实验进程探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展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食用油,若是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不是相同?学生讨论: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转变。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所用的时间(即比较吸收的热量的多少)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所用器材见“学生用材料”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的快。
实验结论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短(吸收的热量少)。
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的温度转变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温度转变的关系。
总结评价:(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1)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在冷却相同的时间(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转变快(下降的多)。
(2)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少(放出的热量少)。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汇总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实验内容1. 力学实验:测定物体的重力、测量力的大小、探究摩擦力等。
2. 热学实验:测量物体的温度、探究热胀冷缩等。
3. 光学实验: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探究光的折射等。
4. 电学实验:测定电阻的大小、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等。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1. 实验前的准备: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准备好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 实验报告的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等。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安全:遵守实验规程,注意实验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 实验器材的保养:爱护实验器材,实验完毕后及时整理和归还器材。
3.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五、实验评价1. 实验报告的撰写:评价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等。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准确性,包括实验步骤的执行、实验数据的记录等。
3. 实验的创新性: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
4. 团队合作意识: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意识,包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等。
六、实验教学计划1. 第一周:测定物体的重力、测量力的大小。
2. 第二周:探究摩擦力、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
3. 第三周:测量物体的温度、探究热胀冷缩。
4. 第四周: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探究光的折射。
5. 第五周:测定电阻的大小、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初中物理生活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生活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生活实例中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重力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实验一: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及运动状态。
(2)实验二:让学生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小车在不同高度下滑时的速度变化。
(3)实验三:让学生抛出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轨迹。
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生活实例分析:(1)分析跳伞运动员跳伞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2)分析地球引力对卫星轨道的影响。
4. 总结:让学生总结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物理知识。
5. 练习:布置一些与重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4.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4.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气球、小车、斜面、抛物器等。
2. 教学课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生活实例:跳伞运动员跳伞、卫星轨道等。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对于生活实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理角度去分析,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3篇)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 3 篇)够智慧你就来'二、活动理念初中物理是一门启蒙教育的学科,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实验,可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趣味物理制作是一种我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适合初中所有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准备活动前,同学们分好组(建议2-4 人一组),按照附录选择好小组要进行的趣味实验题目。
老师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指导,指导同学们做好材料的准备和知识准备!并且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制作!四、活动人员学生小组成员,若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负责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五、活动地点篮球场(物理实验室)六、活动时间初二下期中考试后(五月中旬)七、活动内容按照附录中所给制作选择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取材和完成制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篇3一、活动背景金秋时节,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xx 实验中学首届"悬臂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大赛也将拉开帷幕。
大赛选题背景:在露天的运动场上方要安装照明灯,由于条件限制,不允许在场地中间打桩,也不能用"门吊'的模式,在场地边已经打好了柱桩,设计和制作一个悬臂梁模型,在悬臂梁的伸出端挂灯具。
利用内能的实验——九年级物理教案
利用内能的实验——九年级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内能的概念、性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掌握利用内能进行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能量加热器2.绝缘杯3.沸腾石4.温度计5.钳子三、实验原理内能是物质的微观热运动能量,是物体分子、原子等微观结构自身本能所包含的能量。
内能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与温度有关,它与物质的热量、温度、质量、物态及化学反应等都息息相关。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绝缘杯内放入适量沸腾石,倒入少量水,用能量加热器加热,注意温度不要过高。
2.实验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3.揭开实验原理:水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水的温度提高是因为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大了。
作为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的内能包括其基本动能和势能(包括静电、化学键能等)的总和。
当分子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也会升高,并增加其基本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产生的能量。
加热器在加热过程中增加了物质的内能,使得分子不断变热、运动得更加剧烈,最终导致温度升高。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引导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比较不同物质的内能变化情况。
5.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定理的应用,以及内能定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温度不要设置过高,以免对学生的安全造成伤害。
2.在实验中要保持器材的清洁和干燥,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每组要有明确的实验方案,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七、实验拓展1.探究其他物质的内能变化规律,比较各种物质的内能特征。
2.练习制定实验方案,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
3.在实验中探究内能定理的应用,并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
这个实验对于学生们来说十分有益,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内能的概念、性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掌握利用内能进行实验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保持器材的清洁和干燥,并且要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定理的应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1【课题】“焦耳定律”的演示【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活动方式】1.提出问题2.实验观察3.讨论分析【实验方案示例】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2. 制作方法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3.实验步骤(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2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材分析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
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
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
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
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
(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初中物理实验真实操作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物体下落的原理。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概念和方向。
2. 提问: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二、实验原理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2.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 测量不同高度下物体下落的时间。
3. 记录实验数据。
四、数据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重物、细线。
2. 实验场地:空旷的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数据,避免误差。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初中物理实验专项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专项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及特点2.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3.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学生分享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平面镜、一套刻度尺、若干支蜡烛。
2.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实验总结1.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这些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总结并板书实验步骤。
二、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验分析与处理1. 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分析结果,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思考。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能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学生具备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初中物理实验乐趣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乐趣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物理现象的奇妙之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实验桌、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理实验是通过观察和操作来验证物理理论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
二、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浮力实验、磁铁吸引实验等。
2.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看法。
三、学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实验项目进行操作和观察。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物理现象,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五、实验反思(5分钟)1.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对物理学习的帮助,并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六、扩展活动(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现象,设计一个自己的小实验,并进行展示和讲解。
2. 教师评价学生的扩展活动,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物理实验乐趣教学,学生可以体验到物理实验的乐趣,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实验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和现象。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实验运动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提高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通过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2. 实验器材:小车、刻度尺、斜面、木板、毛巾、粗布等。
3. 实验步骤:(1)组装实验器材,使小车能够在斜面上滑下,并记录滑行距离。
(2)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重复步骤(1),记录多组数据。
(3)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在不同倾斜角度下的滑行距离,并记录数据。
(4)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小车滑行距离与斜面倾斜角度的关系。
(5)总结实验结论,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关滑行距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实验原理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4. 数据分析: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滑行距离与斜面倾斜角度的关系。
5. 总结结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6. 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小车滑行距离,以及滑行距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学生参与度、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反思1. 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提高实验准确性。
2.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物理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自制电动机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自制电动机一、教学内容1. 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2. 学习制作简易电动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3. 掌握电动机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2. 通过自制电动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3. 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自制电动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难点:电动机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磁铁、铜线圈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应用实例,如电动玩具、电动抽水机等,引导学生关注电动机的作用和原理。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让学生了解电动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自制电动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动机的制作过程。
4.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自制电动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随堂练习:讲解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电动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动汽车、家用电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以及自制电动机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电动机1. 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2. 构造:线圈、磁铁、电池等。
3. 自制电动机:实验方法与步骤。
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
2. 简述自制电动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3. 举例说明电动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电动机的原理和应用,如无刷电动机、直流电动机等。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兰二十中物理实验教案九年级物理备课组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实验目的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200ml)、试管2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三、实验过程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展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学生讨论: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所用的时间(即比较吸收的热量的多少)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所用器材见“学生用材料”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的快。
实验结论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短(吸收的热量少)。
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的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总结评价:(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1)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在冷却相同的时间(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变化快(下降的多)。
(2)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少(放出的热量少)。
展示问题:请同学们尝试得出探究结论,并分析为什么要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在图7-1中,两个灯泡是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的。
流过A、B、C各点的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作出猜测。
分三次把电流表接入,分别测量流过A、B、C各点的电流。
你的猜测正确吗?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否回答: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是相等关系。
【设计实验】分别把图7-1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相同的关系。
下面分别是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
如图7-2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进行实验】把测量数据记在下面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A点的电流I A B点的电流I B C点的电流I C 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分析和论证】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评估与交流】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出问题】如图8-1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流过C点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流过A、B两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可能满足并联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分别把电路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相同的关系。
分别画出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8-2。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进行实验】实验次数A点的电流I A B点的电流I B C点的电流I C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分析和论证】在并联电路中,流过A点的电流与流过B点的电流、;流过C点的电流与流过上述两点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是:。
【评估与交流】1、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2、当电路中两个灯泡不一样大小时,电路中干路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串联电路各点电压的关系【提出问题】如图9-1所示,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图9-11、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可能有什么关系?2、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各处相等的,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是否电压也会与电流有相同的规律呢?2、串联的两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说明各部分电路也一定有电压来维持,它们的电压之和是否与电源的电压相等?【设计实验】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的AB、BC、AC间的电压进行测量。
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BC之间、AC之间,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较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多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9-2)分别画在下面: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进行实验】1、观察实验器材,特别是所使用的电压表的量程及对应的分度值。
2、按照图9-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串联电路。
将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AB之间的电压U1。
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将电压表先后改接在BC之间和AC之间,分别测出BC之间电压U2和AC之间的电压U3,填在实验表格中。
3、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实验次数AB间的电压U1/V BC间的电压U2/V AC间的电压U3/V 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分析和论证】通过对实际测量结果的分析回答: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2、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是: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即U3= U1+U2。
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
3、将你得出的最后结论与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评估与交流】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操作过程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交流应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实验注意事项: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应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3、连接好电路后,先用开关试触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为15V的量程,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4、确认连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示数,如电路电压不超过3V,可改为3V的量程进行测量。
5、要采用更换小灯泡的方法,进行多次测量。
为什么?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出问题】如图10-1所示,将L1和L2两个小灯泡并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1、L1两端的电压和L2两端的电压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2、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L1两端的电压、L2两端的电压及总电路两端的电压进行测量。
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L2两端及总电路两端,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较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多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10-2)分别画在下面: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进行实验】1、按照图10-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并联电路。
将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L1两端的电压U1。
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将电压表先后改接在L2两端和总电路两端,分别测出L2两端电压U2和总电压U,填在实验表格中。
2、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次数L1两端的电压U1/V L2两端的电压U2/V总电压U/V第一次测量第二次测量【分析和论证】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即U1= U2。
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提出问题】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猜想或假设】1、滑动变阻器为什么能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2、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3、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试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4、如图11-1所示,当滑片向A端滑动时,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设计实验】实验要求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因此我们应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有所了解。
在实验之前,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完成下面的问题:1、滑动变阻器主要由几部分组成?2、变阻器滑片上的小金属片上的两数据的含义?3、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4、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5、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大?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小,几乎为零?6、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朝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分析:1、构造:滑动变阻器是由瓷筒、套在瓷筒上表面涂了绝缘漆的电阻丝绕成的线圈、瓷筒上方架在绝缘架上的金属杠、以及套在金属杠上的滑片组成。
2、原理:靠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
3、作用: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改变某一导体(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有时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要使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必须使电路中电流发生变化,所以实验时将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设计实验电路如图11-1所示。
在实验时,按图11-1所示连接电路,在连接滑动变阻器时,应注意接线柱的正确选择。
为了保护整个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调到最大。
闭合开关后,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在滑动滑片之前,应先预测灯泡的亮度变化,并通过实验结论总结出其判断的依据。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进行实验】1、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2、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确定滑动变阻器所使用的接线柱后,移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
然后闭合开关,在移动滑片的同时,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3、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并重复上面的实验。
【分析和论证】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得出: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电阻值最大的位置上。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如图11-3所示,常用的滑动变阻器有两种:一种只有两个接线柱;另一种有四个接线柱。
对于只有两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只要将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入电路,让电流从其中的一个接线柱流入,从另一个接线柱流出即可。
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时,应注意将“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连入电路,切记不能同时把两个上接线柱或两个下接线柱连篇累入电路中。
将“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引起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主要取决于下接线柱。
若滑片向靠近下接线柱的方向移动,电阻就变小(近小);若滑片向远离下接线柱的方向移动,电阻就变大(远大)。